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利爾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蒙特利爾 |
本名 蒙特利爾 外文名 Montreal 別 名 滿地可, 北美巴黎,節日之城 行政區類別 市 地理位置 渥太華河 和聖勞倫斯河交匯處 面 積 4259 km² 氣候條件 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 人口數量 410萬(2016年) 著名景點 聖勞倫斯河, 機 場 蒙特利爾國際機場 |
蒙特利爾(法語:Montréal,[mɔ̃ʁeal] 13px 聆聽;英語:Montreal,/ˌmʌntriːˈɒl/ (13px 聆聽)),蒙特利爾,滿地可,蒙特婁,是一座位於加拿大魁北克省西南部的城市,主要位於聖勞倫斯河和渥太華河匯合處的蒙特利爾島及周邊小島上。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蒙特利爾人口約為342萬,是魁北克省內最大城市、加拿大第二大城市及北美第十五大城市。「蒙特利爾」一詞來源於中古法語「Mont Royal」,意思為「皇家山」,至今蒙特利爾城中心的地標皇家山仍以此命名。法語是蒙特利爾的官方語言,也是城市裡最常用的語言,使用人口占城市總人口的60.5%,使得蒙特利爾成為世界上僅次於巴黎的第二大法語城市。
蒙特利爾曾經是加拿大經濟首都,擁有最多的人口及最發達的經濟,但是在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後被安大略省的多倫多超過。今天蒙特利爾仍然是加拿大最重要的經濟中心之一,航空工業、金融、設計、電影工業等行業發達。蒙特利爾被認為是世界最佳宜居城市,並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認定為設計之城。
目錄
歷史
考古發現早在歐洲人抵達此地2000年前即有北美遊牧民族在此生活。公元1000年左右,原住民開始種植玉米,並在隨後的幾百年間建立了要塞。法國探險家雅克·卡蒂埃他於1535年航行到聖勞倫斯灣並溯聖勞倫斯河而上,發現了蒙特利爾,並命名了皇家山,蒙特利爾後來便以此得名。二十年後,法國探索家薩繆爾·德·尚普蘭報道稱聖勞倫斯河的易洛魁人和他們的定居點開始消失,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可能是遷徒、歐洲人帶來的傳染病及部落間的戰爭。1611年,尚普蘭在蒙特利爾島上建立了皮毛交易站,並將這塊地區命名為La Place Royale,意為皇室之地。
1639年,熱羅姆·羅耶以蒙特利爾聖母會的名字獲得了蒙特利爾島的莊園稱號,於是開始在島上建立教會對原住民傳福音。1642年5月17日,法國在這片區域建立了殖民地。1689年,與英國結盟的易洛魁聯盟襲擊了拉辛,並進行了新法蘭西歷史上最慘烈的屠殺。蒙特利爾很快成為法國殖民地的皮毛交易中心。為了鼓勵法國人在此定居,聖蘇比會要求莫霍克人搬離皮毛交易站,並勸說他們在以前打獵的地方建立新的定居點,即當今的卡尼薩塔克。作為新法蘭西的一部分,蒙特利爾一直屬於法國殖民地,直到七年戰爭之後易手英國。自此美國十三洲的反對獨立者大量湧入蒙特利爾,英語人口迅速增加。
皮毛貿易隨着地方西北公司的成立達到頂峰,幾乎可以與西部的哈德遜灣公司相抗衡。1832年,蒙特利爾獲得城市地位。拉辛運河的開通使得船隻不必通過無導航的拉辛激流,同時期建立的維多利亞大橋連接了蒙特利爾和聖勞倫斯河南岸的聖蘭博特,使蒙特利爾成為了重要的鐵路樞紐。1850年,蒙特利爾成為英屬北美的最大城市以及無可爭議的經濟文化中心。1844年到1849年間,蒙特利爾是加拿大省的首都,但在保皇派縱火燒毀議會大樓後失去這一地位。出於諸多戰略考慮,政府將首都遷到更內陸的渥太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通過禁酒令,大批美國人來到蒙特利爾尋找酒精飲料。這段時間蒙特利爾失業率居高不下,隨後的1929年華爾街股災和大蕭條使情況惡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市長卡梅倫·胡德抗議徵兵制並要求蒙特利爾公民忽視聯邦政府對每個人的登記。渥太華當局被此舉激怒,遂將胡德打入牢獄,直到1944年聯邦自由黨政府將徵兵制列入一般法令,胡德才得以釋放。
