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端午节」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汉代时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0 次修訂)
行 1: 行 1:
[[File:端午节.jpg|360px|缩略图| |[http://pic.9ht.com/up/2018-4/15249734058140669.jpg 原图链接][http://www.9ht.com/xue/48246_3.html 来自9号健康网 图片 ]]]
+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px 10px 20px;">
 +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
| style="background: #FFB6C1" align= center| '''<big>端午节</big> '''
 +
|-
 +
| [[File:端午节.jpg|320px|缩略图| 居中|[http://pic.9ht.com/up/2018-4/15249734058140669.jpg 原图链接][http://www.9ht.com/xue/48246_3.html 来自9号健康网 图片 ]]]
 +
|-
 +
| style="background: #CDCDCD" align= center|
 +
|-
 +
| align= light|
 +
'''中文名称'''  : 端午节
  
 +
'''&nbsp;英&nbsp;文&nbsp;名''' :Dragon Boat Festival(龙舟节直译)
  
午节是东亚文化圈的传统 节日 ,定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送离五瘟神,驱除瘟疫的 日。战国时期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于这一日投江自尽,后在 国演化为端午 ,以纪念屈原,有人称其为诗人节(有些地方是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的忌日),是华人四大节日之一,与新年、中秋 节日同属东亚文化圈的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琉球、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的重要传统节日。
+
'''别&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名''': 、龙 、[[龙舟 ]]、天 中节等
  
中文名称   端午
+
''' 日起源''':天象崇拜,龙图腾祭祀
  
别称         端阳节 龙日 龙舟节 天中节
+
'''纪念人物''':屈原 伍子胥 [[曹娥]] [[介子推]]
  
节日 类型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
''' 节日 时间''' :  农历五月初五
  
起源   天象崇拜,龙图腾祭祀
+
'''世界文化遗产''':2009年9月30 入选世界名录
  
饮食   粽子、五黄等
+
'''国家文化遗产''':2006年5月20 列入第一批名录
 +
|}
 +
</div>
  
国家 文化 遗产 2006年5月20 列入第 批名录
+
'''端午节'''是[[东亚]] 文化 圈的传统节 ,定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本来是夏季的 个送离五瘟神,驱除瘟疫的节日<ref>[http://hz.wenming.cn/ycpl/201806/t20180619_5273416.htm 端午节丰富新时代元素],中国文明网, 2018-6-19 </ref>。[[战国时期]]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于这一日投江自尽,后在中国演化为端午节,以 纪念屈原 ,有人称其为诗人节(有些地方是纪念[[吴国]]忠臣[[ 伍子胥]]的忌日),是华人四大节日之一,与新年 中秋 等节日 同属东亚 文化圈 的中 [[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琉球]]、[[ 本]] [[朝鲜]]半岛 [[越南]]的重要传统 节日
 
 
 纪念 人物   屈原 伍子胥、 曹娥、介子推
 
 
 
英文名       Dragon Boat Festival(龙舟节直译)
 
 
 
节日 时间   农历五月初五
 
 
 
流行地区   中国及汉字 文化圈
 
 
 
活动   扒龙船 放纸鸢 挂艾草菖蒲等
 
 
 
节日 意义   传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
 
 
 
世界文化遗产 2009年9月30日入选世界名录
 
 
 
起源时期   上古时代
 
  
 
==名称由来==
 
==名称由来==
行 36: 行 33:
 
===汉语释义===
 
===汉语释义===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 风土记]] 》:“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
+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 说文解字]] 》:“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
  
 《燕京岁时记》:“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
+
 《[[ 燕京岁时记]] 》:“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 岁时广记]] 》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
  
 《盘古王表》与《三命通会》等均有载,远古时古越人天皇氏已发明天干地支。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
 《[[ 盘古王表]] 》与《[[ 三命通会]] 》等均有载,远古时古越人天皇氏已发明[[ 天干地支]]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叫法举例===
 
===叫法举例===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如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浴兰节、女儿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屈原日、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等。
+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如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 浴兰节]] [[ 女儿节]] 、午日节、[[ 地腊节]] 、正阳节、龙日节、[[ 粽子节]] 、五黄节、诗人节、[[ 屈原]] 日、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等。
  
 
===别称由来===
 
===别称由来===
  
唐代以前常用的名称是“五月初五”,唐以后,“端午”便取代“五月初五”等别称,一跃成为主流的称呼。端午的多个名称由来:
+
[[ 唐代]] 以前常用的名称是“五月初五”,唐以后,“端午”便取代“五月初五”等别称,一跃成为主流的称呼。端午的多个名称由来:
  
 天中节因端午节恰在夏至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太阳在天空位置是一年里最当中的一天,故名。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
+
 天中节因端午节恰在夏至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太阳在天空位置是一年里最当中的一天,故名。[[ 明代]][[ 田汝成]] [[ 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 》:“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
  
 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午日为“阳辰”,午月第一个午日,故称端阳。《荆楚岁时记》中说: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
+
 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午日为“阳辰”,午月第一个午日,故称端阳。《[[ 荆楚岁时记]] 》中说: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
  
 重午节上古干支纪元法,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纪元通用天干地支。最初端午为干支历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个月即为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
+
 重午节上古干支纪元法,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纪元通用[[ 天干地支]] 。最初端午为干支历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个月即为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
  
