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漢朝歷代皇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第1任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56—前195年)

漢高祖劉邦漢族沛縣豐邑中陽里(今江蘇豐縣)人,起兵於(今江蘇沛縣),字(一說原名季)。其父劉煓,字執嘉劉太公),生有四個兒子,劉伯劉仲(又名劉喜),劉邦,劉交。劉邦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秦朝時曾擔任泗水亭長,在秦末農民戰爭中起義,登高一呼,天下英雄雲集於麾下,稱「沛公」;公元前207年12月,劉邦所率義軍率先攻入秦都咸陽,公元前206年被義軍盟主項羽封為漢王,封地為漢中巴蜀(因此在戰勝項羽後建國時,國號定為「」);公元前202年稱帝,定都洛陽,後遷都長安。登基後,劉邦採取的休養生息的寬鬆政策,不僅安撫了人民、凝聚了中華,也促成了漢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可以說劉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國真正的統一起來,而且還逐漸把分崩離析的民心凝集起來。他對漢民族的形成、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髮揚有決定性的貢獻。公元前202—公元前195年在位,共7年。

需要說明的是,漢高祖既非劉邦的廟號,也非諡號。作為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廟號為「太祖」,諡號為「高皇帝」。但自漢武帝時代的史學家司馬遷開始,稱劉邦為「高祖」,後世多沿用之,因此史稱「太祖高皇帝」、「漢高帝」或「漢高祖」。劉邦死於公元前195年,終年62歲(虛歲),葬於長陵,諡號高皇帝。

第2任惠帝劉盈(前211年—前188年)

漢惠帝劉盈(前211年—前188年),西漢第二位皇帝(前195年—前188年),他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次子,母親呂雉,在位7年,死時年僅23歲。諡號「孝惠」,葬於安陵。他在位七年,所作的業績寥寥無幾,不過對於資質淺薄的漢惠帝而立言,他只要保證堅決執行父親創立的一套政策,上乘父制,善盡職守,就可國泰民安了。的確,漢惠帝也在漢王朝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就憑這一點,漢惠帝也算得上是個好皇帝了。

第3任少帝劉恭(?——前184年)

西漢少帝劉恭(?——前184年),前188年9月——前184年8月在位,漢朝第三任皇帝皇太后呂雉命令漢惠帝皇后張嫣宣平侯女為孝惠皇后時,無子,詳為有身,取美人子名之,立所名子為太子。

漢惠帝七年秋八月戊寅(公元前188年),孝惠崩,九月辛丑,葬。太子即位為帝,謁高廟。元年,號令一出太后。即前少帝。前187年為漢少帝元年

呂雉成為太皇太后,臨朝聽政,並分封呂姓諸王,極力擴展呂氏勢力。帝壯,或聞其母死,非真皇后子,乃出言曰:「後安能殺吾母而名我?我未壯,壯即為變。」前184年,呂雉得知後,囚禁他於永巷(即宮廷監獄),對外聲稱皇帝重病,拒絕接見任何人。呂雉又對朝臣說皇上重病,無法治理國家,應有人接替,得到朝臣肯定。於是,劉恭被廢黜,並被處死。

第4任少帝劉弘(?——前180年)

後少帝劉弘(?——前180年),前184年6月15日——前180年11月14日在位,漢朝第4任皇帝。原名劉山,曾用名劉義。是漢惠帝劉盈的兒子,生母不詳。前187年四月二十八日,被封為襄成侯。前186年七月,常山王劉不疑死後,劉山於七月二十七日接封為常山王,並改名劉義

公元前184年6月15日,呂雉常山王劉義繼任帝位,並改名為劉弘,即後少帝。在中國歷史上,皇帝即位一般改稱明年為元年,但因太皇太后呂雉臨朝聽政,故未改稱元年。

公元前180年9月,呂雉逝世。經過周勃陳平等人努力後,剷除呂氏家族力量。朝臣認為,少帝劉弘梁王劉太淮陽王劉武等並非漢惠帝親生兒子,應當廢黜。注待朝臣選定漢高祖妃子薄氏之子代王劉恆作為新皇帝(即漢文帝),並迎入長安後,11月14日劉弘等被誅殺。

第5任文帝劉恆(前202——前157)

