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美利堅合眾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美國

來自 攜程旅行 的圖片

本名 美國

首都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38°53′N 77°01′W

最大城市 紐約市(都市人口)

40°43′N 74°00′W

• 總面積

9,833,520平方公里[c](第3/4名)

• 水域率 6.97%

• 陸地總面積

9,147,593 平方公里

3,531,905 平方英里

人口 • 2021年估計

331,893,745

• 2020年普查 331,449,281(第3名)

• 密度 33.6/平方公里(第146名)

美利堅合眾國英語: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縮寫為 U.S.A.、通稱為 United States、縮寫為U.S.、或AmericaThe States),中文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個自治領土外島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國{{NoteTag|1=五個自治領土指美屬薩摩亞關島北馬里亞納群島波多黎各美屬維爾京群島。另有11個無常住人口的島:貝克島豪蘭島賈維斯島約翰斯頓環礁金曼礁中途島帕邁拉環礁。美國關於巴霍努埃沃淺灘納弗沙島塞拉尼拉淺灘威克島的領土主權存在爭議。美國本土48州和聯邦特區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島嶼地區。此外,美國還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國擁有982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位居世界第三(依陸地面積定義為第四大國);同時擁有接近超過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國。因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1]美國地形與氣候複雜多樣,是多種野生動物的家園[2]

一萬五千多年前古印第安人亞洲遷徒至北美大陸[3]。16世紀歐洲開始殖民北美。現今的合眾國起始於東海岸13個英屬美洲殖民地。歐洲七年戰爭後,大不列顛王國與其殖民地之間的爭議愈發劇烈,最終導致在1775年爆發美國革命。1776年7月4日,正與大不列顛進行獨立戰爭的各殖民地派出代表,協同一致發表《獨立宣言》。戰爭終止於1783年,大不列顛王國承認這13個北美殖民地脫離管轄而獨立,與其簽訂《巴黎條約》。這場戰爭也是第一場成功脫離歐洲殖民帝國的獨立戰爭[4]。1781年,《邦聯條例》在邦聯13個構成州獲得通過,共同組成了邦聯議會。1787年《美利堅合眾國憲法》完稿,將「美利堅合眾國」改制為聯邦體制,聯邦政府隨之成立。1791年,合稱為權利法案的十條憲法修正案獲得批准,擔保了基本民權。

美國自19世紀開始在北美通過強行移置原住民征服及購買等方法大力擴張領土,隨着逐漸不斷地承認擴張領地為新州份,至1848年美國疆域已橫跨整個北美大陸[5]。19世紀下半葉爆發的內戰,使曾經合法的奴隸制度得以終結[6][7]。在19世紀末,美國已將其領土延伸到太平洋夏威夷。美國經濟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自那時起也開始蓬勃發展[8]。隨後美西戰爭的勝利,使美國勢力進入加勒比海地區及太平洋西部;而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則奠定其作為一個全球性軍事力量的地位。儘管在1930年代經歷經濟大蕭條,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獲得勝利之後掘起成為超級大國。作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研發出核武器,也是唯一一個曾將其投入實戰的國家。戰後美國與蘇聯進行了數十年冷戰,頂峰時期的太空競賽促使了人類第一次登月計劃的成功。在1991年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為世上唯一超級強國[9]

美國作為一個高度發達國家,是世界上最大的進口國及第二大的商品出口國,國內生產總值按國際匯率排名世界第一、而依購買力平均則位列第二。在國民平均薪資[10]人類發展指數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以及人均生產力[11]等社會經濟學表現指標上,美國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美國經濟已步入後工業時代服務行業占據經濟主導地位,位列世界第一。同時,其生產製造業規模也極為龐大,位居於世界第二[12]。僅占據全世界4.4%人口的美國[13],貢獻了世界四分之一的國內生產總值和三分之一的全球軍事開支[14],這使其在經濟和軍事上均處於全世界最重要的地位。美國在政治和文化上是一支世界顯著並影響深遠的力量,也在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上占據世界領導地位[15]。美國是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美洲國家組織等的創始成員國。

國名

英文名稱

「The United States」這個名字是對美國最傳統和正式的名稱,出現在獨立宣言與美國憲法(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在官方場合,國家安排需求說到美國時,一般均必須運用此通稱。最初是複數,例如「The United States are」,包括1865年批准使用的《美國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直到美國內戰結束後才使用單數,「The United States is」。

漢字名稱

美國早先在清朝時因國旗的圖案而獲別稱「花旗國」;一些美國事物的中文名稱至今仍含有「花旗」的字樣,如美國特產花旗參以及美國最大銀行之一 —— 花旗銀行(Citibank)。

官方文件可溯自乾隆年間之「咪例𠼤」[16]曾國藩也指出「咪夷質性醇厚,於中國時思效順。」[17] 道光年間則稱「米利堅」[18],後採脾治文等人譯「亞美理駕合眾國」,簡稱「美國」或「合眾國」,參見1844年《望廈條約》、1858年《天津條約》、1901年《辛丑條約》;1860年以降逐漸用「美」代「米」[19],及至宣統退位前簽訂《各國禁煙公約》為「美利堅合眾國」。

美國的諺文名稱「미국」所對應的朝鮮漢字,在南韩標準韓國語)為「美国」,在北韩文化語)則為「米国」;至於美國在越南國語字中的慣用名稱「Hoa Kỳ」,所對應的越南漢字名稱為「花旗」。

