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洛陽老城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老城區位於洛陽市城市區中東部和北部,是洛陽最早的建成區,是洛陽市六大主城區之一,也是全市的經濟、文化、商貿中心。[1]

老城區轄9個街道辦事處,含32個社區居委會、11個行政村,總面積56.7平方公里,城區面積4.7平方公里;總人口18.5萬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城區人口14萬,占全市人口2.5%。

域內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地形複雜,氣候多樣。人力資源、旅遊資源豐富,第三產業比較發達,工業經濟相對不足,屬典型的生活消費區和現代商貿區。

地理環境

位置

2000年老城區地處東經112°17′10″至112°33′10″;北緯34°46′10″至34°36′20″。位於洛陽市城市區的中東部偏北。東與瀍河回族區相鄰。由北向南分別與瀍河區瀍河鄉的盤龍寨村、上凹村、徐地村、北關村及瀍河區東關辦事處相鄰。西與西工區接壤。由北向南分別與西工區紅山鄉蔣家溝村,西工區唐宮路辦事處、凱東路辦事處為鄰。南與洛龍區隔洛河相望。自西向東分別與洛龍區李樓鄉的曙光村、白沏村,安樂鄉的汝凹村、西崗村、中崗村、東崗村相接。北與孟津縣交界。由東向西分別與孟津縣朝陽鎮的後李村、向陽村、鄭家窪村、位家坡村、周寨村,麻屯鄉的水泉村,常袋鄉的石碑窪村相交。

地勢地貌

轄區分邙山丘陵區和城區內盆地兩部分,分界線大約以隴海鐵路為界。地勢走向由西北向東南緩緩傾斜,南北高差約100米。北部地形起伏較大,含有邙山鎮及所屬19個行政村和洛浦辦事處所屬燒溝村、岳村兩村。

氣候

老城區年平均氣溫在14.2℃~14.7℃之間。四季平均氣溫:冬季(12月~來年2月)平均氣溫1.5℃~3.4℃;春季(3月~5月)平均氣溫12.5℃~15.5℃;夏季(6月~8月)平均氣溫22.8℃~26.8℃;秋季(9月~11月)平均氣溫12.3℃~15.2℃。

老城區年降水量在532.3毫米~685.4毫米之間。降水期多集中在每年6~8月份。從12年來氣象志書記載情況反映,一般降水量為:春季104.4毫米~182.3毫米之間;夏季263.7毫米~408.6毫米之間;秋季109.3毫米~178.6毫米之間;冬季17.2毫米~37.6毫米之間。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老城區土地資源主要分布在邙山鎮和洛浦辦事處的行政村,全區可開發利用土地38899.4畝,其中3400畝黃色粉礦質黏土、亞黏土。褐黃色亞黏土、丘陵坡地可建磚瓦窯製作磚瓦建築材料。相對平坦優質土地3.55萬畝,適宜種植糧食、油料作物和花卉、蔬菜等。

植物資源

老城區植物大體可分為6類,分別為:

糧油類:小麥、大麥、玉米、穀子、高粱、芝麻、油菜、大豆、花生等。

蔬菜類:蔥、蒜、大白菜、胡蘿蔔、洋蔥、茄子、西紅柿、青菜、捲心菜、菠菜、芹菜辣椒、豆角、絲瓜、茄瓜、南瓜、冬瓜等。

瓜果類:西瓜、甜瓜、桃、杏、蘋果、葡萄、櫻桃、棗、無花果等。

喬灌木類:松樹、柏樹、楊樹、柳樹、榆樹、槐樹桐樹、椿樹、桑樹、皂角樹、女貞、欒樹等。

花卉類:牡丹、芍藥、月季、小月季、石榴、丁香、玫瑰、菊花、臘梅花迎春花繡球、茉莉、蘭花、仙人掌、夾竹桃、夜來香等。

野草類:茅草、白草、狗尾草、蒼耳、灰灰菜、豬毛菜、黃蒿、馬齒莧、蒲公英、蟋蟀草等。

動物資源

老城區動物資源主要涉及以下7種,分別為:

家養動物:豬、牛、羊、驢、騾、馬、狗、貓、兔、雞、鴨、鵝、鴿等。

野生動物:野兔、蝙蝠、狐狸、褐家鼠、小家鼠、田鼠、大倉鼠等。

飛禽動物:鷹、雕、山雀、貓頭鷹、啄木鳥布穀鳥、麻雀、鸚鵡、畫眉、燕子、八哥、烏鴉、喜鵲等。

水生動物:草魚、鰱魚、鯉魚、鯽魚、蝦、泥鰍、蟹、河蚌水蛭等。

爬行動物:蛇、壁虎等。

兩棲動物:龜、青蛙、黑斑娃、蟾蜍等。

昆蟲:蝴蝶、蜻蜓、蟬、蜂、蠶、螳螂、蚊子、蒼蠅、蜘蛛、蠍子、蝸牛、螢火蟲蚯蚓、飛蛾、瓢蟲叩頭蟲、跳蚤、臭蟲、蜈蚣、蚱蜢、天牛、蟋蟀、牛虻、螞蟻、蝗蟲、金龜子等。

水資源

老城區地表水主要來源於二渠、三河、二十五道溝。

老城區南部地下水比較豐富,距地面水位最淺處約30米,邙山丘陵地下水比較貧乏,水位最深處井深230米左右。水層厚度約為7米~10米,為碳酸型低礦化淡水,礦化度小於0.5克/升。淺層地下水動態處於相對穩定狀態。乾旱期開採量增大,水位下降,豐水期由降水補給,水位回升快,多年動態變化不大。

人口民族

1990年全區共有家庭戶23794戶,總人口80271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37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6934.8人;2000年全區共有家庭戶41495戶,總人口134912人(常住人口),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25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849人。 以2000年底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老城區民族構成為:漢族139351人,占98.44%,其他少數民族18個:其中,回族1981人,蒙古族73人,滿族98人,苗族3人,布依族6人,藏族4人,朝鮮族10人,瑤族3人,白族8人,傣族1人,維吾爾族5人,彝族1人,侗族1人,土家族6人,壯族19人,塔尼族1人,嗒吉克族1人,鄂倫春族2人,共計2220人,占總人口的1.56%(以上數據包括普查時的流動人口)。

經濟概述

第一產業

老城區2000年以前沒有農業。2000年6月洛陽市進行區劃調整,原郊區的邙山鎮,洛北鄉的燒溝、岳村、工農、新生4個村劃歸老城區管轄並以4村為基礎組建洛浦辦事處。從此,老城區成為含有農村的城市區。同年9月,成立了主管農業的政府職能部門——老城區農村經濟工作辦公室。在農業的管理上,區委、政府引導農民根據市場變化調整產業結構、種植結構,利用地域優勢優先發展牡丹產業,重點發展特色養殖;實行科學種田、科學管理;為農民提供信息、技術服務,支持幫助農民打機井、修灌渠、整土地,植樹造林,退耕還林,提高土地質量,提高抗災能力;發展鄉鎮企業,改革生產經營管理制度,提高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到2000年底,老城區農業總產量10288噸,鄉鎮企業總產值32495.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50元。

第二產業

1989年~2000年12年間,老城工業經濟在曲折中發展。老城是傳統商貿區,因人口稠密,地域狹小,加之缺乏技術、資金,工業發展相對落後,特別是重工業發展受到限制。老城的區屬工業企業大多是20世紀60年代初大辦工業時興起的。規模小、設備簡陋、工藝落後、產品不定型,有的廠形同作坊,工人大多是街道閒散人員和家庭婦女。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初,有20多個規模較大的企業收歸市管。改革開放後,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區屬企業受自身條件和市場競爭的共同影響,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下降,效益時好、時壞,有的企業則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1992年上半年,區屬企業減少到18家,街道企業僅剩23家。下半年,市政府下放給區管理企業22家,這些企業中效益不好的占三分之二強。

1989年~1992年,企業改革形式上實行廠長負責制和承包租賃制;1993年後開始實行以股份制改造為主的多種改革形式。企業管理上,政府部門與企業逐步脫鈎,管理模式轉變為監督、指導、協調和服務,實行層層承包與目標責任制。企業向工業局承包,廠長(經理)對企業承包。區計經貿委和工業局負責組織對廠長、董事長(經理)的招聘、選舉及承包合同的簽訂,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法律法規和強制性社會事務的執行。

區政府在宏觀指導的基礎上,幫助企業調整產業、產品結構,對轉產無望、無發展前途的企業或關、停、並、轉,或「退二進三」(由第二產業轉向第三產業)。到1998年底,區屬企業改革、改制基本完成,全部實行了新的管理承包體制。

