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第二次國共內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1月9日 (四) 21:32 由 Fan jin ying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楚漢之爭

中文名稱:楚漢之爭

結       果:漢王劉邦勝利,建立漢朝

參 戰 方 :楚、漢、九江、雍、
                   塞、翟、韓、魏、
                   代、趙、齊、衡山等

地       點:今北京、河北、山西、江蘇、
                   安徽、山東、河南、
                   湖北、陝西等地

時       間:公元前206年8月至
                   公元前202年12月

主要指揮官 :項羽,范增,劉邦,
                     韓信,陳餘等

決定性戰役 :暗渡陳倉,井陘之戰,
                     垓下之戰

楚漢之爭是秦末劉邦項羽為爭奪封建統治權而進行的一系列的戰爭。

秦朝末年,伴隨着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也出現許多反秦武裝集團。最後只剩下項羽和劉邦兩支主要力量,不可避免,兩方經過一系列戰爭。在經過京索之戰雙方進入相持階段,之後又經過一系列戰爭,在垓下之戰以項羽烏江自刎,劉邦全殲楚軍,獲得最後勝利。

楚漢之爭歷時4年多,戰地之遼闊,規模之巨大,用兵韜略之豐富,前所未有,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楚漢戰爭最終實現了西漢王朝的大一統,具有積極的歷史意義。[1]

歷史背景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於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病逝,中車府令趙高等人發動沙丘政變,矯詔將長子扶蘇、大將蒙恬賜死,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秦二世昏庸荒淫,趙高又專權亂政,賦斂益重,戍徭無已,致使天下越發困疲,百姓苦不堪言。帝國每況逾下,十年暴政最終引發了秦末農民大起義。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首先發動大澤鄉起義,建立「張楚」政權,陳勝自稱楚王,一時間天下群雄紛紛響應。九月,前楚國大將項燕之後項梁、項羽叔侄發動會稽起義,項梁自號武信君;同月,原泗水亭長劉邦亦於沛縣(今江蘇沛縣)起兵響應,稱沛公。

陳勝、吳廣農民起義失敗後,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二月,項梁召集楚地各路義軍首領於薛縣(今山東滕州)議事,劉邦亦率部歸附項梁。是時,燕、趙、齊、魏兼已自立為王,項梁於是採納范增建議,擁立前楚懷王孫熊心為王,仍號「楚懷王」,都盱台(今江蘇盱眙)。八月,秦軍最高統帥、上將軍章邯在攻殺反秦武裝首領魏王咎和齊王田儋後,與項梁展開了定陶之戰,項梁因輕敵而戰死,章邯於是認為楚地已不足憂,遂領兵北上攻打趙國,圍趙王歇於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平鄉鎮),趙王遂求救於諸侯(《史記·高祖本紀》)。

章邯破項梁軍,楚國上下十分震恐。劉邦項羽棄陳留,率軍東歸。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8年)十月,楚懷王遷都彭城(今江蘇徐州);並項羽呂臣軍自將,以呂臣父呂青為上柱國,封沛公劉邦為武安侯,任碭郡長,領碭郡兵;封項羽為長安侯,號為魯公。

接着,楚分兵兩路,一路北上救趙,一路西進伐秦。以宋義為上將軍,號「卿子冠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北上救趙;劉邦則收項梁、陳勝散軍,並以此為基礎西行伐秦。懷王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劉邦西征前先行北上收陳楚散卒,先後攻取了洛陽周邊一些地區企圖奪取洛陽經潼關入關中,後被洛陽郡縣兵出城迎擊大敗南逃,在得到酈食其為代表的地方豪強支持後改變策略轉走武關道入關中,經過幾個月的轉戰,於漢元年(公元前207年)十月進至咸陽郊外,於藍田大破秦軍,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劉邦入咸陽,盡除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8年)十二月,項羽殺卿子冠軍,奪其軍權,率軍北上救趙,在巨鹿之戰中大破王離北方邊軍主力,之後再連破秦軍,最終秦將章邯投降。項羽為「諸侯上將軍」,率諸侯軍進入關。與劉邦會於鴻門,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鴻門宴。

鴻門宴後,項羽入屠咸陽,殺秦宗室,焚秦宮室,劫掠關中。[2]

戰爭經過

戰爭前期

項羽率北路楚軍於巨鹿之戰一舉殲滅秦軍主力40餘萬,自恃功勞最大,並取得了諸侯上將軍地位,統率諸侯之兵,實力雄厚。

與此同時,劉邦率另一路楚軍所率義軍亦轉戰於河南,招降納叛,屢破秦軍,先行入關接受秦王子嬰投降。按照楚懷王「先入定關中者王之」之約,劉邦欲稱王於關中。

西楚霸王項羽[3][4]

項羽自認為功勞最大。然而勝利在即之際,卻被劉邦搶先進入關中,奪取了勝利果實,自然怒氣衝天,於是率諸侯軍40餘萬入關。十二月,項羽命英布攻破函谷關,進駐新豐鴻門(今陝西臨潼東),意圖消滅劉邦軍。劉邦軍不足10萬,自料力不能敵,於是還軍灞上,並竭力拉攏項羽的叔父項伯請為調解,並親赴鴻門謝罪,示以誠意,並表示歸順,項羽決心動搖,放走了劉邦。

數日後,項羽引兵西進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火燒宮殿,大火三月不滅。時韓生勸諫項羽:「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羽卻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於是烹殺諫者,放棄了建都關中形勝之地的良好抉擇。[3]

漢中韜晦

劉邦被改封到漢中,初不欲就國,謀攻項羽,蕭何進言曰:「漢水上應天漢。漢中,據有形勝,進可攻退可守,秦以之有天下」。

劉邦於是採納蕭何建議,屈就漢王封號,招賢納士以圖天下,同時確定了收用巴(郡治江州,今重慶市北嘉陵江北岸)、蜀(郡治成都,今四川成都),還定三秦,東向以爭天下的方略。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四月,忍忿前往漢中(郡治南鄭,今漢中市城東)就國,而張良亦回韓國就任韓相。劉邦去漢途中燒毀所過棧道,防止諸侯軍偷襲,並藉此表示無東向之意,以麻痹項羽。項羽亦於同時班師彭城。

至漢中後,故項羽帳下執戟郎中韓信因不受重用而棄楚歸漢。後經過蕭何舉薦於漢元年五月任大將軍。劉邦積極為回師關中做準備。

項羽平齊

韓信循韓地,下十餘城,項羽所立之韓王鄭昌降,漢二年(公元前206年)十一月漢立韓王信為韓王。

漢二年(公元前206年)十月,漢王劉邦進至陝(今河南陝縣)。在漢基本平定關中之後,開始準備東進了。

漢二年(公元前205年)一月,項羽聞知劉邦已兼併三秦,且準備東進伐楚,而趙國、齊國、梁地都已反叛,項羽以齊國與梁最近,威脅最大,北上攻打齊國,項羽派使者向英布征其一同前往,但英布僅以老弱敷衍,項羽對此深為不滿,幾次遣使斥責。

田榮得知項羽擊齊,率軍迎擊,被項羽打敗。逃至平原,平原民殺了田榮,投降項羽,項羽立田假為齊王。但項羽採取錯誤政策,不僅不予召撫,反而怒田榮反,遷怒齊人,大肆屠殺,所過殘滅,於是齊人紛紛復叛,項羽奔走於齊地,但遠不能撲滅齊地戰火。

田榮弟田橫驅逐田假,立田榮的兒子田廣為齊王,自領齊相,收集齊國敗兵,在城陽(今山東莒縣)反抗項羽,項羽一時沒能攻下城陽。

此時,劉邦正在向東進軍,魏王魏豹降漢,殷王司馬昂也降漢,項羽封陳平為武信君,令其平定殷國,於是司馬昂又降楚,過了沒多久,漢王劉邦攻打殷王,平定殷地,俘虜了司馬昂,項羽得知大怒,要誅殺平定殷國的將吏,陳平很害怕,於是來投漢王劉邦。

彭城之戰

劉邦本質上是一個遊俠[5][6]

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劉邦進至洛陽,接受董公「兵出無名,事故不成」、「明其為賊,敵乃可服」的建議,以項羽殺害義帝為口實,為義帝報仇討逆為政治號召,令三軍發喪,縞素三日,發檄文布告全國:「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為發喪,諸侯皆縞素。悉發關內兵,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聯絡各地諸侯王,趁項羽滯留在齊國時,渡過臨晉關,至河內,糾集塞、翟、魏、趙、殷五國諸侯聯軍56萬,兵分兩路攻楚,北路由曹參、灌嬰統率,進攻定陶,擊敗龍且、項它。南路為劉邦親自統率,部將為張良陳平韓信呂澤張耳夏侯嬰樊噲以及五諸侯軍,至外黃,擊敗楚將程處王武彭越率三萬人歸附劉邦,劉邦封彭越為魏相國,攻打梁地,派樊噲北上攻打鄒縣魯縣薛縣瑕丘,以阻止項羽從齊國南下,向東攻打下邑、派呂澤駐守,下邑在蕭縣西面不遠,蕭縣在彭城西面不遠,項羽南下救援彭城必經蕭縣,這樣,如果項羽回援彭城,呂澤可以與劉邦東西兩面夾擊項羽。與北路軍曹參、灌嬰會合,進攻碭縣、蕭縣,攻取彭城。

