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郑覃」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郑覃(?-842年),封荥阳公,唐朝大臣,德宗朝宰相郑珣瑜之子。唐文宗年间任宰相,被视为牛李党争中李党的领袖之一。官至…”)
 
 
(未顯示由 1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 次修訂)
行 1: 行 1:
 郑覃(?-842 年),封荥阳公,唐朝大臣,德宗朝宰相郑 珣瑜 。唐文宗年 任宰相,被 为牛李党争中李党 的领袖 之一。 官至 太子太师,后以 。武宗 授司空。
+
  [[File: 郑覃.jpg|缩略图|右|[http://wx1.sinaimg.cn/wap720/7d049a4fgy1frcv6mt720j20u00i0ain.jpg  原图链接]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240215932829394     图片来源]]]
 +
 +
'''鄭覃'''({{bd|?||842年|catIdx=Z鄭}}<ref name=BT18-1>[[:s:旧唐书/卷18上|《旧唐书》卷一十八上]]</ref>),以父蔭得官,[[唐朝]]官员,[[唐文宗]]年间任[[宰相]]。他被视为[[牛李党争]]中李党的[[领袖]]之一。封'''滎陽郡公'''。官至太子太师,后以病辞官。武宗初授司空。<ref>[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240215932829394 郑覃  ],微博 </ref>
 +
 
 +
== 家庭背景 ==
 +
鄭覃的生年不详,但他出生於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鄭珣瑜]]在[[唐德宗]]、[[唐顺宗]]父子年间任宰相<ref name=NBT165>[[:s:新唐书/卷165|《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五]]</ref>。
 +
 
 +
== 仕途生涯 ==
 +
在步入仕途前,一開始在[[弘文館]]担任[[校書郎]]的職務,此後也當過像[[拾遗 (官名)|拾遺]]、[[補闕]]这样的小官,担任补阙时,与[[崔植]]同僚且同为贤相之子,每朝廷有得失,两人都上疏论执,誉望蔚然<ref>[[:s:新唐书/卷142|《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二]]</ref>。
 +
 
 +
之後又被借調去擔任[[考功員外郎]]與[[刑部郎中]]<ref name=BT173>[[:s:旧唐书/卷173|《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三]]</ref>。
 +
 
 +
[[元和 ( 唐朝)|元和]]十四年(819年)二月,郑覃被任命为[[諫議大夫]]。当[[唐宪宗]]想派五位[[宦官]]为京西北和籴使率军运粮到西北的[[回鹘]]、[[吐蕃]]边境时,郑覃上疏表示反对,[[唐宪宗]]便取消了这项命令<ref name=NBT165/><ref name=BT173/>。
 +
 
 +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宪宗驾崩,[[唐穆宗]]继位。但[[唐穆宗]]喜好享乐。十月,在阁内召集群臣。郑覃和[[崔郾]]、[[崔玄亮]]等四名同僚趁机进谏,指出穆宗把太多的时间花在了饮宴和游乐上,在赏赐宠臣时耗费了国库太多的金钱。<ref>[[:s:谏穆宗疏]]</ref>穆宗很惊讶,起初感到不悦,问宰相[[萧俛]]这是谁的上书。萧俛说这是谏议大夫们的主意。穆宗好言抚慰了他们,但并没有将进言的内容付诸实际,<ref name=ZZTJ241>[[:s:资治通鉴/卷241|《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一]]</ref>只是稍减畋猎。<ref>[[:s:旧唐书/卷155|《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五]]</ref>当时久无阁中奏事,郑覃等有所抗论,人们都相庆贺。<ref name=NBT165/><ref name=BT173/>郑覃也得以赐爵。<ref>[[:s:崔元备张惟素郑覃陆澶韦宏景赐爵制|白居易《崔元备张惟素郑覃陆澶韦宏景赐爵制》]]</ref>
 +
 
 +
当月稍早,长期对抗朝廷的[[成德]](军部在今[[石家庄]])[[节度使]][[王承宗]]去世了,成德军想拥立其弟[[王承元]]为新的节度使,但王承元想把成德军的军权交还给朝廷。成德军于是不让他就任[[義成]](军部在今[[安阳]])节度使。王承元请求穆宗派一位重臣来劝士兵就范,于是十一月穆宗派遣郑覃为宣谕使,[[王璠]]为副,<ref>[[:s:旧唐书/卷169|《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九]]</ref><ref name=NBT179>[[:s:新唐书/卷179|《新唐书》卷一百七十九]]</ref>命他们向成德军宣布朝廷的命令并赐钱一百万贯,<ref>[[:s:旧唐书/卷16|《旧唐书》卷一十六]]</ref><ref>[[:s:旧唐书/卷154|《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四]]</ref>并赦囚徒,给孤独、废疾不能自立者粟帛各有差。<ref>[[:s:新唐书/卷148|《新唐书》卷一百四十八]]</ref><ref>[[:s:宣慰镇州制]]</ref>郑覃向成德军谕以大义,士兵们也终于让王承元去赴任了。<ref name=NBT165/><ref name=BT173/><ref name=ZZTJ241/><ref>[[:s:新唐书/卷175|《新唐书》卷一百七十五]]</ref>同月,考功员外郎[[李渤]]上奏重提郑覃等谏畋游事,<ref name=BT171>[[:s:旧唐书/卷171|《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一]]</ref>考其为上下,<ref>[[:s:考校京官奏]]</ref>但穆宗不回复,[[冯宿]]领考功后废李渤之议。<ref>[[:s:新唐书/卷118|《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八]]</ref>
 +
 
 +
[[长庆]]元年(821年),[[翰林学士]][[元稹]]、[[李德裕]]与中书舍人[[李宗闵]]发生争斗。李宗闵的下级盟友右补阙[[楊汝士]]和[[禮部侍郎]][[錢徽]]负责科举,前宰相[[西川节度使]][[段文昌]]和翰林学士[[李紳]]秘密将与自己交好的一些进士写下来请求錢徽照顾。但发榜时,这些进士并未上榜,郑覃的弟弟[[鄭朗]]、前宰相节度使[[裴度]]的儿子[[裴譔]]、李宗闵的女婿[[蘇巢]]、楊汝士的弟弟[[楊殷士]]却都及第。这个结果引起了骚动,段文昌弹劾杨、钱不公,所取进士都无才艺,全凭关节。当穆宗咨询翰林学士们的意见时,李德裕、元稹、李绅都赞成段文昌。穆宗命李宗闵的同僚[[王起]]安排重考,将钱徽、李宗闵、杨汝士贬为地方官,还取消了杨、钱选拔的郑朗等10个考生的成绩。一说这就是历时大约40年的牛李党争的开端,党争的一方为李德裕,即李党,另一方为李宗闵及其盟友[[牛僧孺]]等,即牛党。<ref name=ZZTJ241/>郑覃被卷入此次事件后,通常被认为是李党。<ref name=BY>柏杨版《资治通鉴》卷五十九[839]</ref>十一月,郑覃以中大夫、行谏议大夫、云骑尉、'''荥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转[[給事中]],<ref name=BT173/>散官、勋如故。<ref>[[:s:郑覃可给事中制|白居易《郑覃可给事中制》]]</ref>
 +
 
