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濱區
渭濱區,隸屬於陝西省寶雞市,位於關中西部,秦嶺北麓,地跨渭河南北兩岸。東、西與陳倉區接壤,南與太白縣、鳳縣交界,北與金台區毗鄰,總面積728平方千米。
渭濱者,渭水之濱也。區境在渭河以南,原名神農區,是上古領袖炎帝神農氏故里,中華民族的發祥地。相傳炎帝神農氏生於區境內的蒙峪溝,長於瓦峪寺,沐浴於九龍泉,歿於天台山。炎帝陵位於渭濱區常羊山之上,是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主要場所。
2019年,渭濱區下轄5個街道,5個鎮,戶籍人口42.6366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8.2%,其中:第一產業同比增長4.1%;第二產業同比增長9.3%;第三產業同比增長6.5%,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0.9:56.6:42.5,人均生產總值114535元。
目錄
歷史沿革
渭濱區轄地文化歷史悠久,迄今發現的姜城堡、桑園鋪、塔稍、石咀頭、茹家莊、竹園溝等新石器時期遺址、文物證明,7000多年前原始部落已密集渭濱區,繁衍生息。
西周為散、(音魚)封國。境南散關、大散嶺、散水,皆以散得名。
東周秦文公築陳倉城,秦孝公設陳倉縣。
唐乾元元年(758年),改陳倉為寶雞,自唐宋直至民國,區地屬寶雞縣。
中華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實行「新縣制」,將全縣28個聯保劃編為22個鄉、鎮。靠近縣城和東關的渭河北岸,時已形成街市,被劃為河灘鎮;今區轄郊區,分別劃為雞峰鄉、神農鄉、雲棧鄉。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河灘鎮改稱渭濱鎮。
1949年7月14日,寶雞解放。寶雞市人民政府成立後,在原寶雞縣渭濱鎮地區設置渭濱區。1950年6月,各區以序號為名,渭濱區稱第三區。1951年9月,區劃變更,渭濱區稱第四區。1955年7月,恢復渭濱區名稱。1958年12月,渭濱區併入金台區。1962年12月,恢復渭濱區行政建置。
1971年2月和12月,清姜區和郊區3個農村公社相繼併入渭濱區。同年3月和10月,經省革委會和國務院批准為縣級建置。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渭濱區成立之初稱公署,原稱寶雞縣,治所初駐建國路西巷,不久遷至建國路北端,後又相繼遷入經二路中段北側荊姓圓圈門樓內和新民巷,轄經二路地區17個行政代表區及益門、陳茹(土改後併入益門)、姜城3鄉。1950年7月,渭濱區公署更名為第三區公署。
1951年9月,區公署易名第四區人民政府,治所由新民巷遷至漢中路南段東側42號,益門、姜城鄉劃歸第六區,代表區改編成37個居民組。
1952年2月,按照街道自然地段,轄區設置漢中路、解放市場、新民路、民權路4個街公所,街公所下設居民組。之後,渭河南岸中灘村併入,合作化時劃歸南關蔬菜生產合作社。
1955年,區人民政府改名區人民委員會,5月,街公所改稱居民委員會,區機關遷駐經二路中段路北(現市人大機關駐地)。同年7月,按地區更名為渭濱區人民委員會。
1956年3月,城關區併入,區名初為第一區,5月,恢復原名,下設城關、中山西路、經二路、民權路、漢中路、機廠街6個街道辦事處,並管轄長青、南關、紅光3個蔬菜生產合作社。
1958年12月,渭濱區併入金台區。
1962年12月,恢復渭濱區人民委員會建置(純市區),治所初在建國路北端104號,次年元月移至新民路(原東風劇場),轄福臨堡、經二路、漢中路、金陵等4個街道辦事處。
1967年1月,在「文革」更名風的影響下,渭濱區人民委員會更名東風區人民委員會,街道辦事處也相繼改名,福臨堡改紅衛路,經二路改紅旗路,漢中路改躍進路,金陵改東風路。
1968年9月25日,成立渭濱區革命委員會。次年,各街道辦事處也相繼成立革命委員會,並將躍進路革命委員會轄區併入東風路革命委員會管轄。
