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合众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美国 |
本名 美国 首都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38°53′N 77°01′W 最大城市 纽约市(都市人口) 40°43′N 74°00′W • 总面积 9,833,520平方公里[c](第3/4名) • 水域率 6.97% • 陆地总面积 9,147,593 平方公里 3,531,905 平方英里 人口 • 2021年估计 331,893,745 • 2020年普查 331,449,281(第3名) • 密度 33.6/平方公里(第146名) |
美利坚合众国(英语: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缩写为 U.S.A.、通称为 United States、缩写为U.S.、或America、The States),中文通称美国,是由其下辖50个州、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组成的联邦共和国{{NoteTag|1=五个自治领土指美属萨摩亚、关岛、北马里亚纳群岛、波多黎各和美属维尔京群岛。另有11个无常住人口的岛:贝克岛、豪兰岛、贾维斯岛、约翰斯顿环礁、金曼礁、中途岛和帕迈拉环礁。美国关于巴霍努埃沃浅滩、纳弗沙岛、塞拉尼拉浅滩和威克岛的领土主权存在争议。美国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于北美洲中部,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湾接壤,本土位于温带、副热带地区。阿拉斯加州位于北美大陆西北方,东部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峡和俄罗斯相望;夏威夷州则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岛。美国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还拥有多处境外领土和岛屿地区。此外,美国还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着374个海外军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积定义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亿人口,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国家之一[1]。美国地形与气候复杂多样,是多种野生动物的家园[2]。
一万五千多年前,古印第安人自亚洲迁徒至北美大陆[3]。16世纪欧洲开始殖民北美。现今的合众国起始于东海岸的13个英属美洲殖民地。欧洲七年战争后,大不列颠王国与其殖民地之间的争议愈发剧烈,最终导致在1775年爆发美国革命。1776年7月4日,正与大不列颠进行独立战争的各殖民地派出代表,协同一致发表《独立宣言》。战争终止于1783年,大不列颠王国承认这13个北美殖民地脱离管辖而独立,与其签订《巴黎条约》。这场战争也是第一场成功脱离欧洲殖民帝国的独立战争[4]。1781年,《邦联条例》在邦联13个构成州获得通过,共同组成了邦联议会。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完稿,将“美利坚合众国”改制为联邦体制,联邦政府随之成立。1791年,合称为权利法案的十条宪法修正案获得批准,担保了基本民权。
美国自19世纪开始在北美通过强行移置原住民,征服及购买等方法大力扩张领土,随着逐渐不断地承认扩张领地为新州份,至1848年美国疆域已横跨整个北美大陆[5]。19世纪下半叶爆发的内战,使曾经合法的奴隶制度得以终结[6][7]。在19世纪末,美国已将其领土延伸到太平洋的夏威夷。美国经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自那时起也开始蓬勃发展[8]。随后美西战争的胜利,使美国势力进入加勒比海地区及太平洋西部;而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则奠定其作为一个全球性军事力量的地位。尽管在1930年代经历经济大萧条,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获得胜利之后掘起成为超级大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研发出核武器,也是唯一一个曾将其投入实战的国家。战后美国与苏联进行了数十年冷战,顶峰时期的太空竞赛促使了人类第一次登月计划的成功。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上唯一超级强国[9]。
美国作为一个高度发达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进口国及第二大的商品出口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国际汇率排名世界第一、而依购买力平均则位列第二。在国民平均薪资[10]、人类发展指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人均生产力[11]等社会经济学表现指标上,美国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经济已步入后工业时代,服务行业占据经济主导地位,位列世界第一。同时,其生产制造业规模也极为庞大,位居于世界第二[12]。仅占据全世界4.4%人口的美国[13],贡献了世界四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三分之一的全球军事开支[14],这使其在经济和军事上均处于全世界最重要的地位。美国在政治和文化上是一支世界显著并影响深远的力量,也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上占据世界领导地位[15]。美国是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洲国家组织等的创始成员国。
目录
国名
英文名称