1950年代早期蒙特利爾人口過百萬,隨着人口增長,上百座的天主教堂一一興建起來。因此蒙特利爾當年有「聖人之城」和「百鐘塔城」的雅稱。市長讓·德拉普也對蒙特利爾的未來建設開始計劃。在眾多的計劃中,包括了一個新的地鐵系統和地下城、蒙特利爾港口的擴張,與聖勞倫斯河的海路加寬。這段時期高樓競相矗立於城中。另新建了兩個博物館,並於1966年開通了地鐵和多條高速公路。1960年代後,蒙特利爾組織了大量的國際活動,包括1967年世界博覽會、197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1980年國際花卉博覽會和2005年世界游泳錦標賽。
地理
蒙特利爾位於魁北克西南部聖勞倫斯河與渥太華河匯流處的蒙特利爾島上,距離國都渥太華以東約190公里,距魁北克首府魁北克市約260公里;距安大略首府多倫多東北539公里。蒙特利爾島扼五大湖至大西洋海道的咽喉,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蒙特利爾發達的海運。位於聖勞倫斯海道末端的蒙特利爾港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港。
蒙特利爾處於幾個氣候區的交界處,因此天氣變化多樣,四季分明。按柯本氣候分類法,蒙特利爾屬於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夏季炎熱濕潤,經常超過30攝氏度,平均高溫達26攝氏度,平均低溫為16攝氏度。
降水豐富,平均每年冬天降雪量為2.14米,高於莫斯科。平均年降雨量為897毫米。每年政府要耗費一億六千萬加元清掃積雪。夏天最潮濕,但人們能盡情地享受一年裡最多的陽光。
一月是一年最冷的時候,平均日溫−10.4 °C,平均每日最低溫度到−14.9 °C。由於冬天常有風,體感溫度比實際溫度還要低得多,因此當地氣象預報常把風力降溫的因素考慮在內。 一年中最熱月份是七月,日平均溫度為20.9 °C,日平均最高溫度為26.3 °C。歷史上記錄的最低溫度為−37.8 °C於1957年1月15日,最高溫度為37.6 °C於1975年8月1日 。
中高濕度的氣候在夏天很常見。春秋兩季月降雨量在55到94毫米之間。春秋有少量降雪,「小陽春」「倒春寒」也在這兩個時節很常見。[1]
雖然氣候變化很大,蒙特利爾地區土地豐潤,擁有大量的植物和野生動物。楓樹是蒙特利爾最常見的樹,由于楓葉糖的生產,糖楓更是蒙特利爾和魁北克長期以來的標誌。
地區
蒙特利爾島(Île de Montréal)
- 蒙特利爾島的大致形狀是從西到東北方向略長,南北方向略短。習慣上,聖勞倫大道(Boulevard Saint-Laurent)以東稱為「東區」;以西到13號高速為「市區」(Centre Ville)和中部;13號高速西邊稱為「西島」(West Island)。
- 2002年蒙特利爾實行一島一市,也叫大市。
- 2004年部分市郊及西島英語區投票決定恢復自己的城市,不受蒙特利爾市的管轄 。但是對外來說,島上的地區都被認為是蒙特利爾地區,比如Côte-Saint-Luc的人給外地人介紹自己的時候,會說自己來自蒙特利爾,而不是Côte-Saint-Luc市。
蒙特利爾行政區及島上其他地區劃分
由西至東,北至南排列。
- L'Île-Bizard–Sainte-Geneviève–Sainte-Anne-de-Bellevue
- Pierrefonds–Roxboro
- Lachine
- 喇沙市(LaSalle)
- 聖勞倫斯市(Saint-Laurent)
- Côte-des-Neiges–Notre-Dame-de-Grâce
- 西南區(Le Sud-Ouest)
- Verdun
- Outremont
- Villeray–Saint-Michel–Parc-Extension
- Rosemont–La Petite-Patrie
- 北蒙特利爾(Montréal-Nord )
- Saint-Léonard
- 皇家山高原(Le Plateau-Mont-Royal)
- Ahuntsic-Cartierville
- 瑪莉亞城(Ville-Marie)
- Anjou
- Mercier–Hochelage-Maisonneuve
- Rivière-des-Prairies–Pointe-aux-Trembles–Montréal-Est
以下15個地區在2002年1月1日被當時的魁人黨政府根據「一島一城」(Une île, une ville)計劃併入蒙特利爾市,但是隨後在2004年6月20日投票表決脫離蒙特利爾市,並在2006年1月1日重新獨立成市。但是新成立的大蒙特利爾聚合理事會(Agglomeration Council)掌管了大部分稅收。這些地區的獨立並沒有恢復到以前的獨立狀態。