漢文帝劉恆 (前202-前157),高祖中子,母薄姬。前一九六年劉邦鎮壓陳豨叛亂後,封劉恆為代王。高祖死後,呂后專權,諸呂掌握了朝廷軍政大權。前一八○年,呂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恆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文帝以儉約節慾自持,是個謙遜克己的君主。他好[黃老之學],在位二十三年,對穩定漢初封建統治秩序,恢複利發展經濟,起了重要作用。文帝與其子景帝的兩代統治,歷來被視為盛世,史稱文景之治

第6任景帝劉啟(公元前188—公元前141)

景帝劉啟漢文帝劉恆第5子,母親竇姬竇太后),漢惠帝七年(前188年)生於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遙縣西南)。西漢第6位皇帝。公元前157年—公元前141年在位,在位16年,卒於景帝後三年(前141年)終年47歲,諡號「孝景皇帝」。安葬於陽陵。曾用年號:前元中元後元。按周代的《諡法解》,「景」是美諡:「由義而濟(獲得成功)曰景」,「耆(通「嗜」)意大慮(喜歡深思熟慮,善於充分謀劃)曰景」,「布義行剛(傳播仁義,品德堅強)曰景」。雖有諂媚溢美之意,但還是從幾個側面反映了景帝政治好。

第7任武帝劉徹(前157年—前87年)

漢武帝劉徹(前157年—前87年),漢族,生於長安,幼名,是漢朝第7位皇帝。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漢武帝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個兒子、漢文帝劉恆的孫子、漢高祖劉邦的曾孫,其母是皇后王娡。4歲被冊立為膠東王,7歲時被冊立為太子,16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漢王朝最輝煌的功業之一。曾用年號:建元元朔元光元封元狩元鼎征和後元太始。諡號「孝武」,後葬於茂陵。《諡法》說「威強睿德曰武」,就是說威嚴,堅強,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皇帝。

漢武帝創造了六個「第一」;第一:第一個用儒家學說統一思想的皇帝。第二:第一個創立太學培養人才的皇帝。第三:第一個大力拓展中國疆土的皇帝。第四:第一個開通西域的皇帝.第五:第一個用皇帝年號來紀元的皇帝。第六:第一個用罪己詔形式進行自我批評的皇帝。

第8任昭帝劉弗陵(前94—前74年)

劉弗陵(前94—前74年),字漢武帝少子,母趙婕妤劉徹死後繼位,時年8歲。在位14年(前87—前74年),病死,葬平陵。年號始元、元鳳元年

第9任少帝劉賀(?—前59年)

劉賀(?—前59年),史稱昌邑王,五歲時襲父劉髆封為昌邑王,最初李廣利劉屈氂因為策劃謀立昌邑王劉髆為太子,被武帝識破而滅族。公元前74年六月霍光等迎立他繼位。

據《漢書·霍光金日磾傳》載劉賀罪行「受璽以來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節詔諸官署徵發,凡千一百二十七事。」劉賀在即位27天內,就幹了1127件荒唐事,平均一天40件。霍光以其不堪重任,與大臣奏請皇太后(霍光的外孫上官氏)下詔,於同月廢黜了他,並親自送他回到封地昌邑,削去王號,給他食邑二千戶。同年,霍光尊立衛太子唯一的遺孫劉病已宣帝元康二年霍光寫信給山陽太守張敝:「謹備盜賊,察往來賓客。毋下所賜書。」要求當地官員密切監視劉賀。從各種證據看來,劉賀之立廢,實乃削權之舉。前63年漢宣帝劉賀海昏侯

第10任宣帝劉詢(公元前91--前49年)

漢宣帝劉病已(公元前91年4月7日—公元前48年1月10日),字次卿西漢第十位皇帝。公元前74年9月10日—公元前48年1月10日在位,在位25年,病死,終年42歲,葬於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15里處)。

他是漢武帝劉徹嫡曾孫、戾太子劉據孫、史皇孫劉進子。因漢昭帝無子,昌邑王劉賀又被廢,所以在公元前74年9月10日(農曆元平元年七月庚申日),17歲的劉病已先被上官太后封為陽武侯,一個時辰後即被立為皇帝。公元前64年6月(農曆元康二年五月),改名劉詢,宣帝改名「」的理由是「」、「」兩字太過常用,臣民避諱不易。