項羽得知後,留眾部將繼續擊齊,自率精兵3萬疾馳南下,先擊敗駐守在魯縣的樊噲,當時劉邦等眾諸侯已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置酒高會。項羽乘劉邦陶醉於勝利,戒備鬆懈之際,率軍繞至彭城西,於清晨時發動突然襲擊,駐守在下邑的漢將呂澤沒來得及作出反應,劉邦不得不撤出彭城,楚軍於是大敗漢軍,漢軍往泗水方向潰逃,楚軍緊追不捨,殺漢軍十餘萬人,一直追擊至靈壁(今安徽靈璧縣)東濉水,漢軍相互擁擠、踐踏,加上楚軍追殺,漢軍十餘萬人皆入濉水,濉水為之不流。此役,漢軍被殲數十萬。劉邦急率殘部先在碭縣整頓,然後向西與呂澤會合。

諸侯見劉邦敗,轉投項羽,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入楚為將。趙國發現漢並沒有殺張耳,趙兵退去反與漢為敵,魏王魏豹回到滎陽,斷絕了黃河渡口,也背叛了劉邦,只有彭越獨自帶領他的軍隊向北駐守在黃河沿岸。

項羽雖取得彭城之戰勝利,但齊地戰事卻不利。在其率軍擊諸侯聯軍時,田橫盡收齊地。但田橫復國後並未攻楚,而是中立於楚漢之間。

相持階段

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六月,劉邦回到關中,漢軍水攻廢丘,雍王章邯在抵抗了十個月兵敗自殺,至此三秦悉為漢有。劉邦收關中士卒回到滎陽。

隨何勸降九江王英布,英布叛楚,項羽派龍且項聲攻打英布。項羽親自進攻下邑,繼續向西進攻,至滎陽,劉邦拜灌嬰為中大夫,統率騎兵,在滎陽以東大敗項羽,又在於「京縣」(今河南鄭州滎陽豫龍鎮京襄城村附近)、「索亭」(今河南滎陽索河街道)之間擊敗楚軍,將項羽楚軍擊退到滎陽以東。

京索之戰後,漢軍穩住陣腳,楚軍也無力突破漢軍防線進攻關中。雙方從來開始在滎、成一帶拉鋸,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劉邦派酈食其勸說魏王魏豺重新歸漢,遭到魏豹的拒絕,漢二年八月,劉邦派曹參、韓信兵分兩路攻打魏國,即月攻破安邑,曹參俘虜了魏豹,將魏豹帶至滎陽。漢二年九月,劉邦派陳豨、韓信、曹參攻打代國,後九月,平定代國,斬殺代相國夏說

漢三年(公元前205年)十月,劉邦派原常山王張耳收復趙國故地,韓信與張耳一同前往,陳兵井陘,趙王因代地已失,又聞漢軍攻打井陘關,集結趙軍主力至趙國北部抵擋漢軍的進攻,此時劉邦趁趙國南部空虛,離開滎陽,北渡黃河,攻克河內,從南面進攻趙國,接着攻克了朝歌(今淇縣)、安陽(今安陽南)、邯鄲(今屬河北),當邯鄲失陷,在井陘與漢軍對峙的趙軍主力進退兩難,張耳與韓信在井陘大敗趙軍,趙將戚將軍逃跑至鄔縣(今山西介休縣),被曹參斬殺。趙王歇逃到襄國,張耳與韓信追擊,劉邦亦從邯鄲北上攻打襄國,漢軍南北夾擊,攻破襄國,殺掉了趙王歇。項羽遣騎兵渡河爭奪趙地,被漢軍擊退。燕王臧荼降漢。

漢三年(公元前205年)十二月,韓信與張耳留下在趙國繼續作戰,劉邦返回滎陽。此前英布被隨何策反,項羽派龍且攻打英布,英布戰敗,與隨何回到了滎陽。劉邦召見英布,派英布重返九江,收聚數千人歸漢,劉邦也離開滎陽,從成皋南下,到宛縣(今河南南陽)、葉縣一帶迎接英布,給英布增兵,一起回到成皋。

劉邦據守滎陽,開始修築甬道,由敖倉運輸糧食來滎陽。與項羽對峙,雙方進入相持狀態。

項羽率軍數次攻奪甬道,漢軍糧食短缺,於是劉邦向項羽要求和議,滎陽以西歸漢。項羽打算接受,范增認為優勢在握,如果放虎歸山,必成後患。所以項羽率軍加緊圍攻滎陽城。劉邦認為范增是個大礙,所以給予陳平四萬斤黃金,要他去離間項羽和范增的君臣關係。項羽中計,削其兵權,范增大怒而告老回鄉,於途中病故。

為了打破滎陽對峙的僵局,劉邦派靳歙與灌嬰攻打楚軍的糧道。靳歙切斷了楚軍從滎陽至襄邑的糧道,灌嬰切斷了楚軍陽武至襄邑的糧道,命令靳歙與灌嬰離開滎陽,越過梁地,與彭越聯合,攻打楚國後方的魯縣(今山東曲阜),魯縣與齊國交界,又與彭越毗鄰,是楚國的北部門戶,戰略意義重大。

由於調走了灌嬰與靳歙兩支漢軍精銳,劉邦在滎陽與項羽艱難對峙。漢三年(公元前204年)六月,韓信與張耳已平定趙國的反抗餘波,南下至河內修武,接應劉邦。七月,劉邦令御史大夫周苛樅公魏豹等人守滎陽,離開滎陽北渡黃河,來到修武,命令張耳鎮守趙國,拜韓信為相國,韓信請封張耳為趙王,劉邦同意。

劉邦調集原屬韓信與張耳的軍隊,打算回到滎陽支援前線作戰。此時項羽以滎陽發起猛烈進攻,周苛等人死守滎陽,八月,周苛以魏豹是反覆無常之人,難與一起守城,於是殺了魏豹,周苛不能抵擋項羽的進攻,當月滎陽被攻陷,周苛寧死不降楚,被項羽所殺,韓王信被項羽俘虜。劉邦欲回到滎陽與項羽交戰,鄭忠勸諫劉邦,避開項羽的鋒芒,駐紮在河內小修武,不與項羽交戰,劉邦採納。

此時,灌嬰與靳歙在魯縣打敗了項冠,得知滎陽已失,靳歙南下攻打楚國腹地以牽制項羽,灌嬰率騎兵返回前線增援,在燕縣(今河南延津東北)打敗楚將王武,又在白馬津打敗楚將桓嬰,過白馬津渡黃河,到達河內與劉邦會合,護送漢王劉邦南渡黃河回到洛陽,此時項羽又攻破了成皋,到達洛陽附近的鞏縣,雙方在鞏縣交戰,楚軍大敗,不能繼續西進。

劉邦在鞏縣遏制了楚軍的攻勢後,乘勝追擊,意圖奪回成皋,楚軍堅持皋險要,漢軍攻之不下,劉邦打算放棄進攻成皋,退守鞏縣與洛陽。謀士酈食其勸阻劉邦,不要退卻,並向劉邦說明敖倉的重要性,放棄成皋與滎陽就意味着放棄敖倉。此時楚軍後方受到靳歙的牽制,不能全力攻打敖倉,勸劉邦務必加緊進攻成皋,收復滎陽,堅守敖倉。並自請出使齊,勸說齊王田廣降漢。

劉邦非常贊同酈食其的建議,讓他出使齊國,同時派遣灌嬰往邯鄲調回一部分韓信鎮守趙地之軍回到前線,堅守敖倉,並以灌嬰接任周苛的御史大夫之職。

酈食其不辱使命,以三寸之舌成功勸說齊王歸降。齊王同意歸降於漢,撤去歷城的守軍,示無反意,並與酈食其縱酒慶祝。

靳歙在魯縣打敗項冠後,攻打楚國的腹地,此時攻克了繒縣(今屬山東蒼山縣)、郯縣下邳、蘄縣、竹邑,幾乎包圍彭城。如果不出意外,平定了楚國後方的靳歙再從東面進攻,加上彭越的配合,攻打項羽的背後,據守滎陽與成皋的項羽必將被漢軍包抄,奪回滎陽與成皋指日可待。但此時發生了一件令劉邦意想不到的事:韓信從灌嬰口中得知劉邦已失滎陽與成皋,洛陽危急,並且齊國已被酈食其說降,韓信為了自己當齊王,在蒯通的蠱惑下,擅自攻打齊國撤去防守的歷城,齊王大怒,以為是酈食其出賣了他,將酈食其烹殺,急忙派齊軍再次防守歷城,韓信不能攻下。

劉邦得知韓信攻打齊國,齊國叛漢,被迫抽調漢軍主力以武力平定齊國,派灌嬰、曹參、傅寬蔡寅陳涓冷耳柴武王周等漢將赴齊助韓信攻打齊國。這樣一來,失去滎陽與成皋的不利局面雪上加霜,攻打楚國後方的靳歙也不得不放棄進攻,回到鞏縣抵擋項羽。齊王不得已向宿敵楚國求援,項羽為了壯大自己考慮,也派龍且率20萬楚軍支援齊國。

