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台湾省(Tâi-oân-síng),简称“台”,是中华民国已虚级化的省份,全省划分为11县、3市,范围为台湾本岛(不含六都[lower-alpha 1])、澎湖群岛,以及邻近台湾本岛之离岛。全省面积占中华民国实际控制国土面积的69.38%,而人口则占总人口的30.68%[1]。彰化县为该省第一大县、新竹市为该省第一大市[2]。
台湾之建省,可追溯至大清光绪13年(1887年)成立的福建台湾省。中华民国台湾省于民国34年(1945年)设立时,其范围包含了台湾全岛及离岛与澎湖列岛。民国87年(1998年)12月20日起,台湾省政府因功能业务与组织调整而成为中央政府的派出机关,正式冻省(虚级化)。
目录
行政隶属
自1945年日本战败后,中华民国政府即开始管辖台湾。1949年国共内战后,中华民国政府从中国大陆退至台湾,台湾海峡两岸进入分立分治状态。中华民国政府在1991年前将中国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视为叛乱团体;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则从1949年成立至今对从未管辖过的台湾宣称拥有主权。
中华民国于行政院之下设立台湾省政府,并指派其省主席。现已不属台湾省的台北市、新北市、桃园市、台中市、台南市和高雄市则改制为直辖市< name="五都改制"/>[3],其首长均由市民直接选举产生。
历史
远古时代,因地壳运动,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造生,出现台湾岛。
台湾原住民族是已知最早居住于台湾的现代人类,其各部族散居台湾,并未建立统一的治理机构。1971年和1974年,在台南县左镇乡(今台南市左镇区)发现台湾目前最早的人类化石,命名为“左镇人”。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
有文字记载疑似台湾的历史可追溯到东吴黄龙2年(西元230年),吴人沉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对台湾最早的记述。三国东吴孙权派兵到“夷洲”{efn|1=日治时期学者伊能嘉矩在《台湾文化志》中,推断其所描绘的“夷州”可能就是现今的台湾。}}。隋唐时期(西元589年—907年)似称台湾为“流求”。隋朝大业六年(西元610年)隋炀帝派陈棱、张郑州击流求。宋元时期(西元960年—1368年),汉族于澎湖地区已开始有定居人口。西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戌守[4]。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明朝的福建和郑芝龙集团曾有组织地移民台湾。厦门自古有“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人民密切关系与往来。台湾人民70%的祖籍地源于闽南地区,因此台湾人日常生活中时常使用闽南语,闽西、粤东移民则多用客家语。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欧洲列强,开始把触角伸向亚洲。
早期历史
台湾本岛出现政权可追溯到17世纪。当时,台湾中部有一超部落的大肚王国。而荷兰及西班牙则分别在台湾西南部及西北部进行统治。1642年荷兰人派舰攻占鸡笼,将西班牙人赶走,统治台湾西部的大部分。1661年,南台湾由郑氏王朝统治,设置承天府,管辖天兴县与万年县。1662年,郑经于明昭宗死后,改东都为东宁。1664年至1683年之间,郑经将原属承天府辖下的两县则升格为天兴州与万年州,并增设澎湖、南路与北路三个安抚司,形成“一府二州三司”六个层级平行的行政单位。
1683年,郑克塽归顺清朝,次年,康熙设立“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清光绪年间因英法列强先后觊觎台湾,闽浙总督上书朝廷,要求福建与台湾两地“巡抚分驻”、“建省分治”。于1885年慈喜太后下旨创建海军的同时,下诏闽台分治;9月5日,宣布台湾建省,但建省行政工作至1887年才完成,正式名称则为福建台湾省[5],首任台湾巡抚(西元1887年更名为福建台湾巡抚[lower-alpha 2])为刘铭传。台湾省下设三府(台北府、台湾府、台南府),以及1直隶州(台东直隶州)。三府下总辖11县(宜兰县、淡水县、新竹县、苗栗县、台中县、彰化县、云林县、诸罗县、安平县、凤山县、恒春县),4厅(基隆厅、南雅厅、埔里社厅、澎湖厅)。