宣帝劉詢因少遭不幸(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在即位前受過牢獄之苦的皇帝),流落民間,察知民間疾苦,所以即位之後,能躬行節儉,多次下令節省開支。劉詢為人聰明剛毅,高才好學,為政勵精圖治,史稱「中興」。然而宣帝劉詢從出生到即位,再到親政,既坎坷多難,又極富傳奇色彩。

第11任元帝劉奭(公元前74年—公元前33年)

漢元帝劉奭(公元前74年—公元前33年),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在位,是西漢第11位皇帝。他屬馬,是劉詢嫡妻許平君生的兒子。他出生幾個月後,其父即位做了皇帝。兩年後,母親許皇后霍光妻霍顯毒死。霍光死後,公元前67年5月(農曆地節三年四月),劉奭被立為太子。公元前48年1月(農曆黃龍元年十二月),宣帝死後繼位,在位16年,病死,諡號為孝元皇帝。公元4年,劉衎尊其廟號為「高宗」。後葬於渭陵(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12里處)。

第12任成帝劉驁(公元前51--前7年)

漢成帝劉驁(公元前51年—公元前7年),是西漢第12位皇帝,公元前33年—公元前7年在位,死後諡號「孝成皇帝」,葬於延陵,廟號統宗(今陝西省咸陽市西北15里處)。

在中國古代昏君排行榜上,漢成帝是「赫赫有名」的。歷史上對他的定評是「湛於酒色」。他自甘墮落,迷戀酒色,荒淫無道,不理朝政,最後竟死在「溫柔鄉」中。

成帝劉驁生於漢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屬蛇。他是漢元帝劉奭做太子時與王政君生的兒子。「」這個名字是他爺爺漢宣帝給起的,意思是希望他做劉漢王朝的千里馬,結果卻連豬狗都不如。由於成帝昏庸失政,「趙氏亂內,外家擅朝」,便留下了王莽篡漢的禍根。

第13任哀帝劉欣(公元前25年-公元前1年)

漢哀帝劉欣(公元前25年-公元前1年),字,漢族,生於成帝河平四年丙申(公元前25年)三月壬辰日。西漢歷史上第13個皇帝元帝劉奭之孫,定陶王劉康之子成帝養子。18歲的劉欣綏和二年甲寅(公元前7年)四月繼位稱帝,翌年改年號為「建平」,此即歷史上的又一著名昏君漢哀帝。史稱漢哀帝少年時原本不好聲色,是個熟讀經書、文辭博敏的有才之君。在位6年,病死,終年26歲,葬於義陵(今陝西省咸陽市西8里處)。

第14任平帝劉箕子(公元前9年-公元6年1月4日)

漢平帝劉衎(公元前9年-公元6年1月4日),原名劉箕子漢元帝孫漢成帝侄子漢哀帝堂兄弟中山王劉興子。哀帝於公元前1年8月15日病死後,王莽為便於弄權,不肯立年歲較長的君主。於10月迎立年僅8歲的劉衎為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元始。」在位6年,一說被王莽毒死,一說病死。終年14歲,葬於康陵(今陝西省成陽市西25里處)。

第15任孺子劉嬰(公元5--25年)

孺子,名劉嬰(公元5年-25年),宣帝玄孫王莽毒死平帝後立他為帝。在位3年,於混戰中為亂兵所殺,終年21歲,葬處不明。劉嬰史稱孺子嬰

劉嬰楚孝王劉囂曾孫廣戚侯劉顯子王莽毒殺平帝後,見奪位的時機尚未成熟,再次舍大就小,於公元6年立劉嬰為帝

劉嬰繼位時,年僅2歲,由王莽攝政,改年號為居攝,不久,王莽自稱假皇帝(代理皇帝)。初始元年(公元8年)十一月,王莽稱帝,改國號為廢黜劉嬰,降封他為安定公,命令他閒居在長安西漢滅亡

