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甘谷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甘谷县甘肃省天水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甘肃东部,天水西北部,渭河流域,古称“冀”,是秦人的重要发祥地,为全国县治肇始之地,于公元前688年置县,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有“华夏第一县”之称,是孔子七十二贤人石作蜀、蜀汉大将军姜维、清翰林院侍读学士巩建丰等名人先贤的生息之地。县内文物古迹众多,以大像山石窟、毛家坪遗址、姜维墓、巩建丰纪念馆最负盛名[1]

概述

甘谷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出生在甘谷县白家湾蒋家湾村的古风台太昊山。有着近两千七百年的建县史,是中国最早建县的地方。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 冀,为今甘谷县。

全县共有405个村委,2210个村民小组, 6个社区,97个居民小组,城乡共15.2万户,总人口61.2万人。

县人民政府住所地大象山镇, 邮政编码:741200,电话区号:0938。

13镇

六峰镇安远镇新兴镇大像山镇磐安镇金山镇礼辛镇武家河镇大石镇大庄镇八里湾镇西坪镇古坡镇

2乡

白家湾乡谢家湾乡。  

历史沿革

甘谷县历史悠久。夏、商时期属雍州,建县已有2695年的历史,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冀戎,置冀县为甘谷县之始[2]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全国分三十六郡,本地仍为冀县,属陇西郡。

汉初沿秦制,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分陇西郡为天水郡,设县十六仍为冀县,属天水郡。


东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凉州刺史治冀县,冀为凉州治。

三国晋魏时(220年),凉州移治武威,甘谷仍为冀县,属天水郡。

晋武帝泰始五年(265年),分雍州之陇西五郡,凉州金城郡,梁州阴平凡七郡,置秦州,治冀。

泰康七年(267年),秦州迁置上邽为天水郡,冀属之。

永嘉元年(307年),废冀。

北朝魏武帝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将冀县改为当亭县,属天水郡。

北朝北周时(557年),改当亭县为冀城县,后又并入黄瓜县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改黄瓜县为冀城县,属天水郡。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为伏羌县,属秦州天水郡中督都府。是年以伏羌及渭州之陇西置伏州永宁县武德八年州废,县还故属(秦州)。

武德九年(626年),析治盐泉县贞观元年(627年)更名夷宾,三年省,并入伏羌。

唐代宗广德元年,被吐蕃所占领。

宋太祖建隆三年(629年),置伏羌寨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升为伏羌城。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又改为伏羌县,明、清两代沿用。

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伏羌县为甘谷县。

1949年8月5日,甘谷县解放,县委、县政府设于城内东大街。

1950年5月设天水专区,辖甘谷等县。

1958年底撤销甘谷与漳县,并入武山县

1962年元月,甘、武、漳分县,恢复原甘谷县治。

1985年7月8日,撤销天水地区,改为地级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辖2区及甘谷等5县。

地理位置

天水市武山县水帘洞石窟原图链接来自去哪儿官网 的图片

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位于天水市西北,渭河中游。地处东经104°58′至105°31′,北纬34°31′至35°03′之间,东邻秦安县麦积区,南接秦州区礼县,西与武山县接壤,北与通渭县相连。全县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49公里,总面积1572.6平方公里。

自然气候

甘谷属黄土高原地区,渭河由西向东横贯全县,境内长度41.6公里。南部山区为秦岭山脉西延,北部山区为六盘山余脉,境内梁、峁、沟、壑起伏纵横,湾、坪、川、滩交错如棋。渭河两岸为冲积小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灌溉便利,宜于种植,是全县主要农业经济区,也是全县工商服务业集中地,素有“金腰带”之称。全县平均海拔1972米,最低1228米(六峰镇觉皇寺村东),最高2716米(古坡乡大条梁),相对高差1488米。

甘谷县地处大陆腹地,属东亚季风区,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征为四季分明,冬干夏湿,光照充足,雨量偏少,夏热无酷暑,冬冷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1.5℃,其中最高(7月)月均气温25.4℃,最低(1月)月均气温-1.1℃。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分布极不均匀,一般一至三月雨量偏少,七至九月雨水较多。全年日照2350小时左右,日照率约50%,无霜期190天左右。

旅游景区

甘谷县历史悠久,于公元前688年置县,迄今已有2695年的历史,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石作蜀、蜀汉大将军姜维、清初翰林院侍读学士巩建丰等名人先贤的生息之地。县内文物古迹众多,仅新石器时期的文物古迹就有11处,古墓葬18处,国家一级珍贵文物人面鲵鱼瓶、以及被列为“四大汉简”之一的甘保汉简、唐三彩凤首壶图案分别搬上邮票烟标[3]。遐尔闻名的大像山石窟位于县城西2.5公里处,始建于北魏时期的石胎泥塑大佛高23.3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此外,华盖寺石窟天门山蔡家寺姜维墓古风台巩建丰纪念馆、尖山寺森林公园等,已成为新的旅游景点。

华盖寺

华盖寺石窟,位于甘谷县城西十里,渭河南岸的二十村东。因山顶绿草如茵,恰似一顶红教僧帽,戴在状如圆柱的红色悬崖之上,故当地人叫它喇嘛帽顶。又因山势奇特,一峰突起,似刀削斧劈,直入云端,如一把红缦绿顶的华盖依山亭立,山崖以上“之”字形排列的洞窟参差错落,状如蜂房故称华盖洞。

华盖寺,西接朱山,红断晚霞;北临渭水,绿波萦回;南依秦岭,空凌险绝。山下定天公路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自古及桑梓胜境,是为佛家习禅,道家演道的理想处所。

华盖寺现存可编号的洞窟18个,有佛、道、儒三教及祖先崇拜四个内容,占主导地位的是道教洞窟。18个洞窟中共有塑像60身,其中60厘米以上塑像44身,13厘米以下的袖珍雕塑13个,还有福绿寿三星的三个精美头像。其中道教造像46身,占整个塑像的四分之三。从塑像组合上看,除无量殿玉皇洞为群塑,孔子洞伏羲灵官洞为单体塑像外,其余洞中全部是一主尊二待者的造像布局。壁画的绘制和布局在各洞窟中表现基本一致,除无量殿和释迦洞有故事画外,其它均是在左右两壁绘单俱物画,窟顶为圆光扇面或书画。

