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光绪 | |||||
---|---|---|---|---|---|
清朝第11位皇帝 | |||||
前任 | 清穆宗载淳(同治帝) | ||||
继任 | 溥仪(宣统帝) | ||||
首都 | {北京 | ||||
皇宫 | 紫禁城 | ||||
年号 | 光绪 | ||||
姓 | 爱新觉罗氏 | ||||
名 | 载湉 | ||||
出生 |
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 1871年8月14日 | ||||
出生地 | 直隶顺天府太平湖醇亲王府 | ||||
逝世 |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 Template:Death date(37岁) | ||||
逝世地 | 直隶顺天府中南海瀛台涵元殿 | ||||
庙号 | 德宗 | ||||
陵墓 | 清崇陵 | ||||
父亲 | 醇贤亲王奕𫍽 | ||||
母亲 | 醇贤亲王嫡福晋婉贞 | ||||
|
清德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又称光绪帝,爱新觉罗氏,年号“光绪”。庙号德宗,谥号景皇帝。
光绪帝乃醇贤亲王奕𫍽次子以及道光帝之孙,以三岁冲龄,过继给咸丰帝,在位三十四年,于1875年2月25日至1908年11月14日在位。他在幼年时由慈安太后及慈禧太后两宫听政,历经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他被慈禧太后禁闭在中南海瀛台。1908年,慈禧死之前一日,光绪帝在中南海瀛台死于砒霜毒,死后葬于崇陵。他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清兵入关以来的第九位皇帝。
目录
生平经历
出身
清穆宗同治帝堂弟和表弟。其父为宣宗(道光帝)第七子醇贤亲王奕𫍽,生母那拉氏为慈禧太后之妹。因穆宗(同治帝)为文宗(咸丰帝)独子,又早死无后,慈禧太后便以和自己血缘最近的载湉,过继于咸丰帝,登基为帝,名义上继承咸丰帝而非同治帝的皇位。
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时期
四岁即位,主少国疑,大臣未附,两宫太后姑允王大臣所请,依《太后垂帘章程》十一条,垂帘听政。
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驾崩,慈禧太后独自垂帘听政。
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翌年签定《中法新约》。
光绪帝一生受慈禧太后的控制,自小由翁同龢做他的老师,但慈禧太后规定翁同龢只能教孝经,更被李连英监视。[来源请求]朝廷大权在成年(1890年,20岁)后,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短暂亲政
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帝已十八岁(虚岁),而在达到他这个年龄之前,包括同治帝在内的幼年继位的清帝均已完成大婚并亲政。六月己亥,慈禧太后颁布懿旨,明年正月举行皇帝大婚典礼。婚礼完成,光绪帝即应亲裁大政。壬寅,再颁懿旨,明年二月初三日归政[1]。慈禧太后选择自己的侄女亦是光绪帝的表姐叶赫那拉氏为其皇后。
光绪十五年正月丁卯,御史屠仁守请求慈禧太后在归政后继续批阅奏折,被斥“乖谬”。癸酉,清廷如期举行大婚典礼。此次大婚相比同治帝大婚,花费较少。二月戊寅[2],慈禧太后颂懿旨斥责吴大澂要求尊崇光绪帝的生父醇亲王奕𫍽的请求,并出示醇亲王在光绪元年的奏折,表明醇亲王的忠心。己卯,慈禧太后正式归政,宣告十九岁的光绪帝亲政。慈禧太后勉允礼亲王领班军机大臣世铎等王大臣所请,于皇帝亲政后再训政数年。中外同辞,再三沥恳,慈禧不得不依据《训政细则》开始训政,不需垂帘亦无须议政王引见大臣,其馀细则与《垂帘章程》略同,实际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此后,光绪帝逐渐建立了以翁同龢、汪鸣銮、孙家鼐、文廷式、志锐等为骨干的帝党,影响光绪亲政后的作为。