歷史

原住民與歐洲殖民者

考古學研究顯示,公元前5萬年左右人類開始出現在美洲。基本與人類出現在日本斯堪的納維亞的時間相同。史前移民來自亞洲歐洲。主要的移民活動發生在約1.4萬-1.1萬年前。之後形成美洲原住民[20]

1492年10月12日,在西班牙女王支持下,哥倫布到達巴哈馬群島聖薩爾瓦多島[20]。1493年,哥倫布在今聖多明各建立第一個西班牙殖民地。[20]北美洲的原住民起初熱情幫助移民,但換來的卻是殖民者的捕殺、驅趕和奴役,原住民從此開始被殖民。

1607年,位於倫敦弗吉尼亞公司在北美切薩皮克灣詹姆斯敦建立英國第一個短暫殖民地[20]。其後,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的東北部和中部陸續建立殖民地。1624年,荷蘭哈得遜河口建立殖民地-新尼德蘭,並在此後的幾十年間擴展到康涅狄格和特拉華河谷[20]。1652年至1675年英國與荷蘭的三次英荷戰爭後,荷蘭永久撤離北美,英國得到新尼德蘭並繼續拓展殖民地。至1775年北美美國獨立戰爭,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的現美國境內先後建立13個殖民地新罕布什爾馬薩諸塞羅得島康涅狄格紐約賓夕法尼亞新澤西特拉華馬里蘭弗吉尼亞北卡羅來納南卡羅來納佐治亞)。

獨立與擴張

在1760年代和1770年代,13個北美殖民地與英國之間的關係趨於緊張,導致1774年與1775年的一連串武裝衝突。出席第二屆大陸會議的13個殖民地的代表們在1776年7月4日簽下《美國獨立宣言》,使得武裝衝突轉化為獨立戰爭,代表們並於會中決議創立大陸軍以對抗英軍,由喬治·華盛頓領導。1781年,《邦聯條例》獲得13個構成州的全數同意,一個永久性邦聯成立。經歷艱苦的獨立戰爭後,大陸軍團終於擊敗英軍,使得英國於1783年簽下《巴黎條約》,正式承認13個北美殖民地的獨立。1787年的制憲會議,提出了一部使邦聯轉變成聯邦體制的憲法,1789年6月,這部《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獲得13個邦聯構成州中的9個州批准而生效,建立了史上第一個聯邦制國家。

19世紀起,美國國內開始出現「天定命運論」,昭昭天命成為美國19世紀時的政治標語[21][22],其中一層含義就是美國人是「天選之民」必須要擴張領土與勢力。在美國的擴張主義思潮領導下,美國西進運動掘起,開始向西部開始擴張。從1803年至1848年,成立的美國的面積幾乎擴大三倍,胸懷新的共和國註定擴展至整個大陸」的理想,朝廣闊無際的原野拓展,甚至在「路易西安納購地」之前便已深入內陸[23]。這種擴展在1812年戰爭時遭到短暫的阻撓,但很快隨著戰爭的結束而繼續進行。從此役之後,美國民眾增強「從大洋到大洋」擴展的思潮,認為是不可抵抗的命運。1848年美國攻陷南方的墨西哥首都,贏得美墨戰爭。墨西哥承認德克薩斯併入美國,也割讓2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相當一半的領土給美國[24]。美國政府鼓勵民眾向西墾荒,還鼓勵修築鐵路,與美洲原住民發生更多衝突。19世紀後期美軍與民兵發動多次剿滅美洲原住民行動,直到永遠結束美洲原住民的生活方式為止。

兩次世界大戰與大蕭條

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美國最初保持中立;由於德國發動的無限制潛艇戰擊沉在大西洋航行的美國船隻,造成許多美國平民的無辜死傷,激怒美國民眾。在戰爭最後階段,1917年美國加入協約國以對抗同盟國。由於歷史原因,美國大眾對於英國法國較為同情,雖然有部分德裔愛爾蘭裔反對介入[25]。為了保護美國投資者和聯邦政府在歐洲的大量投資也是美國參戰的主因之一。在美國於1917年參戰後,對戰局有所扭轉,使協約國在1918年獲勝。戰後,擔心過度捲入歐洲事務,美國參議院並未批准協約國制裁同盟國的凡爾賽條約;相反,美國採取孤立主義政策。

戰爭使英法德等國家元氣大傷。而由於戰爭從未在美洲本土進行,給美國帶來大量財富和聲望。在幾乎整個1920年代,農產品價格不斷降低,工業利潤大幅增長,美國經濟發展的異常繁榮。另外信貸上升和股票市場的興盛也在這波經濟成長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終於令股市在1929年大崩盤,隨之而來的是大蕭條。大蕭條最終終結了共和黨數十年主導美國政治的地位,民主黨的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上台執政。

為了復甦經濟,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政府實行新政,大幅增加聯邦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干預,然而,美國經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徹底復甦。

1941年12月7日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加入反法西斯同盟以對抗軸心國。接下來的多場戰役成為美國歷史上代價最高昂的一場戰爭,然而前線和大後方創造的大量工作機會、以及軍工產業帶動的生產復甦,使美國經濟完全走出大恐慌的陰霾。美國婦女也因此大規模踏入工作職場[26]