項羽占據成皋天險,與漢軍在鞏縣對峙,如果漢軍再失鞏縣,洛陽也將不保。所幸敖倉還在漢軍的掌控下,劉邦派人堅守鞏縣的同時,命令周勃程黑郭蒙等堅守敖倉,劉邦自己則駐軍河內小修武(今屬河南焦作),指揮全局,依黃河北岸駐守,封鎖黃河渡口,以阻止楚軍攻入河內平原,為了重新取得戰略上的優勢,漢軍必須奪回成皋。但漢軍的主力都用於攻打齊國了,兵力不夠,為了補充兵源,調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劉邦派使者發往燕國,請求援助,燕王臧荼派溫疥與昭涉掉尾率燕軍助漢。彭越在梁地,可以對項羽的後方發起進攻,牽制項羽,使項羽不能首尾相顧。劉邦又命令劉賈與盧綰率領二萬人渡過白馬津,與活躍於楚軍後方的彭越軍配合,燒掉楚軍的糧草。在燕縣以西打敗楚軍,攻占睢陽(今河南商丘西南)等17座城池,項羽親自攻打彭越與劉賈,留大司馬曹咎守成皋,臨行前囑部將曹咎謹守成皋,遇漢軍挑戰,切勿應戰,只須阻止其東進即可。漢四年冬十月,劉邦乘項羽東去兵力薄弱之機,反攻成皋。初時,成皋楚軍堅守不戰。劉邦數次遣人到陣前辱罵,終於激怒曹咎,率部出擊。漢軍乘楚軍半渡汜水之時,全力反擊,斬殺了曹咎,再次奪回成皋,並俘虜了前塞王司馬欣與翟王董翳。乘勝進至廣武(今河南滎陽東北),並包圍楚將鍾離昧於滎陽以東。項羽急忙從睢陽回救,漢軍鑑於兵力不足,暫時無力徹底消滅楚軍,於是見好就收,據險堅守。(註:汜水在成皋以東,漢軍從西邊進攻成皋,必是先破成皋,後渡汜水,《項羽本紀》的記載可能有誤)

漢軍再次收復成皋後,據險堅守,雙方在廣武山(今河南滎陽東北)再次形成對峙。

此時灌嬰曹參等趕赴齊國助韓信攻破了歷城臨淄,齊王田廣逃到高密。項羽所派增援齊國的二十萬楚軍也被漢軍消滅,楚將龍且被漢軍陣斬,齊國全境也被漢軍平定。漢四年(公元前203年)二月,韓信自立為齊王。

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羽患之。於是置劉邦的父親太公於鼎鑊上,告訴劉邦說:「今不急下,吾烹太公。」(今天不趕快投降,我就烹煮了你父親),劉邦卻回答道:「吾與汝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項羽見無濟於事,只好作罷。

又有一次,項羽對劉邦說:「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劉邦卻笑着拒絕說:「吾寧鬥智,不能鬥力。」並向項羽宣布他的十條罪狀。項羽惱怒之下,用暗箭偷偷射向劉邦,正中劉邦胸部,劉邦受傷,回到成皋養病。

項羽終究無力挽回楚國的頹勢,戰爭的優勢已完全向漢方傾斜。劉邦病好後,他終於可以放鬆一下了,命令樊噲守廣武,周勃守敖倉,帶上在汜水之戰俘虜的前塞王司馬欣,回到關中,將司馬欣在他的原都城櫟陽梟首,置酒慰問關中父老,四日後,帶領關中兵又回到廣武。

北方戰線

安邑之戰,漢魏兩軍使用的兵力不大,是個規模比較小的戰役,但是對當時戰局則起了極大影響。漢軍憑着占領魏屬的河東、太原等郡,可以經略趙代,進攻燕齊,形成從北面包圍楚國的優越戰略態勢。

安邑之戰後,劉邦繼而採納韓信「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少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的建議,給韓信增兵3萬,開闢北方戰場,以消滅楚的羽翼,實現對楚的戰略包圍。

漢二年(公元前205年)閏九月,韓信首先破代國,生擒相國夏說,代亡。

漢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張耳率領漢軍越過太行山,與楚的羽翼趙國戰於井陘口(今河北井陘東南),韓信一反常規,背水設陣,大敗20萬趙軍,斬殺趙軍主帥成安君陳余,生擒趙王歇,一舉滅亡趙國。隨之採納趙國降將李左車建議,乘勢不戰而迫降燕王臧荼,平定燕國。

井陘之戰的結局,對楚漢戰爭的整個進程具有重大的意義。漢軍的勝利,使得其在戰略全局上漸獲優勢,即消滅了北方戰場上強勁的敵手,為下一步「不戰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平定燕地創造了聲勢和前提,並為東進擊齊鋪平了道路,從而造就了孤立項羽的有利態勢。這雖然是一次戰役規模的戰爭,但卻有着戰略性質的地位。

南方戰線

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漢軍於彭城戰敗後,劉邦為擺脫被動局面,爭取張良「聯絡英布,重用韓信、彭越」的方針,派隨何遊說九江王英布,以達到分散並牽制了楚軍的目的,減輕劉邦正面戰場的壓力。

戰爭後期

鴻溝議和

漢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楚軍糧盡,項羽被迫議和,劉邦亦未能調來韓信、彭越援軍,於是雙方訂立和約「中分天下」,劃鴻溝(古運河,位於今河南滎陽以東)為界,東歸楚、西屬漢。楚漢兩軍在滎陽、成皋一線相持兩年零五個月後,休兵罷戰。

和約定立後,劉邦派使者至楚營請求放還劉邦家屬,但都一一遭到拒絕。後來侯生往使,成功說服項羽放還劉邦家人。劉邦拜侯生為「平國君」,但侯生受封之後即隱退。

固陵之戰

漢四年(公元前203年)九月,項羽遵約東撤,劉邦亦欲西返。張良、陳平認為「漢有天下太(大)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疲)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

此時灌嬰已攻克楚國的都城彭城,項羽對奪回彭城沒有信心,只得離開滎陽向南撤退。

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十月,劉邦率領大軍追擊項羽,命令靳歙先擊破盤踞在濟陽的項悍,此時灌嬰還在平定彭城周邊之地,到了陽夏南,停止進軍,派使者招韓信彭越前來會合,韓信當了齊王后,欲坐觀楚漢成敗,拒絕了劉邦的調遣,彭越亦以魏地剛剛平定不能前往為由予以拒絕。劉邦追項羽至固陵(今河南太康南),因齊王韓信、建成侯彭越按兵不動,未如期會師,遭楚軍攻擊,大敗。

劉邦預測到項羽將往楚國的故都陳縣、壽春據守。分兵與劉賈,渡過淮河,先占據陳縣南邊的壽春,斷截項羽的下一站據點,並策反楚國大司馬周殷。灌嬰已完全平定淮北,項羽率軍南撤,漢軍追擊,擊敗楚將鍾離昩。

陳下之戰

項羽南逃至陳縣,大將鍾離眜也趕到,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一月,漢將靳歙從濟陽來與劉邦會合,同時平定淮北的灌嬰到達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的頤鄉,劉邦與灌嬰會合,對駐陳的楚軍形成東西夾擊合圍之勢,大敗項羽,陳縣縣令利幾降漢。

陳下之戰項羽戰敗後,率殘兵敗將繼續南逃。此時劉賈已攻占了壽春,項羽無心攻打壽春,立即調轉馬頭,轉向東南方逃跑,據守在城父。

劉賈派人策反了楚大司馬周殷,周殷叛楚,以舒縣之兵屠戮了六縣,與英布一同北上.,與劉賈會合,離開壽春,前往城父攻打項羽。身在齊國的韓信,見項羽大敗,三分天下已無望,於是離開齊國,來到城父與劉邦會合,最後,漢方「屠城父」,所謂屠城父,是強攻與血洗城父(今安徽亳縣東南城父集)的意思。可以相見,屠城父是漢方打擊盤據於城父的楚軍的一次硬仗。

戰爭結果

垓下之戰

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項羽逃離城父,逃至垓下,漢軍迅速跟上,將10萬楚軍包圍於垓下(今安徽靈璧)。

楚軍兵少食盡,屢戰不勝,夜聞四面楚歌,軍心瓦解。項羽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於是夜起慷慨悲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虞姬)和之(參見霸王別姬)。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烏江自刎

是夜項羽率800餘騎兵趁夜突圍南逃,天明後劉邦方才發覺,遂派灌嬰率數千騎兵追擊。

楚軍渡過淮河後只剩下百餘騎,逃至陰陵(今安徽定遠縣西北)時因迷路,問路一田父,田父誆騙而左行,結果陷於沼澤,致使漢軍追上。

至東城(今安徽定遠縣境內)時,僅剩下28騎,項羽自度難以脫身,卻依然說:「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逃至烏江(今長江,位於今安徽和縣東北烏江鎮)時,烏江亭長力勸項羽過江,以圖東山再起,項羽卻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不肯渡江。

接着在力殺漢軍數百人後,自刎而死。[4]

後續結果

垓下一戰,劉邦全殲楚軍,獲得最後勝利。項羽敗亡後,楚地陸續平定,最後唯原項羽封地魯不下,漢軍乃以項羽頭示魯,魯遂降,楚國至此全部平定。

楚漢戰爭末期,屬楚國陣營的衡山王吳芮、九江王英布先後歸附漢王劉邦,唯臨江王仍不聽命。

漢五年(公元前203年)十二月,漢軍又攻破臨江國都江陵(今湖北荊州),俘虜項羽所立的臨江王共尉

參戰諸侯

韓國

韓成是前韓國王室,秦末被擁立為韓王。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四月,項羽封韓王成為韓王,都陽翟(今河南禹縣)。因張良降漢,導致項羽受到威脅。項羽就以韓王無大功,而張良又為劉邦謀臣為由,將其留在彭城貶爵為侯,不久殺之便殺了韓王成。

鄭昌秦朝時吳縣(會稽郡治所,今江蘇蘇州)縣令,與項羽關係很好。項羽起兵後,跟隨項羽左右。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項羽立鄭昌為韓王,以抵禦漢軍。漢王劉邦平定三秦後,派韓信(韓太尉韓王信)攻取韓地,鄭昌投降。

韓王信[7][8]

