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
魏(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8日,史稱曹魏、魏朝),是中國漢朝末期三國之中據有北方及中原的政權。始於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帝位,篡漢為魏,因承繼漢朝,故具法統地位。至265年魏又被司馬炎篡奪,改號為晉。
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建立諸侯國——魏國,且如同漢朝初期諸侯王制度可以設置丞相以下百官[1][2],之後又進封「魏王」並以卞氏為魏國王妃[3][4],以曹操之女為魏國公主[5],後來曹操之子曹丕篡漢時便以「魏」為國號。又因為是曹氏政權,故史稱「曹魏」,以區別於其他名「魏」的政權[6]。
魏是三國時期最為強大,領土最遼闊的政權,滅蜀漢前疆域達到近300萬平方千米。263年,魏軍攻滅蜀漢,同年占領廣州,至此曹魏疆域達到全盛,約400萬平方千米。由於曹魏盤踞中原,所以這區人口也是最多。期間最重要的政治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魏晉時代之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目錄
歷史
曹魏未立國前,東漢已進入群雄割據的時代。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漢獻帝到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迫令各地割據勢力必須遵奉曹操,而軍事方面則選編精銳,組成一批強大的騎兵勁旅——虎豹騎,在平定中原的重要戰役中屢次建功,在掌握軍政的發展下開啟魏晉南北朝霸府政治的先河,為後來的篡漢立魏打下了基礎。200年的官渡之戰後控制了中原北方地區大部分,並準備南下一舉攻占全國。
但由於曹軍未適應到南方的地理環境,在水土不服,天氣陡轉等因素下,於在208年的赤壁之戰中敗於孫權與劉備的南方聯軍,退守北方。但由於曹軍所傷多為原劉表麾下水軍與降軍,因此孫劉勢力亦無法撼動曹操政權。由於曹操年事已高,於是終其一生只控制了中原一帶。其後漢獻帝封曹操為魏王,打破了漢高祖所訂的白馬之盟,220年,曹操去世後由次子曹丕襲位。
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篡漢為帝,定國號魏,並定都洛陽(或稱曹魏五都),曹魏正式建立。曹操雖未稱帝,但曹丕稱帝後追尊他為魏武帝(廟號太祖)。漢中王劉備於221年在成都自立為帝,國號漢,史稱蜀漢。最後孫權也於229年在建業稱帝國號吳,至此三國正式形成。
魏文帝曹丕稱帝七年就去世。曹丕死後,長子曹叡即位,是為魏明帝。曹魏朝廷此時分為兩大派,一是以曹真和曹休為主的曹氏一族、二是以司馬懿世家和賈逵世家為主的新勢力,日漸形成嚴重的對立,埋下日後的高平陵之變的種子。而夏侯惇和夏侯淵死後,夏侯世家人才能力沒落,漸漸遠離權勢。導致司馬世家勢力龐大,夏侯世家無法抗衡,日後高平陵之變的發生後,夏侯世家遭到流放邊境、投降蜀漢與孫吳。
曹操出身寒族,且與閹宦有關,不以儒學為務,與當時的豪族、士大夫不同。曹操曾下「求才三令」,強調重才不重德,並以法家之術為治,要摧破豪族的儒學。曹操為一代梟雄,不僅得到眾多寒族人才支持,也得到部份豪族士大夫支持,如荀彧、荀攸。荀彧更為曹操引進不少士大夫階層的人才。官渡之戰,曹勝袁敗,士大夫豪族不得不暫時忍耐屈服,卻嗣機恢復。終於他們支持出身士族的司馬懿,向曹氏奪回政權。[7]
曹魏都是在與蜀漢、孫吳的戰事中度過,如蜀漢的諸葛亮發動多次北伐攻打魏國,曹叡多次力拒來犯守護國土。太傅司馬懿在諸葛亮北伐戰事中立下不少戰功,在曹魏的政治地位漸漸提升,直至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利用兵變,剷除了曹家宗室的曹爽,後其子司馬師在政治鬥爭中又剷除了夏侯家的夏侯玄,司馬氏家族權傾全朝成為新的霸府,司馬師、司馬昭兄弟成為朝廷中最有權勢的朝臣,能擅自廢立皇帝。魏帝曹髦不甘司馬氏威脅自己帝位,親自攻打司馬昭,司馬昭親信賈充派成濟殺害曹髦,事後僅成濟被處死,而司馬氏家族則沒受牽連。