當代

經歷1970年代石油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後,羅納德·雷根在1980年當選總統。在1980年代,他大力推行雷根經濟學,美國經濟於1980年代開始復甦。蘇聯在1991年解體,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依然繼續派兵參與海外的戰爭,例如1991年的海灣戰爭。在1990年代,拜數位革命以及互聯網製造的大量工作機會和技術變革之賜,美國經濟經歷史無前例的繁榮成長,新興的硅谷成為世界資訊產業的龍頭重鎮,誕生諸如蘋果公司以及Google在內的大量資訊產業公司。

在21世紀初發生的九一一襲擊事件,縱使事件直接導致的傷害有限,但已然重創美國民眾的信心。這起事件促使美國的外交政策將對付恐怖主義威脅作為焦點之一。美國政府開始反恐戰爭和行動——阿富汗戰爭,在2001年10月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後,於該年12月份建立起阿富汗臨時政府;又在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薩達姆·侯賽因的政權,建立伊拉克臨時政府。由於美國對於當地政府過於強勢的態度及軍事力量,引發所駐兵地區人民的擔憂。美國在反恐駐兵過程中,因為各種機遇而發生一些廣為流傳的虐囚醜聞和襲擊無辜平民事件,如美軍虐待伊拉克戰俘事件美軍褻犢古蘭經事件、維基解密公布的美軍屠殺伊拉克平民錄像以及美國設在世界各地的黑獄等等,受到當地人士及世界多國的強烈譴責。

地理

美國領土廣闊,本土三面臨水,氣候適中,資源豐富,地理由東低地爬升到西部高地。

領土面積

  • 美洲第二大的國家,世界總面積第三大的國家,陸地面積第四大的國家,領土包括美國本土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島。面積約937萬平方公里(其中純陸地面積約915萬平方公里,內陸水域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如果加上五大湖中美國主權部分約16萬平方公里,河口、港灣、內海等沿海水域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面積約為963萬平方公里,如果再加上領海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面積約為983萬平方公里。如果只計純陸地面積,美國(約915萬平方公里)排名第三,僅次於俄羅斯、中國,在加拿大(約909萬平方公里)之前[27]
  • 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1989年至1996年初始版美國總面積列明 9,372,610 km²。1997年變更至 9,629,091 km²,2004年變更至 9,631,418 km²,2006年至 9,631,420 km²,2007年至 9,826,630 km²,2010年至 9,826,675 km²。[28][29]
  • 不列顛百科全書》則記載9,525,067 km²,該數據包括純陸地面積9,147,643 km²、內陸水域面積221,783 km²、五大湖中美國主權部分面積155,641 km²;不包括沿海水域面積(內水面積)109,645 km²及領海面積198,921 km²。[30][31]

領土開拓史

自1783年9月3日《巴黎條約》簽訂,美國獨立獲得承認以來,美國領土向西逐步擴張,前後擴張7次,州數也由最初的13州增加到目前的50州。

主要大的進展:

  1. 1803年4月30日,美國和法國簽訂路易斯安娜購地,美國以1500萬美元購得2,144,476平方公里土地,相當於今日美國國土面積的22.3%,與當時美國原有國土面積大致相當,使得美國領土大幅向西擴張;
  2. 1819年,從西班牙購得佛羅里達州
  3. 1845年,德克薩斯共和國併入美國(德克薩斯共和國於1836年獨立自墨西哥);
  4. 1848年,美墨戰爭後,美國獲取加利福尼亞州內華達州猶他州全部地區,科羅拉多州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懷俄明州部分地區;
  5. 1864年,與英國簽署條約,取得俄勒岡(包括今天的俄勒岡州華盛頓州愛達華州);
  6. 1867年4月9日,美國以七百二十萬美元從俄羅斯帝國買到阿拉斯加,1959年升格為美國的第49個州;
  7. 1898年8月12日,美西戰爭結束後,西班牙以2000萬美元的代價割讓菲律賓關島波多黎各予美國;同年美國吞併夏威夷,1959年8月21日夏威夷正式成為美國第50個州。

現狀

美國本土由50個州和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組成。其中48州彼此相連,地處北美洲中部。剩下的兩個州中,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洲西北部,東部與加拿大接壤,西部與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隔海相望;夏威夷州則處在太平洋的群島上,位於北美大陸的西南方3700公里。此外,美國也擁有許多散佈於加勒比海(例如波多黎各)與太平洋(例如關島)上的海外領土。美國國土東至大西洋、西至太平洋、南至墨西哥灣、北至加拿大北冰洋(阿拉斯加州)。 阿拉斯加州迪納利山北美洲最高的山脈。]]

地形

美國國土地形變化多端,尤其是在西部。東海岸沿海地區有著海岸平原,在南部較為寬廣,而在北部較為狹窄,海岸平原在新澤西州以北並不存在,不過在長島等地也有一些冰川沉積平原。在海岸平原後方的是地形起伏的山麓地帶,延伸到位於北卡羅來納州新罕布什爾州、高1830米的阿巴拉契亞山脈為止。在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是美國中西部地帶的內部平原,這裡相對而言較為平坦,五大湖密西西比河-密蘇里河流域—世界上第四大的河域[32]也位於這裡。在密西西比河以西,內部平原的地形開始上升,最後進入美國中部面積廣闊而地形特色稀少的大平原

在大平原西部則有高聳的洛磯山脈,從南至北將美國大陸一分為二,在科羅拉多州的最高峰到達4270米[33]。在以前洛磯山脈還有頻繁的火山活動;如今則只剩下一個區域(懷俄明州黃石國家公園的超級火山—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

