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

图片来自medium

粤港澳大湾区(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简称大湾区GBA是由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伶仃洋组成的城市群,包括广东省九个相邻城市:广州深圳两个副省级市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惠州肇庆七个地级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人口达7,000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均GDP最高,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于2015年3月首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属下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文件“一带一路”中提出“大湾区”概念,2017年3月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被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中,2019年2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1]

目录

沿革

粤港澳“东深供水工程”(1950年代-)

1950年代,随着澳门人口增加,淡水供应逐渐紧张,澳门开始与广东建立联系,请求由珠海向澳门供水。

1960年11月15日,香港政府首度与广东省达成协议,每年由深圳水库向香港提供50亿加仑(2,270万立方米)淡水。

1963年,双方达成共识,兴建东江──深圳供水工程(“东深供水工程”),但计划受到1963年的天旱延误,广东省政府仍让香港自珠江口取水。

粤港竞合促使珠三角成为改革开放的先驱(1978年)

1978年12月18日,北京举行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国大陆对外改革开放的起点。

1979年1月,时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提出广东要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有利条件,引进外资。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试办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自此,不少港资企业,尤其制造业大规模北移至邻近的珠三角地区如深圳东莞等城市开厂,而设计、管理、行销等服务功能仍留在香港,形成“前店后厂”的粤港竞合关系,即“香港接单销售、珠三角加工”。“前店后厂”模式的成功,促使香港经济转型,香港工业起趋向式微,而广东省却成为全国领先的制造业基地。

1980年,珠三角实际使用外资约1亿美元,到1991年已升至超过19亿美元,近9成来自香港,令珠三角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先驱,造就“世界工厂”的美誉。

粤港澳贺岁电视媒体直播(1979,1989,1991,2009及2012年)

自1979年农历新年起,香港无线电视及广州广东电视台在广州及香港两地先后多次联合举办倒数晚会,1989年在粤港两地举办欢乐今宵港穗双辉庆团年,在1991年广港澳三地举办省港澳呈祥迎新岁。 1979年及1989年省港两地在正月初二晚直播羊城贺岁万家欢.2009及2012粤港两地再次举办除夕倒数节目,并名为粤港同庆接金牛及金龙吐艳迎新岁。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确立(1994年)

1994年,广东省人民政府确立“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位处珠江口,珠江经此流入南中国海,涵盖9个城市,包括广州(广东省会)、深圳佛山珠海江门中山东莞惠州4个区县及肇庆4个区县,其发展及主要投资来源得益于邻近香港澳门

粤港学术界倡议珠三角地区融合概念(1990年代中)

1990年代中,前三藩市州立大学校长,时任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家玮教授在毕业典礼讲辞中,倡议对标美国旧金山湾区,建立“港深湾区”,以带动珠江三角洲地区经贸发展。其后粤港两地不同学者从国家发展策略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不同湾区概念,包括伶仃洋湾区、万山群岛湾区和广珠澳湾区等。

《粤港合作联席会议》成立(1998年)

1998年,《粤港合作联席会议》成立, 是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区政府高层人员组成。目的是全面加强粤港的多方面合作,改善两地在贸易、经济、基建发展、水陆空运输、道路、海关旅客等事务的协调。

《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签署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提出(2003年)

2003年6月29日,内地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

2003年8月,《粤港合作联席会议》达成共识,广东将致力发展成为制造业基地,香港则发展物流金融服务业中心。

2003年8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提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又称“9+2”经济圈,“泛珠三角”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份,再加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整个地区的面积占全国面积的五分之一,人口超过全国的三分之一,国内生产总值合计达到52,145亿元人民币 (6,300亿美元)。

“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提出和《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展开(2004年-2009年)

2004年3月至2013年2月,香港特区政府成立“大珠三角商务委员会[2](The Greater Pearl River Delta Business Council),提出“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简称“大珠三角”(Greater Pearl River Delta,简称GPRD),目的促使粤港澳在经济上更紧密合作,由行政长官委任冯国经为首届主席,委员会成员来自不同界别,包括商会、银行界、船务及纺织业、会计界、法律界、物流业、科技界、地产界、建筑业、环境及教育团体,以及中小型企业和智囊团组织的代表。

