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奎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楊奎松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出生 1953年
國籍 中國
職業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知名作品開卷有疑
《忍不住的「關懷」:1949年前後的書生與政治》
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
《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係之研究》
《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

楊奎松,1953年10月生,重慶市人,研究員。主要學術專長是中共黨史、中外關係史,現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的研究。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歷任中國人民大學黨史系講師,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學者、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共歷史和中國近現代史,著有《毛澤東莫斯科的恩恩怨怨》、《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係之研究》、《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中間地帶」的革命——國際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忍不住的「關懷」:1949年前後的書生與政治》等作品。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為中國現代史,主攻中共黨史、國共關係史、中國社會主義思想史、中蘇關係史、中國革命與共產國際關係史等,並從中國現代對外關係史的角度研究國際冷戰史。著有《失去的機會?——戰時國共談判實錄》、《海市蜃樓與大漠綠洲——中國近代社會主義思潮研究》、《中間地帶的革命——中國革命的策略在國際背景下的演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係之研究》、《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1920—1960)》、《開卷有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等書在國內外發表論文若干。

任職情況

學術機構和刊物任職:

1、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學術委員。

2、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兼職教授 。[1]

3、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終身教授。

4、 中共黨史研究會常務理事。

5、華東師範大學國際冷戰史研究中心副主任。

科研項目

2001年至今從事的項目:

1. 中國近代通史,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研究項目

2. 中國國民黨史台灣卷,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研究項目

重要參會

2001年1月以來參加的國際國內學術會議:

2008年7月6日-8月30日應譤參加美國哈佛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國際學術研討會並赴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中心查閱蔣介石日記手稿。 、 2007年7月4-5應邀參加抗日戰爭爆發7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7年8月18-20日應邀參加中國40年代的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7年11月11-12日應邀參加西南聯大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

2007年7月29日-8月6日,應邀訪問台灣。

2006年3月4日應邀參加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

2006年9月25-26日應邀參加首屆全國社會主義論壇暨科學發展觀與社會主義理論創新研討會。

2006年10月27-29日應邀參加香港電影的冷戰因素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6年11月19-22日應邀參加西安事變七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6年3月13日-9月8日,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研究所訪問學者。

2005年8月5日應邀參加抗日戰爭史研究述評學術討論會。

2005年8月4-8日應邀參加1930年代的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4年1月應邀赴美國參加中日戰爭軍事史學研討會。

2004.11-2005.5,香港大學美國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2002年3月應邀赴日本早稻田大學參加國際冷戰史研究地區性合作問題研討會。

2001年7月應邀赴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做訪問學者兩個月。

2001年10月應邀赴韓國參加朝鮮戰爭25周年學術研討會。

2001年11月應邀赴台北黨史會做訪問學者兩個月。

主要專著

1、《開卷有疑:中國現代史讀書札記》,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中國近代通史:內戰與危機(1927-1937)》(第八卷),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第三版,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

5、《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對外關係》第二版(與陶文釗王建朗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6、《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史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美國對華情報解密檔案》(1948~1976)(8卷本),主編之一,東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

8、《學問有道:中國現代史研究訪談錄》,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

9、《失去的機會:抗戰前後國共談判實錄》第二版,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

10、《中間地帶的革命:國際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第二版,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1、《中蘇關係史綱:1917-1991》(增訂版),參著者之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

12、《讀史求實:中國現代史讀史札記》,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13、《談往閱今》,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

14、《忍不住的「關懷」(1949年前後的書生與政治)》,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論著明細

1、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40萬字(香港三聯書店2000年出版繁體中文版)。

2、中國共產黨與莫斯科的關係(1920-1960),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版,45萬字。

3、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係之研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版,36萬字。

4、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對外關係(與陶文釗、王建朗合著),中共黨史出版社1995年版,45萬字,個人完成13萬字。

5、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35萬字。

6、失去的機會?-戰時國共談判實錄,廣西師大出版社1993年版,24萬字。

7、中間地帶的革命-中國革命的策略在國際背景下的演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37萬字。

8、海市蜃樓與大漠綠洲-中國近代社會主義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6萬字。

9、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與楊雲若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約40萬字,個人完成18萬字。