华盖寺石窟开凿于泰定年间。明世宗嘉靖帝信奉道教,排斥佛教,许多寺院被改为道观。明清时期三教合流的现象非常普遍,尽管大像山是以唐代为主的佛教场所,但在明清时除大佛高大而幸存外,其余石窟全部改为道教或三教合一的形式,因此明清时期的大像山显龙洞华盖寺都是以道教为主。只不过其它石窟造像全部破坏,唯有华盖寺石窟的塑像因地处避境而幸存。

蔡家寺

蔡家寺甘肃甘谷县东北渭水峪火车站(陇海线)以西,渭河北面的二级台地上,寺、村同名,寺在村北一山丘上,依山而建,直达山顶。据清乾隆《伏羌县志》(甘谷旧名伏羌)记载,寺庙建于元顺帝至正年间(1341~1370),至今已有650年左右的光景。至于何时有村,县志语焉不详,实难详考;而何以村、寺同名,亦不得而知。最奇怪者,蔡家寺村,顾名思义,村人大率当为蔡姓,就像河对岸斜对的蒋家寺村,其村民多为蒋姓一样,然而,蔡家寺村从来不闻有过蔡姓之人。这一点,至迟在清乾隆年间,就已引起出身于该村的诗人李兆甲的注意。李兆甲(1767~1830),字逊乙,号椒园。笔者今尚存有其《椒园诗钞》誊稿一卷,其诗多经其师临洮吴镇无锡杨芳灿等评定。

作为佛教庙宇的蔡家寺,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松柏映翠,梵宇玲琅,在甘谷县内,不论其宗教环境、建筑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仅次于大像山,但却有着自己的特点。大像山是个释道二教杂陈的所在,而蔡家寺却是一处甚为规格的佛教建筑群,且有藏经楼与经板之珍。更无论寺内匾额、楹联及铭文,多为邑名士潘钦岳(清初)、何鸿吉(民国)所撰所书,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呢,有意者何不前往一游,相信你一定大有所获!

姜维墓

今甘肃甘谷县六峰乡姜家庄世传为姜维故里,有姜维衣冠冢。传说姜维兵变被杀后,暴尸原野,魏派专人监视,不得掩葬。随从设法偷得衣冠靴子,背回故里,家乡人民非常悲愤,依南山筑衣冠冢,靴子别葬冢旁,南山也就有了靴子坪之称。

姜维墓位于甘谷县六峰镇姜家庄村南将军岭靴子坪上,距县城东5公里,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1997年甘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姜维,字伯约,三国时天水冀城(今甘谷县六峰镇姜家庄)人。是甘肃早期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姜维逝世后,忠骨埋于四川,但故乡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大将军,在距县城东5公里的姜家庄的将军岭上,修建了占地面积近6000平方米的姜维衣冠冢和姜维纪念馆杨成武将军亲笔题写了 “姜维故里”碑。千百年来,姜维孝感天地、气贯长虹的高贵品质,启迪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甘谷儿女。每逢姜维诞辰,故乡人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为了弘扬“但有远志,不在当归” 的姜维精神,充分发挥姜维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文化宣传、审美教育、旅游观赏等各项功能。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宣传、文化、教育等部门和属地乡镇党委政府均把姜维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纳入工作规划之中,从设施建设、活动建设和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加强了姜维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真正发挥了该基地启迪爱国意识、激发建设热情、灌输民族精神、营造和谐环境、共建美好家园等多项功能,在县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甘谷八景

悬崖大像

甘谷大象山石窟,位于天水市甘谷县境内距县城五华里处。那里有一座正看如旗,横看似龙的山峦拔地而起 ,旧名文旗,现名大象山。山上松桧丛生,丁香溢彩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雕栋画廊绿树掩映。山中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据考证,甘谷塑佛造像可远溯北魏,先后共经历了四个朝代,三千多年。

大佛洞窟两旁,依山附势修有长长的走廊,如同一条腰带。廊上窟龛相连,巍峨壮观, 现存二十二个窟龛 ,大都平面近方形。正壁开大圆拱龛和设高坛基,并有僧人修行的禅窟,这是大象山窟龛特殊之处,在全国也很罕见。

甘谷大佛释迦牟尼佛大象山自从以大佛闻世更名后,世人一直沿称大像山。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深入研究了佛的出生、历史、典故后,根据释迦牟尼“乘象入胎”的传说,认为起名大象山更为确切。虽仅一字之差,且同音,但意义深远。从此大像山景正式命名为大象山了。1981年9月1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大象山石窟正式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进行维修。2001年该石窟升格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大象山位于天水市甘谷县。距离火车站有8公里。在车站有直达甘谷的汽车,也可乘火车直接从甘谷车站下车。

石鼓擎雪

在县城南朱圉群峰中,为朱圉山之最高峰,远望如石鼓,近瞧似卧牛。雪落其上,冰峰入会。风景区以草原风景为主,草原面积占总面积的34.2%,并有石鼓山黑潭寺石门峰龙台峰花园崖老虚崖等几十处景点。其中,位于朱圉山主峰之上海拔2625米的石鼓山,因郦道元《水经注》中有“有石鼓不击自鸣,鸣则兵起”的记述,而备受史学家重视。建于元至正年间的黑潭寺傍山取势、葱林环抱,寺潭相依、典雅之至。古坡景区内有14万亩的天然的牧场,这里森林茂密、山甜草茂、物产丰富,牛羊满坡,是附合现代旅游“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理想胜地。