“The United States”这个名字是对美国最传统和正式的名称,出现在独立宣言与美国宪法(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在官方场合,国家安排需求说到美国时,一般均必须运用此通称。最初是复数,例如“The United States are”,包括1865年批准使用的《美国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直到美国内战结束后才使用单数,“The United States is”。
汉字名称
美国早先在清朝时因国旗的图案而获别称“花旗国”;一些美国事物的中文名称至今仍含有“花旗”的字样,如美国特产花旗参以及美国最大银行之一 —— 花旗银行(Citibank)。
官方文件可溯自乾隆年间之“咪例𠼤”[16],曾国藩也指出“咪夷质性醇厚,于中国时思效顺。”[17] 道光年间则称“米利坚”[18],后采脾治文等人译“亚美理驾合众国”,简称“美国”或“合众国”,参见1844年《望厦条约》、1858年《天津条约》、1901年《辛丑条约》;1860年以降逐渐用“美”代“米”[19],及至宣统退位前签订《各国禁烟公约》为“美利坚合众国”。
美国的谚文名称“미국”所对应的朝鲜汉字,在韩国(标准韩国语)为“美国”,在朝鲜(文化语)则为“米国”;至于美国在越南国语字中的惯用名称“Hoa Kỳ”,所对应的越南汉字名称为“花旗”。
历史
原住民与欧洲殖民者
考古学研究显示,公元前5万年左右人类开始出现在美洲。基本与人类出现在日本和斯堪的纳维亚的时间相同。史前移民来自亚洲和欧洲。主要的移民活动发生在约1.4万-1.1万年前。之后形成美洲原住民。[20]
1492年10月12日,在西班牙女王支持下,哥伦布到达巴哈马群岛的圣萨尔瓦多岛[20]。1493年,哥伦布在今圣多明各建立第一个西班牙殖民地。[20]北美洲的原住民起初热情帮助移民,但换来的却是殖民者的捕杀、驱赶和奴役,原住民从此开始被殖民。
1607年,位于伦敦的弗吉尼亚公司在北美切萨皮克湾的詹姆斯敦建立英国第一个短暂殖民地[20]。其后,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的东北部和中部陆续建立殖民地。1624年,荷兰在哈得逊河口建立殖民地-新尼德兰,并在此后的几十年间扩展到康涅狄格和特拉华河谷[20]。1652年至1675年英国与荷兰的三次英荷战争后,荷兰永久撤离北美,英国得到新尼德兰并继续拓展殖民地。至1775年北美美国独立战争,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的现美国境内先后建立13个殖民地(新罕布什尔、马萨诸塞、罗得岛、康涅狄格、纽约、宾夕法尼亚、新泽西、特拉华、马里兰、弗吉尼亚、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
独立与扩张
在1760年代和1770年代,13个北美殖民地与英国之间的关系趋于紧张,导致1774年与1775年的一连串武装冲突。出席第二届大陆会议的13个殖民地的代表们在1776年7月4日签下《美国独立宣言》,使得武装冲突转化为独立战争,代表们并于会中决议创立大陆军以对抗英军,由乔治·华盛顿领导。1781年,《邦联条例》获得13个构成州的全数同意,一个永久性邦联成立。经历艰苦的独立战争后,大陆军团终于击败英军,使得英国于1783年签下《巴黎条约》,正式承认13个北美殖民地的独立。1787年的制宪会议,提出了一部使邦联转变成联邦体制的宪法,1789年6月,这部《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获得13个邦联构成州中的9个州批准而生效,建立了史上第一个联邦制国家。
19世纪起,美国国内开始出现“天定命运论”,昭昭天命成为美国19世纪时的政治标语[21][22],其中一层含义就是美国人是“天选之民”必须要扩张领土与势力。在美国的扩张主义思潮领导下,美国西进运动掘起,开始向西部开始扩张。从1803年至1848年,成立的美国的面积几乎扩大三倍,胸怀新的共和国“注定扩展至整个大陆”的理想,朝广阔无际的原野拓展,甚至在“路易西安纳购地”之前便已深入内陆[23]。这种扩展在1812年战争时遭到短暂的阻挠,但很快随著战争的结束而继续进行。从此役之后,美国民众增强“从大洋到大洋”扩展的思潮,认为是不可抵抗的命运。1848年美国攻陷南方的墨西哥首都,赢得美墨战争。墨西哥承认德克萨斯并入美国,也割让2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相当一半的领土给美国[24]。美国政府鼓励民众向西垦荒,还鼓励修筑铁路,与美洲原住民发生更多冲突。19世纪后期美军与民兵发动多次剿灭美洲原住民行动,直到永远结束美洲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为止。
两次世界大战与大萧条
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爆发,美国最初保持中立;由于德国发动的无限制潜艇战击沉在大西洋航行的美国船只,造成许多美国平民的无辜死伤,激怒美国民众。在战争最后阶段,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以对抗同盟国。由于历史原因,美国大众对于英国和法国较为同情,虽然有部分德裔和爱尔兰裔反对介入[25]。为了保护美国投资者和联邦政府在欧洲的大量投资也是美国参战的主因之一。在美国于1917年参战后,对战局有所扭转,使协约国在1918年获胜。战后,担心过度卷入欧洲事务,美国参议院并未批准协约国制裁同盟国的凡尔赛条约;相反,美国采取孤立主义政策。
战争使英法德等国家元气大伤。而由于战争从未在美洲本土进行,给美国带来大量财富和声望。在几乎整个1920年代,农产品价格不断降低,工业利润大幅增长,美国经济发展的异常繁荣。另外信贷上升和股票市场的兴盛也在这波经济成长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终于令股市在1929年大崩盘,随之而来的是大萧条。大萧条最终终结了共和党数十年主导美国政治的地位,民主党的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上台执政。
为了复甦经济,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政府实行新政,大幅增加联邦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然而,美国经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彻底复甦。