10、中山先生與俄國(與蔣永敬合著),台北中山基金會2001年版,約20萬字,個人完成12萬字。

11、走近真實-中國革命的透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0萬字。

論文(國內)

1、走向「三二0」之路,《歷史研究》2002年第6期。

2、國民黨走向皖南事變的經過,《抗日戰爭研究》2002年4期。

3、資本主義化還是現代化?-讀胡繩遺稿札記,《中國現代化論壇》2002年。

4、容共還是分共?-1925年國民黨因容共而走向分裂的歷史考察,《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4期。

5、蔣介石從「三二0」到「四一二」的心路歷程,《史學月刊》2002年第6-7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2年第6期,《歷史教學》2003年第1期。

6、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關係史研究的現狀與進展,《福建論壇》2002年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2年第3期。

7、毛澤東與中蘇同盟的興衰(與陳兼合作),《北京與莫斯科:從聯盟走向對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8、中蘇國家利益與民族情感的最初碰撞,-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為背景,《歷史研究》2001年第6期;《中國外交》(複印報刊資料)2002年第3期。

9、蔣介石與1936年綏遠抗戰,《抗日戰爭研究》2001年第6期;《中國現代史》(複印報刊資料)2002年第3期。

10、20世紀三個中蘇條約的形成與比較,《俄羅斯研究》2001年第4期(8月)。

11、有關張學良「通共」的情報和蔣介石的態度,《張學良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同澤出版社2001年5月版。

12、淺議中共黨史研究的特殊性,《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年第5期。

13、孫中山與共產黨-基於俄國因素的歷史考察,《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3期。

14、Origins of the American-Soviet Cold War and Its Impact o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1,No.2.

15、莫斯科決定聯合孫中山之經歷,(台北)《近代中國》第142期,2001年4月。

16、新中國從抗法援越到爭取印度支那和平的政策轉變,《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

17、有關解放戰爭時期的蘇聯軍事援助問題-兼談治學態度並答劉統先生,《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1期。

18、蔣介石抗日態度之研究-以抗戰前期中日秘密交涉為例,《抗日戰爭研究》2000年第4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1年第2期。

19、Chen Duxiu and the Comintern-Also on Chen Duxin’s Right Opportunism,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0, No.3。

20、毛澤東與印度支那戰爭,《中國與印度支那戰爭》,香港天地圖書公司2000年版。

21、50年來中共黨史研究的學術進展,《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

22、美蘇冷戰的起源和對中國革命的影響,《歷史研究》1999年第5期。

23、評《中國共產革命70年》,《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3期。

24、抗戰期間國共關係研究50年,《抗日戰爭史研究》1999年第3期。

25、Zhang Xueliang and the Solution to the Xi'an Incident,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First Issue, Spring 1999.

26、陳獨秀共產國際-兼談陳獨秀的右傾問題,《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2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0年第2期。

27、國企改革為何如此艱難-楊啟先訪談錄,《百年潮》1999年第2期。

28、1969年毛澤東決策之謎,《科學決策》1998年第6期。

29、張學良反蔣問題之探討,《歷史研究》1997年第6期。

30、克林頓訪華後台灣統獨形勢分析與建議,《對外學術交流情況》增刊7,1998年11月4日。

31、毛澤東發動延安整風的台前幕後,《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4期。

32、走向破裂-中共中央如何面對中蘇關係危機,《當代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3期。

33、中國經濟從大起大落到軟着陸-楊啟先訪談錄,《百年潮》1998年第4期。

34、從珍寶島之戰到緩和中美關係,《黨史研究資料》1997年第12期。

35、遵義會議前毛澤東與左傾錯誤的鬥爭,《炎黃春秋》1997年第12期。

36、The Ward Case and the Defining of New China's Policy Towards the United State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Third Issue, Autumn 1997.