- d'Urfé, Quebec (Beaconsfield–Baie-d'Urfé)
- Beaconsfield (Beaconsfield–Baie-d'Urfé)
- Côte Saint-Luc (Côte-Saint-Luc–Hampstead–Montréal-Ouest)
- Dollard-Des Ormeaux (Dollard-Des Ormeaux–Roxboro)
- Dorval (Dorval–L'Île-Dorval)
- Hampstead (Côte-Saint-Luc–Hampstead–Montréal-Ouest)
- Kirkland
- L'Île-Dorval (Dorval–L'Île-Dorval)
- Montréal-Est (Rivière-des-Prairies–Pointe-aux-Trembles–Montréal-Est)
- Montréal-Ouest (Côte-Saint-Luc–Hampstead–Montréal-Ouest)
- Mont-Royal
- Pointe-Claire
- Sainte-Anne-de-Bellevue (L'Île-Bizard–Sainte-Geneviève–Sainte-Anne-de-Bellevue)
- Senneville (Pierrefonds-Senneville)
- Westmount
地下城
蒙特利爾的地下城(英語:Underground City; 法語:La ville souterraine,或稱RESO)指市中心附近和地下建築、通道、地鐵交通系統聯通的綜合性住宅商業中心。地下城也被稱為室內的城市,並非所有的部分都在地下。地下城由32多公里長,占地12平方公里的地道構成,包括有市中心80%的辦公室和35%商業面積。服務包括購物中心,旅館,辦公,銀行,博物館,七個地鐵站,兩個火車站,一個長途汽車終點站和一個貝爾中心。地下城有120多個出口,迎送50多萬進出人流,對於蒙特利爾有着相對漫長的冬季的這個大城市來說,是躲避嚴峻的寒冬和繁忙的交通的理想去處。由於地下城的原因,蒙特利爾常被稱為「二城合一」 。
市中心
市中心包括瑪莉亞城(Ville-Marie),位於皇家山下,上接皇家山公園,下臨聖勞倫斯河。此地區有十數座摩天大樓(法定不能超過皇家山的高度)。市中心最繁華的街道聖凱瑟琳街(Rue Sainte-Catherine)是加拿大規模最大的商業街之一。河岸的對面的聖海倫島(Île-de-St-Hélène)每年舉行一級方程式賽車,島上還有賭城,La Ronde大型遊樂園,每年的蒙特利爾焰火屆便在這裡舉行。
站在皇家山上,整個市中心的建築,風景便盡收眼底,一覽山,河,城區和甚至遠處的奧林匹克體育場。蒙特利爾建築以新舊對比而聞名,摩天大樓與古老的天主教堂並立。許多古老的天主教教堂,如聖母院大教堂、聖若瑟聖堂等。現代建築有蒙特利爾地鐵(每站有不同的建築風格和藝術品)和摩天大樓,如貝聿銘的於1962年建的瑪莉亞城廣場(Place Ville-Marie)大廈。蒙特利爾的老城的維修和保護很成功:雅克·卡蒂亞廣場,市政府等都基本上都保持着原貌。
旅遊景點
- 蒙特利爾老港口(Vieux-Port de Montréal)
- 蒙特婁聖母聖殿(Basilique Notre-Dame de Montréal)
- 蒙特利爾老城區(Vieux-Montréal)
- 奧林匹克公園(Parc d'Olympique)
- 自然生態博物館(Biodôme de Montréal)
- 蒙特利爾植物園(Jardin botanique de Montréal)
- 皇家山公園(Parc du Mont-Royal)
- 聖艾蓮娜島(Île Sainte-Hélène)
- 蒙特利爾娛樂區 (Quartier des spectacles)
- 蒙特利爾國際區(Quartier international,中心商務區)
- 地下城市(Ville souterraine,市區行人隧道系統)
- 同性戀鎮(le Village)
人口
族群 | 人口 | 百分比 |
---|---|---|
加拿大人 | 1,885,085 | 55.76% |
法裔加拿大人 | 900,485 | 26.63% |
意大利裔加拿大人 | 224,460 | 6.63% |
愛爾蘭裔加拿大人 | 161,235 | 4.76% |
英裔加拿大人 | 134,115 | 3.96% |
蘇格蘭裔加拿大人 | 94,705 | 2.80% |
猶太裔加拿大人 | 80,390 | 2.37% |
海地裔加拿大人 | 69,945 | 2.06% |
