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北朝時代 (日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日本南北朝時代

圖片來自pixnet

日本南北朝時代是指1331年至1392年間日本歷史上皇室分裂為南、北兩個天皇的時代,位於鎌倉時代室町時代之間。在這段時間裡,兩方有各自的皇位承傳,也各自有朝廷並立對峙。[1]起因是為建武新政的崩潰,以足利尊氏爲首的武士階級發動政變後推翻了後醍醐天皇的統治,並在京都重新擁立持明院統光明天皇。而大覺寺統的後醍醐天皇則挾象徵正統的三神器將朝廷播遷至京都南方的奈良吉野,至此南北朝分裂。[2]

概要

後嵯峨天皇由於廢長立幼,兩個皇子先後即位,皇室最終分為持明院統大覺寺統兩個家族,就皇位繼承問題發生了非常激烈的鬥爭。在幕府的調停下,雙方約定由兩派輪流擔任天皇,即二統迭立,然而鐮倉時代後期,這種並不穩定皇位繼承法間接導致了持明院統和大覺寺統越趨於恆常化的實質性分裂。在經歷了鎌倉幕府的倒幕運動建武新政的失敗,隨之而來的是京都北朝和吉野南朝兩個並存王權的徹底分裂。雙方因各自主張自己的正統性而爆發了激烈的衝突,也發生了幾次大規模的戰爭。

對於當時世態,在奈良興福寺第20代主持審尊編纂的《大乘院日記目錄》中稱之為「此一天兩帝南北京也」。經久之後,日本史學界開始仿效中國魏晉南北朝時代,將這段時期稱為「日本南北朝」。明治時代以後,隨着以南朝天皇為正統的史觀得到鞏固,所以當時也有以吉野時代這個被創造的新詞代稱這段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着對皇國史觀的批判,這個詞匯在史學界消失。值得一提的是,現在的日本皇室世系自1392年南北統一以後的北朝。

對日本格局的影響

在南北朝之後,公家的影響力已幾乎喪失,以及以幕府爲主的武士政權權威獲得極大的上升[3]。在鎌倉時代被認爲是幕府和朝廷的公武雙重權力制約,而公家也可以通過私地和公領擁有一定的權力。但之後由於象徵天皇親政的南朝崩潰,皇室權威逐漸下降,同時,北朝的貴族們也接連被第三代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滿篡奪了皇權民事審判權商業課稅權等公權力。以至於當南北統一時,最後的勝者其實並不是南朝北朝,而是以室町幕府為中心的武家支配機構。

期間的變革

南北朝內戰中的上級階層和下級階層結構的變化,從根本上改變了日本這個國家的面貌。

  • 農業方面,隨着施肥量的增加、水稻品種的多樣化以及改善灌溉設施,水稻產量提高,還有鎌倉時代帶來的兩毛作物得到普及,生產力明顯提高[4]。因此,隨着糧食生產的充分發展,許多原材料作物也得以大規模生產,如柳樹(紡線)、棉花和蘇子(產油)
  • 經濟方面,隨着上述商工面的提高,貨幣經濟逐漸普及。
    • 不過也有論點認爲;1270年代元朝在中國採取並普及了交鈔宋朝紙幣) ,因此多餘的銅錢才大量湧入日本。
    • 對於用於土地交易的錢的利用率,1200年不到20% 的情況在1250年超過了50% ,在(廣義的)土地交易開始之前的1320年超過了75%,銅錢的普及也關係到紙質媒介等匯票的普及。
  • 文化方面,隨着上述農業、工商及經濟的發展,民眾生活條件增強,隨之而來的是大眾文化的興盛,如猿樂(能樂)、連歌鬥茶(茶道的原型)、婆娑羅(歌舞伎的原型)之類日本傳統藝術得以發展。
  • 宗教方面,為了對抗與傳統神道教相聯繫的南朝及公家勢力,室町幕府開始優待傳進日本的漢傳佛教——禪宗,並從此定下京都五山
  • 外交方面,由於上述宗教面崛起的禪僧對中國情況了如指掌,日本時常派遣禪僧在明朝擔任外交顧問。
  • 學術方面,由於上述宗教方面和外交方面的進展,宋明理學從中國傳入日本。有德之人才配得登上帝位的宋明理學思想,對江戶時代的儒家也產生了相當影響。

