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徵主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象徵主義 | |
---|---|
象徵主義是19世紀末產生於法國的文學藝術運動,在巴黎的知識界影響很大,並對20世紀美學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該運動主要在法國,歐洲的其他文化中心也有一些追隨者,如德國,比利時等。「象徵主義」這一名詞源於希臘文Symbolon,本意:象徵,是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流行於歐美的重要文藝流派之一。[1]
中文名稱:象徵主義
外文名稱:Symbolon
起源時間:1886
相關人物:讓·莫雷亞斯
鼻祖:波德萊爾
代表作;惡之花
中國象徵派:李金髮
簡介
象徵主義起源於西方十九世紀中後期,它是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個核心分支,主要涵蓋詩歌和戲劇的兩大領域,且迅速影響世界文學的創作和發展。在本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中,象徵主義盛極一時,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並滲透到各類文學體裁。象徵主義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中出現最早、影響最大的文學派別,無論在思想傾向或是藝術方法上,象徵主義都是西方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的分水嶺。
象徵主義這一名詞源於希臘文Symbolon,它在希臘文中的本意是指將一物分成兩半,各執其一,作為憑證和信物。幾經演變,其義變成了「用一種形式作為一種概念的習饋代表」,即引申為任何觀念或事物的代表,這種能表達某種觀念及事物的符號或物品就稱作象徵。象徵是一種辨認的手段,正如黑格爾所說「象徵所要使人意識到的不應是它本身那樣一個具體的個別事物,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性的意義。」象徵與比喻不同,它涉及事物的實質,含義比比喻深廣得多。
象徵主義作為一個特定的文學術語,是由法國詩人讓·莫雷亞斯提出的。他在1886年《費加羅》報上發表的《象徵主義宣言》,標誌着象徵主義的誕生。象徵主義是在浪漫主義走向沒落時崛起的,它反對浪漫主義、唯美主義、自然主義和現實主義,力圖重新把握文學的特徵,努力探索主客觀之間的契合點。按時期劃分,象徵主義可分為前象徵主義和後象徵主義。前象徵主義是指十九世紀後葉產生於法國的詩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有夏爾·波德萊爾、保爾·魏爾倫、阿瑟·蘭波、史催方·馬拉美和愛倫坡等。後象徵主義出現於一戰之後的世界文學潮流,二十年代達到高潮,四十年代接近尾聲,它被廣泛地運用到各種文學創作之中。後象徵主義的主要代表有詩人瓦雷里,里爾克,龐德,葉芝,艾略特,劇作家梅特林克等。
象徵主義是以尼采、弗洛伊德和柏格森的哲學思想為其基礎,帶有明顯的唯心主義色彩。因此,儘管象徵主義文學以抒寫個人感情為主,但與浪漫主義的抒情大為不同。它抒寫的是不可捉摸的內心隱秘,表現隱藏在普通事物背後的唯一真理,表現心靈的最高真實。正因為這樣,象徵主義作家反對自然主義機械地、生物性地描摹現實,反對過去的教條、規範和傳統。他們通常採用暗示、意象、聯想、隱喻和對應的手法來表現內心世界,含蓄地表達自己豐富的情感世界,闡述自己的思想觀念,以及對藝術、生活和人生哲理的探索。由於採用象徵、暗示的手法,拒絕理性和邏輯,因此象徵主義文學不可能清晰明朗,而是顯得撲朔迷離,晦澀難懂,具有神秘主義色彩。象徵主義文學,特別是詩歌,十分強調色彩、音樂效果和凝固性。同時對語言也進行很大程度的改造,對日常詞語加以特殊的、出人意外的安排和組合,並賦予它們新的含意。象徵主義講究藝術形式,注重個人內在的實質,反對文學的社會性、功利性,主張純文藝理想。[2]