2004年,“第一届大珠三角城镇群规划与管理论坛”举行。

2006年,香港特区政府展开《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是粤港澳三方首次携手合作进行的策略性区域规划研究,目的是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以前瞻性的视野考虑和分析大珠三角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制订区域空间协调发展策略;通过协调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及交通基建的发展,促进区域环境改善,提高人居环境品质,确保大珠三角的可持续发展,及提升大珠三角整体的国际竞争力。

2008年12月,时任香港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分别在广州出席“第二届大珠三角城镇群规划与管理论坛”,与内地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高级官员就优质城市的规划事宜交换意见;[3]及在“大珠三角区域规划研讨会”上提出透过粤港澳三地的紧密合作,大家共同展望建设一个优势互补、享有优质生活、以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城市群。

2009年9月21日,时任香港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出席由规划署举办的“大珠三角区域规划研讨会”致辞时提到,城市群已成为国际竞争舞台的新主体,透过粤港澳三地的紧密合作,展望建设一个优势互补、享有优质生活、以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城市群。

《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公布和“深圳与香港同城化”提出(2005年)

2005年12月,深圳规划局公布《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提出深圳香港合作共同发展、共同建设一个国际都会,加强城际交通联系。

“港深都会”和“珠三角都会区”提出(2007年-2008年)

2007年8月9日,智经研究中心发表研究报告,提出建构“港深都会”。[4]

2008年10月28日,智经研究中心发表研究报告,提出粤港两地要把握机遇,顺应两地经济、社会和民间的发展趋势,从现在开始的20年加强粤港合作,打造具高度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珠三角都会区”的概念,珠三角都会区可分为东岸、中部、西岸三个都市区,并分别以香港广州澳门为中心城市。[5]

《广佛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和《广佛同城化“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公布(2009年-2017年)

2009年3月19日,广佛两市正式签署《广佛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提出“广佛同城化”,两个城市产业互补性强、空间紧密、文化相通、人员往来密集、提高效率。 2017年9月28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共同印发《广佛同城化“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

珠海“横琴新区”成立(2009年)

2009年8月14日,国务院批准《横琴总体发展规划》。

2009年11月25日,横琴新区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

2009年12月16日,横琴新区正式挂牌成立。

2009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横琴明确提出开发横琴岛是中央的重要决策。

2011年7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珠海横琴实行比“比经济特区更特殊”的创新政策,成为中国内地独一无二的“特区中的特区”、“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明确横琴重点发展旅游休闲、商务服务、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中医保健、科教研发和高新技术七大产业。[6]

《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公布(2009年)

2009年10月28日,香港发展局及规划署联同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和澳门运输工务司,在澳门举行《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成果联合发布会及交流会,邀请粤港澳及珠三角九市规划部门代表出席,围绕“粤港澳合作中区域与城市规划的协调与管理”展开交流;亦邀请多名专家和学者就“全球视野和国家战略下的大珠三角协调发展”作主题演讲。

2010年1月26日,时任香港政务司司长唐英年出席“世界级珠三角都会-现况与前瞻”高峰会暨第二届“珠江论坛”,提出珠三角都会区的整合和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 [7]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公布(2009年)

2009年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强调推进粤港澳更紧密合作,提出推进粤港澳合作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城市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及改善区内的交通运输体系。并提出支持珠三角地区与港澳在城市规划及跨界交通基建等方面进行对接,并鼓励在协商一致的前提下,与港澳共同编制区域合作规划。

2009年2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广东省三方政府举行共同推进实施《纲要》联络协调会议,三方确定城市规划及基础设施为三地重点合作领域。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提出打造“大珠三角城市群”概念,把“湾区”概念的发展作为重要一环。

“广佛肇经济圈”提出和《广佛肇经济圈建设合作架构协定》签署(2009年)

2009年3月,在珠三角(肇庆)现场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提出“广佛肇经济圈”的概念,以广佛同城带动肇庆,打造“广佛肇经济圈”。 2009年6月,广佛肇三市正式签署《广佛肇经济圈建设合作架构协定》,并及时协商确定2009年度重点工作计画及重点工作项目。