1894年,大清与日本发生甲午战争,翌年大清战败,于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及澎湖割让给日本,成为日本的“外地”[lower-alpha 3]。初期,丘逢甲倡议的台湾民主国曾短暂成立,以对抗日本统治,但不久后即宣告灭亡。从此,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日本统治早期承袭清朝区划[lower-alpha 4] ,中期后改划为二十厅,后整并为十二厅,后期则将台湾划分为五州三厅(台北州、新竹州、台中州、台南州、高雄州、花莲港厅、台东厅、澎湖厅)。先后采用特别统治主义、内地延长主义以及皇民化运动等政策统治台湾{efn|1=日本史载,古代日本人称台湾为高砂、高山国等。}}。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展开八年抗战,期间一些台湾人加入日军成为军中杂役,极少数人则赴中国参加国民革命军。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2月9日中国政府发出《中国对日宣战布告》,明确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
战后时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元帅发布《一般命令第一号》,命令在中国、台湾、澎湖及越南北部的日军向同盟国之代表人蒋中正投降。8月31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颁布《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组织大纲》,隔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在重庆成立临时办公处;9月20日公布《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组织条例》;10月25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开始在台湾运作, 国民政府将台湾设置为中华民国的一省。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将台湾划分行政区为8县(由日治时期的五州三厅改制)、9个省辖市(由日治时期的州辖市改制)。1947年发生二二八事件,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改组为台湾省政府。随着第二次国共内战国民党的失利,1949年,行政院决议将中央政府迁往台湾本岛,台湾实质上成为中华民国的主要领土。1950年4月5日,“行政院核淮台湾省试办地方自治”[6]。台湾省政府颁布台湾省各县市实施地方自治纲要,以行政命令方式,实施地方自治,调整行政区为5市16县1管理局。1951年6月28日,本省成立省行政设计委员会。< name="20世纪台湾全纪录" />1956年,台湾省政府原位于台北市,中华民国政府因国共内战失利,而中央政府于1949年12月迁往台北后,为防范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轰炸台北而瘫痪行政中枢,台湾省政府于1956年迁至南投县南投市中兴新村。[7]1967年7月1日,台北市升格为直辖市,辖区减为4市16县1管理局。1968年7月1日,原台北县景美镇、南港镇、木栅乡、内湖乡及阳明山管理局之士林镇、北投镇并入台北市,辖区减为4市16县。1971年5月15日,台湾省政府析台中县和平乡的梨山、平等2村置梨山管理局(后改称梨山建设管理局)。1973年7月1日正式升格,直辖于台湾省政府。1981年3月1日,降编为梨山风景特定区管理所,改隶于台湾省交通处之下,原辖区仍改为台中县和平乡。1979年7月1日,高雄市升格为直辖市,原高雄县小港乡并入高雄市,辖区减为3市16县。1982年7月1日,新竹市、嘉义市升格为省辖市,行政区变更为5市16县。1994年12月3日,台湾省举行民选省长选举,由中国国民党所提名的宋楚瑜当选。