1941年12月7日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加入反法西斯同盟以对抗轴心国。接下来的多场战役成为美国历史上代价最高昂的一场战争,然而前线和大后方创造的大量工作机会、以及军工产业带动的生产复甦,使美国经济完全走出大恐慌的阴霾。美国妇女也因此大规模踏入工作职场[26]。
当代
经历1970年代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后,罗纳德·雷根在1980年当选总统。在1980年代,他大力推行雷根经济学,美国经济于1980年代开始复甦。苏联在1991年解体,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依然继续派兵参与海外的战争,例如1991年的海湾战争。在1990年代,拜数位革命以及互联网制造的大量工作机会和技术变革之赐,美国经济经历史无前例的繁荣成长,新兴的硅谷成为世界资讯产业的龙头重镇,诞生诸如苹果公司以及Google在内的大量资讯产业公司。
在21世纪初发生的九一一袭击事件,纵使事件直接导致的伤害有限,但已然重创美国民众的信心。这起事件促使美国的外交政策将对付恐怖主义威胁作为焦点之一。美国政府开始反恐战争和行动——阿富汗战争,在2001年10月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后,于该年12月份建立起阿富汗临时政府;又在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侯赛因的政权,建立伊拉克临时政府。由于美国对于当地政府过于强势的态度及军事力量,引发所驻兵地区人民的担忧。美国在反恐驻兵过程中,因为各种机遇而发生一些广为流传的虐囚丑闻和袭击无辜平民事件,如美军虐待伊拉克战俘事件、美军亵犊古兰经事件、维基解密公布的美军屠杀伊拉克平民录像以及美国设在世界各地的黑狱等等,受到当地人士及世界多国的强烈谴责。
地理
美国领土广阔,本土三面临水,气候适中,资源丰富,地理由东低地爬升到西部高地。
领土面积
- 美洲第二大的国家,世界总面积第三大的国家,陆地面积第四大的国家,领土包括美国本土、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面积约937万平方公里(其中纯陆地面积约915万平方公里,内陆水域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如果加上五大湖中美国主权部分约16万平方公里,河口、港湾、内海等沿海水域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面积约为963万平方公里,如果再加上领海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面积约为983万平方公里。如果只计纯陆地面积,美国(约915万平方公里)排名第三,仅次于俄罗斯、中国,在加拿大(约909万平方公里)之前[27]。
- 中央情报局《世界概况》1989年至1996年初始版美国总面积列明 9,372,610 km²。1997年变更至 9,629,091 km²,2004年变更至 9,631,418 km²,2006年至 9,631,420 km²,2007年至 9,826,630 km²,2010年至 9,826,675 km²。[28][29]
- 《不列颠百科全书》则记载9,525,067 km²,该数据包括纯陆地面积9,147,643 km²、内陆水域面积221,783 km²、五大湖中美国主权部分面积155,641 km²;不包括沿海水域面积(内水面积)109,645 km²及领海面积198,921 km²。[30][31]
领土开拓史
自1783年9月3日《巴黎条约》签订,美国独立获得承认以来,美国领土向西逐步扩张,前后扩张7次,州数也由最初的13州增加到目前的50州。
主要大的进展:
- 1803年4月30日,美国和法国签订路易斯安娜购地,美国以1500万美元购得2,144,476平方公里土地,相当于今日美国国土面积的22.3%,与当时美国原有国土面积大致相当,使得美国领土大幅向西扩张;
- 1819年,从西班牙购得佛罗里达州;
- 1845年,德克萨斯共和国并入美国(德克萨斯共和国于1836年独立自墨西哥);
- 1848年,美墨战争后,美国获取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州、犹他州全部地区,科罗拉多州、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和怀俄明州部分地区;
- 1864年,与英国签署条约,取得俄勒冈(包括今天的俄勒冈州、华盛顿州和爱达华州);
- 1867年4月9日,美国以七百二十万美元从俄罗斯帝国买到阿拉斯加,1959年升格为美国的第49个州;
- 1898年8月12日,美西战争结束后,西班牙以2000万美元的代价割让菲律宾、关岛、波多黎各予美国;同年美国吞并夏威夷,1959年8月21日夏威夷正式成为美国第50个州。
现状
美国本土由50个州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组成。其中48州彼此相连,地处北美洲中部。剩下的两个州中,阿拉斯加州位于北美洲西北部,东部与加拿大接壤,西部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隔海相望;夏威夷州则处在太平洋的群岛上,位于北美大陆的西南方3700公里。此外,美国也拥有许多散布于加勒比海(例如波多黎各)与太平洋(例如关岛)上的海外领土。美国国土东至大西洋、西至太平洋、南至墨西哥湾、北至加拿大、北冰洋(阿拉斯加州)。 阿拉斯加州的迪纳利山是北美洲最高的山脉。]]
地形
美国国土地形变化多端,尤其是在西部。东海岸沿海地区有著海岸平原,在南部较为宽广,而在北部较为狭窄,海岸平原在新泽西州以北并不存在,不过在长岛等地也有一些冰川沉积平原。在海岸平原后方的是地形起伏的山麓地带,延伸到位于北卡罗来纳州和新罕布什尔州、高1830米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为止。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是美国中西部地带的内部平原,这里相对而言较为平坦,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密苏里河流域—世界上第四大的河域[32]也位于这里。在密西西比河以西,内部平原的地形开始上升,最后进入美国中部面积广阔而地形特色稀少的大平原。
在大平原西部则有高耸的洛矶山脉,从南至北将美国大陆一分为二,在科罗拉多州的最高峰到达4270米[33]。在以前洛矶山脉还有频繁的火山活动;如今则只剩下一个区域(怀俄明州黄石国家公园的超级火山—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
