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以色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Israel)
前往: 導覽搜尋
以色列:是位於西亞主權國家,坐落於地中海東南岸及紅海亞喀巴灣北岸,北靠黎巴嫩,東北鄰敘利亞,東與約旦接壤,巴勒斯坦領土巴勒斯坦國對其宣稱主權,但局部為以色列所控制)的約旦河西岸地區加沙地帶各居東西。

以色列國(מְדִינַת יִשְׂרָאֵל;دَوْلَة إِسْرَائِيل) 通稱以色列(יִשְׂרָאֵל;إِسْرَائِيل),是位於西亞主權國家,坐落於地中海東南岸及紅海亞喀巴灣北岸,北靠黎巴嫩,東北鄰敘利亞,東與約旦接壤,巴勒斯坦領土巴勒斯坦國對其宣稱主權,但局部為以色列所控制)的約旦河西岸地區加沙地帶各居東西[1],西南則為埃及。其領土範圍不大,但地形和氣候相當多樣[2][3]。以色列的金融及科技創新中心為特拉維夫[4],而耶路撒冷則為其法定首都(美國承認)、各政府機構所在地(國防部除外)及其轄下的第一大城市(特拉維夫都會圈人口最多)。

以色列對耶路撒冷的主權在國際上有爭議[5]。美國東岸時間2017年12月6日下午1時,特朗普正式在白宮外交廳宣布美國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6]

美麗的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風光。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建議在巴勒斯坦託管地推行分治方案。這一方案規定了新的阿拉伯和猶太國家的國界,並指定耶路撒冷及其周邊地區將為聯合國進行國際管理[7][8]。英國託管巴勒斯坦 (法律文書)|British Mandate for Palestine (legal instrument)|英國對巴勒斯坦的託管定於1948年5月14日午夜終止。

同日,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猶太援以協會主席戴維·本-古里安宣告「猶太國家在以色列家園建立,稱為以色列國」,將於託管期結束之日起開始運作[9][10][11]。宣言未規定新國家的國界[8][12]。建國次日,鄰近的阿拉伯國家便集結了軍隊保護前巴勒斯坦託管地,與以色列軍隊交戰[13][14]

此後,以色列與阿拉伯鄰國多次發生衝突[15],並在這一過程中控制了約旦河西岸地區、西奈半島(1956–57、1967–82)、南黎巴嫩Southern Lebanon局部地區(1982–2000)、加薩走廊(1967–2005;在2005年撤退後仍被視為占領)和戈蘭高地。以色列將其法律管轄範圍拓展至戈蘭高地和東耶路撒冷,但未及約旦河西岸[16][17][18][19]。國際社會調解以巴衝突,至今仍未達成和平,但以色列和埃及及約旦已經分別簽署和平條約。

根據以色列中央統計局數據,以色列人口達到852萬,為世界唯一的猶太人占多數國家,其中74.8%為猶太裔以色列人猶太裔,20.8%為阿拉伯裔,人數達177萬(包括德魯茲派和多數東耶路撒冷阿拉伯人)[20][21][22]。絕大多數阿拉伯裔以色列人為定居的遜尼派穆斯林,少數為半定居的內蓋夫貝都因人|Negev Bedouin}};其餘則為基督徒和德魯茲派

其他少數族裔包括馬龍派撒馬利亞人多姆人羅姆人、非裔希伯來以色列人|Black Hebrew Israelites、其他撒哈拉以南非洲人[23]亞美尼亞人切爾克斯人越南船民等。以色列亦有一定數量的來自非洲和亞洲的外國勞工和政治庇護者。

依根據《以色列基本法|Basic Laws of Israel》,以色列為「猶太和民主國家|Jewish and democratic state」[24]。以色列為代議民主制國家[25],採用議會制、比例代表制普遍選舉制[26][27]

總理為政府首腦,議會為立法機關。以色列為一發達國家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28],2014年其名義國內生產總值為世界第37大。該國具有較高水平的勞動力,為全球教育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其公民擁有高等教育學歷的比例亦為世界最高之一[29][30]

其生活水平為中東最高亞洲第四高[31][32][33],其人口預期壽命亦居世界前列[34]

名字由來

「以色列」一詞為希伯來語,意思為「與上帝角力者」,是以撒的次子雅各天使摔跤後,被上帝賜名為以色列,即作為以色列十二支派始祖。記載在《創世紀32章:24-32節》。

首都爭議

1980年,屬利庫德集團以色列總理梅納赫姆·貝京不顧聯合國安理會476號決議國際法約束,一方面堅持以色列軍隊佔有東耶路撒冷,另一方面在以色列國會上通過「耶路撒冷法」,宣佈(包含西耶路撒冷之下的)聯合的耶路撒冷整體為「永恆的首都」,而此舉則引發周遭阿拉伯世界的強烈反對。

在隨後進行的聯合國安理會478號決議中,聯合國通過裁決(14對0,美國棄權),且認爲該法律條文爲空白無效,並於同期聯合國大會中通過表態(143對1,以色列反對,包括美國在內的4票棄權),指責以色列政府對東耶路撒冷佔領行為。

由於世界各國大使館代表處大多設立於特拉維夫,所以阿拉伯國家僅承認特拉維夫為以色列的首都,而國際上的普遍認知以及新聞處理也傾向於此[35]。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除美國外均不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然而,但亦有部份國家或地區選擇認定其首都為耶路撒冷的情況,如美國多哥帕勞[36]危地馬拉[37]等。

歷史

史前時代

以色列聯合王國和南北國時期

大衛王雕像,位於耶路撒冷錫安山。大衛王將都城遷到耶路撒冷,能征善戰,頗有作為,開創了以色列歷史的「黃金時代」。

以色列最初是指一個民族而非地名,可查最早的記載出現在西元前1211年。[38]在過去3000年的歷史中,猶太人視以色列地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稱之為「聖地」或「應許之地」。以色列在猶太教中具有特別的含義,包括聖殿遺蹟和相關的宗教禮儀,都是現代猶太教傳統的重要基礎。[39]根據聖經記載,以色列人的先祖亞伯拉罕原來居住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後受神呼召,遷居至迦南。以色列的先祖亦曾南下至埃及寄居,在埃及做奴工四百年。直至公元前14世紀,他們才集體離開埃及,回到迦南定居,並逐漸占領當地。

大衛王-所羅門王

大衛王將以色列的都城遷到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做王33年。其子所羅門接任王位。所羅門承接大衛留下的這個強國,就大興土木,建築堡壘、宮室和耶路撒冷的聖殿。所羅門的統治時期可以說是以色列歷史的黃金時代的頂點。

南北王國時期

公元前931年所羅門王死後,北方的十個支派便馬上脫離以色列聯合王國,由耶羅波安做王;而南方的兩個支派,即猶大和便雅閔,則依然由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領導,自此,約一百多年的以色列聯合王國結束,國家分為北國以色列南國猶大

南部群體(即南國猶大)有兩個部族,以較為強大的部族猶大來命名;而北部群體(即北國以色列)則有10個部族,仍然保持着以色列的名稱。因此,居住在南部猶大地區的人,自此被稱作猶太人;而居住在北部以色列地區的人,便保持以色列人的稱號,從而使猶太人與以色列人一樣,都具有種族民族,乃至國家的多重意義。[40][41]

巴比倫之囚

古典時代

經歷過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拜占廷等古國的統治,猶太人在這一地區逐漸衰落並遭驅逐。尤其是在132年的一次大規模起義失敗後,羅馬帝國將猶太人驅逐出這一地區,將地名改為「敘利亞-巴勒斯坦」。[42]雖然如此,千年來小部分猶太人一直留在巴勒斯坦,但主要的猶太人口從以色列南部移至北部、或其他大陸。猶太教最重要的兩本經籍《密西拿》和《塔木德》經也是在這段時期寫成。

哈斯蒙尼王朝

中世紀和奧斯曼時期

西元638年,穆斯林從拜占廷帝國奪取該地區的控制權,之後一千多年數個穆斯林帝國統治過這個地區;包括烏邁耶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及花刺子模蒙古帝國,在1260年至1517年間由馬木留克王朝統治,接著在1517年成為奧斯曼帝國一個省份。

錫安主義和猶太人回歸

近幾個世紀以來,諸多流亡海外的猶太人一直試圖返回以色列。18世紀便開始有數波小型的回歸潮,從數百到上千人不等。在1878年,佩塔提克瓦出現第一個大型的猶太人農場社區。第一次大規模的回歸浪潮則始於1881年,散居在世界其他地區的猶太人來到巴勒斯坦。猶太人從奧斯曼帝國和阿拉伯人手中購買土地並且定居。隨着猶太居民的增多,他們與阿拉伯人之間的關係也日趨緊張。

1896年,基於猶太人在東歐受到種種迫害,維也納記者和劇作家西奧多·赫茨爾發起了錫安主義運動,又稱「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該運動號召散居全世界的猶太人回歸故土,恢複本民族的生活方式。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爾,他召集第一屆「世界錫安主義大會」,大會決議建立「一個得到公眾承認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園(或國家)」。「猶太國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開發公司」等相應機構成立,幫助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

錫安主義運動的發展推動第二次回歸浪潮(1904-1914年),約有四萬名猶太人返回定居。1917年,英國外長貝爾福發表《貝爾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家園,並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1920年,國際聯盟委託英國管轄巴勒斯坦。1922年英國將託管地劃分為兩部分:東部(現約旦)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為猶太居民區。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猶太人掀起第三和第四次回歸浪潮,導致與當地的阿拉伯人爆發衝突。泛阿拉伯主義者,如阿敏·阿·侯賽因在1920年鼓吹一場巴勒斯坦暴動,接著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數場暴動發生。對此英國在1939年頒布一份白皮書,規定39年後的5年內猶太人可再移民75000人,此後不再接受猶太移民。這份白皮書被許多猶太人和錫安主義者視為是對猶太人的背叛,並且認為那違背貝爾福宣言。阿拉伯人的抵抗也並沒有就此平息,他們希望完全停止猶太人的移民。

