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日本文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圖鏈接浮世繪:日本文化的代表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文化
假名 ぶんか
平文式羅馬字 Bunka

日本文化,是指在日本列島上形成的在關于思想、行為、生活、教育、信仰及價值觀等等的一系列實體或非實體的事物或象徵。

公元四世紀至九世紀,朝鮮半島的移民(渡來人)為日本帶來先進的東亞文化,這包括其書寫系統—漢字。往後日本的遣隋使遣唐使為日本帶來了漢傳佛教文化,如花道茶道香道都是伴隨著漢傳佛教傳到日本的,是日本傳統藝術的重要一環。

十世紀左右,日本與東亞大陸的交流變少,開始孕育出日本的所謂國風文化。十六世紀中葉,歐陸文化傳到日本,後來因貿易保護政策和基督教禁令,使歐陸文化在日本的傳播停滯。

原圖鏈接日本地圖

直至十九世紀,日本在美國的外交壓力下簽署日美神奈川條約(日美和親條約),開放了下田箱館兩港口通商,歐陸文化在日本才得以重新復興,後來更成為日本文化的重要一員。

由於日本之於東亞大陸的地理位置,日本文化常常被劃入東亞或儒家文化圈文化之中,但始終存在爭議。美國保守派政治學家塞繆爾·P·亨廷頓在1993年發表的文明衝突論中,認為日本文化獨立於東亞自成一體,應並列為世界九大文明之一。而日本歷史學家與那霸潤則認為日本文化是東亞大陸文化的延伸,並著重於唐朝文化的色彩,只在些許方面有差異。

歷史

日本為一島國,地處東亞大陸的東北面,與 朝鮮半島滿洲西伯利亞相隔着日本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文化一直與東亞大陸文化保持着自身獨特性。日本一方面不斷吸收外來文化,同時有自身的特色。自公元4世紀到9世紀,就有渡來人帶來東亞文化。往後日本的遣隋使遣唐使為日本帶來了漢傳佛教文化,如花道茶道香道都是伴隨著漢傳佛教傳到日本的,是日本傳統藝術的重要一環,並稱為日本的「雅道」[1]。隨後到十世紀左右,日本與東亞大陸的交流變少,開始發展具有獨自特色的國風文化,而京都則成為日本的文化中心[2]。16世紀中葉,歐陸文化傳到日本,後來因貿易保護政策和基督教禁令,使歐陸文化在日本的傳播停滯。直至十九世紀,日本在美國的外交壓力下簽署日美神奈川條約(日美和親條約),開放了下田箱館兩港口通商,歐陸文化在日本才得以重新復興,後來更成為日本文化的重要一員。

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實施多項現代化改革,在掌握當時先進國家的學術及文化的同時,全國亦在進行大規模工業化都市化,國力大幅攀升。伴隨着經濟好景,國內文化生態亦有所起色,有大批傑出的文學家及藝術家的出現。大正時代經濟景氣,這段時期日本引進了美國不少流行文化,如音樂、電影等。1920年代以後,日本法西斯政體確立,對外來文化實施嚴格的限制。二戰後,同盟國在日本實行民主化,放寬了日本對外來文化的限制,維持了其多元性。[3][4][5]近年來日本的文化邁向國際化,動漫電子遊戲在海外擁有很大的影響力[6][7]。日本目前共有21項世界遺產,其中17項是文化遺產、4項是自然遺產[8]。有的人將日本與英國美國一同譽為「世界文化大國」[9]

音樂

日本音樂

日本的傳統音樂被稱為邦樂,包括了雅樂、聲明、神樂演歌等。邦樂的演奏樂器種類繁多如三味線尺八、能管(橫笛)、和太鼓等,琵琶由中國傳入日本後,也發展出不同的形式。十九世紀末期,西方音樂進入日本,給日本音樂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昭和後期開始產生了融合西方元素與日本特色的卡拉OKJ-POP(日本流行音樂)[10]

