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童第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童第周
原图链接童第周
性别
出生 1902年5月28日
大清浙江省鄞县(今属宁波鄞州)
逝世 1979年3月30日(1979-03-30)(76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育程度 复旦大学
布鲁塞尔自由大学
职业 胚胎学

童第周(1902年5月28日—1979年3月30日),字蔚荪,浙江鄞县。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奠基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1]童第周还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忠诚的爱国者,为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物简介

童第周,字蔚孙,浙江鄞县人,中国胚胎学和发育生物学家。生于1902年5月28日,1979年3月去世。1930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1934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山东大学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动物研究所等单位的教学、科研及行政领导职务,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副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主要贡献之一,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关于文昌鱼发育的实验研究。[2]

童第周出生于大清浙江鄞县(今属宁波鄞州)一个农民家庭。17岁时以插班生考试录取者中最后一名身份进入宁波效实中学就读,后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随后入上海复旦大学就读,于1924年获心理学学位。

1927年入国立中央大学生物系担任蔡翘教授的助教。之后又于1930年赴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留学,1934年获得动物学博士学位。

1930—1934年,童第周在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布拉舍(A. Brachet)实验室开始了胚胎学的研究工作。他在棕蛙(Rana fusca)卵子受精面与对称面的关系的研究中,证明了对称面不完全决定于受精面,而决定于卵子内部的两侧对称结构状态。同期,还完成了海鞘早期发育的研究[3]

1963年,他将雄性鲤鱼DNA放入雌性鲤鱼的卵子内,成为首位成功将鲤鱼克隆的科学家[4]

科研介绍

  • 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
  • 1930—1934年,童第周在比利时的比京大学布拉舍(A. Brachet)实验室开始了胚胎学的研究工作。他在棕蛙(Rana fusca)卵子受精面与对称面的关系的研究中,证明了对称面不完全决定于受精面,而决定于卵子内部的两侧对称结构状态。同期,还完成了海鞘早期发育的研究。
  • 1934年回国后,在青岛继续进行海鞘的研究工作,其目的是研究卵质中的成分在受精前的定位。证明了在未受精卵子中已经存在着器官形成物质,而且有了一定的分布,精子的进入对此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观察到内胚层和外胚层似乎有相当的等能性,而且吸附乳头和感觉细胞的形成依赖于外来因素,说明了卵质对个体发育的重要性。这项研究成果是具有开创性的。

简历

经历

  • 1902年5月28日出生于浙江鄞县一个农民家庭。幼年丧父,家境清贫,靠兄辈抚养,1918年入宁波师范,学习勤奋,成绩优良,后考入宁波效实中学三年级为插班生。
  • 1922年中学毕业,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
  • 1927年毕业后,由中央大学生物系主任蔡堡推荐,任中央大学生物系助教。
  • 1930年由亲友资助到比利时的比京大学留学,1934年获博士学位。
  • 1931年“九·一八”后,日本侵略军开始对中国东北大举进攻,那时童第周正在比利时留学,他出于爱祖国和自觉抗日的热情,带头到日本驻布鲁塞尔使馆进行抗议,受到比利时警方的威胁。
  • 1933年底,他明知日本军队有即将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可能,仍于1934年底回国,任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童第周随学校内迁至四川万县
  • 1938年山东大学解散,他先后在中央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任教。
  • 1946年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童第周回青岛参加复校工作,并任生物系教授、系主任。1947年,青岛爆发了反对国民政府的“反饥饿、反迫害”的游行示威。童第周作为山东大学教授会的负责人和动物系主任,积极支持学生运动,并冒险掩护其他人拍摄学生游行的照片,帮助向各地传递登载学生游行和军警镇压学生报道的英文版《民言报》,以扩大学生运动的影响。
  • 1948年,童第周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应美国洛氏基金会邀请到美国耶鲁大学任客座研究员。
  • 1949年6月他放弃在美国研究和生活条件,回到山东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童第周继续担任山东大学动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950年他兼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和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
  • 1951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195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任生物学地学部副主任,兼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后该室改为青岛海洋生物研究所,任所长。
  • 1960年,生物学地学部分为生物学部和地学部,他任生物学部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该所所长陈桢逝世后,童第周一度任所长)。
  •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文革期间,被造反派贬为学院担任卫生打扫工作。
  • 1977年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细胞遗传学研究室主任。
  • 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研究历程

峥嵘岁月,科学报国

1934年,童第周顺利通过答辩,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获得了动物学博士学位。他坚定认为,“要搞工作,应回祖国去搞!有成绩为什么要给别的国家”。于是在1934年怀揣着对祖国科技事业的热忱,毅然回到了中华大地。童第周回国后经蔡堡教授推荐到山东大学任教,领导组建了实验胚胎学研究室,开始实验胚胎学研究。