 
===汉代时===
 
===汉代时===
  
 
 由于南北统一,历法变动,朝廷为了方便过节,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历五月五日。
 
 由于南北统一,历法变动,朝廷为了方便过节,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历五月五日。
 +
 +
[[File:龙舟节.jpg|缩略图|右|300px|龙舟节[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6934965&di=5fc9ad15c9dc96d2156da2cceaec76b5&imgtype=jpg&er=1&src=http%3A%2F%2Fimg.pconline.com.cn%2Fimages%2Fupload%2Fupc%2Ftx%2Fphotoblog%2F1506%2F30%2Fc3%2F9079705_9079705_1435614729533_mthumb.jpg 原图链接][https://dp.pconline.com.cn/photo/3539282_1.html 来自太平洋电脑网 图片 ]]]
  
 
====龙舟节====
 
====龙舟节====
  
 龙舟竞渡最早是古代吴、越地区先民祭龙祖的一种祭祀活动形式,南方使用舟船普遍,往往在船的首尾画上龙图形作为本族的图腾或保护神。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古时盛行于吴、越、楚,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流行。
+
 龙舟竞渡最早是古代吴、越地区先民祭龙祖的一种祭祀活动形式,南方使用舟船普遍,往往在船的首尾画上龙图形作为本族的[[ 图腾]] 或保护神。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古时盛行于吴、越、楚,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流行<ref>[https://www.sohu.com/a/318147326_351310 端午节为啥要赛龙舟——关于端午节赛龙舟习俗的由来 ],搜狐网, 2019-06-02 </ref>
  
 
====当五汛====
 
====当五汛====
  
 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亦有个别地区称为“五月当午”。
+
 在[[ 上海]] 部分农村,靠[[ 杭州]] 湾北岸一带区域,如[[ 奉贤]] [[ 南汇]] 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亦有个别地区称为“五月当午”。
  
 
====龙日节====
 
====龙日节====
行 76: 行 75:
 
====浴兰节====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而端午日是草木药性在一年里最强的一天,这天采的草药治皮肤病、去邪气最为灵验、有效。民间有在端午采草药煲水沐浴的习俗,故称浴兰节。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
 端午时值[[ 仲夏]] ,是皮肤病多发季节,而端午日是草木药性在一年里最强的一天,这天采的草药治皮肤病、去邪气最为灵验、有效。民间有在端午采草药煲水沐浴的习俗,故称浴兰节。汉代《[[ 大戴礼]] 》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菖蒲节====
 
====菖蒲节====
  
 古人认为菖蒲有辟邪作用,端午时节在门上挂菖蒲辟邪,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
 古人认为菖蒲有辟邪作用,端午时节在门上挂菖蒲辟邪,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ref>[http://www.52shijing.com/ctwh/62447.html 端午节为什么要门上插菖蒲和艾草? ],吾爱诗经网 , 2018-06-19</ref>
  
 
===躲午节===
 
===躲午节===
 +
 +
[[File:祭祀祖先和诸神.jpg|缩略图|右|祭祀祖先和诸神[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124/762fe2f3630b4aa5accb0cef23506216.jpe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218647594_100017274 来自搜狐网 图片 ]]]
  
 
 五月,古时北方称之为“恶月”,所以有的地方在端午节这一天,父母便把未满周岁的儿童,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避恶,故有“躲午节”之称。
 
 五月,古时北方称之为“恶月”,所以有的地方在端午节这一天,父母便把未满周岁的儿童,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避恶,故有“躲午节”之称。
行 92: 行 93:
 
===地腊节===
 
===地腊节===
  
 道教《赤松子章历》把全年分为五腊,正月一日天腊,五月五日地腊。《云笈七笺》中说:五月初五名地腊,此日五帝会于南方三炁丹天;查生人祖考及见世子孙所行善恶,以定罪福。道教认为一年中的这几个腊日是良辰吉日,适合祭祀祖先和诸神以祈福佑。
+
 道教《[[ 赤松子章历]] 》把全年分为五腊,正月一日天腊,五月五日地腊。《[[ 云笈七笺]] 》中说:五月初五名地腊,此日五帝会于南方三炁丹天;查生人祖考及见世子孙所行善恶,以定罪福。道教认为一年中的这几个腊日是良辰吉日,适合祭祀祖先和诸神以祈福佑。
  
 
==历史渊源==
 
==历史渊源==
行 106: 行 107: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
  
 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先秦时代端午节的节俗活动鲜见于中原文献记载,就现存文献没法直接考证其源流。
+
 古时南北风俗各异,[[ 先秦]] 时代端午节的节俗活动鲜见于中原文献记载,就现存文献没法直接考证其源流。
  
 关于端午节的相关文字记载,“端午”二字,最早出现在晋代的《风土记》中,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关于端午节的历史起源,学术界主要有四种观点:
+
 关于端午节的相关文字记载,“端午”二字,最早出现在[[ 晋代]] 的《风土记》中,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关于端午节的历史起源,学术界主要有四种观点:
  
 
====纪念屈原说====
 
====纪念屈原说====
  
 流传甚广的“历史人物纪念”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神话志怪小说)及宗檩的《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还有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等。
+
 流传甚广的“历史人物纪念”观点,依据[[ 南朝]] 梁人吴均的《[[ 续齐谐记]] 》(神话志怪小说)及[[ 宗檩]] 的《[[ 荆楚岁时记]] 》,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还有认为是纪念[[ 伍子胥]] 、纪念曹娥等。
  