《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和《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公众谘询(2010年-2014年)

201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粤港合作框架协议》,提出“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粤港澳三地政府联合制定《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以落实跨界“湾区”的合作。

2011年1月29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规划举办《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公众谘询论坛。 [8]

2014年1月24日,香港规划署展开为期三个月的《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研究第二阶段公众参与。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年)》公布和《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公布(2005年,2010年)

2005年,《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年)》,明确区域空间发展策略、总体布局、城镇中心体系,对“广佛肇”、“深莞惠”、“江中珠”三大都市圈以及珠三角的生态、交通、产业、市政设施等城镇发展支撑体系提出规划指引。

2010年7月3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

《共建优质生活圈专项规划》公布和“同城化”提出(2011年)

2011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布《共建优质生活圈专项规划》公众谘询文件,称要“逐步使粤港、粤澳临近地区的交通条件接近同城化水平”。

《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签署(2011年)

2011年3月6日,广东省澳门特别行政区两地政府于在北京签署《粤澳合作框架协议》,其目的在于持续推进两地的合作交流,并全面推展两地在经济、社会、民生、文化 及基建等领域上合作[9]

《广东海洋经济地图》公布(2011年-2012年)

2011年8月,国务院批复《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是广东省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之后的一个国家战略

2012年5月4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全国首部海洋经济地图《广东海洋经济地图》,系统性落实国务院的部署,首次明确提出广东海洋经济的发展将划定“六湾区一半岛”,打破行政界线,以湾区为单位进行发展,辐射内陆经济。湾区将串联湾区周边城市,形成湾区经济发展新格局。

“湾区经济”提出(2013年-2014年)

2013年9月6日,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规划公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是发展湾区经济重要的一环。规划秉持“深圳湾云城市”这一核心理念,打造基于智慧城市和立体城市,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高度合一的未来城市典范,完型深圳湾,构建世界级滨海城市天际线。

2013年12月26日,中共深圳市委五届十八次全会,市长许勤在市长许勤首次提出发展“湾区经济”,表示前海开发开放是“湾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2014年,“湾区经济”首次被纳入深圳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圳将依托毗邻香港、背靠珠三角、地处亚太主航道优势,重点打造前海湾、深圳湾、大鹏湾、大亚湾等湾区产业集群。

《广东与香港澳门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协议》签署(2014年)

2014年12月18日,在CEPA签订11次补充协议后,商务部与香港、澳门分别签署《广东与香港澳门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协议》,称为CEPA《广东协议》,于2015年3月1日实施。 [10]

“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出(2015年)

2015年9月29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复,目标是把珠三角建设成为中国开放创新先行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协同创新示范区,创新创业生态区,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阶段(2015年-2019年)

[11] 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 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文件),首次提出“要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围绕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提出八项重点任务:一是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地,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辐射东南亚、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并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

广东省人民政府在工作报告中指出“开展珠三角城市升级行动,联手港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2016年尾,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加快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提及,2017年拟启动珠三角湾区城市群等规划编制。

2017年3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国大陆与港澳地区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这是“粤港澳大湾区”首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提升至国家战略体系层面,与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等同;也是继《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后,中国大陆再度向香港及澳门提出的经济合作计划;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延伸。

2017年4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和印发《2017年国家级新区体制机制创新工作要点》,其中包括广州南沙新区的工作重点为深化探索粤港澳合作。[12]2017年4月19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兼时任香港行政长官梁振英率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主要官员的考察团前往粤港澳大湾区多个城市进行实地考察,期间会见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兼省长马兴瑞等广东省领导,重申重视李克强总理提出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7年7月1日,在访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见证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粤港澳三地政府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当中提到合作重点包括: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打造国际创科中心、构建协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和培育国际合作等,并建立完善协调机制和扩大公众参与,协议自签订日起有效期五年。[13]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指,香港将按“十三五规划”,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金融航运贸易服务;而大湾区亦将有助香港经济多元发展,特别是在创新科技创意产业方面。

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表的《十九大报告》再次重申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