20世纪50年代早期,童第周意识到可以将细胞核技术应用到鱼类研究上。他和科研小组于1963年在金鱼和鳑鲏鱼上成功进行同种内移核实验,并在同种细胞核移植的基础上进行了异种细胞核移植研究。1973年,童第周通过鲤鱼和鲫鱼间核移植实验,在世界上首次获得了具有繁殖能力且高产的鲤鲫移核鱼。童第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细胞核移植技术应用到鱼类研究上的科学家,开创了我国克隆技术的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传道授业,启发后人

童第周在教育事业上的卓越贡献令人瞩目。他将科研与教育紧密结合,以非凡的努力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他的教育理念、教学风格以及对学生的悉心培养都成为中国教育的典范。

童第周从比利时回国后,与夫人叶毓芬一同在山东大学生物学系任教,为生物系课程的开设付出了巨大努力。20世纪50年代,在学校的支持下,童第周领导建立了动物胚胎学教研室。童第周对科研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他提出要培养无脊椎动物胚胎学人才,他和夫人叶毓芬以及教研室的同事们合力编写了《无脊椎胚胎学》《脊椎动物胚胎学》《胚胎学技术》等教材。他在山东大学动物系组建了“胚胎专门化”组,为其他兄弟院校培养无脊椎动物胚胎教学人才,将其发展成为全国胚胎学人才的培训基地。童第周招收研究生和进修生,为我国的生物学界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学生,其中包括庄孝僡张致一曲漱蕙李嘉咏王浙吴尚勤严绍颐秦鹏春陆德裕等,这些学子不仅在发育生物学领域取得了成就,也在其他相关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5]

主要成就

原图链接童第周:浙江省鄞县人,著名胚胎学家,因在克隆技术上的贡献而闻名。

科研成果

长期以来,童第周一直从事发育生物学的研究。早年,他在脊椎动物、鱼类和两栖动物的卵子发育能力研究方面,有过独特的发现;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又特别研究了在生物进化中占重要地位的文昌鱼的卵子发育规律,为国际上提供了系统的重要文献;晚年,他又和美国坦普恩大学牛满江教授等一起,在生物性状遗传中的细胞核和细胞质相互关系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创造性的成绩,居于世界先进行列。在这同时,他还在防治海洋有害生物、人工养殖经济水产动物、开拓培育经济鱼类新品种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

1930~1934年,童第周在比利时比京大学布拉舍实验室,在对棕蛙卵子受精面与对称面的关系的研究中,证明了对称面不完全决定于受精面,而决定于卵子内部的两侧对称结构状态。在对海鞘早期发育的研究中,证明了在受精卵子中已经存在着器官形成物质,而且有了一定的分布,精子的进入对此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他观察到内胚层和外胚层似乎有相当的等能性,而且吸附乳头和感觉细胞的形成依赖于外来因素,说明了卵质对个体发育的重要性。这项研究成果是具有开创性的,使他成为了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

两栖类胚胎纤毛运动的研究

动荡的日子里,他在经典胚胎学基础理论研究上取得很大突破,引起国际瞩目。童第周与他的合作者揭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他们在两栖类胚胎发育的研究中,发现纤毛运动方向的决定时间在原肠期和神经板初期,证明外胚层纤毛运动的方向决定于中胚层和内胚层,而且这种感应能力在个体发育中是沿着胚胎的前后轴从头到尾逐渐减弱的,表明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他们还证明这种感应能力是由一种未知的化学物质引起的,这种化学物质通过细胞间的渗透作用,诱导了胚胎纤毛的运动方向。

关于童鱼的实验研究

童第周与美籍华裔科学家牛满江合作,探讨鲫鱼鲤鱼的信息核糖核酸对金鱼尾鳍的影响。结果证明,这种核糖核酸能诱导金鱼尾鳍的双尾变成单尾等。从而开拓了在发育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中一个非常值得进一步探索的研究领域。 春天是金鱼繁殖的季节,为了探索生物遗传性状的奥秘,年过花甲的童第周,开始了新的探索。他选择了金鱼和鲫鱼作为他的实验材料。实验室里,童第周坐在实验台前,助手们在实验室里紧张地忙碌着,做着实验前的准备。这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就要打响的时刻,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童第周想通过这个叫做核酸诱导的试验来验证他自己在科学研究上的设想。金鱼排卵了,排出的受精卵比芝麻还小。

童第周将这些提纯过的鲫鱼卵的核酸注入金鱼受精卵的细胞质内。他想看看鲫鱼卵的核酸对金鱼的受精卵是否有影响,看看由这种金鱼受精卵长大而成的金鱼的性状是否会发生变化。不久,这些由动过手术的受精卵产生的金鱼慢慢长大,在发育成长的320条幼鱼中,有106条由双尾变成了单尾,表现出鲫鱼的尾鳍性状。这说明,从鲫鱼卵中提取的核酸对改变金鱼的遗传性状起着显著的作用。这也说明并不只是细胞核控制生物的遗传性状,细胞质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的成功,证实了童第周的设想。