日本的數學一度有所衰退,但從鎌倉時代末期重新在開始禪寺研理。期間具有代表性的數學家臨濟宗僧人中岩圓月,他的主要著作《運算》是當時的經典,在《治歷篇》中也有關帶分數的使用和繁分數計算的提及。川本慎自指出了戰國時期臨濟義玄僧策彥周良與吉田家族的關係,並表示江戶時期的角倉了以吉田光由的數學研究可能源於禪寺中的數學理論的研究。

故此,南北朝內戰從生產力到審美意識等各個層面為日本翻開了全新的一頁。

歷史

前史: 元弘 · 建武之亂

鎌倉時代中期的寬元4年(1246年) ,後嵯峨天皇讓位後,日本皇室世系圖圍繞皇位繼承分裂為大覺寺統持明院統兩支皇室分支。通過鎌倉幕府的斡旋,大覺寺統和持明院統各自的推定皇位繼承人輪流及登天皇位(史稱二統迭立)。

1331年,持明院統光嚴天皇幕府支持下即位,被迫流亡的後醍醐天皇卻堅持不退位,為廣義的南北朝時代開始。元弘元年(1331年) ,大覺寺統的後醍醐天皇向全國武士發表了討幕之諭意圖推翻幕府,元弘之亂爆發。起初,只有皇子護良親王和河內武士楠木正成等少數人眾願為效忠後醍醐天皇而戰,但不久後,身爲幕府大將的足利高氏新田義貞等人也響應號召,鎌倉幕府和他們的實際統治者北條得宗就此滅亡。

後醍醐天皇滅鎌倉幕府後,進行首度王政復古,推行新政,史稱建武新政。由於新政未能滿足武士要求,且僅重用京都公家貴族,故引起軍人們的憤怒。當中倒幕大將足利尊氏更為不滿,其雖被賜予天皇名字中之尊字,但其有意建立幕府,採取架空皇室的武家政治。

建武2年(1335年)7月,北條時行等北條氏的餘黨發動了中先代之亂後,結束討伐的尊氏開始獨自發放恩賞。於是,對新政感到不滿的武士階級大部分都跟隨了他。同年,足利尊氏發動延元之亂,強迫後醍醐天皇退位,並立持明院統光明天皇。光明天皇策封他為征夷大將軍,建立室町幕府,是為北朝之始。而後醍醐天皇被迫退位後設法逃出,持著天皇象徵的三神器復辟,退往大和(今奈良縣)的吉野,是為南朝,至此南北朝終於形成,史書稱為「一天二帝南北京」。

(1336年–1348年)吉野行宮興亡

南北朝開始早期,南朝之勢力比北朝更為強盛,領有奧州北陸甲信全境及東海畿內之大半。1338年北畠顯家、新田義貞先後戰死,北朝勢力首次壓過南朝。1338年至1348年間,北朝逐漸收復近江以西的東國,並於1348年攻陷吉野,南朝朝廷逃至奈良,南朝領土僅餘紀州大和河內和泉伊勢伊賀志摩等地,南朝已無可用之兵。

北畠顯家戰死

延元二年/建武四年(1337年) ,南朝鎮守府大將軍北畠顯家應後醍醐天皇和父親北畠親房的救援請求,於12月收復鎌倉市。之後以奪回京都為目標,第二年1月在美濃國(現在的岐阜縣)打敗了幕將土岐賴遠,但是因為與北陸地方的新田義貞合兵失敗,放棄了直接進京。

顯家雖然試圖通過伊勢實行迂迴戰術,但由於長時間的遠征,兵力逐漸衰弱。意識到下一場戰爭可能成為生死決戰的顯家向後醍醐天皇提出了諫文《北畠顯家上奏文》。果然,延元3年/歷應元年5月22日(1338年6月10日) ,在石津之戰中敗給幕府執事高師直,戰死沙場。

新田義貞戰死

南朝總兵新田義貞自建武之亂末期的金崎之戰開始,就一直在北陸地方方面孤軍奮戰,直到在藤島戰役中敗給斯波高經後戰死。

後醍醐天皇駕崩和北畠親房的崛起

延元四年/歷應二年八月十六日(1339年9月19日)後醍醐天皇駕崩。與寵姬阿野廉子所生皇子義良親王即位,是為後村上天皇。作爲立場上的敵人,室町幕府第一任將軍足利尊氏也對後醍醐天皇緬懷崇敬之情,為悼念他,命僧人夢窗疏石為開山宗師,開創了天龍寺

