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基隆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基隆市

图片来自kl-land

基隆市,位于台湾东北部,古名鸡笼,以深水谷湾之天然港湾著名,乃台湾最北端都市,位于市中心的基隆港则是北台湾首要航运枢纽,因而有港都台湾北玄关之称,亦因气候多雨而别称雨港雨都。全市人口逾36万人;辖内95%土地为丘陵地,东、西、南三面环山与新北市相邻,仅北面有少量平地东海毗邻。

介绍

基隆在17世纪台湾信史记载早期,即有汉族等外来移民入垦,与世居于此的平埔族原住民共处,而西班牙殖民者更曾以基隆的和平岛做为经略台湾的基地;但到了清治雍正年间以后,基隆才逐渐有大批汉族移入进行开垦,而发展成为市镇

治末期,基隆因航运地理位置优越、加上周边有丰富的煤矿蕴藏,清廷于1875年正式设治、并将原名“鸡笼”更改为“基隆”,开启了都市发展的历史。

日治时代,统治当局以基隆做为全台首要对外交通门户,大力进行港口兴筑与市区建设,使基隆崛起成为台湾主要都市之一,人口排名曾仅次于台北台南、高雄而跃居全台第四,此后长期为台湾首要的航运枢纽。

日治中期的1924年,基隆正式建市;1945年中华民国接管台湾后,改置台湾省辖下的省辖市,仍为全台航运枢纽。然而经历十大建设后台湾航运中心南移、市区与港口发展腹地受限、港口扩建计画受阻、加上邻近台北造成的磁吸效应,1990年代以后转型为台北都会区重要之卫星都市

凭借著历史遗迹与依山傍海的自然资源,基隆也是北台湾观光地之一,并拥有庙口夜市、巷弄小吃、丰富海产等独具港都特色的美食文化。

历史

基隆古称“鸡笼”,此名因海滨的和平岛状似“鸡笼”而得名。17世纪时,西班牙人荷兰人曾先后占领过基隆,并以“大鸡笼屿”(今和平岛)为基地殖民台湾北部,为鸡笼开发之始。之后,郑氏王朝南台湾打败荷兰人之后,也于1668年挥军北上,将残馀驻守在鸡笼的荷兰人驱离,至今在和平岛还有荷兰人临走前所留下的“蕃字洞”遗迹。

进入清治时代后,鸡笼大部分地区仍为未开发之地,直到1723年,来自福建漳州移民开始入垦鸡笼,并兴建崁仔顶街,此乃今日基隆市街创建之始,之后逐渐有汉人移民移入开垦。19世纪西方列强东来后,美国海军调查到鸡笼拥有丰富的煤矿层及优良港湾,建议其政府派军占领,在鸦片战争时也有英国军舰前来叩关;在英法联军之役之后的1863年,鸡笼终于随著台湾开港而开放为贸易港。1867年12月18日发生台湾史上罕见的严重海啸,数百人被冲走丧生。1875年,鸡笼正式设治,并取“基地昌隆”之意改名为基隆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台湾战事(俗称西仔反)爆发,法国军队曾多次攻占基隆以作为封锁中国大陆的跳板。中法战争结束后,台湾于1885年建省,由同治中兴名将刘铭传担任首位巡抚。当时因淡水港逐渐淤塞,刘铭传计画将港湾形势优越但交通不便的基隆作为台湾北部的主要门户,以基隆为台湾铁路起点、著手于基隆港兴筑港口设施,并积极整顿台湾第一座官方煤矿,但其计划因甲午战争爆发而未能完全实行。

进入日治时代后,日本将基隆建设为台湾与日本内地的转运枢纽,并从1899年开始到1935年进行了四期的基隆港筑港工程,基隆成为一座军、商、渔三用途的港埠,也是台湾日治时代的第一大港。另一方面,由于周边地区的矿业在日本的积极开发下逐渐发达,基隆也成为了台湾矿产主要的输出港口。港口贸易加上矿业的兴盛,奠定基隆今日的都市基础。1920年,台北州基隆郡设立,并另划市区部分设置基隆街(类似今日之“”)。1924年,基隆街升格为基隆市,为台北州辖下的州辖市,乃基隆建市之始。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1940年,基隆市计有9.5万人,仅次于台北市32.8万、台南市14万、高雄市12.7万,为台湾第四大城,其中市内就有2.3万为内地人(日本人)。日本人还实施“市区改正”,大幅重划市区街廓,并积极整治市内河川。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基隆由于其主要物资吞吐港及海军基地的地位,在大战末期首当其冲,成为美军轰炸的首要目标,港区几成废墟。

