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商
卜商(?-?),字子夏,家貧,勤奮好學,是孔子的重要弟子;少孔子四十四歲。《史記集解引家語》[1]以子夏為衛人,董仲舒《春秋繁露》[2]中亦稱「衛子夏」。
與子游同列孔門四科十哲的文學科,長於文學,對《詩經》[3]有深入的研究。曾在魏國西河(今陝西渭南)創辦學堂並授業,魏文侯也曾向子夏請教學問。
田子方、李悝、段干木、李克、吳起、西門豹都是他的學生,一般認為傳授《公羊傳》[4]的公羊高、《穀梁傳》[5]的穀梁子,也是子夏一派的門人。這些人都成了當時的各個的國家幹部,或多或少的都影響了當時的社會,因此子夏想當然名垂青史。
《左傳》[6] 的作者是吳起,《公羊傳》的作者是公羊高,《穀梁傳》作者穀梁赤,著名的《春秋》三傳作者都是子夏的學生,這三本書對春秋的歷史記載的最為全面,被後世的人當成權威的讀本,其中《左傳》最為權威。
目錄
生平
子夏出身貧窮,約前483年,他來到魯國拜孔子為師。前476年他赴晉國西河(今陝西渭南)創辦了一所學堂並在那裏教書,三家分晉後該地成為魏國領土。開創的「西河學派」培育出大批經國治世的良材,並成為前期法家成長的搖籃。西河地方之人,將子夏作為孔子看待。據雲《毛詩》[3]之學,是由子夏傳下。《論語》[7]一書疑多出於他和門人手撰。
子夏長於文學,對詩有深入的研究,能通其義理,著有詩序,他教人致知求仁的方法:「學識要廣,志向要堅定,凡事要細心去問,要從淺近處去思考,以類推於的遠大地方,仁道就在這裏面了。」
後人非議子夏者多由二事,一是子夏語:「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二是子夏為喪子而痛哭失明,不愛惜身體。
後世評價
子夏在孔門弟子中,與子游同列「文學」之科:《論語》中記載他的論學之言,實能篤守孔門為學本旨,如《論語·學而篇》[8] 載:「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這段話的大意,是一個人如果能以好色之心以好賢,侍奉父母能竭盡心力,事奉國君又能捨身盡忠,與朋友交往言而有信,一個人能如此克盡人倫之道,雖未嘗從師為學,但其所作所為已自然脗合為學之本旨,像這種人,我們怎可再說他是未學?
《論語》中又載:「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已矣。』」日知其所亡,就是知新,月無忘其所能,就是溫故,一個人如能溫故而知新,則學問自必與時俱進,這種人當然可稱之為好學之士。子夏又曾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朱熹加以註解:「博學而志不篤,則大而無成;泛問遠思,則勞而無功。」認為博學再加上篤志,則做學問不會見異思遷,半途而廢;而一個人做學問,能切於事理,不浮泛而問,並就所問之事理,潛心體認,不憑空懸想,且學思並重,力行勿怠,心不外驚,操存省察,則仁在其中矣。
子夏以好文學出名,更擅長詩教,據《論語》記載:孔子稱許弟子中可與討論〔詩〕的,只有子貢與子夏二人。
孔子既歿,七十子之徒散而之四五;而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據後人考證,魏文侯初立,在周貞定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46),即孔子沒後三十三年,時子夏已六十二歲。子夏在孔子生前,已嶄露頭角,到魏文侯時,則是大師級的人物,所以魏文侯極敬重子夏,並師事之。
子夏設教西河,門下從學之徒,已不可確考。據皮錫瑞《經學歷史》[9]記載:「《韓非子·顯學篇》[10]云:『孔子之後,儒分為八:有子張氏、子思氏、顏氏、孟氏、漆雕氏、仲良氏、公孫氏、樂正氏之儒。』…‥諸儒學皆不傳,無從考其家法,可考者惟卜氏子夏。」又洪邁《容齋隨筆》[11] 云:「孔子弟子,惟子夏於諸經獨有書,雖傳記雜言,未可盡信,然要與他人不同矣。於禮,則有《儀禮·喪服》[12]一篇,馬融、王肅諸儒多為之訓說;於《春秋》,所云不能贊一辭,蓋亦嘗從事於斯矣。公羊高實受之於子夏;穀梁赤者,應劭《義風俗通》[13]亦云係子夏門人;於《論語》,則鄭康成以為仲弓子夏等所撰定也。後漢徐防上疏曰:『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於子夏。』斯其證雲。」
按漢儒傳經,學者都推崇子夏;因孔門後學,可分『傳道之儒』與『傳經之儒』兩大系統。一般言之,自曾子、子思、孟子以及《中庸》[14]、《易傳》[15]一系為傳道之儒,自子夏至荀子下及漢初經師,則為傳經之儒。惟此僅就其氣度及學風之大致而言,不能說曾子、孟子一系必不傳經,而子夏、荀子一系則無須於傳道。
早在子夏追隨孔子問學之前,好談論別人是非的子貢曾問孔子,「子張與子夏相比孰賢?」孔子答曰:「子張也過,子夏也不及。」又問:「然則子張愈與?」曰:「過猶不及。」孔子的評價耐人尋味。朱熹在注這段話時說:「子張才高意廣,而好為苛難,故常過中;子夏篤信遵守,而規模狹隘,故常不及。」孔子也曾當面告誡子夏:「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子夏的性格
《荀子·大略篇》[16] :子夏家貧,衣若縣鶉。人曰:「子何不仕?」曰:「諸侯之驕我者,吾不為臣;大夫之驕我者,吾不復見。柳下惠與後門者同衣,而不見疑,非一日之聞也。爭利如蚤甲,而喪其掌。」其性格可見一斑。子夏向志於學,故被孔子譽為文學第一,與子游同列。和子游一樣,子夏也是孔子晚年的得意門生。
《論語》中子夏曾與孔子討論《詩》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孔子以為「繪事後素」,子夏發揮夫子之意雲「禮後乎?」甚得孔子嘉許。