在後村上天皇即位的時日,南朝公卿、南朝史學家慈圓與北畠親房在關東地方謀組親南朝勢力的集結,如在常陸國小田城展開攻城戰是其例子。同年秋天,北畠親房為了向後村上天皇顯明正道,編纂了主張南朝正統性的《神皇正統記》引進了儒學思想,強調身爲帝王不僅要具備血統和德行,還必須要有三神器才爲正統這一革新思想(三神器當時由南朝執掌)。親房在興國4年/康永2年(1343年)左右返還吉野,並作為後村上天皇的智囊,對南朝朝政進行了實質性的整治。之後北畠親房被授予准三宮,位同皇族。

修養的時日

在新田義貞、北畠顯家在戰爭中犧牲後,南朝雖然暫時處於恢復期,但各地仍然出現了小規模的衝突和策略。

室町幕府方面,保守派左兵衛督的足利直義(尊氏之弟)以公宣《御成敗式目》等鎌倉幕府時期留下的武家習慣法為幕府存在的合法性打下了基礎,而革新派的幕府執事高師直則改良了雜訴決斷所在內等建武新政時期留下的先進法律制度的政策(如發放執事執行狀等) ,鞏固了自身的地位。

興國2年/歷應4年(1341年)左右,南朝暫時恢復了氣勢。同年3月24日,足利直義宣布擔任出雲守護、隠岐兩國的守護鹽冶高貞意圖謀反,並派遣桃井直常山名時氏等主將討伐高貞,在同月末,從京都流亡於播磨國的高貞切腹自殺(《守護神記》第四年三月二十五日及二十九日)。根據史學家鈴木登美惠龜田俊和等人的說法,高貞意圖通過由早田宮(皇族)出身的妻子,與相當於內兄弟的南朝公卿源宗治(當時兼擔九州地區總兵)有勾結。

四條畷之戰與楠木正行戰死

楠木正行繼其父楠木正成殉國後成為南朝主將之一,正行在正平2年/貞和3年(1347年)藤井寺戰役四天王寺住吉戰役中,屢次戰勝了幕府名將細川顕氏以及山名時氏

意識到事態嚴重的幕府執事高師直立即組成了大軍反擊。楠木正行和族弟於正平3年/貞和4年1月5日(1348年2月4日)的四條畷之戰戰死。

吉野陷落

在四條畷之戰戰中完勝南朝的高師直率兵攻陷了吉野,並燒毀了吉野行宮。隨着吉野淪陷,後村上天皇等南朝一行人逃往賀名生(奈良縣五條市) ,南朝衰敗之勢難掩。

(1348年–1368年):內亂的激化

觀應之亂與高師直沒落

隨後,尊氏的弟弟足利直義和足利家執事高師直之間的矛盾浮出水面,隨後爆發觀應之亂,一場足利幕府一分為二的政治鬥爭。在鬥爭中敗北的直義選擇歸順南朝,協同尊氏之子、被直義收養的足利直冬也跟響應叔父號召,在九州地方起事。此時,山名時氏等部分守護大名也倒戈南朝,南朝局勢再次壓過北朝,並展開了數次京都爭奪戰。後村上天皇移居到南朝住吉大社的宮司家津守氏的住之江殿 ,並把那裡作為住吉行宮(今大阪市住吉區)。

成為南朝武將的直義在正平6年/觀應2年(1351年)1月的第三次京都戰,從京都回軍的足利尊氏在打出濱之戰中大敗。尊氏以脅迫高師直高師泰兄弟出家並流放外地為條件,與足利直義達成和解。次年足利尊氏與足利直義達成和議。足利尊氏讓上杉能憲押解高師直一族流放外地,但由於殺父之仇的緣故,能憲在途中私自處決了高師直一族。自鎌倉時代以來一直擔任的足利家執事的高氏至此沒落。