1998年12月20日,依照第四次宪法增修条文第九条第三项规定,将台湾省虚级化,移除省的地方自治法人地位,省政府改为行政院的官派机关,但省仍具有公法人资格(同福建省)。2010年12月25日,原台北县、台中县市及台南县市改制为直辖市,而原高雄县则与现有直辖市高雄市改制合并为一新直辖市,辖区减为3市12县< name="五都改制"/>。2014年12月25日,原桃园县改制为直辖市,辖区减为3市11县< name="桃园升格第六都"/>。
行政区划
省虚级化前
民国34年(1945年)10月,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开始在台湾运作,初分为9市(基隆市、台北市、新竹市、台中市、彰化市、嘉义市、台南市、高雄市、屏东市)、8县(台北县、新竹县、台中县、台南县、高雄县、花莲县、台东县、澎湖县)。民国38年(1949年)8月,析置1管理局(草山管理局)。民国39年(1950年)8月,全台划分为5市(基隆市、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16县及1管理局。以后台北、高雄2市改制;新置新竹、嘉义2市及梨山1管理局(1973年升格,1981年降级)。至民国87年(1998年)台湾省虚级化前,全省辖有5市(基隆市、新竹市、台中市、嘉义市、台南市)、16县(台北县、宜兰县、桃园县、新竹县、苗栗县、台中县、彰化县、南投县、云林县、嘉义县、台南县、高雄县、屏东县、花莲县、台东县、澎湖县)。
省虚级化后
台湾省为中华民国的一级行政区,实际管辖范围包括台湾的部分区域(不含台北、新北、台中、台南、高雄与桃园六都)与其附属岛屿、以及澎湖群岛。全省共划分为11县、3市(原依据省县自治法称“省辖市”,1999年地方制度法通过后,回归宪法条文规定称为市)。
台湾省行政区划图 Political divisions of Taiwan Province. | |||||
No. | 区划名称 | 辖属区域 | 政府所在 | 面积(km²) | 人口 |
---|---|---|---|---|---|
市 | |||||
1 | 基隆市 | 7区 | 中正区 | 132.7589 | Template:ROCCPD |
2 | 新竹市 | 3区 | 北区 | 104.1526 | Template:ROCCPD |
3 | 嘉义市 | 2区 | 东区 | 60.0256 | Template:ROCCPD |
县 | |||||
4 | 新竹县 | 1市3镇9乡 | 竹北市 | 1427.5369 | Template:ROCCPD |
5 | 苗栗县 | 2市5镇11乡 | 苗栗市 | 1820.3149 | Template:ROCCPD |
6 | 彰化县 | 2市6镇18乡 | 彰化市 | 1074.3960 | Template:ROCCPD |
7 | 南投县 | 1市4镇8乡 | 南投市 | 4106.4360 | Template:ROCCPD |
8 | 云林县 | 1市5镇14乡 | 斗六市 | 1290.8326 | Template:ROCCPD |
9 | 嘉义县 | 2市2镇14乡 | 太保市 | 1903.6367 | Template:ROCCPD |
10 | 屏东县 | 1市3镇29乡 | 屏东市 | 2775.6003 | Template:ROCCPD |
11 | 宜兰县 | 1市3镇8乡 | 宜兰市 | 2143.6251 | Template:ROCCPD |
12 | 花莲县 | 1市2镇10乡 | 花莲市 | 4628.5714 | Template:ROCCPD |
13 | 台东县 | 1市2镇13乡 | 台东市 | 3515.2526 | Template:ROCCPD |
14 | 澎湖县 | 1市5乡 | 马公市 | 126.8641 | Template:ROCCPD |
注:基隆市与台湾省中间隔著直辖市新北市,不与省相邻,故为台湾省的飞地。 |
台湾省 | |||||||
---|---|---|---|---|---|---|---|
行政督察区 | 专署驻地 | 代码 | 县等级 | 县/市/局 | 治所 | 日治时期州域 | 沿革 |