子夏的勤奮好學,在孔門弟子中亦相當突出,並因此獲得孔子的贊賞和鼓勵,孔子也盡可能地加以引導和訓練,從而使子夏在孔門弟子中似乎是最全面地掌握了孔子的學說。以此而言,孔子去世之後,子夏最有資格統領孔門弟子。然因子夏性格所致,使其與其他弟子不能友好相處。他在孔子去世之後策劃推舉有若而未果,只好離開孔門,前往他國聚徒講學。
相關辭語
『子夏索居』、『子夏離群』簡釋:指寂寥獨居。唐杜甫《上韋左相二十韻》[17] :『長卿多病久,子夏索居頻。』
典故出處
- 《禮記·檀弓上》[18]
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曾子弔之,哭。子夏曰:「天乎!予之無罪也!」曾子怒曰:「商!汝何無罪也?吾與汝事夫子於洙、泗之間,退而老於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汝於夫子,爾罪一也。喪爾親,使民未有異聞,爾罪二也。喪爾子,喪爾明,爾罪三也。而曰汝何無罪歟?」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過矣!吾過矣!吾離群而索居,亦以久矣!」
- 《史記》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傳〉~51[19]
卜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子夏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孔子曰:「商始可與言詩已矣。」子貢問:「師與商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然則師愈與?」曰:「過猶不及。」子謂子夏曰:「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孔子既沒,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其子死,哭之失明。
唐代詩詞例句
詩詞例句 | 作者 | 詩名 |
---|---|---|
清秋將落帽,子夏正離群。 | 張賁 | 賁中間有吳門旅泊之什蒙魯望垂和更作一章以伸酬謝 |
人間搦管窮蒼頡,地上修文待卜商。 | 徐夤 | 傷前翰林楊左丞 |
燕地尊鄒衍,西河重卜商。 | 李商隱 | 贈送前劉五經映三十四韻 |
長卿多病久,子夏索居頻。 | 杜甫 | 上韋左相二十韻 |
空留左氏傳,誰繼卜商名。 | 王維 | 故西河郡杜太守輓歌三首 |
猶嫌子夏儒,肯學樊遲稼。 | 韓愈 | 縣齋有懷 |
四科十哲
據《史記》記載,孔子有弟子三千,孔子認為「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19])。其中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稱「七十二賢人」。 孔子有十位傑出弟子,號稱孔門四科十哲。
- 在德行方面出眾的有:顏回(子淵)、子騫(子騫)、伯牛(伯牛)、仲弓(仲弓)。
- 在言語方面出眾的有:子我(子我)、子貢(子貢)。
- 在文學方面出眾的有:子游(子游)、子夏(子夏)。
- 在政事方面出眾的有:子有(子有)、子路(子路)。
孔子死後,「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這樣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貴族壟斷的世卿世祿制,為專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體制創造了條件。
孔子弟子列表
孔子傳說有三千弟子,孔子認為「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19])。又一說:賢人七十二。
《仲尼弟子列傳》是司馬遷在《史記》中整理出孔子弟子的多人合傳。在這篇列傳中,有記述較詳者,亦有記述簡略,只有兩字人名,例如商澤、孔忠;可能也有遺漏者,例如鄭玄稱子禽是孔子的學生,但《史記》未載此人;又秦堇父曾和叔梁紇一起投軍,「生秦丕茲,事仲尼。」[20],《史記》亦不載秦丕茲。
《仲尼弟子列傳》也有不少錯誤,例如記錄子貢錯誤百出,子貢參加「艾陵之戰」,「大破齊軍,獲七將軍之兵而不歸」,《左傳》只記有五將軍。[21]
|
|
|
|
|
歷代追封
影片
參考資料
文獻
- ↑ 《史記集解序》
- ↑ 《春秋繁露》
- ↑ 3.0 3.1 《詩經|毛詩》
- ↑ 《春秋公羊傳》
- ↑ 《春秋穀梁傳》
- ↑ 《春秋左傳》
- ↑ 《論語》[春秋 - 戰國 公元前480年-公元前350年]
- ↑ 《論語·學而篇》
- ↑ 《經學歷史》
- ↑ 《顯學》
- ↑ 《容齋隨筆》
- ↑ 《喪服》
- ↑ 《風俗通義》
- ↑ 《中庸》
- ↑ 《子夏易傳》
- ↑ 《荀子·大略篇》
- ↑ 唐杜甫《上韋左相二十韻》
- ↑ 《禮記·檀弓上》
- ↑ 19.0 19.1 19.2 《史記》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傳〉~51
- ↑ 《左傳·襄公十年》
- ↑ 《春秋左傳: 哀公: 哀公十一年》《左傳·哀公十一年》:「為郊戰故,公會吳子伐齊……甲戌,戰於艾陵……獲國書、公孫夏、閭丘明、陳書、東郭書……」。
- ↑ 避劉邦諱,改稱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