1933年,納粹在德國上台,引發第五次猶太人回歸浪潮。1940年,猶太人已占當地居民總數的30%。後來在歐洲發生的猶太人最終解決方案,進一步推動猶太人回歸。1944至1948年之間,約20萬猶太人通過各種途徑輾轉來到巴勒斯坦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勒斯坦地區已經有60萬猶太居民[43]

以色列復國和第一次中東戰爭

1947年,鑑於猶太人阿拉伯人之間的暴力衝突不斷升級,批評聲浪增加,英國政府決定從巴勒斯坦託管者的身分切割[44]。猶太人的移民數量自從19世紀末以來一直穩定增長,受到二戰中的猶太人大屠殺影響,猶太人復國的理念也獲得越來越多的國際支持。聯合國成立「巴勒斯坦專門委員會」,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表決《1947年聯合國分治方案》,33國贊成(包括美國蘇聯),13國反對,10國棄權,通過決議:將巴勒斯坦地區再分為兩個國家(之前上巴勒斯坦領區77%已給予阿拉伯人,成為今天的約旦),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分別擁有大約55%和45%的領土,耶路撒冷被置於聯合國的管理之下,以避免雙方發生衝突。

分裂方案在已開發領土上大致採取照顧傳統聚居點、按人口比例均分的原則,但考慮到未來大量猶太難民的遷入,將南部人煙稀少的內蓋夫沙漠劃入猶太國,故猶太人以相對少的人口佔據較多的領土。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分治方案的當日,本-古里安接受該方案,但阿拉伯國家聯盟不接受,於是阿盟國家對以色列展開為期三天的軍事行動,緊接著猶太人組織的民兵部隊展開還擊,這些戰鬥很快便蔓延為大規模的衝突,繼而引發1948年的第一次中東戰爭[45]。1948年5月14日,在英國的託管期結束前一天,以色列國正式宣布成立。以色列在1949年5月11日已經被承認為聯合國成員國

第一次中東戰爭:

以色列復國的隔天,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對以色列「驅逐」(阿拉伯不承認以色列國,因此名為宣戰,但實際是沒有這樣的宣言),幾天內集結軍隊開始第一次中東戰爭的進攻。北邊的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軍隊都在接近邊界的地方被阻擋下來,來自東面的約旦軍隊則攻下耶路撒冷的東部,並且對城市的西部展開攻擊。在缺乏外國正式軍援的情況下,猶太人民兵部隊阻擋約旦軍隊,而地下的國民軍組織部隊也阻止來自南方的埃及軍隊。

從6月開始,聯合國宣佈一個月的停火令,在這段期間裡以色列國防軍正式成立。在數個月的戰鬥後,雙方在1949年達成一則停火協議並劃清暫時的邊界,這條邊界線被稱為「綠線」(Green Line)。以色列在約旦河的西方侵占額外的23.5%的管轄領域[46],約旦則佔有東耶路撒冷、以色列南部一塊山地區域和撒馬利亞,後來那裡被稱為西岸地區。埃及在沿海地區佔有一小塊的土地,後來被稱為加薩走廊

大量的阿拉伯人在衝突中逃離「猶太國家」,阿拉伯人將此次流亡稱為「大災難」(النكبة),估計有400,000至900,000名阿拉伯人流亡,後來稱為巴勒斯坦難民,聯合國估計有711,000人[47],獨立戰爭結束後,以色列不許這些巴勒斯坦難民重返他們自己拋棄的家園,但承認留守的阿拉伯人擁有以色列國籍。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軍事衝突、以及巴勒斯坦難民的問題一直持續至今。

隨著1948年的戰爭,西岸地區和加薩走廊的猶太人口開始遷入以色列,大量來自阿拉伯國家的猶太難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兩倍。在接下來幾年裡將近850,000名瑟法底猶太人移民,其中約有600,000人遷移至以色列,其他的人則移民至歐洲和美國。

1950年代

第二次中東戰爭

在1954年至1955年間,擔任以色列總理摩西·夏里特為報複試圖轟炸埃及未遂而爆發醜聞,造成以色列在政治上蒙羞。埃及在1956年國有化蘇伊士運河英國法國對此相當不滿。以色列在遭到一連串阿拉伯地下民兵部隊的襲擊後,秘密地與英法兩國結盟,並且對埃及宣戰。在蘇伊士運河危機後,三個國家遭到聯合國的譴責,以色列被迫從西奈半島撤軍。1955年,大衛·本-古理安再次成為以色列總理,直到1963年才辭職。在古理安辭職後,列維·艾希科爾繼任總理。

1960年代

第三次中東戰爭(六日戰爭)後的中東
白色:第三次中東戰爭前的以色列
粉紅色:第三次中東戰爭後的以色列取得的領土(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戈蘭高地西奈半島)
紅色:埃及
淺黃色:敘利亞
深黃色:約旦
淺紫色:沙特阿拉伯
深紫色:黎巴嫩]] 在1961年,納粹的領導人阿道夫·艾希曼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遭到以色列情報特務局(俗稱摩薩德)情報局人員綁架並送回以色列,被接受審判。艾希曼成為以色列歷史上唯一遭到法庭判處死刑

六日戰爭

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關係在1967年5月再趨緊張。敘利亞約旦埃及透露開戰的意圖[48],埃及隨即驅逐在加薩走廊的聯合國維和部隊。埃及違反之前訂立的條約、並且封鎖以色列戰略要地堤藍海峽,接著又在接壤以色列的邊界部署大量戰車和戰機。以色列於是以埃及挑釁為由,在6月5日對埃及展開軍事攻擊。在這場六日戰爭中,以色列擊敗所有阿拉伯鄰國的軍隊。以色列一口氣掠奪整個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戈蘭高地西奈半島,控制全境。

而1949年劃定的綠線則成以色列管轄國內領土佔領區域行政分界線。在簽訂《戴維營和約》後,以色列將西奈半島還給埃及。而在戰爭中,以色列空軍誤炸一艘美軍情報船自由號(USS Liberty),造成34名美軍死亡。因彼此的軍事利益交換,美國和以色列認定是一場誤擊意外,因自由號辨識困難而造成。

1969年,梅厄夫人成為以色列首任女總理。

1970年代

1968年至1972年這段期間被稱為埃以消耗戰爭,以色列和敘利亞、埃及間的邊界頻繁爆發許多小規模的衝突。除此之外,在197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武裝部隊對以色列和各國的猶太人展開規模空前的恐怖攻擊,在197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爆發慕尼黑慘案,巴勒斯坦的武裝民兵挾持以色列的代表團成員作為人質,最後所有人質皆遭殺害。以色列對此展開報復性的「天譴行動」,由摩薩德特工在世界各地行刺那些籌劃慕尼黑慘案的幕後兇手。

1973年贖罪日戰爭

最後,在1973年10月6日,正值猶太教贖罪節那天,埃及和敘利亞對以色列發起突襲攻勢。儘管阿拉伯國家在戰爭初期成功打擊準備不足的以色列軍隊,埃及和敘利亞最終仍被以色列擊退。戰後的幾年局勢變的較為平靜,以色列和埃及終於得以達成和平協議。

在1974年,伊扎克·拉賓繼承梅厄夫人成為第五任總理。1977年的國會選舉成為以色列政治歷史上的主要轉捩點,從1948年來一直支配以色列政壇的工黨遭到梅納赫姆·貝京領導的團結黨擊敗,這次選舉在以色列還被稱為是一場「革命」。工黨結束長達三十年的執政,而右翼黨派從此在以色列國會取得多數地位。

接著,在當年的11月,埃及總統沙達特史無前例的拜訪以色列,在以色列國會演講,這是以色列建國以來第一次獲得阿拉伯國家的承認。以色列軍隊的後備軍官也組成和平運動以支持這次和談。在沙達特拜訪之後,兩國和平談判後簽下大衛營和約。在1979年3月,貝京和沙達特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達成以色列-埃及和平條約。隨著條約的簽訂,以色列逐漸從西奈半島撤軍,並且撤離自從1970年代開始在那裡建立的移民區。以色列也同意依據1949年劃定的綠線讓巴勒斯坦暫時獲得自治權。

1980年代

曾經參與巴比倫行動的飛行員伊蘭·拉蒙後來成為以色列的第一名太空人,最後殉職於2003年的哥倫比亞號穿梭機事故

在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軍轟炸伊拉克在奧西拉克(Osirak)建立的核子反應爐,阻止伊拉克製造核武器的企圖,這次任務又被稱為巴比倫行動

在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發動攻勢,捲入1975年開始的黎巴嫩內戰。以色列的開戰理由為保護以色列在北方的殖民區。在建立四十公里的障礙區後,以色列國防軍繼續前進,攻下首都貝魯特。之後在以色列國防軍的默許下,黎巴嫩長槍黨策劃貝魯特難民營大屠殺,在數日內殺害千名以上的伊斯蘭教徒,這次屠殺後來成為以色列動畫電影与巴席尔跳华尔滋》的故事背景。

以色列軍隊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逐出黎巴嫩,迫使巴解轉移基地至突尼斯。由於無法承擔戰爭帶來的壓力,總理貝京在1983年辭職,由伊扎克·沙米爾繼任。以色列最後在1986年撤出大部分在黎巴嫩的軍隊,邊界的緩衝地帶則一直被維持著,直到2000年以色列撤軍完畢。

在1980年代裡,原本由伊扎克·沙米爾領導的右派政府被左派希蒙·佩雷斯取代。佩雷斯從1984年開始擔任總理,但在1986年又被沙米爾取代,沙米爾達成一個政黨聯盟的協議。在1987年爆發的巴勒斯坦大起義引燃佔領區域的一連串行動,事後沙米爾再次於1988年的選舉中連任總理職位。

1990年代

波斯灣戰爭中,雖然以色列不是反伊拉克的聯盟國之一、也沒有實際參與伊拉克戰事,以色列仍遭到39枚飛毛腿飛彈擊中。

在1990年代早期,隨著蘇聯解體,大量猶太人開始移民至以色列,依據以色列的回歸法,這些人在抵達以色列時便能取得以色列公民權。大約有380,000人在1990-1991年抵達以色列。雖然以色列大眾最初相當支持回歸法,新移民造成的許多問題被工黨作為選戰中的把柄,批評執政的團結黨沒有解決他們的工作和住房問題。結果在1992年的選舉中,新移民們大量投票給工黨,使得左派再次抬頭。

