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寧區
邕寧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首府南寧市東南部。轄蒲廟鎮、新江鎮、百濟鎮、那樓鎮、中和鄉5個鄉鎮,9個社區、65個行政村、402個自然村,全城區總面積1255平方公里,人口34.8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0.13萬人,壯族人口約占總人口的94%。轄區耕地面積4.56萬公頃,其中水田1.38萬公頃,旱地2.03萬公頃,森林面積4.2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34.5%。
千年古縣,十載新區。邕寧歷史悠久,自東晉大興元年(公元318年)始建晉興縣起至新中國成立之初,縣治均設在南寧城內,1949年12月4日南寧解放,將南寧城及附近村從邕寧縣劃出,成立直轄廣西省的南寧市,1950年2月8日廣西省府成立,省會設在南寧市,邕寧縣府於1950年12月後遷往蒲廟。2005年3月南寧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邕寧進入撤縣設區的發展新曆程。
2018年12月12日,被命名為第二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2019年3月,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目錄
建制沿革
秦以後,今邕寧地屬西甌、駱越地。秦屬桂林郡轄地。
漢屬鬱林郡領方縣及合浦郡治合浦縣轄地。東漢因之。
三國時代,今邕寧地屬吳國轄地。東、北、西境屬吳置鬱林郡臨浦縣,南境屬合浦郡合浦縣。
東晉大興元年(318年),先設晉興郡,後置晉興縣,屬之。南北朝的宋、齊、梁、陳仍基本沿襲。
隋罷晉興郡為晉興縣,屬簡州。開皇十八年(598年)改晉興縣為宣化縣,屬鬱林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在此置南晉州,初領宣化一縣,五年析宣化置武緣、晉興、朗寧、橫山四縣。(乾元後省橫山)貞觀八年(634年)改為邕州。天寶元年(742年)改為永寧郡。
乾元元年(758年)復為邕州。長慶二年(822年)於此設邕管經略使。宣化縣屬之。
宋開寶四年(971年)更晉興為樂昌,六年省朗寧入宣北,封陵入武緣,如和入宣化。此間,州、郡、及宣化縣治均在南寧。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邕州改為邕州路。泰定元年(1324年)又改為南寧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南寧路改為南寧府。清代仍沿襲,宣化縣屬之。
民國2年(1913年)6月廢府改道,宣化縣改為南寧縣,隸屬邕南道。民國3年(1914年)1月改稱邕寧縣。邕寧縣得名之始並延續至今,隸屬南寧道,列為甲等縣。民國15年(1926年)10月裁道,直屬廣西省府。民國19年隸屬南寧民團區,後設置南寧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改隸該公署。
1949年12月4日南寧解放,25日邕寧縣人民政府在南寧宣布正式成立,縣府設在今南寧市糖紙廠。1950年12月,縣府從南寧遷至蒲廟,設在今人民醫院。1951年8月縣府遷往五塘,設在今五塘中心小學。1953年1月縣府由五塘遷返蒲廟。1951年,邕寧縣隸屬南寧專區(後改賓陽專區遷往蘆圩)。1952年7月,邕寧縣改置邕寧專區,12月,設置廣西省桂西僮族自治區(1956年3月20日將區改稱州),邕寧專區屬之。1953年撤銷邕寧專區,邕寧縣屬桂西僮族自治區。1958年3月廣西僮族自治區成立後(1965年10月12日將「僮」字改「壯」字),廢州設署,邕寧縣隸屬邕寧專員公署(1958年11月更名為南寧專員公署,1971年專區改為地區)。1983年10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歸屬南寧市。
1996年,邕寧縣面積4672平方千米,人口約87萬人。轄15個鎮、6個鄉:蒲廟鎮、五塘鎮、蘇圩鎮、吳圩鎮、良慶鎮、那馬鎮、那樓鎮、南陽鎮、伶俐鎮、劉圩鎮、四塘鎮、崑崙鎮、大塘鎮、南曉鎮、那陳鎮、百濟鄉、新江鄉、鎮龍鄉、中和鄉、長塘鄉、延安鄉。縣政府駐蒲廟鎮。
2000年6月2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同意延安、新江、長塘等3個鄉改為鎮建制,各鄉改鎮後原轄行政區域不變(桂政函[2000]129號)。
2002年末,邕寧縣面積4725平方千米。總人口92.6萬人。轄18個鎮、3個鄉:蒲廟鎮、良慶鎮、吳圩鎮、蘇圩鎮、延安鎮、四塘鎮、五塘鎮、崑崙鎮、長塘鎮、伶俐鎮、南陽鎮、劉圩鎮、那樓鎮、新江鎮、那馬鎮、大塘鎮、南曉鎮、那陳鎮、中和鄉、鎮龍鄉、百濟鄉。共213個行政村、35個居委會。2003年末全縣總人口93.08萬人。2004年末全縣總人口938834人。南寧市大沙田經濟開發區(北區、南區2個居委會)、南寧市沿海走廊經濟開發區、南寧市仙湖開發區在轄區內。
