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南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南明(1644年-1662年)是明朝灭亡后,其皇族与官员在中国南方建立的若干政权的统称,为时十八年{notetag|若算上台湾郑氏政权(1662年-1683年,亦称明郑),则为三十九年。但郑氏政权并非以明室为主,朱氏宗室无力控制和影响郑氏政权,而郑氏并非听命于朱氏宗室,因此历史学家认为郑成功于台湾建立的明郑政权不应被算在南明政权之中,并认为南明政权的灭亡于1662年永历帝政权结束。南明主要势力有四系王,分别是福王弘光帝朱由崧、鲁王监国朱以海、唐王隆武帝朱聿键与绍武帝朱聿𨮁、桂王永历帝朱由榔等。

1644年明朝首都北京被李自成攻陷[1][2],南明大臣意图拥护皇族北伐。经过多次讨论后由凤阳总督马士英与江北四镇高杰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拥护明思宗的堂兄弟福王朱由崧称帝,即弘光帝,国号依旧为大明,史称南明后明。1645年清军攻破扬州[3][4][5],弘光帝逃至芜湖被逮,后被送到北京杀害[6]。弘光帝死后,鲁王朱以海于浙江绍兴监国;而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于福建福州称帝,即隆武帝。然而这两个南明主要势力互不承认彼此地位,而互相攻打。1651年在舟山群岛沦陷后,鲁王朱以海在张名振张煌言陪同下,赴厦门依靠郑成功,不久病死在金门。隆武帝屡议出师北伐,然而得不到郑芝龙的支持而终无所成。1646年,清军分别占领浙江与福建,鲁王朱以海逃亡海上,隆武帝于汀州逃往江西时被俘而死。郑芝龙向清军投降,由于其子郑成功起兵反清而被清廷囚禁。朱聿键死后,其弟朱聿𨮁在广州受苏观生及广东布政司顾元镜拥立称帝,即绍武帝,于同年年底被清将李成栋攻灭。同时间桂王朱由榔于广东肇庆称帝,即永历帝< name="明清之际"/>。

1646年永历帝获得瞿式耜、张献忠馀部李定国孙可望等势力的加入以及福建郑成功势力的支援之下展开反攻。同时各地降清的原明军将领先后反正,例如1648年江西金声桓、广东李成栋、广西耿献忠杨有光率部反正,一时之间南明收服华南各省。然而于同年,清将尚可喜率军再度入侵,先后占领湖南、广东等地。两年后,李定国、孙可望与郑成功发动第二次反攻,其中郑成功一度包围南京。然而,各路明军因为距离互相难以照应,内部又发生孙可望等人的叛变,第二次反攻以节节败退告终。1661年,清军三路攻入云南,永历帝流亡缅甸首都曼德勒,被缅甸王莽达收留。后吴三桂攻入缅甸,莽达之弟莽白乘机发动政变,杀死其兄后继8月12日,莽白发动咒水之难,杀尽永历帝侍从近卫[7],永历帝最后被吴三桂以弓弦绞死,南明正式灭亡< name="明清之际"/>。此时反清势力只剩夔东十三家军与在金厦台湾明郑王朝

历史

国变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大顺”,之后向北京进兵,三月十九攻克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殉国,明朝宗室及遗留大臣多辗转向南遁走。此时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大体据有淮河以北原明朝故地,张献忠于八月成立的“大西”政权则据四川一带,清朝政权则据有山海关外的现今东北地区,且控制蒙古诸部落,而明朝的残馀势力则据有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