拉賓與《奧斯陸協議》

在選舉之後,伊扎克·拉賓再次成為總理。在選舉中工黨曾經承諾將會大力改善以色列的國內治安和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到了1993年底,以色列政府拋棄了1991年的馬德里協議框架,改與巴解簽訂奧斯陸協議。在1994年,約旦成為繼埃及之後第二個承諾與以色列和平共處的阿拉伯國家。

最初以色列大眾廣泛支持奧斯陸協議,然而在協議簽訂之後以色列仍然持續遭到哈馬斯武裝團體的頻繁攻擊,協議受到的支持也開始大量減少。在1995年11月4日,拉賓遭到一名極端的以色列民族主義者刺殺。由於拉賓的遇刺,大眾對於奧斯陸協議的觀感也稍有好轉,大為提升希蒙·佩雷斯的支持度。不過,新的一波自殺炸彈攻勢加上阿拉法特讚美炸彈客的聲明,使得公眾輿論再次扭轉,佩雷斯在1996年5月以微弱差距輸給聯合黨的本雅明·內塔尼亞胡

雖然內塔尼亞胡被視為是奧斯陸協議的堅定反對者,他仍然決定從希伯倫撤軍,並且簽下懷伊備忘錄(Wye River Memorandum),給予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更大的自治權力。在內塔尼亞胡任內巴勒斯坦團體對以色列平民的襲擊活動大為減少,然而他的聯合政府仍然在1999年垮台。在1999年選舉中工黨的埃胡德·巴拉克以大幅票數差距擊敗內塔尼亞胡而繼任總理。

2000年代

巴拉克在2000年決定單邊從黎巴嫩撤軍,這次撤軍也是為了阻撓真主黨對以色列的攻擊,迫使他們不得不跨越以色列邊界才能發動攻擊。巴拉克和亞西爾·阿拉法特曾在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的斡旋下於2000年在大衛營協商,然而協商最後失敗了,亞西爾·阿拉法特提出的條件是一個由73%西岸地區和100%加薩走廊組成的巴勒斯坦國家,並且在10至25年時間內將西岸地區的巴勒斯坦領域擴展至90%(排除耶路撒冷郊區則是94%),但巴拉克拒絕這個提議。

2003年6月4日,在喬治·沃克·布希主持下,巴勒斯坦權力機構主席馬哈茂德·阿巴斯和以色列前總理阿里埃勒·沙龍約旦相會。 在談判破裂後,巴勒斯坦開始第二次的暴動,被稱為阿克薩群眾起義,開始的時間就發生在以色列反對派領袖阿里埃勒·沙龍訪問耶路撒冷聖殿山之後不久。協商的失敗以及新戰爭的爆發使得許多以色列人對巴拉克政府感到失望,並且也使和平協議的支持度大減。

總理沙龍

在一場總理的特別選舉後,沙龍在2001年3月成為新總理,稍後又在2003年的選舉中成功連任。然而,鷹派的沙龍政府開始從加薩走廊單邊撤軍,這次撤軍在2005年8月至9月間實行完成,沙龍的決定遭到黨內的強烈不滿,他其後退出利庫德集團,另組前進黨,並提前大選。內塔尼亞胡其後重奪黨的領導權。

以色列也在西岸地區建立圍牆,表面的目的是為了保護以色列免遭武裝巴勒斯坦團體的攻擊。事實上長達681公里的圍牆及其緩衝地區侵占9.5%的西岸地區面積,使得巴勒斯坦居民的經濟狀況遭遇困難[49]。圍牆的建立遭致國際間的許多批評,也遭到一些以色列極左派的批評,不過,圍牆的確減少對以色列的恐怖攻擊事件,也順便壓迫巴勒斯坦的土地與平民。[50]

在沙龍嚴重中風之後,總理權力轉移給艾胡德·奧爾默特。在2006年4月14日,在前進黨贏得大選後,奧爾默特當選為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的前進黨也在2006年的選舉中贏得第一大黨席位。

在2006年6月28日,哈馬斯的民兵部隊從加薩走廊挖地道潛入以色列境內攻擊以色列國防軍的據點,俘虜一名以色列士兵並且殺害其他兩名。以色列以此為藉口展開報復性的夏雨行動,大量轟炸黎巴嫩唯一的國際機場貝魯特-拉菲克·哈里里國際機場以及其他橋樑、道路、以及發電站等民用設施,以色列也派軍佔領此地區。並且辯稱此行動與伊斯蘭份子無關。

2006年6月13日爆發的以黎衝突發生在以色列北部和黎巴嫩地區,主要是介於真主黨和以色列之間的衝突。衝突始於真主黨之前在一次跨越邊界的軍事行動中殺害八名以色列士兵並且俘虜其他兩名,以色列以此認為黎巴嫩政府必須對這次攻擊負起責任,因此從海上和空中對黎巴嫩展開轟炸,並且進軍黎巴嫩南部。真主黨繼續使用火箭攻擊以色列北部,並且以游擊隊的打帶跑戰術襲擊以色列軍隊。

最後以色列在2006年8月14日達成一則停火令。這場衝突導致一千名黎巴嫩平民[51]、440名真主黨民兵、以及119名以色列士兵喪生[52],也對黎巴嫩城市的基礎建設造成龐大損害[53]

2008年12月19日,哈馬斯與以色列簽署的停火協議到期,哈馬斯向以色列境內發射大約百枚火箭彈和迫擊彈,以色列藉此發動反擊,從12月27日開始對加薩走廊實行空中軍事攻擊,造成至少228人死亡和約780人受傷,加薩戰爭爆發。2009年1月3日,以軍開始從地面侵略。此外,以軍在攻擊中使用被聯合國禁止的白磷彈,並因此遭到各方相當的抗議,以軍才在2010年2月1日承認曾使用白磷彈。

經過連續20多天對加沙的進攻後,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17日晚宣布,以軍將於當地時間18日凌晨2時(北京時間18日8時)開始在加沙地帶實施單邊停火。據悉,以國防軍已經得到命令,在實施單邊停火期間,將僅對針對以方城鎮的火箭彈襲擊和針對以軍的攻擊火力進行還擊。以軍強調說,將對敵方任何攻擊行為予以強力回應。哈馬斯一名發言人當晚表示,哈馬斯將繼續抵抗,直到以軍撤出加沙。他說,以色列應該「停止侵略並完全撤出加沙,開放口岸,解除封鎖」。

以色列自向加沙地帶發動大規模侵略以來,已造成超過913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超過5300人受傷。相較下,以色列方面只有13人死亡,120受傷。埃及方面一直努力調解以色列和哈馬斯實現停火,並提出三點停火倡議,包括巴以雙方立刻實現一定期限的停火,然後開始長期停火條件談判。

內塔尼亞胡執政

2009年以色列國會選舉,內塔尼亞胡領導的利庫德集團及其他右翼宗教政黨取得多數,組建聯合政府,內塔尼亞胡再次出任總理。(務之柱行動|2014年以巴衝突) 以色列因在2010年5月襲擊聯合國為加沙提供物資的國際援助船隊,導致慘重的人員傷亡,其中土耳其蒙受的損失最嚴重。在聯合國大會9月23日上午的一般性辯論中,時任土耳其總統阿卜杜拉·居爾稱以色列的行為明顯違反國際法,他要求以色列對此事件道歉,並且賠償受害者家庭。當船隊行至距離加沙海岸40多海里公海上時,以色列國防軍對船隊進行攔截,並在與船上救援人員發生衝突的過程中導致九人死亡,十多人受傷。死者幾乎全部是土耳其人。這一事件在國際社會引起軒然大波,在土耳其國內更是引發大規模的抗議示威[54]

土耳其與以色列至此十分緊張。2012年11月14日以色列擊斃策劃2007年加薩之戰、綁架以色列士兵吉拉德等事件的加薩地區哈瑪斯軍事首領艾哈邁德·賈巴里,同時召集7萬5千名後備軍人展開雲柱行動,直到11月21日停止行動。[55][56]

2013年以色列國會選舉,內塔尼亞胡成功連任總理,成為以色列復國以來任期第二長的總理。2014年6月,以色列3名青年疑遭哈馬斯綁架殺害,事隔不到1日,1名巴勒斯坦青年遭人拖入車中殺害棄屍,巴勒斯坦懷疑是以色列的報復行動。這場「青年之死」成了引爆以色列與哈馬斯衝突的導火線。7月8日,以色列國防部隊發動保護邊緣行動,導致加薩地區的巴勒斯坦平民死傷慘重,引發國際關注。[57]

地理

位置

以色列北靠黎巴嫩、東瀕敘利亞約旦、西南邊則是埃及。以色列西邊有著與地中海相連的海岸線、在南邊則有埃拉特海灣(又被稱為亞喀巴灣)。

版圖

巴勒斯坦地區1947年分治前面積為27090km²,1967年戰爭前以色列面積為20770km²,現實際管轄面積為22072km²,包括戈蘭高地、約旦河部分地區。現巴勒斯坦國自治面積2500km²,為加沙地帶和約旦河部分地區。

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以色列攻克了約旦王國的約旦河西岸地區、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和埃及的加薩走廊(當時被埃及佔領)與西奈半島。以色列在1982年從西奈半島撤出了所有的駐軍和殖民地,並在2005年9月12日完全撤出了加薩走廊,不過西岸地區和加薩走廊的歸屬問題目前仍未解決。自從1967年以來耶路撒冷東部一直在以色列司法、行政管轄範圍之內[58],戈蘭高地自從1981年以來也直屬以色列管轄,雖然它們都不被國際社認為屬以色列的正式領土。