 
====崇拜图腾活动====
 
====崇拜图腾活动====
  
 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吴、越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节的历史教育》(见《闻一多全集》)两篇论文中详细论证了他的观点。
+
 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吴、越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ref>[http://www.sohu.com/a/144611895_355272 端午节不止有粽子和假日,还有文化和情怀] ,搜狐网, 2017-5-30</ref> ,他在《[[ 端午考]] 》及《[[ 端午节的历史教育]] 》(见《[[ 闻一多全集]] 》)两篇论文中详细论证了他的观点。
  
 
====源于"恶月恶日"====
 
====源于"恶月恶日"====
  
 (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
+
 (见[[ 张心勤]] [[ 端午节非因屈原考]] 》)。
  
 
====源于夏至====
 
====源于夏至====
  
 (详见刘德谦《“端午”始源又一说》)。
+
 (详见[[ 刘德谦]] [[ “端午”始源又一说]] 》)。
  
 
===传统的习俗===
 
===传统的习俗===
行 130: 行 131:
 
====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却不见其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人们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其实,“龙舟竞渡”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有了。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说,距屈原投江千余年前,划龙舟之习俗就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
+
 相传起源于古时[[ 楚国]] 人因舍不得贤臣[[ 屈原]] 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却不见其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人们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其实,“龙舟竞渡”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有了。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说,距屈原投江千余年前,划龙舟之习俗就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论文中考证认为:古代吴越是崇拜龙的,并认为他们是“龙子”。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江河水里祭祀龙神,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而且每年在端午这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在急鼓声中以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祭龙神,也给自己游戏取乐,这便是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
+
[[ 闻一多]] 先生在《端午考》与《[[ 端午的历史教育]] 》论文中考证认为:古代[[ 吴越]] 是崇拜龙的,并认为他们是“龙子”。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江河水里祭祀龙神,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而且每年在端午这天,举行一次盛大的[[ 图腾]] 祭;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在急鼓声中以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祭龙神,也给自己游戏取乐,这便是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
  
 即使在屈原本人的诗作中,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竞渡的风俗来,如《楚辞˙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屈原所乘的这种狭长而轻小的舲船实质上也就是当时一种竞度所用的船。
+
 即使在屈原本人的诗作中,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竞渡的风俗来,如《[[ 楚辞˙涉江]] 》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屈原所乘的这种狭长而轻小的舲船实质上也就是当时一种竞度所用的船。
  
 据《汉书》记载:“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又《淮南子》载:“越人以箴刺皮为龙文,所以为尊荣也。”这两则文献,均记载了古越人“文身象龙”的习惯,其实即是古越人对龙图腾的原始信仰。
+
 据《[[ 汉书]] 》记载:“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又《[[ 淮南子]] 》载:“越人以箴刺皮为龙文,所以为尊荣也。”这两则文献,均记载了古越人“文身象龙”的习惯,其实即是古越人对龙图腾的原始信仰。
  
 据浙江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了竞渡用的独木舟和木桨;龙舟最初原形是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
+
 据[[ 浙江]] 河姆渡遗址和[[ 田螺山]] 遗址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了竞渡用的独木舟和木桨;龙舟最初原形是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
 
 
===节日由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端午祭龙礼俗的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天象有关。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
 
 
 
《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上古时代人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区域分作28组星宿,俗称“二十八宿”,按东南西北四方各分为七宿,即为“四象”;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即为“苍龙七宿”。
 
 
 
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四时周期相一致。
 
 
 
在传统文化中,方位和时间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先天八卦以乾坤定南北,天南地北为序,上为天为乾,下为地为坤;正南为先天八卦的乾位,即为“天”。仲夏午月午日,苍龙七宿运行至正南中(乾)方位,是龙升天的日子。
 
 
 
苍龙群星一年四时的运行情况及事象规律,在《易经·乾卦》的爻辞中有阐发,仲夏端午苍龙运行至正南中天方位,对应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在《易经》中,以八卦为基础又两两重合而构成六十四重卦;重卦乾由上下两个乾卦重合而成,它的卦形由六根阳爻组成;爻是要从下往上数,而阳爻又以“九”代称,故从下数第五爻称“九五”;九五之爻在上乾卦中居于中的位置,称“得中”,而且从总卦来看,它处于奇数的位置,阳爻处于奇位称“得正”,故九五爻既“得中”又“得正”,从其所处位置来看,就是大吉之位
 
  
 
==共同习俗==
 
==共同习俗==
行 156: 行 145:
 
===驱瘟疫、瘟神===
 
===驱瘟疫、瘟神===
  
 五月五日,古时亦称恶月恶日,先秦以来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亦因古人认为疾病是瘟神降临,或是恶鬼邪魔附于人体所致,故人们于这天以不同的方式驱除瘟疫和恶运,人们会在这天贴神符,以避邪驱魔。
+
 五月五日,古时亦称恶月恶日,[[ 先秦]] 以来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亦因古人认为疾病是瘟神降临,或是恶鬼邪魔附于人体所致,故人们于这天以不同的方式驱除瘟疫和恶运,人们会在这天贴神符,以避邪驱魔。
  