37、毛澤東為什麼放棄新民主主義?《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4期。

38、1950年解放台灣計劃擱淺幕後,《百年潮》1997年第1期;《新華文摘》1997年第4期。

39、有關西安事變幾則電報內容與時間的考辯,《黨的文獻》1996年第6期。

40、西安事變期間「三位一體」的軍事協商與部署,《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6期。

41、瞿秋白與共產國際,《瞿秋白研究》第8輯;《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6期。

42、張學良與西安事變之解決,《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第5期。

43、從共產國際檔案看中共發起組成立史實,《中共黨史研究》1996年第4期。

44、山城堡戰鬥的幕後及其影響,《黨史研究資料》1996年第4期。

45、有關西安事變發生經過的幾個問題,《民國檔案》1996年第4期。

46、1937年國共和談揭秘,《團結報》1996年7-9月。

47、論抗戰初期的國共關係,《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4期。

48、孫中山的西北軍事計劃及其夭折,《歷史研究》1996年第3期。

49、有關平型關戰鬥的幾個問題,《黨史研究資料》1996年第2期。

50、究竟誰說服了誰?-關於1936年延安會談結果的再探討,《抗日戰爭研究》1996年第1期。

51、美國介入國共衝突的由來及其後果,《美國與近代中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

52、抗戰勝利前後中共爭取「聯合政府」的鬥爭,《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紀念集》1995年。

53、中共抗日外交戰略的形成,《中共黨研究》1995年第4期。

54、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軍事戰略方針的演變,《歷史研究》1995年第4期。

55、有關張學良加入中共問題的探討,《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4期。

56、1936年國共談判揭秘,《團結報》1995年4-6月。

57、蘇聯大規模援助中國紅軍的一次重要嘗試,《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1期;《蘇聯、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的關係新探》中共黨史出版社1995年版。

58、1949年國共和談始末,《黨史研究資料》1995年第1-2期。

59、向忠發是怎樣一位總書記?《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1期。

60、介紹幾位早期共產黨人的自傳材料,《黨史研究資料》,1994年第1期。

61、1925-1932年在蘇聯軍校學習的中國學員調查表,《軍事歷史》1994年第1-3期。

62、有關朱德去蘇聯的的背景資料,《黨的文獻》1994年第3期。

63、「江浙同鄉會」事件始末,《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3-4期。

64、1936年鄧文儀與王明、潘漢年談判經過及要點,《黨史研究資料》1994年第4期。

65、牛蘭共產國際遠東局的負責人嗎?《黨史研究資料》1994年第11期。

66、華德事件與新中國對美政策的確立,《歷史研究》1994年第5期;《跨世紀的中美關係》東方出版社1999年版。

67、《歷史選擇了毛澤東》一書若干史實辯正,《黨的文獻》1994年第5期。

68、皖南事變後毛澤東的形勢估計與策略變動,《抗日戰爭研究》1993年第3期;《皖南事變研討論文集》同濟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69、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曲折與前瞻,《中共黨史研究》1993年第1期。

70、中國共產黨對中國資產階級的認識及策略,《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3期。

71、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說不盡的毛澤東》,遼寧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2、關於重慶「共產黨」及其他,《黨史研究資料》1992年第12期。

73、七七事變前中間派知識分子抗日救亡主張的異同與變化,《抗日戰爭研究》1992年第2 期。

74、關於蘇聯、共產國際與中國大革命關係的幾個問題,《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2期。

75、1937年至1946年的國共兩黨談判,《抗戰時期國共合作紀實》(下卷),重慶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6、論四十年代中共與蘇美關係及其政策的演變,《美國研究參考》1991年第10期;《二十世紀美國與亞太地區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現代出版社1992年版。

77、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4期。

78、立三路線的形成及中共中央與共產國際和遠東局的爭論,《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1期。

79、抗戰勝利後中共奪取東北的戰略與蘇聯,《中共黨史研究》1991年增刊。

80、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關係研究評述,《中國革命史研究述評》,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1、大革命前期的國共關係與共產國際,《文史哲》1990年第6期。

82、1946年國共兩黨鬥爭與馬歇爾調處,《歷史研究》1990年第5期。

83、對《周恩來傳》若干史實的考辯,《黨的文獻》1990年第4期。

84、有關中國早期共產主義組織的一些情況,《黨史研究資料》1990年第4期。

85、也談《劉鼎在張學良那裡的時候》,《黨的文獻》1990年第2期。

86、關於1936年國共兩黨秘密接觸經過的幾個問題,《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1期。

87、關於共產國際與中共「抗日反蔣」策略方針的關係問題,《中共黨史研究》1989年第4期。

88、王明在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形成過程中的作用,《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1期。