隨着蜀漢國力日下,263年魏國司馬氏展開攻漢計劃,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等攻漢,結果漢後主劉禪出降,蜀漢亡國。後司馬昭死,其子司馬炎襲晉王、相國位,於265年篡魏自立,國號晉,曹魏滅亡。
曹奐及後人被封為陳留王,在晉朝受到很高的待遇,陳留王國歷經4朝,經西晉、東晉、劉宋,一直傳至南朝南齊,國祚之長在歷史上實為罕見。
軍事
曹魏於曹操死前,兵力約30-45萬,曹操死後,曹丕濫兵用戰,興建修房,死了不少的精兵,據當時的史書記載,兵力約13-16萬,為曹魏的低落時期,到了曹叡統治,由於推動多子政策,兵力大增到40-47萬,到司馬家族主政後,約到60-65萬,為最高峰,司馬家族統治後的第23年(滅蜀一年),兵力破百萬。
文化
曹魏雖然是以軍事起家,但曹魏一族在文學上具有相當成就,如曹操和其子曹丕和曹植都擅於寫詩,時稱三曹,後世又稱建安文學。後期君主也頗有藝術造詣,如曹操其孫曹叡擅長詩賦;曹髦擅長詩文、繪畫,被譽為才子。
經濟
魏、漢、吳三國中以曹操最重視農業(用毛玠兵農合一之策),其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屯田墾荒的面積最廣。
曹魏重視農業的另一實證,是其大力興修水利,其工程的規模和數量在三國中首屈一指。如233年,關中一帶闢建渠道,興修水庫,一舉改造三千多頃鹽鹼地,所獲使國庫大為充實。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其成果使糧食產量倍增。
諸葛亮北伐時期對曹魏的經濟影響甚是巨大,[8][9]從辛毗、楊阜的奏章中,不止一次提到諸葛亮北伐造成的經濟困難。[10][11][12]
藩王
追封諡號的大臣
行政區域
下表為262年曹魏的州郡設置數目。共領州十二,郡國八十七,縣國
幽州
范陽郡 | 代郡 | 漁陽郡 | 右北平郡 | 遼西郡 | 樂浪郡 |
上谷郡 | 燕國 | 昌黎郡 | 玄菟郡 | 遼東郡 | 帶方郡 |
冀州
魏郡,西漢置郡。領縣九 | ||||||
陽平郡 | 廣平郡 | 清河郡 | 鉅鹿郡 | 趙國 | 常山郡 | 安平郡 |
平原郡 | 樂陵國 | 河間郡 | 渤海郡 | 中山國 |
青州
城陽郡 | 東萊郡 | 北海國 | 齊國 | 樂安郡 | 濟南國 |
并州
上黨郡 | 西河郡 | 太原郡 | 樂平郡 | 新興郡 | 雁門郡 |
兗州
泰山郡 | 濟北國 | 東平國 | 東郡 | 任城郡 | 山陽郡 | 濟陰郡 | 陳留國 |
徐州
東莞郡 | 琅琊國 | 東海國 | 廣陵郡 | 下邳郡 | 彭城國 |
司州
河南尹,西漢置郡。領縣二十四
洛陽縣(州治。郡治。中京)、河南縣、鞏縣、河陰縣、成皋縣、緱氏縣、陽城縣、新城縣、陸渾縣、梁縣、陽翟縣、滎陽縣、京縣、密縣、卷縣、陽武縣、苑陵縣、中牟縣、開封縣、原武縣、新鄭縣、偃師縣、平縣、穀城縣
弘農郡,西漢置郡。領縣八
弘農縣(郡治)、湖縣、陝縣、宜陽縣、黽池縣、華陰縣、盧氏縣、新安縣
河內郡,西漢置郡。領縣十六
汲縣、共縣、林慮縣、獲嘉縣、修武縣、野王縣、州縣、懷縣(郡治)、平皋縣、河陽縣、沁水縣、軹縣、山陽縣、溫縣、朝歌縣、武德縣
河東郡,西漢置郡。領縣十一
安邑縣(郡治)、東垣縣、汾陰縣、大陽縣、解縣、蒲板縣絮絮不休耐心耐心耐心呢、河北縣、濩澤縣、端氏縣、聞喜縣、猗氏縣
平陽郡,曹魏黃初元年分河東郡置。領縣十一
平陽縣(郡治)、楊縣、永安縣、浦子縣、狐讘縣、襄陵縣、絳邑縣、臨汾縣、北屈縣、皮氏縣
雍州
京兆郡長安縣(州治。郡治。西京),馮翊郡,扶風郡,北地郡,新平郡,
涼州
豫州
領郡國九、縣國八十八
陳郡,西漢置郡。領縣六
潁川郡,秦置郡。領縣十五
許昌縣(郡治。漢許縣。南京)、長社縣、潁陰縣、潁陽縣、臨潁縣、郾縣、鄢陵縣、新汲縣、襄城縣、繁昌縣、郟縣、定陵縣、昆陽縣、舞陽縣、父城縣
