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扇尾沙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扇尾沙錐
原圖鏈接


扇尾沙錐扇尾沙錐(學名:Gallinago gallinago)是鷸科沙錐屬鳥類,小型涉禽,體長24-30厘米。嘴粗長而直,上體黑褐色,頭頂具乳黃色或黃白色中央冠紋;側冠紋黑褐色,眉紋乳黃白色,貫眼紋黑褐色。背、肩具乳黃色羽緣, 形成4條縱帶。頸和上胸黃褐色,具黑褐色縱紋。下胸至尾下覆羽白色。尾具寬闊的棕色亞端斑和窄的白色端斑。外側尾羽不變窄,次級飛羽具寬的白色端緣,在翅上形成明顯的白色翅後緣,翅下覆羽亦較白,較少黑褐色橫斑,飛翔時極明顯。驚飛時常發出一聲鳴叫,並不斷地急轉彎,成鋸齒狀曲折飛行。 [1] 扇尾沙錐在繁殖期主要棲息於凍原和開闊平原上的淡水或鹽水湖泊、河流、蘆葦塘和沼澤地帶。尤其喜歡富有植物和灌叢的開闊沼澤和濕地,也出現於林間沼澤。非繁殖期除河邊、湖岸、水塘等水域生境外,也出現於水田、魚塘、溪溝、水窪地、河口沙洲和林緣水塘等生境。主要以螞蟻、金針蟲、小甲蟲、鞘翅目等昆蟲、昆蟲幼蟲、蠕蟲、蜘蛛、蚯蚓和軟體動物為食,偶爾也吃小魚和雜草種子。 [1] 分布於歐亞大陸、北美、歐洲南部、非洲,往東到印度、印度尼西亞、中南半島國家和日本等地。在中國繁殖於新疆西部、黑龍江、吉林省和內蒙古東北部;越冬於西藏南部、雲南、貴州、四川和長江以南地區以及香港、海南島和台灣。偶爾有少數個體留在河北越冬。遷徙時經過遼寧、河北、內蒙古、甘肅、青海,向南達長江流域。 [1]

目錄

1 形態特徵 2 近種區別 3 棲息環境 4 生活習性 5 分布範圍 6 繁殖方式 7 亞種分化 8 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 種群現狀

形態特徵

頭頂黑褐色,後頸棕紅褐色,具黑色羽干紋。頭頂中央有一棕紅色或淡皮黃色中央冠紋自額基至後枕。兩側各有一條白色或淡黃白色眉紋自嘴基至眼後。眼先淡黃白色或白色,有一黑褐色縱紋從嘴基到眼,並延伸至眼後。在嘴基此眼紋的寬度明顯較白色眉紋寬。兩頰具不甚明顯的黑褐色縱紋。背、肩、三級飛羽絨黑色,具紅栗色和淡棕紅色斑紋及羽緣。其中肩羽外側具較寬的棕紅色或淡棕紅自色羽緣,因而在背部形成四道寬闊的縱帶。大覆羽、初級覆羽、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黑褐色。第一枚初級飛羽羽軸白色。初級覆羽、大覆羽和次級飛羽具較寬的白色羽端,在翅上形成相互平行的白色翅帶和翅後緣。尾上覆羽基部灰黑色,端部淡棕紅色,具灰黑色橫斑。尾羽12-18枚,通常為14枚,黑色,具寬闊的栗紅色亞端斑和窄的白色端斑,其間有一窄的黑褐色橫紋將栗紅色近端斑和白色端斑分隔開。外側尾羽不變窄,寬度為7-12毫米。最外側兩枚尾羽外嘲白色,雜以灰色斑,內側近端淡黃褐色,綴黑褐色斑紋。頦灰白色,前頸和胸棕黃色或皮黃褐色,具黑褐色縱紋;下胸和腹純白色,兩脅也為自色,密被黑褐色橫斑。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微綴灰黑色斑紋。 [1] 幼鳥和成鳥相似,但翅上覆羽微綴皮黃白色羽緣。上體縱帶較窄。 [1] 虹膜黑褐色。嘴長而直,端部黑褐色,基部黃褐色。腳和趾橄欖綠色,爪黑色。 [1]

大小量度

性別 體重 體長 嘴峰 翅 尾 跗跖 雄性 75-189克 248-298毫米 61-70毫米 121-128毫米 54-75毫米 28-35毫米 [1] 雌性 88-155克 254-290毫米 61-68毫米 120-135毫米 50-67毫米 29-34毫米 [1]

近種區別

相似種針尾沙錐體型略小,尾較短,站立時尾不明顯突出翅尖,飛翔時腳遠遠伸出尾端,白色翅後緣不明顯,翼下覆羽亦較暗,密被黑褐色橫斑。野外亦易鑑別。

棲息環境

扇尾沙錐在繁殖期主要棲息於凍原和開闊平原上的淡水或鹽水湖泊、河流、蘆葦塘和沼澤地帶。尤其喜歡富有植物和灌叢的開闊沼澤和濕地,也出現於林間沼澤。非繁殖期除河邊、湖岸、水塘等水域生境外,也出現於水田、魚塘、溪溝、水窪地、河口沙洲和林緣水塘等生境。

