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卜商(?-?),字子夏,家贫,勤奋好学,是孔子的重要弟子;少孔子四十四岁。《史记集解引家语》[1]以子夏为卫人,董仲舒《春秋繁露》[2]中亦称“卫子夏”。
与子游同列孔门四科十哲的文学科,长于文学,对《诗经》[3]有深入的研究。曾在魏国西河(今陕西渭南)创办学堂并授业,魏文侯也曾向子夏请教学问。
田子方、李悝、段干木、李克、吴起、西门豹都是他的学生,一般认为传授《公羊传》[4]的公羊高、《穀梁传》[5]的穀梁子,也是子夏一派的门人。这些人都成了当时的各个的国家干部,或多或少的都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因此子夏想当然名垂青史。
《左传》[6] 的作者是吴起,《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高,《穀梁传》作者穀梁赤,著名的《春秋》三传作者都是子夏的学生,这三本书对春秋的历史记载的最为全面,被后世的人当成权威的读本,其中《左传》最为权威。
生平
子夏出身贫穷,约前483年,他来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前476年他赴晋国西河(今陕西渭南)创办了一所学堂并在那里教书,三家分晋后该地成为魏国领土。开创的“西河学派”培育出大批经国治世的良材,并成为前期法家成长的摇篮。西河地方之人,将子夏作为孔子看待。据云《毛诗》[3]之学,是由子夏传下。《论语》[7]一书疑多出于他和门人手撰。
子夏长于文学,对诗有深入的研究,能通其义理,著有诗序,他教人致知求仁的方法:“学识要广,志向要坚定,凡事要细心去问,要从浅近处去思考,以类推于的远大地方,仁道就在这里面了。”
后人非议子夏者多由二事,一是子夏语:“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二是子夏为丧子而痛哭失明,不爱惜身体。
后世评价
子夏在孔门弟子中,与子游同列“文学”之科:《论语》中记载他的论学之言,实能笃守孔门为学本旨,如《论语·学而篇》[8] 载:“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段话的大意,是一个人如果能以好色之心以好贤,侍奉父母能竭尽心力,事奉国君又能舍身尽忠,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一个人能如此克尽人伦之道,虽未尝从师为学,但其所作所为已自然吻合为学之本旨,像这种人,我们怎可再说他是未学?
《论语》中又载:“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已矣。’”日知其所亡,就是知新,月无忘其所能,就是温故,一个人如能温故而知新,则学问自必与时俱进,这种人当然可称之为好学之士。子夏又曾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朱熹加以注解:“博学而志不笃,则大而无成;泛问远思,则劳而无功。”认为博学再加上笃志,则做学问不会见异思迁,半途而废;而一个人做学问,能切于事理,不浮泛而问,并就所问之事理,潜心体认,不凭空悬想,且学思并重,力行勿怠,心不外惊,操存省察,则仁在其中矣。
子夏以好文学出名,更擅长诗教,据《论语》记载:孔子称许弟子中可与讨论〔诗〕的,只有子贡与子夏二人。
孔子既殁,七十子之徒散而之四五;而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据后人考证,魏文侯初立,在周贞定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46),即孔子没后三十三年,时子夏已六十二岁。子夏在孔子生前,已崭露头角,到魏文侯时,则是大师级的人物,所以魏文侯极敬重子夏,并师事之。
子夏设教西河,门下从学之徒,已不可确考。据皮锡瑞《经学历史》[9]记载:“《韩非子·显学篇》[10]云:‘孔子之后,儒分为八:有子张氏、子思氏、颜氏、孟氏、漆雕氏、仲良氏、公孙氏、乐正氏之儒。’…‥诸儒学皆不传,无从考其家法,可考者惟卜氏子夏。”又洪迈《容斋随笔》[11] 云:“孔子弟子,惟子夏于诸经独有书,虽传记杂言,未可尽信,然要与他人不同矣。于礼,则有《仪礼·丧服》[12]一篇,马融、王肃诸儒多为之训说;于《春秋》,所云不能赞一辞,盖亦尝从事于斯矣。公羊高实受之于子夏;穀梁赤者,应劭《义风俗通》[13]亦云系子夏门人;于《论语》,则郑康成以为仲弓子夏等所撰定也。后汉徐防上疏曰:‘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斯其证云。”
按汉儒传经,学者都推崇子夏;因孔门后学,可分‘传道之儒’与‘传经之儒’两大系统。一般言之,自曾子、子思、孟子以及《中庸》[14]、《易传》[15]一系为传道之儒,自子夏至荀子下及汉初经师,则为传经之儒。惟此仅就其气度及学风之大致而言,不能说曾子、孟子一系必不传经,而子夏、荀子一系则无须于传道。
早在子夏追隨孔子問學之前,好談論別人是非的子貢曾問孔子,「子張與子夏相比孰賢?」孔子答曰:「子張也過,子夏也不及。」又問:「然則子張愈與?」曰:「過猶不及。」孔子的評價耐人尋味。朱熹在注這段話時說:「子張才高意廣,而好為苛難,故常過中;子夏篤信遵守,而規模狹隘,故常不及。」孔子也曾當面告誡子夏:「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子夏的性格
《荀子·大略篇》[16] :子夏家贫,衣若县鹑。人曰:“子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其性格可见一斑。子夏向志于学,故被孔子誉为文学第一,与子游同列。和子游一样,子夏也是孔子晚年的得意门生。