2004年9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函[2004]79號)調整南寧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邕寧縣,設立南寧市邕寧區。將原邕寧縣的蒲廟(不含莫村)、新江、那樓、鎮龍、百濟、中和6個鄉鎮劃歸邕寧區管轄,邕寧區人民政府駐蒲廟鎮。將原邕寧縣的四塘、五塘、崑崙3個鎮劃歸興寧區管轄。將原邕寧縣的長塘、伶俐、劉圩、南陽4個鎮和蒲廟鎮的莫村劃歸青秀區管轄。將原邕寧縣的吳圩、蘇圩、延安3個鎮劃歸江南區管轄。將原邕寧縣的那陳鎮、大塘鎮、南曉鎮、那馬鎮、良慶鎮(以及大沙田開發區、沿海經濟走廊開發區)劃歸良慶區管轄。
2005年3月18日,邕寧縣撤縣設區,邕寧區正式成立。
2004年末,邕寧區總人口31.6萬人。轄蒲廟、新江、那樓、鎮龍、百濟、中和6個鄉鎮。
2005年6月25日,《南寧市人民政府關於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通知》(南府發[2005]70號):撤銷鎮龍鄉建制,整體併入那樓鎮,擴大那樓鎮的管轄範圍。調整後的那樓鎮管轄羅馬、那盆、那頭、屯六、那旺、屯了、中山、那務、壇墩、壇垌、河浪、華佳、那利、三江、那文、那他、那豐、那良、屯良、棠梨等20個村和那樓、鎮龍2個社區,總面積354.2平方千米,人口8.77萬人。那樓鎮人民政府駐那樓社區。7月,正式撤銷鎮龍鄉,併入那樓鎮。
2013年5月10日,百濟鄉撤鄉建鎮,原行政區域不變。
邕寧區由原來管轄的三鎮兩鄉變為管轄四鎮一鄉。
行政區劃
2017年,邕寧區管轄蒲廟鎮、那樓鎮、新江鎮、百濟鎮、中和鄉等5個鄉鎮和新興產業園,其中蒲廟鎮和那樓鎮為特大型鄉鎮,百濟鎮和中和鄉為大型鄉鎮,新江鎮為中型鄉鎮;含4個城市社區,5個農村社區,65個村委會,455個自然坡(屯),2475個村(居)民小組。
人口民族
人口
2016年末全城區戶籍人口36.04萬人,比上年增長1.79%,其中城鎮人口14.79萬人,鄉村人口21.25萬人。全城區人口自然增長率6.6‰。
民族
邕寧區是少數民族聚居區,有壯族、漢族、瑤族、苗族、仫佬族、侗族、回族、滿族、藏族、毛南族、土家族、布依族、水族、黎族、京族、彝族、蒙古族、白族、朝鮮族、傈僳族、仡佬族、傣族、土族、羌族、景頗族等25個民族。2013年末,全區總人口34.81萬,其中少數民族33.09萬,占全區的95.06%。
交通
邕寧區地處南寧市中心城區東南部,是首府南寧的「東大門」。邕寧區處於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具有沿市、沿海和沿江等區位優勢。隨着南寧市重點向南發展,集中力量建設五象新區戰略的實施,邕寧區龍崗片區及城區政府所在地附近的16.8平方公里納入了五象新區的規劃範圍,是南寧市城市建設向南和向東發展的重點區域之一。毗鄰南寧保稅物流中心、中國—東盟國際物流基地、吳圩機場航空港,直通五象大道、玉洞大道延長線,有南北高速公路、南寧外環繞城高速公路、湘桂鐵路和廣西沿海鐵路、邕北高速鐵路,地鐵1號線、2號線、4號線、疏港大道經過。水路有邕江自西向東流經,可通航千噸級貨輪直達廣州、香港等地區,正在建設的南寧中心城港牛灣作業區是中國第三大河流珠江-西江黃金水道的優良深水港港口,占地57公頃,一期工程11個3000噸級泊位已全面建成並開通運營,設計年吞吐能力達403萬噸,碼頭泊位總長 1142 米,設計堆場面積 224348 平方米,倉庫面積 27134 平方米,總投資 10.29 億元。
邕寧區以城區政府所在地——蒲廟鎮為幹線交通樞紐和以那樓鎮為中心放射通向城區新江、百濟、中和等鄉鎮和青秀區劉圩鎮的鄉村扇形公路網已初步雛形,構成了以高速公路、國省道公路為幹線,縣鄉公路為支線相輔相成的公路網。截至2013年,境內有省道二級公路1條共41千米;三級(含以下)縣道8條共109千米;鄉村道路1072.70千米。南寧繞城高速在蒲廟設有出入口,外環繞城高速公路在新江、八鯉設有出入口。
政治
黨政機關
中國共產黨邕寧區委員會:2013年,下轄基層黨(工委)13個:蒲廟鎮黨委、那樓鎮黨委、新江鎮黨委、百濟鎮黨委、中和鄉黨委、直屬機關黨工委、新興產業園區黨工委、經貿黨委、教育黨委、公安分局黨委、農林水利局黨委、供電公司黨委、衛生黨委。區委設辦公室、組織部、宣傳部、統一戰線工作部、政法委員會、機構編制委員會、直屬機關黨工委、紀律檢查委員會、統籌城鄉改革發展工作委員會等9個黨委工作部門。
邕寧區人民代表大會:2013年邕寧區有各級人民代表大會6個,其中區人民代表大會1個,鄉鎮人民代表大會5個。設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下設有辦公室和法制工作委員會、財政經濟工作委員會、代表聯絡工作委員會4個工作機構。
