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董作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Cova讨论 | 贡献2022年10月21日 (五) 22:07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董作宾
原图链接董作宾
性别
出生 (1895-03-20)1895年3月20日
 大清河南省南阳府南阳县
(今南阳市
逝世 1963年11月23日(1963-11-23)(68岁)
中华民国台湾省台北市
籍贯 河南南阳
研究领域 中国上古史甲骨学考古学
配偶 熊海平
儿女 董玉京(次子)
董敏(三子)
学术生涯
职务 中华民国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董作宾(1895年3月20日-1963年11月23日)[1][2],原名作仁(入学后名),字彦堂,号平庐。男,河南南阳人。知名文史学者,在考古学殷商史文字学书法篆刻艺术等方面颇有贡献。

董作宾:河南南阳人。知名文史学者,在考古学殷商史文字学书法篆刻艺术等方面颇有贡献。

曾任福建私立协和大学国立中州大学教授,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和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教授。1951年1至1955年8月,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3]

原图链接董作宾

生平

原图链接董作宾

1923年入新成立的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研究生,开始研究甲骨文。1925年,至福州,任协和大学国文系教授,翌年改任中州大学文学院讲师。1927年,南下广州,任中山大学副教授。

1928年,受聘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辑员,前往小屯调查。史语所从该年至1937年,针对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甲骨15次,董作宾参加了前7次和第9次发掘[4],将收集到的甲骨文分为五期:盘庚武丁时代、祖庚祖甲时代、禀辛康丁时代、武乙文丁时代、帝乙帝辛时代[5]。被誉为甲骨学四堂之一。

1947年任美国芝加哥大学中国考古学”客座教授。[6]

1948年回国。[6]1949年,随国民政府迁台。

1950年担任《大陆杂志》发行人并编《台大文史哲学报》。

董举家来台之后,生活贫困,家中十馀口,食指浩繁[7]

1955年8月,他应香港大学之请,赴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任研究员[8]

1958年,胡适由美抵台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后,力邀董作宾返台,史语所成立“甲骨学研究室”[9],由董作宾担当主任主持工作。

1959年忽膺中风,不能言语,“入台大医院治疗三月而愈,然自后语言即告蹇涩”。

1963年心脏病发去世[10],安葬于台北市胡适公园[11]

主要成就

第一届院士

1948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研究员,并在同年当选为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同年底董作宾随中央研究院和自己相伴多年而不忍心分开的大批文物迁往台湾,并提任台湾大学中国古文和历史教授。为该校中文系讲授古文学,为历史系讲授殷商史。1950年,他和友人一起创办《大陆杂志》,并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并发表《武王伐纣年月日考》一文。1951年后,先后编著出版了《西周年历谱》和《殷墟文字乙编》。

1955年8月,他应香港大学之请,赴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任研究员,从事中国年历编写工作,并任香港大学历史系名誉教授和崇基、新亚、珠海三书院的教授。此间,他完成了中英文对照的《中国年历总谱》。

1949年后到台湾,曾任台湾大学文学院教授、历史语言所所长、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等。

著作

董作宾的学术论文共计约200篇,内容除甲骨学外,涉及商代历史的许多方面。台北世界书局和艺文印书馆出版有《董作宾学术论著》和《平庐文存》。1978年艺文印书馆出版有《董作宾先生全集》,分甲、乙编,共12册。董作宾书法及篆刻作品今存《平庐印存》一册。

其他作品有:《一首歌谣整理研究的尝试》(1924)、《卜辞中所见之殷历》(1931)、《甲骨文断代研究例》(1933)、《殷墟文字甲编》(1937)、《殷历谱》(1943年)、《西周年历谱》和《殷墟文字乙编》(1951)、《中国年历总谱》(1956,中英文对照)、《中国上古史年代》(1957)。

1928年-1934年,董作宾曾8次主持或参加殷墟的发掘,随后专门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由他主编的《殷墟文字甲编》和《殷墟文字乙编》二书,共选录抗日战争以前15次殷墟发掘出土的有字甲骨13047片。1931年,他在《大龟四版考释》一文中首先提出由“贞人”可以推断甲骨文的时代。

