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刘铭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刘铭传



图片来源大纪元
性别
出生 1836年9月7日
大清安徽合肥西乡
逝世 1896年1月12日 〔60岁〕
大清安徽合肥
国籍 大清
别名 大潜山人
教育程度 私塾
活跃时期 19世纪

刘铭传(1836年9月7日-1896年1月12日),省三室号盘亭大潜山房谥号壮肃,是一位出身安徽合肥淮军将领和台湾巡抚

因协助平定太平天国、“撚乱”而投入湘军、淮军,转而成为地方团练领袖,并开始接触西学及洋务运动新知识分子,思想转倾向改良主义;后又在抗法保台一战中闻名,成为著名的军事将领,并因而介入台湾建省与洋务运动,成为台湾建省后首任巡抚,其治台策略与理念,后来由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承续,是推动台湾现代化建设的先驱者。是中国清朝末期的一位将军和大臣,是淮军重要将领。1885年10月12日,清政府改台湾府为行省,命刘铭传为巡抚。

生平

早年经历

1836年9月7日,刘铭传出生于安徽肥西县刘老圩一个世代耕织务农的农家,因排行第六、脸上有麻点,人称刘六麻子。刘铭传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父亲是盐枭 ,他在15岁时也投入贩运私盐的行列。

1859年,刘铭传(24岁)募集地方壮丁组成“铭军”对抗太平天国。1862年 ( 同治元年 ) 二月,李鸿章曾国藩指派,前往家乡合肥招募淮军。刘铭传同张树珊潘鼎新吴长庆等各领本部团练投奔。曾国藩对这批新募淮勇极为重视,所有器械粮饷的供应悉仿湘军,手订营制,亲到校场检阅,命刘铭传充任“铭字营”营官。他因无如湘军对儒家传统的朿缚,加上盐枭的冒险、开拓性格,所以能以积极接受西方的新观念。“铭字营”中多为刘家子弟,刘铭传在营中职务最高,辈份也最高,其骨干将领皆为刘家子弟和刘铭传办团练中结纳的“同里敢战之士”,他们绝对服从刘铭传的指挥,成了刘铭传起家的重要帮手。

四月,刘铭传率领“铭字营”和张树声的“树字营”等淮军一起,从安庆乘坐外国商船驰往上海驻防。五月二十日刘铭传率部与太平军初次接战,先后占领杭头和新场两地,直迫南汇城下。此时,南汇太平军守将吴建瀛和刘玉林发生动摇,通过当地团练头目前来乞和。

因吴建瀛还有所犹豫,刘铭传一面派部将前往刘玉林处联络劝降,一面与潘鼎新率部进逼城下,刘玉林乘机挟持吴建瀛出城投降。吴建瀛是安徽人,部下士卒也多是皖北籍,刘铭传以乡情、高官厚禄相引诱,将吴部驻南汇太平军1万多人中老弱裁剪淘汰,收编为 8 营,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实力。

五月三十一日,刘又率部击退从川沙方向来攻的太平军,于第二天乘胜攻占川沙。刘铭传因此升游击,并获赏顶戴花翎

连战连捷

淮军在上海站稳脚跟后,随即奉命进兵苏南。刘铭传与潘鼎新、张树珊等率3000淮军,由水路直扑福山。登岸后,骄兵轻进,在同观山与太平军遭遇激战,被打溃。后来,在由外国雇佣军组成的洋枪队援助下夺下福山。刘铭传升“以总兵补用”,不久担任江苏狼山镇守使。随后,刘率部同其他淮军一起,连占太仓昆山,攻下江阴县城。刘铭传又被升为记名提督。十二月,刘铭传乘机向无锡太平军发起进攻,经过一天巷战,俘守将黄子隆、黄德懋父子以下 2 万多人,被清廷“加恩赏头品顶戴”。

1862 年 ( 同治二年 ) 十二月,刘铭传奉命率部参加合围常州的战役,由于城内太平军“顽强抵抗,寸土必争”,刘铭传等部淮军数次进攻均被打退,伤亡惨重,经过 4 个多月激战,才攻下常州这座孤城。淮军入城后,疯狂屠杀了护王陈坤书以下太平军将士近万人,刘因功被赏穿黄马褂。攻下常州、苏州以后,淮军实力大为扩展,刘铭传部已独立成军。辖有左、中、右 3 军,每军 6 营,共 18 营,另有炮营1 营,加上亲兵营及幕僚人员,铭部拥有 9000 多人,洋枪 4000 多支,成为淮军中的劲旅。