 +
二年(822年)五月,兵部尚书[[李逢吉]]指使李赏告发元稹的朋友[[李绮|和王]]府司马于方受宰相[[元稹]]指使结交刺客欲刺杀裴度,左神策军中尉上报此事。诏郑覃与左仆射[[韩皋]]、李逢吉三人讯问于方,查无谋刺之事,但元稹和裴度也因此都被罢相。<ref>[[:s:旧唐书/卷170|《旧唐书》卷一百七十]]</ref><ref name=NBT174>[[:s:新唐书/卷174|《新唐书》卷一百七十四]]</ref>
 +
 
 +
=== 唐敬宗年间 ===
 +
长庆四年(824年)正月,穆宗驾崩,[[唐敬宗]]继位,<ref name=ZZTJ243>[[:s:资治通鉴/卷243|《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三]]</ref>郑覃被任为[[御史中丞]],十月又权知[[工部侍郎]]。[[宝历 (唐朝)|宝历]]元年(825年)闰七月,他又被任为[[京兆尹]]。<ref name=NBT165/><ref name=BT173/><ref>[[:s:旧唐书/卷17上|《旧唐书》卷一十七上]]</ref>九月,赞扬了[[高陵]]令[[刘仁师]]的德政。<ref>[[:s:高陵令刘君遗爱碑|刘禹锡《高陵令刘君遗爱碑》]]</ref>
 +
 
 +
=== 唐文宗年间 ===
 +
==== 拜相前 ====
 +
宝历二年(826年)末,唐敬宗被弑,其弟唐文宗继位,<ref name=ZZTJ243/>郑覃被任为[[左散骑常侍]]。[[太和 (唐朝)|太和]]三年(829年),以本官充翰林侍讲学士,因经籍沦丧,他考察古事,屡次为此进言,<ref>[[:s:旧唐书/卷164|《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四]]</ref>文宗因而诏令秘阁搜访遗文,每日添写,复为四库书分藏于十二库。<ref>[[:s:旧唐书/卷45|《新唐书》卷四十五]]</ref>时李德裕先后遭李逢吉和李宗闵排挤,郑覃在禁中为其美言,文宗才仍保有复用他的心思。<ref>[[:s:旧唐书/卷174|《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四]]</ref>四年(830年)三月,他又任[[工部尚书]]。<ref name=NBT165/>郑覃对[[中国古典典籍]]很有研究,行事也很正直,文宗因此尊敬他。在郑覃建议下,文宗准其所奏置五经博士,开始了一项工程,将修改、加注后的典籍刻在石碣上,在[[太学]]展览,<ref name=BT173/>仿[[东汉]][[蔡邕]]故事。这项工程直到[[开成]]二年(837年)十月郑覃拜相时才完成,<ref name=ZZTJ245>[[:s:资治通鉴/卷245|《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ref>郑覃进《石壁九经》一百六十卷。<ref name=BT17-2>[[:s:旧唐书/卷17下|《旧唐书》卷一十七下]]</ref><ref>[[:s:旧唐书/卷47|《旧唐书》卷四十七]]</ref>
 +
[[File:郑覃2.jpg|缩略图|左|[http://img.redocn.com/sheying/20140812/yangyuxigongyuandezhengxunguobihua_2885557.jpg  '''荥阳禹锡公园的郑覃殉国壁画''']  [http://sucai.redocn.com/yishuwenhua_2885557.html     图片来源]]]
 +
五年(831年),李宗闵、牛僧孺拜相,由于郑覃和李德裕交好,遭到李宗闵的薄待,郑覃也因而嫉恨朋党。李宗闵尤其对郑覃仅仅作为翰林侍讲学士却能接近皇帝言事而感到不快,并因而推荐郑覃仅任工部尚书而免去翰林侍讲学士。但文宗喜欢研究典籍,想念郑覃,在六年(832年)二月又任他为翰林侍讲学士。<ref name=BT173/>七年(833年)春,李德裕代牛僧孺为相,这时文宗赞扬[[殷侑]]对典籍的了解,并与郑覃相比较。李宗闵说:“也许郑覃、殷侑对典籍都很有见解,但他们的意见不足采信。”李德裕则说:“郑覃、殷侑的意见被别人忽略了,陛下可没忽略。”六月,文宗没有咨询李宗闵就任命郑覃为[[御史大夫]],又不久,李宗闵被遣出京城任[[山南西道]](军部在今[[汉中]])节度使。<ref name=NBT165/><ref name=BT17-2/><ref>[[:s:资治通鉴/卷244|《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四]]</ref>郑覃曾受命与时任尚书右仆射李逢吉疏理刑狱。<ref>[[:s:疏理刑狱诏]]</ref>
 +
 
 +
八年(834年)九月,李德裕罢相,李宗闵复相,与文宗近臣[[李训]]、[[郑注]]联合把李党从重要岗位上驱逐下来。十月,郑覃被任命为[[户部尚书]]。同月,九年(835 )五月,郑覃被贬授[[秘书监]]。六月,李宗闵的盟友京兆尹[[楊虞卿]]得罪,李宗闵出言相救,文宗怒斥:“你曾说郑覃是妖气,现在做妖的是郑覃还是你?”李宗闵和杨虞卿被贬,<ref name=NBT174/><ref name=BT176>[[:s:旧唐书/卷176|《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六]]</ref>八月,郑覃又任[[刑部尚书]],十月,任尚书[[右仆射]],十一月兼判[[国子祭酒]]事。<ref name=NBT165/><ref name=BT173/><ref name=BT17-2/>不久,以[[连州]]刺史[[杨敬之]]代郑覃为国子祭酒。<ref>[[:s:新唐书/卷160|《新唐书》卷一百六十]]</ref>
 +
 
 +
李训为了收揽人心,将郑覃等有声望却屡被打压的老臣引居高位。十一月,文宗、李训、郑注清洗当权宦官的计划([[甘露之变]])失败了。李训、郑注和很多朝臣如宰相[[王涯]]、[[贾餗]]、[[舒元舆]]都被宦官逮捕或杀害。在宦官胁迫下,文宗召郑覃和左仆射[[令狐楚]]及兵部尚书[[王源中]]、吏部侍郎[[李虞仲]]等进宫复查王涯的供词——王涯因受刑不过,供认他和其他官员意图推翻文宗,让郑注当皇帝。令狐楚和郑覃证实供词是王涯所写。<ref name=NBT179/>随后,文宗将两人留在中书省参与机务。文宗下诏恤灾。<ref>[[:s:恤灾诏]]</ref>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都被处死,郑注被袭杀。不久,令狐楚起草诏书谴责王涯等宰相谋反,但语言空洞,暗示谋反之说不可信,触怒了仇士良,因而未能拜相。在担任侍讲时屡次对文宗言及厚风俗、黜朋比的郑覃则和[[李石 (唐朝)|李石]]一同被授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相当于宰相。<ref name=ZZTJ245/><ref name=BT172>[[:s:旧唐书/卷172|《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二]]</ref><ref name=NBT8>[[:s:新唐书/卷8|《新唐书》卷八]]</ref><ref>[[:s:新唐书/卷166|《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六]]</ref>郑覃当时的官爵为[[银青光禄大夫]]、守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荥阳郡开国男食邑二千户,<ref name=NBT165/><ref name=BT17-2/><ref>[[:s:郑覃平章事制|归融《郑覃平章事制》]]</ref>拜相后又 ''' 荥阳 郡开国 '''。<ref name=BT173/>
 +
 
 +
甘露之变当日令狐楚和郑覃在查案之余还在内殿谈及榷茶事。<ref name=BT172/><ref>[[:s:旧唐书/卷49|《旧唐书》卷四十九]]</ref><ref>[[:s:请罢榷茶使奏]]</ref>
 +
 
