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孟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孟軻

孟子1.jpg
鄒國亞聖公孟子畫像,國立故宮博物院
出生 前372年周烈王四年)
鄒國(今山東鄒縣
逝世 前289年周赧王二十六年)(83歲)
年代 古代哲學
倫理學
理論

後設倫理學
規範性 · 描述性
效果論
義務論
美德倫理學
關懷倫理學
善與惡 · 道德

應用

生物倫理學 · 網絡倫理學 ·
神經倫理學 · 醫學
工程 · 環境
人權 · 動物權利
法律 · 媒體
商業 · 市場營銷
宗教信仰 · 戰爭

核心問題

正義 · 價值
權利 · 責任 · 美德
平等 · 自由 · 信任
自由意志 · 同意
道德責任

主要思想家

孔子 · 孟子
蘇格拉底  · 柏拉圖
亞里士多德 · 阿奎那
休謨 · 康德
邊沁 · 密爾
齊克果 · 尼采
羅爾斯  · 諾齊克  · 辛格

列表

倫理學主題列表
倫理學家名錄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男,鄒國(今山東鄒縣)人。東周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字號在漢代以前的古書沒有記載,但曹魏晉代之後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輿等三個不同的字號,字號可能是後人的附會而未必可信。

孟子:名鄒國(今山東鄒縣)人。東周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

生平事跡

生卒年月因史傳未記載而有許多的說法,其中又以《孟子世家譜》上所記載之生於周烈王四年(前372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較為多數學者所採用。

孟軻:孟子畫像。

孟子之弟子萬章與其餘弟子著有《孟子》一書。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1],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孟軻:孟子畫像。

經歷

家世

孟軻:孟子畫像。

據說孟子是魯桓公的庶長子慶父的後代,孟慶父之子公孫敖另立一族,為孟孫氏,或稱仲孫氏、孟氏魯穆公八年(公元前408年),齊國攻破了孟孫氏的食邑郕城,孟孫氏子孫遂分散開來。

孟軻:孟子畫像。

孟子的祖先就從魯國遷居到鄒國(今山東省鄒縣),於是孟子自此成了鄒國人。相傳其父名為,字公宜;其母親的姓氏也有仉氏李氏之說。據說,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斷杼教子」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後世母教之典範。

孟軻:孟子半身像。

亞聖

在十五、六歲時到達魯國後有一種說法是拜入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下,但根據史書考證發現子思去世時離孟子出生還早幾十年,所以還是如《史記》中所記載的受業於子思的門人的說法比較可信。

孟軻:孟母三遷畫像。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遊說各國。但是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傳世,篇目為:《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孟軻:孟子與朱元璋是天生的對立者。

南宋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發揮詳盡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

孟軻:孟子塑像。

身後榮辱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漢書·楚元王傳贊》說:「自孔子歿,綴文之士眾矣。唯孟軻……博物洽聞,通達古今,其言有補於世。」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並不很高,甚至有一首諷刺孟子的打油詩:「乞丐何曾有二妻?鄰家焉有許多雞?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2]

自中唐的韓愈著《原道》,把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取代了顏回成為「亞聖」。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元豐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廟

以後《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 (書)》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元朝至順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明朝朱元璋輯有《孟子節文》,刪掉《孟子》裡的章句,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等[3]

朱元璋曾說「使此老在今日寧得免耶!」[4]越南學者張漢超在文章中說:「為士大夫者,非堯舜之道不陳前,非孔孟之道不著述。」

思想

孟子思想主要分為政治哲學,即仁愛,以及人生哲學,即性善

性善與性惡

先秦儒家對於人性善惡問題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在中國人性論史上,第一個提出性善論的是孟子。他認為,人性是善的,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孟子認為,人生來都有最基本的共同的天賦本性,這就是「性善」或「不忍人之心」,或者說對別人的憐憫之心、同情心。他舉例說,人突然看到小孩要掉到井裡去(「乍見孺子將入於井」),都會有驚懼和同情的心理。這種同情心,並不是為了討好這小孩子的父母,也不是要在鄉親朋友中獲得好名聲,也不是厭惡見死不救的名聲,而完全是從人天生的本性中發出來的,這就是「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心」也叫「惻隱之心」。此外還有「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種心﹙也叫「四端」或「四德」﹚,就是孟子論述人性本善的根據。孟子認為,人與禽獸的差別很微小,僅僅在於人有這些「心」。如果沒有這些「心」,就不能算作是人。在他看來,如果為人而不善,那不是本性的問題,而是由於捨棄了本性,沒有很好地保持住它,絕不能說他本來就沒有這些「善」的本性。

因此,人如果有了不善的思想和行為,就應閉門思過,檢查自己是否放棄了那些天賦的「心」,努力把這些「心」找回來,以恢復人的本性。這就是孟子所說的「求其放心」,後世稱為「復性」。如果反省自己,一切都合乎天賦的道德觀念,那就是最大的快樂,這就是孟子所說的「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孟子的性善論對傳統思想影響很大,宋代以後流傳的《三字經》第一句話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論也成為後來儒家的正統觀念。

在先秦儒家中,有一派反對孟子的性善論,而主張性惡論。這一派的代表就是荀子。荀子提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的著名論點。他認為,人生來的本性是:餓了就想吃飽,冷了就想穿暖,累了就想休息,這是人之本性的真實表露。在他看來,「好利」、「疾惡」、「好聲色」等,都是人的自然情慾,也是人的性惡的表現。而善的道德意識是後天人為加工的結果。這種後天人為的加工就叫「偽」。

