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道教
入門

寇謙之(365年-448年,字輔真),上谷郡昌平縣(今北京市昌平區))人,早好仙道,有絕俗之心。少奉正一盟威道,後從成公興修道於[[嵩山。自稱太上老君授予「天師」之位,又稱老子玄孫李普文下降傳授《錄圖真經》,「去除三張(張陵、張衡、張魯)偽法」。始光元年(424年),獻道於[[太武帝,倡導道教改革,制訂樂章,誦戒新法,得到太武帝和宰臣崔浩鼎力支持,親赴道場受籙,修建新天師道場。[1] 寇謙之對天師道進行了重大改革,對道教歷史影響深遠,是北天師道的代表人物。並力主排斥佛教,導致了北魏太武帝滅佛。 太平真君九年(448年),仙逝,享年八十三歲。

目錄

人物生平

 根據《魏書·釋老志》記載,寇謙之早年愛好道術,對張魯五斗米道尤感興趣。曾與成公興一同入嵩山修道。成公興對他說:「先生未便得仙,政可為帝王師耳。」

後來他宣稱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年)太上老君會降臨嵩山,傳給他天師之位,還說太上老君賜給他《雲中音誦新科之誡》30卷,讓他「清整道教,去除三張偽法(指張陵張衡張魯),租米錢稅男女合氣之術」。「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還說自己學得服氣導引之術,能夠辟穀。其後,泰常八年(423年)又說老君玄孫李譜文降臨嵩山,傳授他《錄圖真經》,並命他統領「人鬼之政」。

此後,寇謙之下山並獲得當時信奉天師道的宰相崔浩支持,從而受到北魏太武帝的賞識。太武帝「崇奉天師,顯揚新法,宣布天下,道業大行。」從而成為了「帝王師」。

太武帝非常尊崇寇謙之改革後的天師道,特地在首都建立道壇,供寇謙之及其弟子使用。其後,太延六年(440年),太武帝遵從寇謙之的建議,改元太平真君。太平真君三年(442年),還親自到寇謙之的道壇受籙。由此開始,北魏歷代皇帝即位,都要到道壇受籙,以此作為鮮卑族統治中原的一種依據。而寇謙之也被尊為國師,許多軍國大事都要首先徵詢他的意見再作決定。

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寇謙之去世。其道壇也一直遷移,最後在東魏武定六年(548年)被取消。他死後的北天師道缺乏有名氣的上層人物,其弟子在歷史上也沒有留下痕跡,其傳授系統也無法考訂出來,這也成為道教歷史上的一個謎團。[2]

改革天師道

寇謙之所進行的道教改革,更重要的是,為道教建立了一套教規和教儀。其主要的內容有:


一、奉道受戒的儀式。《老君音誦誡經》中說:「諸男女官見吾誦誡科律,心自開悟,可請會民同友,以吾誡律著授上,作單章表奏受誡。」在舉行受誡儀式時,道徒要向道經行八拜之禮,他的師傅或道友在旁捧經用「八胤樂」誦讀,受道者要伏在地上誦讀,然後起身再行八拜禮(若不解音誦,但直誦而已)。


二、求願儀式有兩種:廚會求願、燒香求願。廚會求願,是祈求消災降福的齋會,但分三種,上齋進行七天,中齋三天,下齋一天一夜;廚會要吃素,一天吃三斤米,要斷房事、五辛。燒香求願,可以在家中進行,道徒家中要設「靖舍」,求願時要向東上兩炷香,行八拜禮、脫帽九叩頭、三搏頰;靖舍安拜也有講究:「靖舍外隨地寬窄,別作一種籬障,壁,東向門,靖主人入靖處,人及弟子盡在靖外,香火時法,靖主不得靖舍中飲食,及著鞋襪。入靖座起言語,是求福大禁。」


三、死亡人請祈的儀式。道官、道民有死亡者,在七天裡辦好喪事,家屬要舉行齋會,散發死者生前的財物。在齋會上,非道民也可以參加。而在齋會儀式上,有道官一人居中東間,司儀和主人也東向,各行八拜、九叩、九搏頰之禮,共行三遍;但主人要向無極大道稟啟,要求為亡者解除本身的罪過,祈求福佑。


四、消除疾病的儀式。如道民家中有人生病,可以把道官請到家中主持儀式,而道民要把病狀寫在紙上,在靖舍外西向散發叩頭,請求寬恕,使疾病痊癒。


五、宥過的祈請儀式。如道民有過錯,先要計算應當罰多少錢,然後舉行廚會。廚會上由主人向香火八拜、九叩、三十六搏頰,共三遍,然後再拜,並用手指香放在香爐;同時稟明所犯過錯,請求寬恕,並自願出錢作齋,請參加者證明。


此外,還有三會儀式,這些儀式有些是天師道舊有,寇謙之對其進行的程序、禁忌場所的設置,則作了詳細的規定。


在齋儀上奏樂,大約也起於此時。儀式的明確規定,嚴格規範了道教徒的宗教生活:在每種教儀規定的後面,有加上一句「明慎奉行如律令」,要求道民嚴格循守。


寇謙之整頓過的北方天師道,歷史上稱為「北天師道」。他試圖改變舊日政教合一的道教組織,同時也企圖把北魏政權變成政教合一的統治。[3]

  1. 寇謙之簡介. 百度百科. [2019-2-19] (中文). 
  2. 寇謙之生平. 維基百科. [2019-2-19] (中文). 
  3. 南北朝寇謙之道教改革. web.my8d.net. [2019-2-19]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