省直辖地区 | 10001 | 未定 | 宜兰县 | 今宜兰县宜兰市 | 台北州 | 民国39年(1950年)8月析台北县宜兰、罗东、苏澳3区及北峰区南澳、太平2乡置县。因清代设宜兰县于此,故名。 | |
10002 | 未定 | 新竹县 | 新竹市(今新竹市东区原新竹市役所),民国78年(1989年)5月迁竹北乡(今新竹县竹北市) | 新竹州 | 民国39年(1950年)8月析新竹县新竹、竹东2区及新峰区尖石、五峰2乡,与新竹市合并改制,仍称新竹县。 | ||
10003 | 未定 | 苗栗县 | 苗栗镇(今苗栗县苗栗市) | 新竹州 | 民国39年(1950年)8月析新竹县苗栗、竹南、大湖3区及新峰区大安乡置县。因清代设苗栗县于此,故名。 | ||
10004 | 未定 | 彰化县 | 今彰化县彰化市 | 台中州 | 民国39年(1950年)8月析台中县彰化、员林、北斗3区,与彰化市合并置彰化县。因清代设彰化县于此,故名。 | ||
10005 | 未定 | 南投县 | 南投镇(今南投县南投市) | 台中州 | 民国39年(1950年)8月析台中县南投、竹山、能高、玉山4区及中峰区信义、仁爱2乡置县。因县治设南投镇而得名。 | ||
10006 | 未定 | 云林县 | 斗六镇(今云林县斗六市) | 台南州 | 民国39年(1950年)8月析台南县斗六、虎尾、北港3区置县。因清代设云林县于此,故名。 | ||
10007 | 未定 | 嘉义县 | 嘉义市(今嘉义市东区原嘉义郡役所),民国80年(1991年)11月迁治今嘉义县太保市 | 台南州 | 民国39年(1950年)8月析台南县嘉义、东石2区,与嘉义市合并置嘉义县。因清代设嘉义县于此,故名。 | ||
10008 | 未定 | 屏东县 | 今屏东县屏东市 | 高雄州 | 民国39年(1950年)8月析高雄县屏东、潮州、东港、恒春、高峰5区及雄峰区雾台、玛家、三地3乡,与屏东市合并置屏东县。因县治设屏东市而得名。 | ||
10009 | 未定 | 台东县 | 台东镇(今台东县台东市) | 台东厅 | 日治时期为台东厅,民国34年(1945年)10月改称台东县。 | ||
10010 | 未定 | 花莲县 | 今花莲县花莲市 | 花莲港厅 | 日治时期为花莲港厅,民国34年(1945年)10月改称花莲县。 | ||
10011 | 未定 | 澎湖县 | 马公镇(今澎湖县马公市) | 澎湖厅 | 日治时期为澎湖厅,民国34年(1945年)10月改称澎湖县。 | ||
10012 | 不适用 | 基隆市 | 今基隆市中正区 | 台北州 | 日治时期为台北州辖市,民国34年(1945年)10月升格为省辖市。 | ||
10013 | 不适用 | 新竹市 | 民国39年(1950年)前治今新竹市东区原新竹市役所;民国71年(1982年)后治今新竹市北区 | 新竹州 | 日治时期为新竹州辖市,民国34年(1945年)10月升格为省辖市。民国39年(1950年)8月降为新竹县辖市。民国71年(1982年)7月1日再升格为省辖市。 | ||
10014 | 不适用 | 嘉义市 | 今嘉义市东区 | 台南州 | 日治时期为台南州辖市,民国34年(1945年)10月升格为省辖市。民国39年(1950年)8月撤销设新东、新西、新南、新北4镇。民国40年(1951年)11月合并4镇为嘉义县辖市。民国71年(1982年)7月1日再升格为省辖市。 | ||
己裁撤、 或改制 |
不适用 | 不适用 | 彰化市 | 彰南区(今彰化县彰化市彰化县政府大楼) | 台中州 | 日治时期为台中州辖市,民国34年(1945年)10月升格为省辖市。民国39年(1950年)8月降格为彰化县辖市。 | |
不适用 | 不适用 | 屏东市 | 中区(今屏东县屏东市屏东县政府大楼) | 高雄州 | 日治时期为高雄州辖市,民国34年(1945年)10月升格为省辖市。民国39年(1950年)8月降格为屏东县辖市。 | ||
不适用 | 不适用 | 台北市 | 建成区(今台北市大同区台北市政府旧厦) | 台北州 | 日治时期为台北州辖市,民国34年(1945年)10月升格为省辖市。民国56年(1967年)7月1日改制为直辖市。 | ||
不适用 | 不适用 | 高雄市 | 治今高雄市盐埕区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 | 高雄州 | 日治时期为高雄州辖市,民国34年(1945年)10月升格为省辖市。民国68年(1979年)7月1日改制为直辖市。民国99年(2010年)12月25日与高雄县合并改制为新直辖市。 | ||
