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福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榕城福州 |
中文名称;福州市 别名;榕城 行政区类别;省会、地级市 所属地区;福建省 下辖地区;5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6个县 政府驻地;鼓楼区安泰街道乌山路24号 面积;11.968平方公里 人口;734万人 方言;闽东话、福州话 著名景点;鼓楼、白塔、西湖公园、青云山等 机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 火车站;福州站、福州南站 名人;陈绍宽、林志颖、林觉民等 名校;福州大学、闽江学院等 |
榕城福州,福建省会。"因州北有福山",故名。又因九百多年前就遍植榕树,"绿荫满城,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的美称。[1]
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 心。全市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面积1043平方公里;总人口480多万,其中城区人口116万。现辖鼓楼、台江、仓山、马尾、晋安五个区和福清、闽侯、罗源、连江、长乐、平潭、闽清、永泰等二市六县。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畲、满、苗、回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绿树长青,属暖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9.6℃,最冷一月平均气温为10.5℃,最热七月平均气温28.6℃,年均降水量1342.5毫米。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市区内有闻名全国的温泉。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唐开元十三年设福州都督府始称福州。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别名。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张伯玉,亲自在衙门前种植榕树2棵,并号召百姓普遍种植后满城绿荫蔽日,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之美称。宋末北方动乱,端宗皇帝在福州即位,改名福安府,明末唐王朱聿键,也在福州登基,改名天兴府,又称福京,使福州先后两度成为临时京都。明清两代福建省为福州府府治。从民国年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 后,福州均为福建省省会,其中1933年福建事变时期,曾一度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政府的"国都"。
福州风光秀丽、名胜众多,早在1600多年前,西晋尚书郎郭璞在《迁城记》中就有"左旗右鼓,全国二绝"记载,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名山有鼓山、旗山、青芝山、石竹山、白岩山、方广岩、雪峰山、瑞岩山、五虎山、碧岩、姬岩、莲花山等。名寺有涌泉寺、西禅寺、林阳寺、崇福寺、地藏寺、法海寺、万福寺、云居寺等。名墓有王审知墓、李纲墓、林则徐墓、严复墓、陈宝琛墓等。名园有西湖、南公园、烟台山等。名塔有白塔、乌塔、罗星塔、瑞云塔、三峰塔、金山塔、千佛陶塔等。名桥有万寿桥、迥龙桥、龙江桥。名居有林翰尚书故居、郑振铎故居、陈绍宽故居、林觉民故居等。目前,福州市文物古迹属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林则徐墓、华林寺大殿等2处。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鼓山摩崖石刻、瑞岩弥勒造像、林则徐祠堂、枯木庵树腹碑、三峰寺塔、龙江桥等45处,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39处。
