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丹寨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丹寨縣中華人民共和國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轄的一個縣,位於貴州東南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1]

與之接壤的縣市有:東邊雷山縣,南邊三都水族自治縣,西邊都勻市、麻江縣,北邊凱里市

全縣面積938平方公里,丹寨縣轄3鎮4鄉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丹寨金鐘經濟開發區):排調鎮、龍泉鎮、興仁鎮、揚武鄉、雅灰鄉、南皋鄉、長青鄉,縣政府駐龍泉鎮。2015年人口17.8萬,其中苗族人口比例超過四分之三。全縣通用丹寨話,屬於漢語西南官話。

丹寨縣有很多值得驕傲的稱號。「中國蠟染藝術之鄉」、「中國錦雞文化之鄉」、「中國芒筒蘆笙之鄉」、「中國鳥籠之鄉」、「中國古法造紙之鄉」。因為擁有7項國家級、17項省級、34項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又被譽為「非遺之鄉」。

歷史淵源

隋朝屬牂牁郡。

唐朝屬黔中道應州地。

宋朝為夔州路紹慶府所領56羈縻州南部東段地帶。

元代始有建置。至元年間,今縣境為都雲安撫司和定雲府間地。至正十三年(1353年),境內始有建置,朝廷在壩干置夭壩長官司,管理今縣境及巴榔、陽基等地苗疆土務。

洪武七年(1374年),夭壩長官司歸順明廷。十三年(1380年),改為苗夷長官司。十八年(1385年),升為蒙囊直隸夭壩安撫司,仍管理原境土務。

康熙十一年(1672年),改隸都勻府,將巴榔等地劃入都勻。雍正七年十二月(1730年1月),朝廷准建八寨廳,廳治在今老八寨。乾隆六年(1741年)纂成的《貴州通志》載其時廳轄境為:「東至黎平府古州楊條寨界一百一十里,西至都勻縣太平汛界三十里,南至獨山州三角(腳)屯界六十里,北至丹江通判黃土寨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都江通判底覽寨界八十里,西南至都勻縣普安司界五十五里,東北至丹江黨浪寨界一百一十里,西北至麻哈州隆里界一百里。」

廳轄4個土司:夭壩司,駐夭壩,領今岩英、興仁、咸寧(今屬麻江縣)、燒茶、龍泉、雞賈(今屬都勻市)、金鐘、交梨(今屬三都水族自治縣)一帶,計60寨;揚武司,駐硃砂廠,領今揚武、長青、龍塘、黨早、復興一帶,計43寨;排調司,駐排調,領今排調、方勝、加配、羊巫、永樂(今屬雷山縣)、柳烏(今屬雷山縣)一帶,計39寨;永安司,駐卓佐,領今新華、大興、南皋一帶,計51寨。

此後廳轄地域有所變動,據乾隆十四年(1749年)貴州巡撫愛必達編纂的《黔南識略》載,廳治亦西遷約5公里設在龍井塘今縣駐地。

八寨廳建制一直沿至民國初年。

1941年4月,國民政府撤丹江縣(雷山),其西南部併入八寨,取丹江與八寨各一字,稱「丹寨」至今。

1949年12月4日,丹寨縣城解放。12月6日,建立丹寨縣人民政府,隸於獨山專區(1952年11月改稱都勻專區)。同時建立城關辦事處和揚武、興仁區人民政府及龍泉鎮人民政府。

1956年4月18日,國務院以(56)國設司第30號文件批覆,撤消鎮遠專區,建立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原鎮遠專區的餘慶縣劃歸遵義專區,都勻專區的麻江、丹寨、黎平、從江、榕江5縣劃入黔東南自治州

1957年1月,改稱丹寨縣。

1959年1月,撤銷丹寨縣建制,與爐山、雷山、麻江合併建為凱里縣

1961年8月,恢復麻江縣雷山縣建制,原丹寨縣建制分別劃歸麻江縣和雷山縣。

1962年10月,恢復丹寨縣建制。

1990年,全縣有3個區、一個區級鎮、20個鄉(鎮)、157個村(街)。

1992年1月,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龍泉、排調、興仁3個區;將龍泉、金鐘、合心3鄉(鎮)並建龍泉鎮,排調、岔河、孔慶、加配、羊巫、方勝、黨早7鄉(鎮)並建排調鎮,興仁、燒茶、岩英、新華4鄉(鎮)並建興仁鎮,揚武、復興2鄉並建揚武鄉,長青、龍塘2鄉並建長青鄉,雅灰、麻鳥、排路2鄉並建雅灰鄉,南皋、大興2鄉並建南皋鄉。