在洛磯山脈以西有一個高原內陸盆地—大盆地,該地帶有大量的高山、鹽帶平原和山谷,其間的沙漠稱為大盆地沙漠,是北美最大的沙漠。內華達山脈本身也有崎嶇的峽谷。在大盆地的西南方則有低於海平線的死谷(Death Valley),那裡也是西半球最低矮的地區之一。大盆地帶北方和喀斯喀特山脈東方的則是哥倫比亞高原,有著一個大規模的火成岩區,是地球上最大的洪流玄武岩地區。而在大臉盆地帶西方的內華達山脈則有美國本土海拔最高的惠特尼山(4418米)。 由科羅拉多河貫穿的科羅拉多高原坐落於四角落州正中央,高原跨猶他州、科羅拉多州、亞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高原的面積是337,000平方公里,高原的平均海拔高度達600至3870米,並且有經過強烈侵蝕的砂岩地帶,這些紅土高原也是數個國家公園坐落的地方,包括布萊斯大峽谷宰恩等。

在太平洋沿岸地區是太平洋海岸山脈和喀斯喀特山脈,從南至北穿越美國。

阿拉斯加州也有許多山脈,包括北美洲最高6194米的迪納利山,阿拉斯加大陸以西和以南的阿留申群島上也有許多火山。

夏威夷群島則是熱帶的火山島群,分布面積超過2400公里,由6個大島和其他一些小島組成。

氣候

由於幅員遼闊和眾多的地理特徵,美國幾乎有着世界上所有的氣候類型:

影響美國氣候的主要是北極氣流,每年從太平洋帶來大規模的低氣壓,這些低氣壓在通過內華達山脈洛磯山脈、和喀斯喀特山脈時夾帶大量水分,當這些氣壓到達中部大平原時便能進行重組,導致主要的氣團相遇而帶來激烈的大雷雨,尤其是在春季和夏季。有時這些暴雨可能與其他的低氣壓會合,繼續前往東海岸和大西洋,並會演變為更激烈的東北風暴(Nor'easter),在美國東北的中大西洋區域和新英格蘭形成廣泛而沉重的降雪。大平原廣闊無比的草原也形成許多世界上最極端的氣候轉變現象。

大臉盆地區和哥倫比亞高原則是乾旱而極少降雨的地區,最乾旱時平均降雨量少於38厘米。美國西南部是乾旱的沙漠,夏季時最熱的數個禮拜溫度超過38℃。西南部和大臉盆地區也會受到來自加利福尼亞灣的季風影響,偶而會帶來少見的大雨。加利福尼亞州大多數區域都屬於地中海式氣候,有時會在每年的10月至隔年的4月引發強烈豪雨,而其他月份幾乎全無降雨。瀕臨太平洋的西北方地區則終年豪雨不斷,但在冬季和春季降雨量最大。西部山脈吸收充足的濕氣,降雨量和降雪都相當沉重。喀斯喀特山脈是世界上降雪量最多的地方之一,但海拔較低的沿海地區降雪不多。

近年來由於全球暖化導致的持續性氣候變遷,包括加利福尼亞州內華達州亞利桑那州與數個其餘州在內的西部地區自2011年開始發生連續四年的嚴重乾旱,降雪量降至僅僅平均百分之六的歷史新低,導致水庫儲水量大幅削減,同時也導致加利福尼亞州農業灌溉與民用水源的大幅度限制。加利福尼亞州更是在2015年4月1日宣布該州有史以來首個大幅減少用水量百分之二十五的行政命令。[34]

生物

美國有超過17,000種本土的植物和樹種,光是加利福尼亞州就有5000種,從熱帶地區至北極都有植物分布,美國的植物是世界上最多樣化的,同時,數千種非本土的外來物種有時也會影響到本土的動植物。美國本土有超過400種哺乳類、700種鳥類、500種爬蟲類和兩棲類以及900,000種已經被發現的昆蟲[35]。許多植物和動物都僅限於它們的分布區域,有些則瀕臨絕種的危險。

美國也是世界上最早開始重視環境保護的國家之一,聯邦政府管理的58座國家公園保護大量生態各異的大自然地區[36]。某些地區也成立荒野保護區,以確保對當地動植物棲息地的長期保護。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負責監控瀕臨絕種和威脅的動植物,並在全國成立許許多多的動植物棲息保留區。這些動植物保護區域全部加起來高達2,643,807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28.8%[37]。這些土地都由聯邦政府保護,但有些地區也放寬允許石油的勘查、採礦業和大農場的經營。

水文與山脈

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長的河流,水系全長6270公里,為世界第四長河(前三為尼羅河亞馬遜河長江);流域面積2,980,000平方公里,是北美大陸流域面積最廣的水系,兩岸多湖泊和沼澤。本流源頭在明尼蘇達州落基山北段,流經中央大平原,注入墨西哥灣。除了主流外,可通航的支流約有40條,水深2.75米的航道達1萬公里,並通過運河與五大湖連成一巨大的內河航運系統。

東部的阿巴拉契亞山脈和西部的洛磯山脈(屬於世界最長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是美國的兩大山脈。

洛磯山脈位於北美洲西部,從加拿大橫越美國西部、直到新墨西哥州,綿延超過4800公里。洛磯山積雪融化補充河流和湖泊的水源,占美國全部淡水水源的1/4。該山脈蘊藏着豐富的自然資源。