天门春晓

位于甘谷县城南,海拔1500米,是甘谷县名胜风景旅游区之一,自古以来有“天门春晓”的美誉。山巅有始建于秦汉、重建于宋仁宗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公元1031年)的东岳庙,有泰山之神东岳天君的塑像,苍柏环抱的古庙是采伐本山原始松木所建。塑像壁画,庄严肃穆;殿宇楼阁,巧匠精工;楹联匾额,出于名家。庙院内两株红白牡丹植于北宋,系珍贵的文物树木。天门山山势巍峨连峰耸峙,古木成林,山花似锦。南岭渠水,潺潺环绕;盘山公路,直通山顶。正如《甘肃通志》描述甘谷县城的景色:“关岭东峙,朱圉西雄,南仰天门,北环渭水,万山四塞,复岭重网。”是观赏城区景色的最佳去处。每当旭日东升,登临山顶,晨雾中环视四野,但见层峦叠嶂,绵延起伏,颇为壮观;俯瞰渭水平川,烟雾缭绕,玉带蜿蜒,高楼林立,霞光映彩。夕阳西照时,则四野涂金,山峦辉映。清康熙年间伏羌(今甘谷)县令曹思义赋诗曰:

秦陇名山眼底收,天门翠耸更无侔。

云开平野田畴绣,雾散高城楼舍稠。

渭川秋烟

渭河由西向东滔滔而过,两岸开阔,秋冬之交,常有百里大雾如烟,置身其中,五指不辨,东西难分。

朱圉晚霞

邑西名山,色纯赤,夕阳斜照,蒸霞万状,大禹导渭经此。

灵凤耸翠

尖山寺,又称灵风山,位于甘谷西南25公里的尖山之上,最早古迹建于汉魏六朝时期,全山有森林5000多亩,其中有林地8727亩,森林覆盖度为39%,森林蓄积量11880立方米。海拔1800-2100米之间,相对度差300米,年降水量600毫米,属南部半湿润气候型区,年平均气温2.4-8.1,无霜期100天左右。境内山清水秀,峰峦叠嶂,山势雄伟,森林茂密,气候宜人,风光旖旎。保护完好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形成了园内别具一格的森林特点。主要森林植物有油松落叶松华山松白桦山杨漆树辽东栎椴树青肤杨山杏山李等。灌木层有榛子山核桃刺五加枸子珍珠梅沙棘山樱桃野花椒卫茅等,荟萃100多种针阔乔灌木、草本植物及中药材。林中有梅花鹿金钱豹锦鸡等十余种国家保护野生动物。青山、绿水、怪石、雄峰、人文古刹、神奇传说、异花异草,构成了尖山寺森林公园独特景色。

1995年1月被甘肃省林业厅命名为尖山寺省级森林公园。

南岭清波

在县城南,从古坡河引水至大像山一带,渠如游龙婉转山岭,水质清洌甘甜,微风吹时,清波如鳞。宏伟,其工程宏伟,被联合国水利家称为“不可思议的人间奇迹”。

鼍峰旭日

鼍峰在县城东渭水峪峡南。朱崖上有。“禹奠朱圉“勒刻,颇富声名。落日熔金,半天霞锦。

旅游指南

交通

甘谷的交通以铁路和公路为主。渭河北有东西延伸的陇海铁路,境内有两个车站(甘谷站盘安站),路长37公里。渭河南G30连霍高速自天水以关子隧道经小沙沟特大桥引入甘谷,出大象山隧道后在渭河南岸县城以西3.5公里处杨赵村设甘谷出口,甘谷收费站以西设盘安收费站;渭河南G316国道(福州兰州)自天水市秦州区关子镇引入自东向西下山后顺渭河过境,境内路长40公里。

甘谷的公路交通以2010年12月通车的G30连霍高速公路(原天定高速)、G316国道、省道S304线泾甘(经秦安)公路、麦甘公路(甘谷县城连霍高速连接线暨南滨河路至天水市麦积区)、通甘公路(甘谷县城连霍高速连接线暨南滨河路至定西市通渭县城)五条公路大动脉(一条国家高速,一条国道,一条省道,两条通县公路)为主线,县、乡、村公路交错纵横,把甘谷和外地、城镇和乡村紧紧联系在一起,为甘谷经济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交通条件。

美食

甘谷甜醅也称酒醅,是一种酒味香醇的甜食,四季皆宜,具有健胃消化、提神益中的功效,是甘谷最为得意的小吃之一。

在甘谷城乡,甜醅极受群众喜爱,除居家酿制自食外,出售者亦不少。无论在县城的大街小巷还是村集镇市上,随处可见甜醅摊。一根扁担两只箩筐,脸盆里满是白生生、蜜旺旺的甜醅。一碗下肚,甘甜如饴,满嘴生津,倍觉神清气爽,这酒香醇厚的甜醅实在是让人受用无比。

甘谷甜醅有两种,一种为小麦所酿,一种为莜麦所酿,但酿造方法却基本相同。即将优质冰糖色白小麦或莜麦在石碾上去皮后,在簸净,淘净,煮熟,凉干,放在大笸箩里散热.按季节掌握一定的温度.用湖北陕西名酒曲配合发酵工艺一曲字为主,关键在于掌握温度,发酵醅料四季是放在木床上用麦草偎着的,上盖棉被.发酵时所反应生成的甜醅酒,可谓稀罕之物,不仅味道特美,而且营养价值极高.城内大十字王玉玺家的甜醅一直被誉为上品,他老祖是从清代就开始经营的.