地理環境

地處東經107°44′-108°08′、北緯26°05′-26°26′之間,位於貴州省東南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總面積940平方公里,與雷山、三都、都勻、麻江、凱里5縣(市)相鄰。

丹寨縣境內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最高點為東部的加配鄉牛角山主峰,海拔1693米;最低點為東南部的雅灰鄉叮冬村境與三都水族自治縣交界河口處,海拔370米,一般海拔在700~1100米之間。地貌類型有4類,以低山地貌為主,占47.12%,低中山、低中山、低山丘陵地貌次之,中山地貌僅占2.38%。不同的地貌類型為發展多樣化農業提供了條件。

丹寨縣境內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山地氣候特徵明顯,分為溫暖、暖和、溫涼、冷涼4個氣候亞區。四季分明,夏無酷熱,冬無嚴寒,夏季均溫21.0~36℃,冬季均溫2.0~7.0℃,年平均氣溫12.6~17.2℃,無霜期228~283天。平均降水量1259.7~1508.4毫米,為貴州省多雨縣份之一,但降水時空分配不均。

丹寨縣境內有大小河流20條,年均徑流量7.94億立方米,其中往南注入柳江的河流有排調河、猴子河、雞家河等11條,向北注入清水江的河流有南皋河、擺泥河等9條。

自然資源

根據凱里水文中心站編繪的等值線,丹寨縣境內每年平均陸面蒸發500-630毫米(丹寨氣象局為605毫米),水面蒸發920-960毫米(丹寨氣象局為953毫米),計算出縣境多年平均徑流深885毫米,相應的處徑流量為7.937億立方米(含地下水年總量1.8億立方米)。由於境內徑流主要是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所以各地徑流差異較大。

丹寨縣森林木本植物有栲、松、杉、油桐、山蒼子、楠等97科519種,森林覆蓋率30.70%。常見天然牧草品種有35科222種。縣境古老瀕危珍稀植物種類較多,已知的有24種,其中列為貴州省第一批國家保護樹種14種,占全省42種的33%。主要有銀杏禿杉黃枝油杉柔毛油杉穗花杉翠柏福建柏銀鵲樹杜仲白櫟樹香果樹白辛樹閩樹楠木十齒花馬尾樹檫木小葉紅豆杉金錢械青錢柳野黑豆野菜豆野飯豆野紅皮豆等。藥材資源有川桂杜仲黃柏金銀花香麝硃砂等166科518種。

丹寨縣野生動物:豹貓野兔白面獐松鼠飛鼠竹鼠狐狸水獺蝙蝠旱獺等。鳥類主要有野鴨布穀鳥麻雀貓頭鷹猴面鷹烏鴉野雞錦雞竹雞韓雞鵪鶉畫眉喜鵲啄木鳥白鶴等。縣境魚類,主要有鯉魚草魚鱅魚馬口魚紅袍白甲魚泉水魚銅魚麥穗魚烏鱧角魚花魚蛇螈等7科26種。節肢動物有,兩棲動物有蟾蜍、岩蛙(石蚌)、大鯢等。

丹寨縣由於地層發育和地質構造的有利因素,地下礦產資源豐富,有汞、鉛、鋅、銅、銻、金、煤、鐵、磷、重晶石石灰石白雲石、高嶺土和鈾、硒、釩等礦種。

人口民族

2016年全縣年末總人口177244人,比上年末減少1452人。其中,男97116人,女80128人。城鎮人口58845人,鄉村人口118399人。少數民族人口154976人。常住人口12.33萬人。

縣境內多民族聚居,有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等21個少數民族。

行政區劃

丹寨縣下轄3個鎮、4個鄉:

龍泉鎮、興仁鎮、排調鎮、揚武鄉、雅灰鄉、南皋鄉和長青鄉。

經濟

丹寨是國家級貧困縣。2014年起,萬達集團定點扶貧丹寨,斥資14億元,在丹寨縣實施「企業包縣,整體脫貧」的扶貧模式,建立旅遊小鎮,後建立扶貧茶園。

旅遊業

龍泉山-岔河風景名勝區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2016年全縣有省級名勝風景區1個(龍泉山-岔河風景名勝區),2016年全縣旅遊發展綜合評價指數為65.82。接待遊客總人數90.34萬人次,增速43.1%;旅遊總收入5.48億元,增速48%;外省遊客39.13萬人次,增速38.9%;境外遊客6540人次,增速13.7%。景區計劃建設項目共16個,計劃總投資22650萬元,已完成投資44845萬元,占年度計劃的197%。其中投資6.5億元的雲上十八灣丹寨旅遊小鎮(萬達民族風情小鎮)建設項目,已完成投資3.2億元。投資7800萬元連接石橋景區和龍泉山景區三級旅遊公路(凱里舟溪至三都普安),石橋步行吊橋、石橋河道清淤、石橋村風貌整治等項目。

社會事業

2016年實現郵政業務收入1382萬元,同比增長10.9%。通信業務收入7738萬元,同比增長5.2%。其中電信業務收入1681萬元, 同比增長4.3%;移動業務收入5326萬元,同比增長7.4%,聯通業務收入731萬元,同比下降6.5%。固定電話用戶、移動電話用戶穩步增長。


2016年全縣有各類學校共122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職業技術學校1所、初級中學4所、小學25所、幼兒園91所。全縣在校生35538人,其中高中在校生3303人,職校在校生3112人,初中在校生7186人,小學在校生14802人,幼兒園在園兒童7135人。全縣在職教職工2850人,其中幼兒園807人,小學1122人,初中581人,高中238人,職中102人。

2016年,鄉鎮文化站6個,縣藝術表演團體1個。成功舉辦了「雲上丹寨·百姓舞台」群眾文化廣場活動演出6場及「雲上丹寨 大美非遺」傳統舞蹈大賽和傳統器樂大賽。文化館、民族文工團在墨西哥北京青海石家莊貴陽凱里獨山等地及縣內各鄉鎮、村等進行文藝演出、文化下鄉、文化交流、燈光音響指導等群眾文化活動200場次,對外文化交流29場。

我有半畝園

貴州省丹寨縣開啟「我有半畝園」電商進村精準扶貧活動省丹寨縣電商扶貧項目「我有半畝園」正式啟動,縣內居民只要在微信公眾號「丹寨半畝園」通過手機掃一掃二維碼,就可以直接挑選土豆紅薯辣椒、青蒜、白菜等各式各樣綠色有機、無公害蔬菜,小園的菜被認籌後,農戶直接採摘,電商人員入戶現場結算,經過統一打包、快遞掃碼、裝車等各種工序,由統一的物流車輛發往易商數碼在縣城的分撥中心進行分撿,再由快遞及易商數碼物流直接送至購買者家裡,農戶自產蔬菜當天採摘當天送達,真正是新鮮便宜方便又快捷。

在當地探索並首創的「互聯網+訂單農業」的新模式扶貧,旨在通過扶貧新途徑增加當地貧困戶的收入。讓當地的貧困戶在足不出戶和無需深入了解電商技術和知識的前提下,將自己種植的蔬菜迅速銷往縣城及周邊地區,達成了同城及周邊地區的O2O配送,為貧困戶增值創收。

公共文化

2013年,丹寨縣文化推介對外影響擴大,成功舉辦2013年中國·貴州丹寨蚩尤文化系列活動及民族歌舞史詩《圖騰鳥》大型文藝演出[2]

交通

丹寨縣地處東經之間,位於貴州省東南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距省會貴陽市210公里。

2016年全縣境內公路線路里程1183.5公里,完成公路運輸總周轉量54269萬噸公里,上年同期為39758萬噸公里,同比增長36.5%。其中公路運輸完成客運量1112萬人次,上年同期為1099萬人次,同比增長1.2%,客運周轉量68460萬人公里,上年同期為61955萬人公里,同比增長10.5%,貨運量482萬噸,上年同期為402萬噸,同比增長20%,貨運周轉量47423萬噸公里,上年同期為33563萬噸公里,同比增長41%。