在洛矶山脉以西有一个高原内陆盆地—大盆地,该地带有大量的高山、盐带平原和山谷,其间的沙漠称为大盆地沙漠,是北美最大的沙漠。内华达山脉本身也有崎岖的峡谷。在大盆地的西南方则有低于海平线的死谷(Death Valley),那里也是西半球最低矮的地区之一。大盆地带北方和喀斯喀特山脉东方的则是哥伦比亚高原,有著一个大规模的火成岩区,是地球上最大的洪流玄武岩地区。而在大脸盆地带西方的内华达山脉则有美国本土海拔最高的惠特尼山(4418米)。 由科罗拉多河贯穿的科罗拉多高原坐落于四角落州正中央,高原跨犹他州、科罗拉多州、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高原的面积是337,000平方公里,高原的平均海拔高度达600至3870米,并且有经过强烈侵蚀的砂岩地带,这些红土高原也是数个国家公园坐落的地方,包括布莱斯、大峡谷和宰恩等。
在太平洋沿岸地区是太平洋海岸山脉和喀斯喀特山脉,从南至北穿越美国。
阿拉斯加州也有许多山脉,包括北美洲最高6194米的迪纳利山,阿拉斯加大陆以西和以南的阿留申群岛上也有许多火山。
夏威夷群岛则是热带的火山岛群,分布面积超过2400公里,由6个大岛和其他一些小岛组成。
气候
由于幅员辽阔和众多的地理特征,美国几乎有着世界上所有的气候类型:
- 东北部沿海和五大湖区属柯本气候分类法的“大陆性温带阔叶林气候”或周淑贞气候分类法的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受拉布拉多寒流和南下冷空气影响,冬季较冷,夏季较温和,多雨雪,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
- 东南部和墨西哥湾沿岸属于“亚热带森林气候”或周淑贞气候分类法的副热带湿润气候:受墨西哥湾暖流影响,温暖湿润,年降雨量2000毫米以上;
- 中部平原:寒暖气流均可长驱直入,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多雪;
- 西部内陆高原:冬季干燥寒冷,夏季干燥炎热,年降雨量500毫米以下;
- 西部太平洋沿岸:南段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北段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或周淑贞气候分类法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影响美国气候的主要是北极气流,每年从太平洋带来大规模的低气压,这些低气压在通过内华达山脉、洛矶山脉、和喀斯喀特山脉时夹带大量水分,当这些气压到达中部大平原时便能进行重组,导致主要的气团相遇而带来激烈的大雷雨,尤其是在春季和夏季。有时这些暴雨可能与其他的低气压会合,继续前往东海岸和大西洋,并会演变为更激烈的东北风暴(Nor'easter),在美国东北的中大西洋区域和新英格兰形成广泛而沉重的降雪。大平原广阔无比的草原也形成许多世界上最极端的气候转变现象。
大脸盆地区和哥伦比亚高原则是干旱而极少降雨的地区,最干旱时平均降雨量少于38厘米。美国西南部是干旱的沙漠,夏季时最热的数个礼拜温度超过38℃。西南部和大脸盆地区也会受到来自加利福尼亚湾的季风影响,偶而会带来少见的大雨。加利福尼亚州大多数区域都属于地中海式气候,有时会在每年的10月至隔年的4月引发强烈豪雨,而其他月份几乎全无降雨。濒临太平洋的西北方地区则终年豪雨不断,但在冬季和春季降雨量最大。西部山脉吸收充足的湿气,降雨量和降雪都相当沉重。喀斯喀特山脉是世界上降雪量最多的地方之一,但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降雪不多。
近年来由于全球暖化导致的持续性气候变迁,包括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州、亚利桑那州与数个其馀州在内的西部地区自2011年开始发生连续四年的严重干旱,降雪量降至仅仅平均百分之六的历史新低,导致水库储水量大幅削减,同时也导致加利福尼亚州农业灌溉与民用水源的大幅度限制。加利福尼亚州更是在2015年4月1日宣布该州有史以来首个大幅减少用水量百分之二十五的行政命令。[34]
生物
美国有超过17,000种本土的植物和树种,光是加利福尼亚州就有5000种,从热带地区至北极都有植物分布,美国的植物是世界上最多样化的,同时,数千种非本土的外来物种有时也会影响到本土的动植物。美国本土有超过400种哺乳类、700种鸟类、500种爬虫类和两栖类以及900,000种已经被发现的昆虫[35]。许多植物和动物都仅限于它们的分布区域,有些则濒临绝种的危险。
美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始重视环境保护的国家之一,联邦政府管理的58座国家公园保护大量生态各异的大自然地区[36]。某些地区也成立荒野保护区,以确保对当地动植物栖息地的长期保护。美国鱼类及野生动物管理局负责监控濒临绝种和威胁的动植物,并在全国成立许许多多的动植物栖息保留区。这些动植物保护区域全部加起来高达2,643,807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8.8%[37]。这些土地都由联邦政府保护,但有些地区也放宽允许石油的勘查、采矿业和大农场的经营。
水文与山脉
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长的河流,水系全长6270公里,为世界第四长河(前三为尼罗河、亚马逊河和长江);流域面积2,980,000平方公里,是北美大陆流域面积最广的水系,两岸多湖泊和沼泽。本流源头在明尼苏达州落基山北段,流经中央大平原,注入墨西哥湾。除了主流外,可通航的支流约有40条,水深2.75米的航道达1万公里,并通过运河与五大湖连成一巨大的内河航运系统。
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和西部的洛矶山脉(属于世界最长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是美国的两大山脉。
洛矶山脉位于北美洲西部,从加拿大横越美国西部、直到新墨西哥州,绵延超过4800公里。洛矶山积雪融化补充河流和湖泊的水源,占美国全部淡水水源的1/4。该山脉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地区划分
美国人口调查局将美国分成四大地区,然后再细分为九个分区:
- 第一区 (东北)
- 第一分区 (新英格兰区)
- 第二分区(中大西洋区)
- 第二区 (中西部)