1863年 ( 同治三年 ) 七月,太平天国洪秀全之子洪天贵福洪仁玕等护送到广德,后又被堵王黄文金迎往湖州,不久复回广德。刘铭传奉令跟踪追击,攻陷湖州、打下广德,毙太平军堵王黄文金。洪仁玕、洪天贵福辗转至江西,先后被俘殉难。刘铭传被清廷补授直隶提督。年仅 28 岁的刘铭传,一步步登上清朝军队的最高军阶,成为当时淮军将领中任军职最高的人。

镇压捻乱

1864年 ( 同治四年 ) ,曾国藩督师剿捻军,刘铭传奉令率军由广德北上。时清将僧格林沁正率精锐骑兵尾随捻军左奔右突,疲于奔命。铭军秉承曾国藩、李鸿章旨意,保存实力,驻六安霍山一带按兵不动。僧格林沁部 1.1 万多人马被捻军全歼,僧格林沁毙命。清廷闻讯震怒,严旨申饬曾国藩,给刘铭传以革职留任的处分。十一月,刘铭传尾追捻军,冲过周家口,强渡沙河,在宏济桥与捻军赖文光任化邦牛洛红等遭遇,铭军凭借洋炮队火力,杀伤捻军甚众,于次年三月攻下黄陂县城,刘铭传因此官复原职。九月,捻军赖文光部与张宗禹部冲破曾国藩的沙河防线,进军河南中牟,分为东、西捻军。曾国藩河防战略失败,引咎辞职,清廷令李鸿章接任。李鸿章趁机扩充淮军,由 4 万人扩展到 7 万人,铭军马营增加尤为迅速,在淮军 28 个马营 7000 多匹战马中,约有 13 营 3500 多匹隶属铭军。铭军负责追剿东捻军,历时三载,最后在杨州瓦窑铺将东捻军战败。清廷授予刘铭传三等轻车都尉世职,赏给白玉柄小刀等物品。刘铭传以封赏太少,告积劳成疾不能坐骑为由,请假回乡养病。在东捻军垂危之际,西捻军闻讯驰援,直逼天津。清廷惊恐,严旨不停催促刘铭传率军护卫。刘铭传向李鸿章献计,将西捻军引到黄河、运河、徒骇河之间的狭长地带,铭军在西捻军被围后与之决战,致西捻军全军覆没。刘铭传以收平西捻军的全功而晋爵一等男。

失意闲居

随后赴陕甘,配合左宗棠镇压回民叛乱。至陕甘后,刘铭传头伤后遗症复发,加之李鸿章保荐出任陕西巡抚未成,以“脑痛欲裂”为由,奏准获假 3 个月回原籍 ( 安徽合肥 ) 休养。此时铭军已有 2 万人马,刘铭传推荐甘肃提督曹克忠统领。刘回家不久,铭军武毅右营士兵因不服曹克忠管理而发生哗变。因此,刘铭传以荐举非人而受革职处分。刘铭传心灰意冷,退志更坚,即在家乡大兴土木,修建庄园,修成合肥西乡的刘老圩和六安麻埠刘新圩

重启重任恪守台湾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清廷重新启用刘铭传,光绪十年九月十一日派其以福建巡抚身分督办台湾军务,刘铭传1884年7月16日抵台后积极整备岸防,主张乱世用重典,并表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渐使当地军民心悦诚服,万众一心,并得仕绅林维源、秀才丘逢甲协助。

法军进军鸡笼

1884年8月4日,法军远东舰队司令孤拔(Anatole-Amédée-Prosper Courbet,1827年6月26日-1885年6月11日)逼近鸡笼 ( 今基隆市 ),并派一副官登岸谈判,要求守军于翌日上午八时以前将所有炮台交出,但守军置之不理。翌日,法军船舰在副司令利比士指挥下齐向当地炮台猛烈开火,并摧毁守军数处炮垒及营房,守军于死伤十余人后向内地撤退,法军遂登陆占领鸡笼港,将港内各种设施和炮台进行破坏。6 日下午,法军陆战队向基隆市街搜索前进,并攻击狮球岭 ( 今中山高速公路起点大业隧道中兴隧道之上 ) 。守军在刘铭传亲自统率下奋勇从各个方向进行反击,逐渐缩小包围圈。经过几小时的激战,法军伤亡 100 馀人,狼狈逃回军舰。

法军侵犯基隆首战失败,于是又向清政府提出新的和议条件,清廷再次拒绝。此时,法舰已有预谋地集中于福州马江,乘清军将吏相信“和谈大有进步”、丝毫不作准备之际,于 23 日下午发动突然袭击,把福建水师所有战舰全部击沉,然后炮轰马尾造船厂马江沿岸各炮台。从此,法军就牢牢地掌握了台湾海峡的制海权,得以随心所欲地全力侵台。