以色列國的控制範圍,若去除所有以色列在1967年六日戰爭後吞併的領土,總計為20,777平方公里(1%水面積)。而若加上以色列民法管轄範圍內的領域,包括耶路撒冷東部和戈蘭高地在內,則是22,145平方公里,水面積不到1%。而全部由以色列控制的領土,包括軍事佔領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統治的西岸地區,則是28,165平方公里

地形

以色列可以分為四個不同的區域:海岸平原、中部丘陵、約旦河谷(即大裂谷延伸部份[59])、以及內蓋夫沙漠。地中海沿岸的海岸平原從北部的黎巴嫩邊界一直延伸至南部的加薩,該地區土壤肥沃而潮濕,是農業和水果栽種的重要地帶。

海岸平原的東部是中央的高原地帶,高原地帶的北邊是加利利山脈的山丘,更南邊的地區是由許多小型而肥沃的溪谷地區所組成的撒馬利亞山脈;再往南則是荒蕪的猶太山地。中央高原地帶的東部是約旦大裂谷,屬於長達6,500公里的東非大裂谷的一部份。在以色列境內的裂谷是由約旦河、加利利海、以及死海所構成。內蓋夫沙漠由大約12,000平方公里的沙漠組成,佔據了以色列的一半土地面積,在地理上內蓋夫沙漠是屬於西奈半島的延伸。

氣候

以色列主要為地中海型氣候,特徵為漫長而又炎熱、少雨的夏季,以及相對較為短暫而又涼爽、多雨的冬季。以色列的氣候是由鄰近的亞熱帶撒哈拉和阿拉伯沙漠地帶、與地中海東部沿岸的亞熱帶溼熱空氣所共同影響的,空間差異較大,會因為各地高度、緯度、以及與地中海的距離而變化。

一月是最冷的月份,平均的氣溫從6 °C至15 °C(43 °F至59 °F)不等,七月和八月則是最熱的月份,平均氣溫從22 °C至33 °C(72 °F至91 °F)不等。地中海沿岸地區在夏季時相當潮濕,但在中部的高原地區則相當乾燥。在埃拉特市等沙漠都市,夏季白天的氣溫通常是全以色列最高的,從44 °C至46 °C(111 °F至115°)不等。

超過70%的以色列降雨量是在11月至3月之間降下,6月至9月通常是無雨季節。降雨量在全國分配不均,愈南部的地區降雨量愈低,尤其是在內蓋夫沙漠地區。龐大的降雨量通常是伴隨著強大的暴風雨,有時會造成水土流失洪災。有時中部地區在冬季時會遇到降雪,包括耶路撒冷在內。赫爾蒙山的三個最高的頂峰在每年的冬季和春季都會有季節性的降雪出現。以色列國內最具農業耕種價值的土地便是那些每年獲得超過300毫米降雨量的地區,這樣的地區大約只佔了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一。

雷雨冰雹雨季也相當常見,海龍捲有時也會襲捲地中海沿岸,但通常只會造成些微的損失。不過,在2006年4月4日襲卷加利利西部的一次F2級颶風相當嚴重,對當地造成了極大的損害,並造成75人受傷。

行政區劃

以色列行政區劃包括以下六個行政區(括號內為首府):

另外,以色列還有以下三個爭議地區(括號內為爭議地區所屬的行政區):

主要城市

以色列人口最多的十大城市:

# 名稱 人口
1 耶路撒冷 801,200
2 特拉維夫-雅法 404,500
3 海法 269,300
4 里雄萊錫安 231,700
5 阿什杜德 211,400
6 佩塔提克瓦 210,800
7 貝爾謝巴 195,800
8 內坦亞 188,200
9 霍隆 182,000
10 伯尼布萊克 161,100

政治

公民身分與投票權的問題

以色列是一個實行議會制民主國家,有實行選舉權。大多數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占領的東耶路撒冷戈蘭高地等地區的阿拉伯人都有權獲得以色列國籍,但他們之中大多數都不願意承認以色列的主權而拒絕以色列國籍,雖然沒有國籍,但他們擁有以色列的永久居留權。分治後的巴勒斯坦人同樣沒有,但有權獲取以色列國籍。無以色列國籍者沒有在以色列投票和參與政治活動的權利。

法律

以色列未有一部明文寫成憲法。因此以色列政府是依據國會頒布的法規運作,包括了一系列的「以色列基本法」,目前為止總計有14條基本法。這些基本法被計畫用作未來憲法頒布的基礎。在2003年中旬,國會的憲法、法律、和司法委員會開始起草一份正式的憲法[60],直到2007年初為止憲法仍在起草[61]。以色列的法律系統混合了英美法系歐陸法系猶太法典的影響,另外也受到以色列獨立宣言的影響。如同英美法系一樣,以色列的法律體制建立在先前判例的原則上。

以色列的法庭採取抗辯制度,而不是審訊制度,當事人(原告和被告)必須自行將證據帶到法庭上,法庭並不會作任何獨立的調查。如同歐陸法系一樣,以色列不設陪審團制度,案件是由專業的法官判決。許多主要的以色列法規(例如契約法)也都受到歐陸法系的影響,是根基於民法的原則上。以色列的法規並不是由法典組成,而是由單獨的法規構成。不過,一套民法的法典在最近完成了,並且預估將會被正式採用。宗教法庭(猶太教伊斯蘭教遜尼派、基督教以及德魯茲派)則在婚姻的離婚判決上擁有獨佔的法律權利。

行政

以色列總統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主要只是擔任禮儀上的象徵,總統另外必須指派國會裡的多數黨或多數派聯盟領袖作為總理以色列總理擔任政府首腦以及內閣的領導人,主要的權力總理手上。現任以色列總統魯文·里夫林,而現任以色列總理則是本雅明·內塔尼亞胡

立法

以色列的立法機構一院制,由120名議員組成。國會裡的議席分配是由各政黨在大選裡的得票比例決定的,透過比例代表制的投票制度,設3.25%的得票門檻。國會的選舉通常是四年舉行一次,但國會可以在選舉前經由表決決定自行解散,這種表決又稱為不信任投票。目前國會裡有12個擁有至少1個議席的政黨。作為以色列的立法機構,國會負責頒布法律、監督政府行為,並且有權選出或免職以色列總統。

國會議員的選舉制度繼承了英國管轄時期留下的傳統,使得任何政黨都很難在國會裡獲得一個有效的多數派地位,也因此政府通常是由政黨聯盟組成。總理是由國會裡的議員選出,因此都是由最有能力組成聯合政府並爭取最多議員支持的人出任。在總統的選舉之後,總理有45天的時間可以組成一個聯合政府,聯合政府的內閣也必須要由國會集體批淮。在1996年5月的選舉中以色列曾試圖改革選舉制度,由普選直接選出總理,不過在實行三次之後,2001年後便沒有再實行,又繼續沿用議會制度至今。

司法

以色列的司法部門是由三層架構的法庭組成。在最低層次的是地方法院,分布於大多數的都市。第二層則是地區法院,同時負起上訴法院和地方法院的功能,分布於五座城市:耶路撒冷、特拉維夫、海法、貝爾謝巴、以及拿撒勒

最上層的法院則是以色列最高法院,位於耶路撒冷,目前的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是Dorit Beinisch。最高法院是最高的上訴法院,也身兼高等法院(HCQJ)的功能,高等法院主要是負責解決個別公民對於法院提出的請願,這些請願通常由政府部門回覆(包括以色列國防軍)。這樣的請願可能使得高等法院作出決定,指導政府部門改正行政的方式。

一般的法官是由國會組成的委員會、最高法院的法官、以及以色列律師行會的會員聯合選出的。法律規定要求法官在70歲時退休。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由司法部長所批淮,負責指派所有法庭的常務官員。

以色列並不是國際刑事法院的成員,因為擔心若加入成員將會導致以色列在有爭議的領地的相關人士會遭到起訴。

政黨

以色列工黨團結黨(利庫德聯盟)一直是以色列的兩大政黨,兩大黨在過去65年大部分時間擁有主導聯合政府的權力。工黨在2000年後支持度大幅下降,利庫德遂主導聯合政府。

國際人道主義

以色列雖然是發達國家,但貧富差距較大,物價昂貴,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中貧困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以色列的國外援助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中排名較低,其發展援助占國民總收入不到0.1%,而不是一般所建議的0.7%。該國在2016年世界慈善捐助指數列表中名列第43位。然而,以色列長期向全世界提供緊急援助和應對災難的人道主義小組。以色列的人道主義努力於1957年正式開始,它建立了色列國際發展合作機構Mashav,另外,還有別的以色列人道主義和應急小組與以色列政府合作,其中包括IsraAid,這是由14個以色列組織和北美猶太團體共同執行的合作項目;此外還有ZAKA, The Fast Israeli Rescue and Search Team (FIRST),Israeli Flying Aid (IFA),Save a Child's Heart (SACH) 和Latet。 [62]

在1985年至2015年期間,以色列派出了IDF研究與救助部門的24個代表隊(Home Front Command)到22個國家中。在2010年海地地震之後,以色列是第一個建立提供外科手術的場地醫院的國家。以色列派出了200多名醫務人員,在現場對受傷的海地人進行治療。在11天的人道主義任務中,以色列代表團對1100多名病人進行了治療,共進行了319次成功的手術,分娩了16次,救出或協助拯救4人。儘管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和海嘯中存在輻射的危機,但以色列是災難發生後第一批派遣醫療代表團的國家之一。

以色列於2011年向海嘯災區栗原市派出一個醫療隊。這是由以色列IDF的50名成員組成的醫療診所,其中有兒科,外科,婦產科,婦科和耳鼻喉科病房,還有驗光部門,實驗室,藥房和重症監護室。他們在兩周內對200名病人進行治療,之後,應急小組向日本人捐贈了所有設備。[63]

