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長嶺天文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長嶺天文台
圖片來自easyatm

長嶺天文台,舊址位於中國吉林省琿春市板石鎮長嶺子山口,是俄國設立的天文台,後成為根據《中俄琿春東界約[1] 》第七款設立的中俄邊界第八記號,並立銅柱為標識。

紀念

1914年中華書局出版的《中華小說界》第一期刊登了希安居士《哀遼東》詩,中間有首提到:「銘柱吳公字不磨,方輿圖籍費搜羅。歸來莫說隨軺事,博物門前忍再過。」詩下小注稱:「光緒中葉,吳清卿中丞重勘中俄界碑,博考旁征,備搜載籍,築天文台於長嶺地方,立銅柱為識,銘曰:『國有界兮地有維,山河可改兮此柱不可移。』庚子之役,多為俄人所毀滅,並致其柱於伯力博物院門首。聞之李蘭舟觀察所言。觀察蓋充俄使隨員,而熟於俄事者也。」上文中雖多處有誤,例如天文台並非吳大澂修築而是俄國修築,銅柱銘文和實際不一致,但記錄了天文台的修建及銅柱的下落。

清朝俞樾《春在堂隨筆》中稱:「光緒十二年,吳清卿副憲大澂奉命勘定中俄邊界,立銅柱識之。清卿為孝廉時,曾肄業紫陽書院,亦余門下士也。以銅柱拓本示余,余為仿秦刻石髓題之,其辭曰:『皇帝在位十二年,海內大治,乃飭紀綱,乃定封界,以杜窺覬。惟俄與我,犬牙相錯,奚取奚棄。乃命大臣,仗節出疆,厘定其地。壤土既定,無有華夷,中外咸利。立此銅柱,刻此銘詞,昭示萬世。』」

1920年,蘇州振新書社發行《吳愙齋先生銅柱銘》石印本一冊,珍藏者吳縣吳萬,鑑定者吳縣鄒章卿。此書共21頁,封面題簽徐鏡寰,內封程德全題,正文是剪裱本銅柱銘10頁,後附有葉昌熾繼格江標柯劭忞等十人的題跋。文中有「清卿大中丞命題」的字樣,以及「愙齋尚書遺蹟為公孫湖帆兄作」的字樣,可見該冊是吳大澂裝裱並請人題跋,其孫吳湖帆收藏並石印。

吳大澂還曾依照銅柱的原柱式制作為模型,此墨為圓柱體,通體塗金。正面篆書陰識填藍「銅柱」二字,左下端楷書陽識「徽州屯鎮老胡開文造」九字。背面篆書陰識填藍四行,即吳大澂所作銅柱銘文58字。頂楷書陽識「五石頂煙」四字,分立上下右左。除了「銅柱」及「徽州屯鎮老胡開文造」、「五石頂煙」外,此墨背面篆書4行58字當為銅柱原型。

簡介

長嶺天文台位於今琿春市區東南20公里的長嶺子山口中俄邊界上,西距長嶺子通俄公路大約300米。長嶺子山口是琿春嶺最大的山口,也是從琿春市進入俄羅斯的主要通道。1869年,清廷在長嶺子下石頭河設「卡倫」。1883年,靖邊軍撥幫帶官一員率兵駐守。1884年,俄國在此設立長嶺天文台。

1885年6月8日,清朝光緒帝下諭,派會辦北洋事宜大臣吳大澂會同琿春副都統依克唐阿重勘興凱湖圖們江口段的中俄東部邊界。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在圖們江補立土字牌,並收回黑頂子地方。1886年5月25日(光緒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日),吳大澂與依克唐阿同俄國勘界大臣、東海濱省巡撫兼理軍務將軍巴拉諾夫,在俄國境內的岩杵河會談,此即「岩杵河勘界會議」。中俄雙方前後會談8次,經歷近四個半月結束。1886年10月16日,吳大澂從海參崴乘船返回天津,1886年10月29日進北京復命。

根據此次會談中雙方簽訂的《中俄琿春東界約》第七款,以俄國設立的長嶺天文台為中俄邊界第八記號。吳大澂鑑於此前從中國琿春到俄國岩杵河的要道長嶺子口,即中俄交界第八記號處向來沒有邊界標誌,故建議添立銅柱。巴拉諾夫同意。光緒十二年五月二十日(1886年6月21日),在今琿春市東南20公里的板石鎮境內原長嶺天文台舊址上,樹立起一根「高十二尺一寸五分,寬三尺零三分」的銅柱,吳大澂在其上篆書4行58字:「光緒十二年四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吳大澂、琿春副都統依克唐阿奉命會勘中俄邊界,既竣事,立此銅柱。銘曰:疆域有表國有維,此柱可立不可移。」銅柱是由中方自立,高4.15公尺,寬1.05公尺。設立該銅柱是吳大澂事先策劃。1886年3月20月,吳大澂在從天津赴琿春經過吉林城時,「自書銅柱銘」交宋春鰲(字渤生)太守代為刻制。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俄國在庚子事變中侵略中國琿春時,將此銅柱盜走,並碎為兩段,收藏在俄國哈巴羅夫斯克(伯力)博物館。民國十三年(1924年)王世選、梅文昭編纂的《寧安縣志》也記載,銅柱「竟為鄰俄竊移伯利博物院中」。

參考文獻

  1. 中俄琿春東界約,cidian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