- 第三分区(中部东北区)
- 第四分区 (中部西北区)
- 第三区 (南部)
- 第五分区 (南大西洋区)
- 第六分区 (中部东南区)
- 第七分区 (中部西南区)
- 第四区 (西部)
- 第八分区 (山岳区)
- 第九分区 (太平洋区)
国家公园
黄石是美国的第一座国家公园,也是世界第一个国家公园,由尤利塞斯·S·格兰特于1872年签署法令成立。1916年,《美国国家公园管理法》颁布,成立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内政部下辖)以管理这些公园,其目的为“保护自然风光、野生动植物和历史遗迹,为人们提供休闲享受,同时不能破坏这些场所,将之流传给后代。”
美国目前一共有58座国家公园,14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共有27个州拥有国家公园,包括美属萨摩亚和美属维尔京群岛。阿拉斯加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各有8座国家公园,居各州之冠。成立国家公园须由美国国会通过相关法案颁布。
宪法
美国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立宪共和国,1789年正式生效的《宪法》是世界上最早并仍在运作的成文宪法。
美国宪法以及权利法案等一系列修正案致力维护公民自由:包括言论、宗教信仰和出版自由;接受公正审判的权利;拥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财产权。虽然美国独立宣言被认为是世界人权进展的里程碑,其后制定的宪法被视为是民主和人权的重要文献,但美国本身历史证明,其具体实践中也有争议:直到1865年奴隶制度废除;女性到1920年取得投票权;1964年《民权法案》才正式立法禁止涉种族歧视的法律。
国会
美国国会实行两院立法体制,设众议院和参议院。
美国众议院设435个席位,代表各自的国会选区,每州按人口多寡选出一定比例的议员,众议员任期2年。席位根据人口分布,每10年重新划分一次,每个州最少都会分配到1个众议院席位。因各州人口的消长变化,目前各州在众议院最新的席次(自2013年起适用),有7个州只有1个议席,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亚州则有高达53个议席,其次是得克萨斯州36席,纽约州27席,佛罗里达州27席,伊利诺伊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各有18席。
美国参议院设有100席,而无论人口众寡,每个州在参议院都有2个席位,这保障小州在联邦的地位和利益。参议员任期6年,每隔两年约三分之一的参议员必须重选。
总统
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有权提名联邦各部部长和局长、最高法院法官、大使等各项人选,在获得参议院三分之二通过后即可上任。任期内全家居住在白宫内。总统可以否决任何获国会通过的法案,但是如果法案获国会两院均以三分之二票数通过,总统的否决权将会被推翻。总统可以向国会提出各种咨文和立法计划。
总统每四年选举一次,个人最多只能任两届。虽然总统和副总统选举是由全民普选方式举行,不过产生方式是由选举人票(选举人由民选产生)所决定——除了缅因和内布拉斯加两个州按普选票得票比例分配选举人票外,其余48个州和华盛顿特区均实行“胜者全得”制度,即把本州的选举人票全部给予在该州获得相对多数普选票的总统候选人,全国选举人票为538张,候选人至少获得270票才能当选,数目等同国会议员总和及三张华盛顿特区的选举人票。选举人团所谓“间接选举”只是礼仪性的程序,当选的选举人在选举人团投票时必须把票投给在该州获胜的总统候选人,因此大选结果通常在大选投票日当天便可根据各州选举结果算出。美国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亚州所拥有的选举人票多达55张,其次为德克萨斯州的38张,而人口较少的阿拉斯加州等7州则只有3张选举人票。鉴于这种情况,在历届美国总统选举中,人口众多的州都成为总统候选人争夺的重要目标。美国历史上曾数次发生这种情形,一些总统候选人虽然在大选中获得的选民票少于对手,却因得到足够的选举人票而当选。但是,这并不意味著少数选举人可以操控选举;相反,选举人把票投给谁,还是要依靠普选的结果,只是因为当初在设计的时候未能考虑到这种制度所隐藏的缺陷(由于当时美国通讯不发达,为防止民粹主义影响美国,故设立此机构)而导致普选票少于对方但仍旧当上总统的情况(不忠选举人)。
总统办事机构
1939年,国会通过一项重组法案,由此创立直接向总统负责的办事机构。至今机构数量和职员得到大幅扩充。大多数机构的主要领导不须通过国会参议院的确认,只有少数例外,如美国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局长和美国贸易代表(皆为内阁部长层级),其中许多工作人员来自联邦政府部门。各办事机构都由白宫办公厅主任领导。
目前有以下组成机构:
- 白宫办公厅:该机构是为总统个人服务的,其成员由总统任命无需参议院批准。高官一般由总统的竞选班底和亲信担任,少数职位由竞选班子以外的学者或专家担任。白宫办公厅主任和副主任负责领导。
- 经济顾问委员会
- 环境质量委员会
- 国家安全委员会
- 国土安全委员会
- 行政办公室
- 管理和预算办公室:1921年成立,局长为内阁部长层级,须获得参议院通过。
- 国家毒品控制政策办公室
- 科学和技术政策办公室
-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首长“美国贸易代表”为内阁部长层级,须获得参议院通过。
- 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
- 情报顾问委员会
州与地方选举
美国各州政府均拥有自己的州宪法,拥有自己的州参众两院(除了内布拉斯加州只有一个议院)。各州举行选举的年分皆不相同。州长任期四年(佛蒙特州和新罕布什尔州的州长任期两年),可以连任,部分州会对州长的任期设限制,一些州则不设任期限制。
联邦与州政府的关系
在联邦体制内,州与联邦政府的关系很复杂。根据美国法律,各州是主权实体。然而,在美国内战和“德克萨斯州诉怀特案”建立的规则是,州无权脱离联邦;根据宪法,也无外交权。美国联邦法律在经过宪法授权的领域要高于各州所制订的不同的法律,但是联邦政府的权力只能在宪法规定的范围之内行使;所有未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由州政府和人民自行保留。