此时明朝留都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将决计拥立朱家王室的藩王,重建明朝,然后挥师北上;但具体拥立何人则发生争议。根据“皇明祖训”,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在当时明神宗长子光宗一脉(其后继者是熹宗天启皇帝和思宗崇祯皇帝)已无人能继位,而次子朱常溆甫生即死,三子朱常旬虽已亡故,但其长子朱由崧仍健在的情况下,按照兄终弟及的顺序,第一人选为福王朱由崧;而钱谦益东林党人由于之前的“国本之争”事件,心存芥蒂,违背了东林党在国本之争中的立场,以立贤为名拥立神宗弟弟朱翊镠之子潞王朱常芳[8][9]史可法则主张既要立贤也要立亲,拥立神宗七子桂王朱常瀛。但最终福王朱由崧在卢九德的帮助下,获得了南京政权主要武装力量江北四镇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以及中都凤阳总督马士英的支持,成为最终的胜利者。五月初三,朱由崧监国于南京,五月十五 (1644年6月19日) 日即皇帝位,改次年为弘光,是为明安宗。南明时代自此开始。弘光帝的基本国策以“联虏平寇”为主,谋求与清军连合,一起消灭以李自成、张献忠为代表的农民军。

各政权的灭亡

明朝南渡前后,大顺已被多尔衮与吴三桂的联军击溃,李自成先后丢失北京和西安,退往湖北。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多尔衮将军事重心东移,命多铎移师南征。此时弘光政权内部正进行著激烈的党争,爆发太子案,驻守武昌的左良玉不愿与李自成正面交战,以“清君侧”为名,顺长江东下争夺南明政权。马士英被迫急调江北四镇迎击左军,致使面对清军的江淮防线陷入空虚。史可法时在扬州虽有督师之名,却实无法调动四镇之兵。一月之中,清军破徐州,渡淮河,兵临扬州城下。四月廿五,扬州城陷,史可法不屈遇害。随后,清军渡过长江,攻克镇江。弘光帝出奔芜湖。五月十五众大臣献南京投降清兵;五月廿二弘光帝被虏获,送往北京处死,弘光帝在位仅一年,即覆灭。

南京失陷后,又有杭州的潞王朱常芳(1645年)、应天的威宗太子王之明(1645年)、抚州的益王朱慈炲(1645年)、福州的唐王朱聿键(1645-1646年)、绍兴的鲁王朱以海(1645-1653年)、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1645年)等监国政权先后建立,其中唐王朱聿键受郑芝龙等人在福州拥立,登极称帝,改元隆武,是为明绍宗。这时清朝再次宣布薙发令,江南一带掀起了反薙发的抗清斗争,清军后方发生动乱,一时无力继续南进。但南明内部严重的党派斗争与地方势力跋扈自雄,且隆武帝与鲁王政权不但没有利用这种有利形势,发展抗清斗争,反而在自己之间为争正统地位而形同水火,各自为战,所以当1646年清军再度南下时,先后为清军所各各击灭。鲁王在张煌言等保护下逃亡海上,在沿海一带继续抗清;隆武帝则被清军俘杀。

11月,在广州和肇庆又成立了两个南明政权: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𨮁(1646年)继位于广州,改明年为绍武元年;桂王朱由榔(1646-1662年)称帝于肇庆,改元永历,是为明昭宗。绍武、永历二帝也不能团结,甚至大动干戈,互相攻伐。绍武政权仅存在40天就被清军消灭。揭阳的益王朱由榛(1647年)、夔州的楚王朱容藩(1649年)称监国与永历帝争立。郑成功也在南澳一度立淮王朱常清(1648年)为监国,后废。永历帝在清军进逼下逃入广西。

农民军加入

正当南明政权一个接一个地覆亡,形势万分危急之际,大顺农民军馀部出现在抗清斗争最前线,挽救了危局。自李自成于1645年战死于九宫山后,他的馀部分为二支,分别由郝摇旗刘体纯李过高一功率领,先后进入湖南,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合抗清。1647年,郝摇旗部护卫逃来广西的永历帝居柳州,并出击桂林。年底,大败清军于全州,进入湖南。次年,大顺军馀部又同何腾蛟、瞿式耜的部队一起,在湖南连连取得胜利,几乎收复了湖南全境。这时,广东、四川等地的抗清斗争再起,清江西提督金声桓、清广东提督李成栋、清广西巡抚耿献忠、清大同总兵姜镶、清延安营参将王永强、清甘州副将米喇印先后反正回归明朝,清军后方的抗清力量也发动了广泛的攻势。一时间,永历政权名义控制的区域扩大到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还包括北方山西陕西甘肃三省一部以及东南福建浙江两省的沿海岛屿,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但永历政权内部仍然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势力互相攻讦,农民军也倍受排挤打击,不能团结对敌,这就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1649-1650年,何腾蛟、瞿式耜先后在湘潭、桂林的战役中被俘杀,清军重新占领湖南、广西;其他刚刚收复的失地也相继丢掉了。不久,李过之子李来亨等农民军将领率部脱离南明政府,转移到巴东荆襄地区组成夔东十三家军,独立抗清。这支部队一直坚持到1664年。