邕寧區人民政府:成立於2005年3月,辦公地址在蒲廟鎮紅星路18號。邕寧區鄉鎮以上人民政府機構6個,其中區政府1個。鎮政府4個,鄉政府1個。區政府設辦公室、發展改革局、經濟貿易和信息化局、教育局、扶貧科學技術局、民族事務局、民政局、司法局、財政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環境保護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城市管理局、交通運輸局、農林水利局、文化新聞出版局、衛生和計劃生育局、審計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統計局、法制辦公室、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23個行政工作部門,直屬事業單位有招商促進局、農業機械化管理中心、住房制度改革辦公室、二輕集體工業聯社、房屋和征地拆遷辦公室、機關事務管理局、工業發展辦公室、水庫移民工作管理局等8個,管理事業單位有:供銷合作聯社、政府集中採購中心、土地儲備分中心等3個。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邕寧區委員會:區政協組織1個,設常務委員會主持會務,下設辦公室、綜合專門委員會、提案委員會工作機構。
政法軍事
政法:中共邕寧區委員會政法委員會位於蒲廟鎮紅星路18號。2017年末,全區有人民法庭1個,即那樓人民法庭;1個派出鄉鎮檢察室,即那樓鎮檢察室;公安派出所6個,分別是蒲廟(城關)派出所、龍崗派出所、那樓(鎮龍)派出所、新江派出所、百濟派出所、中和派出所;司法所5個,分別是蒲廟鎮司法所、那樓鎮司法所、新江鎮司法所、百濟鎮司法所、中和鄉司法所。
交通警察:轄區內有南寧市公安局交警三大隊,下設交通秩序管理、交通事故管理和交通安全宣傳3個中隊。
人民武裝:邕寧區人民武裝部下設5個鄉鎮武裝部。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邕寧區地處「南寧盆地」東南部,總的地勢是南、北高,中部低,由西向東傾斜。地貌大體分為山地、丘陵、平原3個類型:其中,丘陵面積最大,約占全縣總面積的62%;平原次之,約占24%;山地較小,占14%。但山地對自然景觀和各地理要素影響很大。
氣候特徵
邕寧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長冬暖,乾濕分明,日照強,霜期短,冰雪罕見。全年的氣候變化是:2~3月為冷暖空氣頻繁交替期,常有低溫陰雨天氣;4~5月常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伸的影響,易有春旱發生;6~8月是夏季風極盛時期,多受颱風侵襲,易有洪澇發生;9~10月暖濕氣團逐漸撤出大陸,雨量銳減,易有秋旱發生;11月~次年1月,主要受大陸變性冷高壓控制,是一年中溫度最低的時期。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邕寧區境內林木主要有松樹、桉樹、樟樹等,以馬尾松、濕地松和速生桉樹居多。據邕寧區農林水利局統計,2013年邕寧區林地面積4.74萬公頃,森林面積4.23萬公頃,其中有林地面積3.67萬公頃、國灌林面積4490.20公頃、農地經濟林面積1.30公頃、農地竹林面積8.10公頃、四旁(屋旁、路旁、水旁、田旁)綠化面積1141公頃,森林覆蓋率34.34%。活立木積蓄量225.62萬立方米。
動物資源
邕寧區動物資源豐富。水產品主要有魚類、蝦蟹類、蚧貝類。魚類品種有近百種,其中經濟價值較高的有草魚、鯉魚、羅非魚、鯪魚、鬍子鲶、赤眼鱒、大口鲶、黃顙魚、鲶魚、大眼紅魚、魴、鯿、光倒刺䰾、倒刺䰾、泥鰍、斑魚、黃鱔等五十多種。蝦蟹類有羅氏沼蝦、龜、鱉、田螺等。家禽主要有雞、鴨、鵝,其中雞的主要品種有本地土雞、三黃雞、煙霞雞、天露麻雞、天露黑雞、矮腳黃雞、青腳麻雞、竹絲雞、烏皮麻雞等,鴨品種主要有櫻桃谷肉鴨、番鴨、芝麻鴨等,鵝品種主要有陽江鵝、獅頭鵝、朗德鵝等。其他禽類還有家養的肉鴿、鵪鶉等。牲畜主要有豬、牛、羊,其中豬主要品種有長白豬、杜洛克豬、陸川豬、大花白豬、文昌豬、巴馬香豬、野豬等,牛品種主要有德黃牛、摩拉水牛、尼里水牛等,羊品種主要有波爾山羊、馬山黑山羊等。其他的牲畜有肉用的家兔等。
礦藏資源
已探明邕寧區礦產資源種類有13種。其中:建築石料用石灰岩、砂岩,水泥配料用泥岩(黏土)、砂石、高嶺土,磚瓦用頁岩、無煙煤,金屬礦有鉛、鋅、銅、重晶石、鈾等。
經濟
綜述
經濟增長:初步核算,2016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77.1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8%。全城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7385元,三次產業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7.13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17.33億元,增長9.1%;第三產業增加值32.66億元,增長14.9%。三次產業的比重為35.2∶22.5∶42.3。三次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16.7%、21.3%和62%,分別拉動經濟增長1.64、2.08和6.07個百分點。全年財政收入12.84億元,比上年增長25.09%,其中稅收收入12.2億元,同比增長25.9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06億元,增長5.56%。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7.69億元,增長17.23%。各項民生支出均有不同程度增長:其中教育支出3.15億元,增長1.11%;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74億元,增長13.16%;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3.29億元,增長36.31%;農林水事務2.72億元,增長52.27%。