2018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2018提出“一二三四,一个国家、两种体制、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指出“一国两制”,涉及中港澳三个不同的关税区,三种不同的法律体系及三种不同的货币,以及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个核心城市,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特点,同时也是最大的难点和痛点所在。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2019年)

2019年1月,在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昨日举行的专场记者会上,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葛长伟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分三阶段,第一阶段是2020年将完成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设施;第二阶段是到2022年基本完成三地市场规则对接;第三阶段到2035年,全面建成国际一流湾区。 [14]

2019年2月18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2019年2月2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举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宣讲会,在香港海洋公园万豪酒店举行,三地政府各自邀请嘉宾出席,包括广东省人民政府省长马兴瑞、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澳门行政长官崔世安和国家发改委高层。[15]

《澳门特别行政区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公布

2019年6月6日,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公布《澳门特别行政区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附件──澳门特别行政区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定位是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

《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公布

2019年7月,广东省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为广东省省推进大湾区建设的施工图和任务书。

《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

2019年8月18日,中央中共、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深圳要在2025年前,在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并在2035年成为全国典范,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在世界领先,并提出多项建议,包括提升港澳居民待遇、开放并吸引境外人才、改革并提升金融服务等。

澳门证券交易所的方案开展可行性研究

2019年10月13日,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何晓军稍早表示为配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研究在澳门建立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证券市场”。

“十四五”规划

2019年11月25日,计划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加强粤港澳产学研协同发展,完善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粤澳横琴科技创新极点“两廊两点”架构体系,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便利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加快城际铁路建设,统筹港口和机场功能布局,优化航运和航空资源配置。深化通关模式改革,促进人员、货物、车辆便捷高效流动。扩大内地与港澳专业资格互认范围,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便利港澳青年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就学就业创业,打造粤港澳青少年交流精品品牌。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的批复》印发

2020年8月4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的批复》,同意在粤港澳大湾区有序实施一批城际铁路项目。粤港澳大湾区将规划建设13个城际铁路和5个枢纽工程项目,总里程约775公里。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颁布

2020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其中内容包括建议推进创业板改革及试点注册制,并重提以试点形式让创新企业在内地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CDR)上市。

《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建设实施方案》

2021年3月,《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提升穗港产业协同创新水平,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强化高端资源要素集聚能力,培育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开放发展新优势,加快推动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建设,范围包括广州开发区西区、云埔工业区及相邻的城市社区,北至广园东路—开源大道、南至珠江、西至广州绕城高速、东至黄埔区界,总面积56.39平方公里。

《规划建设香港滨河新城 打造全球最高自由开放度的经济增长极》

《紫荆》杂志刊登题为《规划建设香港滨河新城 打造全球最高自由开放度的经济增长极》的研究员文章,提出连接深圳的北区沿深圳河一带边境地区靠近深圳,交通便捷,可发展成“特区中的特区”。指该“滨河新城”可分为四大区域,一是可发展高端制造与现代商贸综合区,二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及配套区,三是智能物流与国际水上运动休闲区,四是自然和乡村保育区。


《香港参与国家改革开放志》出版典礼暨《粤港澳大湾区志》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

2021年12月6日,香港地方志中心举办《香港参与国家改革开放志》出版典礼暨《粤港澳大湾区志》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019年2月21日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共11章,包括规划背景、总体要求、空间布局、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提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发展的核心引擎。

目标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发展蓝图一项重大战略部署,目标为“到2022年,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大湾区内市场实现高水平互联互通”。

定位

定位有五个:“一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二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四是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五是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其核心部分在于发挥各城市优势,进一步深化粤港澳三地合作,促成区域内的深度,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并将大湾区建设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

各城市定位

香港

香港特区政府推进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工作包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便利香港优势产业落户大湾区,以及通过政策创新突破和便利香港居民在大湾区学习、就业和生活的措施,在“一国两制”原则下,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强大湾区内城市互联互通。

己发布的《纲要》为香港及深圳的分工作出清晰定位,香港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并需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而深圳的目标则是成为具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两个城市具备明显的互补作用。[16]