韓王韓信是原來韓襄王的庶出孫子。到了項梁擁立楚王的後代楚懷王的時候,燕國齊國趙國、魏國都早已自己立下了國王,只有韓沒有立下後嗣,所以才立了韓國諸公子中的橫陽君韓成為韓王,想以此來占據平定原韓國的土地。項梁在定陶戰敗而死,韓成投奔楚懷王。沛公帶軍隊進攻陽城時,命張良以韓國司徒的身份降服了韓國原有地盤,得到韓信,任命他為韓國將軍,帶領他的軍隊隨從沛公進入武關。

沛公被立為漢王,韓信隨從沛公進入漢中。漢王平定三秦時,就答應將要韓信為韓王,先任命他為韓太尉,帶兵去攻取韓國舊地。

漢二年(公元前205年),韓信平定了韓國的十幾座城池。漢王到達河南,韓信在陽城猛攻韓王鄭昌。鄭昌投降,漢王就立韓信為韓王,常帶領韓國民黨軍隊跟隨漢王。漢三年(公元前204年),漢王撤出滎陽,韓王信和周苛等人守衛滎陽。等到楚軍攻破滎陽,韓信投降了楚軍,不久得以逃出,又投歸漢王,漢王再次立他為韓王,最終跟從漢王擊敗項羽,平定了天下。漢五年(公元前202年)一月,漢王和韓信剖符為信,正式封他為韓王,封地在潁川郡,都陽翟。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春,漢高祖認為韓信雄壯勇武,封地戰略位置險要,就下詔命韓王韓信遷移到太原以北地區,以防備抵抗匈奴,建都晉陽。經劉邦同意韓信把都城遷到馬邑。同年秋,韓王信聯合匈奴起兵造反,逃亡匈奴,國除。

齊國

田儋(-公元前208年),故齊王田氏宗族。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十月,陳涉派周市在東方攻城略地,至狄地,田儋和從弟田榮田橫擊殺當地縣令。田儋自立為齊王,占領整個齊地。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六月,秦將章邯於臨濟圍攻魏王魏咎,田儋率兵救魏。田儋帶兵去解圍,被章邯軍突襲,田儋戰死。

田儋死後,齊人就立了另一支齊王后人齊王建之弟田假為齊王。田儋的弟弟田榮收拾殘兵又打回齊國,趕走了田假,又立哥哥田儋的兒子田市為齊王。

田榮因不去救項梁得罪了項羽,秦國被滅之後,項羽重立了一個立過戰功的田都為齊王,並將齊國分為三國,將原齊王田市遷徙封為膠東王,封故齊王建孫田安濟北王

田榮非常憤怒,帶着自己的部隊又趕走了田都,原齊王他的侄子田市膽小怕事,不聽他的話,田榮一怒之下殺掉他,自立為齊王。不久又使彭越攻殺濟北王田安。項羽聽說後帶兵討伐,殺掉了田榮。田榮的弟弟田橫收拾殘兵,繼續和項羽對干,項羽戰線太長,離開了齊國。

於是田橫又立田榮的兒子田廣為齊王。漢三年(公元前204年),劉邦派酈食其遊說齊國結盟,齊王田廣答應,留下酈食其加以款待。此前韓信已奉劉邦命攻齊,在得知酈食其成功說服齊國以後,原本打算退軍,但蒯通以劉邦並未發詔退軍為由,說服韓信不要把功勞讓給酈食其,韓信聽從,攻擊未作防備的齊國。田廣得知消息後極為憤怒,烹殺酈食其。韓信擊敗齊軍,田廣引兵向東撤退,並向項羽求援。韓信在濰水以水計擊敗田廣和楚將龍且的聯軍,龍且戰死,韓信陸續平定齊地。

田廣死後,田橫自立為齊王,迎擊漢將灌嬰,敗於嬴(今山東萊蕪西北),投奔彭越。劉邦打敗項羽後登基稱帝,建立西漢,封彭越為梁王。田橫不肯稱臣於漢,率徒眾500餘人逃亡海上,避居島中(今青島即墨市田橫島)。劉邦知田橫兄弟治齊多年,齊地賢者多歸附之,為除後患詔令赦田橫罪而行招撫。田橫被迫偕門客二人赴洛陽,田橫趁謊稱沐浴更衣之時於途中(偃師)自殺,兩門客得知後也相繼自殺。留居海島的500餘壯士聞田橫死訊,亦全部自殺。劉邦感慨于田橫能得士,遂以王者禮葬田橫。

漢淮陰侯韓信畫像[9][10]

漢四年(公元前203年),韓信以齊地未穩為由,自請為假齊王(假,有代理的意思),以便治理。當時劉邦正受困於楚軍的包圍下,不得不聽從張良和陳平的勸諫,封韓信為齊王。項羽死後,劉邦迅速奪取韓信的兵權,並改齊王為楚王,移都下邳。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劉邦立庶長子劉肥為齊王,封地七十座城,百姓凡是說齊語的都歸屬齊王。

膠東國

漢四年(公元前203年)四月,項羽將齊國一分為三,封原齊將田都為齊王,將原齊王田市遷徙封為膠東王,都即墨,是為膠東立國之始。田市的叔父、原齊相田榮非常憤怒,帶着自己的部隊趕走田都,田市膽小怕事,不聽他的話,前往膠東就國,田榮一怒之下殺掉他,自立為齊王。不久又殺濟北王,三齊復為齊國。

漢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漢文帝分齊為六國,立劉雄渠為膠東王。漢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封劉徹為膠東王。

濟北國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四月,項羽將齊國一分為三,封原齊將田都為齊王,將原齊王田市徙封為膠東王,封故齊王建孫田安為濟北王,都博陽(今山東泰安東南),是為濟北立國之始。項羽破釜沉舟渡河救趙時,田安攻下濟北數城,並率所部投奔項羽。田榮造反時被彭越攻殺,版圖復併入齊國。

漢文帝為削減諸侯,加強中央集權,以所封齊悼惠王子分齊為王,封劉志為濟北王,之後多有分封。

常山國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四月,項羽徙封趙王歇於代地,因張耳亦同各路諸侯入關,且素聞張耳之才名,又念其扶趙抗秦之功,乃立分趙地北部,立張耳為常山王,理信都(今河北邢台)。是為常山國立國之始。

張耳立國,陳餘甚怒,對人道:「張耳和餘功相等。今張耳為王,我卻稱候,項羽對我不公。」當時,齊王田榮叛楚,陳餘乃使門下客夏說對田榮道:「項羽執掌天下不平,請借給我兵,南皮可掩蔽你。」田榮欲樹黨以反楚,乃譴給陳餘。陳餘又加三縣之兵襲擊常山王張耳。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常山被攻破,張耳敗走。十月,投漢王劉邦,待之甚厚。陳餘迎趙王歇復為趙王,趙王歇立其為代王。漢惠帝八年(公元前188年),漢惠帝封三子劉不疑為常山王,之後多有分封。

其他諸侯

6.代國7.趙國8.燕國9.遼東國10.雍國11.塞國12.翟國13.河南國

14.西魏國15.魏國16.殷國17.九江國18.衡山國19.臨江國

20.長沙國21.彭越22.陳餘22.田榮24.閩越25.南越國

戰爭影響

西漢建立

楚漢之爭是由秦末農民戰爭直接演變而來的,但性質卻截然不同。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農民戰爭雖然勝利地推翻了舊的封建王朝,但曾經是農民戰爭領袖的劉邦和項羽,卻不得不走封建統治的老路,遂轉變為封建統治權的角逐者。在這場角逐中,項羽具有強烈的舊貴族意識,不善於用人,不能重建統一王朝。劉邦知人善任,因勢利導,終於戰勝了項羽,登上了西漢皇帝的寶座,建立了漢朝。

長期統一

項羽分封劉邦於漢水之畔的漢中,號曰漢王。漢王劉邦統一天下後,便以「漢」為國號,建立了統一的西漢王朝,並為後來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又經漢武帝一朝,達到了西漢的巔峰時期。楚漢戰爭造就了統一的西漢王朝,後歷王莽短暫篡國後又進入東漢時期,形成了中國歷史上長達400餘年的長期統一局面,促進了漢民族的融合和經濟的發展。

衍生命名

後世劉姓政權多附會漢朝,又以「漢」為國號,如蜀漢、漢趙(前趙)、南漢、後漢、北漢等。連帶賦予漢民族等寓意,許多非劉姓也取「漢」為國號,如成漢、侯景政權、陳友諒政權等。類似淵源,後世分封諸侯王也多以「漢」為號。因為漢朝統一多民族的融合以及漢文化的發展,漢朝國號「漢」又被衍生擴展命名於漢族、漢人、漢字漢語、漢文等,影響廣泛而深遠。

成語典故

楚漢戰爭及前後時期誕生了許多著名的成語典故以及詞語、地名,最著名的有如指鹿為馬取而代之、破釜沉舟、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約法三章、衣錦還鄉、先發制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背水一戰、四面楚歌、一決雌雄、楚河漢界、沐猴而冠、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十面埋伏、江東父老、霸王別姬、多多益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鴻溝、冠亞季、冠軍、虞美人、二世祖、三秦、三齊、等等,影響十分深遠,至今仍被廣泛使用。

楚河漢界

棋子活動的場所,叫作「棋盤」。在長方形的平面上,繪有九條平行的豎線和十條平行的橫線相交組成,共有九十個交叉點棋子就擺在交叉點上。中間部分,也就是棋盤的第五,第六兩橫線之間末畫豎線的空白地帶稱為「河界」。在中國象棋的棋盤中間,常有一區空隙,上寫有「楚河」、「漢界」字樣,這是以下棋比況歷史上的「楚漢戰爭」。據史料記載,「楚河漢界」在古代的滎(xing)陽(今屬鄭州)成皋一帶,該地北臨黃河,西依邙山,東連平原,南接嵩山,是歷代兵家興師動眾的戰場。