民族文化

丹寨是一個以苗族為主多民族共同聚居的縣。地處都柳江清水江上游,融合了都柳江系、清水江系苗族文化的特點,至今仍保留着古樸、濃郁、獨特的民族風情,苗族、水族等世居民族在千年變遷和繁衍生息中,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文化。丹寨民族文化分布於全縣七個鄉鎮,很多村寨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是貴州乃至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中的精品。錦雞舞、芒筒蘆笙舞、木(銅)鼓舞給哈舞板凳舞等民間傳統舞蹈曾多次參加省、州及國家舉辦藝術節比賽獲得最高獎。民間工藝蠟染古法造紙剪紙織錦挑花刺繡等獨秀一方。

苗族錦雞舞

發源于丹寨縣排調鎮境內,流傳於苗族「嘎鬧」支系中穿麻鳥型超短裙服飾的亞族群。他們居住在麻鳥、羊先、也改、黨早、加配、羊物等村寨,方圓約50多平方公里,兩萬多人口。

錦雞舞在十二年一次的祭祖活動中擔當重要職責,節日娛樂是錦雞舞表演的最大內容。婚慶、迎客禮儀、青年男女的「跳月」,都依託錦雞舞來進行。錦雞舞的伴奏蘆笙,苗語稱:「更拉」,又稱「四滴水」。表演錦雞舞時,男性吹蘆笙作前導,女性隨後起舞,排成一字形,沿着逆時針方向轉圓圈跳。

2007年,在貴州省最高水平的舞蹈大賽首屆「多彩貴州舞蹈大賽」原生態類總決賽上,丹寨《錦雞舞》首奪最高獎金黔獎,2009年第二屆多彩貴州舞蹈大賽上,丹寨《芒筒蘆笙祭祀樂舞》再次問鼎金黔獎,奠定了丹寨縣在貴州省乃至全中國原生態類舞蹈上的突出地位。在2009年成都第二屆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上,《錦雞舞》被評為太陽神銀獎,在杭州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上,《錦雞舞》以最高分被評為中國傳統舞蹈金獎。

丹寨苗族蠟染

苗族蠟染是為生產者自身需要而創造的藝術,其產品主要為生活用品,包括女性服裝、床單、被面、包袱布、包頭巾、背包、提包、背帶、喪事用的葬單等。

苗族蠟染有點蠟和畫蠟兩種技藝

從圖案上可分為幾何紋和自然紋兩大類。丹寨苗族蠟染的作者們更喜歡以自然紋為主的大花,這種圖案造型生動、簡練傳神、活潑流暢、充滿誇張,鄉土氣息十分濃厚。安順苗族蠟染以幾何紋樣為主,圖案結構鬆散、造型生動。織金苗族蠟染以細密白色為主,布滿幾何螺旋紋,圖案結構相互交錯,渾然一體。蠟染能手王阿勇曾於1983、1984年兩次赴美國進行蠟染技藝表演,被讚譽為「來自東方的藝術家」,蠟染被稱為「東方第一染」。

引入苗族蠟染傳人楊芳,打造蠟染小院

蠟染工藝在丹寨地區源遠流長,是苗族世代相傳的民間手工技藝,被譽為「藏在深山裡的千年史詩」,於2006年7月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丹寨揚武鎮排倒村的楊芳便是是國家級非遺「苗族蠟染」的傳承人。早在2004年,她便在丹寨創辦了蠟染專業合作社,覆蓋了6個村寨,是帶領當地苗族婦女致富的「蠟花小姐」[3]

石橋古法造紙

石橋因一座天然石拱橋連接河兩岸山崖而得名。最古老的造紙作坊遺址就坐落在天然石橋20米對面大岩腳石壁下,石壁寬約百米,高約八十米。石壁前傾,能遮蔽風雨,是一座極好的天然作坊;內有一清澈的泉水,是造紙最好的水源。1985年,古法造紙遺址被列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石橋苗族先民借鑑古老的造紙技術,利用當地構皮杉根糯葉滑樹獼猴桃藤等豐富原材料,融入當地苗族文化元素,經過水漚、漿灰、煮料、河漚、地灰蒸、漂洗、選料、碓料、袋洗、打槽、抄紙、壓紙、曬紙、揭紙、打包等幾十道工序,最後成紙。所以石橋古紙具有纖維長、拉力大、純天然等特點。在古法紙的生產過程中,從河漚、漿灰、裝紙甑、起鍋到選料等到大部分工序都是徒手操作,不使用任何現代工具,具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被譽為中國古代造紙工藝的活化石。 引入古法造紙傳人潘玉華,打造古法造紙小院:石橋古法造紙技藝流傳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因至今還完整地保留着古代造紙的民間工藝,2005年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而今,全國僅剩40戶人家掌握的古法造紙技術,潘玉華便是其中之一,他是石橋古法造紙技藝傳承人,貴州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丹寨萬達小鎮的打造找到了這位丹寨石橋村的傳承人,以非遺為線,圍繞古法造紙技藝,打造古法造紙小院「紙會唱歌」[4]