 在江浙,民众会贴锺馗像,加以祭祀。民间传说,锺馗是唐代一士人,文才武艺均备,却因貌丑,在殿试时被皇帝除名,锺馗一怒之下撞殿阶而死。后锺馗的灵魂受到玉皇大帝的嘉许,成为专门捉拿恶鬼的大神,并且成为人们在岁末时敬拜的镇宅真君。人们想起专门捉鬼的锺馗,于是就在端午节悬挂锺馗图样了。
+
 在江浙,民众会贴锺馗像,加以祭祀。民间传说,[[ 锺馗]] 是唐代一士人,文才武艺均备,却因貌丑,在殿试时被皇帝除名,锺馗一怒之下撞殿阶而死。后锺馗的灵魂受到玉皇大帝的嘉许,成为专门捉拿恶鬼的大神,并且成为人们在岁末时敬拜的镇宅真君。人们想起专门捉鬼的锺馗,于是就在端午节悬挂锺馗图样了。
  
 在福建,闽东一带祭拜五福王爷,闽南和闽南人移居的台湾则多半祭祀各府王爷神,希望王爷神能把瘟疫带走。
+
 在[[ 福建]] ,闽东一带祭拜五福王爷,[[ 闽南]] 和闽南人移居的台湾则多半祭祀各府王爷神,希望王爷神能把瘟疫带走。
  
 在四川则会祭拜瘟祖大神,瘟祖大神乃文昌帝君化身,能扫除五瘟疾病。中国西北地区则以苻坚、白起等英雄豪杰作为端午节扫除瘟疫的祭祀对象。
+
 在[[ 四川]] 则会祭拜瘟祖大神,瘟祖大神乃文昌帝君化身,能扫除五瘟疾病。中国西北地区则以[[ 苻坚]] [[ 白起]] 等英雄豪杰作为端午节扫除瘟疫的祭祀对象。
  
 
===驱五毒===
 
===驱五毒===
  
东亚地区有一俗谚:“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6] (该地人们自古将蛇、蝎、蜈蚣、蟾蜍、壁虎(一说为蜘蛛)等称为五毒。)
+
[[ 东亚]] 地区有一俗谚:“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该地人们自古将蛇、蝎、蜈蚣、[[ 蟾蜍]] 、壁虎(一说为蜘蛛)等称为五毒。)
  
 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避害病。每到端午节,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
+
 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避害病。每到端午节,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ref>[https://www.ys137.com/slys/311683.html 端午节要驱五毒 五毒是什么],养生之道网 , 2018-06-07 10:49</ref>
  
 
===吃粽子===
 
===吃粽子===
  
 粽子是大中华地区、日本关西至北陆地区、越南端午节的传统食品。每到端午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和包粽子,除自家吃外,亲友之间还互相馈赠。端午吃粽子习俗源自中国东汉,当时,人们已习惯于五月五日及夏至期间开始吃独具清香而消暑的粽子了。在荆楚地区,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现在各地粽子不论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盐豆粽、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等。后世也象征包粽=包中(谐音),意味着考试金榜题名的好兆头。
+
 粽子是大中华地区、[[ 日本]] 关西至北陆地区、[[ 越南]] 端午节的传统食品。每到端午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和包粽子,除自家吃外,亲友之间还互相馈赠。端午吃粽子习俗源自中国[[ 东汉]] ,当时,人们已习惯于五月五日及夏至期间开始吃独具清香而消暑的粽子了。在[[ 荆楚]] 地区,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现在各地粽子不论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如[[ 浙江]] 的湖州粽子、[[ 四川]] 的椒盐豆粽、[[ 广东]] 的中山芦兜粽等。后世也象征包粽=包中(谐音),意味着考试金榜题名的好兆头。
  
 
===划龙舟===
 
===划龙舟===
  
 在大中华地区、日本、琉球,端午节会划龙舟。划龙舟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因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因不得重用而投江,民众竞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尸体。其实东亚地区的划龙舟并不限于端午才举行,龙舟竞渡的习俗也早于屈原之前已经存在,如姑苏就以龙舟有迎接潮水之神伍子胥的习俗。古人将船当作送走灾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越快越好,于是便衍生出端午竞渡习俗了。
+
 在大中华地区、日本、琉球,端午节会划龙舟。划龙舟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因[[ 战国]] 时代爱国诗人[[ 屈原]] 因不得重用而投江,民众竞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尸体。其实[[ 东亚]] 地区的划龙舟并不限于端午才举行,龙舟竞渡的习俗也早于屈原之前已经存在,如[[ 姑苏]] 就以龙舟有迎接潮水之神伍子胥的习俗。古人将船当作送走灾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越快越好,于是便衍生出端午竞渡习俗了。
  
 
 古代参加竞渡的龙舟已很讲究:船身窄而长,还有龙头、龙尾和鳞甲等装饰,船上结七彩,张旗伞。竞渡时锣鼓喧闹、鞭炮齐鸣、万人喝彩,场面极为壮观。可见龙舟竞渡其实也是驱瘟避邪的一种行为,其原始宗教的意味浓于悼念忠忱的爱国者。
 
 古代参加竞渡的龙舟已很讲究:船身窄而长,还有龙头、龙尾和鳞甲等装饰,船上结七彩,张旗伞。竞渡时锣鼓喧闹、鞭炮齐鸣、万人喝彩,场面极为壮观。可见龙舟竞渡其实也是驱瘟避邪的一种行为,其原始宗教的意味浓于悼念忠忱的爱国者。
行 182: 行 171:
 