福州为全国三大温泉区之一,是世界上久负盛誉的温泉名城,它不仅以温泉集中市区中心为世界各大中城市所罕见,且泉脉广、水量大、温度高、质量好而驰名遐迩。目前福州各大酒家、饭店、宾馆都设有温泉沐浴,中外游客来到福州都以进行"温泉浴"为快。
福州市是全国工艺美术的重点产区,数百年来福州工艺品的精美绝伦倾倒中外游人。主要品种有寿山石雕、脱胎漆器、金银首饰、文房四宝、烟花鞭炮、竹木家具、软木画、象牙雕、玉雕、木刻、瓷器、纸伞、花灯、角梳等。如福州寿山石中的"田黄"尤为珍贵,如乾隆帝的御印,就是福州艺人生产的,如今仍收藏在故宫,价值连城。号称中国传统工艺"三宝"之一的福州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的瓷器齐名,从1898年至1937年39年间十六次在巴黎、柏林、东京、巴拿马等地的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牌。福州软木画是我省独创的工艺品,在国内外艺坛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福州市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福州籍海外华侨约85万人。福州与台湾一水相连,平潭距离台湾最近处仅73海里,连江距马祖最近处仅8000公尺,福州至基隆149海里,朝发夕至。目前全市有台属15万人,台湾岛讲福州方言的居民有60多万人,他们都想回故乡旅游观光、探亲
访友和投资办厂,为福州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客源。
福州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南国地方特色。特别是福州菜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称,在烹饪界独树一帜,成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闽菜的主体,故有"福州菜飘香四海,食文化千古流传"之称。福州美食,高档的有闽菜系的满汉全席、鱼翅席、海参席、燕窝席、鱼唇席、佛跳墙等;其中最享盛名、誉满中外的是"佛跳墙",被列为闽菜谱的"首席莱"。闽莱常列为国宴之一,曾宴请西哈努克亲王、里根总统、伊丽莎白女王等国内外佳宾。福州的风味小吃有鱼九、扁肉燕、虾酥、蛎饼、光饼、鼎边糊、shi粿、春卷、炒粉、福州线面等数十余种,深受广大民众和游客的欢迎。近年来,福州还引进了川菜、粤菜、京菜、浙菜、苏菜和西餐、西点等其他七大菜系的名菜,使饮食业形成繁花似锦、众星拱月的盛景,被人称为是"美食家的乐园"。
闽莱
闽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菜谱多达2000余种,其选料精细,用料和调味均以地方材料为主;操作严谨,注重刀工、火候;擅长炒、留、煨、炖、蒸、爆诸法,偏重甜、淡、酸、汤,色、香、味、形俱佳。闽莱在色、香、味、形、器以及选料、用料上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具有多汤、清鲜、和醇、荤香不腻、精细典雅等特色。在烹调技艺上,最突出的特点有四个:
一是善于调汤,以汤保味。有"重汤"、"无汤不行"、"一汤十变"、"百汤百味"之说。福州菜的厨师能在一种原汤中加上适当的辅料,比如红糟、桔汁、沙茶酱、虾油、香菇、冬笋、鱿鱼、鲫鱼、干贝、竹蛏乃至茉莉花、乌龙茶等,就可以使原汤变化出无数美味,而又不失其本味。因此,有人称"汤"是闽菜的精髓。
二是刀工奇巧,着意在味。闽菜对刀工的要求严谨、精当、细腻。要求切丝如发,片薄如纸,造型美观,使刀工更好地体现和突出闽菜的风味。例如,将仅红枣般大小的黄螺肉,用滚刀法切成如纸薄片,且厚薄均匀,使之成菜时极其脆嫩。