歷史起源
19世紀末當時歐洲一部分知識分子對社會生活和官方沙龍文化不滿。他們不敢正視現實,不願直接表述自己的意思,往往採用象徵和寓意的手法,在幻想中虛構另外的世界,抒發自己的願望,這樣便產生了近代象徵性的藝術。1886年詩人讓·莫雷亞斯發表《象徵主義宣言》首先提出這個名稱。
象徵派在藝術上受英國拉斐爾前派和象徵派詩人馬拉美、波特萊爾,音樂家瓦格納及尼采主觀唯心主義思想的影響。象徵派主張強調主觀、個性,以心靈的想象創造某種帶有暗示和象徵性的神奇畫面,他們不再把一時所見真實的表現出來,而通過特定形象的綜合來表達自己的觀念和內在的精神世界。在形式上則追求華麗堆砌和裝飾的效果。
象徵主義文學特徵
象徵主義文學,分為前後兩期。
前期象徵主義 :
2、 主張 :反浪漫主義、唯美主義、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力圖重新把握文學的特徵,努力探求主客觀之間的契合點,因而,「通感」便成了象徵主義的理論基石。
3、 風格特色: 朦朧美和神秘色彩。多象徵、暗示、隱喻,詩意飄忽,半明半暗,留下更多品味餘地。
後期象徵主義:
1、 主要代表作家 :法國的瓦雷里,奧地利的里爾克,愛爾蘭的葉芝,美國的龐德,英國的艾略特,比利時的梅特林克。
2、 前後期象徵主義的共同點: 反對膚淺的抒情和直露的說教,主張情與理的統一。
通過象徵、暗示、意象、隱喻、自由聯想和語言的音樂性去表現理念世界的美和無限性。 曲折地表達作者的思想和複雜微妙的情緒。
前後期象徵主義的不同點: 前期象徵主義象徵內涵意義單一、單義、簡單,暗示和對應的關係相對明晰,而後期象徵主義則表現出多重、多義、複雜的特徵,其內涵意義更具暗示性、聯想性、含蓄性,象徵意象交錯重疊,複雜難辯。
前期象徵主義注重感情象徵,通過對應和暗示,可以窺見作者豐富的情感世界,而後期象徵主義更在於表現理智,表達抽象的思想觀念,着眼於對藝術、生活和人生哲理的理性探索。 前期象徵主義追求迷離朦朧的、夢幻般的詩歌意境,把直覺幻覺、暗示象徵、音樂夢幻等冶為一爐,而後期象徵主義則把詩歌引人到宗教神秘之中,建立起象徵主義的神話體系,將玄學、典故、宗教神話與象徵意象結為一體,表現出空靈虛無的特徵。[3] 。
象徵主義繪畫
象徵派畫家不滿足浪漫派的熱情和煽動性。他們追求具有安定感、穩靜的藝術。象徵派和古典主義相類似,沒有動感更好。畫中的人物形態以穩重正確為最好。
象徵主義是19世紀末在法國及西方幾個國家出現的一種藝術思潮。是當時歐洲一部分知識分子對社會生活和官方沙龍文化不滿的反映。他們不敢正視現實,不願直接表述自己的意思,往往採用象徵和寓意的手法,在幻想中虛構另外的世界,抒發自己的願望,這樣便產生了近代象徵性的藝術。
象徵派在藝術上受英國拉斐爾前派和象徵派詩人馬拉美、波特萊爾,音樂家瓦格納及尼采主觀唯心主義思想的影響。象徵派主張強調主觀、個性,以心靈的想象創造某種帶有暗示和象徵性的神奇畫面,他們不再把一時所見真實的表現出來,而通過特定形象的綜合來表達自己的觀念和內在的精神世界。在形式上則追求華麗堆砌和裝飾的效果。
法國是19世紀繪畫藝術的中心,在法國象徵主義的主要代表是摩羅、夏凡納與雷東。
法國畫家彼埃·畢維·德·夏凡納 (1824-1898)是近代象徵派的巨匠。在他的畫作前面,似乎離開現實進入到美好、夢幻的世界。夏凡納的藝術幾乎沒有動感,是一種氣質影響,讓人感到美。
夏凡納在壁畫中大多採用象徵手法來傳達對生活的寓意。如他為里昂藝術宮所作的《文藝女神們在聖杯中》(1884--1889)就是一例。整幅畫給人以一種夢幻的、充滿詩意的意境。同他的其它作品一樣,這幅畫的和平寧靜的氣氛中也帶有一絲憂鬱,這是典型的世紀未情調。夏凡納的作品還影響到高更、梵高、修拉、德尼、畢加索等人的創作。就對畫面統一性的關心而言,他是塞尚真正的先驅。[4]
相關視頻
1、前期象徵主義與波德萊爾
2、青鳥 象徵主義戲劇
參考來源
- ↑ 西方藝術介紹——法國象徵主義畫家夏凡納 ,搜狐網,2018-09-01
- ↑ 象徵主義,新浪網,2015-08-17
- ↑ 象徵主義文學有哪些主要特徵,新浪網,2019-03-28
- ↑ 象徵主義(symbolism)繪畫 ,豆瓣網,201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