希臘裔加拿大人 | 55,865 | 1.65% |
德裔加拿大人 | 53,850 | 1.59% |
族裔
加拿大統計局2001年數據顯示,蒙特利爾市區有1,583,590戶住戶。而蒙特利爾地區總人口3,607,000(2004年統計數字),這個數字包括了南岸朗基爾Longueuil和北邊的拉華爾Laval兩市人口。十四歲以下兒童(618,855人)占人口比例的百分之18.06,65歲以上的老人(442,720人)占人口比例的百分之12.92。百分之13.55人口為有色人種,其中黑色人種最多,有140,000人(4.12%)。
據2001加拿大統計局數據,蒙特利爾有52110華僑華人,占人口總數的1.5%。
蒙特利爾市有很健全的愛爾蘭、意大利、猶太、希臘、阿拉伯、亞洲、拉丁美洲、海地和葡萄牙社區及其它小社區,居民幾乎來自世界上所有的國家。
語言
蒙特利爾市區人口大部分說法語及英語雙語。其中大蒙特利爾市區法語裔人口占67.8%,英法以外語裔18.4%,英語裔13.8%。英語裔和其它語裔大部分集中在蒙特利爾島上。
經濟
蒙特利爾是加拿大重要的商業、金融、文化、工業及交通運輸中心。按GDP計,蒙特利爾經濟為魁北克省第一位,加拿大第二位,僅次於多倫多[2]。由於地處聯接五大湖和大西洋的聖勞倫斯河河口,蒙特利爾成為加拿大東部最重要的海運中樞。蒙特利爾港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港,年吞吐量2千600多萬噸。[3]作為加拿大最重要的港口之一,蒙特利爾港運輸產品包括糧食、機械、石油及消費品。蒙特利爾也同時是加拿大的鐵路樞紐。國內最大的三家鐵路公司,兩家總部都設於此。(分別是加拿大國家鐵路公司[4]和VIA鐵路公司,另一家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則於1995年遷往卡爾加里。[5])蒙特利爾石油精煉中心是加拿大最大的石油精煉中心。
蒙特利爾的飛機製造業非常發達。眾多著名公司的總部都設在城市及周邊地區。如世界第三大飛機製造商和軌道車輛製造商龐巴迪、世界最大的飛行模擬器製造商CAE (公司)、貝爾直升機加拿大公司(Bell Canada)、普惠加拿大(Pratt & Whitney Canada)、加拿大航空公司[6]、加拿大越洋航空公司(Air Transat)[7]等。勞斯萊斯和洛克希德·馬丁亦在此設有重要研發和製造機構。若按航空產業產值算,蒙特利爾是僅次於西雅圖而高於圖盧茲的世界第二大城市。加拿大航天局則位於蒙特利爾市郊的朗基爾[8]。
蒙特利爾的生物醫學,信息產業,印刷,製藥,電子遊戲,軟件工程,服裝,電子業亦非常發達。自從育碧軟件於1997年成立育碧蒙特利爾工作室以來,蒙特利爾的電子遊戲事業得到爆發式增長。美國藝電,Eidos Interactive,Gameloft,華納兄弟互動娛樂,Behaviour Interactive,Strategy First,THQ等企業紛紛在蒙特利爾建立遊戲開發公司。現在電子遊戲產業每年為城市提供着數以千計的工作崗位。
蒙特利爾也是加拿大最重要的電影和電視製作中心,聯盟影業、加拿大國家電影委員會、加拿大法語頻道、加拿大電視電影的總部均設於此。由於蒙特利爾融合了歐洲及北美建築風格以及政府機構對電影業的支持,蒙特利爾是眾多影片的熱門取景地,甚至一些講述歐洲的電影也在這裡取影。蒙特利爾每年組織許多電影節、音樂節和文化節,比如蒙特利爾爵士音樂節、蒙特利爾電影節等。
蒙特利爾的金融業也占據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加拿大諸多銀行的總部均設於此。如加拿大第一大銀行加拿大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Canada),第四大銀行蒙特利爾銀行(Bank of Montreal)(以上兩家銀行的法定總部位於蒙特利爾,而公司運營總部則遷至多倫多),第六大銀行加拿大國家銀行(National Bank of Canada),加鼎銀行(Desjardins Group),勞倫特銀行(Laurentian Bank of Canada)等。而位於市區的魁北克儲蓄投資基金(Caisse de dépôt et placement du Québec,簡稱la Caisse)則是加拿大最大的退休金基金會。[9]截止至2008年12月31日,該基金總共掌管着2204億加元。
蒙特利爾的設計業前景十分樂觀,提供了20356個就業機會,聚集着全國65.3%的設計工作者。2006年,蒙特利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設計之都。[10]
