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简称“豫”),古称中原、中州、豫州,因历史上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
河南是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四大发明发源地。从夏朝至宋朝,河南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省份[1]。河南自古就有“天下名人,中州过半”之说。
目录
历史沿革
河南省地图 |
地名由来
河南省因历史上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被描述为人牵象之地,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
建置沿革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是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至迟在5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和繁衍。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这里就产生了农业、畜牧业和制陶等手工业;到了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中晚期,中原进入了石、铜器并用时代,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的萌芽。
夏朝时期,夏朝在中原地区建立。
商朝时期,先后定都于亳、西亳、嚣、相、邢、殷和朝歌等地。
西周时期,周成王营建都城成周洛邑。
春秋战国时期,宋国、陈国、卫国、管国、郑国、许国、应国、蔡国、魏国、韩国等诸侯国都城在河南境内。
东汉,刘秀定都洛阳。
西晋,司马炎定都洛阳。
北魏统一后,孝文帝迁都洛阳。
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均定都安阳。
隋朝,以洛阳为东都,在河南设立河南郡、荥阳郡、陈留郡、梁郡等郡。
唐朝,以洛阳为东都,期间数度迁都洛阳,在河南境内设立都畿道和河南道。
武周,武则天定都洛阳,改洛阳为神都。
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均定都于开封、洛阳。
北宋定都开封,以开封府(今开封)为东京、以河南府(今洛阳)为西京、以应天府(今商丘)为南京。
南宋,赵构定都南京应天府(今商丘)继承了宋朝皇位,为了延续宋朝皇统和法统,定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
金朝贞祐二年(1214年),迁都开封,末期迁都商丘。宋、金划淮河而治之后,河南省淮河以南地区属南宋。
元朝,在河南境内设置河南江北行省,开封为省会。
明朝,河南省下辖8个府和1个直隶州。
中华民国时期,洛阳曾是吴佩孚的基地。
1926年(民国十五年),冯玉祥参加北伐战争,进驻河南。
1928年(民国十七年),张国焘、徐向前等在大别山区开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信阳新县是根据地的首府。
1930年(民国十九年)5月,河南省会驻地从开封市移驻商丘市。同年10月6日,河南省会驻地由商丘市迁驻开封市。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一二八事变后,中华民国迁都洛阳。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彭雪枫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开辟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商丘永城为根据地的首府。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河南全境解放。
1949年8月,黄河以北地区成立平原省,省会驻新乡市,河南省保留黄河以南地区。
1952年11月,撤销平原省,其行政区域大部分并入河南省。
1954年10月,河南省会驻地从开封市迁驻郑州市
行政区划
截至2019年5月,河南辖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等17个省辖市,济源市1个省直管市,20个县级市,84个县,53个市辖区,1791个乡镇,660个街道办事处。省政府驻郑州市金水区金水东路22号[3]。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河南省位于华北平原南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地理座标:西起东经110°21′,东至东经116°39′,跨经度6°18′,直线距离约580公里;南自北纬31°23′,北到北纬36°22′,跨纬度4° 59′,直线距离约550公里。东连山东、安徽,西邻陕西,北与河北、山西相接,南临湖北;国土面积为16.7万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河南地势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55.7%、26.6%、17.7%。灵宝市境内的老鸦岔为全省最高峰,海拔2413.8米;海拔最低处在固始县淮河出省处,仅23.2米。
气候特征
河南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还具有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和气象灾害频繁的特点。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气温为10.5~16.7℃,年均降水量407.7~1295.8毫米,降雨以6~8月份最多,年均日照1285.7~2292.9小时,全年无霜期201~285天,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水文概况
河南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河南省内河流大多发源于西部、西北部和东南部山区,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60条。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03.5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383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水资源
河南省内河流大多发源于西部、西北部和东南部,境内有1500多条主干河流纵横交错,其中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条。河南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05亿立方米,常年人均水资源拥有量440立方米。河南省水力资源蕴藏量490.5万千瓦,可供开发量315万千瓦。河南是国家特大型水利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主要受水地以及输水总干渠工程渠首所在地,开通以来河南段常年平均受水量达8.7亿立方米。