 +
==== 拜相 ====
 +
郑覃和李石拜相后,以仇士良为首的宦官经常引用李训和郑注的事例羞辱朝臣。郑覃、李石以李训、郑注最初是由宦官[[王守澄]]所推荐来回应。此后,朝臣就依靠郑覃、李石来保证人身安全。十二月,郑覃和李石力主不再牵连李训等被诛官员的亲属。<ref name=BT17-2/>时任京兆尹[[张仲方]]不能匡正禁军横行干政 郑覃用[[薛元赏]]为京兆尹,出张仲方为[[华州]]刺史。<ref name=BT171/><ref name=NBT126>[[:s:新 书/卷126|《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六]]</ref>文宗说宰相之任在选贤任能,李石说自己与郑覃常以此事为切。文宗曾看着郑覃说:“郑覃你老了,当无妄,试谕我堪比[[汉 ]]何等君主?”郑覃说:“陛下是[[汉文帝]]、[[汉宣帝]]一类君主。”文宗说:“岂敢指望这样!”李石欲强文宗之志使其不怠,说:“陛下之问和郑覃之对臣皆以为非。[[颜回]]匹夫罢了,自比于[[舜]]。陛下有四海,春秋富,当观得失于前,日引月长,以与尧、舜齐名,奈何比汉文帝、汉宣帝而又自以为不及。只希望陛下开肆厥志,不以汉文帝、汉宣帝自安,则 业可成。”当月,扬言要屠杀朝臣的宦官[[盐州]]巡边使[[田全操]]回京,引发了[[长安]]的恐慌,中书省吏卒也有逃去。郑覃建议李石避难,李石拒绝了,指出如果宰相逃跑了,整个长安都会陷入恐慌,如果灾难真的要降临,谁也跑不了。郑覃同意了。<ref name=ZZTJ245/><ref name=BT172/><ref name=NBT131>[[:s:新唐书/卷131|《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一]]</ref>
 +
 
 +
但宦官仍然掌控政权,朝 惶惶不可终日。开成元年(836年),文宗改元大赦,在紫宸殿问对。郑覃说近年赦令皆不及此。三月,昭義军(军部在今[[山西]][[長治市|長治]])节度使[[劉從諫]]言辞激烈地上疏为王涯、賈餗辩白,弹劾仇士良的罪行,仇士良等宦官才有所收敛,文宗和郑覃、李石也得以行使权力。<ref name=ZZTJ245/><ref>[[:s:旧唐书/卷161|《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一]]</ref><ref>[[:s:新唐书/卷214|《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四]]</ref>后来文宗又在紫宸殿论政 问及治乱之别是人之正邪还是时运所致,郑覃认为由人,李石则认为也由时运。<ref name=BT172/>
 +
 
 +
文宗好文,时常向郑覃和时任皇太子侍读王起问政。<ref>[[:s:新唐书/卷167|《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七]]</ref>郑覃虽然博于经籍要义,却不善著文,不喜欢进士浮华,甚至在开成初年奏礼部贡院罢进士科。春季,文宗看了中举名单后对侍臣说:“以前文格不妥,此次进士题目是朕出的,结果似乎胜过去年。”郑覃说:“陛下改诗赋格调,以正颓俗,但[[高锴]](时任中书舍人,权知礼部贡举)也能励精选士,仰副圣旨。”<ref name=BT168>[[:s:旧唐书/卷168|《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八]]</ref><ref name=NBT177>[[:s:新唐书/卷177|《新唐书》卷一百七十七]]</ref>文宗在紫宸殿问对谈及选士,郑覃说:“[[南北朝]]多用善作文之士,所以不治。士有才堪用即可用,何必文辞?”文宗说:“进士及第且已曾为州县官的,藩镇奏署就准奏,其余否。”郑覃说:“此科多是轻薄之人,不必尽用。”文宗说:“轻薄敦厚都是有的,未必独在进士。此科置了已二百年,也不可遽改。”<ref>[[:s:新唐书/卷44|《新唐书》卷四十四]]</ref>郑覃说:“亦不可过于尊崇。”<ref name=BT173/>
 +
 
 +
文宗曾对宰相们说:“百司弛慢,要重条举。”于是指香炉说:“此炉一开始也华美完好,用之已久,没有光彩。若不加饰,如何复初?”郑覃对道:“丕变风俗,当考实效。自三十年已来,多不务实,取于颜情。如嵇、阮之流,不摄职事。”李石说:“这本是因为治平,人人无事,安逸所致。今之人俗也慕[[王衍 (西晋)|王夷甫]],耻不能及之。”<ref>按《新唐书·郑覃传》,此语为郑覃所说。</ref>文宗说:“卿等辅朕,在振举法度而已。”<ref name=NBT165/><ref name=BT173/>
 +
 
 +
开成元年前宰相[[李固言]]复相,和郑覃、李石共事,他与李宗闵、[[杨嗣复]]交好,郑覃憎恶他。<ref name=ZZTJ245/>
 +
 
 +
文宗很怀念李训,每每对李石、郑覃、李固言等称李训之才:“李训伦常不如公等,但是天下奇才,公等不及。”<ref name=NBT179/>
 +
 
 +
同时,在郑覃推荐下,由起居郎[[周墀]]、水部员外郎[[崔球]]、监察御史[[張次宗]]、礼部员外郎[[孔温业]]、国子祭酒[[高重]]等负责校定《九经》文字,不久又奉令刻上石头。<ref>[[:s:新唐书/卷95|《新唐书》卷九十五]]</ref>完工后,郑覃加[[門下侍郎]]、弘文館学士、监修国史。四月,文宗曾在延英殿论及古诗好坏,郑覃说:“孔子所删的是三百篇。降此五言七言,辞非雅正,不足帝王赏咏。《诗》的《雅》《颂》都是下刺上所为,非上化下而作。王者采诗以考风俗得失,仲尼删定以为世规。近代[[陈后主]]、[[隋炀帝]]都能作章句,却不知王者大端,终有末年亡国。章句小道,愿陛下不取。”当时起居郎有官缺,李固言荐[[周敬复]]、崔球、张次宗三人,郑覃再三以为不可,说:“崔球游于宗闵之门,且赤墀下秉笔是千古法,不可朋党。如果用[[裴中孺]]、[[李让夷]],臣不敢有丝毫异议。”文宗说:“公事不要有异议!”郑覃说:“如果宰相的意见都相同,必有欺陛下的事!”李让夷虽然于次年拜中书舍人,但也因郑覃的言论而被李珏和杨嗣复厌恶,在文宗一朝不至达官。<ref name=ZZTJ245/><ref name=BT176/><ref name=NBT181/>当月,郑覃以[[李绅]]为[[河南尹]]。<ref name=NBT181>[[:s:新唐书/卷181|《新唐书》卷一百八十一]]</ref>郑覃又奏太学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又因这些博士没有职田,五月,又奏请依王府官例给他们赐禄粟,<ref>[[:s:请赐五经博士禄粟奏]]</ref>获准。<ref name=NBT165/><ref name=BT173/><ref name=BT17-2/>同月,张仲方入为[[秘书监]]。外界议论认为郑覃党附李 裕,排挤张仲方。郑覃担心卷入朋党,趁紫宸殿奏事时说:“丞郎缺人,臣欲用张仲方。”文 说:“中台侍郎是 廷的显贵职位。张仲方作为牧守无政绩,怎能做丞郎?”<ref name=BT171/><ref name=NBT126/>
 +
 