相关发展计划

香港回归初期,落马洲河套地区被纳入香港范围后,深圳政府邀请香港特区政府在该地一同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2018年中展开工程,2021年前向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公司,提供首幅可供发展的土地。

2018年10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施政报告中提出“明日大屿愿景”发展计划,同月在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上,再强调计划配合大湾区发展。

广州

广州在大湾区规划中,被定为要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著力建设国际大都市。而重中之重是区域发展核心引擎,欲求订立广州—圳合作,以服务于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需要。

澳门

澳门发展定位是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据2019年12月计划,将引导澳门经济重心从博彩业转移至国际金融中心,并加速推动建立人民币结算中心,还有使其成为举办国际会议的中心,作为香港的后备方案。

深圳

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17]

宣传和推广

组织

2017年10月,香港政制及内地事务局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办公室”,并委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办公室主任”一职,协助行政长官参与中央领导小组的工作,落实督导委员会订下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包括协调中央部委、广东省人民政府、澳门特区政府和各政策局,并与商会、专业团体和相关持份者保持紧密联系,听取有关香港参与大湾区建设的意见。此外,办公室会进行宣传和推广,加深市民和业界对大湾区建设的了解。

海外活动

2019年4月5日,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马兴瑞率团访问韩国,成员包括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大疆总裁罗振华、TCLCEO李东生, 中兴腾讯的副总经理等多人。双方在首尔市政府举行“广东省与首尔市经济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在双方互赠礼物时,广东省为朴市长特别准备的一幅画像出现差错,不过朴市长欣然笑纳。

2019年4月9日,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马兴瑞和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澳门行政法务司司长陈海帆代表三地政府,在日本东京帝国饭店联合主办“粤港澳大湾区推介会”[18],向全球投资者特别是日本工商界推介粤港澳大湾区。日本经济产业省副大臣关芳弘、日本复兴厅副大臣橘庆一郎、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理事长佐佐木伸彦均有出席。马兴瑞后与日本外务大臣河野太郎会面,河表示希望进一步加强日粤关系,马则表示希望加强两方的产业合作。

决策组织

2018年国务院成立中央决策组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用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小组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港澳工作协调小组组长韩正任组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任副组长,国家发改委担任统筹执行角色。小组成员除港澳两行政长官,还包括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港澳两中联办主任及其他相关部委主要负责人

香港

2018年10月,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她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中宣布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督导委员会”,由她出任主席,成员包括所有司局长,统筹香港参与推进大湾区建设事宜。督委会就拟订策略性目标、政策措施、具体工作计划等提供指导和意见。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聂德权在记者会上阐述三项重点——打造大湾区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便利医疗、教育等优势产业落户大湾区;通过政策创新和突破,加强香港与大湾区内城市的人员、货物、资金和信息流通。

澳门

2018年11月,澳门行政长官崔世安宣布设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委员会,由其出任主席,成员包括各司长、海关关长、行政长官及各司长办公室之代表、政府发言人、政策研究和区域发展局局长及局方代表。委员会负责统筹澳门特别行政区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短、中、长期的总体设计和工作部署,并推动展开相关研究,以制定有关政策;制定年度工作方案及监督其落实,并就拟开展的活动订定方针及发出指引。 [19]

经济

粤港澳大湾区

大湾区的经济总量占去广东全省的85个百份比以上,是继美国纽约都会区、美国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都市圈之后,世界第四大湾区,2017年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在世界国家排行中名列11位,成为全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城市协作计划

交通基建

根据前广东省长朱小丹发表的政府工作报告,大湾区将拥有世上最大的港口区、机场群、城市群,可形成全球最大的运输和物流中心,亦会发展航运、跨境基础设施、以及以港澳为主的金融及专业服务。

一小时生活圈

2009年,智经研究中心在“珠三角都会”研究提出构建“一小时生活圈”,目的是令两地居民生活更为便利、通达、快捷。[20]

2018年7月,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已启动《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2020-2030年)》编制工作,未来大湾区将建成“一小时城轨交通圈”。