二战结束,台湾进入中华民国时代,基隆为日本人引扬归国中华民国政府接收台湾的主要出入点。1947年发生二二八事件,为影响最剧的地方之一。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基隆涌进大量国军官兵与眷属,并负责接收逃难台湾的中国大陆移民,之后美军开始驻扎,基隆也进入新的都市成长期,市区开始向周边丘陵地带外延。基隆的矿工业经过复建后再度兴盛,采业在1968年达到高峰;而基隆港因应台湾经济的快速成长,从1960年代开始进行了多次扩建,到1984年已名列世界第七大货柜港。

1980年代以来,由于腹地过小、加上邻近国家港口的竞争,基隆港的运输量逐渐衰退,加上1970年代后矿业的没落,连带影响整个城市的竞争力[1];从客观数据佐证,基隆无论郊区或港区,其零售店铺经营时间逐渐缩短,但歇业时间却逐渐加长,属于零售持续衰退的地缘区[2]。但另一方面,因为邻近台北,基隆市转型成为台北都会区主要卫星城市之一,而位处台湾北部海岸线的中心位置,也促使基隆市观光产业的蓬勃发展。进入1990年代后,为了使基隆市从原本纯粹的港口都市转型,基隆市政府陆续推动多项都市更新计画(如:大基隆历史场景再现计画),冀望再度将基隆打造成台湾的门户都市;除此之外,亦有将基隆市并入台北的构想。

地理

基隆北临东海,是座多山多水的都市,除了基隆港周围和基隆河两侧有狭窄的平原之外,其他地方均为丘陵地,并紧邻海岸线,丘陵之间又有不少河流贯穿其中,造就基隆市拥挤的都市景观,以及随处可见的桥梁隧道设施。

地形

基隆市的地势多丘陵而少平地,东侧及西侧各被基隆火山群五指山山脉环绕。市内人口适居的平地主要聚集于基隆港沿岸、海岸线及基隆河河谷一带,其馀地区大多为山坡地所密布;全市山地虽然普遍不高,但大多为陡坡,对城市的发展与扩张造成很大的阻碍。丘陵地遍布的影响,导致基隆市的住宅区大多位于丘陵地上。从市中心到周围的山坡地到处布满各式建筑,而市郊的丘陵地上更可见到处耸立新式的公寓大厦群

位于市区南侧的狮球岭,为基隆对岛内城镇联系的必经之路,而以狮球岭为中心左右延伸的丘陵地,构成了基隆市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狮球岭以北为市区及港口所在,是基隆市的精华地带;以南则为基隆河河谷,碇内、暖暖、八堵、七堵、六堵、五堵等市街聚落皆沿河而建。昔日台湾东西部交通不便的年代,基隆河因著水利之便而成为重要的交通路线,河岸的各个聚落因而崛起;而今日,基隆河谷仍为基隆市对外联络的主要通道,纵贯公路中山高速公路万瑞快速公路纵贯铁路宜兰线铁路皆沿著基隆河岸兴建。

水文

基隆市的河川可分为两大系统,以狮球岭为分水岭,主要分为基隆港水系、基隆河水系两大流域;除了基隆河及市区内河流以外,其他河川大多短小且流量不稳。基隆港水系的主要四条河川贯穿市区,早期更具有航运功能,昔日与狮球岭佛祖岭并称为“两岭四港门”,为基隆市区重要的地形象征;其中西定河和南荣河的下游在日治时代进行整治,并将两条河道合并成一条运河,称为旭川河。田寮河及牛稠港原为涂滩地,也在日治时代分别整治为运河和码头

  • 基隆河水系
    • 基隆河
    • 深澳坑溪
    • 大水窟溪
    • 暖暖溪
    • 大武仑溪
    • 石厝坑溪
    • 玛陵坑溪
    • 友蚋溪
    • 拔西猴溪

交通

基隆市拥有台湾北部首要港口基隆港,又位于台湾北部海岸线的中心点,故成为海陆交通的辐辏。中山高速公路福尔摩沙高速公路国道高速公路)皆以基隆为起点,并有多条省道通往全台各地。基隆同时是台湾铁路的重要据点,纵贯铁路的北端位于,台铁东部干线的北端也是从市区近郊的八堵开始。

