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邊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林邊鄉位於台灣屏東縣。林邊鄉位於屏東縣之南,東以大武山脈為分界,南臨台灣海峽,轄內地勢均屬平原,蓮霧、檳榔、椰子為主要農產品,尤以蓮霧為大宗並以「黑珍珠」聞名全省;又因臨海,故養殖漁業亦相當發達,鄉內海鮮餐廳林立,更以價廉物美及新鮮而名聞遐邇。林邊鄉地理位置為東經120°31'、北緯22°26',為屏東縣33鄉鎮之中西部;處於縱貫鐵路、沿海公路交會點,交通堪稱方便;東與佳冬鄉為鄰,西接東港鎮、南至台灣海峽,北與南州鄉及新埤鄉接壤。轄內南北向較長,東西向較短,面積為15.6233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1510.69人/km2,在屏東縣排名第4。而林邊鄉位處屏東平原,轄區為林邊溪及其支流沖積而成;全鄉地勢平坦,由東北向西南遞減,坡度不及千分之一,故水流較緩不利排水;境內有兩大排水系統(包括5大排水幹線:南埔埤排水、海豐埤排水、八甲頭新埤排水、放索溝、鹽水埔埤等)及多條鄉內之社區排水,交錯成全鄉之排水網;惟鄉內養殖漁業興盛,魚塭密佈,過去由於超抽地下水以致地盤下陷,因此暴雨期排水系統常需藉助抽水設施方能順利排水,且境內平時約有三分之一土地高度低於海平面,故嚴重影響農作物成長及地方發展。[1]
歷史沿革
林邊鄉最早的開發約當清朝乾隆二十二年(西元一七五七),大陸福建的先民趙瓊勳率領大批族人到此墾殖,而漸漸形成村落,因周邊是豐茂樹林,而取名「林仔邊」,民國三十四年定名為林邊鄉,原來是和南州鄉合併在一起的,民國四十年三月一日經省政府核准一分成南州、林邊兩鄉。位於屏東的林邊鄉海拔僅三公尺,為林邊溪出海口,土壤肥沃,原為深林密菁之地,先民來此開墾時,在繁茂的林區旁建立聚落被稱之為「林仔邊」,由於「林仔邊」南邊海岸有一港口稱新打港,商旅雲集,成為貿易與移民的重地,開墾的人潮不斷的增多,而向林區擴充,相成立「中林」、「光林」等聚落,日據時代便逐轄統一稱為林邊莊。台灣光復後行政區域重整改莊為鄉,原來包括南州鄉的溪州村部份地區( 於1951年改隸南州 )。 目前大家還是稱林邊鄉為「林仔邊」。[2]
地理人文
林邊鄉位於台灣屏東縣西部中段沿海,為台灣本島所轄面積最小的鄉[3],人口有二萬三千多人,共轄十個村,土地面積有一五、六二平方公里,大部分是砂質壤土,可惜沿海地區受到地層下陷影響而變成沼澤區。林邊鄉經濟以農業為主,漁、商次之。農業以水稻、大豆、花豆、紅豆、香蕉、甘藷、芒果、蔬菜和蓮霧等為大宗,特別黑珍珠蓮霧,因汁多味甜多而馳名。漁業以養殖鰻魚、虱目魚、鱸魚、石斑、黑鯛、紅參、草蝦和九孔等,先後為林邊鄉帶來欣欣向榮的景象。由於林邊鄉近海漁業和水產養殖的魚貨新鮮,加上林邊鄉是大高雄往恆春半島沿海線必經之路,所以中山路海產飯店林立,每逢假日遊客如織,帶給林邊鄉莫大的財富。而林邊鄉崎峰村往水利村的路旁,有一大片終年青翠的紅樹林,是國寶級的胎生植物,具有藥用,維持生態、教育與研究,以及提供休閒的價值,林邊鄉的紅樹林屬於「海茄苳」,是台灣地區紅樹林分佈的最南端。林邊鄉留有許多閩南傳統建築,較具規模的有水利洪家燉煌居,仁和林家晉安第、和田厝林家西河堂等。位於林邊村的慈濟宮(又稱媽祖廟),和位於林邊國小旁的忠福宮(又名三山國王廟),都是建於清朝乾隆時期,莊嚴宏偉,頗富歷史價值。[4]
。
屏東首個升壓併聯光電廠
林邊鄉因有不少地勢低漥的農地遇雨就淹,幾乎已無法經營農業。而經由農委會在林邊鄉劃定近500公頃的「嚴重地層下陷地區內不利農業經營得設置綠能設施之農業用地範圍」(簡稱中央光電專區),藉由廠商(寶晶能源)透過城市綠能開發土地,2020年投入自建升壓站,改善現有低壓饋線不足的問題,將22.8KV升為69KV以利併聯入電網,並正式於2020/11/26舉行升壓站啟用儀式,太陽能光電板所發出的電經過升壓站,終於約在中午左右正式進入電網。不僅是屏東縣內首個透過升壓站併聯的光電場,業者斥資鉅額興建的升壓站更具備「氣體絕緣開關設備 (GIS)」,是國內光電場除台電外唯一的光電設備。寶晶預計在林邊施作達150MW(百萬瓦)的光電場,進度在升壓站建設完成並供電後,目前是屏東中央光電專區的第一例,而自建升壓站還採用高規格的「氣體絕緣」可說是台灣民間業者第一。而透過投入綠能的規劃,讓荒廢的農地再利用,農民增加收入,政府實現綠能政策,企業又能賺錢,這是一項多贏的產業。[5]
。
視頻
【林邊房子「長高」 解決淹水苦】民視新聞
【目標3年達標300MW!寶晶林邊太陽能電站動土 助力台灣能源轉型】非凡財經新聞
【107 1115 林邊兩村多功能活動中心落成 供長者在地安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