酿皮又叫面皮,制作时,选用优质面粉加水并少许蓬灰(一种青绿色食用碱),用凉水和成硬团,然后在清水中揉搓,使面粉中的蛋白质和淀粉分离,分离出的蛋白质装入平底容器入锅蒸熟,俗称面精。游离水中的淀粉,待其沉淀于容器底,清去上面的黄水,再加入纯净水及适量蓬灰水,调和成稀糊状,随即舀入大平底盘中,上笼入锅蒸熟。吃时切成长条,加上油泼辣椒、精盐、酱油、蒜泥、芥末、香醋、芝麻酱等调料,再加一小撮青菜、胡萝卜或黄瓜丝,色艳味美、油浓汁足、柔韧酸辣、凉爽利口。酿皮既可当主食,又可当菜肴,可凉可热,四季皆宜。许多宾馆将酿皮摆入盘内造型,名“五星面皮”,深受宾客好评。

浆水面又叫“酸饭”。《吕氏春秋》载:“文王嗜菖蒲菹酸菜,孔子闻而服之,缩頞而食之三年,然后胜之。”这说明酸菜在周文王时就已被人食用。古冀县与周初建国之地陕西岐山相近,这里的人都喜欢吃酸菜与浆水面,故甘谷浆水面是周朝遗风的继续与发展。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述,浆水有“调中行气,宣和强力,通关开胃,止渴消食,利小便、白肌肤、止呕吐、治泻痢”的功效。浆水中饱含乳酸,亦有抵制腐败菌和抗衰老的作用。浆水制法简单,先把白菜萝卜包菜叶芹菜、苦苣等新鲜蔬菜洗净切碎,然后在沸水中煮片刻,并配以少量麦粉或豆面、玉米面,后倒入缸中,再加入现成浆水数碗或发酵的引子,然后加入适量滚沸的开水,搅拌均匀后用塑料袋、棉布等密封缸口,一二日后启封,其内色白的水曰“浆水”,菜曰“酸菜”。做浆水面时,先在锅内倒入少许食用油,将葱花、盐或蒜片、辣椒丝放入,炸成焦黄,倒入浆水,叫炝浆水,烧开后,浇在煮好的面条上,再加上炒好的葱花或韭菜,便是酸香溜爽的浆水面。在“酸饭”里夹杂一些用沸水煮烂的洋芋块,则风味更佳。

甘谷油炸洋芋,在甘谷县街头,常见一个个卖油炸洋芋片的小摊,油炸洋芋

其实甘谷人称之为油煎洋芋。他们把洋芋去皮后切成厚片或薄片,放在油锅中煎炸,待黄亮熟透后从油锅中捞出,稍凉一会,待变脆后,撤上用辣椒面花椒粉精盐等配制的调味品即可食用。这种油炸洋芋片,色泽美观,香味扑鼻,吃起来脆香可口,油而不腻。通常在街头卖的油煎洋芋是把洋芋切称较大块的,而还有一种是每年腊月时每家每户都通常煎些小快的,用来做汤菜。这用小块的也用于婚丧事中做汤菜。

甘谷凉粉甘谷人的风味小食,既能充饥,也可佐餐。《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时已有“细索凉粉”面市。甘谷凉粉品种繁多,制作考究,风味各异,白凉粉用豌豆制成,黑凉粉或褐凉粉用荞麦制成,黄凉粉用扁豆黄豆蚕豆等制成,洋芋凉粉用洋芋淀粉精制而成。在县内,洋芋、荞麦凉粉最常见。白凉粉晶莹透明,食时,于手内切成一寸见方的大丁,有的还用旋子旋成面条状。甘谷凉粉调料讲究,有芥末酱油芝麻酱油泼辣子,有些人还喜欢加点味精和花椒面,拌几节香菜、胡萝卜丝或嫩芹菜,看起来白红带油亮,吃起来咸、酸、香、辣、鲜五味俱全。

甘谷酥圈圈

在甘谷县,有一道地方小吃——甘谷酥油圈圈,甘谷酥油圈圈是以精细白面为主料,

用上等胡麻油配以各味香料,精工制作而成。其制作方法是将面粉发酵,添加碱水去酸,和以胡麻油,配上鸡蛋,椒末姜末桂皮,精盐等佐料,经过精揉细搓后,掐成剂子,并拉条,再揉成大小粗细均匀的环状,形如微缩的救生圈,故又名“曲连”。然后将姜黄、麻油等配置好的糊状物抹在面圈上,置于上下都有炭火的鏊中双面烘烤而成,具有耐存耐放之长处,即使在炎夏,存放月余也是光干不馊,常被人们购捎给省内外的亲朋好友。酥圈圈烤成出锅时,香气扑鼻,诱人垂涎,往往不待热气散尽,就被抢购一空。

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位于天水市西北,渭河中游。地处东经104°58′至105°31′,北纬34°31′至35°03′之间,东邻秦安县、麦积区,南接秦州区、礼县,西与武山县接壤,北与通渭县相连。全县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49公里,总面积1572.6平方公里。

特产

甘谷辣椒

提及甘谷辣椒,无人不知,无人不赞。每到收获季节,甘谷山川红遍,到处都是辣椒的世界、辣香的海洋。尤其是该县的盘安镇,几乎家家户户的庄前屋后、檐下树上,都会挂满红彤彤的辣椒串儿,处处椒香迷人。

甘谷所产辣椒,色泽红亮,肉厚油多,角条硕长,皱纹均匀,制干率高,味道浓郁鲜香,具有开胃健脾、养颜明目、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等多种功效,且富含十几种矿物质营养和多种维生素。甘谷辣椒有近400多年的种植历史,积几百年栽培之经验的甘谷辣农们,已总结了一套精湛独到的种植技术,加之甘谷地区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温差大,为辣椒种植提供了优越的生长条件。

甘谷辣椒产量高、质量好,该辣椒中维生素C的含量要高出一般辣椒许多,是世界辣椒品种中的佼佼者,在国内外市场上独占鳌头,也是该县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主渠道,90%以上出口创汇。目前,已多系列、多品种开发,有辣椒面、丝、片、丁、酱、油等几十种,远销韩国日本新西兰印度尼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受到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的高度赞誉,被外商誉为“辣椒之王”。

甘谷花椒

甘谷县大像山镇二十铺村837户农民有730户种植花椒,面积达3000余亩,户均4亩以上,花椒种植户户均收入近4000元,全村农民仅此收入270万元,小花椒变成了大产业,变成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林果“银行”。