1971年2月,清姜區併入渭濱區,3月,陝西省革委會批准渭濱區為縣級行政單位,同年10月,復經國務院批准。區機關隨之遷入經二路東段路北30號。時轄紅衛路、紅旗路、東風路、反修路、譚家路5個城市人民公社。同年12月,寶雞市郊區革命委員會撤銷,將其所轄石壩河、益門、高家村3個農村公社劃歸渭濱區。
1981年1月,經省、市人民政府批准,取消區革命委員會名稱,恢復區人民政府;並將渭濱區所轄5個城市人民公社改稱和調整為6個街道辦事處,即東風路、紅旗路、西關、姜譚路、清姜路、橋南街道辦事處。1982年9月,金台區轄的四季青公社(區地8個大隊)劃歸渭濱區。
1984年4月,四季青公社改名河濱鄉,石壩河、益門、高家村公社也相繼改為鄉。1985年11月,東風路、紅旗路街道辦事處分別恢復為金陵、經二路街道辦事處名稱。
1987年12月,寶雞縣馬營鎮劃歸渭濱區,區轄西關街道辦事處劃歸金台區。1990年1月,撤銷河濱鄉,所轄村分別劃歸益門鄉、高家村鄉管轄。
2003年3月1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3]35號):將原寶雞縣的晁峪鄉、八魚鎮劃歸寶雞市渭濱區管轄。
2011年7月7日,經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寶雞市渭濱區晁峪鄉併入高家鎮。
區劃現狀
2019年,渭濱區下轄5個街道,5個鎮。渭濱區人民政府駐金陵街道公園路212號。
人口
截至2019年末,渭濱區公安戶籍人口42.6366萬人,總戶數149294戶。其中:城鎮人口35.1554萬人,鄉村人口74812人,城鎮化率88%(常住人口)。人口出生率7.98‰,自然增長率3.38‰。
交通運輸
古道
渭濱區渭河以南地區,為古代部落聚居之地,東通周岐(今岐山、咸陽),南臨巴蜀(今漢中、四川),西接上邦(今甘肅天水),北及雍千(今鳳翔、千陽、隴縣)。據史籍所載,過往寶雞地區的古道3條,除千河古道外,渭河峽道和陳倉古道(即古棧道)都從區境穿過。
公路
西寶公路(南線):東起西安市三橋鎮,沿渭河南岸西行達益門鎮。民國二十年(1931年),動工修建。民國三十年(1941年),為適應抗日戰爭需要,徵集沿線民工,修建從眉縣至益門鎮段,在渭濱區境內長18.6千米,時稱長益公路。1958年,陝西省交通廳決定改建從大王鎮至寶雞153千米段,同年11月動工,12月底竣工。改稱西寶南線。
寶漢公路:從渭濱區漢中路起,經益門鎮至漢中,全長253千米,在區境內長30千米。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動工,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竣工通車。解放後,對原有線路進行加固、拓寬,路基拓寬為11米,路面改砂石為瀝青。
寶晁公路:從寶雞經高家村鄉太寅村至陳倉區晁峪,1966年6月修築,全長15.5千米,區內長13千米。
鐵路
隴海鐵路:始建於清末,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通車至西安。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月1日通車至寶雞,西寶線長173千米。寶雞至天水段,於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5月動工,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2月建成通車,長154千米。解放後,於1949年8月至1954年,進行了改造,1956年,又進行大改造,使其基本暢通。1978年進行電氣化施工,1981年12月建成,大大提高了鐵路運輸能力。
寶成鐵路:1952年7月,南段開始動工,1954年,寶雞段相繼開工,1958年元旦,全線正式運營。寶成鐵路全長668.2千米,在陝境長240千米,區境長40千米。1958年5月,寶成鐵路電氣化開始建設,1961年8月15日,寶雞至鳳州段電氣化正式通車,全長91千米。運輸效率較前提高3倍以上,是中國鐵路史上最早的電氣化鐵路。