公元前203年,劉邦出兵攻打楚國,項羽糧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的要求,從此就有了楚河漢界的說法[5]。至今,在滎陽廣武山上還保留有兩座遙遙相對的古城遺址,西邊那座叫漢王城,東邊的叫霸王城,傳說就是當年的劉邦、項羽所築。兩城中間,有一條寬約300米的大溝,這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鴻溝,也是象棋盤上所標界河的依據。兩端的中間,也就是兩端第四條到第六條豎線之間的正方形部位,以斜交叉線構成「米」字方格的地方,叫作「九宮」(它恰好有九個交叉點),象徵着中軍帳。

歷史評價

戰爭評價

楚漢戰爭歷時4年多,戰地之遼闊,規模之巨大,用兵韜略之豐富,前所未有,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楚漢戰爭最終實現了西漢王朝的大一統,具有積極的歷史意義。

對項羽的評價

項羽摒棄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實行分封制,恢復戰國時期的封建割據,疆土分裂,天下不能真正統一,埋藏戰爭隱患。劉邦與項羽爭天下,為什麼項羽失敗了?項羽不會知人善任,不信任手下,不愛聽意見,又吝於封賜,不會識別和籠絡人才,以致韓信、陳平、英布等先後歸漢,不善於團結利用反漢同盟,致使魏王豹、代相夏說、趙王歇與楚各自為戰,魏、代、趙國相繼滅亡。且剛愎自用優柔寡斷,不會抓準時機,像一個小孩子一樣好哄。他嗜殺殘暴,坑殺20萬秦兵、屠掠咸陽、弒殺義帝,大失人心。時有人諫言建都關中,他不聽而烹殺諫者,誤中陳平離間計,致使謀士范增憤而告退。平定齊國叛亂後,殺戮過重以致齊地復叛。不都關中,放棄形勝之地。他分封不公,導致諸侯叛亂,疲於應付。又封秦朝三個降將於關中,因曾坑殺20萬秦兵,三秦王在關中很難立足,以至漢軍得以輕鬆平定三秦。

時劉邦先入關中,派兵守住函谷關,抗拒諸侯。本來項羽已經準備滅掉劉邦,就因為項伯說情就放了他。鴻門宴上,形勢有利,只要他一聲令下,劉邦就必死無疑,可他優柔寡斷,遲遲不發令。所以項羽失去了所有有利的時機,「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因此,項羽敗給了劉邦。[6]

對劉邦的評價

劉邦則是海納百川,只要說得有道理,他都會聽。他善於籠絡利用諸侯以及手下將領,大家樂為其效命,韓信為齊王時,楚使說齊王韓信不反可略見一斑

對韓信的評價

名將韓信在戰爭中顯示了其卓越的統帥才能。先定魏王豹之戰、再破代、攻趙、降燕、伐齊,最後在垓下全殲楚軍,其還定三秦之戰暗渡陳倉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井陘之戰拔幟易幟、背水一戰;濰水之戰以水沖敵、半渡而擊;垓下之戰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韜略之豐富,用兵之靈活,在中國戰爭史上寫下的光輝的篇章,亦為歷代兵家所推敬借薦。

主要戰役

巨鹿之戰、還定三秦之戰、濉水之戰、京索之戰、井陘之戰、滎陽之戰、彭城之戰、汜水之戰、歷下之戰、臨淄之戰、固陵之戰、垓下之戰

相關成語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亡秦、亡秦三戶、一飯千金、胯下之辱、破釜沉舟、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背水一戰、拔幟易幟、四面楚歌、霸王別姬、解衣推食、漢中高對、蕭何月下追韓信、推陳出新、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楚河漢界、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獨當一面、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中原逐鹿、略不世出、居常鞅鞅、百戰百勝、作壁上觀、勛冠三傑、一決雌雄、沐猴而冠、約法三章

不賞之功、匹夫之勇、婦人之仁、十面埋伏、伐功矜能、鳥盡弓藏、衣錦夜行、衣錦還鄉、戰無不勝、國士無雙、半渡而擊

置之死地而後生、功高震主、人心難測、無顏見江東父老、取而代之、江東父老、先發制人、付之一炬、刀槍入庫,馬放南山。[7]

藝術作品

電影

  • 電影《霸王別姬》(現代戲劇題材),香港內地聯拍1993年版

電視劇

  • 電視連續劇《楚河漢界》,香港TVB1985年版,30集
  • 電視連續劇《西楚霸王》,內地1994年版,16集
  • 電視連續劇《漢劉邦》,內地1998年版,35集
  • 電視連續劇《楚漢驕雄》,香港TVB2004年版,30集
  • 電視連續劇《神話》,內地2009年版,50集
  • 電視連續劇《王的女人》,內地2011年版,35集
  • 電視連續劇《楚漢爭雄》,內地2011年版,30集
  • 電視連續劇《楚漢》,又名《楚漢傳奇》,內地2011年版,2012年12月28日上映,80集

視頻

楚漢之爭視頻

七年上歷史楚漢之爭
楚漢之爭,劉邦和項羽的結局早就被一人看破

參考文獻

第二次國共內戰

中 文 名 : 第二次國共內戰

又       稱: 解放戰爭

時       間: 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

國際局勢: 二戰結束

第二次國共內戰,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間的戰爭。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稱之為解放戰爭,也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國民黨稱之為「戡亂」。戰爭的結果是中國共產黨於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國民黨政府於1949年在中國大陸戰敗後退往台灣

歷史背景

國共衝突

向北發展,向南防禦[8]

1945年8月6日,美國日本廣島長崎投放原子彈轟炸,日本敗局已經註定。蘇聯於8月8日對日宣戰,進軍中國東北,日本天皇8月15日宣布無條件停戰。所以蘇軍未經大規模抵抗,迅速占領了中國東北全境、日本北方四島和朝鮮半島北部。9月2日日本正式向盟軍投降。蔣中正一方面以中國戰區統帥的名義命令日軍就地集中並固守待降,命令八路軍等中共所屬武裝力量就地待命不得受降,同時命令國民黨軍日夜兼程向日軍占領區後方進軍;另一方面又接連發出電報,邀請毛澤東重慶談判。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當前形勢後決定,派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赴重慶談判,同時不理睬蔣中正的命令,命令所指揮的武裝力量積極向日軍進攻,收復失地。中共中央指揮發動上黨戰役平綏戰役進攻當地受降的國民黨軍。與此同時,在延安八路軍總部的命令下,中共所屬各武裝力量紛紛向附近據守的日軍發出最後通牒,令其投降,並對拒不投降者展開攻擊。到8月26日,「共軍收復大小五十九個城市和廣大鄉村,連以前所有,共有城市一百七十五個……華北方面,收復了威海衛煙臺龍口益都淄川楊柳青畢克齊博愛張家口集寧豐鎮等處」。

國際局勢

1945年2月,在雅爾塔會議會議上,美國英國為換取蘇聯出兵東北,減少美國的犧牲,在中國國民政府不知情的情況下出賣了中國在東北和外蒙古的主權利益,包括大連的國際化,蘇聯在大連港的優越權,蘇聯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和在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的特權。

8月14日,中國政府和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以中國放棄對外蒙古的宗主權,換取蘇聯將東北交還給國民政府,並承諾不支持中共。

12月底,按照波茨坦公告,蘇聯、美國、英國三國外長在莫斯科召開會議。關於中國,三國達成協議中國應該建立一個統一民主的政府,該政府應該有廣泛的參與,和內戰停火。三國都同意不干涉中國內政。蘇聯外長指出,蘇聯駐東北軍隊已經完成對日軍的繳械和遣返;應中國政府要求,蘇聯駐東北軍隊的撤回將推遲到1946年2月。美國外長指出,美國在華北駐軍的主要任務是實施對日軍的繳械和遣返。在中國民黨軍隊能獨立擔負責任後,美國駐軍將立即撤回。

爭奪東北

1945年8月11日,朱德指示在華北的八路軍中的原東北軍將領萬毅呂正操張學思等部和冀熱遼軍區李運昌部進軍東北,準備接受日、偽軍投降。主持中央的劉少奇起草《關於迅速進入東北控制廣大鄉村和中小城市的指示》,要求晉察冀和山東解放區,必須迅速派大批幹部和部隊到東北一切重要地區去工作,海陸並進,越快越好,不要聲張,控制廣大鄉村和蘇軍未曾駐紮的中小城市,建立地方政權與地方部隊,放手發展。

8月30日,作為先頭部隊的冀熱遼軍區曾克林部和蘇軍配合攻克山海關。9月4日,進入錦州。9月6日,到達瀋陽,迅速發展規模。9月14日,曾克林和蘇軍來到延安。為避免國際爭端,蘇軍要求在其撤出前,八路軍和國民黨軍都不得在東北活動。而曾克林報告蘇軍只控制大城市,曾克林的先頭部隊在東北段時間內就接受了大量軍火,招募了大量人員,還由投降的日本飛行員做教練成立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當日,劉少奇主持召開政治局臨時會議,決定成立東北局,彭真為書記,陳雲程子華林楓伍修權為委員,乘蘇軍飛機去東北。9月中,中共膠東區派員到達大連後,發展很快,也準備派大量部隊。