2018年9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于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表示,大桥有利于香港和澳门、珠海、中山、江门等地共谋发展,未来往来珠海与香港机场的行车时间将由4小时减至45分钟。她又指,香港一年内要开通三个重大跨境基建,包括港珠澳大桥、高铁香港段及连接香港和深圳的莲塘口岸/香园围边境管制站,粤港澳“一小时生活圈”的理想布局逐步形成,为大湾区建设提供良好基础。 [21]

超级跨境大桥

快速通道和高速公路

跨境铁路和城际铁路

机场群

兴建中工程

规划中工程

区内各发展范畴

语言文字

教育部在2021年6月2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披露《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1)》。该《报告》是在国家语委主导下由下属的国家语言服务与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研究中心,连同广州大学的团队作成,归结了区域内语言生活状况的面貌,同时是以之为基础提出语言文字环境建设和语言服务建议。

报告有分别对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的语言状况以及相关规划作考察,当中著重调研:

  1. 澳门双官方语言架构的确立和普通话推广的成效,
  2. 深圳先行先试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成果,
  3. 广州推进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特色工作,
  4. 香港两文三语的实施现状和问题以及对策等。

报告针对该发展区在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有具体建议,包括提出在法律上明确普通话与简化字的地位、将普通话教育适度融入考评体系、粤港合作推进普通话教学等。同时明确粤港澳三地需进一步做好语言政策的规划,加强语言与国家认同,挖掘语言资源红利,做好语言能力和语言服务建设,以更好服务该规划发展区域的建设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

公共政务

2019年5月30日起,香港、澳门实现与佛山市南海区的政务服务通办,港澳居民可通过当地铺设的自助服务终端系统办理南海区相关的政务服务事项。至此,南海区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政务服务的“湾区通办”[22]。广东省还正式提出在未来 3 年,会推出信用评分制度涵盖香港、澳门,希望借此共享大湾区内的信用信息,对区内企业实施信用激励和失信惩戒。亦计划推动内地港澳的信息互通、加强警务合作交流,应对传统与非传统的安全威胁[23]

证件

《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于2018年9月开始正式实施。合资格的港澳台人士可申领港澳台居民居住证,持证者将与内地居民享有多项权利、基本公共服务、便利,涵盖就业、教育、医疗、旅游、金融等日常生活范畴,满足持证者在内地的工作、学习、生活、出行等需要。

青年发展

香港特区政府推出多项协助青年在大湾区发展的计划:

  • 建立“大湾区青年网”网站,为青年人提供大湾区创业和就业资讯。
  • 推出“青年内地交流资助计划”及“青年内地实习资助计划”,资助非政府机构举办青年交流和实习项目,让香港青年了解中国大陆不同省市的职场文化和就业前景,建立人际网络,扩阔视野和规划未来。
  • 成立三亿元的“青年发展基金”,以资金配对形式与非政府机构合作,支持青年人在香港以至内地,例如大湾区创业,发掘各种机遇。
  • 由驻港大型中资企业、香港企业等多家企业联合发起“大湾区共同家园发展基金”,用于支持香港发展成国际科创中心,协助香港优势产业与广东及澳门等地企业和机构共同参与大湾区建设;发展基金亦联合各界青年领袖发起“大湾区共同家园青年公益基金”,用于支持香港青年发展,解决在学业、就业、创业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
  • 行政长官于《2020年施政报告》中宣布推出“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以支持青年人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和发展事业,鼓励在香港及大湾区有业务的企业聘请及派驻本地大学/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名额2000个,当中约700个专为创科职位而设。

交通

2019年3月,智慧公共交通联合创新研究院在广州揭牌成立,由广州交研所、中科院软件所、广州联通、广州移动、广州电信、腾讯公司、中山大学等16家机构单位等组建,围绕大湾区规划部署建设创新平台、创新课题和人才基地,并开展大湾区交通“一卡通”等重大项目建设[24]。 广州公交集团岭南通公司副总经理徐锋在3月21日公司党建活动中表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羊城通也会考虑通过技术实现区内羊城通互认,设想用最优的方案,让区内居民无需换卡就可出行。

旅游

2018年11月,香港旅游发展局日本东京举办Greater Bay Area Showcase展览,与广东省及澳门共同宣传吸引旅客。[25]