鐵路專用線:截至1990年,渭濱區有鐵路專用線9條,均從寶雞南站(任家灣)起,總長18863米。
輕便鐵路:抗日戰爭後,為勾通後方運輸,修建寶雞至鳳縣雙石鋪輕便鐵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建成,沿寶漢公路南行,渡渭河,經益門鎮、觀音堂越秦嶺至鳳縣雙石鋪,計長106.2千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拆除。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渭濱區地處關中西端,秦嶺聳峙於南,渭河穿越其中,隴海鐵路、寶成鐵路縱橫貫穿其境,南接太白縣、鳳縣,北與金台區相連,東、西與陳倉區毗鄰。介於東徑106°55′58″—107°16′28",北緯34°11′18″—34°23′17"之間,南北寬28千米,東西長31千米,總面積728平方千米。東距省會西安173千米。
地質構造
渭濱區地處祁呂弧形褶皺帶,有兩種不同的地質構成單元,北部為渭河斷陷盆地,南部為秦嶺地軸,構造形跡發育。境內地層分布屬崑崙秦嶺區的秦嶺分區,主要為第四系、第三系和下古生界變質岩系。
地形地貌
渭濱區南部為秦嶺山區,北部為渭河階地,中部為低山殘原坡地,南高北低。渭河在區境內與清水河交界處為最低點,海拔561米;秦嶺主脊的主要山峰之一的玉皇山的北次峰為最高點,海拔2774米,相對高差為2213米。
秦嶺山脈由甘肅延伸入陝境,其主要特徵是山脈東西走向,形似屋脊長梁,山脊起伏多變。北側山樑南北走向。各山樑之間,有與山樑走向一致,屬渭河一級支流11條。河流短促,流向大致平行,多以直角或接近直角與渭河相會。山區河道窄狹,俗稱「溝」。溝壑縱橫,山陡溝深,唯渭河兩岸較寬平,是區境地勢特點。
轄區地貌,按其形態及成因可分為三種類型:
河谷階地
河漫灘:沿渭河兩岸對稱分布,分高、低漫灘。低漫灘高出河床0.5—1.5米。北岸高漫灘寬,南岸高漫灘窄,一般高出河床1.5—2.5米。由高低漫灘形成的河漫灘,西高東低,比降為2.2‰。
一級階地:沿渭河兩岸寬谷地段,斷續分布,階面由西向東擴寬,寬度為0.3—2.2千米,地面呈緩坡微向河床傾斜(2°—3°),高出渭河常水位2—10米。清姜河階地分布於河東岸,比降為8‰。
二級階地:分布在渭河兩岸,高出渭河常水位10—25米,階面窄狹,一般寬0.2—0.6千米。階地前緣與一級階地相連,後緣與殘原分界。
丘陵區
主要分布在渭河以南,海拔650—850米之間。秦嶺北坡山前,因受長期的流水切割,原為階地的地面,現成為丘狀。溝谷密度大,且切入基岩。溝壑不斷發展,坡面崩塌,滑坡現象時有發生。主要台原有黃家山、燃燈寺、李家槽、馮家原。
土石山區
主要分布在海拔850—2774米之間的秦嶺深山及淺山坡地。層巒疊嶂,群峰起伏,基岩裸露,大部為天然森林。主要山峰有玉皇山、大王山、小大王山、喬麥山、天台山、雞峰山、將台山、南峽嶺、偏子嶺、宋家山。
氣候特徵
渭濱區屬大陸性半濕潤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冷熱,乾濕分明,無霜期年平均213天,日照時數全年為1925.2小時,年平均氣溫為12.9℃,多年平均降水量為679.1毫米,適宜於農業生產。由於秦嶺山脈東西走向及高度的變化,區境內南北氣候差異較大。北部川道地區年平均氣溫達到13℃左右;南部山區海拔2300米以上地區,年平均氣溫5℃。海拔600米的地區,年平均降水量為692.3毫米;海拔2200米以上的山區,年平均降水量高達1000毫米。
日照
渭濱區平均日照時數為1925.2小時,多年平均總輻射量為107.16千卡/平方厘米,但各年差異較大。
氣溫
渭濱區多年平均氣溫為12.9℃,7月份氣溫最高,為25.5℃,1月氣溫最低,為-0.8℃,年較差為26.3℃。極端最高氣溫為41.6℃,極端最低氣溫為-16.7℃。初霜日多出現在10月31日,終霜日在3月30日,年無霜期為213天。霜期長短,年際之間差異很大。
降水