甲午战争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坚决主战,但光绪指挥不当,加上翁同龢、李鸿章之间内斗严重,导致清朝战败,次年在《马关条约》上签字用玺。是最后一位统治台湾的清朝君主。
戊戌变法
自甲午战败后,光绪帝锐意变法革新,“不做亡国之君”,在慈禧的默许下,于1898年起用康有为、梁启超等推行新政,并以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四军卿架空原有的军机大臣,但受到保守派的反对。
戊戌政变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8、9月间,由于变法操之过急,坊间盛传慈禧太后有以借“天津阅兵”废弑光绪帝的阴谋。光绪帝惧怕变法失败,听信康有为的意见,打算不经过慈禧太后同意,亲自提拔候补侍郎袁世凯,以新式陆军发兵,杀慈禧提拔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围颐和园(慈禧所居)。慈禧得知消息,立刻从颐和园返回紫禁城,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戊戌变法宣布失败,军机处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四军卿以及杨深秀、康广仁等六维新派人士被捕处死,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日本,光绪帝被慈禧幽禁在三面环水的南海瀛台,对外则宣布光绪帝生病,由慈禧训政。从戊戌年(1898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起,到政变发生的八月六日为止(西历6月11日至9月21日),整个变法维新历时不过103天,故称百日维新。
软禁时期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宣布训政,欲废除光绪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初,慈禧太后新挑选的大阿哥溥儁入宫,是为己亥建储,但未获得各国公使认可。慈禧遂不断召外国西医入宫探视“上疾”。
庚子事变
溥儁之父载漪等权贵利用刚刚兴起的义和团排洋情绪,招引义和团进京,发生动乱,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共同参加决定是否向八国联军宣战的御前会议,光绪表达反对与八国联军开战,但他已没有亲政的权力。[来源请求]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挟光绪帝逃至西安,并杀害珍妃。次年签定辛丑条约(庚子赔款)后才回北京。此后处境稍有改善,但仍被慈禧软禁。八国联军之后,慈禧太后启动第三波的政治变革,称为清末新政(或称庚子新政)。
死亡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逝于瀛台,比慈禧早一日驾崩,得年38岁。
清代官方文献和宫廷档桉记载光绪帝为病死。但光绪帝在慈禧死前一日晏驾,时间过于巧合,外界对其死因历来有诸多揣测。许多野史、宫廷回忆录包括溥仪均指出光绪帝是被人下毒所害,但对凶手的推测各不相同。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据光绪帝的御医透露,皇帝生前的确身体并不非常健康,主因是长时间不见天日、身体欠运动、心情不佳导致饮食不正常,却也无病重之迹象。1980年,整理崇陵光绪帝遗骨时“未发现外伤及中毒迹象”,结合官方档桉上的说法,自然病死一说在当时一度成为学术界主流观点。直到2008年对清西陵光绪遗体的头发、遗骨、衣服及墓内外环境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后,认为光绪帝是砒霜中毒死亡[3]。