第一產業
產值:2016年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5.66億元,比上年增長4.5%(上年價,下同)。其中,農業產值24.44億元,增長4.71%;林業產值1.22億元,增長34.26%;牧業產值18.13億元,增長2.42%;漁業產值1.37億元,增長5.45%;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5億元,增長4.52%。
農作物產品產量:全年糧食總產量14.49萬噸,增產0.6%;蔬菜產量27.13萬噸,增產11.28%;水果產量5.06萬噸,增產13%;甘蔗產量104.97萬噸,增產3.9%;果用瓜產量7.31萬噸,下降1.68%。
養殖業產品產量:全年肉類產量6.18萬噸,比上年增長0.51%,;生豬出欄26.22萬頭,比上年下降3.96%;禽蛋產量0.07萬噸,下降2.11%;水產品產量1.39萬噸,增長5.79%。
第二產業
邕寧縣解放前只有個體和私營手工業。清朝末年,全縣形成棉織、打鐵、車縫、皮革、磚瓦、釀造、爆竹等行業。民國期間,據廣西統計局調查,民國21年(1932年),按當時轄區計算,全縣有手工業1036戶,從業人員3308人,年產值201萬元(國幣),主要產品皮鞋銷往廣東、香港,土白布、爆竹、陶器銷往越南和左右江一帶。日軍侵華期間,手工業遭到嚴重破壞,戰後恢復緩慢,據縣政府統計提要載:民國34年,全縣有電力、自來水、碾米、印刷、紡織、捲菸、煙絲、酒精、肥皂、機修等小工廠139家,多集中於縣城(今南寧市),有手工業355家。解放前夕,全縣有個體手工業2474戶,從業人員4046人,年產值400多萬元(國幣),可分為23個行業,較大的行業是打鐵、車縫、陶器、棉織。
解放後,1951年開始有國營工業,1954年開始建立集體工業,1986年開始興辦中外合資企業,國營工業至50年代末已躍居主體地位。工業生產普遍使用動力機械,但仍保留必要的手工操作。1952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84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5299萬元的3.4%。至1990年,有工業企業126家,從業人員1.5萬多人;工業產值54153萬元(按不變價計算),占當年工農業總產值129359萬元的41.9%;工業主要門類有食品、建材、煤炭、化學、機械、印刷、造紙,大宗產品有機製糖、水泥等。
工業:2016年全年全部工業總產值34.99億元,比上年增長33.16%。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3億元,增長35.56%;其中國有企業增長10.72%,股份制企業增長41.5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22億元,增長20.8%。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8.2%,拉動經濟增長1.78個百分點。
分輕重工業看,全城區規模以上輕工業產值完成0.9億元,同比下降36%;重工業完成32.1億元,同比增長39.94%;輕重工業產值比例為2.72∶97.28,重工業產值比例高於輕工業94.56個百分點。
全城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8.16億元,比上年增長12.14;利稅總額1.04億元,下降25.23%,其中,利潤總額0.51億元,下降38.77%。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產銷率96.2%。
第三產業
2016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56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8.53億元,增長10.1%;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03億元,增長12%。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18.35億元,增長9.6%;住宿餐飲業零售額2.97億元,增長19.3%。全年商品銷售總額45.02億元,比上年增長9.3%;住宿和餐飲業營業額3.23億元,比上年增長17.2%。
2016年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76.18億元,同比增長37.36%。其中:項目投資完成73.17億元,同比增長21.48%;房地產開發投資103.01億元,同比增長51.43%。民間投資105.74億元,同比增長38.55%;工業投資11.46億元,同比下降28.3%;技術改造投資8.26億元,同比下降43.08%。房地產銷售面積完成99.9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65.38%。