渭濱區地處東亞季風區,自然降水有明顯的季節性,形成乾濕季節分明,時空分布不均。城區年平均降水量679.1毫米。春季降水150.5毫米,占年降水量的22%;夏季降水289.5毫米,占年降水量的43%;秋季降水219.8毫米,占年降水量的32%;冬季降水19.4毫米,占年降水量的3%。川原地區偏少,年降水670—745毫米,山區偏多,年降水高達1000毫米以上,一般隨海拔高度上升,降水呈遞增趨勢。
水文概況
渭河流經渭濱區,一級支流有11條,均源於秦嶺北麓。
渭河:從寶雞峽入區境,經馬營鎮的清水河匯合處出境,長約25千米。多年區境平均徑流量25.6億立方米,但在各年內分配不均,差異較大。
太寅河:流經解家灘、劉家山、趙家崖、苟家嶺、太寅等村,注入寶雞峽壩址東300米處。河長13.5千米,平均比降27.3‰。流域面積39.6平方千米,其中34.2平方千米在本區。平均年徑流量為1265.4萬立方米。
塔稍河:流經塔明、涼水泉、寺溝嶺、王家山、塔稍、巨家村等6村,長11.2千米,平均比降33.4‰,流域面積為24.4平方千米,年平均徑流量為927.2萬立方米。
清姜河:流經觀音山、二里關、楊家灣、太平莊、大灣鋪、益門堡、任家灣、陳家村、姜城堡9個村莊,長43千米,平均比降31.8‰,流域面積為234.4平方千米,年平均徑流量15704.8萬立方米。含泥沙量為每立方米0.71公斤,故屬清水區。
瓦峪河:流經夏牙壑、馮家原、甘何坡、馬鞍山、峪泉等5村,長9.6千米,平均比降46.1‰,流域面積12.2平方千米,年平均徑流量475.8萬立方米。此河原直接注入渭河,1975年修建人民公園,使其改道匯入石壩河。
石壩河:流經陳家灘、孫家莊、范家莊、王家河、石壩河、相家莊等6村,長16.3千米,平均比降51.6‰,流域面積20.9平方千米,年平均徑流量919.6萬立方米。
高家河:流經高家河、窯院、劉家村、党家村,長10.5千米,平均比降51.8‰,流域面積11.7平方千米,年平均徑流量456.3萬立方米。
巨家河:流經陳家堡、李家槽、張家溝入渭河,長7.6千米,平均比降39.3‰,流域面積8.1平方千米,年平均徑流量259.2萬立方米。
茵香河:流經廟溝、柘溝、沙家灣、張家溝、石咀頭、郭家崖等6村,長20.6千米,平均比降55.8‰,流域面積33.9平方千米,平均年徑流量1491.6萬立方米。
西沙河:流經燃燈寺、洙峪、下溝、東星、明星5村,長9.57千米,平均比降45.2‰,流域面積6.8平方千米,年平均徑流量204萬立方米。
東沙河:流經燃燈寺、沙河溝、朴東、旭光等4村,長10.11千米,平均比降48.1‰,流域面積6.1平方千米,年平均徑流量183萬立方米。
清水河:流經寶雞縣的八魚及區境內的姚家嶺、清晏堡、溫泉、高崖、郭家村、永清、旭光等村,主流長28.44千米,平均比降35.2‰,全流域面積162.5平方千米,年平均徑流量8775萬立方米。
金陵河:源於隴縣的八渡鄉趙家山南,經寶雞縣縣功鎮、金台區入區,注入渭河,全長55千米,比降7.4‰,區內長約2千米,是渭濱、金台兩區的一條界河。
土壤類型
渭濱區境內土壤類型有棕壤、褐土、黃土性土、婁土、潮土、淤土、壅土、水稻土和草甸土共9個土類、22個亞類、44個土屬、74個土種。其中棕壤占土地總面積48.3%,褐土類占28.24%,黃土性土壤占16.04%,婁土占4.5%,潮土占1.825%、淤土占0.35%、壅土占0.35%、水稻土占0.09%、草甸土占0.16%。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渭濱區境內地下水資源總量為16.79萬立方米/日,可供採用的為16.2萬立方米/日。
植物資源
渭濱區境內植被以喬、灌林木為主,草本和栽培植物居次;其種群以草本為主,喬、灌林木和栽培植物居次。由於境內地形南高北低差度大,森林植被隨海拔和氣候的明顯變化而呈不同的森林群落。海拔600—1000米之間,為秦嶺北坡夏綠落葉闊葉林帶,主要樹種有楊、椿、榆、槐、法桐等;海拔1000—2500米,為秦嶺北坡松、櫟混交林帶,這一地區森林植被種類最多,主要樹種有華山松、山楊、漆樹、櫟樹、樺樹等;海拔2500米以上為樺木林,樹種以紅樺為主,伴生山楊、華山松。
野生果木:有中華彌猴桃、野葡萄、山桃、山楂、五味子等16科48屬。