光绪辞世时尚没有陵墓,一直到1913年(民国二年)才葬入中国最后一座帝陵——河北易县清西陵中的崇陵。1938年曾被盗。
凶手之推断
慈禧说
《崇陵传信录》和《清稗类钞》两书指出:慈禧太后病危期间,曾犹豫对光绪帝要如何处置,遂以自己不久人世的消息透露给光绪帝知道,惟其近侍回报,帝曾微露喜色,故慈禧决意自己病终前,帝须先于自己命终,以免皇帝有再度亲政、否定慈禧生前之布局的可能[4]。
清室后裔、书法家启功指出,其曾祖父、时任礼部尚书的溥良曾亲眼看到太监从病重的慈禧宫中传出一个盖碗,称“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塌喇”。“塌喇”在满语中是酸奶之意。此前从未听说过光绪帝有任何急症大病。送后不久,就由隆裕皇后的太监小德张(张兰德)向太医院正堂宣布光绪皇帝驾崩了。随后乐寿宫才哭声四起,宣布太后已死。慈禧与光绪素有嫌隙,况且当时慈禧已处于弥留之际,此时派人给软禁中的皇帝赠食,极不寻常。启功认为,慈禧可能先于光绪帝病死,但秘不发丧,直到确认光绪帝死亡后才对外公布死讯。
央视主任编辑锺里满依检验结果及史料记载认为,慈禧自戊戌政变以后就阴谋废黜及弑害光绪,更担心光绪会在自己死后复位翻桉,所以才会在病危之时下毒手。[5][6][7]
曾留洋并担任慈禧的御前女官的裕德龄在其英文版自述《瀛台泣血记》中提出,应是慈禧指使李莲英下手。
袁世凯说
称光绪帝为袁世凯所弑者认为,袁负恩反戈,陷光绪帝于万劫不复,光绪帝在瀛台,“日书‘项城’(袁世凯别号“袁项城”)名以志其愤”。袁既知光绪帝对其深恶痛绝,则不能不惧太后死而帝独生,故加以谋害(见于光绪侄、末帝溥仪所着《我的前半生》及其他)。但锺里满认为,当时除了慈禧太后外,并无其他人具备指使人对皇帝下毒的能力。[8]袁世凯亦难以接近光绪帝。
死亡日期
虽然清政府公布的死亡日期是清历十月二十一日(西历1908年11月14日),但喻大华认为清政府推迟了光绪帝的死亡日期,光绪帝的起居注史官恽毓鼎在他的《崇陵传信录》中回忆,在此前两天的十月十九日,太监成群结队地出宫剃头,并毫不避讳地说皇上驾崩,因为国丧期间,服丧不允许理发,所以抢在发布之前剃头。由此看来,朝廷发布的光绪帝死亡时间不准,在溥仪入宫之前光绪就已经死了,慈禧从容布置之后,确信可以掌控全局的时候才向天下公布皇帝已驾崩。[9]日本电报也称光绪皇帝死于11月12日夜。[10]
家族
后妃
- 孝定景皇后(1868年-1913年):叶赫那拉氏,名静芬,慈禧太后侄女,光绪帝的表姊,父为桂祥。后称为宣统帝的兼祧母后,尊为隆裕皇太后。
- 端康皇贵妃(1874年-1924年):瑾妃,他他拉氏,长叙之女。宣统即位后称为皇考瑾贵妃,清逊国后被尊为端康皇贵妃,为四大太妃之一。谥端康皇贵妃。
- 恪顺皇贵妃(1876年-1900年):珍妃,他他拉氏,长叙之女,瑾妃之妹。因其家人多支持维新,在八国联军进京时被慈禧太后逼迫投井而死,清逊国后将其祔葬光绪帝的崇陵,追赠为恪顺皇贵妃。
嗣子
评价
- 多数主流史学者(梁启超、杨天石等)认为,光绪帝自清朝历代皇帝以来,是较能接受新式制度的开明君主。甲午战争时主战,不欲割让台澎,展现其想保疆卫土的决心。但无奈其一生从未掌握实权,可谓心有馀而力不足。论及维新变法之失败,亦当归于改革操之过切,如王照称光绪帝为琐事一日罢去六堂官,致怀塔布之妻入宫向太后哭诉。在重大改革中,一百天内制定如此多的谕令,就算慈禧太后没有最终加以阻挠,以当时清廷内外交困的情实,也难以逆睹预料成败。唯帝师翁同龢称光绪幼承孝贞庭训,近臣恽毓鼎称某大员入蜀,慈禧唯絮问,而光绪帝不发一语,临陛见,忽然曰:“西藏事,其要在蜀,劳费心。”及至,果然,而入民国,告同僚:“帝有先见之明”。恽毓鼎对宣统而作《崇陵传信录》。