2016年全年實際到位內資30.75億元,增長23%。直接利用外資額1860萬美元,增長12.72%。
交郵通電
郵政
邕寧區郵政業務歸屬南寧郵政局仙葫分局經營管理。2013年,轄區內有那樓郵政支局、中和郵政所、百濟郵政所、鎮龍郵政所、新興郵政營業所、漢林儲蓄郵政營業所6個營業點。設有投遞段道共16條,總里程508千米,投遞村莊49個。其中那樓投遞段道有5條,總長211千米,投遞村莊17個;中和投遞段道有4條,總長130千米,投遞村莊10個;百濟投遞段道有3條,總長135千米,投遞村莊11個;鎮龍投遞段道有4條,總長32千米,投遞村莊11個。
通信
電信: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南寧市城郊(邕寧區)分公司位於蒲廟鎮蒲津路112號,公司負責對南寧市郊區(除南寧市區外)24個鄉鎮及周邊地區提供通信服務。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南寧市城郊(邕寧區)分公司邕寧分局位於那樓鎮人和路南段,分局負責對邕寧區五個鄉鎮的電信業務。截至2017年,邕寧區電信服務區域內,光纖到戶實現了全覆蓋行政村(社區)一級,覆蓋了80%以上的自然坡(屯)。
移動: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廣西有限公司南寧市邕寧分公司位於蒲廟鎮蒲津路136號,負責邕寧區所有中國移動通信業務。移動邕寧分公司下設綜合部、市場部、政企服務部、工程維護部、營銷中心等部門,管轄蒲津廳、團結廳、南寧學院廳、那樓廳、中和廳、新江廳、百濟廳7個營業廳,營銷中心位於那樓鎮中淡路北段,負責邕寧區所有的中國移動營銷業務。移動4G信號實現了全城區鄉鎮政府所在地的全覆蓋,輻射鄉鎮周邊村屯,3G信號實現了全覆蓋,光纖入網覆蓋鄉鎮一級。
聯通:邕寧區的聯通通信業務隸屬於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五象新區分公司負責,在行政區域的五個鄉鎮內都設有自建經營廳和自營廳。4G信號覆蓋城區鄉鎮政府所在地,3G信號覆蓋鄉鎮政府所在地,輻射周圍村屯。
供電
邕寧供電公司是南方電網公司所屬的縣級供電企業,成立於1954年,前身是蒲廟電力廠,2017年下設蒲廟供電所(負責蒲廟鎮、莫村電力業務)、那樓供電所(負責那樓鎮、中和鄉、百濟鎮、新江鎮電力業務)、伶俐供電所(負責伶俐鎮、長塘鎮、南陽鎮、劉圩鎮電力業務)、五塘供電所(負責五塘鎮、四塘社區、崑崙鎮電力業務)、吳圩供電所(負責吳圩鎮、蘇圩鎮、延安鎮、那陳鎮電力業務),覆蓋南寧市邕寧區、良慶區、青秀區、興寧區、江南區的16個鄉鎮,198個行政村,3189平共方千米的營業區域。2013年,用電用戶月19.38萬戶,累計總裝電量73.48萬千伏安。轄區內有35座35千伏變電站,主變54台,容量238.28兆伏安;35千伏輸電線路352.88千米,10千伏配電線路2678千米;配台電區3671個,容量602.561兆伏安。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2016年,邕寧「壯族八音」、」壯族嘹囉山歌「、「壯族搶花炮」等列入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建立有「壯族八音」、」壯族嘹囉山歌「、「壯族搶花炮」等優秀民族文化傳承基地。城區建有「兩館」(圖書館、文化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各鄉鎮建有綜合文化站,村屯(坡)社區建有村級公共服務中心、農家書屋、文化活動中心。擁有國家二級圖書館1個,大型文化活動中心1個(含國家三級文化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邕寧區支中心1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鄉鎮中心點5個、鄉鎮文化站5個、農家書屋76個、村級公共服務中心49個、電子閱覽室6個,還有一批企業自行建設的大型活動場所,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覆蓋城鄉。這些文化場地常年實行免費開放,豐富群眾業餘生活。
教育事業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科舉,設學堂,全縣共有學堂15所。
民國初年,學堂改為學校。民國12年(1923年),全縣共設初等小學205所,高等小學47所。 至民國38年,全縣小學有484所,其中中心小學86所,國民基礎小學398所,在校學生5.9萬人,占全縣適齡學童8.7萬人的71.8%。普通中學8所(含私立初中2所),在校學生2828人。
解放後,教育事業發展較快。1951年,全縣有小學1382所,在校學生50902人;中學3所,在校學生627人。
