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淹
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出身士族中最低的次门寒素)[1]。江淹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早年仕途上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下,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令。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把江淹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大加重用。之后一路官运亨通,终于在梁初攀升到高位的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受封伯爵,以金紫光禄大夫之位退休。他的一生,见证了次门寒士靠绚丽文才爬升,最终升至高位的不平凡生涯。
目录
生平
幼年·初仕
江淹的祖父江耽和父亲江康之都在南朝宋任县令(六品),家世不高。江淹六岁能诗,十三岁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寒,靠砍柴供养母亲,但是他非常好学,仰慕司马相如、梁鸿的为人,喜欢学习写文章。江淹约在460年代中期就开始入仕,最早是担任“南徐州从事”的小官。“从事”在当时是地方州郡长官自己任命的一种属官,大概等于现在的助理。这样的官职没有较高的品秩和待遇,实际上还不能算是朝廷正式的官员,但是能够接近掌权者。接着他转任“奉朝请”,这也是一种类似天子随从的官职,在当时已经降低为次门寒士的起家官。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跟从建平王刘景素于南兖州,刘景素是一位喜好结交士人的王爷,江淹的仕途似乎颇有希望。约在此时,江淹被出身高门甲族的大隐士何点(437-504年)另眼相看,让他打破寒素出身的界限,[2]于名士社交圈逐渐显名。
陷狱和亲情
不久,广陵县令郭彦文因事获罪,在审问过程中连累江淹,谎称江淹收受贿赂,江淹因而判罪入狱。江淹在狱中上书刘景素陈情喊冤,在陈情书中说:“下官本来是一个出身平凡的布衣平民,因仰慕王爷的仁义,才来投靠王爷担任僚属。王爷以国士的规格礼遇我,我也经常思图报效。不料遭到小人的谗毁,这种事是古代贤人都无法避免的,何况我一个普通人。如果我确实有罪,理当伏法受诛,但是在眼下的清明盛世,我却有冤情未申,希望王爷能够垂询明白。”刘景素看了陈情书后,当天就把江淹放了出来。之后江淹被推举为南徐州秀才,于考试对策中获得“上第”的成绩,不但乡品因此提高,更得以迁转南徐州刺史、巴陵王刘休祐的王国左常侍;471年,江淹再度跟随刘景素坐镇荆州。
劝免与去官
泰豫元年(472年)南朝宋后废帝刘昱即位,当时年仅十岁。但是这位皇帝性格残暴,喜怒无常,登基之后更不受管束,甚至经常亲手杀无辜的人。当年转任南徐州的刘景素手中握有大权,因此左右劝说他举兵谋反。江淹不赞成谋反,多次劝说:“流言招祸,二叔所以同亡;抵局怀恨,七国于是俱毙。殿下不求国家之安,而听信左右之计,则复见麋鹿霜露栖于姑苏之台矣。”但是刘景素没有采纳,反而日夜加紧谋划。江淹知道事发就在眼前,于是写了《效阮公诗十五首》赠给刘景素,来劝谏他,然而无用。
元徽二年(474年)适逢南东海太守陆澄在家居丧,不能行使政事。当时江淹的职务是镇军参军,兼任南东海郡丞。江淹想以郡丞代理郡守,但是刘景素却任用了另外一个人司马柳世隆。江淹多次请求,触怒刘景素,于是被贬为建安吴兴县(今福建浦城)令。元徽四年(476年)秋,刘景素在南徐州的京口起兵造反,但不久即被平定。与刘景素一同谋逆的人都被诛杀,然而江淹只是免去了官职。因此,江淹在吴兴县令任职三年后,就去官为民。