===悬香草(菖蒲、艾草等)===
 
===悬香草(菖蒲、艾草等)===
  
 世俗要悬天中五瑞以辟邪驱瘟和逢凶化吉。天中五瑞指:菖蒲、艾草、石榴花、龙船花。石榴花的根部可驱虫;蒜头有着浓烈的气味,悬于门外据说亦有驱瘟辟邪之效;通常菖蒲被认为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故有蒲剑斩千邪之说;而艾草则代表百福,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种可以治疗疾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以使身体健康。现在看来,悬天中五瑞确实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端午节时值初夏,多雨潮湿,病菌容易滋生,悬菖蒲、艾草等可以借助它们挥发的气味清洁空气,消除病毒。
+
 世俗要悬天中五瑞以辟邪驱瘟和逢凶化吉。天中五瑞指:[[ 菖蒲]] 、艾草、[[ 石榴花]] 、龙船花。石榴花的根部可驱虫;蒜头有着浓烈的气味,悬于门外据说亦有驱瘟辟邪之效;通常菖蒲被认为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故有蒲剑斩千邪之说;而艾草则代表百福,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种可以治疗疾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以使身体健康。现在看来,悬天中五瑞确实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端午节时值初夏,多雨潮湿,病菌容易滋生,悬菖蒲、[[ 艾草]] 等可以借助它们挥发的气味清洁空气,消除病毒。
  
 也有些地区因应当地出产的植物而有所变化,有些地方是悬挂桃枝、兰花、芙蓉叶等,而台湾就流行榕树枝、香茅、抹草,或将香草煎药、榨汁服用。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也有把香草用作洗澡、洗头、洗脸,例如有的地方以兰草蒸煮于水中沐浴,用以辟邪,称为洗百病,所以端午节亦有“沐兰节”之称。
+
 也有些地区因应当地出产的植物而有所变化,有些地方是悬挂桃枝、兰花、[[ 芙蓉]] 叶等,而台湾就流行榕树枝、香茅、抹草,或将香草煎药、榨汁服用。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家家都洒扫庭除,以[[ 菖蒲]] 、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也有把香草用作洗澡、洗头、洗脸,例如有的地方以兰草蒸煮于水中沐浴,用以辟邪,称为洗百病,所以端午节亦有“沐兰节”之称。
  
 
 有些地区会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虎形,称为艾人、艾虎,以僻邪驱瘴。又可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又有佩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拴五色丝线。
 
 有些地区会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虎形,称为艾人、艾虎,以僻邪驱瘴。又可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又有佩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拴五色丝线。
行 190: 行 179:
 
===佩香囊===
 
===佩香囊===
  
 传统上女性会精心制作玲珑剔透的衣香粉荷包和香袋,内装芳香馥郁的药物如白芷、丁香等,其香气具有驱蚊辟秽的功效。心灵手巧的母亲还会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辣椒、小黄瓜、胖娃娃、小纱灯和小粽子等各式各样的小玩物,挂在孩子的身上,据说也是为了驱除瘟疫。
+
 传统上女性会精心制作玲珑剔透的衣香粉荷包和香袋,内装芳香馥郁的药物如[[ 白芷]] [[ 丁香]] 等,其香气具有驱蚊辟秽的功效。心灵手巧的母亲还会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辣椒、小黄瓜、胖娃娃、小纱灯和小粽子等各式各样的小玩物,挂在孩子的身上,据说也是为了驱除瘟疫。
  
 
===缠五彩丝线===
 
===缠五彩丝线===
  
 有些地区端午节时会把五彩丝线缠在手腕或挂在身上,传说可以续命,祈盼长命多福。在朝鲜半岛古代,大臣还会在丝线上串上由君主所赐的急救药玉枢丹。
+
 有些地区端午节时会把五彩丝线缠在手腕或挂在身上,传说可以续命,祈盼长命多福。在[[ 朝鲜]] 半岛古代,大臣还会在丝线上串上由君主所赐的急救药玉枢丹。
  
 
==文学记述==
 
==文学记述==
行 202: 行 191:
 
 传统节日素来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历代诗词中有不少贺端午的诗词佳作,描述了端午景象,也有缅怀古人的诗词作品。
 
 传统节日素来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历代诗词中有不少贺端午的诗词佳作,描述了端午景象,也有缅怀古人的诗词作品。
  
 创作时代 诗词名       作者
+
{| class="wikitable"
 
+
|-
 唐代         端午       文秀  
+
! 创作时代 !! 诗词名 !! 作者
 
+
|-
              竞渡诗     卢肇
+
| 唐代 || 《[[ 端午]]》 || [[ 文秀]]
           
+
|-
              端午         李隆基
+
| 唐代 || 《[[ 竞渡诗]]》 || [[ 卢肇]]
 
+
|-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李隆基
+
| 唐代 || 《 端午 》 || [[ 李隆基]]
 
+
|-
              竞渡曲     刘禹锡
+
| 唐代 || 《[[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  李隆基
 
+
|-
              五丝       褚朝阳
+
| 唐代 || 《[[ 竞渡曲]]》 || [[ 刘禹锡]]
 
+
|-
 宋代         五月五日     梅尧臣
+
| 唐代 || 《[[ 五丝]]》 || [[ 褚朝阳]]
 