汝南郡,西漢置郡。領縣二十九
新息縣(郡治)、新陽縣、安城縣(州治)、慎縣、朗陵縣、陽安縣、上蔡縣、平輿縣、定潁縣、灈陽縣、南頓縣、汝陽縣、吳房縣、西平縣、□強縣、召陵縣、西華縣、宜春縣、新蔡縣、褒信縣、原鹿縣、富波縣、固始縣、汝陰縣、項縣、汝南縣、安陽縣、鮦陽縣、慎陽縣
梁國,西漢置郡。領縣七
沛國,西漢置郡。領縣四
譙郡,曹魏時分沛國置。領縣十四
譙縣(郡治,東京)、相縣、蕭縣、酇縣、山桑縣、龍亢縣、蘄縣、苦縣、宋縣、符離縣、汶縣、虹縣、輊縣、竹邑縣
魯郡,西漢置郡。領縣五
弋陽郡,曹魏置郡。領縣四
安豐郡,曹魏置郡。領縣四
揚州
領郡國二、縣國十二
淮南郡,秦置郡。領縣七
壽春縣(州治)、成德縣、下蔡縣、義城縣、西曲陽縣、平阿縣、合肥縣(郡治)
廬江郡,西漢置郡。統縣三
荊州
世系圖
過繼 | |||||||||||||||||||||||||||||||||||||
魏武帝 曹操 155-220 | |||||||||||||||||||||||||||||||||||||
魏文帝 曹丕 187-220-226 | 任城威王 曹彰 189-223 | 燕王 曹宇 ?-278 | |||||||||||||||||||||||||||||||||||
魏明帝 曹叡 205-226-239 | 東海定王 曹霖 ?-249 | 濟南王 曹楷 | |||||||||||||||||||||||||||||||||||
高貴鄉公 曹髦 242-254-260 | 齊王 曹芳 231-239-254-274 | 魏元帝 曹奐 246-260-265-303 | |||||||||||||||||||||||||||||||||||
參考文獻
- ↑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今以冀州之河東、河內、魏郡、趙國、中山、常山、鉅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為魏公。……魏國置丞相已下群卿百寮,皆如漢初諸侯王之制。
- ↑ 《三國志·魏志·荀攸傳》:魏國初建,為尚書令。
- ↑ 《三國志·魏志·后妃傳》:太祖建國,始命王后。
- ↑ 《三國志·魏志·后妃傳·武宣卞皇后》:(建安)二十四年,拜為王后,策曰:"夫人卞氏,撫養諸子,有母儀之德。今進位王后,太子諸侯陪位,群卿上壽,減國內死罪一等。"
- ↑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夏五月,天子進公爵為魏王。……天子命王女為公主,食湯沐邑。
- ↑ 徐俊. 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 湖北武昌: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年11月: 78–80. ISBN 7-5622-2277-0.
- ↑ 萬繩楠:《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演講錄》(合肥:黃山書社,1987),頁9-13。
- ↑ 《晉書·宗室傳》:每諸葛亮入寇關中,邊兵不能制敵,中軍奔赴,輒不及事機。
- ↑ 《三國志·魏書·郭淮傳》:蜀出鹵城。是時,隴右無谷
- ↑ 《三國志·魏書·楊阜傳》:是時大司馬曹真伐蜀,遇雨不進。阜上疏曰:「……今年凶民飢,宜發明詔損膳減服,技巧珍玩之物,皆可罷之。……今者軍用不足,益宜節度。」
- ↑ 《三國志·魏書·楊阜傳》:阜上疏曰:「……方今二虜合從,謀危宗廟,十萬之軍,東西奔赴,邊境無一日之娛;農夫廢業,民有飢色。……」
- ↑ 《三國志·魏書·辛毗傳》:毗上疏曰:「竊聞諸葛亮講武治兵,而孫權市馬遼東,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備豫不虞,古之善政,而今者宮室大興,加連年穀麥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