再仕·一路升迁
南朝宋顺帝升明初年(477年),齐王萧道成听闻江淹的文才,于是应召江淹入仕为官,授以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之职。当时朝廷由萧道成辅政,江淹做官不久就遇到荆州刺史沈攸之叛乱,萧道成问他有什么对策,江淹说刘邦和曹操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原因在于他们在道义上而不是势力上强过对方。江淹又具体分析了五个萧道成必胜、沈攸之必败的因素:“主公雄武有奇略,一胜;宽容而仁恕,二胜;贤能毕力,三胜;民望所归,四胜;奉天子而伐叛逆,五胜。沈攸之志锐而器小,一败;有威而无恩,二败也;士卒瓦解,三败;缙绅不怀,四败也;悬兵数千里,而无同恶相济,五败。”萧道成很赞赏他的分析,由此江淹又获得重用。
升明三年(479年)宋顺帝刘准禅位于萧道成,南朝齐建立。齐高帝萧道成建元初年(479年),江淹担任豫章王记室(类似现在的秘书)并兼任东武县令,参与草拟诏书法令,并参与撰写国史。不久又升任中书侍郎,正式进入齐朝政治核心,齐高帝萧道成所著的文诏,由江淹负责撰次。此后,江淹更是仕途平坦,一路升迁。齐武帝永明初年(483年),升任骁骑将军,仍然参与修撰国史。随后任建武将军,到地方担任庐陵内史。担任了三年地方官后,永明四年(486年)复任骁骑将军,朝廷诏令江淹造歌,江淹不依胡道安、傅玄制《祀先农迎送神升歌》及《飨神歌》二章。后来江淹还兼任过尚书左丞、国子博士和御史中丞。
齐明帝萧鸾当宰相时,因向御史中丞江淹说:“您以前当尚书时,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相济能折衷;现在为中丞,足以震肃众多官僚。”江淹答说:“今日之事,可谓当官而行,更恐才劣志薄,不足以仰称明旨耳。”于是江淹弹劾了中书令谢朏、司徒左长史王缋、护军长史庾弘远,并以久疾不预山陵公事;又弹劾前益州刺史刘悛、梁州刺史阴智伯两人贪赃巨万,立即拘押给廷尉治罪;还有临海太守沈昭略、永嘉太守庾昙隆,及诸郡二千石并大县官长多被弹劾。江淹弹劾了不少中央和地方官员,让朝廷纲纪为之一振,内外肃然。齐明帝萧鸾称赞江淹说:“刘宋以来,不再有法度严明的御史中丞了,现在你可以说是唯一的一个。”
齐明帝即位(494年)后,江淹也官运不断,先是担任临海王长史,不久转任廷尉卿(掌管刑罚的官)、给事中(古代言官的一种)。再升任冠军长史、辅国将军,出任宣城太守四年,然后回来任黄门侍郎、步兵校尉、秘书监。齐朝初朝廷诏令江淹改造乐章《宋凤皇衔 书伎辞》。
三仕·晚年
南朝齐永元二年(500年),齐帝东昏侯萧宝卷荒淫无道,崔慧景举兵造反围攻京城建康,城内许多官员和士绅纷纷拿着名片投身于崔慧景,只有江淹谎称有病不去。叛乱平复之后,世人都佩服江淹有远见。此年江淹任职秘书监兼卫尉,谓人曰:“此非吾任,路人所知,正取吾空名耳。且天时人事,寻当翻覆。孔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临事图之,何忧之有?”
永元三年(501年),东昏侯杀害平乱功臣萧懿,导致萧懿之弟萧衍发兵攻打建康,拥立新主齐和帝萧宝融 。此年江淹调迁吏部尚书。后来萧衍带兵至新林(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缙绅官僚并不看好萧衍,人人毫不在意,而江淹早已料到即将改朝换代,所以脱去官服,秘密投奔萧衍。萧衍授以冠军将军、秘书监之职,不久兼职司徒左长史。
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萧衍逼迫齐和帝让位,建立梁朝。江淹又在梁朝担任官职,转迁相国右长史。这已经是江淹为官的第三个朝代,这次他的官职是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并被封为临沮县开国伯,食邑四百户。江淹乃谓子弟曰:“我本来是清贫的官吏,不求富贵,如今忝窃,遂至于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备矣。人生行乐,须富贵何时。我功名既立,正欲归身田野。”同年又因病迁任金紫光禄大夫(退休用的高位闲职),改封醴陵伯。