孟秋时节,瓜果飘香。爬上朱圉岭俯视二十铺村,无论是地处渭河金腰带的川道区,还是拾级而上的半山区,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遍地翠绿,绿中透红,一望无际的花椒。据村委会负责人介绍,村上的花椒栽植已形成规模,花椒面积达3000亩,进入盛果期的1600亩,全村年产干椒42万公斤。

据悉,甘谷县目前种植的苹果、花椒面积近20万亩,2009年果品产量8.7万吨,产值1.59亿元,花椒已成为甘谷农民发财致富的“绿色银行”。

2009年全国名优果品(西安)展评会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联合国工业组织中国促进处绿色产业专家委员会联合主办,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果蔬种植大县、300多名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甘谷县选送的蒋老五牌花椒被评为中国名优果品金质奖,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甘谷县“中国花椒之乡”匾牌一面。

甘谷开心果

开心果,又名必思答绿仁果等。传说五世纪时的波希战争中,波斯人英勇无比,在恶劣的环境中愈战愈勇,最终打败了希腊人,其“秘密武器”就是士兵们吃了一种神奇的干果——开心果。因此,古代波斯国国王将开心果视为“仙果”。开心果也被称为是“美国花生”。

1990年,已是64岁高龄的谢锡文老人,将一块荒地逐步开垦成“为民农场”。1995年美国开心果兰州等地引进种植失败后,由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向为民农场引进24株,由于无中文资料作技术指导,中途死亡7株,存活17株。1996年省外专家管理局邀请美国加州大学果品研究中心路易斯·佛格森博士来到甘谷为民农场,详细讲解了种养美国开心果的疑难问题,进行了栽培嫁接技术指导。

谢锡文老人为了中国人吃上中国人自己种的开心果,吃在农场,住在农场,为开心果事业费尽了心血。经过10多个年头的摸索和钻研,为民农场的技术员,在病虫的危害上,基本上掌握了防治的规律。2006年满园的开心果树是墨绿色的叶片,状大的果仁,散发着扑鼻的清香。现在开心果示范园中,有美国品种(已结果),以色列品种(已结果),伊郞品种,西班牙品种,它们争香斗艳,各展风采。如今,为民农场现有开心果树苗6万多株:两年生的,一年生的,树苗高达50公分,嫩枝绿叶,长势格外喜人。

开心果终于成活了、开心果终于结果了…开心果在中国成活并结果的喜讯引来了大洋彼岸美国的专家,开心果产业大国以色列伊朗的专家到农场考察指导,并盛赞农场种植的开心果和他们国家种植的长势一样好。

为民农场,一年有生产开心果树苗10万株的能力,枮木(黄连木),接穗,自己满足,共给外援,开心果嫁接队刻苦钻研练就了真实本领,摸清了不同季节的嫁接方法,每人每年能嫁接开心果树苗三万株,嫁接的成活率都是百分之九十以上。

自开心果引进的那一天起,谢锡文老人就把“中国人能吃上中国人自己种地开心果”作为奋斗的目标,为此,我们热切盼望热爱开心果事业的朋友们,携手未来,相互借鉴,真诚研讨,共谋发展中国的开心果事业!

目前甘谷县成为中国唯一良种开心果繁育基地,被称为“中国开心果之乡”。

甘谷月季

花中皇后月季又称“月月红”,自然花期5至11月,开花连续不断。月季花种类主要有切花月季、食用玫瑰藤本月季大花月季丰花月季微型月季树状月季地被月季等。中国是月季的原产地之一。

甘谷实验月季园是2002全国劳动模范姚天基创办的西北地区第一家集月季花专业技术研究与生产为一体的民营科技企业。全县种植面积5000多亩,年销售收入1亿元,利税1000多万元。该园先后从上海浙江北京以及国外等地引进960多种月季花新优品种,创出了名优品牌,曾在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获得14块奖牌6枚,令园艺界为之侧目。实验月季园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

甘谷黑梨

黑梨产量极高,往往一棵大树能摘几十担、数千斤。摘下来还不能吃,需先用麦草编成的围栏存放三个月。春节前后是食用的最好时节。食用前,放于室外盆中,盛水,冻一夜,结成冰疙瘩。这时梨既黑又亮,外地人不识,误认为是坏梨,烂梨。食用时,将黑梨放在冷水中浸泡一会儿,梨子外围的冰层便可脱落,就可以吃了。咬一口酸甜甘美,神清气爽,有止咳润肺、清热解火之功效,深得老人、小孩喜爱,深受人们的赞誉,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

甘谷麻鞋

甘谷县地处渭水中游,属温带季风半湿润地区,雨量适中,适宜大麻的种植。甘谷大麻栽培历史悠久,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陇上大麻的主产区之一。甘谷及周边区县种植的大麻,色白有光泽,耐湿且抗腐,韧长弹性好。由于甘谷盛产优质大麻,麻鞋的生产历史可追溯到东汉以前。历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制作实践中对加工工艺不断完善,麻鞋的制作在唐代已趋成熟,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在陇上民间手工产品中享有盛誉,唐代杜甫“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诗句可为佐证。新疆吐鲁番阿斯它那唐墓出土的麻鞋,式样与今天的甘谷传统麻鞋别无二致[4]

甘谷县大漠行麻编鞋业有限公司位于羲皇故里—甘肃省甘谷县,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像山石窟下。传说伏羲因受网罟启发而结草为鞋,此乃甘谷麻鞋之起源。

名人

太昊伏羲氏——伏羲: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纪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天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相传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及女娲都出生于天水,其中伏羲氏出生在甘谷县白家湾乡蒋家湾村的古风台太昊山[5]

相传6500年前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定都宛丘,河南省淮阳县。当地建有伏羲陵,中国十八大名陵之首,占地875亩,规模宏大,肃穆庄严,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岁月3000年,历代帝王51次御祭;建国50载,两位总理拜谒,威严有加的朱镕基总理,虔诚谒陵之后,一改从不题词的常规,欣然题写“羲皇故都”匾额。