地區劃分

美國人口調查局將美國分成四大地區,然後再細分為九個分區:

  • 第一區 (東北)
    • 第一分區 (新英格蘭區)
    • 第二分區(中大西洋區)
  • 第二區 (中西部)
    • 第三分區(中部東北區)
    • 第四分區 (中部西北區)
  • 第三區 (南部)
    • 第五分區 (南大西洋區)
    • 第六分區 (中部東南區)
    • 第七分區 (中部西南區)
  • 第四區 (西部)
    • 第八分區 (山嶽區)
    • 第九分區 (太平洋區)

國家公園

黃石是美國的第一座國家公園,也是世界第一個國家公園,由尤利塞斯·S·格蘭特於1872年簽署法令成立。1916年,《美國國家公園管理法》頒布,成立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內政部下轄)以管理這些公園,其目的為「保護自然風光、野生動植物和歷史遺跡,為人們提供休閒享受,同時不能破壞這些場所,將之流傳給後代。」

美國目前一共有58座國家公園,14個被列入世界遺產。共有27個州擁有國家公園,包括美屬薩摩亞和美屬維爾京群島。阿拉斯加州和加利福尼亞州各有8座國家公園,居各州之冠。成立國家公園須由美國國會通過相關法案頒布。

憲法

美國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立憲共和國,1789年正式生效的《憲法》是世界上最早並仍在運作的成文憲法。

美國憲法以及權利法案等一系列修正案致力維護公民自由:包括言論、宗教信仰和出版自由;接受公正審判的權利;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選舉權、被選舉權和財產權。雖然美國獨立宣言被認為是世界人權進展的里程碑,其後制定的憲法被視為是民主和人權的重要文獻,但美國本身歷史證明,其具體實踐中也有爭議:直到1865年奴隸制度廢除;女性到1920年取得投票權;1964年《民權法案》才正式立法禁止涉種族歧視的法律。

國會

美國國會實行兩院立法體制,設眾議院和參議院。

美國眾議院設435個席位,代表各自的國會選區,每州按人口多寡選出一定比例的議員,眾議員任期2年。席位根據人口分布,每10年重新劃分一次,每個州最少都會分配到1個眾議院席位。因各州人口的消長變化,目前各州在眾議院最新的席次(自2013年起適用),有7個州只有1個議席,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亞州則有高達53個議席,其次是得克薩斯州36席,紐約州27席,佛羅里達州27席,伊利諾伊州賓夕法尼亞州各有18席。

美國參議院設有100席,而無論人口眾寡,每個州在參議院都有2個席位,這保障小州在聯邦的地位和利益。參議員任期6年,每隔兩年約三分之一的參議員必須重選。

總統

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武裝部隊總司令,有權提名聯邦各部部長和局長、最高法院法官、大使等各項人選,在獲得參議院三分之二通過後即可上任。任期內全家居住在白宮內。總統可以否決任何獲國會通過的法案,但是如果法案獲國會兩院均以三分之二票數通過,總統的否決權將會被推翻。總統可以向國會提出各種咨文和立法計劃。

總統每四年選舉一次,個人最多只能任兩屆。雖然總統和副總統選舉是由全民普選方式舉行,不過產生方式是由選舉人票(選舉人由民選產生)所決定——除了緬因內布拉斯加兩個州按普選票得票比例分配選舉人票外,其餘48個州和華盛頓特區均實行「勝者全得」制度,即把本州的選舉人票全部給予在該州獲得相對多數普選票的總統候選人,全國選舉人票為538張,候選人至少獲得270票才能當選,數目等同國會議員總和及三張華盛頓特區的選舉人票。選舉人團所謂「間接選舉」只是禮儀性的程序,當選的選舉人在選舉人團投票時必須把票投給在該州獲勝的總統候選人,因此大選結果通常在大選投票日當天便可根據各州選舉結果算出。美國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亞州所擁有的選舉人票多達55張,其次為德克薩斯州的38張,而人口較少的阿拉斯加州等7州則只有3張選舉人票。鑑於這種情況,在歷屆美國總統選舉中,人口眾多的州都成為總統候選人爭奪的重要目標。美國歷史上曾數次發生這種情形,一些總統候選人雖然在大選中獲得的選民票少於對手,卻因得到足夠的選舉人票而當選。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少數選擧人可以操控選舉;相反,選擧人把票投給誰,還是要依靠普選的結果,只是因為當初在設計的時候未能考慮到這種制度所隱藏的缺陷(由於當時美國通訊不發達,為防止民粹主義影響美國,故設立此機構)而導致普選票少於對方但仍舊當上總統的情況(不忠選舉人)。

總統辦事機構

1939年,國會通過一項重組法案,由此創立直接向總統負責的辦事機構。至今機構數量和職員得到大幅擴充。大多數機構的主要領導不須通過國會參議院的確認,只有少數例外,如美國行政管理和預算局局長和美國貿易代表(皆為內閣部長層級),其中許多工作人員來自聯邦政府部門。各辦事機構都由白宮辦公廳主任領導。

目前有以下組成機構:

