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吴梅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吴伟业
吴梅村

《吴伟业像》原图链接图片来源于学术文摘


大明左庶子
大清国子监祭酒
籍贯 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县
族裔 汉族
字号 骏公,号梅村
出生 万历三十七年五月二十日(1609年6月21日)
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
逝世 康熙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672年1月23日)
江苏省苏州府太仓州
出身
  • 崇祯四年辛未科一甲第二名进士及第(榜眼)

吴伟业(1609年6月21日-1672年1月23日),骏公梅村祖籍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省昆山市),祖父始迁居太仓州(今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初著名诗人、政治人物,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为江左三大家。

生平

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五月二十日生于江南太仓的一书香家庭。幼时受学于同乡张溥,文名卓著,积极参加复社,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为“江左三大家”,和当时的陈维崧吴兆骞严绳孙等才子有交往,且与著名歌妓卞玉京有过一段姻缘。与陈之遴为儿女亲家。

崇祯四年(1631年)参加会试温体仁党人诬陷周延儒,伟业被控与延儒勾结作弊崇祯帝调阅试卷,御览之后,在吴的试卷上批“正大博雅,足式诡靡”,殿试高中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授翰林院编修,“赐驰节还里门”,娶先室程氏。[1] 崇祯十一年(1638年),崇祯帝临场视学,观看皇子就学情况,亲问《尚书》大义,讲毕,获赐“龙团月片,甘瓜脆李”。历官南京国子监司业、左庶子

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明朝灭亡,清兵入关后,短暂出仕弘光帝朝廷,任詹事府詹事,不久请假归乡。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南下,吴伟业携家眷逃难,先后投奔到同宗繇青房及公益兄弟家,之后再逃往矾清湖亲戚家,隐居不出。

顺治九年(1652年),两江总督马国柱向朝廷举荐任官,吴伟业得知后致信马国柱,以身体有疾为由拒绝了。[2]但弘文院大学士陈名夏、亲家礼部尚书陈之遴仍极力劝说出仕。十年(1653年),吏部左侍郎孙承泽再次向顺治帝举荐,称吴伟业为东南最有才能名士之一[3],吴伟业表面上不置可否,实际表明了如果清政府给予高官则将会接受。[4]陈名夏、冯铨成克巩张端吕宫联名举荐了吴伟业、杨廷鉴宋之盛;十一年(1654年)年初,吴伟业接受了清朝内翰林秘书院侍讲官职。[5]五月,吴伟业出发前往北京,充任《大清太祖高皇帝圣训》、《大清太宗文皇帝圣训》纂修官。[6]顺治十三年(1656年),官国子监祭酒,次年,因母丧(实为继母丧)丁忧归乡。

康熙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逝,葬予苏州玄墓山之北。临殁顾言,“吾一生遭际,万事忧危,死后殓以装,葬我邓尉灵岩之侧,坟前立一圆石,题曰:‘诗人吴梅村之墓’,勿起祠堂,勿乞铭。”闻其言者皆悲之。[7]

著作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䜩。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
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
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
……

圆圆曲》,吴伟业

吴伟业著有《梅村家藏稿》、《梅村诗馀》,传奇《秣陵春》,杂剧通天台》、《临春阁》,史料《绥寇纪略》等。

其诗情深文丽,宫商和谐,敷衍成长篇七言,蔚然可观,如《洛阳行》咏福王朱由崧,《松山哀》咏洪承畴,《萧史青门曲》咏宁德公主,《圆圆曲》咏吴三桂,《雁门尚书行》咏孙传庭,《临江参军》咏杨廷麟卢象昇,《永和宫词》咏田贵妃,《鸳湖曲》咏吴昌时,《楚两生行》咏柳敬亭苏昆生,《咏拙政园山茶花》咏陈之遴,《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咏卞玉京事,《赠寇白门六首》咏寇白门事……。今存1000多首,《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说:“其少作大抵才华艳发,吐纳风流,有藻思绮合、清丽芊眠之致。及乎遭逢丧乱,阅历兴亡,激楚苍凉,风骨弥为遒上。”