- 光绪帝自亲政到戊戌政变,并没法建立自己的班底,除了师傅翁同龢是自己的亲信外,其馀皆是过去慈禧培养的官员,再加上官员任命权与国家大政,皆需要请示慈禧才能定夺,因此光绪帝亲政后并没有太大权力,导致在戊戌变法时,光绪帝想积极培养自己的亲信班底,反而遭致朝内的反对,再加上用人不当、操之过急,最后失败。
- 重用翁同龢、文廷式等人是光绪帝亲政最大的失误。翁同龢虽是光绪帝师傅,但性格过于守旧,得罪不少洋务派,并对慈安、慈禧两宫太后推动的洋务运动嗤之以鼻。由于光绪帝亲政后并没有自己的班底,只有信任翁同龢,在翁同龢的建议下,光绪帝为了展示自己对慈禧的孝心与希望慈禧不干政,允许其父醇亲王奕𫍽挪用海军衙门的经费工程挪款修建颐和园。另一方面,翁同龢为刁难李鸿章的北洋舰队,不惜上奏光绪帝禁止海军外购军火(《请停购船械裁减勇营折》),致使海军失去了申请专项资金用于舰和、武备更新的途径,导致北洋舰队无法更新武器,在甲午战争全面战败。在甲午战争的指挥中,光绪帝指挥不当,导致甲午战争节节失败,后期又与慈禧发生指挥上的冲突,等到慈禧接手指挥权时,只剩下与大日本帝国求和一途。
- 戊戌变法听信康有为的策略,导致原本与慈禧已有默契的光绪帝,开始与慈禧产生摩擦。而康有为在翁同龢被罢官后,取代其位置成为光绪帝最亲近的大臣,因康有为误事,反而让光绪帝苦吞戊戌变法的败果。
- 光绪帝亲自接见由亲近大臣张荫桓推荐的大日本帝国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并接受其提供的改革方针。
- 光绪帝为了摆脱慈禧的控制,急于自己有班底,在戊戌变法中,并没有看清时局的演变,再加上康有为、梁启超的激进作法,导致一向默许光绪帝主导戊戌变法的慈禧太后终于忍无可忍,发动政变并囚禁光绪帝。[来源请求]
事迹
叙述光绪事迹的书籍,《清史稿·德宗本纪》及清宫档桉自是第一信史,此外有清末民初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和清室远支德龄的《瀛台泣血记》等。关于戊戌变法的资料则有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袁世凯的《戊戌日记》。近年来有《走向共和》《戊戌风云》等影视,亦颇有影响。
定语
- 恽毓鼎(1862-1917)《崇陵传信录》
- “缅维先帝御宇,不为不久。幼而提携,长而禁制,终于损其天年。无母子之亲,无夫妇、昆季之爱,无臣下侍从宴游暇豫之乐。平世齐民之福,且有胜于一人之尊者。毓鼎侍左右,近且久,天颜戚戚,常若不愉,未尝一日展容舒气也。”
相关影视中的扮演者
演员 | 影视作品 | 播出(拍摄)年份 | 备注 |
电视剧 | |||
陈立华 | 末代儿女情 | 1990年 | |
汤镇业 | 满清十三皇朝之危城争霸 | 1990年 | |
杨庆煌 | 戏说慈禧 | 1993年 | |
冯远征 | 戊戌风云 | 又名《帝妃爱情》 | |
邱心志 | 日落紫禁城 | ||
武洪武 | 神医喜来乐 | ||
长缨在手 | |||
孙 义 | 十三格格 | ||
保剑锋 | 绣娘兰馨 | 客串 | |
黄海冰 | 甲午陆战 | ||
欢喜游龙 | |||
欢喜婆婆俏媳妇 | |||
蒲茗蓝 | 汇通天下 | ||
花 昆 | 大武生 | ||
郝爱民 | 大清药王 | ||
张 粟 | 十三格格新传 | ||
李 栋 | 两宫皇太后 | ||
胡亚捷 | 北洋水师 | ||
王 坤 | 庚子风云 | ||
秦 风 | 赛金花 | ||
李光洁 | 走向共和 | 2003年 | |
谢震伟 | 厨子当官 | 2005年 | |
张 默 | 龙非龙凤非凤 | 2005年 | |
黄 河 | 德龄公主 | 2006年 | |
金 博 | 一生为奴 | 2006年 | 又名《恭亲王传奇》 |
张颂文 | 乱世豪门 | 2007年 | |
刘冠翔 | 台湾1895 | 2008年 | |
张 博 | 苍穹之昴 | 2010年 | |
许 凝 | 枪炮侯 | 2011年 | |
大刚 | 神医喜来乐传奇 | 2013年 | |
敖嘉年 | 末代御医 | 2016年 | |
周瑞 | 那年花开月正圆 | 2017年 | |
李浩轩 | 东方有大海 | 2017年 | |
