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杭州餘杭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杭州餘杭區,隸屬於浙江省杭州市,地處杭州市北部,位於杭嘉湖平原和京杭大運河的南端,地理坐標為北緯30°09′~30°34′、東經119°40′~120°23′,東面與海寧市桐鄉市、江干區交界,中部與 德清縣、拱墅區毗連,西部與安吉縣臨安市富陽市西湖區相接。全區總面積約1228.23平方公里,下轄6個鎮、14個街道,戶籍人口104.05萬(2017年末)。

地位概要

餘杭是長江三角洲的圓心地,是「中華文明曙光」── 良渚文化的發祥地,素稱「 魚米之鄉,絲綢之府,花果之地,文化之邦」。2016年,被國務院確立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1]

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

2018年11月,餘杭區入選2018年工業百強區,排名第43位。

歷史回顧

餘杭之名,春秋時已見諸史籍,彼時屬吳、越領地,戰國中期屬楚[2]

1958年,杭縣撤銷,屬杭州市郊區。

餘杭縣於1958年10月撤銷,併入臨安縣

1961年,恢復縣建制,定名餘杭縣

1994年,設立餘杭市。2001年,撤銷餘杭市,設立杭州市餘杭區。

行政區劃

餘杭區轄14個街道: 臨平、東湖、南苑、星橋、五常、喬司、運河、崇賢、仁和、良渚、閒林、餘杭、倉前、中泰,6個鎮: 塘棲、徑山、瓶窯、黃湖、鸕鳥、百丈。區政府駐臨平街道。

臨平副城由臨平東湖街道、南苑、星橋、餘杭經濟開發區、錢江經濟開發區、運河、喬司、塘棲、崇賢組成,副城面積283.66平方公里。另有 餘杭組團(餘杭、中泰、閒林、倉前、五常)、 良渚組團(良渚、仁和)、瓶窯組團(瓶窯、徑山、黃湖、百丈、鸕鳥)3個組團式城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杭州市餘杭區位於杭嘉湖平原南端,西依天目山,南瀕錢塘江,是長江三角洲的圓心地。地理坐標為北緯30°09′~30°34′、東經119°40′~120°23′,東西長約63公里,南北寬約30公里,總面積約1228.23平方公里。餘杭區從東、北、西三面成弧形拱衛杭州中心城區,東面與 海寧市桐鄉市、 江干區交界,中部與 德清縣、 拱墅區毗連,西部與 安吉縣臨安市、 富陽市、 西湖區相接。

地勢地貌

餘杭區地處杭嘉湖平原和 浙西丘陵山地的過渡地帶。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大致以東苕溪一帶為界,西北為山地丘陵區,屬天目山余脈,海拔500米以上山峰大都在此。東部為 堆積平原,地勢低平,塘漾棋布,是著名的杭嘉湖水網平原,海拔僅2~3米。東南部為灘涂平原,其間孤丘兀立,地勢又略轉高亢,海拔為5~7米。地貌分山地、丘陵、平原、灘涂4個類型,有中山、低山、高丘、低丘、谷地、河谷平原、水網平原、灘涂平原、錢塘江水域等9個單元。其中平原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61.48%。

氣候特點

餘杭地處北亞熱帶南緣季風氣候區。冬夏長春秋短,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5.3℃~16.2℃,年平均雨量1150毫米至1550毫米。因境內地形不同,小氣候差異明顯,春、冬、夏季風交替,冷暖空氣活動頻繁,春雨連綿,風向多變,天氣變化較大。常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雨量相對集中, 梅雨結束即進入盛夏,受熱帶高壓控制,盛行下沉氣流,天氣晴熱、溫度高、日照強、蒸發大,易有伏夏。秋季,秋高氣爽,天氣比較穩定。冬季,盛吹西北風,寒冷、乾燥,如遇北方強冷空氣,就出現寒潮。氣候特徵為氣溫適中,適宜雙、三熟制。雨熱同季,有利於葉莖類作物和瓜果生產。

水文特徵

苕溪分為東苕溪、中苕溪、北苕溪、西苕溪。東苕溪源出臨安東天目山海拔1271米高的馬尖崗,一路向東,流經臨安由 中泰鄉入區境,經 餘杭鎮,在瓶窯鎮境內湯灣渡接納中苕溪,在龍舌嘴接納北苕溪,三水合一,經瓶窯、德清至湖州市區與西苕溪會合注入太湖。全個長158.36公里,流域面積3276平方公里。