9月19日,劉少奇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代表黨中央起草了給各中央局的指示電《目前的任務和戰略部署》,正式提出了「全國戰略方針是向北發展,向南防禦」。向南防禦就是把江南的孤立部隊撤走以免被江南優勢國民黨軍全殲,向北發展就是大力發展東北和華北根據地,為將來發展打下基礎。

基於此方針,中共主動向國府提出了撤退江南各地區小股部隊到江北,並由美國運輸艦將廣東東江縱隊北運煙臺;同時大力發展東北。積極建議進軍東北的黃克誠率新四軍第3師3萬餘人9月中旬從蘇北出發,11月底到達東北。同時,羅榮桓指揮共軍在山東的主力部隊6萬餘人大量渡海到達東北。原來要南下的王震部359旅,也改派往東北。共軍其他部隊從晉冀魯豫等地或陸路,或水路,或武裝,或徒手,陸續動身趕往熱、察和東北。先後抵達10幾萬人。同時,中共向東北派出20多位高級幹部,擴大東北局。

山海關戰鬥後,國民黨軍主力終於進入東北,並占領了錦州。

國共談判

毛澤東和周恩來在重慶國共談判[13]的圖片

1945年8月—10月,毛澤東周恩來等飛赴重慶與國民政府談判。有關問題的具體談判主要在中共代表周恩來、王若飛和政府代表王世傑張群張治中邵力子之間進行。經過激烈的爭論,最終雙方於10月10日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決定在年底召開政治協商會議。1946年1月,國共兩黨並民盟,青年黨等代表召開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和平建國綱領等五個決議案,一致同意在和平建國綱領下共同實現民主憲政[9]

2月底,雖有反蘇運動等因素,國共雙方仍達成整軍協定,統一將國共軍隊整編為國民黨軍。協定劃定全國駐軍服務區,各軍隊集結在此統一整編;整編以12個月為一期,分期縮編部隊,直到完成全國60個師的目標。3月底,國共達成迄今最後一個正式協議東北停戰協定,但該協定已對激烈進行的東北內戰無實際約束力。

局部衝突

1945年下半年,國共兩方軍隊圍繞受降問題發生了激烈衝突,在山西上黨,塞北平綏等地,北上的國民黨軍與當地或先到達的中共軍隊之間發生激戰。10月,接收東北的國民黨軍乘美國運輸艦到達大連時被蘇聯軍隊拒絕登陸,後轉到葫蘆島仍無法登陸只得轉在秦皇島登陸。後在進發至山海關時遭遇中共軍隊阻擊。

1946年1月初,在馬歇爾的調停下,國共雙方下達了1月停戰令,以迎接政治協商會議召開。2月,國共達成整軍方案,決定整編中共軍隊為國民黨軍,但因政治摩擦最終未能進行。3月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的憲草修改提議案引起中共激烈反應,4月蔣中正就東北接收問題的講話更引起中共報紙攻擊。3月,隨着蘇聯軍隊在東北撤退,國共重新開始在東北爆發軍事衝突。1946年4月15日,中共在蘇軍撤走長春一個小時內突襲長春機場並占領長春,隨後其緊隨撤退的蘇軍占領哈爾濱齊齊哈爾。隨後,國共兩軍在四平街,長春等地激戰,東北局勢急劇惡化。

1945年下半年國共主要衝突列表

戰鬥名稱 大致時間 爆發原因 實況
上黨戰役 9.10-10.12 閻錫山部隊在長治接受日軍投降,中共軍隊發起進攻 閻錫山部隊10個師被全殲,長治被中共攻占
平漢戰役 10.24-11.2 國民黨軍沿平漢路北上接受日軍投降,中共軍隊阻止其北進 中共軍隊合圍國民黨軍7個師,將其全殲
平綏戰役 10.18-12.4 傅作義部隊在綏遠接受日軍投降,中共為打通華北東北交通 中共軍隊圍攻歸綏,包頭兩城一個半月,未能攻克最後撤退
津浦戰役 10.15-12.14 阻止國民黨軍沿津浦路北上受降 中共軍隊攻占山東大片地區,山東華中兩解放區連成一片
山海關戰鬥 11.15 開進東北之國民黨軍在山海關途中遭遇中共軍隊阻擊 國民黨軍突破中共軍隊阻擊,穿越山海關,攻占錦州

全面戰爭

第一階段(1946年3月-1947年3月)

東北戰事:自1月停戰令之後,雙方為搶奪蘇聯撤退留下的真空地帶,又重新開戰。1946年3月,隨着蘇聯軍隊撤離東北,國共兩黨在東北地區展開了激烈爭奪。4月~5月,四平街,長春均爆發了激烈戰鬥,5月下旬,國民黨軍在四平重創林彪部隊,從遼北全線追擊到松花江畔逼近哈爾濱。此時,在美國特使馬歇爾的壓迫下,國民政府6月6日下達了第二次停戰令,但停戰期間國共雙方代表仍未就改組政府和江蘇北部政權問題達成協議。

中原戰事:6月26日,停戰有效期剛過,國共雙方在關內中原解放區(湖北、河南交界),爆發了大規模的武裝衝突,中共李先念在從中共談判代表周恩來處獲知情報的情況下提前發起進攻突圍。中共認為,此戰為內戰全面爆發的起點。國民黨軍在劉峙、程潛的統率下,以20萬優勢兵力攻打在宣化店被包圍的6萬中原解放軍,解放軍獲知消息提前突圍,史稱「中原突圍」[10]

江蘇戰事:7月,國共就蘇北政權問題談判陷入僵局,此時國民黨軍為保衛南京側翼安全,向江蘇中部和北部的新四軍駐地發動進攻。粟裕部隊與國民黨軍三流的李默庵兵團激戰,戰鬥從7月開始到12月底結束,中共稱為「七戰七捷」,國民黨軍也宣稱取得了勝利。戰鬥的結果是國民黨軍損失第69師,共產黨軍隊實現了在運動中殲敵,打擊國民黨軍有有生力量的目標。而國民黨軍占領了江蘇北部全部城鎮,把中共軍隊壓過了隴海線,完成了國民黨軍的既定目標。

華東戰事:9月,薛岳以整74師為主力,乘共軍兵力部署失誤攻占淮陰淮安,取得華東戰事主動權。在極其困難情況下,陳毅連續發動宿北與魯南戰役,挫敗了國民黨軍攻勢。47年2月,國民黨軍攻占臨沂,但很快在萊蕪戰役中由於韓練成的臥底遭到慘敗。

華北戰事:華北地域戰鬥分北線(山西塞北)和南線(河南地區)。

北線:北線大同集寧戰役由解放軍在7月下旬首先發起。7月20日,解放軍為攻占大同,在應縣與國民黨軍激戰,始終未能攻克。8月,解放軍圍攻大同。傅作義部隊全力增援大同守軍,9月,傅作義第35軍進攻集寧以解大同之圍,此時國共在集寧處於膠着狀態,大同又遲遲未能被中共攻克,故解放軍主動撤退。解放軍在大同作戰失利,導致中共華北區中心城市張家口處於危境。9月下旬,國民黨軍36集團軍乘中共主力在大同之際,進攻張家口。國民黨軍採取奇襲,自長城北側荒蕪地帶以騎兵突然進攻興和,尚義,解放軍僅有一個連守張家口,猝不及防。10月初,應馬歇爾要求,國民政府下達第三次停戰令,但停戰令期限剛過,10月11日國民黨軍占領了張家口。此事引起國共談判趨向破裂。張家口被占領是中共遭遇的重大挫折,故中共在重慶《新華日報》,以及友黨民盟報紙中,大量報道國民黨占領張家口,追究其破壞和平的責任。而此時國民政府單方面召集國民大會又遭到中共堅決反對。正在斡旋國共衝突的的民主人士梁漱溟看到政府攻占張家口的報紙後稱「一覺醒來,和平已經死去。」

南線:南線以河南,魯西南為中心,此處國民黨軍兵力薄弱,中共劉鄧大軍首先開戰。8月10日,劉鄧三個縱隊突襲隴海線,占領碭山和蘭封之間百餘公里鐵路。隨後國民黨軍調集大軍反攻,解放軍撤退的同時尋找國民黨軍薄弱部隊圍殲。9月初,解放軍在定陶合圍國民黨軍整編3師,將其全殲。但是國民黨軍整體反攻的局勢沒有改變,東線魯西南地區,國民黨軍進展順利。晉南地區,胡宗南部隊受阻,號稱「天下第一師」的整1師第1旅被陳賡部隊圍殲。10月下旬,國民黨軍占領25座縣城,完成華北南線作戰,中共晉冀魯豫部隊被壓制在黃河以北。

更多資料:制憲國民大會與軍事衝突同時發生的,則是國共在南京的政治較量。此時中共代表周恩來和國民政府談判陷入膠着狀態。雙方的分歧主要有兩個。改組政府問題:中共堅持要求在國民政府委員會的40個名額中,與民盟一起合占14個名額,以行使1/3否決權。但國府只同意給12個,後國府讓步,同意第13個由中共推薦一無黨派人士,並經國府同意產生。但中共不同意,堅持要求占14個。東北問題:因東北戰鬥激烈,雙方圍繞東北政權問題和東北軍隊駐地問題爭執不下,始終未能達成協議。因國府堅持11月中召開制憲國民大會,而周恩來稱,「國民大會一旦召開,他就回延安」。因此國民大會前中共能否提交名單已經成了問題關鍵。在馬歇爾拒絕調停的情景下,第三方面(民主黨派梁漱溟,蔣勻田,左舜生,莫德惠等)出面調停。10月26日,第三方面提出一個解決方案,分送中共梅園新村、馬歇爾使館和國府。但周恩來看到後大哭,說第三方面出賣了他,故第三方面不得不撤回該方案。