  • 白宮辦公廳:該機構是為總統個人服務的,其成員由總統任命無需參議院批准。高官一般由總統的競選班底和親信擔任,少數職位由競選班子以外的學者或專家擔任。白宮辦公廳主任和副主任負責領導。
  • 經濟顧問委員會
  • 環境質量委員會
  • 國家安全委員會
  • 國土安全委員會
  • 行政辦公室
  • 管理和預算辦公室:1921年成立,局長為內閣部長層級,須獲得參議院通過。
  • 國家毒品控制政策辦公室
  • 科學和技術政策辦公室
  •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首長「美國貿易代表」為內閣部長層級,須獲得參議院通過。
  • 經濟復甦顧問委員會
  • 情報顧問委員會

州與地方選舉

美國各州政府均擁有自己的州憲法,擁有自己的州參眾兩院(除了內布拉斯加州只有一個議院)。各州舉行選舉的年分皆不相同。州長任期四年(佛蒙特州和新罕布什爾州的州長任期兩年),可以連任,部分州會對州長的任期設限制,一些州則不設任期限制。

聯邦與州政府的關係

在聯邦體制內,州與聯邦政府的關係很複雜。根據美國法律,各州是主權實體。然而,在美國內戰和「德克薩斯州訴懷特案」建立的規則是,州無權脫離聯邦;根據憲法,也無外交權。美國聯邦法律在經過憲法授權的領域要高於各州所制訂的不同的法律,但是聯邦政府的權力只能在憲法規定的範圍之內行使;所有未授予聯邦政府的權力由州政府和人民自行保留。

最近幾年,聯邦政府在醫療、教育、福利、交通、住宅以及城市發展等領域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各州的憲法與聯邦憲法基本相符,除了在一些細節上有所不同,其中包括人權和政府組織。而在商業、金融、公共服務和福利機構等方面,州憲法往往比聯邦憲法更為詳細。

政黨

美國聯邦和州的政府與議會主要有兩個政黨競爭:共和黨民主黨。一些小黨的參選人有時也有可能當選。

共和黨通常在社會議題上屬於社會保守派、在經濟議題上屬於古典自由主義,對外奉行強硬的國防外交政策,屬於干涉主義路線。

民主黨通常在社會議題上屬於自由派、在經濟議題上屬於進步主義自由主義的路線。

美國人一般會傾向支持兩黨中的其中一個,不過一些人也會支持獨立的小政黨的候選人,包括自由黨綠黨憲法黨等。[38]

1933年-1995年,民主黨一直控制國會兩院,共和黨僅在1947年-1949年和1953年-1955年兩屆會期短暫取得多數。

1994年共和黨革命後,除了2001-2002年民主黨在參議院暫時佔多數外,共和黨控制國會兩院並保持在兩院的多數優勢直到2007年1月,2010年11月期中選舉中,共和黨重新奪回眾議院的多數,控制眾議院。

在總統選舉方面,自1860年林肯總統當選以來,共和黨一直保持總統職位(四屆除外)直至1932年羅斯褔當選總統。1952年民主黨結束其在白宮20年的執政地位。此後共和黨多能保持總統職位,而民主黨則控制國會。

2008年11月4日民主黨候選人貝拉克·奧巴馬當選第44屆美國總統,於2009年1月20日就任,成為美國史上首任非裔美國人總統。

2016年11月9日,共和黨唐納·川普當選第45任美國總統,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政治素人總統。

經濟

美國經濟高度發達,生產規模巨大,生產技術領先,部門結構完整;農工業均發達先進;公路、航空的技術及運量均居世界首位;對外貿易額世界第二;金融業非常發達;經濟規模長期居世界首位,人均GDP超過5萬美元,高居人口5000萬(含)以上國家首位,是世界上重要的經濟體,在人類的經濟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發展史

綜觀美國經濟史,是一個成功的從殖民地經濟逐漸過渡到在20世紀時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國的歷程。

美國於19世紀末期就已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至今國民一直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2000年代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就超過四萬美元,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

現狀

截止到2010年,美國人口總計已達到3.08億,是世界上人口僅次於中國印度人口第三大國,人口增長率為0.59%[39]。其中,白人占64%,其餘分別為拉美裔、非洲裔、亞裔等。從各州情況來看,加利福尼亞州是美國人口最多的州,為3720萬;懷俄明州人口最少,只有56.4萬;得克薩斯州人口絕對數量增長最多,比2000年增加430萬,達到2510萬。美國黑人、拉美裔和亞裔等少數族裔總人口已達到1.007億人(截至2006年7月),美國拉美裔人口突破5000萬,占美國人口約六分之一(16.66%),繼續穩居美國頭號少數族裔位置。美國華裔人口約400萬(截至2011年)。通用英語。其中約300萬人能夠說漢語。51.3%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其他居民信奉天主教、猶太教等,不屬於任何教派的占4%。

依據2000年的人口普查,大約有79%的人口居住於都市[40],美國是一個種族差異巨大的多民族國家,全國有31個民族(或者說是種族)超過了一百萬人,一百萬人以下的民族還有更多[41]

大多數的美國人(在2004年有74.67%)[42]是歐洲白人移民的後代,這些移民當時在首批殖民地安居,許多是在內戰後的「南部重建運動」中來到美國的,由於非白人的移民以及少數族群的高出生率的緣故,非拉美裔人的白人比率正在逐漸下跌[43]

主要的歐洲原籍是德國(15.6%)、愛爾蘭(10.8%)、英格蘭(8.7%)、意大利(5.6%)和斯堪的納維亞(3.7%);很多也來自斯拉夫國家,如波蘭俄羅斯等;其他的移民來自東歐、南歐和加拿大的法語區。