石作蜀——石作蜀,字子明,号卓子,冀(今天水市甘谷县十里铺乡)人。生于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殁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自幼胸怀远志,聪颖敏学,仰慕孔子。成年后,不远万里到鲁国求学,投身孔门,得圣人教育和熏陶,身通六艺,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甘谷县县城大十字广场孔子庙(位于原南街小学校址)前立有石作蜀石雕像。

杨 阜——杨阜,字义山,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名臣。早年以对抗马超而出名,后期则多次进谏魏明帝

姜 维——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东南)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军事家、军事统帅。

尹夫人——西凉昭武皇后尹夫人(363~437),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人,十六国时期杰出的女政治家,大姓尹文之女,曾随父迁居姑臧(今甘肃武威)。

姚 苌——姚苌:(公元330年--公元393年)后秦国建立者,羌族伏羌(今甘谷县)人。公元384年攻灭前秦国,在长安称帝,史称后秦

杨 机——杨机:字显略,北魏名臣,天水冀人,今甘肃省甘谷县。生于北魏孝文帝延兴四年(公元474年),死于孝武帝永熙二年(公元533年)

巩建丰——巩建丰:(公元1673年--公元1748年)前清教育家,伏羌县(今甘谷县)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国史馆攥修、云南学政、侍读学士。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告老还乡,以讲学著书为乐,学生数百人,人称“关西师表”。

王 权—— 晚清学者(公元1822年-1905年)甘谷县人,晚清学者。

张 海——张海(1874-1956年),字子寿,1874年出生于甘肃省甘谷县,自幼学习脊兽艺术,一生捏制脊兽,闻名陇上,人尊其为“张大兽”。

魏绍武——魏绍武(1886——1982)字鸿发,甘谷县人。历任甘肃陆军军官学校校长,甘肃督军署参谋长兼省垣卫戎司令

彭致圭——男,汉族,1939年12月生,甘肃省甘谷县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主席团主席,山西省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山西省甲醇汽车领导小组副组长。

张臣刚——生于1948年6月,任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少将军衔。男,汉族,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

石新贵——生于1947年6月,任甘肃省军区政治部主任。男,汉族,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少将军衔,系中国将军书画院理事, 甘肃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任长安书画院副院长。

巩作义——号渭舟,男,1950年生于甘肃甘谷,著名书法家,南京大学毕业,现居山东济南。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山东省书协会员,甘肃省书协会员,山东水彩画院副院长。

贾斌1938年生,出版家,笔名西贝、钟文,甘肃甘谷人,兰州大学毕业。中共党员,编审,原为中国社会出版社社长、总编辑。2008年病逝于北京

牛勃(1964~)中国作协会员,笔名思翔,甘肃甘谷人,天水市文联委员,市作协副主席,甘谷县政协委员,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已在各级各类报纸杂志发表各类作品420余篇,160万字。

李淑英(1984~),女,甘肃甘谷人,甘肃省歌舞剧院女高音独唱演员,代表歌曲有《人有精神心有根(甘谷县歌)》,《啊朋友,来吧!》,《东方之光》,《塞上行》等。

牛跟道(1955~),男, 汉族,甘肃省甘谷县人,现供职于陇南烟草公司,他喜好文学,在诗、词、曲、文、歌多方面取得骄人成就。他兼爱音乐,自己作词、谱曲创作了《人生》、《乡思》、《我的老父亲》、《我的母亲》等数十首歌曲,并被多家歌曲出版社所刊登,制有本人《歌曲创作专集(光碟)》。

甘谷民俗

甘谷武术

甘谷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置县地之一,迄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在甘谷古老灿烂的文化中,盛开着一朵经久不衰的花朵——甘谷武术。甘谷武术自三国起开始兴盛,有“武术之乡”之美誉,久负盛名的蜀汉大将军姜维就出生在这里。

甘谷在明、清两朝以广出进士和武举人而驰名陇上,被誉为文风昌盛之地。1929年,吉鸿昌将军曾在天水举办“陇南国术比赛大会”,设擂台选举武林高手。1996年12月,甘谷县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

甘谷普遍流行的武术,除拳术等传统套路外,以精通棍术、鞭杆者最多,曾有“甘谷的鞭杆,秦安的棍”之说法, 这主要是以前甘谷人出外经商,都喜欢提条鞭杆,以作防身之用的缘故。当时,外地经商者爱和甘谷人同行,认为甘谷人一般都好抱打不平,既有本领,又有胆量,因此,外地人称甘谷出外经商者为“甘谷鞭杆儿客”。

19世纪中叶,渭阳豹子坪人张金顺结交了山东江湖把式“铁头王二”,学得了换手鞭杆,他潜心苦练,并传给本族人。张金顺所生4子中,以老大张秉业、老四张兔儿武艺最为高强。张秉业步下快如闪电,平纵功夫惊人,尤其是换手着数,更是精湛。除豹子坪的换手鞭杆外,还有沙石坡的铁门扭丝栓鞭杆,以及双头棍、黑虎鞭等60余套鞭杆。鞭杆在国家套路中称“短棍”,演练中要求做到手不离鞭,鞭不离身,走鞭换手,进退自如,长短倏忽,干净利落,起伏转折,快如闪电。身法伸屈吞吐,力法刚柔相济,力贯鞭梢。其完整的攻防技术,集兵器之长,攻守变化莫测,中国著名武术师王子平先生誉之为“武术瑰宝”,堪称武械中一绝。近年来,甘谷一些优秀运动员在全国、省、市武术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甘谷武术除武术奇葩鞭杆外,还有拳术类、棍术类、刀术类、剑术类、枪术类、软器械类和稀有器械等几个大类近千种套数,可谓是诸艺俱全。

甘谷武术借鉴了南北流派风格,博采诸家之长,地方特色突出,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习武人数广泛,有着庞大的群众队伍,县、乡两级武术协会健全,经常进行大型、分散的习武、比武、交流活动和开展武术研究、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活动,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武术套路,形成了具有甘谷地方特色的武术文化,使武术之花在姜维故里越开越艳。