于是,孤拔舰队得以再犯基隆,守军奋勇抵抗约两小时,伤亡百馀人,最后被迫后撤。法军乘势登陆进攻,基隆港湾及周围阵地尽失,基隆市区终于沦陷。但法军占领了基隆后,因不习于陆战,进攻狮球岭时,一进丛林,便失去了统一指挥,只得各自为战,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却始终无法攻越狮球岭,一名法军军官在他的日记中说:“狮球岭拖住了我们四千兵力,目前除了基隆,所有的资源都在清国一方,如果遇到任何一名台湾原住民,也必定是清军的游击队。”

法军进军沪尾

这时,法军在利士比(Sébastien-Nicolas-Joachim Lespès,1828年3月13日-1897年8月24日)的指挥下,也正在进攻沪尾 ( 今新北市淡水区 ) 。刘铭传在得到大批法军猛攻沪尾,沪尾不断告急要求增援的消息后,考虑到台北府城是统帅部所在地,军资饷械集中于此,不可稍有疏虞。为保台北,地理形势上沪尾门户防御性非常低,法军几乎可从淡水河河口直驱大稻埕 ( 当时台北最繁华的物资集散地,今台北市大同区迪化街一带 ),而基隆有狮球岭天然屏障,法军难以越过,刘铭传认为沪尾重于基隆,于是决定撤军弃守基隆,移师沪尾。因战况紧急,等不及告知朝廷军机处裁决,先斩后奏弃守基隆,在班师之前,刘铭传惟恐基隆煤矿落入法军之手,下令破坏全部采掘煤矿机具,同时炸毁矿井 ( 今八斗子清国井 ),并烧掉所有开采出来储存的燃煤,作为必要防范措施。

利士比以战舰七艘轰击沪尾市街和各处据点,然后登陆,分几路前进。湘军孙开华等部的用兵之下,预先埋伏在各处的清军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奋起截杀,锐不可当。在短兵相战中,守军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展开近战,而法军却溃不成军,伤亡累累。到最后,法军弹药已罄,全线崩溃,只得奔向海滩,逃回舰上。在这场战斗中,法方自认死27名,伤49名;刘铭传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说:“我军阵亡哨官三员,死伤兵勇百余人,法军被斩首二十五级,枪杀三百馀人。此外又俘获法兵十四名,枭首示众。”通过这次战役,法国人不得不承认:“淡水的败战突然发生,它一方面使我们看出中国兵力的强大,一方面使我们明白局势的危险。这次败战是难以补救的。”自此以后,法国舰队撤往澎湖,加之基隆疫病流行,终使法军放弃台湾,只能轮流在淡水河口对这个海港实施封锁,法军侵台的计画就此宣告破灭。

刘铭传成为台湾建省首任巡抚(1885年-1891年)

中法战争落幕后,清廷于 1885 年决定在台湾建省,刘铭传便成为其首任巡抚;担任巡抚的刘铭传表示建设台湾的重要性:

然而在改制的过渡期间,巡抚刘铭传与原任按察使衔分巡台湾兵备道台湾道),即台湾的实际统治者刘璈湘军出身)之间权责归属不明,加之保台战功之争深化两人间的派系矛盾,终于演变成二刘间的政争。抚道之争虽以刘璈获罪被流放告终,但过程中涉及冒功、诬告

刘铭传任内推动之建设有:

  1. 扩大抚番:讨伐土蕃部落政权,于台北设番学堂,赠与衣食、教算术汉文官话台语及儒家起居礼仪,行土蕃汉化教育。
  2. 增设郡县:除台北府外(府城于1884年由刘璈主导建成)又将台湾府改为台南府,另于中部(台中彰化桥孜图)置台湾府,并拟定省会,全省增至三府、三厅、十一县、一直隶州(台北府淡水县、新竹县、宜兰县、基隆厅、台湾府、台湾县、彰化县、云林县、苗栗县、埔里社厅台南府安平县、嘉义县、凤山县恒春县、澎湖厅、台东直隶州)。
  3. 清理赋税:设官银局,造银币每年数十万两(这是台湾自造银元之始)。
  4. 发展交通:1891年基隆、台北铁路通车(全中国第一条运客铁路)先后添购轮船八艘,远达南洋,连接南北电线,及于福建,扩充基隆煤矿。
  5. 推广农业:鼓励种茶、棉、桑等经济作物、养蚕并拓展水利灌溉设施。
  6. 设新式学堂: 1885年在台北大稻埕六馆街创“西学堂”,是台湾第一个新式学堂, 1886年在大稻埕建昌街设“电报学堂”。
  7. 电灯电报:完成建省工作(1887年),为台湾近代化奠定相当基础,台北府首先有电灯。