美國原住民如印第安人則有440萬人[44],其中約有35%居住在政府規劃的原住民保留區。

亞裔美國人(不包括夏威夷人和太平洋島嶼住民)是第三大的少數族裔,2005年普查中佔到5%。大多數亞裔美國人集中在西海岸和夏威夷,亞裔中最大的族群來自以色列猶太人)、菲律賓中國印度越南韓國日本

拉美裔人是美國第一大的種族族群,佔總人口的16.1%(2005年),之中自墨西哥移民而來的佔了66%,並且預計在將來幾十年中仍會高速增長。

非裔美國人遍佈全美,不過南方的黑人區為最大,合計3,500萬人(12.12%)。他們的祖先主要是在內戰以前被作為奴隸販賣過來的。

2011年6月28日,美國企業研究所(AEI)發表一項愛國精神調查報告顯示,逾6成民眾(有61%的受訪者以身為美國人感到「非常自豪」,25%受訪者感到「很自豪」)以身為美國人深感自豪,且大多數美國人認為從軍是愛國的一種表現,美國民眾普遍對美國軍隊評價高[45]

社會階層

2004年美國社會學Leonard Beeghley調查出的五類美國社會階層分布如下[46],收入單位都是美元:

  • 高收入家庭占5%——家庭淨財富在100萬以上,普遍具有大學以上文化;
    • 其中頂級高收入家庭占0.9%——千萬富翁與億萬富豪;
  • 中產階層(白領)占46%——平均男性年收入5.7萬,女性年收入4萬,基本是大學畢業;
  • 工人階層(藍領)占40-45%——平均男性年收入4萬,女性年收入2.6萬,大多是中學畢業;
  • 貧窮階層占12%——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平均家庭年收入1.8萬,一些是中學畢業。

按照個人或家庭收入高低所形成的社會階層來看,明顯得出個人受教育程度與之關係密切,2005年美國全體家庭的年收入中位數為46326美元,而18%的家庭收數超過10萬美元,而個人年收入的中位數則為32,140美元(僅計算25歲以上的個人)[47]。擁有較罕見的工作技巧,或從事社會上普遍認為較為重要工作的人,也是較高社會地位的人,而這些人通常有較高的個人收入:具有專業與博士學位的人的收入是美國收入前15%的主要組成部分,前15%的收入者平均賺取62,500美元以上;而具有大學學士學位的人的收入居於中產行列,他們大多屬於是中產階層[48]