以色列控制的有爭議土地

1967年「六日戰爭」中,以色列控制了包含耶路撒冷老城、東耶路撒冷、約旦河西岸地區、加沙地帶和戈蘭高地。以色列還奪取了西奈半島,但作為1979年「埃及-以色列和平條約」的一部分而將其退回。[64]在1982年至2000年期間,以色列占領了黎巴嫩南部的一部分,即所謂的安全帶。自以色列獲得這些領土以來,以色列在其上建設定居點和軍事設施,唯一例外的是黎巴嫩。以色列將民法用於戈蘭高地和東耶路撒冷,並賦予其居民永久居留的身份和申請公民身份的能力。約旦河西岸地區的非以色列定居地仍接受以色列的直接軍事統治,巴勒斯坦人在這個地區不能成為以色列公民。以色列在加沙地帶撤出其軍事力量,拆除以色列在加沙地帶的定居點,將其作為從加沙地帶抽身的一部分,儘管它繼續控制其領空和水域。

聯合國安理會已經宣布將戈蘭高地和東耶路撒冷吞併是「無效的」,並繼續將這些領土視為「被侵占」的地帶。聯合國主要司法機構國際法院在2004年關於以色列建造「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地區屏障」的合法性問題中認為,以色列在六日戰爭中奪取的土地,包括東耶路撒冷在內,是侵占的領土。關於東耶路撒冷在未來和平解決中的地位問題,有時是以色列政府和巴勒斯坦代表之間談判時的一個困難問題,因為以色列認為這是自己的主權領土,也是其首都的一部分。與領土有關的大多數談判都是基於聯合國安理會第242號決議,其中強調「不容許以戰爭獲得領土」,並呼籲以色列撤出占領的領土,以換取與阿拉伯國家的正常關係,這是一個「以土地換和平」的原則。[65]

在阿拉伯拒絕聯合國在巴勒斯坦建立兩個國家的決定之後,約旦在1950年侵占和合併了約旦河西岸地區。只有英國才承認這一吞併,約旦已經將領地割讓給PLO。這裡人口主要是巴勒斯坦人,包括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的難民。從1967年至1993年的占領中,居住在這些領地上的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軍事管理下。自從Israel–PLO letters of recognition頒布以來,大多數巴勒斯坦人口和城市一直處於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的內部管轄範圍之內,只保留部分的以色列軍事控制,儘管以色列曾多次重新部署部隊,並在動亂期間恢復全面的軍事管理。為應對阿克薩群眾起義日益增加的襲擊事件,以色列政府開始修建「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地區屏障」(也被稱為「隔離牆」)。工程完成後,大約13%的屏障將在綠線或以色列內建造,而87%在約旦河西岸地區。[66]

從1948年到1967間,加沙地帶被埃及占領,1967年以後被以色列占領。2005年,作為以色列單方面的抽離計劃的一部分,以色列將所有的定居者和部隊從領土移走。以色列不認為加沙地帶是被占領的領土,並宣布其為「外國領土」。許多國際人道主義組織和聯合國各機構對這一點提出異議2007年加沙之戰後,當Hamas在加沙地帶上台時,以色列收緊對加沙邊界的控制,加強海上和空中的管制,阻止人員進出該地區,只有與人道主義有關的個別情況才能進出。加沙與埃及有共同的邊界,與以色列,歐洲聯盟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之間有共同的協議,規定了過境的具體情況(過境由歐洲觀察員監督)。[67]

外交

以色列於1949年5月11日加入聯合國。至今,以色列已與161個國家保持正式的外交關係[68];另外,仍有32個聯合國成員國拒絕承認以色列,主要是阿拉伯國家穆斯林國家和一些本身持反美政策的國家,如朝鮮古巴等。

1948年獨立以來,以色列在外交上屢次遭遇各種困難。1948年,以色列遭受到鄰國的集體抵制,但為了解決這種困境,以色列開始走出中東地區、轉往同世界其他國家發展外交關係以色列政府也特別注重與美國的外交關係,也有涉及到一些非洲亞洲的新生國家。在1967年之前,除阿拉伯國家和一些穆斯林國家之外,以色列與世界上大部份國家保持外交關係。在1991年馬德里會議|Madrid Conference of 1991之後,由於和平協議的簽訂,以色列又與其他68個國家建立或恢復了正式的外交關係。

以色列也加入了許多國際組織和區域性機構,並且是地中海對話|Mediterranean Dialogue|「地中海對話」協約的成員國之一,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保持合作關係。

2017年12月23日(北京時間)當地時間22日,以色列總理本傑明·內塔尼亞胡正式宣布,以色列將於2018年底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軍事

以色列2016年新引進美國F-35戰鬥機;以色列改造的F-16I 戰鬥機也很有名。

以色列研發部署的「鐵穹」反導系統,攔截哈馬斯發射的火箭彈。「鐵穹」是世界首個部署的可以攔截炮彈的反導系統。

以色列是世界上第一個女性義務兵役制國家,女性一般參軍20個月。

以色列的軍隊由一支統一的以色列國防軍組成,在海軍空軍都是由陸軍管轄。Template:來源請求也有其他一些準軍事的部門負責不同層面的以色列國家安全(例如邊界警察和內部安全局)。以色列國防軍的前身是在英國管轄時期組織的地下軍隊哈加拿

以色列國防軍是中東地區國防預算最高的軍隊之一,並且也被列為世界上訓練最為精良的軍隊之一,在建國半個世紀以來參與了五場主要的大型戰爭和其他無數的小型衝突。在人員上,以色列國防軍的主要優勢是在其人員訓練的精良品質以及完善的制度,而不是人員的數量多寡。以色列國防軍也大量依賴於高科技的武器系統,以色列國內也有一些專門替國防軍生產和開發武器科技的機構或企業,其他的則進口自國外(大多來自美國)。

大多數以色列人(無論男女)都在18歲時被徵召從軍[69]。有些移民也會自願的加入以色列國防軍。不過阿拉伯裔的公民則是例外,大多數阿拉伯公民都沒有被徵召,以避免在與其他阿拉伯國家開戰時可能爆發的利益衝突。其他不需當兵的還包括殘障人士、已婚婦女、或者出於宗教原因者(極端正統派猶太教)。男性的義務役是三年、女性則是兩年。以色列國防軍裡也有貝都因人等少數族群參與。自從1956年來,德魯茲族群也和猶太人一樣被以色列國防軍徵召從軍。

在宗教機構就學的人可以獲得延緩徵召。多數猶太正教人士會不停地延遲服役,直到超出法定服役年齡,這種做法在以色列引起相當大的爭議。雖然阿拉伯裔的公民不在徵兵範圍內,他們也可以自願從軍。同樣的政策也套用在貝多因人和許多非猶太裔的公民上。服過義務兵役後,以色列男子轉入國防軍預備役部隊,每年從事幾個星期的服務,直到40歲為止。

核武能力

以色列據信是中東唯一的有核國家,這對保障其國家安全至關重要。但以色列國本身從未公開承認或否認自己的核能力,國際社會是通過美國-以色列的「深度核互動」來推斷其有核武器的。美國同樣既沒否認也沒承認其與以色列的「深度核關係」。許多人推測以色列具有使用核武器的能力,還有預估認為以色列的軍火庫可能儲藏了高達40枚的核武器[70]

自從20世紀中旬以來,以色列一直有一座內蓋夫核能研究中心負責此領域的研究,並且有能力生產被歸類為核武器的材料。這座研究中心從來沒有被國際原子能機構檢查過,國際原子能機構宣稱他們相信以色列「是個擁有核子武器的國家」,然而以色列政府對此不置可否。由於以色列不是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簽署國,雖然以色列核子武器軍火庫的詳細數量一直有待爭議,一般相信以色列擁有至少一百枚核子武器裝置。

有關以色列核武器投射能力的資料比詳細的核武器研究計畫資料還要容易取得。以色列是中東地區研發中程彈道飛彈最為領先的國家之一,「耶利哥」型彈道飛彈系列早在1970年代便已開始部署,目前已有三個系列:耶利哥一型、二型和三型。耶利哥二型飛彈從1980年代中旬開始服役,預估射程有至少1,500公里,而最新的耶利哥三型飛彈則預估至少有4,500公里射程[71],其他的估計則認為耶利哥三型的射程高達7,800公里[72]

除了彈道飛彈科技以外,以色列保有一系列的海豚級傳統動力潛艦,一般廣泛推測海豚級潛艦搭載由以色列自製的中程巡弋飛彈(射程可達1450公里),有能力攜帶核子彈頭[73]

反導系統

2017年4月,以色列「大衛彈弓」中程導彈攔截系統開始投入使用。[74]

經濟

特拉維夫的商業區,是主要的證券交易所也是位在於此地。

以色列是中東地區最為工業化、經濟發展程度最高的國家。以色列有著發展成熟的市場經濟,但政府也作為一定的管理。以色列在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氣煤炭)、糧食牛肉、原料、軍事裝備上都依賴進口。儘管受到自然資源的限制,以色列還是發展出了非常成熟而密集的農業和工業。除了牛肉及穀物以外,以色列在糧食上可以自給自足。鑽石、高科技、軍事裝備、電腦軟件、藥物、高級化學原料、以及在於農業產品(水果、蔬菜、和花卉)都是以色列的主要出口貨物。

以色列在經常帳戶上時常保持龐大的赤字,這些赤字主要來源於與國外的資金往來以及外國借債,雖然一些經濟學家也認為這些赤字是表現出了以色列的成熟市場經濟特徵。以色列有著廣泛的煉油鑽石開採半導體製造產業。依據世界銀行的資料,以色列有著中東地區管理最良善、對財產權利保護最佳的經濟體制。

大約有一半的以色列政府外部借債是由美國所有,通常是來自經濟與軍事的支援。另外還有一大部分是由個別的投資者所擁有,而通常是經由以色列公債計畫。美國購買的債款加上個別投資者購買的公債,使以色列政府獲得借款,有時候還能獲得低於市場利率的利息。

在1989年-1999年間來自蘇聯的大量猶太人移民有750,000人,總計來自蘇聯的移民則高達百萬人,等於以色列總人口的六分之一,之中許多人都是受過高等教育、擁有科學和專業技能的人才,這對以色列經濟是一大利多。加上在冷戰結束後新市場的出現,有效刺激了以色列的經濟,在1990年代早期得以快速的發展。不過,經濟的發展在1996年開始減緩,政府施加了更嚴格的財政和金融政策,移民所帶來的經濟成長開始減緩。這些政策有效的減低了以色列的通貨膨脹,在1999年通貨膨脹到達了新低的紀錄。24%的以色列勞動人口擁有大學學歷,這也使得以色列成為工業國家裡學歷程度第三高的國家,僅次於美國荷蘭。12%的人口擁有大學以上的學歷[75]