其写《圆圆曲》,讽刺吴三桂陈圆圆而降清,传诵一时。事实上,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并非纯粹为了“红颜”,而是一种政治投机。据称当时有人自称奉平西王之命,贿吴伟业以重金,求自毁《圆圆曲》诗稿,吴伟业一口回绝。[8]

评价

陈廷焯评论说:“吴梅村词,虽非专长,然其高处,有令人不可捉摸者,此亦身世之感使然。”又说:“梅村高者,有与老坡神似处。”(《白雨斋词话》)康熙帝亲制御诗《题〈吴伟业集〉》:“梅村一卷足风流,往复搜寻未肯休。秋水精神香雪句,西昆幽思杜陵愁。裁成蜀锦应惭丽,细比春蚕好更抽。寒夜短檠相对处,几多诗兴为君收。”对吴伟业诗歌给予恰当中肯的高度评价,肯定了吴伟业诗歌地位。[9]

关于出仕清朝,清人方浚师所著《蕉轩随录》认为“第梅村受知于庄烈帝,南宫首策,莲烛赐婚,不十年累迁至宫詹学士,负海内重名久矣。当都城失守,帝殉社稷时,不能与陈卧子,黄蕴生诸贤致命遂志,又不能与顾亭林,纪伯紫诸子自放山林之间,委蛇伏游,遂事二朝,则不若尚书(王阮亭)之峻整,随园之清高远矣。向使梅村能取义成仁,或隐身岩穴间,其节概文章,皆足以为后学标准,而天下所推为一代冠冕者,亦将不在阮亭而在梅村,岂不尤可惜哉?”。民国蒋芷侪都门识小录》载:“昔吴梅村宫詹,尝于席上观伶人演《烂柯山》(即《朱买臣休妻》),某伶于科白时,大声对梅村曰:‘姓朱的有甚亏负于你?’梅村为之面赤。”

吴伟业,才高而德亏,明理却不能践行。他深受崇祯皇帝隆恩却变节降清,他深谙忠孝节义之道,所作所为却违背道义,他投降清廷之后又极度自责,终日痛苦不堪。他绝不是一个好人,却又不甘心当一个坏人,所以只能落得尴尬的境地。他是一个有才华、懂道理、但是没骨气、没谋略、格局小的读书人。

人物争议

千古尴尬人——吴伟业

吴伟业堪称是千古尴尬人。他虽才华横溢却大节有亏,本为明代高官备受皇恩却变节降清,降清之后又痛悔不已,一生活在不尴不尬的境地里。

吴伟业本是一代才子,晚明之际便已于文坛独领风骚,到了清初更是文坛翘楚,他的诗自成一派,称为“梅村体”,人赞曰:“格律本乎四杰而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代表作《圆圆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然而尴尬的是,如此慷慨陈词作诗讽刺吴三桂降清的吴伟业,自己却也投降了清朝并出仕做官。此一尴尬处也。

吴三桂降清时身份是山海关总兵,一介武夫,未受皇室特殊恩遇,且有“一怒为红颜”的理由,后人谈起某种程度也勉强算做佳话。崇祯皇帝对吴伟业却有知遇之恩。崇祯四年,吴参加会试,遭人诬陷,被指控徇私舞弊。崇祯皇帝调阅会元试卷,亲自在吴的试卷上批“正大博雅,足式诡靡”,吴才得以高中榜眼,同年,吴奉旨归娶,荣极一时。后来吴又任翰林编修、东宫讲读官、南京国子监司业等职。吴在明朝享恩遇殊荣不言而喻,且其既然能高中榜眼并被赞以“正大博雅”,可见是位饱读诗书、习得孔孟之道的士人。由此,吴降清并出仕,便难以为正道大义所容了。吴之行为,与其“正大博雅”的鸿文相较,实在不符。令人感叹“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千古高情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此二尴尬处也。