 +
九月,李石提出为前 宰相[[宋申锡]]平反。宋申锡先前因被王守澄、郑注诬告谋反而被贬。郑覃、李固言都赞成,文宗也追复了宋申锡的生前官爵。<ref name=ZZTJ245/>[[太仆卿]][[段伯伦]]去世,李石请文宗加其赙襚, 覃说:“自古杀身利社稷,未有如秀实(指段伯伦父[[段秀实]])者。”文宗恻然,为 罢朝一日,加段伯伦赙赠 <ref>[[:s:新 书/卷153|《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三]]</ref>文宗常言:“顺宗事不详实,史臣[[韩愈]]莫非当时屈于人?昔汉朝[[司马迁]]《与任安书》,辞多怨怼,故《武帝本纪》多失实。”郑覃说:“武帝中年大发兵事边,生人耗瘁,府库殚竭,司马迁所述没有言过其实。”李石说:“郑覃所陈是以武帝相谏,欲陛下终究盛德。” 文宗 说:“诚如此。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郑覃说:“陛下乐观书,然要义不过一二,陛下所说是对的。宜时刻秉承。”<ref name=NBT165/>
 +
 
 +
二年(837年)二月,李固言弹劾[[邓州]]刺史[[王堪]]、[[隋州]]刺史[[郑襄]]行为尤其不端,而王堪是郑覃所举,郑覃认为李固言冒犯自己,说:“臣知堪,故用为刺史。举天下不职的岂止这二人?”<ref name=NBT182>[[:s:新唐书/卷182|《新唐书》卷一百八十二]]</ref><ref>《[[册府元龟]]》</ref>
 +
 
 +
(838年)正月,文宗命起居舍人[[魏谟]]献其祖上[[魏征]]之笏,郑覃说:“在人不在笏。”文宗说:“你没会我意,这也是甘棠之比。”<ref>[[:s:新唐书/卷97|《新唐书》卷九十七]]</ref>这时李石、李固言都已不是宰相,和郑覃共事的是[[陈夷行]]、杨嗣复、[[李珏]]。杨嗣复与郑覃尤其有矛盾,李固言、李珏介入更激化纷争。<ref name=NBT182/>杨嗣复数次推荐进士[[杜胜]]之材堪 谏官,郑覃不用。<ref>[[:s:新唐书/卷169|《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九]]</ref>二月,郑覃进位太子太师。不久, 宰相 间就发生了争执,郑、陈为一派(都被认为是李党) 杨、李为一派(都 党)。<ref name=BY/>当月杨嗣复提请把被贬为[[衡州]](今[[湖南]][[衡阳]])司户参军事的李宗闵升官并调近京城,因为怕郑覃反对,托宦官秘密进言。文宗同意,在紫宸殿说李宗闵在外四五年,宜别授一官。郑覃坚决反对,说如果文宗怜李宗闵处于远地,移近内地三五百里即可,不可再用这等奸邪,如果李宗闵升官,他就辞职。杨、郑在文宗面前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文宗又想以李宗闵为一州刺史,郑覃又认为太过,只同意以为[[洪州 (隋朝)|洪州]]司马、别驾,又说杨嗣复与李宗闵结党包庇之,李宗闵之恶甚于[[唐玄宗]]时期奸相[[李林甫]]。杨嗣复说郑覃之语大错,李宗闵在位时无 林甫妒贤害能破人家族之事,并举殷侑为[[韩益]]求官时,自己因韩益前年犯赃未准奏,而郑覃却找自己请托一事,指郑覃才是结党包庇之人。结果是李宗闵被任为[[杭州]]刺史。<ref name=BT176/>从此,朝廷的重要决策都蒙上了 党争 的色彩,文宗也难以驾驭。郑覃因是太子太师,想从[[尚书省]]奏事,太子詹事[[冯定]]奏道:“据《[[六典]]》,太师居詹事府,不合于都省礼上。”文宗诏郑覃于本司奏事,时人推美冯定。<ref name=BT168/><ref name=NBT177/>四月,奉敕每月与宾、詹左右春坊五品以上官员谒见皇太子,且每月二十六日、二十一日诣崇明门谒见,若遇阴雨休假即取以次双日。<ref>[[:s:郑覃谒见太子敕]]</ref>文宗因旱灾释放狱 囚徒,出宫人刘好奴等五百余人送到两街寺观,任其投奔亲戚。在紫宸殿问对时,李珏举[[晋武帝]]平[[孙吴|吴]]后广选宫女的反例贺文宗此举德迈千古,郑覃也说:“晋武帝因采择之失,中原化为左衽;陛下以为殷鉴,放去是非常适合的。”文宗命郑覃亲往疏理京师刑狱,分命宰相祈雨於太庙太社白帝坛。<ref>[[:s:命宰臣祈雨诏]]</ref>八月,右拾遗[[窦洵直]]当衙论奏,郑覃、杨嗣复认为这是琐事,说窦洵直近乎求名。<ref name=NBT181/>当月,宰相们在紫宸殿奏事,提出奖赏闲居[[苏州]]累年新近上疏论兵的陆洿官职,李珏支持并举窦洵直的例子,郑覃说:“若苞藏则不可知。”并要文宗防朋党。杨嗣复说:“郑覃疑臣朋党,乞陛下放臣归去。”于是拜乞罢免。 珏说朋 最近消亡了,郑覃却说近期又有小朋党[[杨汉公]]、[[张又新]]、[[李续]]出现了。李珏又奏边事来打断郑覃,郑覃说:“论边事安危,臣不如李珏;嫉朋党之恶则李珏不如臣。”杨嗣复又以自己被郑覃指为朋党而奏请辞相,文宗慰勉 。<ref name=NBT174/>当时文宗方以政事委杨嗣复,因此恶郑覃直言。<ref name=BT176/>十月,[[皇太子]][[李永 (唐朝)|李永]]薨,时郑覃复为国子祭酒,作为册使持节册其谥号庄恪。<ref>[[:s:旧唐书/卷175|《旧唐书》卷 百七十五]]</ref><ref>[[:s:庄恪太子哀册文]]</ref>十二月,郑覃请辞 文宗没有答应,罢其 太子太师, 允许他可以隔三五天才到中书省报到。<ref name=NBT165/><ref name=BT173/><ref name=BT17-2/><ref name=ZZTJ246>[[:s:资治通鉴/卷246|《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六]]</ref>
 +
 
 +
郑覃清俭,陈夷行耿介,杨嗣复等很嫉恨他们。四年(839年)四月,又一场大争执爆发了。文宗表扬度支[[杜悰]]的才干,杨嗣复、李珏推荐他任[[户部尚书]]。陈夷行说:“这应该由皇帝做决定,不能把权力都下放给臣僚。”李珏说:“陛下先前告诉我,皇帝应该选择宰相,而不是怀疑宰相。”五月,文宗问延英殿政事时,陈夷行再次强调皇帝不能放权给臣僚。受到攻击的李珏反驳:“陈夷行显然是怀疑有宰相在从陛下手中盗取权力。我此前已多次请求退休,如果我能被任命为一位亲王的老师,就有幸了。”郑覃说:“陛下在开成元年和二年(指836年和837年)做得很好,开成三年和四年就稍差了。”杨嗣复说:“头两年,是郑覃和陈夷行当宰相。开成三年和四年,臣和李珏也当了宰相。显然,这是我的罪过。”又说:“我不敢再进宰相官署了!”便不顾文宗在场,顾自退场。文宗派一个宦官去安抚他,说郑覃失言,郑覃也做了部分道歉,说:“臣愚昧。我不是刻意针对杨嗣复,但他的反应表明他容不下我。”杨嗣复说:“郑覃说政事一年不如一年,这不仅是怪罪臣,更是在指责陛下的圣德。”虽然文宗说郑覃之言是偶然,此后,杨嗣复数日不入中书省,数次请辞。文宗正委任杨嗣复,于是五月,郑覃、陈夷行都被罢相,<ref name=NBT8/>郑覃再次担任右仆射,<ref name=ZZTJ246/>一作守尚书左仆射。<ref name=NBT165/><ref name=BT17-2/>郑、陈都罢相 ,杨嗣复才复提拔李宗闵为相。<ref name=BT176/>
 +
 