不适用 | 不适用 | 台中市 | 今台中市西区原台中州厅 | 台中州 | 日治时期为台中州辖市,民国34年(1945年)10月升格为省辖市。民国99年(2010年)12月25日与台中县合并改制为直辖市。 | ||
不适用 | 不适用 | 台南市 | 中区(今台南市中西区原台南州厅),民国86年(1997年)10月1日迁今台南市安平区 | 台南州 | 日治时期为台南州辖市,民国34年(1945年)10月升格为省辖市。民国99年(2010年)12月25日与台南县合并改制为直辖市。 | ||
不适用 | 不适用 | 台北县 | 台北市城中区桦山(今台北市中正区),民国35年(1946年)底迁板桥镇(板桥市,今新北市板桥区) | 台北州 | 日治时期为台北州,民国34年(1945年)10月改称台北县。民国99年(2010年)12月25日改制为直辖市。 | ||
不适用 | 不适用 | 桃园县 | 桃园镇(今桃园市桃园区) | 新竹州 | 日治时期为新竹州,民国34年(1945年)10月改称新竹县,民国39年(1950年)8月改名桃园县。因县驻地而得名。民国103年(2014年)12月25日改制为直辖市。 | ||
不适用 | 不适用 | 台中县 | 县治员林镇(今彰化县员林市);民国39年(1950年)迁治丰原镇(丰原市,今台中市丰原区) | 台中州 | 日治时期为台中州,民国34年(1945年)10月改称台中县。民国99年(2010年)12月25日与台中市合并改制为直辖市。 | ||
不适用 | 不适用 | 台南县 | 新营镇(新营市,今台南市新营区) | 台南州 | 日治时期为台南州,民国34年(1945年)10月改称台南县。民国99年(2010年)12月25日改制为直辖市。民国99年(2010年)12月25日与台南市合并改制为直辖市。 | ||
不适用 | 不适用 | 高雄县 | 初治今高雄市三民区高雄中学,民国35年(1946年)4月1日迁治凤山镇(凤山市,今高雄市凤山区) | 高雄州 | 日治时期为高雄州,民国34年(1945年)10月改称高雄县。民国99年(2010年)12月25日与高雄直辖市合并改制为新直辖市。 | ||
不适用 | 不适用 | 阳明山管理局 | 北投镇(今台北市北投区建国街) | 台北州 | 民国38年(1949年)8月划台北县北投、士林二镇独立直属于草山管理局,民国39年(1950年)4月26日改名阳明山管理局。民国57年(1968年)7月1日起划入台北市。 | ||
不适用 | 不适用 | 梨山建设管理局 | 和平乡梨山村(今台中市和平区梨山里梨山宾馆) | 台中州 | 民国60年(1971年)5月15日,台湾省政府析台中县和平乡的梨山、平等2村置梨山管理局(后改称梨山建设管理局)。民国62年(1973年)2月19日,台湾省政府向行政院正式发出改制公文,行政院于2月22日正式核淮。7月1日正式升格,直辖于台湾省政府。民国70年(1981年)3月1日降编为梨山风景特定区管理所,改隶于台湾省交通处之下。 |
行政区划年表
台湾省行政区划年表 | ||||||
说明:“?”表示不能确定其发生年份或月份,故放于最有可能的一年内,详见注释 | ||||||
西元 | 民国纪元 | 县 | 市 | 局 | 其他 | 行政区划变更 |
---|---|---|---|---|---|---|
1945年 | 民国34年 | 8 | 9 |
| ||
1946年 | 民国35年 | 8 | 9 | |||
1947年 | 民国36年 | 8 | 9 | |||
1948年 | 民国37年 | 8 | 9 | |||
1949年 | 民国38年 | 8 | 9 | 1 |
| |
1950年 | 民国39年 | 16 | 5 | 1 |
| |
1951年 | 民国40年 | 16 | 5 | 1 | ||
1952年 | 民国41年 | 16 | 5 | 1 | ||
1953年 | 民国42年 | 16 | 5 | 1 | ||
1954年 | 民国43年 | 16 | 5 | 1 | ||
1955年 | 民国44年 | 16 | 5 | 1 | ||
1956年 | 民国45年 | 16 | 5 | 1 | ||
1957年 | 民国46年 | 16 | 5 | 1 | ||
1958年 | 民国47年 | 16 | 5 | 1 | ||
1959年 | 民国48年 | 16 | 5 | 1 | ||
1960年 | 民国49年 | 16 | 5 | 1 | ||