在1980年代之前,其他种类的交通工具并不发达,故基隆港开行许多前往东部及离岛的交通船航线,但现在大部分的普通运输航线已经停驶,取而代之的是近10年来观光航线的蓬勃发展。除了水运之外,基隆的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均十分发达,1990年代后,基隆市各界更积极争取台北捷运路线延伸基隆。

最新的规划为在基隆与南港间兴建基隆轻轨,目前已进入综合规划招标阶段。

一般干道

基隆市区的主要街道八德之“忠”、“孝”、“仁”、“爱”、“信”、“义”为路名之首,并依序加以数字命名。

旭川河以西、台铁纵贯铁路以东的区域,东西向的道路有忠一路、忠二路、忠三路、忠四路。南北向的道路有孝一路、孝二路、孝三路、孝四路。旭川河以东、田寮河以南的区域,东西向的道路有仁一路仁二路、仁三路、仁四路、仁五路。南北向的道路有爱一路、爱二路、爱三路、爱四路、爱五路、爱六路、爱七路、刘铭传路[3][1]、爱九路。田寮河以北的区域,东西向有信一路、信二路、信三路、信四路、信五路、信六路、信七路。南北向的道路有中正路、义一路、义二路、义三路、义四路、义五路、义六路,义七路、中兴路、义九路。

路名中遇到“八路”会以其他路名替代,相传是因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前身之一。

至于八德之“和”、“平”用于和平岛之街道路名,有和一路、和二路、平一路、平二路、平三路。

“百”、“福”则搭配数字,用于百福社区之街道命名,例如:百一街、百二街、福一街、福二街。

旅游

基隆在日治时代兴起时,日本当局也同时发展观光事业,当时的重要景点有基隆港、市区的高砂公园(今已不存)、以及大沙湾海水浴场(当时称为“孤拔滨”,今已不存)等。

基隆文化中心的现址原为小山丘,日治时代于山丘上建有“公会堂”,与今日的市政府建筑相邻;进入民国时代之后,又在同位置上扩建为“中正堂”。1980年代前后,市政府为了建造现在的文化中心建筑,才将这座小山丘夷平。日治之前,这一带称“鲎穴仔埔”,有相当数量的“”在此生活,据说天气变化时,鲎群会离水爬到陆面。现在基隆内港的东岸与西岸之间本为礁岩密布,最大的两座,各取名为“鲎公”及“鲎母”以为相配。日本人筑港时将这些礁岩全部炸除,而有了现在广阔的港湾。

火车站前的小艇码头有游艇提供游览基隆港的服务,在此还可以搭游艇出外海至基隆屿一游,从外海远望整个北海岸。另外在外木山和瑞芳深澳等渔港有海钓船服务,约傍晚时分出海,次日清晨六点回航,可以垂钓一整晚或欣赏海上之夜景。

为数众多的炮台群,是基隆另一个特殊的景观。基隆港周边的炮台数目居全台之冠,修筑的时代从清治时期到日治时期皆有,环布在港区周边的丘陵上,依照清治及日治时代的防卫策略而有不同的布局。现在这些炮台经过整修,皆已开放让公众参观。

景点分类

基隆八景

基隆的山海风景相当可观,尤其于日治时期,“旭冈观日”(即今日的旭丘山)更名列当时台湾八景之一。除旭冈之外,当时地方最具声望的邑绅许梓桑曾选出了“基隆八景”作为代表,历代以来,基隆八景有所更迭。胪列如下:

清治基隆八景

  • 奎山聚雨 基隆山
  • 球岭匝云 (狮球岭)
  • 鲂顶瀑布
  • 鲎鱼凝烟 (鲎公屿、鲎母屿,现已不存)

日治基隆八景

  • 鸡山骤雨 基隆山
  • 狮岭匝云 (狮球岭)
  • 鲂顶瀑布
  • 鲎鱼凝烟 (鲎公屿、鲎母屿,现已不存)

参考文献

  1. 《静寂工人》魏明毅:看见劳工不只是劳工,而是一个真正的人. 博客来OKAPI. [2017-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6) (Chinese (Taiwan)). 
  2. 零售店铺活跃指数. 疫外:2020年度商圈地缘区展望报告. 零售店铺活跃指数. 
  3. 原爱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