植物资源
河南植物兼有南北种类,维管植物有198科、1142属、3979种,占全国维管植物的10%,其中蕨类植物29科、70属、205种及变种多裸子植物10科、28属、74种及变种多被子植物159科、1044属、3670种及变种,其中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63种,省级保护植物64种,它们共同组成了河南的植物区系。
动物资源
河南省已知动物3500多种,其中原生动物51种,多孔动物和腔肠动物6种,扁形动物10种,线形动物23种,环节动物10种,软体动物17种,节肢动物2500余种,鱼类110种,两栖类19种,爬行类37种,鸟类300余种,哺乳类72种,大部分种类有重要经济价值,少部分对农、林业生产和人类健康有很大危窖。
河南动物的地理分布成分属古北界和东洋界,按“中国自然区划分类单位”制定的原则,河南动物区划分为2个区、6个省,全省两栖类19种,属东洋界的12种,占总种数的63.1%;古北界7种,占总种数的36.8%。爬行动物37种中,属古北界的5种,占总种数的13.5%;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共有种计8种,占总种数的21.6%;东洋界24种,占总种数的64.9%,哺乳动物72种,除广布种外,属古北界26种,占总种数的52%;东洋界24种,占总种数的48%。
林业资源
2017年,河南省共营造林481.67千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26.28千公顷。年末共有自然保护区30个,面积762千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个。森林公园118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1个。森林覆盖率24.53%[4]。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2018年,年末共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08个,其中国家级92个;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677个,其中国家级49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8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06个。启动实施25个省重大科技专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331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6项。全年申请专利154381件,比上年增长29.5%;授权专利82318件,增长48.6%。截至年底,有效发明专利33524件,增长17.2%。全年签订技术合同7298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49.74亿元。
教育事业
2018年,全省研究生招生20043人,在学研究生50999人,毕业生13556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70.86万人,在校生214.08万人,毕业生55.99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18.17万人,在校生33.86万人,毕业生12.30万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50.03万人,在校生136.63万人,毕业生39.94万人。普通高中招生72.65万人,在校生210.06万人,毕业生66.08万人。初中招生159.86万人,在校生451.88万人,毕业生133.63万人。小学招生173.56万人,在校生994.60万人,毕业生160.70万人。特殊教育招收残疾儿童0.99万人,在校残疾儿童4.39万人。全年共安排“两免一补”经费155.85亿元,共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373.62万人次。幼儿园在园幼儿437.99万人。
文化事业
2018年,年末共有公有制艺术表演团体174个,文化馆206个,公共图书馆160个。博物馆33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8处,省文物保护单位1231处。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3个。有线电视实际用户1011.59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0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04%。全年图书出版总印数3.09亿册,期刊出版总印数0.86亿册,报纸出版总印数16.85亿份。年末共有综合档案馆177个,已开放各类档案536.88万卷。
体育事业
2018年,全年全省运动员在各类大赛中共取得138枚金牌,世界冠军23个,亚洲冠军13个,全国冠军102个。在第18届亚运会上,我省运动员共获得9枚金牌、7枚银牌、3枚铜牌的优异成绩[5]。
卫生事业
2018年,年末全省共有卫生机构71352个,其中医院1825个,乡(镇)卫生院2048个,村卫生室5617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6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80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20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79个。卫生机构病床床位60.80万张,其中医院45.51万张,乡(镇)卫生院11.48万张。卫生技术人员62.08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3.53万人,注册护士26.28万人。按机构分,医院卫生技术人员40.89万人,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8.47万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卫生技术人员0.97万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卫生技术人员0.52万人。
历史文化
历史古都