公元25年正月,平陵人方望等起事,劫取劉嬰逃離長安,到了臨涇,立劉嬰為帝,2月,被推翻王莽而被擁立為更始帝的劉玄,派部將帶兵前去攻打。混戰中,劉嬰為亂兵所殺。

新王朝皇帝

王莽(前45年—23年10月6日)字巨君漢族魏郡元城人漢元帝皇后侄大司馬新朝的建立者,毒死平帝後篡位,公元8年—23年在位。

西漢哀帝元壽二年六月(公元前1年)去世後,九歲的漢平帝即位,元後臨朝稱制,以王莽大司馬王莽元壽二年再次成為大司馬至於身故,掌握政權達24年之久。後為起義軍攻殺,終年68歲,葬處不明。

東漢歷代皇帝

第1任漢光武帝 劉秀(前6-公元57)

劉秀,字文叔,生於西漢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父劉欽,母樊氏,排行第三,所以字叫文叔蔡陽人,西漢皇族漢高祖九世孫。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對王莽昆陽之戰光武挽狂瀾於即倒,王尋等百萬之眾、一時土崩瓦解。王莽政權的喪鐘由此而敲響。光武以偏師徇河北平王郎降銅馬、艱難奠定中興之基。統一天下,定都洛陽,重新恢復漢室政權,為漢漢朝中興之主。政治措施皆以清靜儉約為原則,興建太學,提倡儒術,尊崇節義,為一賢明的君王。在位三十三年,病死,終年63歲,葬於原陵(今河南省孟津縣西長道社)。諡號光武,即光紹前業之意,廟號世祖

第2任明帝劉莊(公元28—75)

中國東漢明帝劉莊(28—75),字子麗漢族漢光武帝劉秀第四子,母光烈陰皇后陰麗華光武帝死後繼位,公元57-75年在位,凡十九年。年號永平(58-75)。初名,封東海王建武十九年(43),立為皇太子建武中元二年(57)二月,即皇帝位明帝即位後,一切遵奉光武制度明帝及其子章帝(75-88)在位的三十年間,政治清明,社會經濟繁榮,國家相對穩定,史稱「明章之治」。永平十八年明帝病死,死後葬於顯節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

第3任章帝劉炟(公元56—88)

漢章帝劉炟(56—88),明帝第五子永平三年(公元60年)立為皇太子,年方四歲。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明帝病逝後,章帝即位,時年十九歲。即位第二年建年號為建初(76年一84年七月),後來又改元元和(84年八月—87年七月)、章和(87年八月—88年),在位十三年,葬於敬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

明、章二帝統治時代是東漢皇朝臻於富強的極盛時期。他們所奉行的各項政策,對於東漢前期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以及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和發展都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故可以說他們都是東漢時代光武帝之後有作為的封建皇帝

第4任和帝劉肇(公元79年—106年)

漢和帝劉肇(79年—106年),漢族劉肇生於建初四年(79年),是東漢第四位皇帝,公元88年—105年在位,在位17年,享年27歲,他是漢章帝次子,母親梁貴人劉肇死後諡號為孝和皇帝,廟號穆宗,葬於慎陵

第5任殤帝劉隆(公元105-106年)

殤帝,名劉隆(公元105-106年),和帝幼子,養於民間。永元二年(106年)一月漢和帝死,鄧皇后因長子劉勝有痼疾,將劉隆迎回皇宮做皇帝,劉勝被封為平原王和帝死後繼位,在位僅8個月。病死,終年兩歲,為歷史上年齡最小的皇帝。葬於康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

第6任安帝劉祜(公元94—125)

漢安帝,名劉祜漢族,父清河王慶漢章帝子。生於公元94年,公元106年即位,在位十九年。公元125年崩,年三十二。諡號「安帝」,廟號「恭宗」。葬於恭陵。年號:永初元初永寧建光

第7任嬰帝劉懿(?-125年)

北鄉侯劉懿(?-125年),濟北惠王劉壽的兒子,東漢前少帝,在一般看法裡不認為是漢朝皇帝之一。

漢安帝去世後,太后閻姬為了把持國政,在閻顯支持下,迎立劉懿為帝。少帝在位時,閻顯兄弟把持朝政,作威作福。但少帝即位二百餘日後就因病去世,後立劉辯為帝。之後宦官孫程等人合謀誅殺閻顯兄弟江京,並迎立漢安帝的兒子濟陰王劉保為帝,是為漢順帝