參考文獻

  1. 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Dealing with Diversity. Chicago: Kendall/Hunt. ISBN 0-7872-8145-X.
  2. Wildlife Library. National Wildlife Federation. [2014-12-23]. 
  3. Maugh II, Thomas H. Who was first? New info on North America's earliest residents. Los Angeles Times (Los Angeles County, California: Los Angeles Times). 2012-07-12 [2015-02-25]. 
    What is the earliest evidence of the peopling of North and South America?.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June 2004 [2007-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28). 
    Kudeba, Nicolas. Chapter 1 – The First Big Steppe – Aboriginal Canadian History. The History of Canada Podcast. 2014-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1). 
    Guy Gugliotta. When Did Humans Come to the Americas?. Smithsonian Magazine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February 2013 [2015-06-25]. 
  4. Greene, Jack P.; Pole, J.R., eds. (2008). A Companion to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pp. 352–361.
    Bender, Thomas. A Nation Among Nations: America's Place in World History. New York: Hill & Wang. 2006: 61. ISBN 978-0-8090-7235-4. 
    Overview of the Early National Period. Digital History. University of Houston. 2014 [2015-02-25]. 
  5. Carlisle, Rodney P.; Golson, J. Geoffrey. Manifest Destiny and the Expansion of America. Turning Points in History Series. ABC-CLIO. 2007: 238. ISBN 978-1-85109-833-0. 
  6. The Civil War and emancipation 1861–1865. Africans in America. Boston, Massachusetts: WGBH Educational Foundation. 1999. (原始內容存檔於1999-10-12). 
  7. Britannica Educational Publishing. Wallenfeldt, Jeffrey H., 編. The American Civil War and Reconstruction: People, Politics, and Power. America at War. Rosen Publishing Group. 2009: 264. ISBN 978-1-61530-045-7. 
  8. Work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Library of Congress. [2015-01-16]. 
  9. Tony Judt; Denis Lacorne. With Us Or Against Us: Studies in Global Anti-Americanism. Palgrave Macmillan. 2005-06-04: 61. ISBN 978-1-4039-8085-4. 
    Richard J. Samuels. Encyclopedia of United States National Security. SAGE Publications. 2005-12-21: 666. ISBN 978-1-4522-6535-3. 
    Paul R. Pillar. Terrorism and U.S. Foreign Policy.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1-01-01: 57. ISBN 0-8157-0004-0. 
    Gabe T. Wang. China and the Taiwan Issue: Impending War at Taiwan Strait.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2006-01-01: 179. ISBN 978-0-7618-3434-2. 
    Understanding the "Victory Disease," From the Little Bighorn to Mogadishu and Beyond. DIANE Publishing. : 1. ISBN 978-1-4289-1052-2. 
    Akis Kalaitzidis; Gregory W. Streich. U.S. Foreign Policy: A Documentary and Reference Guide. ABC-CLIO. 2011: 313. ISBN 978-0-313-38375-5. 
  10. Average annual wages, 2013 USD PPPs and 2013 constant prices. OECD. [2016-04-30]. 
  11. U.S. Workers World's Most Productive. CBS News. 2009-02-11 [2013-04-23]. 
  12. Manufacturing, Jobs and the U.S. Economy. Alliance for American Manufacturing.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7). 
  13. U.S. and World Population Clock.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016-07-11]. 
  14. Trends in world military expenditure, 2013.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April 2014 [2014-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04). 
  15. Cohen, 2004: History and the Hyperpower
    BBC, April 2008: Country Profil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Geographical trends of research output. Research Trends. [2014-03-16]. 
    The top 20 countries for scientific output. Open Access Week. [2014-03-16]. 
    Granted patents. European Patent Office. [2014-03-16]. 
  16. 劉芳、章文欽. 第十五章 澳門與歐亞各國的關係:六 美國. 《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匯編(下冊)》. 澳門基金會. 1999-11. ISBN 972-658-080-3. 「𠼤」為粵語字也是喃字
  17. 《籌辦夷務始末·卷之七十二》。出自《遵旨復奏借俄兵助剿髮逆並代運南漕折》,原文:「咪例𠼤人性質醇厚,其於中國素稱恭順。」
  18. 件名:米利堅國商船求在寧波報稅通商事(556486). Catalog.digitalarchives.tw. 2016-06-16 [2017-05-23]. 
  19. 千叶 谦悟. 言语文化交流之翻訳语 ―近代中国语を轴之して―. 早蹈田大学高等研究所. 2009-03-06 (日語). 
  20. 20.0 20.1 20.2 20.3 20.4 (美)Gary B.Nash 等 編著. 《美國人民/上》. 劉德斌 主譯.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 4. ISBN 978-7-301-09546-1. 
  21. Stephanson's Manifest Destiny: American Expansionism and the Empire of Right examines the influence of Manifest Destiny in the 20th century, particularly as articulated by Woodrow Wilson and Ronald Reagan
  22. Robert J. Miller. Native America, Discovered And Conquered: Thomas Jefferson, Lewis & Clark, And Manifest Destiny. Greenwood. 2006: 120. 
  23. Manifest Destiny- An interpretation of How the West was Won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6-09-06.. Crossroads of Earth Resources and Society. URL accessed on 4 May 2006.
  24. 加利福尼亞(下加利福尼亞半島仍屬墨西哥)、內華達、猶他的全部地區,科羅拉多、亞利桑那、新墨西哥和懷俄明部分地區
  25. Eric Foner and John A. Garraty, The Reader's Companion to American History. Page 576. 21 October 1991. Houghton Mifflin. ISBN 978-0-395-51372-9.
  26. Walker, John F, and Vatter, Harold G The Rise of Big 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Page 63. M.E. Sharpe: May 1997. ISBN 978-0-7656-0067-7.
  27. World Factbook: Area Country Comparison Table. Yahoo Education. [2007-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24). 
  28. Countries of the World: 20 Years of World Facts. geographic.org. [2008-08-17]. 
  29. Population by Sex, Rate of Population Increase, Surface Area and Density (PDF). Demographic Yearbook 2005. UN Statistics Division. [2008-03-25]. 
  30. United States.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16-11-29]. 
  31. 美自稱面積比中國大-有四種統計方法 號稱排世界第三. World.people.com.cn. [2017-05-23]. 
  32. Mississippi River[失效連結]. 2004. Visit Bemidji- First City on the Mississippi. URL accessed 2006-05-03.
  33. Peakbagger.com, Colorado 14,000-foot Peaks, URL accessed 2006-05-03.
  34. "California Imposes First Mandatory Water Restrictions to Deal With Drought" by Adam Nagourney. 1 April 2015. NYTimes.com. URL accessed 3 April 2015.
  35. National Biological Service, Our Living Resources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7-11., URL accessed 14 June 2006.
  36. National Park Service, National Park Service Announces Addition of Two New Units, National Park Service News release(28 February 2006),URL accessed 13 June 2006.
  37. Republican Study Committee, Federal Land and Buildings Ownership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0-05-24., (19 May 2005), URL accessed 13 June 2006.
  38. Secretary of the Senate. United States Senate Art & History: Party Divi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enate, 1789—Present. 2006年6月21日。
  39. People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1-01-06.. 12 June 2006. American Fact Finder. Accessed 13 June 2006.
  40. "United States -- Urban/Rural and Inside/Outside Metropolitan Area". United States Census 2000. URL accessed 29 May 2006.
  41. Table 2. Ancestries With 100,000 or More People in 2000: 1990 and 2000. Ancestry: 2000 - Census 2000 Brief. URL accessed 2006-05-29.
  42. USA QuickFacts from the US Census Bureau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8-04-21.
  43. Adams, J.Q.; Pearlie Strother-Adams. Dealing with Diversity. Chicago, IL: 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2001. 0-7872-8145-X. 
  44. Native American popu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6-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6-19). 
  45. 調查顯示86%美國民眾以身為美國人自豪. 鳳凰. 2010年6月29日 (中文). 
  46. Beeghley, L. (2004).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Boston, MA: Pearson, Allyn & Bacon.
  47. U.S. Census Bureau, median income of persons, age 25 or older. [2006-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19). 
  48. U.S. Census Bureau, household income, 2006. [2007-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