天监四年(505年),江淹逝世,享年六十二岁,梁武帝萧衍为他身穿素服致哀,谥江淹为“宪”。江淹死后埋葬在江墓店(今民权县李堂南岳庄)。江淹的儿子江蒍承继爵位,官至长城令。普通四年(523年),萧衍追念江淹的功绩,又封江蒍为吴昌伯。
“江郎才尽”
“江郎才尽”这个典故语出南朝梁钟嵘《诗品·齐光禄江淹》,其记载如下:“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
《南史·江淹传》有两段关于“江郎才尽”的故事,其中一段与《诗品》记载的相似,也是还五色笔给郭璞,不过结果为“尔后为诗绝无美句”,并没有《诗品》记载的“不复成语”那么严重,只是作诗没有什么精彩之处而已。刘璠著作的《梁典》则记载著:“尝梦郭璞谓之曰:君借我五色笔,今可见还。淹即探怀以笔付璞,自此以后,材思稍减。”表示写作文章仍然优异,只是“材思稍减”罢了。《蒙求》注引《典略》也记载著:“江淹少梦人授以五色笔,因而有文章。”
另一段是说:江淹在宣城太守卸任回来的路上,偶宿于禅灵寺,夜晚梦见一人自称张景阳(西晋文学家张协,字景阳)对他说:“从前我把一匹锦寄存在你那里,现在可以还给我了。”江淹从怀中拿出几尺锦给他,结果这个人却生气地说:“怎么只剩这么点了?”然后回头看见丘迟(南朝文学家)就对他说:“剩下的几尺没什么用,送给你。”于是从此江淹的辞赋文章就“踬矣”(不行了)。
- 各种观点
后人不满足于《诗品》和《南史》的故事,试图探讨江淹晚年,尤其是自宣城太守卸任后,作品不如从前的真实原因。根据现代学者曹旭在《诗品集注》中的总结,清朝以前对江淹才尽的解释主要有四种观点:
作品
江淹以诗赋作品闻名于世,也有部分散文传世,其中以“赋”最为世人称道。此外,江淹还担参与过南齐朝国史的修撰,因此也著有史书。
文集
江淹的作品,根据《自序传》说“自少及长,未尝著书,惟集十卷,谓此足矣”,则有十卷,这是江淹任南朝齐的中书侍郎时的记录。根据《梁书·江淹传》的记载,“凡所著述百馀篇,自撰为《前》、《后》集”,可知他后来又有了很多作品问世,自己辑录为前后两集。《隋书·经籍志》记载:“《江淹集》九卷,《江淹后集》十卷。”可能到了隋朝时《前集》已经失佚一卷。但是《旧唐书》记载的却是“《江淹前集》十卷,《江淹后集》十卷”(《新唐书》与此略同),反而比隋朝多出一卷,可能是找回散佚的那卷,也可能是另外补充辑录了一卷。唐朝之后,大多记载为十卷。
现存江淹文集已经不是《隋书》记载的《江淹集》和《江淹后集》,有三个不同的版本:
- 编入《四库全书》的江淹文集,采用的是清朝乾隆年间,考城梁宾根据明朝汪士贤、张溥刊本,和睢州汤斌家钞本参互校订而成的,共四卷。
- 编入《四部丛刊》的江淹文集,是影印的乌程蒋氏密韵楼所藏明朝翻刻的宋朝时版本,共十卷。
- 清朝乾隆年间江昉刊本《醴陵集》,共十卷。
现存的大部分作品是江淹创作于齐武帝永明(483年-493年)之前,这些作品都收录于江淹担任南齐中书侍郎时自行辑录的作品集,即《江淹前集》中。此后的作品在唐朝之后就散失了,具体原因无法稽考,现代学者曹道衡认为是江淹的后期作品质量不佳所致。
主要作品
辞赋
诗歌
- 《杂体诗三十首》
散文
- 《狱中上建平王书》
- 《袁友人传》
史书
- 《齐史·十志》(已佚)
江淹在南齐朝初年,曾奉命修史,完成《齐史》的体例和《齐史·十志》。唐朝刘知几在《史通》说江淹认为“史之所难,无出于志”,“故先著十志,以见其才”。《齐史·十志》现在已经失佚,但是萧子显编撰的《南齐书》大体继承了《齐史》的体例,江淹的《齐史·十志》也是萧书的史料来源之一。
家庭
文学成就
江淹在辞赋方面最为突出,与鲍照并称南朝辞赋大家。南朝辞赋发展至“江淹、鲍照”,可说是达到了顶峰。江淹的辞赋多属抒情小赋,善于描写人的心理,江淹最有名的《恨赋》、《别赋》与鲍照的《芜城赋》、《舞鹤赋》并称南朝辞赋的绝唱。此外,他的《去故乡赋》、《青苔赋》、《待罪江南思北归赋》等,表达出被贬为建安吴兴令时的失意和思乡。