+
|-
              和端午         张耒
+
| 宋代 || 《[[ 五月五日]]》 || [[ 梅尧臣]]
 
+
|-
              乙卯重五诗       陆游
+
| 宋代 || 《[[ 和端午]]》 || [[ 张耒]]
 
+
|-
          六幺令·天中节     苏轼
+
| 宋代 || 《[[ 乙卯重五诗]]》 || [[ 陆游]]
 
+
|-
      浣溪沙·轻汗微微透碧纨 苏轼
+
| 宋代 || 《[[ 六幺令·天中节]]》 || [[ 苏轼]]
 
+
|-
    菩萨蛮·包中香黍分边角     陈与义
+
| 宋代 || 《[[ 浣溪沙·轻汗微微透碧纨]]》 || 苏轼
 
+
|-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欧阳修
+
| 宋代 || 《[[ 菩萨蛮·包中香黍分边角]]》 || [[ 陈与义]]
 +
|-
 +
| 宋代 || 《[[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 [[ 欧阳修]]
 +
|-
 +
| 宋代 || 《[[竹枝歌]]》 || [[范成大]]
 +
|-
 +
| 宋代 || 《[[贺新郎·旧俗传荆楚]]》 || [[许及之]]
 +
|-
 +
| 元代 || 《[[己酉端午]]》 || [[贝琼]]
 +
|-
 +
| 明代 || 《[[午日处州禁竞渡]]》 || [[汤显祖]]
 +
|-
 +
| 明代 || 《[[五日·选一]]》 || [[陈子龙]]
 +
|-
 +
| 明代 || 《[[午日观竞渡]]》 || [[边贡]]
 +
|-
 +
| 近现代 || 《[[七律·端午]]》 || [[老舍]]
 +
|}
  
                竹枝歌        范成大
 
 
      贺新郎·旧俗传荆楚      许及之
 
 
元代        己酉端午      贝琼
 
 
明代     午日处州禁竞渡  汤显祖
 
 
             五日·选一  陈子龙
 
 
             午日观竞渡      边贡
 
 
近现代       七律·端午     老舍
 
 
==视频==
 
==视频==
  
===<center> 端午节 视频</center>===
+
===<center>端午节 关视频</center>===
  
 
<center>端午节的由来真的和屈原有关吗 民间故事揭秘端午节的正确由来</center>
 
<center>端午节的由来真的和屈原有关吗 民间故事揭秘端午节的正确由来</center>
  
<center>{{#iDisplay:w0881k5dvlf|650|480|qq}}</center>
+
<center>{{#iDisplay:w0881k5dvlf|560|390|qq}}</center>
  
 
<center>端午节特别节目 京剧《屈原》</center>
 
<center>端午节特别节目 京剧《屈原》</center>
  
<center>{{#iDisplay:x0021cvk4k2|650|480|qq}}</center>
+
<center>{{#iDisplay:x0021cvk4k2|560|390|qq}}</center>
  
 
<center>过端午节 100个理由</center>
 
<center>过端午节 100个理由</center>
  
<center>{{#iDisplay:w0130bbmgai|650|480|qq}}</center>
+
<center>{{#iDisplay:w0130bbmgai|560|390|qq}}</center>
 +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
 +
[[Category:530 禮俗總論]]

於 2020年1月15日 (三) 17:20 的最新修訂

端午節

中文名稱 : 端午節

 英 文 名 :Dragon Boat Festival(龍舟節直譯)

別        名:端陽節、龍日、龍舟節、天中節等

節日起源:天象崇拜,龍圖騰祭祀

紀念人物:屈原、伍子胥、曹娥介子推

節日時間 : 農曆五月初五

世界文化遺產:2009年9月30日入選世界名錄

國家文化遺產: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名錄

端午節東亞文化圈的傳統節日,定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送離五瘟神,驅除瘟疫的節日[1]戰國時期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於這一日投江自盡,後在中國演化為端午節,以紀念屈原,有人稱其為詩人節(有些地方是紀念吳國忠臣伍子胥的忌日),是華人四大節日之一,與新年、中秋等節日同屬東亞文化圈的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琉球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的重要傳統節日。

名稱由來

漢語釋義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

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即「初五」。《說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題也」,即說端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稱為「端五節」。

燕京歲時記》:「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五(午)月的第一個午日,謂之端午。

盤古王表》與《三命通會》等均有載,遠古時古越人天皇氏已發明天干地支。古人以天干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干承載天之道,地支承載地之道,設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古人紀年、紀月、紀日、紀時通用天干地支,根據干支歷,按十二地支順序推算,第五個月正是「午月」,午月午日謂之「重午」,而午日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稱為「端陽」。

叫法舉例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當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如有龍舟節、重午節、端陽節、端五節、重五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艾節、五月節、菖蒲節、天醫節、浴蘭節女兒節、午日節、地臘節、正陽節、龍日節、粽子節、五黃節、詩人節、屈原日、躲午節、解粽節、端禮節、五月初五、五月當午等等。

別稱由來

唐代以前常用的名稱是「五月初五」,唐以後,「端午」便取代「五月初五」等別稱,一躍成為主流的稱呼。端午的多個名稱由來:

天中節因端午節恰在夏至前後,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太陽在天空位置是一年裡最當中的一天,故名。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余·卷二十·熙朝樂事》:「端午為天中節,是因為午日太陽行至中天,達到最高點,午時尤然。」