 +
[[严厚本]]改故宰相[[元载]]谥号为“忠”,郑覃问:“元载有贪贿之罪,又放纵悍妻恶子,为什么谥他‘忠’?”严厚本说:“元载赃罪盈亿是可恶,但当代宗朝有人不利于东宫时,元载有翊戴德宗之功。”于是元载得 改谥。<ref>《严厚本墓志》</ref>
 +
 
 +
郑覃与先前的宰相[[杨绾]]、[[郑余庆]]同为大儒,辅政期间也都议优学科,先经谊,黜进士,后文 ,但终无法将历经[[安史之乱]]后的[[儒学]]恢复到[[贞观 (唐朝)|贞观]]、[[开元]]的水平 <ref>[[:s:新唐书/卷198|《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八]]</ref>
 +
 
 +
=== 唐武宗年间 ===
 +
五年(840年),唐文宗驾崩,其弟[[唐 武宗]]继位。<ref name=ZZTJ246/>不久,李德裕复相,想推荐郑覃复相,郑覃称有足疾,不能胜任朝谒,拒绝了。于是 [[ 司空]]。[[会昌 (唐朝)|会昌]]二年(842年),他以守[[司徒]][[致仕]],<ref name=NBT165/><ref name=BT173/>五月以太子太师致仕去世。<ref name=BT18-1/>
 +
 
 +
《旧唐书·[[杨假]]传》载郑覃任华州刺史时署杨假为从事,改[[浙西道观察使]]后又以杨假为大理评事。郑覃从未担任华州刺史和浙西道观察使,这是将郑朗误记作郑覃所致。
 +
 
 +
郑覃年轻时清苦贞退,不轻易与人款狎。位至宰相后,居所未尝增饰,仅能遮蔽风雨。家无媵妾,人们都仰慕其清高。但嫉恶太过,容不下的事很多,众人因而害怕厌恶他。<ref name=BT173/>
 +
 
 +
[[后唐明宗]]年间,流传的诸经多有错误,宰相[[冯道]]、[[李愚]]委学官田敏等取长安的郑覃所刊石经,雕为印版,流布天下,后进赖之。<ref>[[:s:旧五代史/卷126|《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六]]</ref>[[清朝]][[严可均]]与[[丁溶]]同治石经,著校文十卷,自序称“郑覃、唐元度辈皆通儒,颇见古本 ”并提到虽然后唐的雕版历[[宋朝]]、[[元朝]]、[[明朝]]转刻生误,但石经原本尚在。<ref>[[:s:清史稿/卷482|《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二]]</ref>
 +
 
 +
== 作品 ==
 +
*与他人合撰《唐六译金刚经赞》一卷<ref>[[:s:宋史/卷205|《宋史》卷二百零五]]</ref>
 +
 
 +
== 子孙 ==
 +
*[[郑裔绰]],[[秘书监]]
 +
**郑氏,嫁山东旧门九品卫佐[[崔皋]]。文宗重其不与权臣通婚。<ref name=NBT165/>
 +
 
 +
== 注释及参考文献 ==
 +
{{reflist|5}}
 +
[[Category:中国古代军政人物]]

於 2019年9月24日 (二) 15:48 的最新修訂

鄭覃(?-842年[1]),以父蔭得官,唐朝官員,唐文宗年間任宰相。他被視為牛李黨爭中李黨的領袖之一。封滎陽郡公。官至太子太師,後以病辭官。武宗初授司空。[2]

家庭背景

鄭覃的生年不詳,但他出生於一個顯赫的家庭,父親鄭珣瑜唐德宗唐順宗父子年間任宰相[3]

仕途生涯

在步入仕途前,一開始在弘文館擔任校書郎的職務,此後也當過像拾遺補闕這樣的小官,擔任補闕時,與崔植同僚且同為賢相之子,每朝廷有得失,兩人都上疏論執,譽望蔚然[4]

之後又被借調去擔任考功員外郎刑部郎中[5]

元和十四年(819年)二月,鄭覃被任命為諫議大夫。當唐憲宗想派五位宦官為京西北和糴使率軍運糧到西北的回鶻吐蕃邊境時,鄭覃上疏表示反對,唐憲宗便取消了這項命令[3][5]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憲宗駕崩,唐穆宗繼位。但唐穆宗喜好享樂。十月,在閣內召集群臣。鄭覃和崔郾崔玄亮等四名同僚趁機進諫,指出穆宗把太多的時間花在了飲宴和遊樂上,在賞賜寵臣時耗費了國庫太多的金錢。[6]穆宗很驚訝,起初感到不悅,問宰相蕭俛這是誰的上書。蕭俛說這是諫議大夫們的主意。穆宗好言撫慰了他們,但並沒有將進言的內容付諸實際,[7]只是稍減畋獵。[8]當時久無閣中奏事,鄭覃等有所抗論,人們都相慶賀。[3][5]鄭覃也得以賜爵。[9]

當月稍早,長期對抗朝廷的成德(軍部在今石家莊節度使王承宗去世了,成德軍想擁立其弟王承元為新的節度使,但王承元想把成德軍的軍權交還給朝廷。成德軍於是不讓他就任義成(軍部在今安陽)節度使。王承元請求穆宗派一位重臣來勸士兵就範,於是十一月穆宗派遣鄭覃為宣諭使,王璠為副,[10][11]命他們向成德軍宣布朝廷的命令並賜錢一百萬貫,[12][13]並赦囚徒,給孤獨、廢疾不能自立者粟帛各有差。[14][15]鄭覃向成德軍諭以大義,士兵們也終於讓王承元去赴任了。[3][5][7][16]同月,考功員外郎李渤上奏重提鄭覃等諫畋游事,[17]考其為上下,[18]但穆宗不回復,馮宿領考功後廢李渤之議。[19]

長慶元年(821年),翰林學士元稹李德裕與中書舍人李宗閔發生爭鬥。李宗閔的下級盟友右補闕楊汝士禮部侍郎錢徽負責科舉,前宰相西川節度使段文昌和翰林學士李紳秘密將與自己交好的一些進士寫下來請求錢徽照顧。但發榜時,這些進士並未上榜,鄭覃的弟弟鄭朗、前宰相節度使裴度的兒子裴譔、李宗閔的女婿蘇巢、楊汝士的弟弟楊殷士卻都及第。這個結果引起了騷動,段文昌彈劾楊、錢不公,所取進士都無才藝,全憑關節。當穆宗諮詢翰林學士們的意見時,李德裕、元稹、李紳都贊成段文昌。穆宗命李宗閔的同僚王起安排重考,將錢徽、李宗閔、楊汝士貶為地方官,還取消了楊、錢選拔的鄭朗等10個考生的成績。一說這就是歷時大約40年的牛李黨爭的開端,黨爭的一方為李德裕,即李黨,另一方為李宗閔及其盟友牛僧孺等,即牛黨。[7]鄭覃被捲入此次事件後,通常被認為是李黨。[20]十一月,鄭覃以中大夫、行諫議大夫、雲騎尉、滎陽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轉給事中[5]散官、勛如故。[21]