近年來,在以色列相當重要的鑽石產業也受到了工業環境改變以及來自遠東地區的競爭增加的影響。

宏觀經濟

以色列經濟與歐美經濟關係密切,是中東地區唯一的發達國家。仰仗美國保護,雖身處四戰之地而享有穩固的和平。這為以色列吸引全球頂尖人才提供了環境。戰後,大量來自蘇聯和歐美的高端人才皈依祖國,為以色列節約了大量的培養成本和培養時間。仰仗人才,以色列國內生產總值雄踞世界前50名。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達2400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高達3萬美元,居世界前30名。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高居世界第19名。

以色列的高新技術產業舉世聞名,其在軍事科技電子通訊計算機軟件醫療器械生物技術工程農業航空等領域具有先進的技術水平(這些領域也正好是美國所擅長的領域)。其電子監控系統和無人飛機與美國有深度的技術交換,在世界範圍內擁有很高的口碑。以色列的納斯達克上市公司逾80家,僅次於美國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包括全球最大非專利藥製藥企業——TEVA、以色列最大企業——全球網絡保全產品巨頭Check Point軟體科技公司和著名國防承包商Elbit系統。以色列被視為中東世界裡經濟發達、商業自由、新聞自由和整體人類發展程度最高的國家。

支柱產業

高科技

以色列用沙維特運載火箭發射衛星。

以色列農業技術也非常發達。聖女果,「櫻桃番茄」,也是以色列培育出來的新品種。

海法Matam科學園的英特爾大樓,是英特爾海外最大的研發中心,雙核處理器在此發明。

以色列對於科學科技的發展貢獻相當重大。由於自建國以來,以色列一直致力於科學和工程學的技術研發,以色列的科學家在遺傳學電腦科學光學工程學、以及其他技術產業上的貢獻都相當傑出。以色列的研發產業中最知名的是其軍事科技產業,在農業、物理學和醫學上的研發也相當知名。

總計已有十二名以色列人和以色列裔人曾獲得諾貝爾獎。包括共同獲得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生物學家阿龍·切哈諾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共同獲得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晶體學家阿達·約納特,獲得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材料學家丹·舍特曼;共同獲得1978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政治家梅納赫姆·貝京,共同獲得1994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政治家伊扎克·拉賓希蒙·佩雷斯;共同獲得1966年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共同獲得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以色列裔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內曼,共同獲得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以美雙重國籍經濟學家羅伯特·約翰·奧曼

高科技產業在以色列經濟中舉足輕重,尤其是在過去十年中。以色列有限的自然資源以及對於教育的強烈重視使得高科技產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大,以色列在軟體開發、通信、和生命科學上都是世界頂尖的國家之一,以色列還經常被稱為是第二個硅谷[76][77]

直到2004年,以色列獲得的風險資本投資總額高過了任何歐洲的國家[78],並且有著世界最高的VC(投資資本)/GDP比率。除了美國與加拿大以外,以色列有著全世界最多的納斯達克上市公司[79]

以色列出產的學術論文數量就人口來算也是全世界最高的,平均10,000人裡有109篇[80]。以色列的專利權申請檔案數量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

在研究和開發(R&D)花費指數上,以色列是第三高的國家,在科技準備(產業界在R&D上的花費、科研社群的創造力、個人電腦和網路覆蓋率)上則是第八,在科技創新上是第十一,高科技出口總額上是第十六。

農業

以色列是當今世界少數實現科學灌溉的國家。其特有的滴灌技術,充分利用水資源,並將大片沙漠變成綠洲。這使得農業人口不足總人口5%的以色列不僅解決了自身糧食問題,同時還向其他國家大量出口優質水果、蔬菜、花卉和棉花等。

旅遊業

以色列另外一個重要的產業是觀光業,其優勢在於以色列國內大量而又珍貴的歷史和宗教遺蹟,從猶太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及其他獨立教派)、伊斯蘭教、到巴哈伊教等都有。另外以色列的溫暖氣候和豐富的海灘度假資源也是優勢之一。以色列的觀光業包括了圍繞於聖地的各種歷史和宗教景點,也包括了現代的度假海灘,以及各種考古學觀光、古蹟觀光、以及生態旅遊

以色列的美食烹飪可以追溯到西元三千年前,受到歐洲,中東,北非,拉丁美洲和亞洲的深遠影響,不同的烹飪藝術和迥異的飲食習慣彙集在一起,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形成自身的特點——熔爐風格。以色列人對於食品原料的特殊宗教要求,是其他民族和國家所不及的,那是因為猶太教「考舍爾」飲食教規,規定了許多不能吃的食物。

能源業

以色列在過去被認為是沒有油氣資源的國家。但2009年,2010年,以色列在海法以西的地中海發現了兩個巨型天然氣氣田,塔馬爾氣田和列維坦氣田,有望改變能源格局。2013年,塔馬爾氣田開始供氣。2014年,以色列和約旦簽署150億美元天然氣訂單,將從列維坦氣田向約旦出口天然氣。這是以色列和約旦目前最大的經濟合作。[81][82]

交通運輸

航空

以色列的主要門戶為本-古里安國際機場,位於兩大城市特拉維夫耶路撒冷之間。

海運

以色列主要的海港有海法港、阿什杜德港和埃拉特港。

公路。

鐵路

特拉維夫和耶路撒冷之間正在修建高速鐵路。

人均GDP和生活水平

人口

1949至2015年間以色列主要宗教群體的百分比變化中,1949年與1990年,出現人口高峰。

人口數據

以色列人口自1948年起就保持穩定,而其他國家卻有大量移民[83]。人口統計學者認為由以色列移民到其他國家(主要是美國和加拿大)是比較合理的[84],然而以色列政府卻稱這是以色列未來的主要威脅[85][86]

2003年以後的十年間,許多來自羅馬尼亞、泰國、中國、非洲、南美洲的工人在以色列定居。具體人數未知,因為他們中的很多人非法居住在該國[87],據估計有203,000人[88]

2005年之前,大約七千八百個以色列人住在加沙走廊,後來被以色列政府撤離[89]

2006年,以色列人口統計處列出以下三個大都會地區:特拉維夫(3,040,400人)、海法(996,000人)、以及貝爾謝巴(531,600人)。首都耶路撒冷則有人口719,900人。

2011年,二十五萬猶太人住在東耶路撒冷[90]住在以色列定居點的以色列人的總數超過五十萬,即以色列人口的6.5%。

直至2012年六月,約有60,000名非洲人進入以色列。[91] 大約92%的以色列人住在城市。[92]

2013年,超過三十五萬以色列人居住在西岸地區的定居點[93](如馬阿勒阿杜明阿里埃勒),和在以色列成立之前就已建立、但在六日戰爭之後重建的社區(如希伯侖古什埃齊翁)裡。兩萬以色列人住在戈蘭高地的定居點。2013年中期,以色列大約有8,051,200人,其中6,045,900 是猶太人[94]以色列的阿拉伯公民約占該國總人口數的20.7%。

居民組成

以色列國本來是猶太人組成的國家,因為歷史上的因素該族被迫移居世界各地。

以色列為了猶太人而建國,而且常被認為是猶太國家。該國的《回歸法》保障所有猶太人及有猶太血統的人有權取得以色列國籍[95]。75.5%的以色列人都是具有猶太血統的人Jewish_ethnic_divisions。大約4%的以色列人(三十萬)被認為是「其他」民族的人,他們是具有猶太血統的俄羅斯人。根據拉比的法律,他們不是猶太人,但根據《回歸法》,可具有以色列公民權[96][97]

以色列猶太人中大約有73%在以色列出生,18.4%是歐洲和美洲的移民,8.6%是亞洲和非洲(包括阿拉伯世界)的移民[98][99]。來自歐洲及前蘇聯的猶太人及其後裔(也叫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占以色列猶太人的50%。而剩下的大多是來自阿拉伯地區及其他回教國家的猶太人(也叫米茲拉希猶太人塞法迪猶太人[100])。[101][102][103]各猶太分支之間的通婚率在35%左右。最新的研究表明,同時具有塞法迪血統及阿什肯納茲血統的以色列人每年增長0.5%,而現在已有超過25%的學齡兒童同時具有兩種血統。[104]

語言

以色列的官方語言為希伯來語阿拉伯語享有特殊地位。[105][106]希伯來語最主要的語言,被大多數人口所使用。以色列有大量的海外移民,因此在街上能聽到很多種語言,來自歐美的電視節目也在以色列廣泛播放,也可以找到全世界各種語言的報紙。以色列人大多英語流利,除了英語國家移民之外,因為官方、民間皆與美國交流密切,而義務教育從小學低年級起就有英語科目,而且電視廣播充斥英語節目。以色列有大量來自蘇聯的移民,有100萬以上的俄語使用者。[107]大約有70萬以色列人講法語[108]其中大多數人來自法國北非(見馬格里布猶太人)。也有不少來自埃塞俄比亞的移民(大約13萬埃塞俄比亞猶太人住在以色列),[109][110]因此有很多人講阿姆哈拉語[111]其他被使用的語言還包括了意第緒語拉迪諾語羅馬尼亞語波蘭語義大利語荷蘭語德語波斯語阿拉米語

教育

以色列有著中東地區以及西亞最高的平均受教育年數,與韓國並列為整個亞洲平均受教育年數最高的國家,而在全世界上則排名21名[112]。根據聯合國的數據,以色列也有中東地區最高的識字率[113]