名稱根據陰陽術數而來。午日為「陽辰」,午月第一個午日,故稱端陽。《荊楚歲時記》中說: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

重午節上古干支紀元法,以天干地支來作為載體,紀元通用天干地支。最初端午為干支歷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個月即為午月,午月午日謂之重午。

漢代時

由於南北統一,曆法變動,朝廷為了方便過節,規定每年的端午節改為陰曆五月五日。

龍舟節

龍舟競渡最早是古代吳、越地區先民祭龍祖的一種祭祀活動形式,南方使用舟船普遍,往往在船的首尾畫上龍圖形作為本族的圖騰或保護神。扒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古時盛行於吳、越、楚,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流行[2]

當五汛

上海部分農村,靠杭州灣北岸一帶區域,如奉賢南匯等地區,習慣上稱「端五節」為「當五汛」。亦有個別地區稱為「五月當午」。

龍日節

龍是古代吳、越地區先民的原始信仰,源自天象崇拜。東方蒼龍七宿,春季於東方抬頭,夏季於南方騰升,秋季於西方退落,冬季即隱沒於北方地平線下。《易·乾》爻辭中所言的「龍」,實質是對蒼龍七宿一年四時運行的闡發。仲夏端午,是龍飛天的節日。端午時蒼龍的主星「大火」(心宿二)高懸正南中天,龍氣(陽氣)旺盛。

浴蘭節

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而端午日是草木藥性在一年裡最強的一天,這天采的草藥治皮膚病、去邪氣最為靈驗、有效。民間有在端午采草藥煲水沐浴的習俗,故稱浴蘭節。漢代《大戴禮》云:「午日以蘭湯沐浴」。

菖蒲節

古人認為菖蒲有辟邪作用,端午時節在門上掛菖蒲辟邪,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3]

躲午節

五月,古時北方稱之為「惡月」,所以有的地方在端午節這一天,父母便把未滿周歲的兒童,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避惡,故有「躲午節」之稱。

女兒節

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地臘節

道教《赤松子章歷》把全年分為五臘,正月一日天臘,五月五日地臘。《雲笈七箋》中說:五月初五名地臘,此日五帝會於南方三炁丹天;查生人祖考及見世子孫所行善惡,以定罪福。道教認為一年中的這幾個臘日是良辰吉日,適合祭祀祖先和諸神以祈福佑。

歷史淵源

源流考證

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曆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

根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古老傳統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固本思源等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着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

古時南北風俗各異,先秦時代端午節的節俗活動鮮見於中原文獻記載,就現存文獻沒法直接考證其源流。

關於端午節的相關文字記載,「端午」二字,最早出現在晉代的《風土記》中,但端午的習俗卻早已有之,譬如龍舟競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關於端午節的歷史起源,學術界主要有四種觀點:

紀念屈原說

流傳甚廣的「歷史人物紀念」觀點,依據南朝梁人吳均的《續齊諧記》(神話志怪小說)及宗檁的《荊楚歲時記》,認為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還有認為是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等。

崇拜圖騰活動

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是吳、越舉行龍圖騰崇拜活動的節日[4],他在《端午考》及《端午節的歷史教育》(見《聞一多全集》)兩篇論文中詳細論證了他的觀點。

源於"惡月惡日"

(見張心勤端午節非因屈原考》)。

源於夏至

(詳見劉德謙「端午」始源又一說》)。

傳統的習俗

龍舟競渡

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卻不見其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人們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其實,「龍舟競渡」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經有了。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說,距屈原投江千餘年前,划龍舟之習俗就已存在於吳越水鄉一帶。

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與《端午的歷史教育》論文中考證認為:古代吳越是崇拜龍的,並認為他們是「龍子」。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江河水裡祭祀龍神,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他們不僅有「斷髮文身」以「像龍子」的習俗,而且每年在端午這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有一項活動便是在急鼓聲中以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祭龍神,也給自己遊戲取樂,這便是龍舟競渡習俗的由來。

即使在屈原本人的詩作中,也可以反映出當時競渡的風俗來,如《楚辭˙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屈原所乘的這種狹長而輕小的舲船實質上也就是當時一種競度所用的船。

據《漢書》記載:「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也。」又《淮南子》載:「越人以箴刺皮為龍文,所以為尊榮也。」這兩則文獻,均記載了古越人「文身象龍」的習慣,其實即是古越人對龍圖騰的原始信仰。

浙江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了競渡用的獨木舟和木槳;龍舟最初原形是單木舟上雕刻龍形的獨木舟,後來發展為木板製作的龍形船。

共同習俗

驅瘟疫、瘟神

五月五日,古時亦稱惡月惡日,先秦以來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日子,亦因古人認為疾病是瘟神降臨,或是惡鬼邪魔附於人體所致,故人們於這天以不同的方式驅除瘟疫和惡運,人們會在這天貼神符,以避邪驅魔。

在江浙,民眾會貼鍾馗像,加以祭祀。民間傳說,鍾馗是唐代一士人,文才武藝均備,卻因貌丑,在殿試時被皇帝除名,鍾馗一怒之下撞殿階而死。後鍾馗的靈魂受到玉皇大帝的嘉許,成為專門捉拿惡鬼的大神,並且成為人們在歲末時敬拜的鎮宅真君。人們想起專門捉鬼的鍾馗,於是就在端午節懸掛鍾馗圖樣了。