現代日本流行音樂基本上從日本傳統音樂演變而成,當中的轉變當中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方搖滾音樂的興起。1960年代,披頭四海灘男孩等組合啟發了日本音樂界,於1969年組成的Happy EndHappy End (band)就嘗試把搖滾音樂和日本傳統音樂混合[11]。1970年代晚期,新浪潮開始,將流行音樂搖滾樂合二為一的南方之星開啓了J-POP的新一頁[12],最終在1980年代末,J-POP取代歌謠曲成為日本流行音樂的主流[13]。1999年,16歲的新人歌手宇多田光發表了出道專輯《First Love》,銷量達到了765萬,打破了歷史紀錄,也帶動了日本R&B曲風[14]。同年新人歌手濱崎步發表的第一張原創專輯《A Song for ××》連獲三周銷量冠軍,知名度迅速上升,與宇多田光稱霸了整個市場。在倉木麻衣出道後,三人並稱為「平成三大歌姬」,在2000年代初席捲亞洲歌壇[14]。踏入2010年代,各個偶像團體均在日本音樂界獲得成功,尤其以AKB48最為突出。不同偶像團體所獲得的大量獎項均令團體之間的盛況和激烈競爭達到前所未有的境界,因而被稱為「偶像團體的戰國時代[15][16]。另外隨著電腦軟件技術的發展,VOCALOID初音未來等虛擬歌手應運而生,並隨著互聯網而逐漸變得流行[17],甚至出現了虛擬歌手翻唱歌曲的演唱會[18]

截至2011年,日本是世界第一大實體音樂市場,市場年產值達31億美元,佔世界市場30%[19],而包括數位販售在內的總唱片市場年產值也達到41億美元,佔世界市場之25%,僅次於美國排名第二[20]

文學

日本文學

影響日本文學的類型和歌短歌俳句川柳連歌詩句,此外歌舞伎對文學影響甚深。日本最早的典籍,如古事記日本書紀等都是採用漢字書寫,直到平安時代才出現了日本特有的假名文字。

紫式部的著作《源氏物語》是世界上第一部長篇小說,以散文為主體敘事,織入近八百首和歌抒情、狀物,使歌與文融為一體,行文典雅,被譽為日本物語文學的高峰之作[21]

和歌是日本特有、以假名寫作的一種詩歌,通常由5韻、31個假名組成,形式短小、精煉,意蘊含蓄而悠遠,追求表現的審美理想和美的境界[22],《萬葉集》就是日本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享有「日本詩經」的美譽,詩集共二十卷,收錄詩歌四千五百餘首[23]俳句也是日本獨特的一種文學體裁,使用簡約的文字抒發豐富情感,並喚起更多的聯想[24],有「俳聖」之稱的知名俳人松尾芭蕉[25]所寫的《奧之細道》記載了他自江戶城岐阜縣的旅程所見所聞及沿途景色,被視為日本文學史上的經典作品[26]

明治以後,日本文學受西方影響,出現了夏目漱石森鷗外芥川龍之介谷崎潤一郎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太宰治,以及有「雙村上」之稱的村上春樹村上龍等知名作家。目前輕小說作品在日本也受到相當程度的注目。

原圖鏈接源氏物語封面

日本有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分別是川端康成(1968年)和大江健三郎(1994年)[27]

建築

日本建築

原圖鏈接嚴島神社創建於公元593年左右

日本建築擁有久遠的歷史,最早在6世紀受到中國建築的影響,佛教在傳入日本時同時帶入了中國的建築技術與風格,大量興建佛寺宮殿,隨後慢慢發展出屬於日本的獨特風格。自16世紀起,府邸和城樓取代佛寺成為主要建築活動,城堡在江戶時代已演變為地方的政治與經濟中心,各大城市的富有人家也開始興建不同規模與風格的府邸[28]