二年(822年)五月,兵部尚書李逢吉指使李賞告發元稹的朋友和王府司馬於方受宰相元稹指使結交刺客欲刺殺裴度,左神策軍中尉上報此事。詔鄭覃與左僕射韓皋、李逢吉三人訊問於方,查無謀刺之事,但元稹和裴度也因此都被罷相。[22][23]

唐敬宗年間

長慶四年(824年)正月,穆宗駕崩,唐敬宗繼位,[24]鄭覃被任為御史中丞,十月又權知工部侍郎寶曆元年(825年)閏七月,他又被任為京兆尹[3][5][25]九月,讚揚了高陵劉仁師的德政。[26]

唐文宗年間

拜相前

寶曆二年(826年)末,唐敬宗被弒,其弟唐文宗繼位,[24]鄭覃被任為左散騎常侍太和三年(829年),以本官充翰林侍講學士,因經籍淪喪,他考察古事,屢次為此進言,[27]文宗因而詔令秘閣搜訪遺文,每日添寫,復為四庫書分藏於十二庫。[28]時李德裕先後遭李逢吉和李宗閔排擠,鄭覃在禁中為其美言,文宗才仍保有復用他的心思。[29]四年(830年)三月,他又任工部尚書[3]鄭覃對中國古典典籍很有研究,行事也很正直,文宗因此尊敬他。在鄭覃建議下,文宗准其所奏置五經博士,開始了一項工程,將修改、加注後的典籍刻在石碣上,在太學展覽,[5]仿東漢蔡邕故事。這項工程直到開成二年(837年)十月鄭覃拜相時才完成,[30]鄭覃進《石壁九經》一百六十卷。[31][32]

五年(831年),李宗閔、牛僧孺拜相,由於鄭覃和李德裕交好,遭到李宗閔的薄待,鄭覃也因而嫉恨朋黨。李宗閔尤其對鄭覃僅僅作為翰林侍講學士卻能接近皇帝言事而感到不快,並因而推薦鄭覃僅任工部尚書而免去翰林侍講學士。但文宗喜歡研究典籍,想念鄭覃,在六年(832年)二月又任他為翰林侍講學士。[5]七年(833年)春,李德裕代牛僧孺為相,這時文宗讚揚殷侑對典籍的了解,並與鄭覃相比較。李宗閔說:「也許鄭覃、殷侑對典籍都很有見解,但他們的意見不足採信。」李德裕則說:「鄭覃、殷侑的意見被別人忽略了,陛下可沒忽略。」六月,文宗沒有諮詢李宗閔就任命鄭覃為御史大夫,又不久,李宗閔被遣出京城任山南西道(軍部在今漢中)節度使。[3][31][33]鄭覃曾受命與時任尚書右僕射李逢吉疏理刑獄。[34]

八年(834年)九月,李德裕罷相,李宗閔復相,與文宗近臣李訓鄭注聯合把李黨從重要崗位上驅逐下來。十月,鄭覃被任命為戶部尚書。同月,九年(835年)五月,鄭覃被貶授秘書監。六月,李宗閔的盟友京兆尹楊虞卿得罪,李宗閔出言相救,文宗怒斥:「你曾說鄭覃是妖氣,現在做妖的是鄭覃還是你?」李宗閔和楊虞卿被貶,[23][35]八月,鄭覃又任刑部尚書,十月,任尚書右僕射,十一月兼判國子祭酒事。[3][5][31]不久,以連州刺史楊敬之代鄭覃為國子祭酒。[36]

李訓為了收攬人心,將鄭覃等有聲望卻屢被打壓的老臣引居高位。十一月,文宗、李訓、鄭注清洗當權宦官的計劃(甘露之變)失敗了。李訓、鄭注和很多朝臣如宰相王涯賈餗舒元輿都被宦官逮捕或殺害。在宦官脅迫下,文宗召鄭覃和左僕射令狐楚及兵部尚書王源中、吏部侍郎李虞仲等進宮複查王涯的供詞——王涯因受刑不過,供認他和其他官員意圖推翻文宗,讓鄭注當皇帝。令狐楚和鄭覃證實供詞是王涯所寫。[11]隨後,文宗將兩人留在中書省參與機務。文宗下詔恤災。[37]李訓、王涯、賈餗、舒元輿都被處死,鄭注被襲殺。不久,令狐楚起草詔書譴責王涯等宰相謀反,但語言空洞,暗示謀反之說不可信,觸怒了仇士良,因而未能拜相。在擔任侍講時屢次對文宗言及厚風俗、黜朋比的鄭覃則和李石一同被授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相當於宰相。[30][38][39][40]鄭覃當時的官爵為銀青光祿大夫、守尚書右僕射、上柱國、滎陽郡開國男食邑二千戶,[3][31][41]拜相後又封滎陽郡開國公[5]

甘露之變當日令狐楚和鄭覃在查案之餘還在內殿談及榷茶事。[38][42][43]

拜相

鄭覃和李石拜相後,以仇士良為首的宦官經常引用李訓和鄭注的事例羞辱朝臣。鄭覃、李石以李訓、鄭注最初是由宦官王守澄所推薦來回應。此後,朝臣就依靠鄭覃、李石來保證人身安全。十二月,鄭覃和李石力主不再牽連李訓等被誅官員的親屬。[31]時任京兆尹張仲方不能匡正禁軍橫行干政,鄭覃用薛元賞為京兆尹,出張仲方為華州刺史。[17][44]文宗說宰相之任在選賢任能,李石說自己與鄭覃常以此事為切。文宗曾看着鄭覃說:「鄭覃你老了,當無妄,試諭我堪比漢朝何等君主?」鄭覃說:「陛下是漢文帝漢宣帝一類君主。」文宗說:「豈敢指望這樣!」李石欲強文宗之志使其不怠,說:「陛下之問和鄭覃之對臣皆以為非。顏回匹夫罷了,自比於。陛下有四海,春秋富,當觀得失於前,日引月長,以與堯、舜齊名,奈何比漢文帝、漢宣帝而又自以為不及。只希望陛下開肆厥志,不以漢文帝、漢宣帝自安,則大業可成。」當月,揚言要屠殺朝臣的宦官鹽州巡邊使田全操回京,引發了長安的恐慌,中書省吏卒也有逃去。鄭覃建議李石避難,李石拒絕了,指出如果宰相逃跑了,整個長安都會陷入恐慌,如果災難真的要降臨,誰也跑不了。鄭覃同意了。[30][38][45]

但宦官仍然掌控政權,朝臣惶惶不可終日。開成元年(836年),文宗改元大赦,在紫宸殿問對。鄭覃說近年赦令皆不及此。三月,昭義軍(軍部在今山西長治)節度使劉從諫言辭激烈地上疏為王涯、賈餗辯白,彈劾仇士良的罪行,仇士良等宦官才有所收斂,文宗和鄭覃、李石也得以行使權力。[30][46][47]後來文宗又在紫宸殿論政,問及治亂之別是人之正邪還是時運所致,鄭覃認為由人,李石則認為也由時運。[38]