安远宫灯

甘谷安远的宫灯,历史悠久,古老而神奇,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广为人们传颂。安远古城建于宋真宗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人文积淀深厚,有许多历史文化遗存。宫灯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种。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六的晚上,是安远人民欢度春节的高潮,长长的老街上挂满绚丽多彩的宫灯,花树夜放,星雨纷落,动人心弦。这种灯会,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年的历史。

安远宫灯的制作艺术,从清代同治初年起,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由群

众集资,请来著名的画师,制作新灯数百盏。灯的形状为正方形,一灯四面,灯架能开能合,装饰自如,全都采用经过漂白处理的高级丝纱为灯面。工艺制作精湛,绘画技艺高超,色彩历一百多年鲜艳如初,人物造型准确逼真,栩栩如生。内容以古典章回小说为蓝本,绘画全部范自古今小说绣像图本,一回为一画面,维妙维肖。安装好的灯相当于现代的连环画。安远宫灯规模宏大,呈糸列化。由《三国演义》英雄灯、《西游记》降妖灯、《封神榜》神话灯、《精忠岳传》爱国灯、《西厢记》爱情灯组成的几百盏规格一致的彩色画灯,集纷繁、复杂、多变的历史画面于一空间,把人们引向深远的历史时代,重睹历史风云,回味历史的沧桑,接受传统文化的熏染。灯会期间,能按每幅灯面讲解的人倍受群众尊崇。人们围着宫灯听着、看着、议着,场面热烈非凡,身处其中,流连忘返。安远灯会除大型糸列、富丽堂皇的宫灯之外,还有飞雪迎春的梅花灯,傲霜抗寒的菊花灯,五谷丰登的幸福灯,能歌善舞的美人灯、鱼儿灯、牛羊等等。形状有圆、方、扁、长各形,还有转灯、滚灯等,五颜六色,各具特色。在晚上登高远望,好象那降落于人间的银河,繁星点点,气象万千。充分体现了安远人民的聪明智慧。

初期的灯会只是观灯,讲灯,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灯会为主,配合唱戏,耍秧歌等各种形式。每年正月十五,十六日,是安远人民欢度元宵节的传统节日,也是群众观灯的良辰美时。男女老少,穿上节是的盛装,从四面八方涌进长街,,华灯高挂,人山人海,盛况空前。锣鼓声、鞭炮声、欢呼声,融成一曲欢乐幸福、吉祥如意的喜庆曲,把人们带进美好幻彩的世界.此刻你若偕全家漫步于灯会,赏心悦目,心旷神怡,雅兴超然,别有一番情趣。

安远宫灯的形制与规模,以及内容之特殊,实为国内罕见。安远灯会,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陶冶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启迪了群众的才情智慧,用生动形象的形式向人们普及了历史知识,给广大观众留下了美好的回味和无限的追思。可惜糸列宫灯大部分毁于一九六六年,现仅剩《三国演义》部分,实为珍贵的文物。

甘谷脊兽

甘谷脊兽为传统民间工艺,始于清末,传承至今,已有130余年历史,尤以新兴镇永安村最为驰名,现有从业人员1000余人。脊兽是古老的民间工艺,是中国古建筑外部屋顶的造型艺术,是古建筑最有代表性和艺术特色的组成部分。它象征着建筑等级。甘谷脊兽历史悠久,盛名远播,享誉西北。

明清以来,甘谷脊兽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渭河北岸的永安村(俗称土桥子)是主要的生产基地,生产宗教脊兽的历史悠久。县内有"土桥子的瓦碴,双碾子的泥,史家坪的秀才多如鱼"的民谣。永安村主要生产宗教建筑脊兽和民用砖瓦,多半农户有生产作坊,而被称为"张大兽"的张海家族最为知名。

张海(1874-1956年),字子寿,自幼学习脊兽艺术,一生捏制脊兽,闻名陇上,人尊其为"张大兽"。早年渭源陇西宝鸡等地拜师学艺,与陕西张德高北京王勤等名师切磋技艺,取多家之长,生产的脊兽庄重典雅,捏制的狻猊瞅儿等脊兽,莲、梅等植物花卉,千姿百态,妙肖有生意。其制作的脊兽广饰于甘肃境内以及邻境的名山寺观及乡绅名宦大户人家屋宇,艺名远扬陇上。1932年,次子张全盛捏烧的脊兽用于陇西首阳山伯夷叔齐殿顶,品奇艺高,颇得民众称道,有名士书匾“巧成天然”。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宗教自由和对传统古建筑文化的重视,脊兽行业,勃然兴盛,张大兽的子孙仍操祖业,用画幅、卡片上的图形作蓝本,捏制的脊兽形式更为多样,形象更为生动。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工艺技术上有所创新。l984年,张大兽的三世孙仁义高义西来及四世孙云中启云河南引进琉璃挂釉技术,使甘谷脊兽在工艺创新上更上一层楼。张大兽的族孙新灵捏制的狮盖熏炉竹节笔筒、花瓶、非常雅致;花卉、鱼蟾活灵活现;弥勒佛坐像大腹便便、笑口哈哈,净水观音站像玉体飘洒,形神兼备。

“甘谷脊兽”工艺美观大方、庄重典雅、光泽晶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及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古建艺术中的奇葩。制作的蛟龙踏云、二龙戏珠、孔雀戏牡丹、鸳鸯闹莲等工艺品深受用房喜爱,畅销陕、甘、宁、青、新及东南亚等地。2004年“甘谷脊兽”被甘肃省列入“民族民俗文化保护工程项目”之一。

甘谷高台

甘谷县流传着一种演变于900多年前军队习惯的古老民间社火――“高台”。今年的正月十四,周边村镇搭起的“高台”照例将进城表演,届时这个小县城会万人空巷。

在甘谷,正月十四“高台”进城表演已经成了每年春节的一个固定节目,似乎看不上“高台”当地人的这个年过的就不怎么像年了。长期以来,当地流传着安远镇盘安镇的两种风格的“高台”。由于盘安镇属于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路,所以这里“高台”的风格受长安文化的熏陶,多以《西厢记》《西游记》《八仙过海》等文戏为主。而安远镇则是大宋西夏展开拉锯战的必争之地,所以“高台”造型偏向《杨家将》《隋唐演义》等武戏。