安老

香港警察员佐级协会主席林志伟2019年10月在予会员的信函中指,协会会联同政府华员会,向雅居乐集团商讨在肇庆东站建立“肇庆香港城”,为香港的退休警员及公务员提供“生活养老选择”,预计第一期项目设施会于2020年底落成。

教育

基础教育

  • 2019年11月,据指香港警察队员佐级协会及香港警察家属通讯中心派员,多月走访广东省不同的学校,及与各级政府官员的磋商后,取得可供警察会员子女在大湾区九个城市转学的安排。预计2020年春季或秋季警察会员都可透过协会办理申请表,可就读年级由幼稚园至中学。
  • 2020年7月,深圳市龙华区培侨书院、信义集团签约,筹建香港培侨书院深圳龙华信义学校[26],是全国首间12年制中小学一龙条的港人子弟学校,并实行“双轨”制,提供内地及香港小一至中六课程,料办学规模为108班,每班30人,合共有3,000多个学生。学校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高中计划开设中学文凭试课程、英国GCE、IAL或IFY国际预科课程。中学部亦设寄宿服务。将于2021年9月正式开学。学校聘请香港教师到内地教学,以包食住、薪酬会参考香港教育局资助学校的薪级及年资计算,另免费提供设施完备的教师公寓作招徕。

专上教育

张渝提交的《关于加快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议》中提到,粤港澳大湾区应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采取央地共建等模式加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力度,聚焦信息、能源、生命、材料科学、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等重点领域,推动形成空间分布上集聚、研究方向上关联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多间大学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粤港澳高校联盟作用,积极打造“粤港澳一小时学术圈”。

创新科技

  • 2017年1月,香港深圳两地官员签署《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正式确认“落马洲河套地区”为香港属地,并发展落马洲河套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占地87公顷,是整个香港科学园的四倍。
  • 2018年7月,粤港澳超算子联盟成立, 超算子联盟将汇集粤港澳超算应用机构和人才,推动三地超算应用的交流和合作研究,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
  • 2018年11月,香港城市大学发表《2018年大湾区科研创新综合分析及展望报告》,该项研究报告分析过去五年,大湾区11个城市的科研创新表现,指香港科技人才约50万人,排行第三,香港创新科研发展落后于广州和深圳的分别240万和130万人。而在基础科研的论文产出方面,香港在高倍引论文排名第一 (3319篇),论文引用方面上亦是第一位(84万次);在科技人才上,香港屈居于广州及深圳之后排第3,当中广州科技人才数目更是香港的5倍。至于在专利发明,香港只有1,080项,在11城市中排最尾。城大资讯系统学系教授马建表示,香港在基础科研上流于学术层面,如要保持领先,技术创新方面变得不可或缺;相反邻近地区无论在科技人才、资金投入,发明专利上已远胜香港。

文化体艺交流

羊城贺岁万家欢》,是1979年1月29日(农历己未年年初二) 由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无线电视)与广东电视台共同举办的大型贺岁节目,是香港电视媒体首次在中国大陆现场直播大型贺岁节目,开创香港传媒与中国大陆合作的先河。

其后在1989,2009及2012年香港联同广州举办同类型的贺年除夕晚会,2009年更是香港回归12后首次。 另外1991年广州,香港澳门各电视台并直播省港澳呈祥迎新岁。

2018年,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足球冠军联赛由《粤港澳合作促进会》文化传播委员会与广东民间足球促进会联合举办。比赛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参赛队伍分别来自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民间足球精英,再加上特邀"足球之乡"梅州共12队。

2019年3月23日,香港赛马会首次在广州从化马场举办五场示范赛事,是该马场建立而来首次有赛事举行。赛事设奖金,但不接受投注也未有直播。林郑月娥在活动致辞指,马场落成和持续运行,是香港特区与内地发挥各自优势和共同努力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个成功例子。

2019年3月28日,“2019广东电影年会”在佛山召开,有涉及粤港澳影视产业发展讨论。而佛山正在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影视合作试验区”构想。会上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澳门电影协会,共同签署粤港澳大湾区电影行业合作框架协议。