文宗好文,時常向鄭覃和時任皇太子侍讀王起問政。[48]鄭覃雖然博於經籍要義,卻不善著文,不喜歡進士浮華,甚至在開成初年奏禮部貢院罷進士科。春季,文宗看了中舉名單後對侍臣說:「以前文格不妥,此次進士題目是朕出的,結果似乎勝過去年。」鄭覃說:「陛下改詩賦格調,以正頹俗,但高鍇(時任中書舍人,權知禮部貢舉)也能勵精選士,仰副聖旨。」[49][50]文宗在紫宸殿問對談及選士,鄭覃說:「南北朝多用善作文之士,所以不治。士有才堪用即可用,何必文辭?」文宗說:「進士及第且已曾為州縣官的,藩鎮奏署就准奏,其餘否。」鄭覃說:「此科多是輕薄之人,不必盡用。」文宗說:「輕薄敦厚都是有的,未必獨在進士。此科置了已二百年,也不可遽改。」[51]鄭覃說:「亦不可過於尊崇。」[5]

文宗曾對宰相們說:「百司弛慢,要重條舉。」於是指香爐說:「此爐一開始也華美完好,用之已久,沒有光彩。若不加飾,如何復初?」鄭覃對道:「丕變風俗,當考實效。自三十年已來,多不務實,取於顏情。如嵇、阮之流,不攝職事。」李石說:「這本是因為治平,人人無事,安逸所致。今之人俗也慕王夷甫,恥不能及之。」[52]文宗說:「卿等輔朕,在振舉法度而已。」[3][5]

開成元年前宰相李固言復相,和鄭覃、李石共事,他與李宗閔、楊嗣復交好,鄭覃憎惡他。[30]

文宗很懷念李訓,每每對李石、鄭覃、李固言等稱李訓之才:「李訓倫常不如公等,但是天下奇才,公等不及。」[11]

同時,在鄭覃推薦下,由起居郎周墀、水部員外郎崔球、監察御史張次宗、禮部員外郎孔溫業、國子祭酒高重等負責校定《九經》文字,不久又奉令刻上石頭。[53]完工後,鄭覃加門下侍郎、弘文館學士、監修國史。四月,文宗曾在延英殿論及古詩好壞,鄭覃說:「孔子所刪的是三百篇。降此五言七言,辭非雅正,不足帝王賞詠。《詩》的《雅》《頌》都是下刺上所為,非上化下而作。王者采詩以考風俗得失,仲尼刪定以為世規。近代陳後主隋煬帝都能作章句,卻不知王者大端,終有末年亡國。章句小道,願陛下不取。」當時起居郎有官缺,李固言薦周敬復、崔球、張次宗三人,鄭覃再三以為不可,說:「崔球游於宗閔之門,且赤墀下秉筆是千古法,不可朋黨。如果用裴中孺李讓夷,臣不敢有絲毫異議。」文宗說:「公事不要有異議!」鄭覃說:「如果宰相的意見都相同,必有欺陛下的事!」李讓夷雖然於次年拜中書舍人,但也因鄭覃的言論而被李珏和楊嗣復厭惡,在文宗一朝不至達官。[30][35][54]當月,鄭覃以李紳河南尹[54]鄭覃又奏太學置五經博士各一人,又因這些博士沒有職田,五月,又奏請依王府官例給他們賜祿粟,[55]獲准。[3][5][31]同月,張仲方入為秘書監。外界議論認為鄭覃黨附李德裕,排擠張仲方。鄭覃擔心捲入朋黨,趁紫宸殿奏事時說:「丞郎缺人,臣欲用張仲方。」文宗說:「中台侍郎是朝廷的顯貴職位。張仲方作為牧守無政績,怎能做丞郎?」[17][44]

九月,李石提出為前宰相宋申錫平反。宋申錫先前因被王守澄、鄭注誣告謀反而被貶。鄭覃、李固言都贊成,文宗也追復了宋申錫的生前官爵。[30]太僕卿段伯倫去世,李石請文宗加其賻襚,鄭覃說:「自古殺身利社稷,未有如秀實(指段伯倫父段秀實)者。」文宗惻然,為之罷朝一日,加段伯倫賻贈。[56]文宗常言:「順宗事不詳實,史臣韓愈莫非當時屈於人?昔漢朝司馬遷《與任安書》,辭多怨懟,故《武帝本紀》多失實。」鄭覃說:「武帝中年大發兵事邊,生人耗瘁,府庫殫竭,司馬遷所述沒有言過其實。」李石說:「鄭覃所陳是以武帝相諫,欲陛下終究盛德。」文宗說:「誠如此。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鄭覃說:「陛下樂觀書,然要義不過一二,陛下所說是對的。宜時刻秉承。」[3]

二年(837年)二月,李固言彈劾鄧州刺史王堪隋州刺史鄭襄行為尤其不端,而王堪是鄭覃所舉,鄭覃認為李固言冒犯自己,說:「臣知堪,故用為刺史。舉天下不職的豈止這二人?」[57][58]

三年(838年)正月,文宗命起居舍人魏謨獻其祖上魏徵之笏,鄭覃說:「在人不在笏。」文宗說:「你沒會我意,這也是甘棠之比。」[59]這時李石、李固言都已不是宰相,和鄭覃共事的是陳夷行、楊嗣復、李珏。楊嗣復與鄭覃尤其有矛盾,李固言、李珏介入更激化紛爭。[57]楊嗣複數次推薦進士杜勝之材堪任諫官,鄭覃不用。[60]二月,鄭覃進位太子太師。不久,宰相間就發生了爭執,鄭、陳為一派(都被認為是李黨),楊、李為一派(都被認為是牛黨)。[20]當月楊嗣復提請把被貶為衡州(今湖南衡陽)司戶參軍事的李宗閔升官並調近京城,因為怕鄭覃反對,托宦官秘密進言。文宗同意,在紫宸殿說李宗閔在外四五年,宜別授一官。鄭覃堅決反對,說如果文宗憐李宗閔處於遠地,移近內地三五百里即可,不可再用這等奸邪,如果李宗閔升官,他就辭職。楊、鄭在文宗面前發生了激烈的爭吵。文宗又想以李宗閔為一州刺史,鄭覃又認為太過,只同意以為洪州司馬、別駕,又說楊嗣復與李宗閔結黨包庇之,李宗閔之惡甚於唐玄宗時期奸相李林甫。楊嗣復說鄭覃之語大錯,李宗閔在位時無李林甫妒賢害能破人家族之事,並舉殷侑為韓益求官時,自己因韓益前年犯贓未准奏,而鄭覃卻找自己請託一事,指鄭覃才是結黨包庇之人。結果是李宗閔被任為杭州刺史。[35]從此,朝廷的重要決策都蒙上了黨爭的色彩,文宗也難以駕馭。鄭覃因是太子太師,想從尚書省奏事,太子詹事馮定奏道:「據《六典》,太師居詹事府,不合於都省禮上。」文宗詔鄭覃於本司奏事,時人推美馮定。[49][50]四月,奉敕每月與賓、詹左右春坊五品以上官員謁見皇太子,且每月二十六日、二十一日詣崇明門謁見,若遇陰雨休假即取以次雙日。[61]文宗因旱災釋放獄中囚徒,出宮人劉好奴等五百餘人送到兩街寺觀,任其投奔親戚。在紫宸殿問對時,李珏舉晉武帝後廣選宮女的反例賀文宗此舉德邁千古,鄭覃也說:「晉武帝因採擇之失,中原化為左衽;陛下以為殷鑑,放去是非常適合的。」文宗命鄭覃親往疏理京師刑獄,分命宰相祈雨於太廟太社白帝壇。[62]八月,右拾遺竇洵直當衙論奏,鄭覃、楊嗣復認為這是瑣事,說竇洵直近乎求名。[54]當月,宰相們在紫宸殿奏事,提出獎賞閒居蘇州累年新近上疏論兵的陸洿官職,李珏支持並舉竇洵直的例子,鄭覃說:「若苞藏則不可知。」並要文宗防朋黨。楊嗣復說:「鄭覃疑臣朋黨,乞陛下放臣歸去。」於是拜乞罷免。李珏說朋黨最近消亡了,鄭覃卻說近期又有小朋黨楊漢公張又新李續出現了。李珏又奏邊事來打斷鄭覃,鄭覃說:「論邊事安危,臣不如李珏;嫉朋黨之惡則李珏不如臣。」楊嗣復又以自己被鄭覃指為朋黨而奏請辭相,文宗慰勉之。[23]當時文宗方以政事委楊嗣復,因此惡鄭覃直言。[35]十月,皇太子李永薨,時鄭覃復為國子祭酒,作為冊使持節冊其諡號莊恪。[63][64]十二月,鄭覃請辭。文宗沒有答應,罷其太子太師,允許他可以隔三五天才到中書省報到。[3][5][31][65]