福建,閩東一帶祭拜五福王爺,閩南和閩南人移居的台灣則多半祭祀各府王爺神,希望王爺神能把瘟疫帶走。

四川則會祭拜瘟祖大神,瘟祖大神乃文昌帝君化身,能掃除五瘟疾病。中國西北地區則以苻堅白起等英雄豪傑作為端午節掃除瘟疫的祭祀對象。

驅五毒

東亞地區有一俗諺:「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該地人們自古將蛇、蠍、蜈蚣、蟾蜍、壁虎(一說為蜘蛛)等稱為五毒。)

端午節驅五毒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防避害病。每到端午節,人們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即剪紙),或貼在門、窗、牆、炕上,或系在兒童的手臂上,以避諸毒[5]

吃粽子

粽子是大中華地區、日本關西至北陸地區、越南端午節的傳統食品。每到端午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和包粽子,除自家吃外,親友之間還互相饋贈。端午吃粽子習俗源自中國東漢,當時,人們已習慣於五月五日及夏至期間開始吃獨具清香而消暑的粽子了。在荊楚地區,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現在各地粽子不論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鹽豆粽、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等。後世也象徵包粽=包中(諧音),意味着考試金榜題名的好兆頭。

划龍舟

在大中華地區、日本、琉球,端午節會划龍舟。划龍舟較為普遍的說法,是因戰國時代愛國詩人屈原因不得重用而投江,民眾競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屍體。其實東亞地區的划龍舟並不限於端午才舉行,龍舟競渡的習俗也早於屈原之前已經存在,如姑蘇就以龍舟有迎接潮水之神伍子胥的習俗。古人將船當作送走災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越快越好,於是便衍生出端午競渡習俗了。

古代參加競渡的龍舟已很講究:船身窄而長,還有龍頭、龍尾和鱗甲等裝飾,船上結七彩,張旗傘。競渡時鑼鼓喧鬧、鞭炮齊鳴、萬人喝彩,場面極為壯觀。可見龍舟競渡其實也是驅瘟避邪的一種行為,其原始宗教的意味濃於悼念忠忱的愛國者。

懸香草(菖蒲、艾草等)

世俗要懸天中五瑞以辟邪驅瘟和逢凶化吉。天中五瑞指:菖蒲、艾草、石榴花、龍船花。石榴花的根部可驅蟲;蒜頭有着濃烈的氣味,懸於門外據說亦有驅瘟辟邪之效;通常菖蒲被認為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故有蒲劍斬千邪之說;而艾草則代表百福,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種可以治療疾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以使身體健康。現在看來,懸天中五瑞確實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端午節時值初夏,多雨潮濕,病菌容易滋生,懸菖蒲、艾草等可以藉助它們揮發的氣味清潔空氣,消除病毒。

也有些地區因應當地出產的植物而有所變化,有些地方是懸掛桃枝、蘭花、芙蓉葉等,而台灣就流行榕樹枝、香茅、抹草,或將香草煎藥、榨汁服用。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也有把香草用作洗澡、洗頭、洗臉,例如有的地方以蘭草蒸煮於水中沐浴,用以辟邪,稱為洗百病,所以端午節亦有「沐蘭節」之稱。

有些地區會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虎形,稱為艾人、艾虎,以僻邪驅瘴。又可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又有佩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拴五色絲線。

佩香囊

傳統上女性會精心製作玲瓏剔透的衣香粉荷包和香袋,內裝芳香馥郁的藥物如白芷丁香等,其香氣具有驅蚊辟穢的功效。心靈手巧的母親還會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辣椒、小黃瓜、胖娃娃、小紗燈和小粽子等各式各樣的小玩物,掛在孩子的身上,據說也是為了驅除瘟疫。

纏五彩絲線

有些地區端午節時會把五彩絲線纏在手腕或掛在身上,傳說可以續命,祈盼長命多福。在朝鮮半島古代,大臣還會在絲線上串上由君主所賜的急救藥玉樞丹。

文學記述

詩詞作品

傳統節日素來與傳統文化相輔相成。歷代詩詞中有不少賀端午的詩詞佳作,描述了端午景象,也有緬懷古人的詩詞作品。

創作時代 詩詞名 作者
唐代 端午 文秀
唐代 競渡詩 盧肇
唐代 《端午》 李隆基
唐代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李隆基
唐代 競渡曲 劉禹錫
唐代 五絲 褚朝陽
宋代 五月五日 梅堯臣
宋代 和端午 張耒
宋代 乙卯重五詩 陸游
宋代 六幺令·天中節 蘇軾
宋代 浣溪沙·輕汗微微透碧紈 蘇軾
宋代 菩薩蠻·包中香黍分邊角 陳與義
宋代 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歐陽修
宋代 竹枝歌 范成大
宋代 賀新郎·舊俗傳荊楚 許及之
元代 己酉端午 貝瓊
明代 午日處州禁競渡 湯顯祖
明代 五日·選一 陳子龍
明代 午日觀競渡 邊貢
近現代 七律·端午 老舍

視頻

端午節相關視頻

端午節的由來真的和屈原有關嗎 民間故事揭秘端午節的正確由來
端午節特別節目 京劇《屈原》
過端午節 100個理由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