1957年,全縣小學發展至844所,在校小學生73553人,分別為1951年的1.23倍和1.44倍;中學7所,在校學生3651人,為1951年的5.82倍。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教育遭受嚴重破壞,全縣中小學普遍停課鬧革命,不少學校領導和教師被亂批亂鬥,致使教學秩序混亂,教學質量下降,耽誤了一代人的學習。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教育經過撥亂反正,逐步恢復正常,至1990年,全縣有幼兒園569所(班),入園幼兒23116人,教養員614人;小學1275所,在校學生116250人,分別為1957年1.51和1.58倍;普通中學64所,在校學生30894人,分別為1957年9倍和8.46倍。專業學校有黨校、壯文學校、教師進修學校、職業高中、農機校等,填補了專業教育的空白。
2016年,城區有普通中學13所,分別是邕寧區民族中學、邕寧區朝陽中學、邕寧區城關中學、邕寧區清泉中學、邕寧區蒲廟鎮第二初級中學、邕寧區那樓中學、邕寧區那樓鎮第一初級中學、邕寧區新江中學、邕寧區百濟中學、邕寧區百濟鎮初級中學、邕寧區中和中學、邕寧區虹橋雙語實驗學校和南寧市第四十一中學;在校學生15429人,比上年減少534人,畢業生5491人,比上年增加270人。全城區初中畢業升學率92.1%。城區有小學69所,其中城市小學5所(城關一小、城關二小、城關四小、永樂小學、梁村小學),5所中心學校(本部),57所村級小學和1所特殊教育學校以及虹橋雙語實驗學校。全年招生3714人,比上年增加294人;在校學生21819人,比上年增加53人。全城區有3所公辦幼兒園,分別是邕寧區直屬機關保育院、那樓鎮中心幼兒園及其第一分園;在建公辦幼兒園6所,分別是清泉幼兒園、梁村幼兒園、蒲廟鎮中心幼兒園、百濟鎮中心幼兒園、新江鎮中心幼兒園、中和鄉中心幼兒園。
醫療衛生
2016年末,全城區各類衛生機構138個,其中,醫院2個、衛生院6個、村衛生室70個,門診部(所)60個。醫院、衛生院病床位1241張。各類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512人,比上年增加497人,其中執業醫師413人。城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4個。全城區所有行政村都建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281251人,參合率99.72%。兒童計劃免疫接種率99.61%。
2016年邕寧區有2個國家二級甲等醫院:邕寧區人民醫院和邕寧區中醫醫院;2個中心衛生院:那樓中心衛生院和百濟鎮中心衛生院;4個鄉鎮衛生院:蒲廟鎮衛生院、新江鎮衛生院、中和鄉衛生院和那樓鎮鎮龍衛生院;2個衛生分院:百濟鎮中心衛生院紅星分院、中和鄉衛生院新安分院;城市衛生服務機構4個:新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蒲津社區衛生服務站、紅星社區衛生服務站、那元社區衛生服務站;婦幼保健院1個:南寧市江南片婦幼保健院。
歷史文化
綜述
邕寧縣民間文藝源遠流長,豐富多采,極富有民族特色。民間戲劇除外地流入的邕劇、粵劇外,還有山歌劇、師公劇,採茶戲等;民族舞蹈有春牛舞、斑鳩舞、白鶴舞、師公舞、採茶舞等;民歌歌種繁多,異采紛呈,其中「了羅」山歌的還球歌圩,聞名遐邇。流行於民間的故事、歌謠、諺語、歇後語也相當豐富。
戲劇
粵劇:為縣內城鄉流行最廣泛的劇種。清末民初,已有廣東粵劇戲班「得得聲」、「華隆興」等到蒲廟演出。民國初年,蒲廟、新江、劉圩、大塘、南曉等地,已有業餘粵劇戲班組織。抗日戰爭期間,來邕下鄉演出的廣東粵劇戲班(被戲稱為「鑽山班」)有個別藝人如難民李、譚少珊等流落本地,以傳藝糊口,為傳播粵劇藝術出了力。解放後,全縣城鄉業餘粵劇團迅速發展。
演出劇目除傳統古裝戲外,還有大量新編古裝及現代粵劇,如解放初期的《九件衣》、《血淚仇》、《小二黑結婚》、《愁龍苦鳳兩翻身》;60年代的《山鄉風雲》、《李雙雙》、《打銅鑼》、《補鍋》等。一些劇團為配合中心工作,還自編自演現代小粵劇。
師公戲:流行於那陳、大塘、南曉、中和、伶俐、蒲廟、良慶等地。師公戲由跳神驅鬼的師公舞(唱師)演變而來,用平話演唱,亦稱平話戲,多在中秋、重陽等「大排」節日演出,以祝賀豐年,也有應邀為婚嫁、賀壽、新居落成等喜慶活動演出助興的。初期的師公戲表演形式簡單,唱腔單調。伴奏樂器只有一「岳」,(壯話nyak,即蜂鼓)配以鑼、鈸各一。後來逐漸吸收借鑑邕劇的表演形式,並借用邕劇本子,如《目蓮救母》、《四姐下凡》、《梁山伯與祝英台》等。樂器也增加了二弦、秦琴和谷魚等弦樂及打擊樂。解放後,師公戲仍有演出。
採茶戲:流行於縣境大部分地區,盛行於南曉、大塘、那陳、中和、南陽等南部鄉村。採茶戲系由採茶舞發展而成,戲劇情節簡單,內容多為描述男女愛情,人物一般為二生二旦(茶娘二、茶公、財主各一),唱腔採用民間小調,如「鮮花調」、「賣茶腔」等,以二胡、秦琴等樂器伴奏。常見劇目有《新春拜茶》、《補鞋》、《補缸》、《十送夫君》、《小五更》、《釣魚》、《賣紅絲線》等。解放後,有以現代題材編演的採茶戲。
山歌劇:為解放後興起的新劇種。清匪反霸、土地改革運動中,民間藝人以真人真事編成山歌劇演唱,對群眾進行階級教育,取得良好的宣傳效果,使山歌劇這一藝術形式得到觀眾的承認。之後,又出現由民間藝人和戲劇工作者結合,以民間故事或現代題材編演的、藝術性更高的山歌劇,頗受群眾歡迎,從而奠定了其在文藝舞台的地位。新江俱樂部自編的壯歌劇《寶筒記》,獲1956年自治區文藝會演創作獎。劉圩業餘文藝隊創作的山歌劇《妹嬌歷險記》,獲1984年南寧市「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專題文藝會演創作二等獎、演出三等獎。