蒙特利爾擁有着將近70個國際組織總部,如國際民航組織(ICAO)[11],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12],國際反興奮劑組織(WADA)[13],國際平面設計協會(Icograda-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Graphic Design Associations)[14]和國際同性戀者商會(IGLCC-International Gay and Lesbian Chamber of Commerce)[15]。
2005年,蒙特利爾的GDP總值為1200億加元,世界城市排名第39位。[16] 2012年的預計值為1400億加元。[17]
2006年,蒙特利爾島上失業率為13.1%,大市區則為11.2%。Ville-Marie, Mercier-Hochelaga-Maisonneuve、Villeray-Saint-Michel-Parc Extension、Verdun、Sud-Ouest、Lasalle和Montréal-Nord這些區域尤其高。[18]
產業劃分比例(島上)如下[19]:
- 服務產業:69.2 %;
- 製造業:16.8 %;
- 建築業:2.7 %。
教育
蒙特利爾使用魁北克獨特的教育體制:6年小學,5年中學,2年大學預科,3年或4年大學。
蒙特利爾教學委員會(Commission scolaire de Montréal, CSDM)是蒙特利爾的教育局。蒙特利爾英語教育局(英文:English Montreal School Board, EMSB, 法文:Commission scolaire English-Montréal, CSEM)是蒙特利爾的英文的教育局。
法語大學
- 蒙特利爾大學(Université de Montréal)
- 魁北克大學蒙特利爾分校(Université du Québec à Montréal, UQÀM)
- 高等工學院|time=2009-06-01T00:16:14+00:00}}(École des Technologies Supérieure,附屬於魁北克大學 )
英語大學
文化
- 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
- 蒙特利爾國際爵士樂節,於每年6月底。
- 蒙特利爾交響樂團
- 蒙特利爾太陽馬戲團(Cirque du Soleil)
- 蒙特利爾國際煙火大賽
- 蒙特利爾國際嘻笑節
- 蒙特利爾雙胞胎節
- 蒙特利爾同性戀大遊行
- 蒙特利爾世界無車日
- 蒙特利爾博物館日
- 2005年4月23日至2006年4月23日,蒙特利爾為世界書都。
有名的搖滾樂和流行樂代表包括獨唱藝術家伊莎貝爾·博利,倫納德·科恩,羅伯特沙勒布瓦。
特色食品
體育運動
在蒙特利爾最受歡迎的運動是冰球。主場設在貝爾中心的蒙特利爾加拿大人隊是國家冰球聯盟建立之初的六支球隊之一,也是迄今為止成績最好的隊伍,共獲得24次史丹利杯。蒙特利爾加拿大人隊的死敵的多倫多楓葉隊和波士頓棕熊隊。
蒙特利爾雲雀是加拿大橄欖球聯盟的成員,常規賽主場設在麥吉爾大學的莫爾森體育場,季後賽主場設在更大的奧林匹克體育場。蒙特利爾雲雀隊共獲得過7次灰杯,最近一次捧杯在2010年。麥吉爾大學紅人隊、康考迪亞大學毒刺隊、蒙特利爾大學卡賓槍隊均參加加拿大大學體育的橄欖球項目。
棒球在蒙特利爾有很長的歷史。蒙特利爾皇家曾是美國職棒小聯盟國際聯盟的一支,但是在1960年代因為成績太差而被解散,經營權也被移到美國紐約州雪城。1969年,蒙特利爾博覽會隊成立並加入美國職棒大聯盟。2005年該隊遷往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並改名華盛頓國民。
2010年成立的蒙特利爾衝擊是該市的一支職業足球隊伍,並在2012年加入美國職業足球大聯盟。
蒙特利爾每年舉辦許多高水平的汽車賽,最著名的賽事為F1方程式賽車加拿大大獎賽,賽道為位於聖母島上的吉爾維倫紐夫賽道。
建於1993年的尤尼普利克斯體育場是羅傑斯杯網球巡迴賽的賽場。羅傑斯杯男子網球巡迴賽是ATP世界巡迴賽1000大師賽中的一場,而羅傑斯杯女子網球巡迴賽是女子網球聯合會高級錦標賽中的一場。男子和女子比賽在蒙特利爾和多倫多之間交替舉辦。
蒙特利爾曾舉辦197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奧運主體育場花費高達15億加元,加上利息高達30億加元。這次奧運會給蒙特利爾帶來了沉重的債務,奧運債務直到2006年才還清。2006年,蒙特利爾舉辦了世界同志運動會,吸引了超過16000名運動員參賽。