最近几年,联邦政府在医疗、教育、福利、交通、住宅以及城市发展等领域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州的宪法与联邦宪法基本相符,除了在一些细节上有所不同,其中包括人权和政府组织。而在商业、金融、公共服务和福利机构等方面,州宪法往往比联邦宪法更为详细。
政党
美国联邦和州的政府与议会主要有两个政党竞争:共和党和民主党。一些小党的参选人有时也有可能当选。
共和党通常在社会议题上属于社会保守派、在经济议题上属于古典自由主义,对外奉行强硬的国防外交政策,属于干涉主义路线。
民主党通常在社会议题上属于自由派、在经济议题上属于进步主义及自由主义的路线。
美国人一般会倾向支持两党中的其中一个,不过一些人也会支持独立的小政党的候选人,包括自由党、绿党、宪法党等。[38]
1933年-1995年,民主党一直控制国会两院,共和党仅在1947年-1949年和1953年-1955年两届会期短暂取得多数。
1994年共和党革命后,除了2001-2002年民主党在参议院暂时占多数外,共和党控制国会两院并保持在两院的多数优势直到2007年1月,2010年11月期中选举中,共和党重新夺回众议院的多数,控制众议院。
在总统选举方面,自1860年林肯总统当选以来,共和党一直保持总统职位(四届除外)直至1932年罗斯褔当选总统。1952年民主党结束其在白宫20年的执政地位。此后共和党多能保持总统职位,而民主党则控制国会。
2008年11月4日民主党候选人贝拉克·奥巴马当选第44届美国总统,于2009年1月20日就任,成为美国史上首任非裔美国人总统。
2016年11月9日,共和党唐纳·川普当选第45任美国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政治素人总统。
经济
美国经济高度发达,生产规模巨大,生产技术领先,部门结构完整;农工业均发达先进;公路、航空的技术及运量均居世界首位;对外贸易额世界第二;金融业非常发达;经济规模长期居世界首位,人均GDP超过5万美元,高居人口5000万(含)以上国家首位,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体,在人类的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发展史
综观美国经济史,是一个成功的从殖民地经济逐渐过渡到在20世纪时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国的历程。
美国于19世纪末期就已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至今国民一直拥有很高的生活水平,2000年代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超过四万美元,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国家之一。
现状
截止到2010年,美国人口总计已达到3.08亿,是世界上人口仅次于中国、印度的人口第三大国,人口增长率为0.59%[39]。其中,白人占64%,其余分别为拉美裔、非洲裔、亚裔等。从各州情况来看,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人口最多的州,为3720万;怀俄明州人口最少,只有56.4万;得克萨斯州人口绝对数量增长最多,比2000年增加430万,达到2510万。美国黑人、拉美裔和亚裔等少数族裔总人口已达到1.007亿人(截至2006年7月),美国拉美裔人口突破5000万,占美国人口约六分之一(16.66%),继续稳居美国头号少数族裔位置。美国华裔人口约400万(截至2011年)。通用英语。其中约300万人能够说汉语。51.3%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其他居民信奉天主教、犹太教等,不属于任何教派的占4%。
依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大约有79%的人口居住于都市[40],美国是一个种族差异巨大的多民族国家,全国有31个民族(或者说是种族)超过了一百万人,一百万人以下的民族还有更多[41]。
大多数的美国人(在2004年有74.67%)[42]是欧洲白人移民的后代,这些移民当时在首批殖民地安居,许多是在内战后的“南部重建运动”中来到美国的,由于非白人的移民以及少数族群的高出生率的缘故,非拉美裔人的白人比率正在逐渐下跌[43]。
主要的欧洲原籍是德国(15.6%)、爱尔兰(10.8%)、英格兰(8.7%)、意大利(5.6%)和斯堪的纳维亚(3.7%);很多也来自斯拉夫国家,如波兰和俄罗斯等;其他的移民来自东欧、南欧和加拿大的法语区。
美国原住民如印第安人则有440万人[44],其中约有35%居住在政府规划的原住民保留区。
亚裔美国人(不包括夏威夷人和太平洋岛屿住民)是第三大的少数族裔,2005年普查中占到5%。大多数亚裔美国人集中在西海岸和夏威夷,亚裔中最大的族群来自以色列(犹太人)、菲律宾、中国、印度、越南、韩国和日本。
拉美裔人是美国第一大的种族族群,占总人口的16.1%(2005年),之中自墨西哥移民而来的占了66%,并且预计在将来几十年中仍会高速增长。
非裔美国人遍布全美,不过南方的黑人区为最大,合计3,500万人(12.12%)。他们的祖先主要是在内战以前被作为奴隶贩卖过来的。
2011年6月28日,美国企业研究所(AEI)发表一项爱国精神调查报告显示,逾6成民众(有61%的受访者以身为美国人感到“非常自豪”,25%受访者感到“很自豪”)以身为美国人深感自豪,且大多数美国人认为从军是爱国的一种表现,美国民众普遍对美国军队评价高[45]。
社会阶层
2004年美国社会学家Leonard Beeghley调查出的五类美国社会阶层分布如下[46],收入单位都是美元:
- 高收入家庭占5%——家庭净财富在100万以上,普遍具有大学以上文化;
- 其中顶级高收入家庭占0.9%——千万富翁与亿万富豪;
- 中产阶层(白领)占46%——平均男性年收入5.7万,女性年收入4万,基本是大学毕业;
- 工人阶层(蓝领)占40-45%——平均男性年收入4万,女性年收入2.6万,大多是中学毕业;
- 贫穷阶层占12%——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平均家庭年收入1.8万,一些是中学毕业。
按照个人或家庭收入高低所形成的社会阶层来看,明显得出个人受教育程度与之关系密切,2005年美国全体家庭的年收入中位数为46326美元,而18%的家庭收数超过10万美元,而个人年收入的中位数则为32,140美元(仅计算25岁以上的个人)[47]。拥有较罕见的工作技巧,或从事社会上普遍认为较为重要工作的人,也是较高社会地位的人,而这些人通常有较高的个人收入:具有专业与博士学位的人的收入是美国收入前15%的主要组成部分,前15%的收入者平均赚取62,500美元以上;而具有大学学士学位的人的收入居于中产行列,他们大多属于是中产阶层[48]。