舞蹈
採茶舞:流行於邕寧縣各地。據說於清末民初時由廣東省欽縣、靈山傳入。中和鄉採茶用壯話演唱,其他地區則用白話或平話演唱。採茶隊一般有1~2對茶公、茶娘(茶娘由男扮女裝,唱假嗓),以鑼、鼓、鈸伴奏,道具有紙扇、手帕和錢鞭。演唱時,茶公搖紙扇或錢鞭,茶娘揮手帕,踏着鼓點翩翩起舞,舞罷,互相問答對唱,唱畢又舞。採茶舞一般用於春節時登門賀年。
師公舞:流行全縣。
大多用於宗教活動。如師公「三元舞」,以3個面具代表師公始祖唐、葛、周。此外,還有送船舞、配岳(蜂鼓)舞,以及用於驅邪、祭祀等活動的「安龍」、「升油」(或稱盪油)、「求花」、「架橋」、「還願」等舞蹈。縣文化館以師公舞的舞蹈動作和音樂為基礎創編的唱師表演《新風贊》,1965年參加廣西民間文藝赴京代表隊在北京演出,獲得嘉獎,並被拍攝電影,收入《新中國文藝大系•曲藝集》。
春牛舞:流傳於吳圩、蘇圩一帶。其表演形式有獨腳春牛、兩腳春牛和四腳春牛3種。獨腳春牛也稱「撐春牛」,用竹篾紮成牛頭形,糊上紗紙,畫上牛眼、牛毛,並用稻草編成牛尾。舞者用一竹杆撐起舞動;兩腳春牛,以土布一幅,在其一端綴上一對黃牛角,由一人披在身上舞動;四腳春牛,用竹篾製成牛頭,聯以布塊,繪上灰、黃等顏色,另一頭綴牛尾,由2人鑽進去,如舞獅狀。舞春牛活動在每年開春的「會客節」期間進行(農曆正月初二至二月初二,個別村坡為三月初七)。是時,春牛隊會同採茶隊到過節的村坡逐戶登門「賀春」,討紅包,演唱春牛戲。1984年. 在南寧舉行廣西首屆「三月三」歌節,邕寧縣蘇圩春牛隊應邀參加表演活動。
斑鳩舞:流行於南曉、大塘的部分村坡。系由師公表演的帶有宗教色彩的舞蹈,穿插於民間喜慶豐收、祈求安吉的跳神活動「調大排」中。表演時,由3~6名師公扮演斑鳩。舞者頭戴竹扎、布裱彩繪的斑鳩頭,肩披青白相間的墊肩,下穿開擺裙,用手展開裙擺,象徵翅膀,旁有樂師擊樂伴唱。舞蹈內容有戲水、求愛等,由擺翅、揉嗉、耍尾、耍翼等基本動作組成。1985年,斑鳩舞應邀參加廣西第二屆「三月三」歌節表演。
蚌鶴舞:流傳於百濟鄉,以前在廟會期間,常與舞龍、舞獅一起活動。何時何地傳入不詳。1956年縣第一次民間文藝會演時,此舞曾參加表演。
民歌邕寧縣民歌的歌種繁多,特色明顯,異彩紛呈。有山歌(壯話稱「唱家」,九塘稱為「fwen」,即壯歡)、兒歌、哭嫁歌(「家客」、「哭客」)、水上民歌等。
山歌
以語種分,有壯話山歌、平話山歌、白話山歌、客話山歌。多為單聲部,二聲部山歌有:了羅山歌、五塘山歌和伶俐五合山歌。山歌的句式結構大多是七言四句或五言四句,也有三句的(如九塘壯歡、下南山歌)或多句(如了羅山歌中的「曲巧歌」)。山歌多數要押韻,也可不押韻。要求押韻的山歌,在對歌時很講究韻律的運用,應對者必須根據對方唱的韻腳對答。如要改變韻律,必須唱「改韻歌」提醒對方。如要改唱「迷西」韻,則唱「雲(我的)朋友,齊齊改韻唱迷西;久吃豬肉肚子膩,久唱一韻眼迷西」。也有在歌詞中提示對方,自己用的是什麼韻的。 如: 「手巾新呀手巾新,金銀、手巾遮頭是哪人? 」提示自己唱的是「金銀」韻。
對歌,是縣內各族人民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文化活動。其形式主要有:歌圩、喜事對歌、節日對歌等。
歌圩:流行於新江、百濟、那馬、大塘、南曉等鄉的部分村街。
還球,是歌圩的高潮。
節日對歌,也是歌圩之一,多於春節及中秋節、三月三等重大節日舉行。
其他
哭嫁歌:各地都有。姑娘出閣前數日,十姐妹每晚集中在新娘閨房內唱哭嫁歌,出閣之日達到高潮。哭嫁歌內容對控訴封建禮教和買賣婚姻占有很大份量。曲調雖然簡單,但唱來情真意切,催人淚下。出嫁娘上轎前在廳堂上辭別祖先、父母時,唱得淒切動人,甚至有唱至昏迷不醒的,滿堂賓客為之哽咽。解放後,已基本絕跡。
(歌詞)680—6851985年三月三歌節,全縣舉辦第一屆山歌大賽,有15個鄉鎮105名歌手參加,在蒲津公園設6個歌台,分歌種進行對歌,觀眾達1萬多人。這屆歌節共評出優秀歌師一批,其中縣一級歌師10名,縣二級歌師9名,鄉級歌師16名。至1990年,三月三歌節先後舉行兩次。其他八音班分文武場。武場八音只有哨吶、鑼、鈸等吹奏、打擊樂,吹打《八仙賀壽》、《仙姬送子》、《大開門》等曲目;文場八音除吹打樂器外,還有粵曲清唱,以多種管弦樂器伴奏。邕劇、粵劇流行地區多有八音班組織,被聘請為婚嫁、祝壽等喜慶活動時助興。
另外,邕寧縣傳統民間文藝還有:詩聯社、大蓬圩等文藝集社;雕刻(刻餅模、屋宇浮雕、塑神像)、壯錦(背帶心)、刺繡、剪紙、陶瓷器、泥塑哨子、扎花燈、龍頭、獅頭、戲劇頭盔等工藝美術。
特色小吃
生榨米粉
這種小吃風味濃厚,鮮滑爽口,營養豐富且價格低廉。那樓生榨米粉製作有六道工藝,即選米、發酵、打漿、壓團、打團、榨粉。米漿提前磨好,滴干水份,用布包起來,放進火膛中,用草木灰埋上兩三天的時間,讓米漿微微地發酵,帶一點點酸味,吃米粉時,隨吃隨榨。將弄好的粉團放在一個穿有幾十個小孔的圓鐵罐中,用一個削成圓形剛好能放進鐵罐的木頭,使勁壓塞進罐中的粉團,使粉團從小孔被擠出一條條圓形的米粉線,下面是一大鍋的骨頭湯,從小孔出來的細粉條直接掉入湯里里,不一會就熟了,撈上來盛入碗內就成為生榨米粉了。再把半肥瘦的豬肉剁碎,加上切成末的頭菜,一起炒香的頭菜肉末,澆上一大勺,撒上蔥花,加點油豆腐,澆上一勺湯,美味可口的生榨就做好了。