京杭運河,自桐鄉大麻鄉入境,流經博陸、五杭、塘棲、東塘、崇賢、雲會、勾莊等鄉鎮,流入杭州市區。市境內全長31.27公里,流域面積667.03平方公里。流域內年平均降水量8.55億立方米,年平均徑流量為3.39億立方米,河寬60~70米。常年水深3.5米。

上塘河,自杭州市 艮山門,經星橋鎮入境,過臨平鎮,至海寧市鹽官鎮流入錢塘江。境內長11.38公里,河寬約20米,常年水深2米左右。

境內河流流量與降水量年際變化、季節變化相一致。全市平均年徑流量為7.75億立方米。苕溪平均年徑流量為3.81億立方米,東苕溪瓶窯站記載,多水年(1954年)年徑流量20.76億立方米,少水年(1978年)年徑流量只4.24億立方米。運河 多年平均徑流量為3.24億立方米,上塘河為0.7億立方米。

河流一般以4~10月為汛期,其中又以6~7月的梅汛為主,9~10的台汛次之。主要和降水量季節分配集中與否,以及降水期的長短有關,梅雨、颱風期因雨量大、延續時間長,常形成山洪。大體而言,西部山區、半山區洪澇災情多於東部平原地區。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餘杭區餘杭區共有土地12.26萬公頃(183.97萬畝),其中耕地4.53萬公頃,占36.95%;林地3.8萬公頃,占31%;水域面積1.25萬公頃,占10.2%。

礦產資源

餘杭區境內已探明的礦物有22種,其中膨潤土、白雲岩等大型礦床3處,鉬鐵礦、石英、凝灰岩等中型礦床8處。另有磁鐵、錳、銅、錫、螢石、重晶石、天然氣等礦藏。

生物資源

餘杭區境內森林覆蓋率為24.5%,人均森林面積0.04公頃。自然植被有長綠闊葉林、長綠落葉闊葉混交林、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竹林、灌草等6個類型。野生植物主要有:竹類為毛竹、早竹、苦竹、浙江剛竹、浙江淡竹等竹林;樹類有495種,分屬77科,其中受國家一級保護的有 水杉,二級保護的有銀杏、華東黃杉、水松、鵝掌楸、杜仲、夏臘梅金錢松、福建柏。野生中草藥80餘種,人工栽培的20餘種。人工栽培的作物中,糧油、經濟作物超過100種,蔬菜有30類、120種左右。野生動物主要有 杜鵑黃鸝畫眉等32種鳥類,華南兔、豹貓、野豬等23種哺乳類, 蝮蛇、大鯢、龜、石蛙、蟾蜍等兩棲、爬行類27種,泥鰍、黃鱔、條光唇魚等魚蝦類23種,昆蟲855種。其中屬國家二級保護的有靈貓、大鯢、穿山甲和鶚等,屬省級保護的有 蘄蛇、 大杜鵑、 鼬獾等。

交通運輸

餘杭穿境而過的兩條高速鐵路( 滬杭高鐵杭寧高鐵)及 杭州地鐵1號線、兩條鐵路(滬杭、宣杭)、兩條國道(G320、G104)、七條高速公路( 滬杭高速公路、 杭寧高速公路、 杭徽高速公路、 杭浦高速公路、申嘉滬杭、 杭長高速公路、 杭州繞城高速公路)、兩條主要河流( 東苕溪、 京杭大運河)和五條省道(S101、S102、S201、S304、S205),把餘杭和長江三角洲各大城市緊緊相連。餘杭區公路通車裡程達到了2179.262公里。餘杭區等級公路通村率、硬化率達到100%。區境內有航道里程350公里,其中幹線30公里,支線320公里,一個遍布餘杭區鎮街、干支相連、水陸聯動的交通運輸網絡已經形成。

人口民族

人口

餘杭先民,早在新石器時期,於良渚、瓶窯一帶形成聚落。秦統一中國後,有大量居民遷徙餘杭,以後各朝,尤其在南宋,北方人口大量移入,幾經民族融合,已無直接後裔。

2017年,截至年末,全區戶籍人口104.0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5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58.31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56.0%。年末總戶數29.42萬戶,比上年末增加2.03萬戶。全年出生人口14055人,人口出生率13.82‰,人口自然增長率7.93‰,戶籍出生嬰兒性別比為108.4。