花卉:有花卉品種301個。主要有菊、月季、雞冠、牡丹、海棠、杜鵑、百合、桂花、玫瑰、水仙、繡球、花石榴、夾竹桃、黃楊、芍藥等。
藥用植物:有柴胡、杜仲、豬苓、車前等62種。栽培藥用作物有黨參、黃芪、生地、當歸、川芎、蘇子、天麻、芍藥、牡丹等。
野生草本植物:有53科400餘種。其中飼用價值較高的有34種,如豆科中有野大豆、雞眼草、山野豌豆、黃花草木樨等;禾本科中有白茅、白羊草、畫眉草、稗尖等。有毒草本植物如莨菪、貓兒眼草等。
用材林木:主要有楊樹、桐樹、柳樹、槐樹、柏樹、椿樹、楸樹、榆樹、漆樹、樺樹、松樹、櫟松、楓樹、椴樹等40餘種。
動物資源
野生禽鳥:渭濱區境內野生禽鳥,有19科59種。主要有鷺鶿、豆雁、赤麻鴨、針尾鴨、綠翅鴨、花臉鴨、綠頭鴨、斑嘴鴨、老鷹、雀鷹、紅腹角雉、紅腳隼、金雕、禿鷲、燕隼、石雞、鵪鶉、血雉、勺雞、環頸雉、白冠長尾雉、錦雞、灰鶴、原鴿、山斑鴆、鷹頭杜鵑、大杜鵑、頷角鶚、普通鵰鶚、縱紋腹小鶚、長耳鶚、白腰雨燕、樓燕、冠魚狗、普通翠鳥、三寶鳥、綠啄木鳥、大斑啄木鳥、黑枕黃鸝、紅嘴藍鵲、灰喜鵲、中杜鵑、赤腹鷹。
野生動物:境內今有13科28種野生動物。主要有普通刺蝟、侯氏蝟、金絲猴、狼、草兔、岩松鼠、達吾爾黃鼠、大倉鼠、長尾倉鼠、小家鼠、黑線雉鼠、社鼠、狐、黑熊、青鼬、黃鼬、狗獾、豹貓、金錢豹、野豬、林麝、抱青牛、羚牛、褐家鼠等。
魚:河流小溪中有:白條魚、細鱗魚、泥鰍、蟹、蝦等。
昆蟲:境內存在的昆蟲種類,有230多種。對人類和農作物有益的有蠶、蜜蜂、寄生蜂。對人、畜有害的有蚊、蠅、蟑螂、牛虻等。對農作物有害的有金針蟲、蠐螬、螻蛄、蚜蟲、麥蜘蛛、吸漿蟲、粘蟲、玉米螟、粟灰螟、豌豆象、豌豆夜蛾、地老虎、蟋蟀。危害林木的有櫟蚇蠖、梨星毛蟲(餃子蟲)、大食心蟲、柳天蛾、楊天社蛾、斑衣蠟蟬、黃斑星天牛、楊透翅蛾等160多種。
經濟
綜述
2019年,渭濱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8.2%(增速按可比價計算)。其中:第一產業同比增長4.1%;第二產業同比增長9.3%;第三產業同比增長6.5%。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0.9:56.6:42.5。人均生產總值114535元。非公經濟占GDP比重為47.27%。
固定資產投資:2019年,渭濱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增速同比增長4.2%。
財稅收支:2019年,渭濱區實現地方財政收入6.02億元,同口徑增長3.1%。其中:稅收收入43190萬元,同口徑增長1.2%;非稅收入17088萬元,同口徑增長8.2%。全區財政一般預算支出完成16.8億元,同比下降3.2%。主要支出項目: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7364萬元,同比下降4.4%;國防和公共安全支出2745萬元,同比下降32.5%;教育支出51975萬元,同比增長2.7%;科學技術支出4162萬元,同比下降22.9%;文化體育和傳媒支出1061萬元,同比下降8.1%;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5530萬元,同比下降0.63%;衛生健康支出13294萬元,同比增長7.6%;節能環保支出2070萬元,同比下降47.6%;城鄉社區支出11692萬元,同比下降11%;農林水支出10826萬元,同比下降15.2%(此數據為渭濱區2019年年末決算數,含八魚、馬營支出數據)
人民生活:2019年,渭濱區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445元,同比增長8.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6951元,同比增長8.4%;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02元,同比增長9.5%。
第一產業