后来,童第周还采用了亲缘关系更远一些的种类,来作类似的实验,也获得了成功,从而更有力地证实了他的设想。后来国际生物学界用培育者的名字命名了这条鱼——“童鱼”。

关于文昌鱼发育的实验研究

文昌鱼生物进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脊椎动物的祖先。童第周领导的研究小组首先在青岛解决了文昌鱼的饲养、产卵和人工授精的技术,为系统研究文昌鱼的胚胎发育奠定了基础,并利用显微技术对文昌鱼胚胎发育机理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对文昌鱼卵的发育能力提出了很重要的修正意见,在国际上受到重视。童第周等所证明的文昌鱼卵这些早期发育特点,进一步论证了文昌鱼在进化上的地位是介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这方面工作也支持了他后期关于核质关系研究的论据。他在两栖类(蟾蜍和黑斑蛙)胚胎发育的研究中,明确指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从而证明这种感应能力是由一种未知的化学物质,通过细胞间的渗透作用,诱导和决定胚胎纤毛的运动方向。

细胞遗传研究

童第周对鱼类的胚胎发育能力和细胞遗传的研究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40年代开始的实验结果中就证明了在金鱼的卵子中,赤道线以下植物性半球的一边,卵子含有一种有关个体形成的物质,它在发育的早期由植物极性逐步流向动物极性,是形成完整胚胎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他在这方面的论文是鱼类实验胚胎学方面的重要历史文献

在研究细胞核与细胞质的关系时,他发现不仅仅是细胞核来决定细胞质发育方向,而是细胞质也决定细胞核的命运,核与质之间不是彼此完全孤立 ,而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构造上它们可以互相沟通,在功能上它们可以互相诱发和抑制。这便是被称谓的核质关系理论。

细胞核移植技术

海鞘与胚胎研究

童第周关于海鞘的研究,主要是在20世纪50年代前进行的。他的研究证明了其胚胎发育中有些组织器官是有可塑性的,纠正了过去一些学者认为其发育属于严格镶嵌型的见解。从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初,他在鱼类早期发育的实验研究中,还证明了鱼卵受精后原生质向动物极流动,其组织中心在受精后不久就建立起来了。这一现象,可能在脊椎动物的发育中具有普遍意义。在这期间,他对于两栖类胚胎纤毛运动的研究,断定了纤毛运动方向对中胚层组织的依赖性,后者可能通过化学物质产生影响,由此,他探讨了胚胎组织的极性。

20世纪70年代以后,童第周开始注意用生物化学的方法研究核质关系。他与合作者还研究了核酸对金鱼性状的诱变作用,取得了很多成果,并发表了论文。他的科研工作始终贯穿着一条线索,这就是从卵子在受精前后的结构到细胞质与细胞核在发育中的相互关系,进而探讨细胞质在性状遗传中的作用。

金鱼细胞核移植

20世纪60年代初,童第周应用细胞核移植技术,把金鱼的细胞核移植到去细胞核的角皮鱼卵内,发现移核后幼鱼的早期性状似乎是根据细胞质的。他把鲤鱼细胞核移植到去细胞核的鲫鱼受精卵内,发现卵发育到成体后有些性状介于二种鱼之间。

这二种情况都显示卵的细胞质对性状形成的影响,他还发现金鱼的细胞核移植到角皮鱼卵子中,发育到一定时期再移回金鱼受精卵,有时能产生出角皮鱼和金鱼杂交胚胎的性状,很可能金鱼细胞核在角皮鱼细胞质中短暂停留,也会受到某种影响。

他曾设想通过移植细胞核来进行育种:把两种不能杂交的鱼的优点结合起来,并使之遗传下去。他的研究,为动物育种提出一个新的、可能的途径。

论文著作

论文:《细胞质对细胞核的活动和遗传性状表现的作用》

专著:主要论著有《追求生命真相》《鱼类细胞核的移植》《中华蟾蜍内胚层细胞核的移植》《文昌与卵子8细胞和16细胞时期动物性板球和植物性半球细胞配合的研究》等32篇

教学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童第周一方面忙着组织教学工作,一方面继续科研工作。童第周倡议为青岛建立了一个重要的国家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49年10月26日,童第周和曾呈奎联名给中科院筹建人员陶孟和竺可桢写信,提出建立海洋生物研究所的建议。在他们的努力之下,1950年8月,新中国第一个海洋机构——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在莱阳路28号成立,童第周为主任。尽管研究成就卓著,童第周仍然在尽职尽责地教书育人,他用自己的终身所学,带领学生走向生物学的深层研究领域。