我无从得知当年吴伟业究竟是如何“被迫”赴京做官的,只得猜想大抵是担心有性命之忧或生计之迫。但是,倘若为忠贞不屈、浩然正气之人,又岂是真的毫无办法?投降便投降,胆小便胆小,还要托词为了家人生计不得已而为之,更显得毫无担当。这就好比杨振宁说起当年为何不归国,要以美帝限制其人身自由为借口。只是欲盖弥彰,徒令人笑罢了。此三尴尬处也。

他自认为屈节事清是“误尽平生”的憾事,曾表示“浮生所欠只一死”,贬低自己“总比鸿毛也不如”,评价自己“竟一钱不值,何须说”。大有“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之感。吴临终留下遗言:“死后敛以僧装……墓前立一圆石,曰诗人吴梅村之墓”。他自觉无颜再着明代服饰,又不愿再穿清装,只得以僧袍入殓,何其尴尬。晚明时期,社会风气比较浮夸,明人大多喜欢吹嘘自己。曾有一笑话,大意讲一老妪去世后,其墓碑上刻“国子监祭酒”等一长串官职,结尾是“之邻居”。这固然是桩笑谈,然而明代彰显自我的风气却可见一斑。吴在明朝即为高官,在清朝又曾任“国子监祭酒”。按常理,如他有这般高的官职,去世之后一定会在墓志铭上显示出来。然而吴却留遗言叮嘱,只以“诗人”冠其名。明清二朝高官却羞于提及功名,何其尴尬。吴是有趣之人,创作《圆圆曲》讽刺吴三桂,自己却降清,否定了从前的自己。从道义上讲他本不该降清,他自己也深知这一点,但终究没有顶住压力。他降清后又终日愧悔,再次否定自己。此四尴尬处也。[10]

注释

  1. 与子疏》:“不意年逾二十,遂掇大魁,福过其分,实切悚栗。时有攻宜兴座主(周延儒),借吾作射的者,故榜下即多危疑,赖烈皇帝保全。并给假归娶先室程氏。”
  2. 马导源,《吴梅村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页55。
  3. 马导源,《吴梅村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页56-57。
  4. 魏斐德著,陈苏镇、薄小莹等译,《洪业:清朝开国史(增订版)》(北京:新星出版社,2017年),页611。
  5. 魏斐德著,陈苏镇、薄小莹等译,《洪业:清朝开国史(增订版)》(北京:新星出版社,2017年),页645,注释113。
  6. 马导源,《吴梅村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页56-60。
  7. 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文苑一》:吴伟业,字骏公,太仓人。明崇祯四年进士,授编修。充东宫讲读官,再迁左庶子。弘光时,授少詹事,乞假归。顺治九年,用两江总督马国柱荐,诏至京。侍郎孙承泽、大学士冯铨相继论荐,授秘书院侍讲,充修太祖、太宗圣训纂修官。十三年,迁祭酒。丁母忧归。
    伟业学问博赡,或从质经史疑义及朝章国故,无不洞悉原委。诗文工丽,蔚为一时之冠,不自标榜。性至孝,生际鼎革,有亲在,不能不依违顾恋,俯仰身世,每自伤也。临殁,顾言:“吾一生遭际,万事忧危,无一时一境不历艰苦。死后敛以僧装,葬我邓尉、灵岩之侧。坟前立一圆石,题曰‘诗人吴梅村之墓’。勿起祠堂,勿乞铭。”闻其言者皆悲之。著有《春秋地理志》、《氏族志》,《绥寇纪略》及《梅村集》。
  8. 梅村于顺治十八年所著《清凉山赞佛诗》四首被程穆衡指为影射顺治帝出家五台山。近人邓之诚等称梅村为妄作。
  9. 张德瀛:《词征》卷六。
  10. 千古尴尬人——吴伟业, 搜狐网, 2017-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