正平一統與足利直義沒落

剷除了政敵高師直兄弟後,足利直義重新執掌了幕府的政務,並以足利尊氏的嫡子足利義詮為副手。但直義與尊氏有很深的矛盾。足利尊氏決定廢黜北朝朝廷向南朝投降,史稱正平一統。南朝為驅逐足利家的影響力,下令尊氏討伐直義。足利直義從京都逃出,經北陸道信濃國逃往鎌倉,糾集當地的反尊氏勢力抵抗。足利尊氏前往討伐,在駿河國薩埵山(今靜岡縣靜岡市清水區)、相模國早川尻(今神奈川縣小田原市)等戰擊破直義,解除了直義的武裝。足利直義被關押在淨妙寺境內的延福寺。翌年2月26日足利直義突然死去。官方說法是病死,但《太平記》卻稱他是被毒死的。巧合的是,足利直義死亡的日期正是高師直兄弟一周年的忌日。

四次京都戰役

就在足利尊氏離開京都之時,南朝單方面撕毀了和約,開始進攻室町幕府宗良親王新田義興新田義宗北條時行率領軍隊襲擊尊氏,尊氏被迫退往武藏國,但馬上就策劃反擊並壓制了關東的南朝勢力,回到京都。此後足利直冬進攻京都,最終被擊敗,逃往九州。1354年(文和3年 / 正平9年)直冬曾一度奪下京都,但次年就被尊氏收復。

觀應之亂結束後,南北雙方展開了泥潭之戰,並展開了四次京都爭奪戰,但始終未能分出勝負,只能是彼此疲憊不堪。翌年南朝的北畠親房楠木正儀攻陷京都,義詮逃往近江國避難。結果北朝方面的光嚴上皇光明上皇崇光天皇以及皇太子直仁親王等北朝重要皇族都被南朝俘虜。不久義詮率軍反撲,奪回了京都,並在沒有三神器的狀態下擁立後光嚴天皇重建北朝。1353年陰曆6月,足利直冬山名時氏攻陷京都,但不久被收復。吸收舊直義黨的南朝東山再起,正平7年/文和元年(1352年)8月中旬至翌年3月底,南朝楠木正儀、吉良滿貞石塔賴房等人在攝津戰勝了赤松光范佐佐木秀綱佐佐木高秀土岐賴康仁木義男等人。趁着這個氣勢,正平8年/文和2年(1353年)6月9日,南朝在第五次京都合戰中奪回了京都。然而由於幕府的大舉攻勢,於7月24日放棄了奪回京都計劃,以一個月半的短期統治而告終。

正平9年/文和3年(1354年) ,南朝重臣北畠親房去世,南朝就此失去重要的智囊。但隨着足利直冬加入南朝,又恢復了部分武力,正平10年/文和4年(1355年)2月,直冬和楠木正儀在第六次京都會戰(神南之戰)成功占領了京都。但是,隨着足利尊氏從東國逼近,南朝再次放棄了奪回京都的構想。尊氏隨後欲親自討伐直冬,但在1358年(延文3年 / 正平13年)4月30日背上長了腫瘤,在京都二條萬里小路第逝世,享年54歲。

室町幕府的新任將軍足利義詮為了宣揚武威,展開針對南朝的掃蕩攻勢,攻下了楠木氏的本城——河內國赤坂。但是楠木正儀將戰鬥帶入山地戰,延長了敵方的遠征。因此,幕府方面的仁木義長、關東執事畠山國清、幕府執事細川清氏等大將相繼倒戈,室町幕府的勢力最終恢復原狀。

正平16年/康安元年(1361年) ,因幕府內抗爭而下台的細川清氏歸順南朝、同楠木正儀等人並肩作戰,在第七次京都之戰中曾一度占據京都。但不到一月份就被奪回,南朝始終無法扭轉劣勢。在足利義詮時代,大內弘世、山名時氏等人也再次歸服於室町幕府。

九州情勢與「日本國王」懷良親王

在九州方面,在多多良濱之戰敗給足利方的菊池氏等南朝勢力與尊氏留下的一色范氏、仁木義長等北朝勢力一直在爭鬥。南朝為了加強勢力,派遣後醍醐天皇的皇子懷良親王為征西將軍,與北朝勢力反覆進行了攻防戰。延文4年/正平14年(1359年)筑後川之戰(又稱大保原之戰)中,南朝方的赤星武、菊池武光、宇都宮貞久、貫永幸等對陣北朝的少貳賴尚少貳直資父子及大友氏時、城井冬綱等兩軍合計約有10萬人。在這場戰役中失敗的北朝人逃離了大宰府,九州在接下來的10年左右處於南朝的統治之下。足利義詮死後,九州的南朝勢力在正平元年(1368年)2月發動東征軍,向長門方向進軍,但因大內氏的阻撓而受挫。