11月11日,第三方面接到國府通知,國大代表報道人數達到法定人數,無論中共是否參加,均預定在11月15日舉行。值此,第三方面也出現分裂,民社黨和青年黨決定參加國大,民盟拒絕參加並開除民社黨出民盟。此時第三方面調停繼馬歇爾調停失敗後,也遭遇全面失敗。11月15日,國民大會召開。此時,國民政府為迎接制憲國大,下達了第四次停戰令,但已經對軍隊戰鬥沒有約束力。1947年1月,《中華民國憲法》通過之後,國民政府應馬歇爾的要求,先後三次呼籲中共能進一步舉行圓桌會談,以政治方式解決兩黨爭端。共產黨方面認為國民政府沒有誠意,中共南京代表陸定一回應,「廢除偽憲法和恢復1946年1月31日軍事位置,是恢復和談的最低限度」,這使得國共談判失去任何基礎而完全破裂。此時中共仍堅持在南京活動,不離開。

國府兩度委婉逐客無效,故2月底,國民政府公開下達逐客令,限令在南京,上海,重慶的中共留守處代表3月5日前撤離,並關停重慶《新華日報》社。3月7日,董必武率中共代表團返回延安。關於1947年1月制憲國大之後國府三次和平努力,有各種說法。前全國政協委員梁漱溟寫到:「綜觀前後,過去(七月半至十一月半)一段,是國方要打。十一月半以後是共方要打。」因為「國方在軍事上已經心滿意足,確乎不想再打。然而共方卻是積憤填膺,非打不可。」;中共認為,是國民黨發動和平攻勢,試圖嫁禍共產黨;國民黨認為,是「我政府迫不得已乃忍痛動員,從事戡亂,這是最近的歷史事實」。周恩來後來認為:「毛主席說:這個和平,我們是拖延時間,便於我們積蓄力量,便於我們訓練軍隊。」

第二階段(1947年3月—1948年9月)

《彭德懷元帥》[14]的圖片

國民黨軍攻勢作戰,解放軍守勢作戰時期(1947年3月—1947年9月)

東北地區:1946年12月-1947年4月,中共東北民主聯軍通過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共殲滅國民黨軍4萬餘人,攻占城鎮11座,挫敗了國民黨軍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戰略計劃,迫使其在東北戰場由攻勢轉為守勢。此時,中共已經在東北站穩。

西北地區:3月10日,董必武撤離南京返回延安後三天,胡宗南率領20萬國民黨軍進攻延安。面對20餘萬國民黨軍,共產黨方面已經通過內線得到情報,決定將中共中央主動從延安撤退,胡宗南占入空城。同時彭德懷的西北野戰軍2萬餘人開始在陝北高原進行游擊戰,運動戰,分別取得了在青化砭、羊馬河、沙家店等地的勝利,國民黨軍方面經過3個多月的「蘑菇戰」,即遊動作戰,軍力、士氣下降嚴重。

山東地區:在顧祝同率領下,60萬國民黨軍進攻山東。由於國民黨軍採用了齊頭並進的戰術,將軍隊控制在一個範圍內,導致解放軍的游擊戰術無法奏效。但粟裕提出以山東解放軍主力決戰的方式粉碎圍攻的方式最終被採用。在孟良崮戰役中,整編74師全軍覆沒,師長張靈甫陣亡。6月,國民黨軍繼續自魯南向北進攻,國民黨軍齊頭並進,步步緊逼,18日,胡璉整編11師占領中共山東指揮部所在地魯中南麻鎮。此時因劉鄧軍在魯西進攻,國民黨軍被迫自魯中回援,粟裕乘機進攻南麻整11師,但其久攻未克,此時國民黨軍再度調集大軍圍攻,粟部因多處軍隊遭遇范漢傑等指揮合圍,傷亡巨大,撤至黃河以北惠民。國民黨軍在8月占領黃河以南山東大部地區。10月初,國民黨軍在煙臺登陸,膠東地區淪陷。

魯西南與中原地區:劉伯承鄧小平部隊在6月30日夜強渡黃河,發起魯西南戰役。7月1日,劉鄧渡河後包圍鄆城國民黨軍整編55師,此時陳粟軍從國民黨軍縫隙處南下,進攻費縣,威脅兗州。同時劉鄧軍又攻克鄆城,曹縣,並將羊山集處國民黨軍整編66師合圍。7月底,劉鄧血戰數日圍殲羊山集整編66師。8月,劉鄧部隊在國民黨軍大部隊圍攻下,南下中原,進攻國民黨軍薄弱地帶。19日,全軍渡過黃泛區,23日強渡汝河,26日乘淮河洪峰之間渡河,進入大別山戰略鎖鑰區。追擊國民黨軍因淮河水漲而被阻淮河北岸。與此同時,陳賡謝富治兵團在茅津渡處渡河成功,緊逼洛陽。8月,在毛澤東嚴令下,陳粟軍隊重新南渡黃河,發起進攻。三路大軍,互相策應,在黃河長江之間的廣大地區形成了一個「品」字形的戰略態勢。在中共軍隊以劉鄧,陳謝,陳粟三路大軍向中原挺進時,國民黨軍不得不追隨情況,被迫分兵。

1947年7月31日,中共正式使用了「人民解放軍」名稱。西北野戰兵團定名為「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

截至1947年10月初為止,國民黨軍的策略是進攻中共軍隊根據地,而中共軍隊在根據地被占後利用國民黨軍空隙穿插作戰,形成犬牙交錯的格局。但總體而言,中共軍隊採取守勢,國民黨軍則以中共主要基地為目標採取攻勢。

解放軍攻勢作戰,國民黨軍守勢作戰時期(1947年9月—1948年9月)東北戰場:東北戰場林彪羅榮桓軍隊兵力占據優勢,且裝備精良,故一直以攻勢為主。1947年6月—7月,林羅部圍攻四平,血戰未克,兵力受損。8月開始,林羅部發動秋季攻勢,大量圍殲國民黨軍部隊。1948年初,林羅部隊再度發動冬季攻勢,圍殲國民黨軍精銳部隊新五軍,導致國民黨軍遭受重創。2月,林羅部以強大兵力第四次圍攻四平,經過血戰攻克四平。此時東北的國民黨軍完全處於被動地位,林彪部隊指東打西,指南打北,處於完全機動地位。此時,北寧線被中共切斷,國民黨軍只能依賴空中補給,國民黨軍試圖撤退但是空運問題難以解決。5月開始,解放軍合圍長春,圍而不打,導致大量平民餓亡,國民黨軍只剩下瀋陽長春錦州幾個孤立的據點。

陝北戰場:彭德懷部隊在1947年8月初圍攻榆林,鍾松整編36師北上救援。隨後彭德懷圍點打援,發動圍攻鍾松的沙家店戰役。劉戡全力救援,鍾松逃脫。10月,彭德懷再度圍攻榆林,國民黨軍已經無兵可調,不得不由蔣中正致電寧夏主席馬鴻逵求援,馬鴻逵命整編18師支援榆林,彭德懷再度圍點打援。寧夏軍與彭德懷部隊在元大灘激戰,雙方傷亡慘重。最後彭德懷撤退。2月,彭德懷部在宜川圍點打援,殲滅劉戡29軍主力,劉戡自殺。但共軍隨後在西府隴東戰役遭到慘敗。4月底彭部占領延安,後撤至黃龍地區休整。

華北戰場:華北地區國民黨軍兵力空虛,聶榮臻組建晉察冀野戰軍機動作戰。10月,因華北國民黨軍增援東北,解放軍乘機向保定石家莊進攻。11月12日,聶部攻克石家莊。此時傅作義受命擔任華北剿匪總司令,率領主力部隊沿平保線尋機作戰。聶部圍點打援,機動殲敵,消滅國民黨軍35軍兩個師部。聶榮臻在山西南部發起運城戰役,12月全殲守敵。此時國民黨軍在晉南僅剩臨汾一座城市。1948年5月中旬,臨汾被中共攻克。

山東戰場:1948年3月因國民黨軍主力撤出山東增援別處,陳粟發起大兵團作戰,攻克張店,周村,並在4月攻克魯中重要據點濰縣進行休整。同時,中共蘇北軍隊迅速緊逼益林,國民黨軍立即從中原戰場抽調大軍進攻蘇北解放軍。5月,解放軍轉移離開。此時,中共指示粟裕5月15日休整完畢,離開山東進入江南作戰(最終粟裕勸說毛澤東放棄江南作戰,在蘇北決戰)。

大別山區:劉鄧進入大別山後,白崇禧成立九江指揮部圍剿。1948年2月底,劉鄧大軍因在大別山遭白崇禧瘋狂攻擊,損耗過大,經中共中央批准,撤出大別山區。中原戰場:中原戰場局勢錯雜,雖然國民黨軍尋機作戰,但解放軍運動靈活,故國民黨軍始終處於被動地位。1948年3月,陳賡謝富治兵團乘中原國民黨軍兵力空虛,進攻洛陽,兩進兩出,兩次殲滅國民黨軍守軍。4月,劉鄧部隊進攻阜陽。經過近一年的戰鬥,中原地區的戰事轉向對中共有利的一方,國民黨軍日趨被動。5月,中共成立中原野戰軍,發動宛東戰役,擊敗國民黨軍18軍。6月—7月,解放軍華東野戰軍與中原野戰軍一部發動豫東戰役,攻克開封,殲滅整編75師,雖然在黃泛區會戰中損失慘重,但已經確定了中共在中原地區的優勢地位。毛澤東在1948年8月稱「解放戰爭好像爬山,現在我們已經過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階段已經過去了。」