参考文献
- ↑ 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Dealing with Diversity. Chicago: Kendall/Hunt. ISBN 0-7872-8145-X.
- ↑ Wildlife Library. National Wildlife Federation. [2014-12-23].
- ↑ Maugh II, Thomas H. Who was first? New info on North America's earliest residents. Los Angeles Times (Los Angeles County, California: Los Angeles Times). 2012-07-12 [2015-02-25].
What is the earliest evidence of the peopling of North and South America?.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June 2004 [2007-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28).
Kudeba, Nicolas. Chapter 1 – The First Big Steppe – Aboriginal Canadian History. The History of Canada Podcast. 2014-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1).
Guy Gugliotta. When Did Humans Come to the Americas?. Smithsonian Magazine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February 2013 [2015-06-25]. - ↑ Greene, Jack P.; Pole, J.R., eds. (2008). A Companion to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pp. 352–361.
Bender, Thomas. A Nation Among Nations: America's Place in World History. New York: Hill & Wang. 2006: 61. ISBN 978-0-8090-7235-4.
Overview of the Early National Period. Digital History. University of Houston. 2014 [2015-02-25]. - ↑ Carlisle, Rodney P.; Golson, J. Geoffrey. Manifest Destiny and the Expansion of America. Turning Points in History Series. ABC-CLIO. 2007: 238. ISBN 978-1-85109-833-0.
- ↑ The Civil War and emancipation 1861–1865. Africans in America. Boston, Massachusetts: WGBH Educational Foundation. 1999. (原始内容存档于1999-10-12).
- ↑ Britannica Educational Publishing. Wallenfeldt, Jeffrey H., 编. The American Civil War and Reconstruction: People, Politics, and Power. America at War. Rosen Publishing Group. 2009: 264. ISBN 978-1-61530-045-7.
- ↑ Work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Library of Congress. [2015-01-16].
- ↑ Tony Judt; Denis Lacorne. With Us Or Against Us: Studies in Global Anti-Americanism. Palgrave Macmillan. 2005-06-04: 61. ISBN 978-1-4039-8085-4.
Richard J. Samuels. Encyclopedia of United States National Security. SAGE Publications. 2005-12-21: 666. ISBN 978-1-4522-6535-3.
Paul R. Pillar. Terrorism and U.S. Foreign Policy.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1-01-01: 57. ISBN 0-8157-0004-0.
Gabe T. Wang. China and the Taiwan Issue: Impending War at Taiwan Strait.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2006-01-01: 179. ISBN 978-0-7618-3434-2.
Understanding the "Victory Disease," From the Little Bighorn to Mogadishu and Beyond. DIANE Publishing. : 1. ISBN 978-1-4289-1052-2.
Akis Kalaitzidis; Gregory W. Streich. U.S. Foreign Policy: A Documentary and Reference Guide. ABC-CLIO. 2011: 313. ISBN 978-0-313-38375-5. - ↑ Average annual wages, 2013 USD PPPs and 2013 constant prices. OECD. [2016-04-30].
- ↑ U.S. Workers World's Most Productive. CBS News. 2009-02-11 [2013-04-23].