至2000年底,下崗工人降至500人,工業總產值上升到4.08億元,是1989年的18倍;資產2.6億元,是1989年的22倍。重點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0248.4萬元,利潤總額1741.2萬元,其中百萬元以上23家重點企業完成增加值2536.7萬元,實現利潤100.8萬元;個體私營企業發展到185個,從業人員1023人,營業收入6446.7萬元,完成工業增加值1773.4萬元,稅金51.3萬元。營業收入是1989年的20倍,工業增加值是1989年的37倍,稅金是1989年的10倍。

第三產業

老城區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6億元,同比增長12.5%,是2005年的2.5倍;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54億元,增長19.6%,是2005年的3.1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9億元,增長25.1%,是2005年的7.2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4億元,增長18.3%,是2005年的3.8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6億元,增長18.5%,是2005年的2.3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完成17500元、6207元,分別增長7%和6%,均是2005年的1.8倍。

老城區2010年全年民營經濟營業收入完成68.5億元,增長14.8%;增加值完成17.6億元,增長15.4%。實施千萬元以上工業結構調整項目19個,完成投資4.3億元。洛陽風動工具、新春都製藥等高新技術企業不斷成長。中小企業融資渠道進一步拓寬,累計為17家企業協調貸款9500萬元;洛陽居興小額貸款公司開業運營,洛陽通寶小額貸款公司通過審批開業。全區限額以上民營工業企業達到62家,占限額以上企業總數的98.3%,其中產值超5000萬元企業12家,超億元企業7家。

社會事業

教育

1989年至2000年,政府對教育的發展制定了長期規劃,累計投入上億元,增添了教學設施、設備,徹底改善了全區的辦學條件,開辦了多種類型職業學校;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學校實現了三個轉變:即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學校結構向多元化轉變;教學設備向現代化轉變。1993年老城區被評為河南省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單位。1995年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達到省定標準,經省驗收被評為「兩基」合格單位,2000年經考核定為「兩基」鞏固提高合格單位。

科技

1989年至2000年,累計投入科研經費80餘萬元,取得科研成果30多項,改造傳統項目12個,科技收入在經濟收入中的比重以20%的速度逐年增加。2000年加強了對農業種植技術的研究和開發,特別是在牡丹種植、特色種植和養殖業上取得了進展,培育特色品種120多個,提高了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

體育

1989年後,老城區體育衛生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有了進一步提高。體育事業的管理由過去的「官」辦型轉向了「官辦、民辦」相結合,形成了政府主管、社會協辦、全民參與的新格局;體育設施增加,活動場地擴大,活動內容不斷豐富;新穎性、趣味性、競技性的運動項目逐漸進入了尋常百姓的生活。中小學生以體育達標為主;專業體校以培養體育人才為重點;人民群眾以健身和娛樂為目的。

衛生

1989年後,衛生事業空前繁榮,醫療機構打破了國家壟斷局面,呈現出國有、集體、個體、聯營等諸多經營主體,服務的範圍不斷擴大,市場競爭的局面初步形成。特別是從1996年醫療體制改革後,企事業單位幹部職工看病就醫由國家、集體包攬的福利型轉向社會醫療保險形式,服務體系漸趨完備,管理逐步科學。

交通運輸

區內交通發達,310國道、207國道、連霍高速等多條公路穿城而過;王城大道、定鼎路、中州路、九都路、唐宮路等市級道路橫貫轄區;位於邙山鎮的洛陽機場已開闢了近10條國內航線。

文物古蹟

老城區文物古蹟眾多,現存文物古蹟64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

主要文物古蹟:朱文公祠、妥靈宮(又名關帝廟)、五聖堂、董公祠、四眼井、天津橋、洛嚴關、察罕貼木兒墓、王家節孝牌坊、明福王府、洛陽縣衙、祖師廟、三官廟、文峰塔、鐘鼓樓、河南府文廟、安國寺、山陝會館、金谷春晴

小吃美食

特色小吃

洛陽名吃以老城風味小吃為代表,老城風味小吃解放前多集中在西華街一帶,20世紀80—90年代大多集中於現青年宮與興華夜市。其90%以上為個體經營。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老城的小吃業發展繁盛,經營者之間相互競爭、互為補充,一些小吃在保留傳統特點和製作工藝的基礎上又融入新的創製,以及引進外埠小吃加以改良,更適合現代人口味和本地人的飲食特點和習慣,並逐漸演變為本地名吃。

其代表有:洛陽水席牡丹燕菜不翻湯雲騰漿麵條調漿飯糊塗面蒸肉揪片豆沙糕豌豆糕潘金燒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