2019年,渭濱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6124萬元,同比增長4.6%;農林牧漁業增加值52073,同比增長4.3%。
種植業:2019年,渭濱區糧食播種總面積53289畝,總產量達到10127噸。其中:夏糧總面積45610畝,產量8260噸;秋糧總面積7679畝,產量1867噸;油料播種面積6141畝,產量749噸。
林業:2019年,渭濱區實現林業總產值47697(含蘋果)萬元,主要林產品產量5677噸,其中:核桃5257噸,板栗420噸。全年零星植樹76萬株,育苗面積66公頃。
畜牧業:截至2019年末,渭濱區豬、牛、羊出欄分別為10435頭、182頭、2489隻;豬肉、牛肉、羊肉產量分別為857.5噸、28.5噸、34.6噸。肉、蛋、奶總產量分別為:1053.6噸、398噸和2164噸。年末牛存欄697頭,羊存欄2103隻,生豬存欄7476頭,家禽存欄13.33萬隻。
第二產業
工業:2019年,渭濱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速同比增長14.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長8%。
建築業:2019年,渭濱區建築業完成增加值99.7億元,同比增長20.8%。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2019年,渭濱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5%。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8.9%;農村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5.4%。按消費形態分:餐飲業收入同比增長14.8%;商品零售業收入同比增長8.1%。
招商引資:2019年,渭濱區招商引資實現到位資金120.96億元,完成省際到位資金95.64億元。
旅遊業:2019年,渭濱區累計接待旅遊人數2379.5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66.9億元。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9年,渭濱區推薦上報市級「十四五」重大科技項目46個、市級年度科技計劃項目74個,省級科技項目38個。成功創建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個,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個。我區全年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7戶,2019年進入陝西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庫的企業123戶,新增10戶,建成省級企業技術中心3個,省級技術創新示範企業1戶,5個市級院士專家工作站在今年6月份正式掛牌。6項新產品被列入2019年陝西省重點新產品開發項目。
教育事業
截至2019年末,渭濱區共有高級中學7所,其中十二年一貫制學校1所;初級中學12所,其中九年一貫制學校8所;小學19所。各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招生1573人,在校生4458人;普通高中招生2643人,在校生8510人;初中招生3496人,在校生10057人;小學招生3930人,在校生22758人;小學入學率為100%,在園幼兒(含學前班)11151人。
體育事業
2019年,渭濱區在寶雞市2019年中學生籃球運動會中,獲得男子、女子亞軍。在寶雞市2019年小學生「三跳」運動會中,渭濱區代表隊獲得團體總分第一名,實現「三連冠」,並獲優秀組織獎。在陝西省第十二屆運動會中,渭濱區代表寶雞市參加大會所設田徑項目、羽毛球項目的比賽,共獲得田徑團體總分第三名,羽毛球男子團體第二名,羽毛球女子團體第三名的優異成績。在陝西省體育局、陝西省教育廳主辦,陝西省快樂體操協會承辦的「2019年陝西省快樂體操比賽」中,渭濱區廣元路幼兒園體操隊參加了所有項目的競賽,獲團體總分一等獎第一名,實現了省級體操比賽「五連冠」。