生活習性

扇尾沙錐常單獨或成3-5隻的小群活動。遷徙期間有時也集成40多隻的大群。多在晚上和黎明與黃昏時候活動,白天多隱藏在植物叢中。在干擾小而又有隱蔽的地方,有時白天也活動。當有干擾時,常就地蹲下不動,或疾速跑至附近草叢中隱蔽,頭頸緊縮,長嘴緊貼胸前,直到危險臨近時才突然衝出,並伴隨「嘎一」的一聲鳴叫而飛逃,飛行敏捷而疾速,常直上直下,飛行中多次急速轉彎,飛行方向變換不定,常呈S形或鋸齒狀曲折飛行。經過幾次急轉彎後,很快升入高空,常在空中盤旋一圈後,才又急速沖入地上草叢。 [1] 主要以螞蟻、金針蟲、小甲蟲、鞘翅目等昆蟲、昆蟲幼蟲、蠕蟲、蜘蛛、蚯蚓和軟體動物為食,偶爾也吃小魚和雜草種子。多在夜間和黃昏覓食。覓食時常將嘴垂直地插入泥中,有節律地探覓食物。

分布範圍

原產地:阿爾及利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國貝寧不丹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文萊達魯薩蘭國保加利亞布基納法索布隆迪柬埔寨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得、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塞浦路斯科特迪瓦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加蓬岡比亞、格魯吉亞、加納直布羅陀希臘幾內亞幾內亞比紹、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約旦、肯尼亞科威特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黎巴嫩利比里亞、利比亞、馬其頓馬拉維、馬來西亞、馬里馬耳他毛里塔尼亞黑山摩洛哥、緬甸、尼泊爾尼日爾尼日利亞阿曼、巴基斯坦、菲律賓、盧旺達沙特阿拉伯塞內加爾塞拉利昂索馬里、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多哥突尼斯、土耳其、烏干達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越南、也門、贊比亞、阿富汗、白俄羅斯、捷克共和國愛沙尼亞法羅群島、芬蘭、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列支敦士登、立陶宛、摩爾多瓦、蒙古、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瑞典、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阿爾巴尼亞、奧地利、比利時、克羅地亞、法國、德國、匈牙利冰島愛爾蘭盧森堡、荷蘭、挪威、葡萄牙、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瑞士、烏克蘭、英國和丹麥。 [4] 遊蕩:佛得角、北馬里亞納群島塞舌爾斯瓦爾巴和揚馬延、美國本土外小島嶼。 [4] 中國:扇尾沙錐在中國繁殖於新疆西部、黑龍江、吉林省和內蒙古東北部;越冬於西藏南部、雲南、貴州、四川和長江以南地區以及香港、海南島和台灣。偶爾有少數個體留在河北越冬。遷徙時經過遼寧、河北、內蒙古、甘肅、青海,向南達長江流域。 [1]


繁殖方式

扇尾沙錐的繁殖期為5-7月。繁殖期雄鳥要進行求偶飛行。此時雄鳥在巢域上空成圈飛翔,快速的煽動兩翅,然後急速下降,尾羽展開,並發出特有的聲音,如此反覆多次。有時也站在巢區樹上或電柱上鳴叫。營巢子苔原和平原地帶湖泊、水塘、溪流岸邊和沼澤地上,特別是富有蘆葦,水草和灌木的河、湖岸邊和附近沼澤地帶,有時也在林間沼澤和水漫草地上營巢。巢多置於草叢下或沼澤地中的土丘上和干蘆葦叢中的干地上。通常隱蔽甚好。巢甚簡陋,實為地面的凹坑,內墊以枯草莖和草葉。每窩產卵4枚,偶爾3枚和5枚。卵的形狀為梨形。顏色為黃綠色或橄欖褐色,被有褐色或紫色斑點。卵的大小為35-43毫米×26-31毫米。雌鳥孵卵。孵化朗19-20天。雛鳥早成性。孵出後不久即可行走。

亞種分化

中文名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扇尾沙錐指名亞種 Capella gallinago gallinago Linnaeus,1758 扇尾沙錐法羅亞種 Gallinago gallinago faeroeensis C. L. Brehm,1831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來源: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 3.1——無危(LC)。 形態特徵 小型涉禽,體長24~30厘米。嘴直而長,約為頭長的2倍。基部黃褐色,尖端黑褐色。整體羽色呈斑駁的黃褐色。頭部多縱紋,頭頂中央有一皮黃色冠紋,側冠紋黑褐色,眉紋淡皮黃色,過眼紋黑褐色,頰有兩道白紋。背黑色、栗色與黃褐色相雜,具有4條明顯的黃白色縱帶。腹白,兩脅具有黑褐色橫斑。翼下覆羽白色較多;飛羽黑褐色,次級飛羽末端具白色邊緣,較其他種類的沙錐明顯。尾羽栗紅色,具黑色橫帶,末端白色,每根尾羽的寬度基本相同。生活習性 棲息於河流、湖泊、沼澤等富有植物且具泥灘的水域,適應力較強,對水污染有一定耐受性。常在水邊將嘴插入淺水中覓食,覓食主要在晨昏和夜間進行,主要食物為昆蟲、水絲蚓等環節動物和一些軟體動物等。性機警且隱蔽,白天常藏匿於草叢中,驚飛時常發出「嘎」的一聲鳴叫,並常在飛行中轉彎,飛行軌跡呈鋸齒狀。常見旅鳥或冬候鳥。是最常見的一種沙錐。可見於城區較安靜的多草灘河流和汶河流域等。 [1]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相關視頻

扇尾沙錐覓食16.04.18

標題


參考文獻

[[Category: :380 動物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