江淹也是南朝骈文大家,与鲍照、徐陵、刘峻齐名。江淹在狱中写给刘景素的《诣建平王书》是最为知名的,文章辞气激昂高亢,不亢不卑,字行间流露出真实情感。此外,江淹的《报袁叔明书》、《与交友论隐书》等,皆为当时名篇。
江淹的诗作也有不少上乘之作,特色在于意趣深远,在齐、梁诸家中亦为优秀者,尤其以《渡泉峤出诸山之顶》、《仙阳亭》、《游黄蘗山》等犹具特色。江淹在诗歌方面的特色是善于拟古。江淹勤学古人的作品,使他写出许多在流丽中又含有峭拔苍劲的诗篇。因此,南朝文学批评家锺嵘在《诗品》中说江淹“善于摹拟”。
评价
- 《梁书》作者姚思廉:“江淹、任昉,并以文采,妙绝当时。”
- 《隋书》作者魏徵:“济阳江淹、吴郡沈约、乐安任昉等,并学穷书圃,思极人文,缛彩郁于云霞,逸响振于金石。”
- 《文心雕龙》记载:“辞须蒨秀,意取柔靡,皆入此类.若江淹《恨赋》、孔稚圭《北山移文》之流是也。”
- 《诗品》作者锺嵘:“文通诗体总杂,善于摹拟,筋力于王微,成就于谢朓。”
- 《金楼子》作者萧绎:“任昉、孔广、江淹之俦,皆当时之杰,号士林也。”
- 《池北偶谈》作者王士祯:“前人拟古莫妙于陆机、江淹。冯班云:‘江、陆拟古诗,如搏猛虎,禽生龙,急与之角力不暇,气格悉敌。今人拟古,如床上安床,但觉怯处,种种不逮。’此论良是。”
- 《钝吟杂录》作者冯班:“陆士衡《拟古诗》、江淹《拟古三十首》,如抟猛虎,捉生龙,急与之较,力不暇,气格悉敌。今人拟诗,如床上安床,但觉怯处种种不逮耳。然前人拟诗,往往只取其大意,亦不尽如江、陆也。”
- 《诗学源流考》作者鲁九皋:“梁继齐统,何逊、沈约、范云、任昉、江淹、柳恽、吴均一时并起。”
名句
-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
- “万壑共驰鹜,百谷争往来。”(《渡泉峤出诸山之顶》)
参见
参考文献
脚注
- ↑ 根据越智重明的研究,宋、齐时州从事、奉朝请起家的人士,一律被归列为非清流的次门士族(次于王谢袁萧等甲族,故称次门),参见氏著:《魏晋南朝の贵族制》(东京:研文出版,1982),第五章〈制度的身分=族门制をめぐって〉,页233-273。济阳江氏则从刘宋末期开始,出现内部分化的高低现象,因此虽有甲族高门的江敩存在,也有宋末齐初被称为“寒士”的江谧(《南齐书‧江谧传》:“(江谧)解褐奉朝请……(齐高帝)敕曰:‘江谧寒士,诚当不得竞等华侪。然甚有才干,堪为委遇,可迁掌吏部’)。另外《梁书‧何点传》载:“(何)点雅有人伦鉴,多所甄拔。知吴兴丘迟于幼童,称济阳江淹于寒素,悉如其言”,说明“少孤贫”的江淹,确实在当时被认知为寒士或寒门。
- ↑ 《梁书‧何点传》:“(何点)家本甲族,亲姻多贵仕……士大夫多慕从之,时人号为“通隐”……(何)点雅有人伦鉴,多所甄拔。知吴兴丘迟于幼童,称济阳江淹于寒素,悉如其言”。
书目
- 姚思廉,《梁书·列传第八》。
- 李延寿,《南史·列传第四十九》。
- 沈约,《宋书·本纪第九》。
- 江淹原著,胡之骥、李长路注释,《江文通集汇注》,中华书局,1984年。
- 屠青,《近十年江淹研究综述》,出自《中州学刊》。2005年第1期:174-178页。
- 陈涛,《江淹“才尽”说新解》,出自《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73-75页。
- 兴膳宏,《六朝诗人传》,大修馆书店,2000年。ISBN 978-4469232134。
- 兴膳宏,《六朝诗人群像》,大修馆书店,2001年。ISBN 978-4469231786。
- 俞绍初、张亚新,《江淹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ISBN 978-7534800625。
- 越智重明,《魏晋南朝的贵族制》,研文出版,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