衛生事業
截至2019年末,渭濱區共有衛生機構345個,醫院床位數達到7341張,衛生技術人員8275人,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數達到181人。
勞動就業
2019年,渭濱區勞務輸出人數32868人,新增城鎮就業人數876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09%。轄區內全部「四下」非私營單位730戶,期末從業人員人數為50989人。
社會保障
2019年,渭濱區轄區18周歲以上戶籍人口已參加基本養老保險13.2424萬人,其中:城鎮職工已參加養老保險81085人(不含渭濱轄區內的省管、市管企業),城鄉居民已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42835人(不含八魚、馬營轄區的居民),參加渭濱區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8504人(不含參加市級和其他縣區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的渭濱區市民)。已參加基本醫療保險15.0511萬人,其中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35966人(不含渭濱轄區內的省管、市管企業和參加市級、其他縣區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的渭濱區市民),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114545人。農村居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95479人。
環境保護
2019年,渭濱區度根據《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技術規定(試行)》(HJ633-2012),轄區環境空氣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臭氧、一氧化碳綜合監測優良天數292天,占全年監測天數的80%,較上年增加了30天。區域內地表水水質達標,無劣V類水體。COD排放量4809.09噸、氨氮排放量683.28噸、二氧化硫排放量3646.49噸、氮氧化物排放量1872.37噸,分別較上年下降2.5%、2.5%、3%、3%。綠化覆蓋率40.96%。
平安建設
2019年,渭濱區公眾安全感滿意率達94.97%。
歷史文化
綜述
渭濱區有炎帝故里、青銅器之鄉的美譽,轄區各類文化遺存403處,其中70%為仰韶文化遺存,累計出土周秦時期青銅器7000多件。石鼓山出土的先秦石鼓、石鼓文被譽為中華第一文物,茹家莊(弓魚)國墓地是上世紀70年代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古陳倉道、大散關、南宋和尚原古戰場等歷史人文遺址,充分顯示着豐厚的歷史積澱。2012年3月到6月,在石鼓出土故地石嘴頭先後3次出土青銅器200餘件,其中的商周銅禁為全國出土的第五件,為渭濱「青銅器之鄉」提供了新的佐證。
炎帝故里
寶雞為炎帝故里,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遠在5000年前的上古時期,以炎帝神農為首領的姜姓寶雞炎帝陵部落就生活在這裡。炎帝陵,位於寶雞市渭濱區清姜路80號常羊山之上,為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主要場所。
戲劇曲藝