甘谷唢呐

甘谷历史悠久,早在秦武公十年,即公元前688年就建立了冀县,为中国最早建县之地,被誉为“华夏第一县”。而作为甘谷民俗民间文化的唢呐,以羲里秦乡为特征,尤其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积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渭水流域民间文化活动中,以其粗犷的性格,高昂的旋律,独特的风韵,多采的曲牌,成为黄土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甘谷扇鼓

甘谷扇鼓作为人民群众喜爱的乐器,之所以在甘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甘谷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关系。据《甘谷县志》记载,甘谷是全国最早建县之地,被誉为华夏第一县。早在新石器时代,甘谷就是渭河流域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此后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扇鼓如同师传徒、父传子、子传孙一样,一直传到了现在,成为人们群众驱邪、希望吉祥如意,国泰民安的主要表现形式。

甘谷扇鼓早期以祭祀曲调为主。相传在古代,甘谷有一位员外,女儿叫梅香,长得满目清秀,美丽动人,“二八”之后,为梅香说媒者络绎不绝,可梅香偏偏爱上了为她家经常打工的农民黄大腊,他们常常偷偷在后花园、田野里相会,很快坠入了爱河,达到了如胶似漆,一日不见如三秋的地步,可老员外知古不化,坚决反对这门门不当,户不对的亲事,囚禁了女儿,赶走了黄大腊,一对青年男女被逼无奈,私奔他乡,气急败坏的员外立即派人分三路搜寻,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寻找,终于在一座破庙里找到了他们,一顿饱打拆散了这对鸳鸯,最后双双投河自尽,从而演绎了一曲梁山泊祝英台的爱情悲剧。员外在悲痛之后,在他们自尽的地方,设立了道场,请来了一支扇鼓队,高奏祭祀曲,为他们泣血招魂,从此扇鼓成为甘谷县祭祀活动的主要器乐,流传了下来。

扇鼓制作工艺极其考究,它由扇面、扇圈、扇环、扇椎4部分组成,扇圈古代多为铜圈,现在多为铁圈;扇面则以上等羊皮为材料,以民间百姓挣罗儿的方式制作;扇环作为配器,由三个半圆形梅花图案构成,以钢筋锻打而成;鼓椎里为荆条,外以羊皮粘之。

扇鼓是粗犷豪放的,她虽然流传于民间,但鼓声具有明显的号召力,鼓声一起,农民们就要同时左手执鼓,右手拿椎,一边打鼓,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形成了歌声鼓声相互交织,鼓声歌声节奏合一,唱中夹话白,呼中有人应的独特风格。每年春节、二月十九、三月八、七月会,便是扇鼓的天下,在甘谷凡是有喜庆活动,就有扇鼓参加,整个会场扇鼓声声,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好一幅万民同乐的流动画卷!

甘谷道情

道情古代也称为道歌,是传道者宣传教义及募捐化缘的一种说唱艺术。唐朝《续仙传》记载:“蓝采和手持拍板(简板),唱踏歌行乞于市。”这可能是对早期道情的最具体的描写。唐朝中期时,当时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十分喜爱中国传统的道教并将它奉为国教,一时道教大兴。唐玄宗为了表达对道教的推崇,还与道教理论创始人老子李耳,续起了家谱并亲切地称老子为自己的远古祖先。甘谷道情历史渊源已不可考,但从十六国时期西秦王朝形成的西秦腔和甘谷道情中七声燕乐音阶的特征来看,它的形成也应在十六国时期的西秦王朝,后经历代艺人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今天具有一定道教传播色彩的演唱形式。

甘谷道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在保留自身特点的同时又借鉴了秦腔和地方小曲的唱腔,使其地方特色明显的同时,弥补了道情本身某些唱腔的不足,成为具有原始唱腔和地方特色的独有艺术。

甘谷道情的唱词有古老的传统道情,也有歌唱者自己制作的新唱词,还有演唱艺人随口随唱、现场自编自唱的歌词。甘谷道情是一种说唱音乐形式,艺人手持渔鼓、简板、盘腿而坐,以唱为主,以说为辅。形式上以一人演唱为主,亦有一唱众和的形式。受现代生活娱乐方式的冲击,甘谷道情的生存环境逐渐缩小。现有艺人,大多年龄偏大,部分艺人离世,使曲牌、唱腔不断失传,已濒临灭绝。

甘谷刺绣

甘谷县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刺绣是甘谷的传统工艺制品,早为点缀装饰之品,花纹为写实性图案。甘谷刺绣吸收了苏、湘、蜀绣的绣法,结合地方民情习俗,形成了巧拙相济的格调。其图案形式多样,囊括了绘画题材的各个领域,有的图文并茂,有的纳福求财,有的驱邪祝愿……由于制作者的主观意图有别,在材料、花色图案上有一定差异。姑娘们作嫁妆用的刺绣花纹图案以绣牡丹象征美满幸福,“喜鹊闹梅”喻喜上眉梢,“龙凤合欢”寄托家庭和睦,“鱼儿钻莲”喻姑娘隐藏的爱情秘密,鞋垫上“正”字示丈夫走正道……。妇女们家庭用的刺绣,图案以山水、花草、树木为主。遗存于甘谷民间“三寸金莲”绣花鞋,小巧别致,绣工精细,色调柔和,堪称工艺精品。老年人的刺绣以戏剧人物、民间故事和传说人物为主,其构图采用夸张手法,表现突出主题。

视频

甘谷县相关视频

华夏第一县“甘谷县”文化旅游宣传片


《CCTV 9特别呈现》我从汉朝来 专题甘谷
《扇鼓迎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