1951年3月,华岗就任山东大学校长,童第周任第一副校长,陆侃如为第二副校长,“可谓山大的三驾马车”,尽管承担着繁重的行政和科研任务,童第周仍坚持给学生上课,他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他光辉的学术思想和踏实的工作作风。

个人生活

无私奉献

童第周和叶毓芬既是浙江同乡,又同在宁波读书。在童第周的鼓励和帮助下,叶毓芬勇敢地挣脱了封建婚姻的束缚,考上了复旦大学生物系。1930年,28岁的童第周大学毕业,担任助教,有了一份固定收入,叶毓芬的大学生活费用从此才算有了基本保障。此时,童第周得到一次出国留学的机会。叶毓芬为了童第周的前途,毅然支持童第周出国深造。决定作出后,他们一同回到宁波,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一对新婚夫妇,从此分隔两地。在布鲁塞尔大学,童第周的留学生活十分清苦。他租住了一间狭小的阁楼,渴了喝白开水,饿了吃面包干,虽然申请到奖学金,却迟迟未见结果。在中国国内,妻子叶毓芬大学毕业前夕生下了第一个女儿。那时,毕业即失业,何况一个年轻母亲。

内外交困的时刻,他们的老师蔡堡教授为叶毓芬找到一个大学助教的职位。从此,叶毓芬在从事教学、养育孩子的同时,又挑起了资助丈夫的重担。她从很少的薪金中,把积攒下来的钱全部寄给童第周,还变卖了结婚时亲友赠送的首饰,挤时间写文章换取稿费,千方百计支持丈夫在国外攻读。

举案齐眉

“十年动乱”时期,童第周夫妇曾被一些人当做“反动学术权威”进行批判。他们的爱情生活又一次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有人强迫叶毓芬揭发检举童第周,叶毓芬横眉冷对、斩钉截铁地拒绝了,对方厉声斥责她,叶毓芬从容地回答道“我了解他,才要保他”。

学术伉俪

童第周的大部分科研成果,都凝结着叶毓芬的心血。有人统计,夫妇俩合作的科研论文,占童第周主要论文的69%以上。童第周、叶毓芬二人被誉为中国生物学界的“居里夫妇”。

人物轶事

一定要争气

小学语文课文《一定要争气》,讲了童第周两次“争气”的故事。第一次是中学时,文化基础差,差点被退学或降级,看着成绩单,他心想“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办到的事,我一定也能办到。”于是发奋努力,用半年时间将成绩赶了上来。第二次是比利时留学时,因为旧中国贫穷落后,他在国外被同学瞧不起,于是下定决心“要为中国人争气”。正是他,完成了青蛙卵膜剥离手术,震惊整个欧洲生物学界。[6]

滴水穿石

童第周小时候发现家里门前的青石板上有一排小洞,他问父亲这些小洞是怎么来的?父亲看后笑了,说这是雨水顺着屋檐落下后滴成的。童第周不相信,父亲告诉他,等下次下雨时你看看就知道了。后来童第周发现了真相,从此之后他也明白了滴水穿石的道理。[7]

获奖记录

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童第周被授予全国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称号。

20世纪90年代被列为世界100位最优秀科学家之一。[8]

人物评价

童第周鞠躬尽瘁,把一生都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的生物科学和海洋事业,真正实践了他"有生之年,为国家,为人民多做工作"的入党誓言。(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评)

童老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开创人和优秀的教育家。在我国科学界群星灿烂的太空里,他是一颗光芒夺目的大星。(人民网评)

童第周先生无论在从事教育还是从事科研工作时,以非凡的努力,培养出一批知名科学家,为发展中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建树。现在,童第周先生的学生,以及他的学生的学生,第三代、第四代学生,遍布国内外。童第周先生开创的科学事业正在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童第周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忘我地战斗在科研工作第一线,他不以“大科学家”自居,经常亲自动手做实验,看结果写论文,事必躬亲,为广大科研人员做出了榜样,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爱戴和敬重。(新华社青岛支社社长张荣大评)

童第周、叶毓芬二人被誉为中国生物学界的“居里夫妇”。

后世纪念

座谈会

2002年,童第周诞辰100周年纪念座谈会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出席座谈会

2012年,为纪念童第周先生诞辰110周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民盟青岛市委在青岛举办了以“弘扬童第周先生科学精神,促进海洋科学事业发展”为主题的座谈会。

图片展

2012年10月26日,山东大学举办了纪念童第周先生诞辰110周年图片展。

雕塑

2005年7月,童第周雕塑在宁波高教园区院士雕塑园内“安家落户”。

2008年5月,童第周雕塑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广场台阶处落成。

铜像

2012年10月20日,宁波效实中学建校100周年庆典活动举行,并举行童第周先生铜像揭幕仪式。

视频

童第周是中国实验胚胎学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童第周夫妻都是科学家,妻子为了童第周甘心受委屈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