戲劇:渭濱區地戲劇發展歷史悠久,及至清末民初,報神賽社,遍及鄉里。聲腔以西府秦腔為主。解放後,在「新漢社」(中路秦腔)影響下,西府秦腔已逐漸為中路秦腔所代替。群眾自辦的業餘劇團和民間自樂班,還有皮影、木偶戲班的唱腔也逐漸成為中路秦腔。本區除傳統秦腔、西府曲子外,抗日戰爭時期,適應大批淪陷區人民居住此地的需要,京劇、話劇等相繼興起。
曲藝:民國時,寶雞縣城及近郊有曲子班、社10多個,當時區地譚家村、夏砑壑、孔家莊有曲子班。曲子為坐唱形式,1人手彈三弦或拉板胡,邊奏邊唱;或3—10人又奏又唱。每逢廟會或鄉里紅、白喜事,搭棚設點,斗台演唱,甚至通宵達旦。外地曲藝傳入本地,始於抗日戰爭時期。當時華北等地大批藝人流入區地,搭棚設點賣藝為生,現新民路一帶時稱「河灘遊藝市場。
民間文藝
傳統社火:渭濱區社火源遠流長,遍及鄉里。解放前,多以自然村為主點,每年歲首、元宵節、「二月二」及廟會,游村串鄉演出,以慶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節目主要有芯子、馬社火、旱船、高蹺、壓壓板、跑竹馬,還有舞獅、龍燈等。高家村、太寅、馮家原、姜城堡等村都有這一傳統習慣。內容多以古典故事、神話戲劇和傳奇人物為主。一般以「馬社火」做前導,「高芯子」殿後。有裝扮嫦娥奔月者,凌空飛舞,有扮演白素貞者,蜿蜒遊動於高空,栩栩如生。
工藝美術:渭濱區民間藝術植根於廣大農村,多出自農家婦女之手,成為農家習俗。她們各顯其能,分散製作,花樣繁多。其主要種類有剪紙、刺繡、雕刻等。剪紙圖案多為菱形、三角形、方格、圓圈、直射線條構成的喜鵲、紅梅等。刺繡內容多為故事人物、花鳥魚蟲、龍鳳獅虎、福祿壽喜等,使用範圍大致分嫁妝、服飾、裝飾、裹肚、祭祀等門類。雕刻類主要有木雕、石雕、磚雕、根雕等。
文學藝術
著名的先秦石鼓文,出自渭濱區石壩河鄉石咀頭村的石鼓山。石鼓,鑿石而成,因名石鼓。鼓有10個,刻有周秦時「周宣王田獵之事」的四言詩。體為秦始皇統一文字前的大篆,這一最早的刻石和完美精湛的書法藝術,歷代評價甚高。韓愈、蘇軾等都寫下不朽的讚歌。
明代至今,渭濱區出現不少書法藝術名人。如明代白鸞,清代黨丕顯、徐沖霄,民國時期楊聯甲,現代李子青、王濟、張志道、任步武、邱少文、宋志賢、王瑩、郭金水等,他們的書法各具特色,別出一格。在國際、國內、省、市各類書法大賽中,獲金獎、特等獎、特別獎、一、二、三等獎的作者達70多人次。
風景名勝
炎帝陵
炎帝陵坐落在陝西省寶雞市南郊七千米處的蒙峪溝常羊山頂。炎帝以神農為本,製作耒耜,教民耕稼;創立日中為市,開創原始貿易;他嘗遍百草,和藥濟世,發明了原始醫藥,並為此貢獻了偉大的生命。因此被中國民間尊稱為農業之神、太陽之神、醫藥之神,與黃帝共同被尊奉為華夏人文始祖。[1]
炎帝陵由陵前區、祭祀區、墓冢區三大部分。景致、碑文、石雕上百處名勝古蹟。這裡雄偉、神聖、肅穆、古雅、幽靜成為炎黃子孫謁陵拜祖的聖地。兩年一度的全球華人祭祀始祖炎帝大典及寶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就在寶雞炎帝陵。[2]
中華禮樂城
中華禮樂城,以「禮樂文化」為核心,是中國第一個集中展示三千年前西周盛世及禮樂文明的文化示範新區。位於周秦文化產業示範區西端,西起公園西路,東至渭河攔河大壩,北臨渭河北岸,南至310國道,占地2.9平方千米。通過周禮文化主題公園、渭河金渭湖一湖兩岸區域亮化、周禮大道美食文化街區、周文化主題廣場(銅壺滴漏廣場、周禮大戲台廣場、天下第一燈青銅水景廣場)、和寶雞體育場、寶雞體育館、寶雞青銅器博物館及相關街區的提升改造,形成寶雞市特色鮮明的文化商業區及文化旅遊區。2009年10月1日,中華禮樂城正式開放。
中華石鼓園
中華石鼓園,在中華石鼓的出土地依山而建,位於渭河南岸,周秦文化產業示範區中部,規劃面積27平方千米。依託青銅器博物院、石鼓閣、石鼓公園[3] ,規劃建設石鼓古鎮、太陽市、封神谷主題公園、空中花園、西府大觀園等主題項目,形成具有文化接待、文化體驗、科普教育、民俗體驗、休閒娛樂等綜合性功能的民俗文化產業板塊。[4]
視頻
多彩渭濱 興業福地 寶雞市渭濱區形象宣傳片
視頻
炎帝陵宣傳片
視頻
寶雞中華石鼓園石鼓閣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