而那段時期,一些被稱為倭寇的海上賊團開始在朝鮮半島與部分中國沿岸地區汎濫,文中元年/應安5年(1372年)懷良親王以承諾取締倭寇為條件,明朝將其冊封為「日本國王」。隨後室町幕府派今川了俊向九州地方發動攻勢,奪回了大宰府。

最後的和談

南朝主和派領袖及南朝大將楠木正儀此前雖然屢次向北朝室町幕府提出和判,但由於朝廷內外的阻礙,最終都以失敗告終。正平16年/康安元年(1361年)於第七次京都合戰以後,兩朝已經疲於戰鬥,這次呼籲和平的聲音高漲。曾主張武力統一日本的後村上天皇也將主和派的正儀選定最親信綸旨奉者,嚴肅考慮和平問題;另一方,幕府將軍足利義詮也將文治派的斯波高經任命為事實執事(名義上的幕府執事是高經之子斯波氏義),兩朝各自採取了和平路線。正平(21年)、貞治(1366年)8月因斯波高經因遭政變黯然下台,但義詮延續了文治派路線。

第二年正平(22年)、貞治(1367年),兩朝進行和平交涉。但南朝代表院實守堅持「除非北朝向南朝無條件投降」否則決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和平提議,導致雙方一時再次回到了劍拔弩張的狀態。對此,後村上天皇緊急任命楠木正儀擔任南朝代表,並賦予了右兵衛督這一職務。通過正式的和平談判,足利義詮的態度也有所緩和,和談似乎能順利進行。但是,正平(22年/貞治)6年(12月7日)(1367年12月28日)第二代幕府將軍義詮因病亡故,翌年南朝後村上天皇崩御。由於隨著雙方的主和領導者接連去世,就此和平談判宣告破裂。

此後,直至明德和約之前,長達25年的南北和平協商一直沒有恢復。有史學家推測,楠木正儀可能為明德和約的內容做了部分準備,然本人在看到日本正式統一之前就已死去。

(1368年–1392年)室町幕府主導下的南北合一

細川頼之強化幕府內政

正平23年/應安元年(1368年)4月,年幼的將軍足利義滿完成元服禮,其烏帽子親的幕府管領細川頼之掌握了實權,作為宰相的名義輔佐了義滿。之後,賴之依靠卓越的政治手腕確立了幕府的穩定性。同年,南朝主戰派長慶天皇即位,主和的楠木正儀便在南朝內一時孤立無援。次年,細川頼之通過謀略成功將楠木正儀策反。而南朝因採取強硬路線,失去主要的人才。文中2年/應安6年(1373年) ,細川賴之編制了以楠木正儀、細川氏光范等為主將的遠征軍,在天野之戰中擊破南朝重臣四條隆俊的軍隊,並攻陷了作爲南朝臨時首都天野行宮。

但是頼之在鎮壓橋本叛亂失敗後,就受到了其政敵斯波氏義等人的指控。足利義滿也對賴之在鎮壓中的軟弱態度持批評態度,並以此為導火索在天授5年(1379年)發動康歷政變,迫使細川賴之下臺,從而掌握了實權。

二條良基發起公武合一

由於北朝沒有自己的武力,所以很容易被認為是幕府的傀儡,但實際上根據至今以往的公家統治經驗和累積的朝廷法律知識,北朝還是擁有一定的實權和權威。二條良基作爲義滿的諫言者,在武家傳播朝廷公家禮制;在公家方面,則能動性得促進朝廷幕府化。根據良基的構想,武家不再是傳統的「鎌倉殿」,而將是以京都為據點的「室町殿」。

幕府中央集權化

因康歷政變而推翻細川頼之的足利義滿推進了室町幕府的中央集權化,使幕府體制和公家的區分模糊且變得堅固。元中8年/明德2年(1391年) ,於明德之亂擊敗了占領全日本六分之一領土、擁有逼近將軍家勢力的守護大名——山名氏,從而縮小了勢力範圍。