89、蘇聯外交政策的轉變與共產國際統一戰線政策的形成,《清華大學研究生學報》1988年第1期。

90、中國紅軍打通國際戰略方針的演變,《中共黨史研究》1988年增刊。

91、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共對日軍事戰略方針的演變,《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1期。

92、抗日戰爭時期蘇聯、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關係的幾個問題,《黨史研究》1987年第6 期;《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關係(十講)》,四川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93、社會主義從改良到革命-十月革命對中國社會思想的影響,《學術界》1987年第5期。

94、芻議日本早期社會主義思潮對中國進步思想界的影響,《政治學研究》1987年第3期。

95、三十年代共產國際、蘇聯與中國革命關係若干史實辨析,《黨史研究》1987年第2期。

96、大革命失敗前後共產國際內部圍繞中國問題的爭論,《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1期。

97、日本早期社會主義思潮與中國第一次社會主義思想傳播熱潮,《政治學研究》1986年第3期。

98、紅軍東征戰略方針的提出過程及其演變,《黨史研究》1986年第3期。

99、抗日戰爭史研究述評,《理論交流》第10期,1985年8月。

100、李大釗與河上肇,《黨史研究》1985年第2期。

101、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黨史研究》1985年第2期。

102、李大釗思想政治演變的歷史考察(與彭明合作),《近代中國人物》第2輯,1985年。

103、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形成與共產國際,《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4期。

論文(海外)

1、共產國際與中共關係新探,香港《紫荊》2002年第4期。

2、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共中央停戰談判決策經過,(韓)《6·25戰爭5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版。

3、關於中國式社會主義的歷史定位問題,日本《現代中國研究》2002年。

4、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的蘇聯背景,(台北)《近代中國》2002年第147期

5、莫斯科決定聯合孫中山之經歷,(台北)《近代中國》第142期,2001年4月。

6、Changes in Mao Zedong’s Attitued toward the Indochina War, 1949-1973, CWIP, Working Paper No. 34。

7、毛澤東冷戰觀,(香港)《二十一世紀》2001年10月號。

8、《季米特洛夫日記》題注,(香港)《二十一世紀》2001年10月號。

9、中國共產黨史研究的歷史與課題,(日本)《現代中國研究》第8號,2001年3月。

10、現代中國關於中國現代史研究的現狀與課題,(日本)《EX ORIENTE》2000,Vol.4。

11、八路軍平型關戰鬥史實之考證,(台北)《紀念蔣永敬教授八十壽誕論文集》,2001年9月。

12、The Sino-Soviet Border Clash of 1969: From the Zhenbao Island Incident to Sino-American Rapprochement, Cold War History, V. 1, First Issue, 2000/2001.

13、西安事變蔣介石與周恩來會面之謎,(台北)《歷史月刊》(2000年12月)第155期。

14、蔣介石不殺張學良之又一解,(香港)《明報月刊》2000年12月號。

15、張學良西安事變回憶材料的剖析與考察,(台北)《近代中國》(2000年7月)第137期。

16、蘇聯、中共因應韓戰之背景及利弊剖析,(台北)《近代中國》(2000年7月)第137期。

17、中國出兵朝鮮之研究,North Korean Stuies Review, Vol.3, No.1,2000。

18、歷史上國共兩黨的民族主義及其影響,(台北)《近代中國》(2000年8月)第138期。

19、評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1999年3月號。

20、淺談中共歷史檔案的利用與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1999年3月號。

21、Chinses Politics and Collapse of the Sino-Soviet Alliance, Brothers in Arm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Sino-Soviet Alliance, 1945-1963,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2、關於自由主義史觀,(日本)《21世紀中國》第2卷,1997年。

23、抗戰前夕陳立夫赴蘇秘密使命的失敗及原因,(台北)《慶祝抗戰勝利五十周年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版。

24、論抗戰初期的國共關係,(美國)《紐約抗戰勝利五十周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1996年刊印。

25、對兩岸研究抗戰時期國共關係史現狀的省思,(台北)《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1996年3月。