1933年又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全面论证了甲骨断代学说,确定了甲骨文的10项断代标准,并将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划分为5个时期,使甲骨文的研究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董作宾以十年时间研究,于1945年出版《殷历谱》一书,根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建设殷商年代学,成为当时“古学之最高峰”。[12]

考古

1928-1934年间,曾8次主持或参加殷墟的发掘,随后专门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由他主编的《殷虚文字甲编》和《殷虚文字乙编》二书,共选录抗日战争以前1~15次殷墟发掘出土的有字甲骨 13047 片。1931年,他在《大龟四版考释》一文中,首先提出由“贞人”(他把“卜问的人”称为贞人)可以推断甲骨文的时代 。

甲骨文

除了考古学外,董作宾对中国甲骨文的研究有卓然贡献,并显赭于国际间,学界把他与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及郭沫若(鼎堂)合称“甲骨四堂”。他对甲骨学与殷商史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包含:大龟四版与贞人的发现;十个断代标准的提出;殷历的建构,着有《殷历谱》;甲骨文字的考释与解读;殷代地理的推测及制度的研究等。从比较么些文字与埃及文字中,他证明甲骨不是造字的开始,而有更遥远的源头,这除了对文字学的影响外,也开拓了古代文化研究的另一途径。

参考文献 

  1. 农历生日为三月初一。
  2. 董作宾的个人资料 - 国立台湾大学 中国文学系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二月二十四日生于南阳自宅。
  3.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历届所长">
  4. 石璋如:〈董作宾先生与殷虚发掘〉
  5. 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
  6. 6.0 6.1 〈飞渡太平洋作者董作宾传略,载梁容若齐铁恨何容洪炎秋编《古今文选注》第三十七期,台北国语日报社,1952年6月2日。
  7. 岳南《南渡北归》:“董作宾在台大考古人类学系兼课后,有几位要好的同事经常看到他每次下课回家,都从校内的小卖部买一包花生米边吃边走,且吃得很香甜的样子,就问他为何总是买花生米吃?董说讲完课后肚子就有点饿,吃几个花生米充饥,别的买不起,花生米便宜些。对方不解地问,为何不拿到家中再吃?董一边用手指捏著花生米往嘴里送,一边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我家食指浩繁,拿回去,这包花生米就不是我的了。’”
  8. 1956年,董作宾在香港发表《甲骨学前途之展望》一文,以忧伤的笔触写道:“展望世界,甲骨学的前途,甚是暗淡。甲骨学的沉闷,也就是中国史研究之消极停滞,茫无端绪了。”
  9. 据石璋如说:“就编制而言,成立室而非组,是因为在组织规程中,室可大可小,大者可与所平等,小者可附属于所。不过这时我们也没有想太多。”李敖曾表示:“董作宾丢掉史语所所长以后,无组可归,于是专门成立了一个甲骨学研究室,这是为了脱离李济的压力、挽回自己面子的一个伏笔他也预备有朝一日脱组而出,另成立甲骨学研究所。可是所未成而身先殁。”(《从蔡元培到胡适——中研院那些人和事》)
  10. 据石璋如回忆:“到11月23日,董作宾先生也过世了,恰逢美国总统甘迺迪遇刺身亡日,我们说董先生是大人物,能与甘迺迪同日过世。董先生的身体底子并不坏,只是不爱运动,而且董先生既忙著《大陆杂志》社的事,又担任所长,去香港任教回台又担任甲骨文研究室主任,事情非常忙,因此同仁曾劝他装假牙,但他忙到没有空去。牙齿不好就吃不好,连带消化不好影响建康。董先生要是早日治好牙齿的问题,身体就容易养好了。”(《从蔡元培到胡适——中研院那些人和事》)
  11. 董作宾(已故)的个人资料-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网站
  12. 傅斯年:〈殷历谱序〉,《傅孟真先生学术论文集》(香港:龙门书店,1969),页263-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