隊伍名稱 | 聯盟 | 運動類別 | 體育場 | 建立時間 | 奪冠次數 |
---|---|---|---|---|---|
蒙特利爾加拿大人 | 國家冰球聯盟 | 冰球 | 貝爾中心 | 1909 | 24 |
蒙特利爾雲雀 | 加拿大橄欖球聯盟 | 加拿大橄欖球 | 莫爾森體育場 奧林匹克體育場 |
1946 | 7 |
蒙特利爾衝擊 | 美國職業足球大聯盟 | 足球 | 薩普托體育場 | 2010 | 0 |
蒙特利爾星 | 加拿大女子冰球聯盟 | 冰球 | Centre Étienne Desmarteau | 2007 | 2 |
魁北克馴鹿 | 加拿大橄欖球超級聯盟 | Rugby union | Dollard-des-Ormeaux | 1998 | 0 |
魁北克聖人 | 安大略澳式足球聯盟 | 澳式足球 | 范尼爾學院 | 2008 | 1 |
蒙特利爾閃電 | 獨立女子橄欖球聯盟 | Football | Dalbé Viau High School | 2002 | 2 |
蒙特利爾四葉草 | 加拿大蓋爾式足球聯盟 | 蓋爾式足球 & 板棍球 | 魯特福公園 | 1948 | 6 |
交通
著名人物
- 皮埃爾·特魯多(Pierre Trudeau) 第15任加拿大總理,前加拿大自由黨黨魁
- 賈斯汀·杜魯多(Justin Trudeau)皮埃爾·特魯多的長子,現任加拿大總理,現任加拿大自由黨黨魁
- 吉耶·維倫紐夫(Gilles Villeneuve) F1車手
- 雅克·維倫紐夫(Jacques Villeneuve) F1車手
- 席琳·狄翁(Céline Dion) 著名歌手
- 西德尼·奧爾特曼(Sidney Altman)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 傑克·林頓(Jack Layton) 著名政治人物,前加拿大新民主黨黨魁
- 鍾麗緹
- 湯盈盈
- 何韻詩
- 沉震軒
姐妹城市
1991年蒙特利爾植物園內開闢了名為「夢湖園」的中國江南式園林。因為是蒙特利爾與上海的合作,所以名字中有蒙、滬兩市市名的諧音。1998年上海市政府在蒙特利爾唐人街建立了牌坊,相對應的,蒙特利爾也在上海浦東世紀公園內建立了蒙特利爾園。
蒙特利爾有以下友好城市:
- Template:Country data GRE 希臘雅典
- 22x20px 以色列貝爾謝巴
- 日本廣島市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
- 韓國大邱
- 韓國釜山
- 22x20px 德國漢諾威
- 22x20px 美國賓西法尼亞哈里斯堡
- 22x20px 美國夏威夷火奴魯魯
- 22x20px 美國紐約州紐約市
- Template:Country data Netherlands 荷蘭阿姆斯特丹
- 22x20px 英國倫敦
- 22x20px 美國加州洛杉磯
- 22x20px 法國巴黎
- 22x20px 法國圖盧茲
- 22x20px 俄羅斯伏爾加格勒
- Template:Country data Armenia 亞美尼亞埃里溫
- 22x20px 阿爾及利亞阿爾及爾
- 22x20px 比利時布魯塞爾
- 22x20px 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
- 22x20px 摩洛哥卡薩布蘭卡
- 越南河內
- 22x20px 印度勒克瑙
- 22x20px 法國里昂
- 22x20px 尼加拉瓜馬那瓜
- 菲律賓馬尼拉
- 22x20px 意大利米蘭
- 22x20px 意大利羅馬
- Template:Country data DOM 多米尼加摩卡
- 22x20px 海地太子港
- Template:Country data El Salvador 薩爾瓦多聖薩爾瓦多
外部鏈接
- 蒙特利爾市網站(法文)(英文)
- 蒙特利爾華人網 (中文)
- 蒙特利爾酷友 (中文)
- 蒙特利爾公交系統網站(法文)(英文)
- 蒙特利爾市中心廣播電台(中文)(英文)(法文)
- 蒙特利爾電商平台 (中文)
參見
參考文獻
- ↑ 天氣預報
- ↑ Metropolitan Toronto 1st with $209 Billion US in 2005, Metropolitan Montreal 2nd with $120 Billion US also in 2005. [1]