夏朝、商朝、西周、东周、玄汉、东汉、曹魏、西晋、后赵、冉魏、前燕、北魏、东魏、北齐、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国等先后有20多个正统朝代先后建都或迁都河南。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占有四个,分别为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从夏朝在河南建都起,河南孕育了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商丘、南阳、濮阳、许昌、登封、夏邑、偃师、禹州、长葛、虞城、柘城、济源、汤阴、内黄、温县、淇县、鹤壁、淇县、淮阳、新郑、新蔡、遂平、平顶山等古都。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表层看,是一种地域文化,从深层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神龙文化
河南是中华神龙的故乡。被称为三皇之首、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氏,在周口淮阳“以龙师而龙名”,创造的龙图腾,实现了上古时期中原地区多个部落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称为五帝之首、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在统一黄河中下游流域各部落族之后,为凝聚各部落族的思想和精神,在郑州新郑也用龙作为新部落族的图腾,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就因此而来。濮阳蚌龙距今6400多年,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被考古学和社会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
汉字文化
黄帝时代商丘虞城人仓颉造字,甲骨文起源于商朝晚期的都城安阳殷墟,驻马店上蔡人李斯“书同文”、制定了规范的书写字体“小篆”,漯河人许慎编写了世界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规范化的“宋体”产生在北宋的都城开封,活字印刷术也发明于北宋的都城开封。
姓氏文化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在中国300个主要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按照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中国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之根在河南,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称的海内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春秋战国时期,河南是“百家争鸣”的主阵地,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主流思想均发源于河南。
农耕文化
中国的早期农业文明最早发源于河南。中原早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耕作技术与科学发明。裴李岗文化的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为中原早期发达的农耕文明提供了佐证。炎帝朱襄氏建都陈国都城株野(今商丘柘城胡襄镇),创造了中原早期发达的农业文明。
商业文化
商人、商品和商业起源于商丘。夏代的商族部落首领商丘人王亥“肇牵车牛远服贾”,用牛车拉着货物到远地去做生意,被奉为商业鼻祖。春秋时期的鹤壁浚县人子贡,不仅能做官而且善于经商致富。商圣的南阳淅川人范蠡,帮助勾践灭吴复国后,悄然归隐到了宋国,把才能用于经商。郑国都城人弦高,在经商途中遇到秦军入侵,以自己十五头牛为代价智退秦军。职业商人诞生于西周的都城洛阳,法规《质誓》诞生于春秋时期的郑国都城郑州新郑,以“城门之征”为代表的最早的关税征收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都城商丘。
思想文化
中原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伏羲在周口淮阳一带演八卦,周文王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在安阳汤阴羑里城的监狱里写下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易经》。周公旦在西周都城洛阳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祖籍商丘夏邑的孔子在河南境内的各诸侯国讲学论道,传播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名家思想、法家思想、纵横思想等思想等均起源于河南。
科技文化
中国早期的天文学家阏伯在商丘睢阳观星测辰,建立了中国第一座观星台阏伯台(火神台)。安阳殷墟出土的商朝时期的司母戊大方鼎,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东汉焦作卫辉人杜诗发明的“水排”鼓风技术,比欧洲早1000多年。《鹳鱼石斧图陶缸》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国画,已有6000多年历史,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不可移动文物之一。
中医文化
炎帝和黄帝均为中国中医药的创始人,中医药文化起源并发扬于河南。南阳人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其名著《伤寒杂病论》被誉中医瑰宝,享誉中外。商丘人张从正为金朝四大名医之首。
诗文文化
河南是中国文学的发祥地。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尚书》,是经过东周洛阳的史官整理成书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属于河南省境内的作品有100多篇,占总篇目的三分之一以上。鲁迅说过,在秦代可称之为作家的,仅河南上蔡的李斯一人。汉魏时期,有“汉魏文章半洛阳”之说。
武术文化
河南是中国的功夫之乡。郑州登封嵩山少林武术是中华功夫的源头,享誉海内外。焦作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创立的太极拳,是中国太极拳的发源地。[18]
文化遗产
截至2017年底,河南省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8处,省文物保护单位1231处。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参考资料
- ↑ 河南省介绍 ,搜狐网,2017-11-09
- ↑ 河南为什么简称豫?河南的历史变革(2),2019-08-31 09:05:28来源:四海网综合
- ↑ 城市介绍,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
- ↑ 中国“河南省”概况,360doc个人图书馆,2019-04-13 老王abcd
- ↑ 2018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经济网,2019年03月05日 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