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教宗諾森四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教宗
諾森四世
Innocentius PP. IV
羅馬主教
來自 萬維 的圖片
位於城外聖保祿大殿的教宗諾森四世圖像
當選 1243年6月25日
就任 1243年6月28日
卸任 1254年12月7日(在位11年162天)
前任 教宗雷定四世
繼任 教宗亞歷山大四世
個人資料
本名 Sinibaldo Fieschi
出生 約1195年
意大利馬納羅拉
逝世 1254年12月7日
那不勒斯
牧徽 諾森四世Innocentius PP. IV's coat of arms
參見其他以諾森為名的教宗

教宗諾森四世拉丁語Innocentius PP. IV;約1180年或1190年-1254年12月7日)原名西尼巴爾多·菲耶斯基(Sinibaldo Fieschi),1243年6月25日當選羅馬主教(教宗),同年6月28日即位至1254年12月7日為止。[1]

早年

諾森四世生於意大利北部利古里亞的小鎮Manarola的封建主菲斯奇家族,青年時代在帕爾馬博洛尼亞接受教育,並成為當時最優秀的宗規專家。

在位期間

當選教宗

1241年,在位僅17天的雷定四世病故,宗座從缺長達一年之久。1243年,教宗選舉方在阿納尼舉行。6月25日,時任Albenga總主教的西尼巴爾多·菲耶斯基當選教宗,結果於三天後宣布。「諾森四世」成為其名號。

第一次里昂大公會議

此時,教廷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的矛盾已經持續多年。諾森四世上任之後,與腓德烈二世的衝突逐漸難以調和,後者揚言要發兵搗毀羅馬,廢黜教宗。諾森四世遂於1244年遷往熱那亞,第二年又移至法國里昂,並在法王路易九世的支持下於6月28日至7月17日召開大公會議,史稱第一次里昂公會議

會議決定對腓特烈二世處以絕罰。由此帶來的紛擾直到1250年腓特烈二世病逝方才結束。諾森四世則在1251年方得以回到意大利。

大公會議上路易九世宣布準備發動新一輪十字軍東征。

與蒙古帝國的接觸

大公會議正值東方的蒙古帝國興起。1241年,蒙古人侵入匈牙利,劫掠波蘭,繼而轉向奧地利歐洲一片恐慌。大公會議之後,諾森四世派遣柏郎嘉賓教宗勅令前往蒙古帝國以說服蒙古統治者皈依天主教並停止對基督徒的殺戮。柏郎嘉賓在哈拉和林進諫大汗貴由,後者反於1246年用波斯語回信要求教宗和其他歐洲君主向蒙古臣服。這封信至今還保存在梵蒂岡[2]

第七次十字軍東征

1248年,在諾森四世的支持下,路易九世發動了第七次十字軍東征。結果軍隊遭遇瘟疫,並被埃及擊敗,路易九世本人也被俘,後法國用重金將其贖回。

譯名列表

參考文獻

  1. Pontiffs. Holy See. [2019-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9) (英語). 
  2. David Wilkinson,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Intercivilizational Dialogue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