综观1645-1651年间,南明军与清军作战中,败多胜少,大批南明的军队先后降清。先后丢失了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两广、两湖等等领地,地盘尽失。直到以孙可望为主的大西军加入,再次改变了整个局势。

张献忠于1646年战死后,以其义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人为主的大西军残部自1647年进占云南、贵州二省。1652年,南明永历政权接受孙可望和李定国的建议联合抗清建议,定都安龙。不久,以大西军馀部为主体的南明军对清军展开了全面反击。李定国率军8万东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复湖南大部;随后南下广西,取得桂林大捷,击毙清定南王孔有德,收复广西全省;然后又北上湖南取得衡阳大捷,击毙清敬谨亲王尼堪,天下震动。同时,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取得叙州大捷停溪大捷,克复川南、川东。孙可望也亲自率军在湖南取得辰州大捷。东南沿海的张煌言郑成功等的抗清军队也乘机发动攻势,接连取得磁灶大捷钱山大捷小盈岭大捷江东桥大捷崇武大捷海澄大捷的一连串胜利,并接受了永历封号。一时间,永历政权名义控制的区域恢复到了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全部,湖南四川两省大部,广东江西福建湖北四省一部,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二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之后,刘文秀于四川用兵失利,在保宁战役中被吴三桂侥幸取胜。而孙可望妒嫉李定国桂林、衡州大捷之大功,逼走李定国,自己统兵却在宝庆战役中失利。东南沿海的郑成功也在漳州战役中失利。所以明军在四川、湖南、福建三个战场上没能扩大战果,陷入了与清军相持的局面。之后李定国与郑成功联络,于1653年、1654年率军两次进军广东,约定与郑会师广州,一举收复广东,但郑军屡误约期,加上瘟疫流行,导致肇庆战役新会战役没能成功。但郑成功部队并没有闲着,1656年,郑军取得泉州大捷,1657年又取得护国岭大捷

灭亡

永历十年(1656年),孙可望秘谋篡位,引发了南明内部一场内讧,李定国拥永历帝至云南,次年大败孙可望,孙可望势穷降清。孙可望降清后,西南军事情报尽供清廷,云贵虚实尽为清军所知。永历十二年(1658年)四月,清军主力从湖南、四川、广西三路进攻贵州。年底吴三桂攻入云南,次年正月,下昆明,进入云南,永历帝狼狈西奔,进入缅甸东吁王朝)。李定国率全军设伏于磨盘山,企图一举歼灭敌人追兵,结果因内奸泄密导致未能大获全胜,南明军精锐损失殆尽,此即磨盘山血战。这时郑成功趁清军主力大举攻击西南之际,率领十馀万大军北伐,接连取得定海关大捷瓜州大捷镇江大捷的胜利,一度兵临南京城下,然而郑军中了清军缓兵之计,最终失败,撤回厦门。清军派大军围攻厦门,企图一举歼灭郑成功,但郑成功沉着应战,取得厦门大捷的胜利,稳定了东南沿海局势。永历十五年(1661年),吴三桂率清军入缅,索求永历帝,十二月缅甸东吁王朝国王平达力(莽达)将永历交予清军,次年四月永历帝与其子哀愍太子朱慈煊等被吴三桂处死于昆明。七月,李定国真腊得知永历帝死讯,亦忧愤而死。而同年五月,郑成功亦于台湾急病而亡。