民族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當地方言

餘杭話,是一種 吳語方言,屬於 吳語太湖片苕溪小片。

風景名勝

良渚文化遺址

在餘杭區良渚鎮一帶。發現於1936年,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聚居的地方。出土的石器有斧、錛、鐮、矛、穿孔斧穿孔刀等,磨製精緻;特別是石犁的使 良渚文化陶具用,說明當時早已進入犁耕階段。出土的陶器,以泥質灰胎磨光黑皮陶最具特色,採用輪制,器形規則,圈足器居多,用鏤孔、竹節紋、弦紋裝飾,也有彩繪。玉器發現很多,有璧、琮、璜、墜、環、珠等,大部分出土於墓葬中。與良渚遺址同類型的遺址,在長江下游的蘇南,直至錢塘江以北的平原地區,分布較廣,考古學界統稱為「 良渚文化」[3]

徑山

在餘杭區長樂鎮。因山有東西二徑通天目而名。有7峰,以凌霄峰最秀,海拔616米。山巔有徑山寺,創建於唐,南宋時梵宇規模宏大,香火鼎盛,為禪宗五山之首。後寺毀壞,僅存明初所建鐘樓,樓內懸重約10噸的明永樂大銅鐘一口,又有宋鐵佛等,1989年樓遭焚毀,同年重修。山上又立宋孝宗御書「徑山興聖萬壽禪寺」大碑一通,周圍尚有不少摩崖題記。徑山與日本佛教關係密切,為日本臨濟宗之源,其「茶宴」儀式被日僧傳播到日本後,逐漸演跡成日本「茶道」。

安樂塔

在餘杭區餘杭鎮東南寶塔山頂。始建於五代吳越時期,現塔重建於明代。1985年重新修葺。塔系磚木混合結構形式,六面七層,高約35米。

反山墓地

反山為東西長90米、南北寬30米、高出地面4米的土墩。1986年發掘出10餘座良渚時期墓葬。隋葬品有1232件(組),絕大部分為玉器。

廣濟長橋

在餘杭區塘棲鎮,南北向橫跨在大運河之上。又稱通濟橋。始建於唐代,明弘治七年(1494年)重建,清康熙年間(1662-1722)修葺。長約90米,七孔石拱橋,其中中孔淨跨16.35米[4]

塘棲古鎮

在餘杭區。因隋開鑿運河,四方民工集居於此,而名塘棲(棲為居之意)。鎮緊傍大運河,又地處餘杭、德清、桐鄉三縣市交界。東石塘尚存200多米長的古街,鎮西通濟長橋歷500年仍雄跨於古運河之上。

超山

在餘杭區臨平西北10公里,距杭州市40公里。面積約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60米,為臨平與塘棲之間最高的一座山,故名超山。

吳昌碩墓

在餘杭區超山大明堂前香雪塢中。吳昌碩(1844年~1927年),其詩書畫篆刻堪稱一絕。留有「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憶我我憶梅。何時賣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傾一杯」之憶梅絕句。1927年逝世。後其子東邁及門生好友,將其遺骸移葬於此。

皋亭山

位於杭州城東北部,東西9公里,南北2.5公里。自西往東依次為:半山、黃鶴山、元寶山、皋亭山、桐扣山、佛日山等,其中皋亭山為最高峰,海拔361.1米,諸峰統稱為皋亭山。

西溪國家濕地公園

坐落於浙江省杭州市區西部,離杭州主城區武林門只有6公里,距西湖僅5公里。

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總面積約為11.5平方公里,分為東部濕地生態保護培育區、中部濕地生態旅遊休閒區和西部濕地生態景觀封育區。

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是一個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於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2009年11月03日,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2012年1月10日,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榮譽記錄

2018年6月6日,餘杭被授予2017年度浙江省「五水共治」(河長制)工作優秀縣(市、區)「大禹鼎」。

城市排名

2016年5月,被國務院確立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

2017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首批全國農村社區建設示範單位[5]

2017年12月14日,餘杭區獲評2017年工業百強縣區。

2018年9月,《2018年中國百強區發展白皮書》發布,餘杭區排第38名。

2018年10月,2018年度綜合實力百強區榜單發布,餘杭區排第8名。

2018年10月,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榜單發布,餘杭區排第8名。

2018年10月,餘杭區入選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第13名。

2018年10月,餘杭區入選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榜單,位居第10名。

2018年10月,餘杭區入選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第12名。

2018年11月,餘杭區入選2018年工業百強區,排名第43位。

視頻

杭州餘杭區相關視頻

餘杭的宣傳片
餘杭區「全域美麗」建設視頻
餘杭區南湖區塊規劃公布 杭州未來科技城進入2.0時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