但在“抚番”期间,刘铭传也同时对敌对的番人部落采用武力征讨,造成部分土番部落被歼灭,或是被迫逃离原本的活动领域,往深山迁徙。刘铭传并将汉人移往番人撤离的区域居住,导致汉番关系的紧张不断。知名文学家胡适之父,曾任台东直隶州知州胡传,曾对刘铭传的“开山抚番”留下如此严厉的评语:

刘铭传对台湾建设的规划,原以军事为先[1],除希望在岛上建立战时可以自给的军工产业外,同时对清廷亟陈在台湾建立海军力量的迫切性;但受限于财政条件,只能先从兴利的近代化实业及增加收两处著手。除建设多处炮台兵工厂等现代化军备外,[2]他同时推行多项基础建设,包括铺设最初的台湾铁路福州和沪尾(今新北市淡水区)间的海底电缆,办理电报、煤务、邮务……等,唯铁路初期仅竣工大稻埕 ( 今台北市立中兴医院处 ) 到锡口 ( 今台北市松山区 ) 段通车,随即告老还乡,由邵友濂接任;此外,动用大量军力“开山抚番”、清丈全省田赋等,以期就地为防务及新政开拓财源。然而在推行上述新政的过程中,台省财政负担大增,规划或经营不善、官员贪污等问题一一浮现,甚而引发了民间的反抗,其中以1888年彰化县就因清赋问题而爆发以有力乡绅施九缎的叛乱最具代表性,结果只有少数新政项目得以持续推展。[3]刘探勘全台后,预定设在桥仔头(雅作桥孜图,今台中市中心)的省城,负责管理台湾的中路,亦是行政区划调整后新台湾府的府治所在。但在邵友濂接任巡抚后因经费不足令省城停工。

告老还乡

1891年刘铭传告老还乡,台抚一职先由布政使沈应奎署理,再由原湖南巡抚邵友濂接任。总结刘铭传驻台六年,始终未能建立游弋台海的海军舰队,而他为开拓财源而兴办的近代化实业,其深度、广度也有限,未竟全功;但仍开启了台湾官办近代化建设的先声,是清治二百十馀年间治理最为积极的一段时期。

1896年底,刘铭传在家病逝,身前著述有《刘壮肃公奏议》及《大潜山房诗稿》刊行问世。

刘铭传的骨灰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安葬,而是被放置在其后人的家中。2008年10月23日,刘铭传墓园的建设项目在安徽省肥西县正式动土。 2011年4月12日,刘铭传遗骨于大潜山安葬。

逸闻

刘铭传攻克常州后,住进了太平天国护王陈坤书的府邸,发现府内的马槽是青铜所铸;根据盘底的铭文,刘铭传判定这是珍贵的文物,于是筑亭藏盘,起室名盘亭。此盘即为著名的西周青铜器虢季子白盘”,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影响

命名纪念

为了纪念刘铭传在台湾的建设,以其名命名的事物包括:

电视剧

以刘铭传其人其事为本的艺文创作,出现在若干通俗电视剧中,包括:

影视作品 介绍 演员
一品夫人芝麻官
1999年台湾电视公司八点档连续剧,以姓名谐音的“廖闽川”为主角,诙谐地影射了刘铭传在台湾的事迹。 主演者包括张国立(饰演廖闽川)、陈亚兰(饰演廖闽川的妻子)等。
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
2004年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等联合出品的连续剧,由黄力加导演张笑天编剧 刘德凯饰演刘铭传。
台湾1895
2007年中国中央电视台制播的连续剧 刘德凯再度饰演刘铭传。
龙飞凤舞
2014年民间全民电视公司(民视)制播的一部八点档连续剧;以1868年至1888年,20年间的台北大稻埕地区作为故事背景 萧大陆饰演刘铭传(1885年至1891年间担任福建台湾巡抚)。

参考文献

  1. 1.0 1.1 《刘壮肃公奏议/卷二、谟议略/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
  2. 陈德辉,试论刘铭传的海防思想
  3. 黄秀政. 《台湾史志论丛》.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99-06-01: 424页 [1999]. ISBN 957-111-840-0. 
  4. 卢贤秀. 基隆刘铭传路 消失的“爱八路”. 基隆: 自由时报. 2015-11-10 [2016-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