此后郑氏政权未再拥立皇帝或朱氏监国,而是继续奉永历为正朔。1683年,延平郡王郑克塽降清,清军占领台湾,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标志着大明最后一个政权的覆灭。

外交

南明时期,安南日本琉球吕宋占城也曾派使者入贡[10]隆武元年也曾颁登基诏书予琉球,并记载于琉球《历代宝案》一书。

南明弘光帝曾以对等的礼仪派使者左懋第诏谕,并称顺治帝清国可汗。在诏书中,弘光帝提出四件事:要安葬崇祯帝及崇祯皇后、以山海关为界,关外土地给予清朝、每年十万岁币,并“千两、十万两、丝缎万匹、犒银三万两”、建国任便。[10]意图令南明和清朝共存,通好议和。不过左懋第到北京被囚,使事失败。

军事

南明诸政权

南明皇帝、年号一览
庙号 帝号 年号 时间 首都 说明
明安宗 弘光帝 弘光 1644年6月 - 1645年6月 江苏南京 崇祯十七年五月初三日(1644年6月7日)福王朱由崧称监国于南京[11],十五日(6月19日)即皇帝位[12],改次年为弘光元年。弘光元年五月十五日清军占领南京[13],{fact|二十八日(6月21日)被俘。翌年四月初九日(5月23日)被弑。}}
明绍宗 隆武帝 隆武 1645年8月 - 1646年 福建福州 弘光元年(1645年)闰六月初七日(7月29日),唐王朱聿键称监国于福州,二十七日(8月18日))即皇帝位,年号隆武,以七月初一日(8月21日)之后为元年[14][15]。{{fact|隆武二年(1646年)八月二十八日(10月7日)被俘。
明昭宗 永历帝 永历 1646年 - 1662年 广东肇庆 隆武二年(1646年)十月十四日(11月20日)桂王朱由榔称监国于肇庆,十一月十八日(12月24日)即皇帝位,以明年为永历元年。永历六年二月初六日(1652年3月15日)至安隆所,两广失。永历十五年七月十九日(1661年8月13日)桂王左右的臣子共四十二人被杀。十二月初三日(1662年1月11日),桂王被缅甸王送至清军营内,永历十六年(1662年)四月十五日(6月1日)被吴三桂绞杀于云南昆明。(郑氏政权在台湾直到1683年。)
绍武帝 绍武 1646年 - 1647年 广东广州 隆武二年(1646年)十一月初二日(12月8日)(或初一日(12月7日),顾诚认为初二日为对)唐王朱聿𨮁称监国于广州,初五日(12月12日)即皇帝位,改明年为绍武元年。十二月十五日(1647年1月20日),广州失。
定武帝 定武 1648年 - 1664年 韩王朱本铉建立[16],但一般认为不可信[17]
  • 监国:潞王朱常芳:1645年:弘光元年六月初八日(7月1日)称监国于杭州,十四日(7月7日)降清城失。
  • 监国:鲁王朱以海:1645年:弘光元年(1645年)闰六月二十一日(8月12日)鲁王朱以海称监国于台州,以次年为(鲁)监国元年[18]。鲁监国八年三月,自去监国号,奉表永历。
  • 监国:益王朱慈炲:1645年:弘光元年十月自称监国。
  • 监国:益阳王某:1645年:弘光元年自称监国[19]
  • 监国:靖江王朱亨嘉:1645年:隆武元年八月初三日,自称监国,在八月二十五日被俘。
  • 监国:辽王朱术雅1646年:隆武二年自称监国[来源请求]
  • 监国:{{fact|益王}朱由榛:1647年:永历元年自称监国三日。
  • 监国:淮王朱常清:1648年:永历二年春正月,郑成功拥立淮王朱常清监国,后方知永历帝已即位,淮王遂逊位并取消监国及年号。
  • 监军:宁靖王朱术桂:1648年:永历二年受明昭宗命为延平王监军,奉永历为正朔,至永历三十七年十二月朱术桂殉国、郑克塽降清止。
  • 监国:楚王朱容藩:1649年:永历三年正月自称监国,次年春,兵败自杀。