- ↑ Manufacturing, Jobs and the U.S. Economy. Alliance for American Manufacturing.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7).
- ↑ U.S. and World Population Clock.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016-07-11].
- ↑ Trends in world military expenditure, 2013.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April 2014 [2014-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4).
- ↑ Cohen, 2004: History and the Hyperpower
BBC, April 2008: Country Profil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Geographical trends of research output. Research Trends. [2014-03-16].
The top 20 countries for scientific output. Open Access Week. [2014-03-16].
Granted patents. European Patent Office. [2014-03-16]. - ↑ 刘芳、章文钦. 第十五章 澳门与欧亚各国的关系:六 美国. 《清代澳门中文档案汇编(下册)》. 澳门基金会. 1999-11. ISBN 972-658-080-3.“𠼤”为粤语字也是喃字。
- ↑ 《筹办夷务始末·卷之七十二》。出自《遵旨复奏借俄兵助剿发逆并代运南漕折》,原文:“咪例𠼤人性质醇厚,其于中国素称恭顺。”
- ↑ 件名:米利坚国商船求在宁波报税通商事(556486). Catalog.digitalarchives.tw. 2016-06-16 [2017-05-23].
- ↑ 千叶 谦悟. 言语文化交流之翻訳语 ―近代中国语を轴之して―. 早蹈田大学高等研究所. 2009-03-06 (日语).
- ↑ 20.0 20.1 20.2 20.3 20.4 (美)Gary B.Nash 等 编著. 《美国人民/上》. 刘德斌 主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4. ISBN 978-7-301-09546-1.
- ↑ Stephanson's Manifest Destiny: American Expansionism and the Empire of Right examines the influence of Manifest Destiny in the 20th century, particularly as articulated by Woodrow Wilson and Ronald Reagan
- ↑ Robert J. Miller. Native America, Discovered And Conquered: Thomas Jefferson, Lewis & Clark, And Manifest Destiny. Greenwood. 2006: 120.
- ↑ Manifest Destiny- An interpretation of How the West was Won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6-09-06.. Crossroads of Earth Resources and Society. URL accessed on 4 May 2006.
- ↑ 加利福尼亚(下加利福尼亚半岛仍属墨西哥)、内华达、犹他的全部地区,科罗拉多、亚利桑那、新墨西哥和怀俄明部分地区
- ↑ Eric Foner and John A. Garraty, The Reader's Companion to American History. Page 576. 21 October 1991. Houghton Mifflin. ISBN 978-0-395-51372-9.
- ↑ Walker, John F, and Vatter, Harold G The Rise of Big 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Page 63. M.E. Sharpe: May 1997. ISBN 978-0-7656-0067-7.
- ↑ World Factbook: Area Country Comparison Table. Yahoo Education. [2007-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24).
- ↑ Countries of the World: 20 Years of World Facts. geographic.org. [2008-08-17].
- ↑ Population by Sex, Rate of Population Increase, Surface Area and Density (PDF). Demographic Yearbook 2005. UN Statistics Division. [2008-03-25].
- ↑ United States.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16-11-29].
- ↑ 美自称面积比中国大-有四种统计方法 号称排世界第三. World.people.com.cn. [2017-05-23].
- ↑ Mississippi River[失效链接]. 2004. Visit Bemidji- First City on the Mississippi. URL accessed 2006-05-03.
- ↑ Peakbagger.com, Colorado 14,000-foot Peaks, URL accessed 2006-05-03.
- ↑ "California Imposes First Mandatory Water Restrictions to Deal With Drought" by Adam Nagourney. 1 April 2015. NYTimes.com. URL accessed 3 April 2015.
- ↑ National Biological Service, Our Living Resource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7-11., URL accessed 14 June 2006.
- ↑ National Park Service, National Park Service Announces Addition of Two New Units, National Park Service News release(28 February 2006),URL accessed 13 June 2006.
- ↑ Republican Study Committee, Federal Land and Buildings Ownership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0-05-24., (19 May 2005), URL accessed 13 June 2006.
- ↑ Secretary of the Senate. United States Senate Art & History: Party Divi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enate, 1789—Present. 2006年6月21日。
- ↑ Peopl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1-01-06.. 12 June 2006. American Fact Finder. Accessed 13 June 2006.
- ↑ "United States -- Urban/Rural and Inside/Outside Metropolitan Area". United States Census 2000. URL accessed 29 May 2006.
- ↑ Table 2. Ancestries With 100,000 or More People in 2000: 1990 and 2000. Ancestry: 2000 - Census 2000 Brief. URL accessed 2006-05-29.
- ↑ USA QuickFacts from the US Census Bureau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8-04-21.
- ↑ Adams, J.Q.; Pearlie Strother-Adams. Dealing with Diversity. Chicago, IL: 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2001. 0-7872-8145-X.
- ↑ Native American popu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6-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19).
- ↑ 调查显示86%美国民众以身为美国人自豪. 凤凰. 2010年6月29日 (中文).
- ↑ Beeghley, L. (2004).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Boston, MA: Pearson, Allyn & Bacon.
- ↑ U.S. Census Bureau, median income of persons, age 25 or older. [2006-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9).
- ↑ U.S. Census Bureau, household income, 2006. [2007-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