三是调味独特,自成一格。闽菜的调味偏于甜、酸、淡,这也是区别于其他菜系的标志之一。福州菜的原料多取自山珍海味,所以用糖以去腥膻;用醋达到酸能爽口,适合福州气候;淡是为了能保存本味和鲜味;并且做到甜而不腻、酸而不涩,淡而不薄。此外,福州菜还善于运用各种调味,特别在用糟方面有独到之 处,以糟烹制的名菜有醉糟鸡、糟片鸭、 烘糟鸡、烘 糟羊、三丝拌糟鸡、淡糟香螺片、糟汁氽海蚌等。
四是手法多变,各臻其妙。闽菜手法有炒、蒸、煨、熘、炸、爆等25种以上,尤以炒、煨、熘、蒸、 等见长,烹制出的菜肴不但味美,有独特的风味,而且外形生动多姿,色泽明亮艳丽,器具小巧雅致,达到观之赏心悦目,食之心醉神迷的境界。
佛跳墙
佛跳墙是将鸡、鸭、鱼、参等原料用文火煮沸后装入酒坛,加入鲜汤,密封坛口,文火烘煨,待鲜汤收汁时揭开封口,再加进鸡汤及调味佐料,重新密封烘煨而制成煲类菜肴。此菜配料考究,做工精细,集中了闽菜在选料、刀工、火候等方面的特点,味美醇厚,色香俱全,是福州地区的一道集山珍海味之大全的传统名菜,誉满中外,被各地烹任界推为闽系菜谱的"首席菜"。
佛跳墙至今有100多年历史。据传最初出自清朝同治末年(1876年)福州官钱局一位官员夫人之手,后经闽菜奠基者郑春发加以细心改进而定型。有一天,福州官钱局的这位官员在家宴请福建布政使周莲。官员夫人对烹任颇有研究,便效法古人将鸡、鸭、猪肉和几种海鲜加上佐料,一并放人空酒坛内煨制,名曰"福寿全"。酒坛上桌启盖后,香气扑面,周莲品尝后更是赞不绝口。回衙后,周莲仍然惦念不忘,遂命衙厨郑春发登门求教仿制。郑春发掌握制作方法后,又根据烹饪的"色、香、味、型"四大要素,在用料、宰杀、浸泡、剁切、装坛和调味方法上做了改进,尤其是多用海鲜,少用畜肉,使之更加荤香可口。后来郑春发集资经营聚春园莱馆。一天,一批举人、秀才到聚春园聚会,"福寿全"这道菜抬上桌后,坛盖一打开,立刻满堂溢香,众人拍手叫绝,纷纷吟诗赞美,其中有两句诗曰:"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从此,"福寿全"就被易名为"佛跳墙"。
现在的"佛跳墙"在选料上荤素搭配、甜酸兼有,品尝起来更添一番独特风味。
鸡汤氽海蚌
鸡汤氽海蚌是将长乐漳港所产的海蚌即西施舌切成薄片,在沸水锅中氽至六成熟后,用绍兴酒等调料腌渍,吃时淋以烧沸的鸡汤,现淋现吃。此菜鸡汤清澈见底,蚌肉如水中芙蓉,脆嫩鲜美,味道极佳,余味悠长,营养丰富,是福州的传统海味名菜。郁达夫在1936年所著《饮食男女在福州》一文中,称赞此菜为色、香、味、形俱佳的神品。1983年在全国烹任技术鉴定会上,此菜在福州八大名莱中获最高评价。
荔枝肉
荔枝肉是福州传统名菜,已有二三百年历史。因色、形、味皆似荔枝而得名。制法是将猪瘦肉剞上十字花刀,切成斜形块。因剞的深度、宽度均匀恰当,炸后卷缩成荔枝形,佐以番茄酱、香醋、白糖、酱油等调料即成。
芋 泥
芋泥是将槟榔芋头蒸熟后用刀板压制成泥,加入白糖、鸡蛋、熟猪油和水搅拌均匀,装碗上笼用旺火蒸-小时取出,淋上熟油,并用切碎的红枣、瓜子仁、樱桃、冬瓜条糖等分别撒在面上而制成的。此菜香郁甜润,细腻可口,是闽菜传统甜食之一。
据说1839年,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禁烟,英、德、美、俄等国领事为了奚落中国官员,特备了西餐凉席宴请林则徐,企图让林则徐在吃冰淇淋时出洋相。事后,林则徐也备盛宴回请,几道凉菜过后,端上来芋泥。芋泥颜色灰暗,不冒热气,乍看犹如凉菜,实则烫舌。外国领事们一见佳肴,纷纷舀起来就吃,满嘴粘着,烫得晤晤直叫。林则徐这时才幽默地介绍说:"这是中国福州的名菜芋泥。"
芋泥深受福州人的喜爱,是酒楼、菜馆宴席上的常菜。每当宴席接近尾声时,端上来的最后一道"压轴"菜,通常都是芋泥。
鼎边糊
鼎边糊是将米浆均匀轻泼于铁锅内缘四周,烘干后铲入由蛏、蚬、蛤、香菇、虾米、葱、黄花菜及配料制成的沸汤内而成。刚出锅的鼎边糊白脆薄润,汤清不糊,食之细腻爽滑,清香可口,是福州人人喜爱的独具一格的风味小吃。 福州人几乎家家都会做鼎边糊。每到"立夏",市民和郊区的农民都要做鼎边糊过夏,农闲时农家也经常制作、食用鼎边糊。早起晚上街头巷尾更处处是鼎边糊小吃摊。1961年朱德在福州品尝鼎边糊时说:这么简单的原料,这么简便的制作,这么简化的吃法,却有这么引人的魅力,真叫人尝后难以忘怀。如今,鼎边糊还有袋装"鼎边糊片",可以随时煮食。