第8任順帝劉保(115年—144年)

漢順帝劉保(115年—144年),漢安帝長子也。生於公元115年,漢嬰帝劉懿死後,於公元125年農曆十一月被宦官擁立為帝,在位二十年。至公元144年八月卒。年三十歲,死後葬於憲陵。年號:永建陽嘉永和漢安建康。諡號「孝順帝」,廟號「敬宗」。

第9任 沖帝 劉炳(公元143年—145年正月)

劉炳(一說昺)(143年—145年正月戊戌),順帝子順帝死後繼位。144年八月庚午—145年正月戊戌在位,在位僅5個月,病死,終年3歲,死後葬於懷陵,諡號孝沖皇帝

第10任 質帝 劉纘(公元138年——146年)

漢質帝劉纘(138年——146年),東漢第九位皇帝章帝玄孫沖帝死,被梁太后梁冀迎立為帝。於145年即位,在位時間不到1年,146年被梁冀毒死,終年9歲。葬於靜陵,諡號孝質皇帝

前任皇帝漢沖帝死時只有3歲。當時尊稱為梁太后漢順帝皇后之弟梁冀擁立一支漢朝皇族的後代、漢章帝玄孫劉纘為帝,改元本初,是為漢質帝。傳統上認為當時梁冀一家專權,朝政腐敗,吏治不修。後漢書評論梁冀當時權勢極盛,威勢橫行朝廷和宮外;大臣們害怕梁冀的威勢,不敢抗命。(《後漢書·梁統傳·玄孫冀》「窮極滿盛,威行內外,百僚側目,莫敢違命。」)質帝雖年幼,但他聰明伶俐,不堪梁冀的專橫跋扈。質帝曾在朝見大臣時當面對梁冀說:「此跋扈將軍也!」。梁冀見後,大為反感;便命手下在質帝的餅里下毒,同日將剛滿9歲的質帝毒死。質帝死後,繼任的漢桓帝終於誅滅了梁氏

第11任 桓帝劉志(132年—167年)

漢桓帝(劉志132年—167年),東漢第十位皇帝(146年—167年在位),他是漢章帝曾孫質帝毒死後,由梁冀迎立為帝,在位21年,病死,終年36歲。葬於宣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繼位人漢靈帝劉宏。廟號:威宗。年號:建和和平元嘉永興永壽延熹永康

146年,外戚梁冀毒死九歲的漢質帝,立十五歲的劉志即位。劉志從小就對梁氏不滿,他即位後,就想方設法的誅滅梁氏延熹二年(159年),桓帝聯合宦官單超等5人一舉殲滅了梁氏,5人同日被封侯,稱之為「五侯」。五侯比外戚更加腐敗,他們對百姓們勒索搶劫,民不聊生,四處怨聲載道,漢政治更加衰頹,國勢益弱。漢桓帝統治後期,一批太學生看到朝政敗壞,便要求朝廷整肅宦官、改革政治。宦官氣急敗壞,在延熹十年(166年)與德揚天下的司隸校尉李膺發生大規模衝突。桓帝大怒,下令逮捕替李膺請願的太學生200餘人,後來在太傅陳蕃將軍竇武的反對下才釋放太學生,但是禁錮終身,不許再做官,史稱「黨錮之禍」。

漢桓帝死後諡號孝桓皇帝,廟號為威宗

第12任靈帝劉宏(156年—189年)

漢靈帝劉宏(156年—189年),東漢第十一位皇帝章帝玄孫劉萇子桓帝病死後,竇皇后立他為帝,168年—189年在位。在位22年,病死,終年34年。葬於文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死後諡號孝靈皇帝

漢靈帝劉宏能登上皇帝位,是幸運的。漢桓帝劉志雖然36歲而終,但身後並無子嗣,年輕的竇皇后(桓帝死後被尊為太后)及其父親竇武,把繼承人的年齡設定在少年段。劉宏漢章帝玄孫劉宏曾祖父河間王劉開,父親解瀆亭侯劉萇桓帝劉志是堂兄弟,劉宏桓帝的親堂侄,當時只有12歲。