《论语》中子夏曾与孔子讨论《诗》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孔子以为“绘事后素”,子夏发挥夫子之意云“礼后乎?”甚得孔子嘉许。
子夏的勤奋好学,在孔门弟子中亦相当突出,并因此获得孔子的赞赏和鼓励,孔子也尽可能地加以引导和训练,从而使子夏在孔门弟子中似乎是最全面地掌握了孔子的学说。以此而言,孔子去世之后,子夏最有资格统领孔门弟子。然因子夏性格所致,使其与其他弟子不能友好相处。他在孔子去世之后策划推举有若而未果,只好离开孔门,前往他国聚徒讲学。
相关辞语
‘子夏索居’、‘子夏离群’简释:指寂寥独居。唐杜甫《上韦左相二十韵》[17] :‘长卿多病久,子夏索居频。’
典故出处
- 《礼记·檀弓上》[18]
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曾子吊之,哭。子夏曰:“天乎!予之无罪也!”曾子怒曰:“商!汝何无罪也?吾与汝事夫子于洙、泗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汝于夫子,尔罪一也。丧尔亲,使民未有异闻,尔罪二也。丧尔子,丧尔明,尔罪三也。而曰汝何无罪欤?”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过矣!吾过矣!吾离群而索居,亦以久矣!”
- 《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51[19]
卜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孔子曰:“商始可与言诗已矣。”子贡问:“师与商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然则师愈与?”曰:“过犹不及。”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其子死,哭之失明。
唐代诗词例句
诗词例句 | 作者 | 诗名 |
---|---|---|
清秋将落帽,子夏正离群。 | 张贲 | 贲中间有吴门旅泊之什蒙鲁望垂和更作一章以伸酬谢 |
人间搦管穷苍颉,地上修文待卜商。 | 徐夤 | 伤前翰林杨左丞 |
燕地尊邹衍,西河重卜商。 | 李商隐 | 赠送前刘五经映三十四韵 |
长卿多病久,子夏索居频。 | 杜甫 | 上韦左相二十韵 |
空留左氏传,谁继卜商名。 | 王维 | 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三首 |
犹嫌子夏儒,肯学樊迟稼。 | 韩愈 | 县斋有怀 |
四科十哲
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孔子认为“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19])。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称“七十二贤人”。 孔子有十位杰出弟子,号称孔门四科十哲。
- 在德行方面出众的有:颜回(子渊)、子骞(子骞)、伯牛(伯牛)、仲弓(仲弓)。
- 在言语方面出众的有:子我(子我)、子贡(子贡)。
- 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子游(子游)、子夏(子夏)。
- 在政事方面出众的有:子有(子有)、子路(子路)。
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这样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的世卿世禄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
孔子弟子列表
孔子传说有三千弟子,孔子认为“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19])。又一说:贤人七十二。
《仲尼弟子列传》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整理出孔子弟子的多人合传。在这篇列传中,有记述较详者,亦有记述简略,只有两字人名,例如商泽、孔忠;可能也有遗漏者,例如郑玄称子禽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未载此人;又秦堇父曾和叔梁纥一起投军,“生秦丕兹,事仲尼。”[20],《史记》亦不载秦丕兹。
《仲尼弟子列传》也有不少错误,例如记录子贡错误百出,子贡参加“艾陵之战”,“大破齐军,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左传》只记有五将军。[21]
|
|
|
|
|
历代追封
影片
参考资料
文献
- ↑ 《史记集解序》
- ↑ 《春秋繁露》
- ↑ 3.0 3.1 《诗经|毛诗》
- ↑ 《春秋公羊传》
- ↑ 《春秋穀梁传》
- ↑ 《春秋左传》
- ↑ 《论语》[春秋 - 战国 公元前480年-公元前350年]
- ↑ 《论语·学而篇》
- ↑ 《经学历史》
- ↑ 《显学》
- ↑ 《容斋随笔》
- ↑ 《丧服》
- ↑ 《风俗通义》
- ↑ 《中庸》
- ↑ 《子夏易传》
- ↑ 《荀子·大略篇》
- ↑ 唐杜甫《上韦左相二十韵》
- ↑ 《礼记·檀弓上》
- ↑ 19.0 19.1 19.2 《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51
- ↑ 《左传·襄公十年》
- ↑ 《春秋左传: 哀公: 哀公十一年》《左传·哀公十一年》:“为郊战故,公会吴子伐齐……甲戌,战于艾陵……获国书、公孙夏、闾丘明、陈书、东郭书……”。
- ↑ 避刘邦讳,改称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