1961年 | 民国50年 | 16 | 5 | 1 | ||
1962年 | 民国51年 | 16 | 5 | 1 | ||
1963年 | 民国52年 | 16 | 5 | 1 | ||
1964年 | 民国53年 | 16 | 5 | 1 | ||
1965年 | 民国54年 | 16 | 5 | 1 | ||
1966年 | 民国55年 | 16 | 5 | 1 | ||
1967年 | 民国56年 | 16 | 4 | 1 |
| |
1968年 | 民国57年 | 16 | 4 |
| ||
1969年 | 民国58年 | 16 | 4 | |||
1970年 | 民国59年 | 16 | 4 | |||
1971年 | 民国60年 | 16 | 4 | |||
1972年 | 民国61年 | 16 | 4 | |||
1973年 | 民国62年 | 16 | 4 | 1 |
| |
1974年 | 民国63年 | 16 | 4 | 1 |
| |
1975年 | 民国64年 | 16 | 4 | 1 | ||
1976年 | 民国65年 | 16 | 4 | 1 | ||
1977年 | 民国66年 | 16 | 4 | 1 |
| |
1978年 | 民国67年 | 16 | 4 | 1 | ||
1979年 | 民国68年 | 16 | 3 | 1 |
| |
1980年 | 民国69年 | 16 | 3 | 1 | ||
1981年 | 民国70年 | 16 | 3 |
| ||
1982年 | 民国71年 | 16 | 5 |
| ||
1983年 | 民国72年 | 16 | 5 | |||
1984年 | 民国73年 | 16 | 5 | |||
1985年 | 民国74年 | 16 | 5 | |||
1986年 | 民国75年 | 16 | 5 | |||
1987年 | 民国76年 | 16 | 5 | |||
1988年 | 民国77年 | 16 | 5 | |||
1989年 | 民国78年 | 16 | 5 | |||
1990年 | 民国79年 | 16 | 5 | |||
1991年 | 民国80年 | 16 | 5 | |||
1992年 | 民国81年 | 16 | 5 | |||
1993年 | 民国82年 | 16 | 5 | |||
1994年 | 民国83年 | 16 | 5 | |||
1995年 | 民国84年 | 16 | 5 | |||
1996年 | 民国85年 | 16 | 5 | |||
1997年 | 民国86年 | 16 | 5 | |||
1998年 | 民国87年 | 16 | 5 |
| ||
1999年 | 民国88年 | 16 | 5 | |||
2000年 | 民国89年 | 16 | 5 | |||
2001年 | 民国90年 | 16 | 5 | |||
2002年 | 民国91年 | 16 | 5 | |||
2003年 | 民国92年 | 16 | 5 | |||
2004年 | 民国93年 | 16 | 5 | |||
2005年 | 民国94年 | 16 | 5 | |||
2006年 | 民国95年 | 16 | 5 | |||
2007年 | 民国96年 | 16 | 5 | |||
2008年 | 民国97年 | 16 | 5 | |||
2009年 | 民国98年 | 16 | 5 | |||
2010年 | 民国99年 | 12 | 3 |
| ||
2011年 | 民国100年 | 12 | 3 | |||
2012年 | 民国101年 | 12 | 3 | |||
2013年 | 民国102年 | 12 | 3 | |||
2014年 | 民国103年 | 11 | 3 |
| ||
2015年 | 民国104年 | 11 | 3 | |||
2016年 | 民国105年 | 11 | 3 | |||
2017年 | 民国106年 | 11 | 3 | |||
2018年 | 民国107年 | 11 | 3 |
政府体制
省会
中华民国政府于民国38年(1949年)底迁台后,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台湾省省会都设在台北市。为防范中共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轰炸台北而直接瘫痪行政中枢,中央政府于民国45年(1956年)著手疏迁计画,规划将台湾省政府、台湾省议会与故宫迁移至台中县雾峰乡坑口村(今台中市雾峰区坑口里),兴建办公及宿舍群,作为战时指挥中枢,并命名为光复新村。