生榨米粉有兩種吃法:
1.是把米粉放入大碗中,澆上一大勺頭菜肉末,撒上蔥花,加點油豆腐,加進高級醬油、鹽、熟豆芽、鹹菜、生蔥各適量,倒入滾熱的骨頭湯即成,這種叫湯榨粉;
2.是干撈,不加入骨頭湯,用由醬油、酸醋、鹽、味精等多種調味料熬成的滷汁淋入粉內,加上叉燒肉片、豆芽、酸菜、熟韭菜一起拌勻,就成為清涼爽口,適宜夏季食用的叉燒乾撈榨米粉。
該小吃堪風味濃厚,鮮滑爽口,營養豐富且價格低廉稱一絕。
鐵鍋芝麻餅
起源於蒲廟、那樓、劉圩、中和等鄉鎮,原是邕寧人過年過節的喜慶小吃,只有少數老年人會做這種小吃,是一種將近失傳的小吃。米麵做的餅皮,黃糖加上若干種粟米加工成的餡料,把做餡用餅皮包好、壓成餅,撒上芝麻在燒紅的鐵鍋上烙干。其貌不揚的圓餅,香脆的餅面咬在嘴裡咔吱而化,滲出清甜的餅餡和芝麻的香味,在口中慢慢散開。冬日的那樓街等地常有老人架着平底大鐵鍋的蜂窩煤爐旁烙芝麻餅叫賣。
脆皮扣
本美食流行於良慶邕寧一帶,所用豬肉用百斤左右生豬宰殺後專取其五花腩製作,工藝、用料等十分講究,皮脆肉嫩,多食不膩,為下酒送飯佳品。在邕寧區蒲廟鎮新興酒樓、華通酒樓、邕寧招待所美食城可品嘗到美味可口的脆皮扣。
蒲廟香粽
具有軟、沙、香的特點。當年,-總書記來邕寧視察時,當地老百姓曾用這種香粽盛情款待。其製作方法要求甚嚴,將肥膘肉去皮、洗淨、切條,加佐料醃製半天,選用優質大糯米洗淨浸透瀝乾,將棕葉若干張攤開,放入適量糯米,從中開一溝,放入綠豆沙,擺一條肥肉,再鋪上一層綠豆,放上糯米覆蓋好餡心,然後包好,棕身中間稍凸起,最後用粽繩綑紮,放入沸水煮半天左右。
特色產品
那樓淮山
淮山又名淮山藥,營養豐富,是一種菜藥兩用的滋補保健食品,素有「南方人參」的美譽。據《本草綱目》記載,淮山藥有「益陰氣、補脾肺、固腎精、健脾胃、止瀉痢、化痰誕、潤皮毛」之功效。具有降低血壓和血糖、抵抗腫瘤、延緩衰老作用,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經常食用能增強人體免疫功能。
淮山是邕寧區那樓鎮重要的經濟作物,那樓素有「淮山之鄉」美稱,那樓鮮淮山占據南寧市淮山的半壁江山。淮山的常年種植面積為2.2萬畝,產量5.5萬噸左右,鮮淮山收穫上市在每年的1月至5月。得益於那樓鎮特有的淮山品種和黃泥壤土資源,那樓鎮出產的淮山具有香、粉、糯等特性,清香爽脆、皮薄而肉質潔白細膩、含粉量高的特點,是鮮食和加工的首選品種。那樓淮山澱粉含量達到22-28%,而其他產地的淮山只有16%左右,在市場上很受消費者青睞。那樓淮山是廣西名優農特產品,遠銷區內外,出口到東南亞、日本、美國市場等。「南寧市那樓淮山產業化合作社」年加工鮮淮山225噸,年產55噸淮山酒,干淮山片1.2噸,生榨淮山米粉2.6噸,純淮山即沖即食粉0.8噸,淮山加工產品銷往南寧市、廣州市、深圳市、江蘇省等。
那樓淮山地域保護範圍包括那樓鎮、新江鎮、百濟鎮、中和鄉4個鄉(鎮)28村(社區)。東到中和社區、西到新江社區、南至棠梨村、北到羅馬村。保護範圍地理坐標為東經108°25′至108°51′,北緯22°23′至22°45′,適宜種植面積1400公頃,年總產量達5.5萬噸。
2016年12月,「那樓淮山」榮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
密本南瓜
種植面積0.7萬畝,年總產量1.5萬噸,主要產地是新江、那樓、伶俐、那馬等鄉鎮。該品種為糧菜兩用瓜,瓜型美觀,肉質細膩硬實,營養豐富,風味頗佳,一般單果重1.5-2.5公斤,耐貯運,常溫貯藏期5個月以上。
百濟芝麻鴨
邕寧區百濟鄉一帶,盛產芝麻鴨,該鴨因體型較小而得名。當地有句俗話「到百濟食芝麻鴨,颳風下雨不想回家」,說的就是百濟芝麻鴨做成的佳肴。百濟檸檬芝麻鴨先燉熟,再切片,最後配上檸檬、酸梅、白糖,酸香持久,令人食慾大開。
風景名勝
邕寧區歷史悠久,旅遊資源豐富,民族風情多姿多彩,區內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頂獅山遺址、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五聖宮、南寧市文物保護單位雷婆嶺摩崖石刻、徐漢林烈士陵園、北帝廟、那蓮戲台、新江古橋(皇賜橋)、蒲津公園等人文景觀。有八尺江、邕江、清水泉、龜山、五聖山等自然風光,山水相映成趣、景色宜人。有淳樸的風土人情,邕寧壯族八音聞名遐邇,享譽中外,壯族山歌極具特色,異彩紛呈。
文物古蹟
邕寧區有文物保護單位7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即頂獅山遺址,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1處,即五聖宮,南寧市文物保護單位5處,即南寧市文物保護單位雷婆嶺摩崖石刻、徐漢林烈士陵園[1] 、北帝廟、那蓮戲台、新江古橋[2] (皇賜橋)。有17處南寧市不可移動文物:團陽楊宅、那蒙滕氏古宅、康浪平烈士紀念碑、定甲古民居、北觥古民居、那蓮正碼頭、那蓮社壇碼頭、鎮龍大煙囪、華康鄭氏古宅、華康鄭氏大宅、靈西(百濟)革命烈士紀念碑、仁里陸氏古宅、那曉炮樓、梁村古宅、鎮龍那佃古宅、那樓革命烈士陵園、那樓戰鬥紀念碑。
視頻
廣西南寧邕寧區形象宣傳片
視頻
南寧市邕寧區蒲廟廣場
視頻
南寧市邕寧區百濟鎮華靈村美麗的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