26、美蘇冷戰與毛澤東的外交戰略,(日本)《20世紀中國與日本》(上卷),日本法律文化社1995版。

27、莫斯科新發現的《鄧小平自傳》,香港《明報月刊》1994年9月號。

28、孫中山的西北軍事計劃及其夭折-國民黨謀求蘇俄軍事援助的最初嘗試,(台北)《郭廷以先生九秩誕辰紀念論文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刊·2),1994年9月。

29、金日成阻止了毛澤東進攻台灣的計劃,香港《明報月刊》1994年7月號。

30、共產國際在華間諜牛蘭案的真象(與蔣永敬合作),(台北)《國史館館刊》第十七期,1994年12月。

31、The Soviet Factor and the CCP’s Policy Toward the United State in the 1940s, Chinese Historian, No.1, Vol. 5, (Spring 1992).

32、抗日戰爭期間共產國際、蘇聯與中國共產黨,(日本)《歷史評論》1988年第6期。

33、關於中國現代史研究的現狀與思考,(日本)《中國現代史研究會通訊》第2卷第43號,1988年12月。

學術感言

1、歷史研究與歷史學家的現實關懷問題,《中華讀書報》2002年5月17日。

2、末代的皇帝與末代的悲劇-重讀《末代皇帝》有感,《博覽群書》2002年第5期。

3、國民黨代表誰?-由胡繩先生生前對國民黨的評論想到的,《讀書》2002年4月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2年第5期。

4、評《抗美援朝戰爭史》,《史學月刊》2001年第6期(12月),》《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2年第2期。

5、大歷史,小道德-評黃仁宇著《黃河青山》,《紫荊》2001年10月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1年第6期。

6、恩怨中的思考-《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書後,《博覽群書》2000年第5期。

7、平等與人權的悖論-讀《冷眼向洋》一書札記,《博覽群書》2001年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1年第3期。

8、請放下你的棍子-質疑沙健孫教授對胡繩先生的批判,《百年潮》2000年第1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0年第2期。

其他

1、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1870-1922),主編,第1-2輯共6卷,中共中央黨校1985 -1987年出版,200萬字。

2、政治協商會議紀實,副主編,重慶出版社1989年版。

3、抗戰時期國共合作紀實,副主編,重慶出版社1991年版。

4、抗日戰爭(外交卷),(與陶文釗、王建朗合作編譯),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200萬字(個人完成英譯15萬字)。

5、關於朝鮮戰爭研究的新材料和新觀點(與沈志華、齊德學合編),軍事科學院1997年印行,65萬字,個人譯校20萬字。

6、中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新星出版社1995年版,4萬字。

7、中國復興樞紐,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50萬字,個人完成7萬字。

8、中國近代史,群眾出版社1999年版,50萬字,個人完成10萬字。

9、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9月版,10.9萬。

10、國際冷戰史教學參考資料(第1-2輯),主編,北京大學教材處2002年3,7月印製。

人物評價

哈佛大學亨利·羅索夫斯基政治學教授、哈佛—燕京學社社長裴宜理認為:「用國際視野來考察中國革命和早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放眼海內外沒有學者比楊奎松做得更出色了。通過發掘中國大陸、台灣、美國和俄羅斯的大量檔案資料,楊奎松教授以縝密的研究,對從西安事變到中蘇關係破裂等中國現當代歷史上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都給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深刻見解。楊教授的每本書都是原創性研究與分析的傑出典範。」

台灣「中研院」院士陳永發撰文說:「我一直在想,中國革命史這個領域在今天世界面臨經濟危機之際特別重要,當下中國,改變了『階級鬥爭治國路線』以後,竟然在短短30年內由『只能和赫魯曉夫勉強在社會主義國家陣營分庭抗禮』的國家,銳變為以美國為首資本主義新世界體系里可以呼風喚雨的第二大經濟體和軍事體。處此關鍵時刻,想要再次思考中國何去何從的老問題,正迫切需要對中共革命史有實事求是和十分深入的理解。楊奎松是目前研究1949年以前中國革命史最有成就的學者,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獨具慧眼,將其四部舊作匯為一帙,以饗廣大讀者,我想這選擇得正是時候。」

雷頤評價楊奎松的研究:史無前例、經得起推敲。

參考資料

  1.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員簡介 楊奎松,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員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