2019年6月25日,粤港澳大湾区广电联盟在广州成立,由广东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担任理事长,整个联盟旨在加强粤港澳21间传媒机构的协同合作,迎合官方宣传需要[36]

2021年8月21日,国务院同意广东香港澳门联合主办在2025年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37],经费主要由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自筹,中央财政给予一次性定额补助。

2022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与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将承办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第33届电视剧飞天奖与第27届电视文艺星光奖颁奖典礼。预计于2022年上半年在广州大剧院举办。

参考文献

  1. “粤港澳大湾区”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中央统战部网站. 2017-03-07 [2019-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5). 
  2. 大珠三角商务委员会. [2019-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3. 发展局局长在大珠三角城镇群规划与管理论坛开幕致辞全文. [2019-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5). 
  4. 建构港深都会研究报告. [2019-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5. 加速粤港经济整合、打造世界级珠三角都会区. [2019-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6. 横琴新区欢迎您 — IPIM. www.ipim.gov.mo. [2020-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中文(繁体)‎). 
  7. 政务司司长出席“世界级珠三角都会-现况与前瞻”高峰会暨第二届“珠江论坛”致辞全文(只有中文)(附图/短片). www.info.gov.hk. [2020-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8. “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公众谘询论坛在港举行. www.info.gov.hk. [2020-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3). 
  9. 粤澳合作
  10. 财政司司长出席CEPA关于内地在广东与香港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协议签署仪式致辞全文. [2019-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11. 资料便览 粤港澳大湾区概况 (PDF). 立法会秘书处 资料研究组. [2018-05-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19). 
  12. 发改委公布18国家级新区改革重点. 文汇报. 2017-04-08 [2017-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13.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广东省人民政府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 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 (PDF). 2017-07-01 [2018-12-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1-18). 
  14. 广东发改委:2035年建成粤港澳大湾区. [2019-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15. 大湾区规划纲要传周一公布 强化香港创科成焦点. [2021-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5). 
  16. 深圳GDP首度超越香港 龙头之争尘埃落定?. [2021-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30). 
  17. 新华网. [2019-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8). 
  18. 広东・香港・澳门大湾区シンポジウムのご案内(広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 日本商工会议所. 2019年3月22日 [2019年4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3月19日) (日语). 
  19. 设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委员会.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印务局. 2018-11-12 [2020-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3). 
  20. “一小时生活圈”加速粤港磨合. [2019-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21. 林郑:“一小时生活圈”逐步成形. [2019-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22. 佛山南海率先启动粤港澳大湾区政务服务“湾区通办”. 人民网-广东频道. 2019-05-30 [2019-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5). 
  23. 广东省拟建大湾区信用评分制度  香港澳门都要参与  三地互通资料 Template:Wayback unwirehk
  24. 智慧公共交通创新研究院广州成立 推大湾区“一卡通”建设 2019-03-15 大公网 方俊明
  25. 没有永远敌人 粤港澳合作抢海外旅客. Apple Daily 苹果日报. 2018-11-05 [2018-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4). 
  26. 深港教育合作新创举!又一所高标准国际化学校落户龙华!. [2020-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27. 科技大学分校──大湾区教育发展共通共融. [2021-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1). 
  28. 粤港澳大湾区职教产教联盟成立. [2020-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5). 
  29. 2018第一届大湾区教育交流会. [2018-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30. 【全国两会】深大校长建议 粤港澳合建湾区联合大学. [2021-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3). 
  31. 理大与深大共建“大湾区国际创新学院”. [2019-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9). 
  32. 岭大将与华南理工成立大湾区社会治理研究中心 校方指无政治禁区. [2021-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9). 
  33. 城大分校落户东莞 55公顷土地通过审批. [2020-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0). 
  34. 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与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 [2021-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3). 
  35. 澳门科技大学珠海校区选址那洲片区- 香港文汇报. [2021-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8). 
  36. 首创大湾区专业媒体联盟 开启三地媒体合作新篇章中广互联 2019-06-25
  37. 国办:同意广东、香港、澳门承办2025年第十五届全运会. [2021-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