南北合一

在南朝逐漸衰弱的同時,足利義滿採取削弱守護大名的政策,幕府逐漸實現了中央集權化,其勢力差距顯而易見。

後來細川賴之在幕府內的權力被削弱,依靠賴之的正儀的地位也漸漸動搖。天授5年/永和4年(1378年)被義滿免去河內國守護一職,第二年天授5年/康曆元年(1379年)由於賴之在康歷政變中再次失勢,正儀在北朝中又被孤立。弘和2年/永德2年(1382年)再次回歸南朝,被任命為參議,同年北朝方的山名義理交戰,不敵。隨着主和派的正儀等高官勢力擡頭,以及弘和3年/永德3年(1383年)北畠顯能、懷良親王接連去世。當年冬天,通過對北強主戰路線的長慶天皇讓位於其弟主和派後龜山天皇。正儀在隨後的幾年內去世,宗良親王也在元中2年/至德2年(1385年)去世,因此南朝縂大將的地位由正儀的嫡子楠木正勝繼承。但,正勝在元中5年/嘉慶2年(1388年)在平尾合戰中敗給了山名氏清,在元中9年/明德3年(1392年)春,由於南朝千早城等重鎮接連被畠山基國攻破,南朝就此喪失了抵抗北朝的能力。

1392年,幕府軍包圍奈良,足利義滿以大覺寺統和持明院統兩統迭立為條件,南朝後龜山天皇將三神器交給北朝後小松天皇,歷時56年的南北朝時代於焉結束。《大乘院日記目錄》將此事記載為「南北御合體,一天平安」。以南北朝合一為契機,控制九州北部的今川了俊與位於九州南部的菊池武朝和解,九州也成為了幕府的支配地。隨後,足利義滿被明朝重新冊封為「日本國王」。

後史:後南朝運動

雖然實現了統一,但是兩統迭立的約定並沒有兌現,反而持續了持明院統的日本皇室世系。因此,南朝遺臣們為恢復皇位而進行的反抗運動一直持續到15世紀中期,被稱為後南朝運動。他們的抵抗將在持明院統絕嗣後的正長元年(1428年)進一步激化。從此事件開始直到應仁之亂為止,南朝的子孫們被反幕勢力所擁立,斷斷續續地進行著活動。1443年(嘉吉3年)9月,提倡南朝復興的日野家嫡流日野有光勢力企圖暗殺後花園天皇而闖入皇宮(暗殺未遂),並奪走三神器中的神璽,擁立南朝皇族通藏主金藏主兄弟(後龜山天皇的弟弟的孫子)逃往比睿山。此事被稱為「禁闕之變」。幕府數日在內鎮壓了此次事變,將通藏主、金藏主、日野有光等主謀者全部殺害。自南朝後裔的自天王-忠義王的神璽被奪回後,後南朝在實際滅亡。最後在史料中出現是《勝山記》中的明應八年霜月(1499年11月)。

後世

近代以來,圍繞南北朝中哪一個是正統的問題,出現了南北朝正閏論。直至20世紀初期,由於1910年左派人士幸德秋水被捕受審時指出:「現在的天子不就是暗殺南朝天子奪取三神器北朝天子嗎?」引發日本國會對於南北朝及當時明治天皇的正統性問題進行激辯。不久後明治天皇在1911年作出結論:以南朝天皇為日本的正統,北朝天皇保留名號,但不列入正統;並命令文部省在國家審定教科書中使用以代表南朝為正朔的「吉野時代」作為南北朝時代的稱呼。

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在《大日本史料》中繼續使用「南北朝」,但在1937年引起以「皇國史觀」支持者著稱的平泉澄及宮內省芝葛盛等人的批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南北朝」的用語再次成為主流。

參考文獻

  1. 小川, 信. 《南北朝時代》. 日本: 平凡社. 2007. 
  2. 佐藤, 佐藤和彥. 南北朝時代. 日本: 吉川弘文館. 1997a. 
  3. 永原慶二. 南北朝時代(日本). 日本: 小學館. 1994. 
  4. 小川, 信. 《南北朝時代》. 日本: 平凡社. 2007. 
  5. 田中, 裕, 幽玄, 日本大百科全書, 小學館,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