荀子針對孟子的性善論,第一次運用「性」與「偽」的範疇來說明人的自然本性和社會道德的關係,反對把人的自然屬性道德化,強調「性偽之分」,認為人的自然本性是基於生理機能而產生的物質生活的欲求,而社會道德規範是對這種欲求的限制和調節,二者是對立的。同時,二者又是統一的,「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後聖人之名一」。意思是說,沒有自然本性,就用不會有社會道德的人為加工;沒有人為加工,人性就不能由惡變善。聖人的作用就在於把「性」和「偽」很好的結合起來、統一起來。

荀子較全面的論述了「性」與「偽」的對立統一關係,並着重強調對人性的改造,提出了「化性起偽」、「塗之人可以為禹」等觀點,認為人都有改變本性,成為聖人的可能。荀子性惡論的觀點對法家影響甚大。

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

為貴,社稷次之,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這就是孟子的民本思想(部份人以為孟子是民主的先驅)。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孟子認為取得政權要有愛民之心,還要有合法的手段。而且政權還要有取決於民意,若上位者的德行和為政不為百姓所接受,那上位者就要喪失繼續執政的資格了。

孟子並引用尚書太誓篇的:「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告誡人君重視民心。正因此原因,《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

五代十國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並成為「十三經」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劉三吾等人刪節《孟子》中的有關內容。[5][3]如《盡心篇》,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十字。

又《盡心篇》,刪「吾今而後知殺人親之重也:殺人之父,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人亦殺其兄。然則非自殺之也,一間耳。」七句。又《離婁篇》,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六句[6]

仁政與王道

孟子主張君主行仁政,承接性善論,孟子認為「人有不忍人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君主只要將自己的仁德推廣,所謂「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愛護自己的家人,到愛護國民,就是仁政。

推行仁政的具體措施是行「王道」,要使人民富足,百姓安樂,即「保民而王」,人民自然擁戴君主,國家自然富強安定。

關於孟子究竟是主張王道還是德道學術界意見不一。「王道」思想應該是「內聖外王思想」的簡稱,而內聖外王思想出於道家《莊子·天下》篇。從馬王堆帛書和郭店簡思孟學派代表作《五行》看,孟子主張的是善道和德道。

《五行》講:仁義禮智四行全,善道也;仁義禮智聖五行全,德道也。善道,人道也;德道,天道也。《童子問易》總結由《易經》而來的德道說:所謂德道,就是博愛、厚生,公平、正義,誠實、守信、文明、和諧,革故、鼎新,民主、法治之德性與德行。[7]

後世紀念

主要封贈

  • 齊宣王封孟子為稷下學宮第一任上大夫。
  • 1083年(宋元豐六年),升鄒國公。
  • 1330年(元至順元年),加贈為鄒國亞聖公。
  • 1452年(景泰二年),孟子嫡派後裔被封為翰林院五經博士,子孫世襲
  • 1530年(嘉靖九年),奉為亞聖,罷公爵。
  • 1914年(民國三年),第73代翰林院五經博士孟慶棠改封奉祀官。
  •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改稱亞聖奉祀官

孟子後代

評價

  •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評價孟子:把孟子說成孔子的繼承人,並認為聖人之道在孟子以後失傳,使孟子在道統中具有了與孔子同等的地位。
  • 北宋蘇洵著有《蘇評孟子》二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 南宋陸象山認為:孟子以先立其大而盡心知天,所謂「大」字,即指「本心」(本體之心)或理。
  • 明太祖命大學士劉三吾刪孟子,編孟子節文。
  • 王陽明:心學高峰。
  • 朱元璋輯有《孟子節文》,刪掉《孟子》裡的章句,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
  • 傅斯年認為孟子的邏輯功夫遠不如荀子,其討論性善的言論「放而無律」,「孟子之詞宜在淳于髠之上,荀卿之下也。」[8]

流行文化

  • 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中黃蓉曾說道:「孟夫子最愛胡說八道,他的話怎麼也信得的?」
  • 小說《大秦帝國》記載張儀與孟子的兩次論戰。

參見

研究書目

歷代善本

以下為孟子相關參考論著資料:[9]

外部連結

參考文獻

  1. 趙岐在《孟子注》書前的總序《孟子題辭》中讚揚「帝王公侯遵之,則可以致隆平,頌清廟;士大夫蹈之,則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勵操者儀之,則可以崇高節,抗浮雲。有風人之託物,《二雅》之正言。可謂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亞聖之大才者也」。這是「亞聖」一詞最早的出現。
  2. 王培軍:《小說旁證》引清人潘永因編纂《宋稗類鈔》卷六一
  3. 3.0 3.1 鍾葵. 朱元璋貶孔不成便「刪孟」. 廣州日報. 2011-08-11. 
  4. 全祖望《鮚埼亭集》卷35
  5. 容肇祖《明太祖的〈孟子節文〉》一文說:「今北平圖書館,藏有洪武二十七年刊《孟子節文》一部,可見所刪八十五條內容如何。」(《讀書與出版》二卷四期,1947年4月上海生活書店刊)
  6. 楊伯峻《孟子譯注》
  7. 任國傑:《<易傳>的「宗揆驅鬼」「以形判道」》(大連:遼寧師範大學學報,2014,(4),478)
  8. 傅斯年《性命古訓辯證》,164頁;收錄於《傅孟真先生集》第三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1952年。
  9. 何晉編著:《新編中國歷史文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2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