以色列的教育制度,在中等教育的層次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初等教育(1-6年級)、初級中學(7-9年級)、接著是高級中學(10-12年級),義務教育則是從1年級至11年級。中等教育通常包括了協助準備以色列大學的入學考試(תעודת בגרות)。大學入學考試是由數個題材組成,一些是必考的(希伯來語、英語、數學、聖經教育、公民學、以及文學),有一些則是選考的(如化學音樂法語)。在2003年,有56.4%的12年級以色列學生獲得大學入學許可:希伯來語學生有57.4%、而阿拉伯語學生有50.7%[114]

獲得大學入學許可的以色列學生都可以就讀高等教育。不同的大學通常會要求一定的入學分數,同時也會考量到心理測驗的分數(類似美國的SAT)。由於所有大學(以及諸多學院)都是由政府所補助,學生負擔的學費只佔了一部分的教學成本。以色列有八所大學、以及數十所學院。依據Webometrics在2006年的調查,中東地區最好的10所大學裡,有7所位於以色列,其中前四名都是以色列大學[115]。不過到了2007年1月,Webometrics已經將以色列(以及土耳其)大學與歐洲大學並列計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是中東地區唯一一所在Webometrics統計裡排名前200的大學,以色列也是中東地區唯一一個有大學名列SJTU前100名大學排名的國家(希伯來大學第60名)[116]。另外,在所有中東和西亞國家中,以色列也擁有最多的耶魯大學校友[117]

宗教

耶路撒冷街上隨處可見超正統派猶太人。海法的巴哈伊教空中花園,2008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依據以色列人口統計處的調查,有76.1%的以色列人信仰猶太教、16.2%為伊斯蘭教、2.1%為基督教、1.6%為獨立的德魯茲教派、3.9%未分類[118]

猶太教有猶太教改革派猶太教保守派等等。大約12%的以色列猶太人屬於哈拉迪教派(嚴格的正統派猶太教徒),有9%則是「有宗教信仰」,而35%則自認為是「傳統派」,43%自認為是「現世派」(被稱為hiloni)。而在現世派中,有53%的人相信上帝。不過,有78%的以色列人都有過逾越節的習慣[119]

在阿拉伯裔以色列人中,有82.6%是伊斯蘭教遜尼派穆斯林,8.8%是基督徒,而有8.4%是德魯茲派穆斯林。另外也有一些屬於伊斯蘭教什葉派支派伊斯瑪儀派的穆斯林和一些屬於阿赫邁底亞教派的穆斯林[120]。以色列的基督徒大多屬於東正教或東方禮的天主教,教會語言多使用希臘語阿拉米語亞美尼亞語和阿拉伯語。

以色列境內也有14種不同的佛教群體,有混合了猶太教與佛教的猶佛教Jewish Buddhist,也有為數不多的從越南逃難來到以色列而獲得公民權的大乘佛教徒[121]。以色列也有一些印度教團體,包括了毗濕奴派的信徒[122]。以色列還有一些錫克教徒。同時以色列也是巴哈伊教的世界中心,巴哈伊教的「國際正義院」座落于海法,每年都吸引了大量來自全球各地的巴哈伊教徒朝聖[123]

總之,雖然猶太教在以色列占主體,但以色列絕不是單一宗教的國家,而是宗教多元化的國家。任何教派都能在以色列找到一席之地,另外以色列還有大量世俗化的人口。各種宗教的信徒以及世俗化的以色列人都能互相包容和共存。

種族

現代以色列形同「非單一民族國家」,而是「民族大熔爐」。因族人分散超過千年,經過通婚、混血,導致各地猶太人長相差別極大:有金髮碧眼的俄羅斯歐美混血,與阿拉伯人長相相近的中東北非混血,與非洲衣索比亞黑人混血等。以色列官員承認:「沒法憑外在判斷誰是猶太人。」

儘管受盡「種族歧視」的苦痛教訓,不同種族甚至不同的猶太人族群仍存在歧視他人的排斥行為,社經地位差異與血液歧視,某些學校拒收衣索比亞混血的猶太幼童,衛生單位甚至以防範愛滋病為由,血庫不接受這些人的捐血。[124]

文化

以色列的文化是猶太教和猶太人數千年以來的歷史經驗所交織構成的。以色列有吸納了上百個國家的猶太移民,社會相當的豐富而多元,文化活躍,極具創造力。以色列是唯一一個以希伯來語為主要語言的國家,假期和節日由希伯來曆法決定。以色列境內有20%的阿拉伯公民,阿拉伯文化對以色列文化的各個方面也有一定影響。

以色列政府鼓勵並且也會資助藝術的活動,特拉維夫、海法、和耶路撒冷等城市都建有完善的美術博物館,許多城鎮農場也都有類似的博物館或古蹟景點。位於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博物館藏有古老的死海古卷,以及其他大量有關猶太教和猶太人藝術的廣泛珍藏品。位於特拉維夫大學校區的大流散博物館也相當知名。以色列的許多城鎮還建有藝術村

文學

以色列最有國際影響力的作家是阿摩斯·奧茲,作品被翻譯為35種語言。

以色列作家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196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以色列文學絕大多數都是以希伯來文寫成,以色列文學的歷史也是見證了希伯來語在現代復興作為主要語言的過程。自從19世紀以來,希伯來語被越來越多人使用作為書寫和溝通的語言,文學上的創作從散文、詩歌、和戲劇都包括在內。在以色列,每年有數千本希伯來文的新書被出版,之中大多數都是以希伯來文原創撰寫的。以色列作家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在1966年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阿摩斯·奧茲是目前以色列最有國際影響力的作家,《愛與黑暗的故事》已被譯為中文。

電影

以色列國成立以來,已經有十部以色列電影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提名。

音樂

以色列音樂以色列的音樂是混合了西方音樂與東方音樂的綜合體,也因此以色列音樂通常採取折衷主義,並且吸收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流散猶太人所帶來的影響。以色列音樂也吸收了現代文化的成分。從猶太教歌曲、亞洲歌曲、阿拉伯流行歌曲—尤其是葉門歌手,乃至於嘻哈音樂重金屬音樂都是構成現代以色列音樂的成分。

以色列傳統的民間音樂通常是與錫安主義的理想和願景有關,例如描繪年輕的猶太子弟建構並防衛一個美好家園的題材。類似的題材通常被稱為שירי ארץ ישראל(「以色列之歌」)。以色列的古典音樂管弦樂團以及目前由祖賓·梅塔領導的以色列愛樂樂團也在國際間赫赫有名。Dudu Fisher、伊扎克·帕爾曼、Pinchas Zukerman等人都是來自以色列。在以色列廣受歡迎的音樂型式包括了流行音樂、搖滾樂、重金屬、嘻哈音樂、以及各種族群的音樂,代表人物有艾弗瑞·萊德爾

傳媒

2016年的自由之家年度報告將以色列排為中東和北非最自由的國家。[125]

博物館

主條目:以色列博物館列表 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耶路撒冷),以色列遊客數量第二多的景點,僅次於西牆。

以色列國家博物館(耶路撒冷),世界級的聖經考古和猶太藝術博物館。

Aviv Museum of Art 特拉維夫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有眾多近現代名畫。

以色列是世界人均博物館數量最多的國家,包括幾個世界級的博物館。耶路撒冷以色列國家博物館是以色列最重要的文化機構之一,並收藏了死海古卷。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是猶太大屠殺研究的檔案中心。特拉維夫大學校園內的猶太大流散博物館,致力於保存散居國外的猶太社團文化。以色列著名的博物館有:

飲食

以色列最常見的街邊食物是鷹嘴豆丸子、鷹嘴豆泥(胡姆斯)。

以色列是地中海飲食,食用很多蔬菜和豆類。

運動

1964年,以色列獲得亞洲盃足球賽冠軍。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的以色列代表團。

以色列知名足球球星——約西·貝納永,曾效力過車路士利物浦阿仙奴三支英超勁旅。

以色列最有名的球星——扎哈維,現效力於廣州富力。

2017年世界棒球經典賽資格賽以色列在預賽以5 - 2擊敗英國

以色列人是世界上最愛運動的民族之一,街上隨處可見跑步者,國民整體身體素質好。雖然足球籃球被視為是以色列最受歡迎的運動,但以色列在許多其他的運動如手球田徑上也有非常傑出的表現。在以色列,運動的文化傳統上是注重於參與,而非產生精英的運動員。原因之一是因為義務兵役制度的實施使幾乎所有年滿18歲的以色列公民都必須加入軍隊訓練,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猶太人的傳統精神,強調培養健康的身體和心靈的重要性,但卻不太會支持追求競爭性的體育形式。這種傳統也是出自歷史上馬加比家族(以及再獻聖殿節)反對希臘多神文化,抵制奧林匹克運動會。

許多以色列人喜歡一些非競爭性的運動,例如游泳、遠足、衝浪、以及在沙灘上玩Matkot(一種類似網球的以色列運動)。不過,許多現代的以色列人在支持足球和籃球隊的熱情上幾乎不下於其他歐洲人。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中,以色列在柔道皮划艇滑浪風帆上都曾贏過獎牌。2007年成立的以色列棒球聯盟為世界上首個球季比賽只打七局的職業棒球聯盟,若比賽出現平手,將以全壘打決定勝負,彷彿足球的PK大戰。2007年球季末,因經費不足而解散。

以色列在大型國際綜合運動會的成績:

  • 夏季奧運會:1金1銀5銅7枚獎牌(第80多)
  • 夏季大運會:1金3銀1銅5枚獎牌(第68)
  • 亞運會:18金14銀14銅46枚獎牌(第20)
  • 世界運動會:1銅1枚獎牌(第76)
  • 冬季大運會:1金1枚獎牌(第33)
  • 夏季青年奧運會:3金2銀5枚獎牌(第15)
  • 世界武搏運動會:1銀1枚獎牌(第58)