电影 | |||
雷震 | 西太后与珍妃 | 1964年 | |
舒 适 | 清宫秘史 | 1948年(拍摄) | |
狄 龙 | 倾国倾城 | 1975年 | |
瀛台泣血 | 1976年 | ||
杨立新 | 夜盗珍妃墓 | ||
末代皇帝 | |||
郭家铭 |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 |
参考文献
- ↑ 《清实录·光绪实录·卷之二百五十六》光绪十四年。戊子。六月……○己亥。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懿旨。前因皇帝甫经亲政。决疑定策。不能不遇事提撕。勉允臣工之请。训政数年。两年以来。皇帝几余典学。益臻精进。于军国大小事务。均能随时剖决。措置合宜。深宫甚为欣慰。明年正月大婚礼成。应即亲裁大政。以慰天下臣民之望。着钦天监于明年二月内、敬谨选择归政吉期具奏。现月○谕内阁、朕自冲龄践阼。仰蒙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垂帘听政。丰功伟烈。震古铄今。宵旰勤劬。数十年如一日。迨十二年六月。今朕亲裁大政。犹复曲垂慈爱。特允训政之请。劳心庶务。又及两年。兹奉懿旨。于明年二月归政。朕仰体慈躬敬慎谦抑之本怀。并敬念三十年来。我圣母为天下忧劳况瘁。几无晷刻可以稍资休息。抚衷循省。感悚交深。兹复特沛温纶。重申前命。朕敢不祗遵慈训。于一切几务、兢兢业业。尽心经理。以冀仰酬我圣母抚育教诲。有加无已之深恩。惟念现在时事孔艰。嗣后仔肩益重。尔中外大小臣工。尤当体朕夙夜祗惧之诚。各矢公忠。共襄治理。朕实有厚望焉。所有归政届期。一切应行典礼事宜。着各该衙门敬谨酌议具奏。现月……○壬寅。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懿旨。钦天监奏、遵旨选择吉期。恭候钦定一折。着于明年二月初三日归政。现月……
- ↑ 《清实录·光绪帝实录·卷之二百六十六》
- ↑ 钟里满; 耿左车,李军等. 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成果: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 清史研究. 2008, (4): 1–12.
- ↑ 光绪皇帝系中毒致死? 港刊指百年疑桉有望解开,中新社2007年12月4日
- ↑ 百年疑桉破解:光绪死于砒霜中毒. 上海: 新民晚报. 2008年11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7月9日).
- ↑ 现代技术确证清光绪帝砒霜中毒而亡 凶手待查. 中国新闻网. 2008年11月2日.
- ↑ “戏说”慈禧坐轿车. 新民晚报. 2011年12月27日.
光绪帝在慈禧驾崩的前一日先死去了。一百年来,尽管清宫御医档桉证明他是自然病亡,但他被毒死的传说不胫而走。2008年11月,由四个国家级部门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公布了长达五年的研究成果,确认光绪帝死于砒霜中毒。除了慈禧,谁有胆量毒死皇上呢?
- ↑ 中新网:专家追查害死光绪元凶 皇室后裔现场听 新华网,2008-11-15
- ↑ 《末代皇帝溥仪》二、两宫驾崩(5)
- ↑ 大韩帝国 皇城新闻 1908年11月15日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6年3月6日,.
- ↑ 《清史稿·本纪二十五·宣统皇帝本纪》:三十四年冬十月壬申,德宗疾大渐,太皇太后命教养宫内。癸酉,德宗崩,奉太皇太后懿旨,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嗣穆宗,兼承大行皇帝之祧,时年三岁。
外部链接
- 孔祥吉:〈光绪帝联合日本大举新政外交政策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