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異黃酮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異黃酮素。原圖鏈接

異黃酮素(Isoflavones)是一種植物雌激素。在大豆中含量最為豐富,因此又被稱為大豆異黃酮(soy isoflavones)。大豆異黃酮普遍應用於改善女性荷爾蒙的相關症狀,如更年期後體內荷爾蒙改變,所引起的熱潮紅、盜汗心悸等不適症狀。

簡介

大豆異黃酮

異黃酮素又稱為植物動情激素,富含於黃豆黑豆中,是帶有黃酮類結構的物質,其中裡面的金雀異黃素、大豆苷元最為常見,同時還含有大豆營養素,如、卵磷脂葉酸膳食纖維維生素E寡糖、生育酚、植物固醇、必需脂肪酸蛋白質等。[1]

雌激素

更年期婦女營養補充

異黃酮素是一種天然荷爾蒙,一般婦女在更年期後,因體內雌激素的缺乏,容易造成質快速流失,導致發生骨質疏鬆症,但西方醫學很早就注意到少喝牛奶,卻常喝豆漿與吃豆製品的東方女性,其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機率遠低於慣喝牛奶的西方人,認為可能與大豆富含之異黃酮素有關。

減少低密度壞膽固醇

異黃酮素中的金雀異黃素(genistein)、大豆苷元(daidzein) 等結構,類似人體雌激素的構造,可能產生結抗的效果。除此之外,在預防心血管方面,也認為大豆異黃酮有減少低密度膽固醇(俗稱壞的膽固醇LDL-C),與增加高密度膽固醇(好的膽固醇HDL-C)的功效,進而能預防動脈硬化冠狀動脈相關疾病。

植化成份

1公斤的大豆只能萃取17.5毫克的異黃酮。在植物組織中,它們最常以糖苷或其各自的丙二酸鹽或乙酰結合物的形式出現,使它們更易溶於水(參見異黃酮-7-O-β-葡萄糖苷 6"-O-丙二酰轉移酶)。後者的形式不穩定且被轉化, 例如通過脫羧. 通常當豆科植物受到病毒或真菌感染的挑戰時, 水溶性運輸形式在目標位點水解為相應的苷元。

含量

豆科植物含量最高

豆科的大多數成員都含有大量的異黃酮。對各種物種的含量分析發現,補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中金雀異黃素和黃豆苷元的含量最高。各種豆類包括大豆(Glycine max L.)、綠豆(Phaseolus vulgaris L.)、苜蓿芽(Medicago sativa L.)、綠豆芽(Vigna radiata L.)、豇豆(Vigna unguiculata L.)、葛根(葛根L.)、紅三葉草花和紅三葉草 ( Trifolium pratense L.) 的雌激素活性已被研究。由豆類製成的高度加工食品,如豆腐,保留了大部分異黃酮含量,而發酵味噌則增加了含量。豆漿的異黃酮含量比醬油高得多,但發酵大豆的含量要高得多,其中豆豉的異黃酮含量最高。其他膳食來源包括鷹嘴豆( biochanin A )、紫花苜蓿( formononetin ) 和花生( genistein )。

食物來源

黃豆食品是大豆異黃酮的主要食物來源,也是亞洲人包括中國人及日本的傳統飲食中不可或缺的,然而直到20世紀,在美國黃豆仍然主要作為牲畜的飼料之一。大豆異黃酮的食物來源,最重要的就是黃豆及其製品,如豆漿、豆腐豆乾、豆粉、素肉、納豆、味噌等,此外毛豆山藥、甜豆、豌豆四季豆地瓜花椰菜芹菜及菇蕈類(如:香菇木耳)也都含有,但份量遠低於黃豆,其餘食物則含量很少或甚至沒有。

其他來源

異黃酮也存在於動物源性食品中,例如奶製品、肉類雞蛋海鮮,但對總攝入量的總體貢獻很低。在使用喬利伍德麵包工藝國家,例如在英國麵包是大豆異黃酮的來源。

食用富含異黃酮的食物或膳食補充劑正在初步研究中,因為它可能與女性絕經後癌症和骨質疏鬆症的發病率降低有關。使用大豆異黃酮膳食補充劑可能與減少絕經後婦女的潮熱有關。大豆異黃酮可以作為甲狀腺過氧化物酶的底物,從而競爭性地抑制甲狀腺激素的產生。

儘管經常使用異黃酮補充劑,但關於安全性和副作用的數據不足。異黃酮在美國具有GRAS地位。在對絕經後婦女異黃酮補充劑的風險評估中,歐洲食品安全局發現攝入量高達 150 毫克/天沒有不良影響,儘管它批評缺乏數據。

與疾病相關性

大豆異黃酮普遍應用於改善女性荷爾蒙的相關症狀,如更年期後體內荷爾蒙改變,所引起的熱潮紅、盜汗、心悸等不適症狀,臨床上採用荷爾蒙補充療法雖可幫助減輕更年期症狀,也可能會提高乳癌子宮內膜癌發生的機率。

改善更年期婦女熱潮紅症狀

根據美國「更年期雜誌」的臨床報告,以75名有明顯熱潮紅之更年期婦女為受試對象(每天至少出現7次熱潮紅症狀),每天給予70mg大豆異黃酮持續4個月,結果顯示:大豆異黃酮具有明顯改善更年期婦女熱潮紅症狀的效果,可減輕更年期所帶來的不適感。但是要提醒的是大豆異黃酮雖然有助於改善更年期不舒適,卻無法取代荷爾蒙補充療法的功效,即停女性荷爾蒙藥物改服大豆異黃酮補充劑,是不能達到相同效果的。

鈣質保留預防骨質疏鬆

大豆異黃酮對骨質疏鬆也有幫助,大豆異黃酮可協助體內鈣質保留以預防骨質疏鬆,在義大利的研究證實,大豆異黃酮可減少骨質流失,並且明顯增加骨質生成作用。根據日本的研究指出:每人每天應攝取的異黃酮量為40~80毫克即可維護骨質密度。另外動物試驗也發現,每天90毫克的大豆異黃酮,可以有效增加骨質密度,因此大豆異黃酮與足夠的鈣質攝取,再加上適當的運動,對於更年期婦女的骨骼保健是相當重要的。

對心血管具保護作用

大豆異黃酮有保護心血管疾病的功效,因為大豆異黃酮可降低血管中壞的膽固醇、增加好的膽固醇,故可減少血脂肪沈積在血管壁,避免血管硬化阻塞,因此對心血管具有保護作用,可減少冠狀動脈疾病的發生。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 對黃豆蛋白所做的健康宣稱指出:配合低飽和脂肪(每餐1公克以下)、低膽固醇(每餐20毫克以下)飲食,每天攝取25公克黃豆蛋白,可以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

大豆異黃酮還有抗氧化的功效,減少細胞受到自由基的傷害,因大豆異黃酮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以減少細胞氧化及減少血中脂質過氧化物,根據臨床研究,並非大豆異黃酮本身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而是大豆異黃酮具有啟動體內抗氧化系統的功能,可以促進榖胱甘肽過氧化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的活性,一般認為這些抗氧化特性也可能與慢性病或癌症的預防有關。

降低癌症發生風險

此外大豆異黃酮可能有降低癌症發生的功效,流行病學的研究顯示:亞洲婦女的乳癌發生率遠低於歐美女性,可能是因為亞洲人的傳統飲食富含大豆食物,而大豆食物中含有大豆異黃酮是主要因素,但是研究分析中也認為大豆的保健效果是長期攝取的影響,即從小或年輕時即應持續攝取,而非到更年期才開始多攝取,因為功效可能不佳。[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