鱼丸
鱼丸是用鲤鱼、鲨鱼或淡水鱼剁茸,加甘薯粉(淀粉)搅拌均匀,再包以猪瘦肉或虾、鲟肉等馅心,制成丸状食物,是富有福州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之一。 鱼丸的来历据说与秦始皇有关。这位性情急躁的"千古一帝"喜食鱼,但又十分讨厌鱼刺,有好几个厨师为之丧命。有一次,轮到一位名厨为秦始皇做莱,他洗好鱼后,想到自己吉凶未卜,身家性命全系在这条鱼上,不由得怒火中烧,顺手用刀背狠狠地向鱼砸去,鱼砸烂了,鱼刺也露了出来。这时,太监来传膳,他急中生智,顺手拣出鱼刺,将砸得稀烂如泥的鱼肉在汤里氽了丸子。秦始皇吃了丸子后,十分高兴,便给它取了个异常的名 称:"皇统无疆凤珠氽"。以后鱼丸从宫廷传到了民间。 福州鱼丸是以鱼肉做外皮的带馅丸子,选料精细,制作考究,皮薄均匀,色泽洁白晶亮,食之滑润清脆,汤汁荤香不腻。"没有鱼丸不成席"。从这句俗语中便可知福州人对鱼丸的偏爱了,尤其是那些久别故里回榕探亲的侨胞,都以能品尝家乡的鱼丸而感到欣慰。
蛎饼
蛎饼,福州传统风味小吃。将浸泡后的大米、黄豆磨成浆,海蛎肉、猪瘦肉、芹菜调成馅,用特制的长柄瓢勺炸制而成。成品为圆形,色呈金黄,壳酥香,馅鲜美,味荤,可单独食用。福州人大多把蛎饼做下粥小菜,若与鼎边糊同吃更佳。
春卷
春卷,又名春饼、薄饼,是福州民间流行的传统小吃,历史悠久。据说宋时福州有个书生,为了温书应试,整天埋头攻读,常常废寝忘食。他的妻子三番五次劝他也没用;就想了个办法:把米磨制成薄饼,以莱肉为馅,包成卷筒形,既当饭,又当莱。这种小吃后来定名为春卷,并逐渐流行于城乡各地。福州人春节期间常常食用,跟北方过节包饺子一样普遍。蔡襄曾写诗赞说:"春盘食菜思三九"。 现在春卷皮已改用面粉,馅一般用豆芽、韭菜、豆腐干,有的还放上肉丝、笋丝、葱花等,较高级的春卷则用鸡丝或海蛎、虾仁、冬菇、韭黄等制作而成。春卷用微火油炸至金黄色,外酥内嫩,又称为"炸春"。
芋粿
芋粿,福州传统风味小吃。以早米、白芋为主料,故名"芋粿"。做法是,将早米浸泡后磨浆,白芋刨成细丝,调和搅匀加花生、芝麻、盐巴等配料上蒸笼蒸熟,切成小块,下锅油炸而成。皮呈金黄色,外酥香,内软嫩,味美适口,多与鼎边糊、肉粥、鸭羹粥、豆浆等配食。
九层粿
九层粿 ,又名九重粿,福州传统风味小吃。每逢重阳节,福州风俗登高,吃九层粿,寓意步步高升。九层粿的做法是:用上等晚米磨成稀浆,加上配料,分九次倒入蒸笼,蒸熟后形成九层。加白搪、红糖的果面为黄色,次层与底层为白色,中间呈红色,切成三角形,质嫩甜润,适于冷食。民间蒸九层粿多不加糖,蒸好后适于加肉丝、香菇、花蛤等煮食。
光饼
光饼是用面粉加少许食盐烘制而成的饼类食物,直径约6厘米,中间带有穿孔,食之香脆可口,是福州人所喜爱的传统风味小吃之一。 光饼还有另一种类型,即改盐为糖,形状也比咸饼大一倍,被称为"征东饼"。无论"光饼"还是"征东"饼,其名均与戚继光入闽抗倭的传说有关。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侵寇侵扰福建沿海,戚继光奉旨率戚家军入闽抗倭。当时倭患猖獗,战事不断,沿途百姓争相犒劳三军,但戚家军军纪严明,不收礼品。闽清县的老百姓就特制了一种中间带孔的饼,用卤咸草串起来,挂在成家军将士的脖子上,戚继光深感百姓爱军心切,又看军队也需要便于携带的干粮,就命将土接受了百姓的一片心意。消息传到福州后,当地百姓制作了一种体积比闽清饼小一圈更便于携带的饼,用细绳穿起来赠予戚家军。戚继光在作战中见这种饼非常实用,就令伙头军如法制作。后来,人们为纪念戚继光抗倭,就称小饼为"光饼",称大饼为"征东饼"。 光饼深受福州人的喜爱。古代文人喜吃光饼,那些进京赶考的举子路过福州时,都要买许多光饼用作途中干粮,久而久之,吃了多少光饼就成了衡量举子们用功程度的代名词。现在的福州人吃光饼,更有诸多花样,有将炒干的海苔菜夹在饼中再加上酸辣佐料的苔菜饼,有将芥菜心夹在饼里的辣菜饼,还有将米粉肉夹在饼里的夹肉饼等等。以前光饼届于街头小吃,不登大雅之堂,如今福州人宴桌也摆上了光饼。福州人在请远方客人品尝光饼时,都要自豪地给客人介绍光饼的传说。
葱肉饼