劉宏能登上皇帝位,又是不幸的。漢桓帝留下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社會。外戚躍躍欲試地準備統理朝政,宦官虎視眈眈地覬覦着皇權,士人的不平之鳴,遍野的饑民之聲,合奏成一曲悲哀的末世之歌。

漢桓帝永康元年(167年),劉儵光祿大夫身份與中常侍曹節帶領中黃門虎賁羽林軍一千多人,前往河間迎接劉宏建寧元年(168年)正月二十日,劉宏來到夏門亭竇武親自持節用青蓋車把他迎入殿內。第二天,登基稱帝,改元為「建寧」。

漢靈帝即位後,漢王朝政治已經十分腐敗了,天下旱災、水災、蝗災等災禍泛濫,四處怨聲載道,百姓民不聊生,國勢進一步衰落。再加上宦官外戚奪權,最後宦官推翻外戚竇氏並軟禁竇太后,奪得了大權,又殺正義的太學生李膺范謗等100餘人,流放、關押800多人,多慘死於獄中,造成第2次黨錮之禍。而昏庸荒淫的靈帝除了沉湎酒色以外,還一味寵幸宦官,尊張讓等人為「十常侍」,並常說「張常侍乃我父、趙常侍乃我母」,宦官杖着皇帝的寵幸,胡作非為,對百姓勒索錢財,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可謂腐敗到極點。

在其統治期間,黨錮之禍興起,宦官把持大權,公開標價賣官,肆意大興土木,百姓難以為生。中平元年也就是公元一八四年,爆發了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在皇帝的昏庸和官吏的腐敗下,人民終於無法忍受,聚眾起義。巨鹿(今河北涿州)人張角兄弟三人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名舉行起義,史稱「黃巾之亂」,這次起義所向披靡,給病入膏肓的東漢王朝以沉重打擊。雖然被鎮壓,但是影響極大。從此東漢政府名存實亡。

公元189年,昏庸的漢靈帝在人民的一片怨聲下結束了他的一生,終年34歲。

第13任少帝劉辯(176年-190年)

漢少帝劉辯(176年-190年),漢族漢靈帝劉宏的兒子,東漢第十二位皇帝,在位期間是189年四月—九月。在位不足半年,被董卓所廢,後被毒殺,終年15歲。葬於今河南省洛陽市附近。

劉辯靈帝何皇后所生,漢獻帝劉協的哥哥。初靈帝劉辯「輕佻無威儀,不可為人主」,欲立劉協為帝,但因何皇后受寵且何進位高權重而猶豫未決。189年靈帝病重,將劉協托給蹇碩靈帝去世後,蹇碩想先殺何進再立劉協為帝,於是請何進入內,但是何進剛進入,蹇碩司馬潘隱是何進的舊識,便前來看何進。何進大驚,先退出,從儳道歸營,然後稱疾不入,蹇碩的計劃因此失敗,而劉辯也得以繼承帝位,是為漢少帝董卓入京後,少帝董卓廢為弘農王,置於閣上,使郎中令李儒進鴆。王曰:「是欲殺我耳。」不肯飲。強之,乃與妻唐姬及宮人飲宴別。酒行,王悲歌曰:「天道易兮我何艱,棄萬乘兮退守藩。逆臣見迫兮命不延,逝將去汝兮適幽玄。」,因令姬起舞,姬抗袖而歌曰:「皇天崩兮后土頹,身為帝兮命夭摧。死生異路兮從此乖,奈何煢獨兮心中哀。」,歌竟,泣下嗚咽,坐者皆欷歔。王謂姬曰:「卿王者妃,勢不復為吏民妻,幸自愛!從此長辭。」遂飲鴆死,時年十八。他弟弟劉協後來追諡他「弘農懷王」。

第14任獻帝劉協(公元181-234年)

漢獻帝劉協(公元181-234年),字伯和東漢最後一位皇帝,在位時間是189年至220年。靈帝第三子少帝弟中平六年(189年)9月,劉辨董卓所廢,劉協被擁立為帝,時年9歲。改年號為「永漢」」,12月又改為「中平」加上少帝劉辨的年號「光熹」、「昭寧」,這一年改過4個年號,是歷史上同期改年號為最的一年。在位31年,被曹丕所廢,後病死,終年54歲,葬於禪陵(今河南省修武縣北小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