注释

参考文献

引用

  1. 〈社会科学研究丛刊〉编辑部《张献忠在四川》,1981年,第213页
  2. 《明季北略.卷十七.李自成陷河南府》
  3. 刘三解:清朝建立后明朝十万皇族遭遇了什么? 凤凰网
  4. 王春瑜《明清史散论》东方出版中心,1996,第333页
  5. 吴伟业撰《鹿樵纪闻.卷中.秦晋宗人》
  6. 姜公韬. 第五章 明清之际. 《中国通史 明清史》. : 第73页-第93页. 
  7. 刘健《庭闻录》记:“七月十九日,缅酋尽杀永历从臣。”
  8. 《明史》卷308:十七年三月,京师陷,帝崩,南京诸大臣闻变,仓卒议立君。而福王由崧、潞王常芳俱避贼至淮安,伦序当属福王。诸大臣虑福王立,或追怨“妖书”及“挺击”、“移宫”等案;潞王立,则无后患,且可邀功。阴主之者,废籍礼部侍郎钱谦益,力持其议者兵部侍郎吕大器,而右都御史张慎言、詹事姜曰广皆然之。前山东按察使佥事雷𬙂祚、礼部员外郎周镳往来游说。
  9. 李清《三垣笔记》中记载:“北都变闻,在籍钱宗伯谦益有迎潞王议。扬州郑进士元勋密语予:'予语里人解少司马学龙曰:福从此始矣,神宗四十八年,德泽犹系人心,岂可舍孙立侄?况应立者不立,则谁不可立?万一左良玉挟楚,郑芝龙挟益,各挟天子以令诸侯,谁禁之者?且潞王既立,置福王于何地?死之耶?抑幽之耶?是动天下之兵也,不可。”
  10. 10.0 10.1 南明史》卷七 志第二 礼
  11. s:续明纪事本末/卷02 夏五月庚寅,福王监国于南京。
  12. s:续明纪事本末/卷02 壬寅,福王即位于南京。
  13. 清史稿 卷四 本纪四 世祖一: (顺治二年五月)丙申,多铎师至南京,故明福王朱由崧及大学士马士英遁走太平
  14. 南明史p63: 盖凛社稷于极危,必不可循逾年改元之例。古今相揆,道符不远。其以弘光元年七月初一日为隆武元年。
  15. 张家玉《名山集·卷一》<敕谕总兵何成吾敏吾与臣家玉同事一道>(隆武元年七月十二日):“朕前在嘉兴,力拒臣民之戴,情愿转奉潞王。潞惧强虏,偶从谬议,得遇郑芝龙胞弟鸿逵,奉朕来闽,闰六月初七日监国。廿七日登极,年号隆武,朕志必期兴隆洪武也。”转录自朱希祖编《明季史料题跋》,中华书局,1961年,第100页。
  16. 查继佐.《罪惟录》(清朝初年).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
  17. 顾诚.《南明史
  18. 李兆洛.《纪元编》
  19. 钱海岳《南明史》卷二十七 辽藩益阳王某传

来源

  • 南明史》:顾诚1997年付梓,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2003年12月2版
  • 《清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清词史》(江苏教育出版社):严迪昌.基于《全清词》等
  • Lynn Struve(司徒琳)著,李荣庆等译:《南明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原题:The Southern Ming, 1644-1662(1984年初版)
  • Jerry Dennerline(邓尔麟)著,宋华丽译:《嘉定忠臣——十七世纪中国士大夫之统治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2012). 原题:The Chia-ting Loyalists: Confucian Leadership and Social Chang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Yale Historical Publications Series,1981年初版)

研究书目

根本文献

史部

子部

集部

地方

  • 《扬州十日记》:王秀楚,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
  • 《丹午笔记.吴城日记.五石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 《明末江阴守城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清代

参见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