葱肉饼,福州传统风味小吃。以面粉为主料,以猪肥膘肉、葱花、生芝麻为辅料制成的一种烤炉酥饼。做法是:把面粉揉成饼皮,肥膘肉丁用白酱油、味精、精盐、五香粉或椒盐、胡椒粉等佐料腌醉做成馅料,包馅时塞进大把葱花,饼面上撒入生芝麻,贴炉烘熟。 福州传统风味小吃中还有一种叫虾干肉饼,制法与葱肉饼相似,形状大小与光饼相同,加虾干碎、肉丁、椒盐等为馅,贴炉烤制而成,香酥可口,已有三四百年历史。
肉松
肉松是用猪瘦肉、白糖、红糟、酱油、熟油精制成的细丝状食品,食之酥甜脆,油而不腻,入口自溶,鲜美可口,是福州的名特食品之一。 肉松相传是福州一位官厨补错救急而发明的。清咸丰六年(1856年),福州盐运使刘步溪的厨师林鼎鼎,在烹调时不慎把猪肉煮得太烂,这时盐运使招待客人又催着送菜。林鼎鼎灵机一动,急忙加入各种配料,炒制成肉丝粉末端上席去。谁知客人们品尝后纷纷赞不绝口,盐运使以后每招待客人都要林鼎鼎专门烹制这道菜。后来,林鼎鼎辞去官厨回家开设店铺,专门制作油酥肉松,并挂起"鼎日有"招牌,意为"鼎中日日有",风靡榕城。福州官吏进京还把它作为贡品或礼品,于是扬名全国。
福州"鼎日有"肉松有油酥肉松、干贝肉松、牛肉松、兔肉松、鸡肉松等品种,1981、1982年连获商业部和福建省优质产品称号,获外贸部授予的荣誉证书,畅销国内及香港、台湾、东南亚等地,特别为福州籍华侨所喜爱。
燕皮
燕皮是将猪瘦肉用木棒捶成肉茸,放入上等甘薯粉,制成薄如纸张的片状食品,又称肉燕皮。福州肉燕皮创于清末光绪年间。成品燕皮色白质香,平滑细润,脆嫩爽口,可切成丝状煮食,是福州特有的风味小吃。晾干后的燕皮可以长久储存,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肉燕皮配以其它原料,可做成扁肉燕、太平燕等多种名菜和风味小吃。扁肉燕是将鲜鱼肉、猪五花肉、虾干、芹菜茎剁成馅;以切成二寸方片的干燕皮包馅,并将燕皮中腰合拢捏紧,使边缘自然弯曲成长春花形,又名"小长春"。待蒸熟后入开水中煮沸捞起,调入紫菜、芹菜米、虾油、绍酒等佐料,冲入猪骨汤即成。此菜与鸭蛋共烹即成福州地区逢年过节或喜庆日子的必备菜肴--太平燕。太平燕因其别具风味、香郁可口和菜名中蕴含的太平吉利之意而倍受福州人青睐。过去在喜庆宴会上,每当"太平燕"上席时,鞭炮齐鸣,客人们停筷停杯,恭候新郎、新娘或寿公、寿婆前来向宾客敬酒,使喜宴气氛达到高潮。
线面
线面,福州特产。以精面粉为原料;辅以精盐、茹粉、食油等手工拉制晾干后而成。福州线面主要有两大品种:一种称为特线面,面条稍粗,直径在0.7毫米以内;另一种称为"面尾",面条较细,直径在0.6毫米以内;有的能用半公斤的面粉,制成直径在半毫米以内,长度5.5-6米的线面近1000根,连接起来长达6公里,可以说是"面粉纤维"了。线面手工制作时间长达9小时,经和面、揉条、松条、串面、拉面等7道工序,具有煮时不糊,柔韧滑润,嚼不粘齿,牵丝缕缕的特点。宋代名诗人黄庭坚的《过土山寨诗》:"汤饼一杯银丝乱,牵丝如缕玉簪横",说的就是线面。 因福州民间传说线面是九天玄女指点创制的,所以福州的线面工人拜九天玄女为"制面始祖"。家里供奉九天玄女神像,神像旁悬挂对联,左边是"金梭玉帛",右边是"牵丝如缕",横批是"巧夺天工"。福州线面以其精湛的制作技术,美妙的滋味,风行于世,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成为家家户户常备的食品。 线面的煮食方便简单,将线面投入沸水锅中,待线面上浮后捞起,盛放在碗内,即倒入炖好的羊肉或鸡肉、上排等高汤,芬香味美;福州风俗,过生日时要吃线面煮成的寿面,-般用鸡汤,再加上两个鸭蛋,称为"太平面",象征着平安长寿。外出远行,或迎送宾客,也要吃上一碗太平面,希望一路顺风和家居平安。现在宾馆中也有炒线面的吃法。 福州龙须线面两次被商业部评为优质产品,畅销海内外,尤为华侨所喜好。
鱼露
鱼露,福州特产,俗称虾油,有些地区称为鱼酱油或水产酱油。它是精选新鲜小海鱼为原料,经数月或数年发酵,酿制成鲜味液态调味料,其色泽橙红,滋味鲜美,为福州居民烹饪佐餐常备的风味品。 福州民天鱼露曾获部优产品称号和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
相关视频
参考资料
- ↑ 福州为什么叫榕城?难道就因为榕树多? , 搜狐 2017-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