因土地征收作业未赶上中央疏迁的期限,政府改在南投县南投市虎山山麓营盘口庄建设,民国46年(1957年)建造完成,占地约200公顷,命名为中兴新村,6月30日,省府正式迁南投县中兴新村;在台中市亦有黎明办公区(精省后,改为行政院中部联合服务中心园区)。
最高首长
1945年10月25日,在台日军向同盟国的代表人蒋中正投降,台湾纳入中华民国管辖。不同于中华民国其他省份,国民政府当时以“台湾省行政长官”作为台湾省的最高行政首长,由前福建省主席陈仪出任。由于政府的种种倒行逆施,民不聊生之下[8],于1947年2月底发生二二八事件,民怨至此总爆发,各地发生军民冲突,政府增援国军抵台镇压屠杀与清乡[9]:8318。3月23日,国民党三中全会通过将陈仪撤职查办。4月22日,鉴于行政长官公署治台失败,行政院会议通过撤销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改组为台湾省政府。5月16日,台湾省政府正式成立,台湾省政府主席(简称省主席)取代台湾省行政长官成为台湾省的最高行政首长,由魏道明出任首任主席< name="民国史大事记"/>:8305[10]。
台湾省政府主席在1991年以前一直负责台湾省内事务,由中央政府任命省府委员,并举派其中一员任职主席。1994年,首次举行台湾省省长直接民选,由宋楚瑜当选。1997年中华民国宪法修正后,台湾省政府进行功能业务与组织调整(通称“精省”或“冻省”),省长职务再度改为省主席,由总统指派。因《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规定,精简台湾省的行政组织与功能。
2006年1月24日,因立法院未批淮台湾省主席、副主席、及省府委员的预算,行政院长苏贞昌据此宣布停止任命台湾省相关公职,持续向精省、政府架构精简化的方向努力。1月25日由郑培富以台湾省政府秘书长兼任代理台湾省政府主席。2007年12月7日发布总统令任命行政院政务委员林锡耀兼任台湾省主席。2008年5月20日发布总统令任命政务委员蔡勋雄兼任台湾省主席,政务委员兼任省主席渐成惯例,从此维持至今。
现在的省政组织架构
省政府
- 首长:主席、秘书长、副秘书长(二人)
- 省府委员:无
- 行政组室:人事室、主计室、政风室
- 业务组室:民政卫环组、教文及资料组、财经教法组、行政组
- 任务编组:台湾省教师申诉评议委员会
省谘议会
- 设谘议长一人、谘议会议员二十一人至二十九人(含谘议长)
- 业务编组:议事组、研究组
- 行政编组:行政组、人事室、会计室
注释
参考文献
- ↑ 中华民国内政部统计月报 2011.4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4-10-26. 中华民国内政部统计处
- ↑ 民国106年7月全国各县市人口统计, 内政部统计处
- ↑ 桃园升格第6都 内政部审查通过. 苹果日报. 2012年11月23日 [2017-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6) (中文(繁体)).
- ↑ 诸蕃志
- ↑ 厦门日报,闽台密不可分:台湾省由来,2005-10-11
- ↑ 张之杰等《20世纪台湾全纪录》,台北,锦绣出版社,1991年。
- ↑ 李锡璋. 台湾省会所在地 省府:中兴新村. 中央社. 2010-03-08 [2010-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6) (中文).
- ↑ 葛超智(George H. Kerr)、托管论与二二八事件之关系,苏瑶崇,国史馆学术集刊 第4期,20040901
- ↑ 李新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韩信夫、姜克夫主编 (编). 《中华民国史大事记》.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年7月.
- ↑ 责任归属研究报告,132-136、161-169、 214-220;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59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