- ↑ The Port of Montreal unveils its project, which will generate $3.4 billion in annual economic spinoffs for Montreal (PDF). Press Release. Port of Montreal. 2008-04-17 [2008-08-0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八月 19, 2008).
- ↑ Contact Us - CN Mailing Addresses. Canadian National Railway. [2008-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13).
- ↑ Nemeth, Mary; Liz Warwick. CP Rail Leaves Montreal.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 1995-12-04 [2008-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十二月 2, 2008).
- ↑ "Investors Contacts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6-02-04.." Air Canada. Retrieved on May 18, 2009.
- ↑ "Contact Us." Air Transat. Retrieved on May 20, 2009.
- ↑ CSA Headquarters. Contact Us. Canadian Space Agency. [2008-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18).
- ↑ Tara Perkins. Caisse de dépôt takes $5.7-billion hit. The Globe and Mail. 2009-08-11 [2009-10-05].
- ↑ Montreal, Canada appointed a UNESCO City of Design. UNESCO. 2006-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5).
- ↑ ICAO Premises.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 [2008-08-01].
- ↑ Our Offices. About Us.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 [2008-08-01].
- ↑ Regional Offices. World Anti-Doping Agency. [2008-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30).
- ↑ CONTACT. About. Icograda. [2008-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04).
- ↑ Contact Us. International Gay and Lesbian Chamber of Commerce. [2008-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03).
- ↑ PricewaterhouseCoopers. The 150 richest cities in the world by GDP in 2005 (dmy). RICHEST CITIES BY GDP. PricewaterhouseCoopers. 2007-03-11 [2008-08-01].
- ↑ Conference Board of Canada. Real GDP growth (Montreal metropolitan area) (XLS). MontrealInternational. [2008-08-01].[失效連結]
- ↑ Atlas socio-économique montréalais.
- ↑ Atlas socio-économique montréalais.
- ↑ 存檔副本. [2005-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