第三階段(1948年9月—1949年12月)

戰略決戰:1948年9月,解放軍攻克設防堅固的要塞濟南,成為決戰序曲。新華社在10月24日播發了濟南戰役的戰果:斃傷國民黨軍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其中將官23人,戰場起義2萬餘人,繳獲輜重彈藥無數。美聯社對此評論:「自今而後,共產黨要到何處,就到何處,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沒有什麼阻擋了。同年冬,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戰略決戰,決戰首先從東北打響。

遼瀋戰役(遼西會戰):1948年5月,解放軍包圍長春,圍而不打。1948年9月,東北野戰軍圍困錦州。國民黨軍組織廖耀湘第九兵團(包括新一軍、新六軍「兩大主力」)自瀋陽西進彰武,侯鏡如兵團在錦西塔山海灘登陸東進,企圖救錦州之圍,分別在黑山和塔山遭遇解放軍阻擊未果。10月15日,中共東北野戰軍攻克錦州,俘虜范漢傑。錦州戰役結束後,第九兵團試圖從黑山,打虎山南下營口海路撤退,但未能突破該陣地並延誤時機。林羅部隊自錦州回援,將國民黨軍精銳包圍全殲,俘虜廖耀湘。11月,東北野戰軍攻克瀋陽,營口,占領東北全境,僅劉玉章52軍一部從營口逃脫。

淮海戰役(徐蚌會戰):這場決戰,中國共產黨方面及後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方面稱為淮海戰役,中華民國政府方面稱為徐蚌會戰。1948年11月,鑑於蘇北決戰日趨臨近,國民黨軍決定向徐州集結。劉伯承率領中原野戰軍攻占宿縣,切斷徐州後路,腰擊國民黨軍成為勝負手。此時連雲港的黃百韜兵團西撤徐州,途中因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得到秘密情報後緊急調軍攔截,在大運河附近的碾莊地區將黃百韜包圍。與此同時,國民黨軍黃維兵團自確山,駐馬店東進徐州,11月26日在雙堆集被解放軍中原野戰軍包圍。由於國民黨軍在徐東被共軍頑強阻擊,導致在11月18日,碾莊的黃百韜兵團激烈抵抗後終遭全軍覆沒,黃百韜自殺。鑑於集結計劃失敗,12月1日,杜聿明率領國民黨軍放棄徐州南下。蔣中正受中共間諜郭汝瑰影響,空投命令要求與解放軍決一死戰。12月4日,杜聿明三個兵團在河南孟集地區被粟裕華東野戰軍包圍。12月15日,黃維兵團覆沒,僅胡璉率殘部突圍。1949年1月10日,在華東野戰軍的攻擊下,杜聿明兵團全軍覆沒,杜聿明被俘,邱清泉自殺(一說被擊斃)。

平津戰役(平津會戰):1948年底,中共華北野戰軍楊成武部在新保安合圍了傅作義國民黨軍精銳第三十五軍,將其全殲。12月21日,東北野戰軍迅速南下,攻占鹹水沽,切斷平津國民黨軍海運的退路。1949年1月初,東北野戰軍完成了對北平,天津和塘沽的分割包圍。1月14日,東北野戰軍對天津發動總攻擊,15日八時占領天津,俘虜守軍司令陳長捷。北平僅剩下傅作義守軍20萬人。傅作義經過第三方面蘇靜,鄧寶珊等人與中共接觸,達成了和平協議;1月22日,國民黨軍為北平免遭戰火,出城接受中共整編。31日,中共占領華北重鎮北平,而國民黨軍在華北僅剩下太原一個據點。

三大戰役是國民黨軍全面崩潰的決定性戰役。三大戰役前的兩年多,國民黨軍損失的大部分都是雜牌部隊或戰力一般的部隊,而精銳主力部隊僅整74師被殲滅,其餘主力部隊保存完好。而三大戰役後,國民黨軍的大部分精銳部隊(如新一軍,新六軍)等全軍覆沒,總兵力損失150萬人。淮海戰役(徐蚌會戰)更是讓國民黨軍劃江而治的希望破滅,江南地區已經全面暴露於中共大軍之下。中華民國政府在大陸的統治到了全面崩潰的邊緣;1月21日,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宣布引退;副總統李宗仁依據憲法行使代總統職責。李宗仁接任後,宣布與中共和談。

最終勝利

1949年4月,國共雙方在北平舉行和平談判。在共產黨規定的和談截止日4月20日,南京政府拒絕了共產黨提出的投降式「和平」條件,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隨即發動渡江戰役強渡長江[11]。4月23日,解放軍占領中華民國首都南京,5月3日占領浙江省會杭州,5月22日占領江西省南昌,5月27日攻克中國第一大城市上海。5月中旬,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從武漢附近渡江,於16日、17日相繼占領武漢三鎮。

在華北,解放軍於4月24日攻克山西軍閥閻錫山長期堅守的山西省會太原。5月,駐青島美軍開始撤離,6月2日解放軍攻占青島。在西北,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於5月占領陝西省會西安,8月占領甘肅省會蘭州

面對解放軍的進攻,民國政府各部1949年初即南遷廣州。4月23日,代總統李宗仁逃離南京飛抵廣州,與白崇禧在華南組織防線。與此同時,年初下野的蔣介石一直在幕後操縱軍政事務,他以國民黨總裁的身份督戰,將政府價值約3億美元的金、銀、外匯儲備及忠於他的軍隊遷往台灣。8月4日,湖南省主席程潛、國民黨軍第一兵團司令陳明仁宣布起義,次日湖南省會長沙和平易幟。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在湖南南部經過青樹坪戰役、衡寶戰役後基本消滅白崇禧集團主力,在廣西戰役中基本消滅白集團。10月14日,解放軍占領廣州,民國政府再次西遷重慶,試圖在西南地區繼續抵抗。

在解放軍全面進軍的同時,9月下旬,共產黨與民盟等民主黨派及各界代表在北平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議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共同綱領》,並完成了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準備工作,同時將北平改名北京並定為首都。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占領上海之後,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向東南沿海進軍。8月17日攻占福建省省會福州,10月17日解放軍渡海攻占廈門,但在隨後10月25日對金門的渡海作戰中遭到慘敗,11月3日登陸浙江舟山群島的登步島時再次失利。

11月,蔣介石抵達重慶重返政府,李宗仁則出走香港。同時,解放軍從湖南、湖北進軍西南,11月15日占領貴州省會貴陽,30日攻占重慶。此前民國政府遷至成都,隨即於12月7日宣布遷設台灣台北。12月8日至10日,民國政府五院院長、各部會首長、政府公務員及兩蔣紛紛離開成都飛抵台北。12月9日,雲南省主席盧漢、西康省主席劉文輝分別在昆明、雅安宣布起義,解放軍和平進軍雲南、西康兩省。27日,解放軍攻克成都。至此,中國大陸幾乎全部為共產黨所控制。民國政府僅能掌控中國東南沿海島嶼(台灣、金門、馬祖烏丘東引海南島舟山群島一江山島大陳島萬山群島)及西南(雲南、廣西、四川)部分山區,國共內戰大勢已定。

第四階段(1949年12月—1955年2月)

隨着國共戰爭大勢底定,大規模的軍事會戰已經不可能再出現,戰爭的規模趨於中小型。

西南地區部分,由於在中國大陸西南方殘餘的中華民國國民黨軍很難再有所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自進入成都後,便繼續一路追擊這些已經無法大規模組織戰鬥的軍隊。西南的國民黨軍93師無法跟大規模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作戰,一路往邊界撤退,最後退到泰緬邊境的三不管地帶(泰緬金三角),在當地形成一股特殊的勢力,為泰北孤軍。1954年,因緬甸政府向聯合國提出抗議,中華民國政府開始逐步將93師及眷屬遷往台灣桃園縣中壢市、平鎮市及南投縣仁愛鄉安置,而在泰國北部的部隊,仍然有相當數量的人不願離開,表示要從這裡打回大陸去。他們主要為雲南籍官兵,因為身處緬甸,離家較近。最後因為協助泰國政府平定山區共產黨叛亂,獲得泰國國籍,在泰國得以合法永久居留與生活。

在東南沿海作戰方面,由於解放軍以陸軍起家,缺乏足夠的海空軍專業部隊與武器裝備,在訓練上如登陸戰等方面經驗亦不足,1949年在金門被國民黨軍擊退後,一時之間不敢貿然作戰,而國民黨軍雖然在陸軍戰鬥方面損失慘重,但在海空軍當時仍優於解放軍,甚至還能派遣空軍轟炸上海或突襲福建沿海島嶼。不過隨着國民黨軍部隊主力集中駐守台灣,與台灣距離較遠的沿海島嶼讓解放軍有了機會,1950年春天解放軍進兵海南島、萬山群島與舟山群島,雙方經過多日交戰,最後國民黨軍在以固守台灣優先的策略下相繼撤離當地。


視頻

第二次國共內戰視頻

國共內戰打響的第一次大仗孟良崮大戰



國共內戰三年,中國共軍徹底取得戰爭勝利,蔣委員無奈逃亡台灣

參考文獻

  1. [15],搜狐網2016-09-1922:05
  2. [16],搜狐網
  3. [17],騰訊網2019-11-1520:51
  4. [18],搜狐網2018-01-1910:13
  5. [19],豆丁網
  6. [20],豆丁網
  7. [21],趣歷史2014-03-1117:23:15
  8. [22],共產黨員網,2016年06月29日
  9. [23],央視網
  10. [24],人民網
  11. [25],搜狐網,2017-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