鄭覃清儉,陳夷行耿介,楊嗣復等很嫉恨他們。四年(839年)四月,又一場大爭執爆發了。文宗表揚度支杜悰的才幹,楊嗣復、李珏推薦他任戶部尚書。陳夷行說:「這應該由皇帝做決定,不能把權力都下放給臣僚。」李珏說:「陛下先前告訴我,皇帝應該選擇宰相,而不是懷疑宰相。」五月,文宗問延英殿政事時,陳夷行再次強調皇帝不能放權給臣僚。受到攻擊的李珏反駁:「陳夷行顯然是懷疑有宰相在從陛下手中盜取權力。我此前已多次請求退休,如果我能被任命為一位親王的老師,就有幸了。」鄭覃說:「陛下在開成元年和二年(指836年和837年)做得很好,開成三年和四年就稍差了。」楊嗣復說:「頭兩年,是鄭覃和陳夷行當宰相。開成三年和四年,臣和李珏也當了宰相。顯然,這是我的罪過。」又說:「我不敢再進宰相官署了!」便不顧文宗在場,顧自退場。文宗派一個宦官去安撫他,說鄭覃失言,鄭覃也做了部分道歉,說:「臣愚昧。我不是刻意針對楊嗣復,但他的反應表明他容不下我。」楊嗣復說:「鄭覃說政事一年不如一年,這不僅是怪罪臣,更是在指責陛下的聖德。」雖然文宗說鄭覃之言是偶然,此後,楊嗣複數日不入中書省,數次請辭。文宗正委任楊嗣復,於是五月,鄭覃、陳夷行都被罷相,[39]鄭覃再次擔任右僕射,[65]一作守尚書左僕射。[3][31]鄭、陳都罷相後,楊嗣復才復提拔李宗閔為相。[35]

嚴厚本改故宰相元載諡號為「忠」,鄭覃問:「元載有貪賄之罪,又放縱悍妻惡子,為什麼諡他『忠』?」嚴厚本說:「元載贓罪盈億是可惡,但當代宗朝有人不利於東宮時,元載有翊戴德宗之功。」於是元載得以改諡。[66]

鄭覃與先前的宰相楊綰鄭餘慶同為大儒,輔政期間也都議優學科,先經誼,黜進士,後文辭,但終無法將歷經安史之亂後的儒學恢復到貞觀開元的水平。[67]

唐武宗年間

五年(840年),唐文宗駕崩,其弟唐武宗繼位。[65]不久,李德裕復相,想推薦鄭覃復相,鄭覃稱有足疾,不能勝任朝謁,拒絕了。於是授司空會昌二年(842年),他以守司徒致仕[3][5]五月以太子太師致仕去世。[1]

《舊唐書·楊假傳》載鄭覃任華州刺史時署楊假為從事,改浙西道觀察使後又以楊假為大理評事。鄭覃從未擔任華州刺史和浙西道觀察使,這是將鄭朗誤記作鄭覃所致。

鄭覃年輕時清苦貞退,不輕易與人款狎。位至宰相後,居所未嘗增飾,僅能遮蔽風雨。家無媵妾,人們都仰慕其清高。但嫉惡太過,容不下的事很多,眾人因而害怕厭惡他。[5]

後唐明宗年間,流傳的諸經多有錯誤,宰相馮道李愚委學官田敏等取長安的鄭覃所刊石經,雕為印版,流布天下,後進賴之。[68]清朝嚴可均丁溶同治石經,著校文十卷,自序稱「鄭覃、唐元度輩皆通儒,頗見古本。」並提到雖然後唐的雕版歷宋朝元朝明朝轉刻生誤,但石經原本尚在。[69]

作品

  • 與他人合撰《唐六譯金剛經贊》一卷[70]

子孫

注釋及參考文獻

  1. 1.0 1.1 《舊唐書》卷一十八上
  2. 鄭覃  ,微博
  3.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新唐書》卷一百六十五
  4.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二
  5.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三
  6. s:諫穆宗疏
  7. 7.0 7.1 7.2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一
  8.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五
  9. 白居易《崔元備張惟素鄭覃陸澶韋宏景賜爵制》
  10.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九
  11. 11.0 11.1 11.2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九
  12. 《舊唐書》卷一十六
  13.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四
  14.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八
  15. s:宣慰鎮州制
  16.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五
  17. 17.0 17.1 17.2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一
  18. s:考校京官奏
  19.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八
  20. 20.0 20.1 柏楊版《資治通鑑》卷五十九[839]
  21. 白居易《鄭覃可給事中制》
  22.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
  23. 23.0 23.1 23.2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四
  24. 24.0 24.1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三
  25. 《舊唐書》卷一十七上
  26. 劉禹錫《高陵令劉君遺愛碑》
  27.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四
  28. 《新唐書》卷四十五
  29.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四
  30.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五
  31.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舊唐書》卷一十七下
  32. 《舊唐書》卷四十七
  33.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四
  34. s:疏理刑獄詔
  35. 35.0 35.1 35.2 35.3 35.4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六
  36. 《新唐書》卷一百六十
  37. s:恤災詔
  38. 38.0 38.1 38.2 38.3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二
  39. 39.0 39.1 《新唐書》卷八
  40. 《新唐書》卷一百六十六
  41. 歸融《鄭覃平章事制》
  42. 《舊唐書》卷四十九
  43. s:請罷榷茶使奏
  44. 44.0 44.1 《新唐書》卷一百二十六
  45.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一
  46.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一
  47.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四
  48. 《新唐書》卷一百六十七
  49. 49.0 49.1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八
  50. 50.0 50.1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七
  51. 《新唐書》卷四十四
  52. 按《新唐書·鄭覃傳》,此語為鄭覃所說。
  53. 《新唐書》卷九十五
  54. 54.0 54.1 54.2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一
  55. s:請賜五經博士祿粟奏
  56.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
  57. 57.0 57.1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二
  58. 冊府元龜
  59. 《新唐書》卷九十七
  60. 《新唐書》卷一百六十九
  61. s:鄭覃謁見太子敕
  62. s:命宰臣祈雨詔
  63.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五
  64. s:莊恪太子哀冊文
  65. 65.0 65.1 65.2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六
  66. 《嚴厚本墓誌》
  67.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八
  68.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六
  69.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二
  70. 《宋史》卷二百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