苗族服飾

丹寨縣境內苗族「嘎鬧」支系有七個亞族群,自古就有把自己的圖騰物作為飾品圖案來穿着佩戴的習俗。最能保持原貌的是「雅灰型」的百鳥衣。隨着時間的延伸,各亞族群的區別越來越大,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在能體現的刺繡或蠟染技藝上,竭盡其能地表現他們的圖騰物—--鳥紋,把鳥紋發展得淋漓盡致。正是這種對鳥的極度崇拜,造就了苗族「嘎鬧」支系的服飾藝術形象和藝術魅力,並向外透露了「嘎鬧」支系的族源信息。而「百鳥衣」「錦雞服」蠟染古裝等則成為對鳥崇拜的集中體現,也成為該支系鳥文化藝術的經典。

苗族口頭經典「賈」

「賈」流傳在丹寨縣以及凱里黃平台江雷山、都勻等縣市的苗族地區「賈」為苗語音譯,意為苗族經典。它是一種在當地苗族社會中最具權威和影響最深廣的獨特文類,為亦詩亦歌體文學樣式。「賈」分為十二支,有些支下面還分為若干「串」或「朵」,相當於漢語的「章」、「節」,總篇幅約有2.4萬行。「賈」包含了古代苗族關於社會與自然的道理、源理、哲理、辯理、判理等程序性內容,反映了古代苗族人民的自然觀,倫理道德觀和價值觀。《賈》是苗族先輩留給後人最為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一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苗族古代文學、史學、哲學、法學、巫學的綜合集成,是苗族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

苗年

(苗語「nengxnix」、「nengxnixnaol」),是清水江、都柳江流域苗族群眾一年中最為重要的節日。自古以來,這一地區的苗族社會中就使用着與漢族地區的「農曆」有明顯區別的人類最早的曆法——苗歷。苗歷的歲首,即為苗族新年。由於苗族特別的宗族意識和「議榔」社會管理原則,過「苗年」的日期在一個區域的各苗寨中,有按順序進行的習慣。這種習慣,也使得這些不同的苗寨在各自不同的「苗年」日子裡,輪流成為該苗族區域的狂歡中心。

「苗年」的主要活動,打糯米粑、祭祖、吃「年團飯」、跳蘆笙等。

苗年廣場占地1500平米,其設計靈感來源於與苗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鬥牛活動,以牛頭拼花紋樣作為標誌施以地面鋪裝,鋪裝材料同樣取材當地,4根7米多高的特色圖騰柱與牛頭紋樣設計交相呼應,廣場整體色調亦與小鎮風格相輔相成。

旅遊

自然景觀

有特色的自然景觀有天下奇泉打鼓井;有千姿百態的彩色金瓜洞;有城郊萬畝相映成趣的紅、白、紫三色杜鵑;有素有黔東第一瀑的排廷瀑布[5];綠色寶庫貓鼻嶺森林公園;還有溫柔多情的河流河岔河。

人文景觀

丹寨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還創造了各具特色、異彩紛呈的優秀的民族文化。有歷史建築萬壽宮;有距今一千五百多年的省級文物白皮紙(國畫紙)作坊—石橋;有中國蠟染藝術之鄉-排倒莫。貴州省人民政府已將苗族古瓢琴舞翻鼓節、苗族曆法、苗族百鳥衣、苗族蘆笙詞、四滴水蘆笙製作技藝、苗族婚俗、苗族喪葬習俗等16項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苗族蠟染、古法造紙、苗族錦雞舞、賈、苗族苗年、苗族服飾、苗族芒筒蘆笙祭祀樂舞七個項目已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視頻

丹寨縣相關視頻

航拍貴州山區的一個縣城雲上丹寨,城市建設優美,很具有發展潛質
我的家鄉叫雲上丹寨
貴州丹寨山歌(苗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