參見

參考文獻

  1. cite web http://www.state.gov/p/nea/ci/pt/ |title=Palestinian Territories |publisher=State.gov |date=2008-04-22 |accessdate=2012-12-26
  2. cite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is.html |title=Israel |date=2012-11-20 |work=The World Factbook |publisher=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accessdate=2012-12-03
  3. [[#page 289
  4. 8.0 8.1 Harris, J. (1998) The Israeli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Textual Reasoning, Vol. 7
  5. cite http://www.mfa.gov.il/MFA/Peace+Process/Guide+to+the+Peace+Process/Declaration+of+Establishment+of+State+of+Israel.htm%7C Skolnik等 2005]],第1
  6. cite book頁
  7. Lehmann, Clayton Miles. The incredible shrinking Palestine. BBC News (The Los Angeles Times http://www.latimes.com/news/opinion/commentary/la-op-tolan21may21,0,5050089.story?coll=la-news-comment-opinions
  8. General Progress Report and Supplementary Report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ciliation Commission for Palestine, Covering the Period from 11 December 1949 to 23 October 1950 archive). 2003-11-20
  9. http://www.washingtoninstitute.org/media/makovsky/makovsky020504.pdf(PDF)2017年11月: 257. "A current list of liberal democracies includes: Andorra, Argentina, ... , Cyprus, ... , Israel, ..."
  10. cite [2006-10-02]. ISBN 90-04-10469-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9-08
  11. Myth & Facts - The War of 1948
  12. cite news) <span style="font-family: sans-serif; cursor: default; color:#555; font-size: 0.8em; bottom: 0.1em; font-weight: bold;" title="連接到en-GB
  13. citehttp://www.ebonmusings.org/atheism/otarch2.html#merneptah網頁">(en-GB
  14. citehttp://www.ebonmusings.org/atheism/otarch2.html#merneptah).  已忽略文本「Rummel」 (幫助); 已忽略文本「1997」 (幫助); 已忽略文本「http://www.bbc.com/news/world-middle-east-42446027” (幫助); 已忽略文本「http://www.bbc.com/news/world-latin-america-42475253” (幫助); 已忽略文本「https://archive.org/web/20070606212650/http://domino.un.org/unispal.nsf/9a798adbf322aff38525617b006d88d7/93037e3b939746de8525610200567883%21OpenDocument 」 (幫助); 已忽略未知參數|bot= (幫助); 已忽略未知參數|fix-attempted= (幫助); 參數|date=值左起第19位存在換行符 (幫助); 參數|language=值左起第13位存在換行符 (幫助); 參數|p=值左起第114位存在換行符 (幫助); 參數|author=值左起第24位存在換行符 (幫助); 參數|page=值左起第11位存在換行符 (幫助); 參數|publisher=值左起第141位存在換行符 (幫助); 參數|archivedate=值左起第19位存在換行符 (幫助); |author=|last=只需其一 (幫助); |work=|newspaper=只需其一 (幫助); |page=|p=只需其一 (幫助); |p=|page=只需其一 (幫助); 外部鏈接存在於|publisher= (幫助)[1.p56.]
  15. cite web http://www.usaid.gov/locations/asia_near_east/middle_east/ |title=Humanitarian Assistance to Lebanon |accessdate=2006-09-03 |date=2006-09-01 |publisher=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Disaster Assistance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206173444/http://www.usaid.gov/locations/asia_near_east/middle_east/ |archive-date=2012-02-06 |dead-url=yes
  16. MFA news|url=http://www.mfa.gov.il/MFA/Terrorism-+Obstacle+to+Peace/Terrorism+from+Lebanon-+Hizbullah/Israel-Hizbullah+conflict-+Victims+of+rocket+attacks+and+IDF+casualties+July-Aug+2006.htm |title=Israel-Hizbullah conflict: Victims of rocket attacks and IDF casualties |publisher=Israel,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624211414/http://www.mfa.gov.il/MFA/Terrorism-%20Obstacle%20to%20Peace/Terrorism%20from%20Lebanon-%20Hizbullah/Israel-Hizbullah%20conflict-%20Victims%20of%20rocket%20attacks%20and%20IDF%20casualties%20July-Aug%202006.htm |archivedate=2009-06-24
  17. cite http://www.sviva.gov.il/Enviroment/bin/en.jsp?enPage=e_BlankPage&enDisplay=view&enDispWhat=Object&enDispWho=News^l3120&enZone=e_news |title=Assessing the Environmental Costs of the War in the North - Summer 2006 |publisher=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ate=2006-08-30 |accessdate=2006-09-14
  18. 土耳其總統:以色列應對襲擊國際救援船隊事件道歉賠償
  19. 11月23日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在美國埃及調停下,暫時達成停火協定 以巴戰爭一觸即發 以色列「橙色警戒」dead link|date=2017年11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20. 以色列內閣通過 動員7萬5,000名後備部隊2017年11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21. 加薩以色列戰火 3分鐘看懂(懶人包),中央社,2014年7月26日
  22. Israel effectively annexes East Jerusalem Jewish Demographic Policies,存檔於www.jpost.com 錯誤:存檔服務未知(存檔日期 2013-08-07)
  23. Shields, Jacqueline. Jewish Refugees from Arab Countries. The Guardian. Jewish Virtual Library. 2009-04-03
  24. cite http://www.jewishvirtuallibrary.org/jsource/History/jewref.html. (原始內容使用|archiveurl=需要含有|url= (幫助)存檔於2012-02-13
  25. cite http://muse.jhu.edu/journals/jss/summary/v015/15.1.goldberg.html).  已忽略文本「 http://www.encyclopedia.com/topic/Israel_(people).aspx 」 (幫助); 參數|date=值左起第18位存在換行符 (幫助); 參數|archivedate=值左起第19位存在換行符 (幫助); 參數|year=值左起第12位存在換行符 (幫助);
  26. {{cite web |url=http://www.jewcy.com/post/missing_mizrahim |title= Missing Mizrahim
  27. cite http://sociology.huji.ac.il/docs/Okun-paper-2006-01.pdf |title=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Demographic Behavior of Adult Multiethnics: Jews in Israel |last1=Okun |first1=Barbara S. |last2=Khait-Marelly |first2=Orna |year=2006 |publisher=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accessdate=2013-05-26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20131029210049/http://sociology.huji.ac.il/docs/Okun-paper-2006-01.pdf |archivedate=2013-10-29
  28. cite news |title=Israel approves 'Jewish nation state' law https://www.bbc.com/news/world-middle-east-44881554 |work=BBC News |date=19 July 2018
  29. cite news |title=Israel Passes 『National Home』 Law, Drawing Ire of Arabs https://www.nytimes.com/2018/07/18/world/middleeast/israel-passes-national-home-law.html |work=The New York Times |date=19 July 2018 |language=en
  30. cite news http://www.haaretz.com/news/study-soviet-immigrants-outperform-israeli-students-1.238970 |title=Study: Soviet immigrants outperform Israeli students |newspaper=Haaretz |date=2008-02-10
  31. cite news |url=http://www.ynetnews.com/articles/0,7340,L-4156781,00.html |title=French radio station RFI makes aliyah |newspaper=Ynetnews |date=2011-12-05
  32. "The Ethiopian Population In Israel">Israel 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 The Ethiopian Community in Israel
  33. cite news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09/07/16/us-israel-ethiopia-jews-sb-idUSTRE56F4ZY20090716 |title=Israel may admit 3,000 Ethiopia migrants if Jews |newspaper=Reuters |date=2009-07-16
  34. cite news |title=Israel's welcome for Ethiopian Jews wears thin |first=Bill |last=Meyer http://www.cleveland.com/world/index.ssf/2008/08/israels_welcome_for_ethiopian.html |newspaper=The Plain Dealer |date=2008-08-17 |accessdate=2012-10-01
  35. NationMaster - Statistics > School life expectancy
  36.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Report 2005
  37. cite web|url=http://www1.cbs.gov.il/shnaton56/st08_21.pdf |title=存檔副本 |accessdate=2007-07-02 |deadurl=yes https://archive.org/web/20070702192314/http://www1.cbs.gov.il/shnaton56/st08_21.pdf |archivedate=2007-07-02
  38. cite http://www.webometrics.info/top100_continent.asp?cont=meast |title=存檔副本 |accessdate=2007-03-27 |deadurl=yes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326173135/http://www.webometrics.info/top100_continent.asp?cont=meast |archivedate=2007-03-26
  39. cite http://ed.sjtu.edu.cn/rank/2006/ARWU2006_Top100.htm |title=存檔副本 |accessdate=2007-10-23 |deadurl=yes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1023181108/http://ed.sjtu.edu.cn/rank/2006/ARWU2006_Top100.htm |archivedate=2007-10-23
  40. cite http://world.yale.edu/graduates/mideast_map.html |title=存檔副本 |accessdate=2007-03-27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101012930/http://world.yale.edu/graduates/mideast_map.html |archivedate=2007-01-01
  41. cite http://www1.cbs.gov.il/shnaton57/st02_01.pdf |title=Population, by religion and population group |accessdate=2007-02-26 |first=Government of Israel |last=Israel 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archive.org/web/20070709193315/http://www1.cbs.gov.il/shnaton57/st02_01.pdf |archivedate=2007-07-09
  42. Religion in Israel: A Consensus for Jewish Tradition by Daniel J. Elazar (JCPA).
  43. cite http://alhafeez.org/rashid/kababeer.htm |title=Ahmadis in Israel |date=1999-06-05
  44. http://www.buddhanet.net/africame/m_eastdir.htm#israel |title=BuddhaNet Middle East Directory |publisher=BuddhaNet |accessdate=2006-11-24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archive.org/web/20060627120448/http://www.buddhanet.net/africame/m_eastdir.htm |archivedate=2006-06-27
  45. cite http://www.wavesofdevotion.com/journal/2002/05/%7Ctitle=Srila Danurdhara Swami's Waves of Devotion |publisher=Srila Danurdhara Swami|accessdate=2007-03-24
  46. cite http://info.bahai.org/article-1-6-0-5.html |title=存檔副本 |accessdate=2007-07-02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629171538/http://info.bahai.org/article-1-6-0-5.html |archivedate=2007-06-29
  47. cite news|title=誰是猶太人?不要黑白猜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27594|date=2011-05-29|author=戴定國|newspaper=人間福報
  48. Cite journal|title=Freedom of the Press (report) htps://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Freedom_of_the_Press_(report)&oldid=772794508|date=2017-03-29|journal=Wikipedia|language=en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