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麒麟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麒麟舞

中文名稱:麒麟舞

外文名稱:Kirin dance

舞蹈類型:傳統舞蹈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非遺級別:國家級遺產編號Ⅲ-43

申報地區:睢縣、蘭考、黃驊、海豐、深圳等  

批准文號:國發〔2008〕19號

麒麟舞或舞麒麟,是一種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的民間藝術。麒麟舞最早源自中原,取形於代表祥瑞、國泰民安的麒麟,相似於舞獅,多在節日喜慶中出現,有舞,必以樂對,或納入戲中。現流傳於雲南省河南省河北省廣東省山西省,各地區及族群的麒麟有不同造型,中國最常見的麒麟舞來自客家傳統的客家舞麒麟。現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及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

南明滅亡時流傳於民間。舞動時,一人舞麒麟頭,一人舞麒麟尾,兩人配合默契,以此把傳說中麒麟的喜、怒、哀、樂、驚、疑、醉、睡等動靜神態表現得栩栩如生。逢年過節人們舞起麒麟,以表達迎祥納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良好願望。

而麒麟,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代表吉祥的動物,與鳳、龜、龍共稱為「四靈」,居「四靈」之首,在民間有驅邪避鬼之說,歷代人民群眾都把它當作祥瑞的象徵。麒麟形象在中國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對於一個民族而言,它由最初是一種圖騰、一種信仰發展到哲學意義,從而又進入到文學領域,最終走向造型藝術和表演藝術,說明麒麟已由「神話傳說」衍變成了一種「文化現象」。麒麟舞,作為麒麟文化的一個載體和較為少見的一個舞種,現仍然活躍於民間,河南省睢縣蓼堤鎮的「大劉寨麒麟舞」便是其典型代表。而廣東省則是麒麟舞流傳範圍較廣的地區[1]。  

麒麟舞融音樂、舞蹈、工藝美術、雜技於一體,既具有美學的欣賞價值,又有文藝的、宗教的、民俗的、歷史的研究價值,這是祖先留給華夏子孫的一份寶貴財產。

2008年6月7日,蘭考黃驊海豐申報的「麒麟舞」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  

2011年5月,睢縣、侯馬、深圳、東莞申報的「麒麟舞」被國務院以擴展項目名錄形式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麒麟舞」項目中。

歷史沿革

據《大明一統志》、《杞縣誌》和《馮氏族譜》等史料記載,「麒麟舞」原本僅是皇宮中的表演藝術,稱之為「麒麟聖舞」,為皇家各類慶典中必有的演出。南明滅亡時(公元1661年),掌管宮廷文化娛樂的文林郎馮瑋歸隱故里河南睢縣,將一對「麒麟皮」帶給睢縣大劉寨村的馮氏族眾,並親授演舞之術,從馮氏家族起源的麒麟舞已傳了15代,經歷了350多年的歷史。「麒麟舞」在明末由皇家宮廷流入到睢縣民間,作為馮氏家族形式傳承下來的這一皇家舞蹈,它基本上保留了三百多年前明時的舞蹈風貌和原始形態,麒麟舞的師承關係特殊,在選拔演員時條件相當嚴格,組成表演團體,世代延續,並強調所學技巧不准外傳[3]

廣東省各地的「麒麟舞」是客家人北方南遷的見證,以鑼鼓嗩吶為伴奏,具有典型的中原地區花會的風格,與廣東嶺南音樂不同,是客家人世代相傳的藝術文化。

2007年2月,睢縣「麒麟舞」被列入河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6月7日,蘭考縣、黃驊市、海豐縣申報的「麒麟舞」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1年5月,睢縣、侯馬市、深圳市、東莞市申報的「麒麟舞」被國務院以擴展項目名錄形式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麒麟舞」項目中。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組織開展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檢查和調整工作,麒麟舞保護單位為黃驊市文化館。

華人舞麒麟

一般廣東省的麒麟舞自稱可追溯至明、清時期,這可能與客家人歷史上第四、五次大遷徒有關。歷史時間上亦吻合。而華北地區,有河南、河北省地方指舞蹈起源於春秋、唐。而麒麟舞多在鄉鎮間舉行,亦不排除在民間從圖騰舞起源,在唐以前沒有專司戲樂等的朝代,流入宮庭,命運相似史上眾多技藝,後以種種因素後復回流鄉市之間。然而,麒麟概念雖自上古時代2500年之久,但其形象至六朝時代方見定形,並成今天所見形象的基調。因此,麒麟舞的舞種和造形,可以肯定與麒麟形象的生、成,及民間舞蹈的發展有密切關係。

麒麟舞取形於代表祥瑞、國泰民安的麒麟,最早可能來自中原黃河流域,現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麒麟舞,來自河北省黃驊市河南省蘭考縣睢縣,廣東省海豐縣深圳市東莞市山西省侯馬市;舞種有麒麟采八寶睢縣麒麟舞坂田永勝堂舞麒麟大船坑舞麒麟樟木頭舞麒麟。另有資料指中國少數民族雲南麗江納西族亦有麒麟舞。

習麒麟舞者,在廣東省一帶多見於武館堂口,取獨立、或融入龍獅隊形式,又或是相對現代化的體育館、武術隊等。

香港西貢坑口客家麒麟舞

香港西貢坑口的客家麒麟舞是香港西貢坑口的客家村落流傳的傳統麒麟舞。這裡的「坑口」,並非單指今日坑口村;相反,它是指由馬游塘村、下洋村、上洋村、孟公屋村、坑口村等十八條鄉村組成的地區。

西貢坑口區傳統客家麒麟協會主席劉錦棠師傅指出,坑口客家麒麟源自唐代中原地區的「麒麟狂舞」,是慶賀節日、豐年的活動,寄寓了老百姓對盛世祥和的嚮往,故民間有歌謠說道:「百姓愁,麒麟走,天下和,麒麟舞」[4]

麒麟扎作

頭部多以竹扎作框,附以彩紙;身以彩布為主,配以尾巴,二人舞蹈。根據香港學者葉德平先生所說:「扎作麒麟的材料不多,最重要的當然是支撐整頭麒麟的竹。最上佳的是楠篾。它堅硬且韌性強,舞動時回彈力特佳,除了手感好外,更能讓麒麟帶有一種動感。買得上佳的楠篾後,就要把大竹篾開成一條條小竹篾。」

客家麒麟

從外觀上看,客家麒麟的額頭會微微向上凸出,中間長有獨角與三粒玉角,眼眉上更配有「鰭鼓」等裝飾物。客家麒麟注重麒麟套的演繹[5]

相關條目

視頻

麒麟舞-精彩視頻
深圳西鄉麒麟舞表演實拍,傳統文化娛樂活動,吸引眾人圍觀
汕尾市首屆麒麟舞文化節暨麒麟舞大賽(蔡樂錄製)
客家麒麟舞式5-玩青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