日本在明治時代開始引入西方建築技巧、材料和風格,建造與傳統風格有極大差別的鋼鐵水泥建築[29]。二戰前最早的日本建築受到西方影響,材料、功能、結構和比例之間的關係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二戰後,重建的城市與舊有的建築樣貌完全不同,逐而發展出現代的日本城市建築風格。1950至1960年代奠定了日本建築發展的基調,日本建築師開始在早期基礎上尋找日本建築文化與西方建築理念之間重迭的部分,互相替換[30],得出的成品既和西方建築融為一體,但也有日本自己的特色[31]。同一時期,日本經濟快速成長,許多城市建築(例如東京鐵塔)都是在20世紀中後期興建的,當時是日本建築粗野現代主義建築的最興盛時期,代表建築包括在1961年落成的東京文化會館[32]

日本建築對自然環境的關注、日本傳統文化的堅持以及東西方建築風格之間的平衡是其較為重要的特點[30]。1991年,具後現代風格的東京都廳舍完工,掀起了日本的摩天大樓風潮,其後東京國際論壇大樓六本木新城東京晴空塔等地標性建築逐一落成,標誌著日本建築已走出一條與西方建築體系不同、充滿本土色彩的風格,正式踏入一個新時代[30][33]

藝術

日本藝術

原圖鏈接1860年代的歌舞伎演出

日本傳統的表演藝術有歌舞伎能劇狂言文樂漫才落語等,當中歌舞伎起源於戰國時代末期,擁有悠久的歷史,是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內容多關於歷史事件和戀愛關係的道德衝突[34],其特色在於演員只有喬扮女裝的男性,在演出時扮演小姐、姑娘等年輕女性,連聲音、姿態、感情也必須女性化,是日本最受歡迎的舞台藝術之一[35],也比能劇更大眾化[36]

同樣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樂是一種木偶戲,又名「人形淨琉璃」,在1684年發祥於大坂道頓堀,並曾在18世紀掀起熱潮,受歡迎程度一度壓過歌舞伎[37]。文樂的表演內容是以描寫嚴肅的內心故事為中心而發展出的長篇戲劇,有些作品需花費一整天上演。文樂的特別之處在於世界上大部份木偶劇都會隱藏操縱木偶的人,但在文樂中操縱木偶的人可以光明正大地出現在觀眾面前[38]

原圖鏈接葛飾北齋浮世繪作品「神奈川衝浪里」

日本繪畫有單色畫和雙色畫之分,而浮世繪是日本畫中最廣為人知的一種。浮世繪江戶時代江戶為中心發展的版畫藝術,初期的浮世繪多為多色印刷木版畫,直到十八世紀中葉以後才發展到精緻的多色套印[39]。江戶末期,日本人對西方世界的興趣上升,描寫外國人日常生活的浮世繪數量急升。當時交通和通訊均不發達,浮世繪還發揮了向各個地方傳遞資訊的作用:歌舞伎演員去世、自然災害、犯罪等社會新聞都成為浮世繪的創作題材,描繪大名鼎鼎的武士怪談里的幽靈妖怪的浮世繪也十分受歡迎。[40]浮世繪對西方的印象派藝術產生了不少影響,江戶時期的畫作是目前各國收藏者的熱門[41]

日本漆器工藝在世界享負盛名,「japan」一字除瞭解作「日本」,亦為漆器之意[42]。日本漆器的特色是以作為裝飾花紋,即所謂的「蒔繪」,以金、銀屑嵌貼於漆液中,乾後推光處理,表現出極盡華貴的金銀色澤,有時並以螺鈿、銀絲、沉金嵌出花紋花鳥草蟲或吉祥圖案,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43]。日本的現代漆器內容豐富多彩,表現手法創新,融入了不少抽象的藝術技法,也能夠反映日本人精緻細膩的民族特點。漆器在日本由建築裝飾到家具和餐具都經常使用得到,其工藝技術也廣泛用於陶瓷液晶電視面板和電源開關等不同的領域上,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44]日本較有名的漆器包括越前漆器、木曾漆器、輪島塗和鎌倉彫等[45]

花道茶道香道都是伴隨著漢傳佛教進入日本的,現在已在日本紮根,成為了日本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稱為日本的「雅道」[46]

庭園

日本庭園

原圖鏈接兼六園為日本三名園之一

日本傳統的庭園又稱為和風庭園,可見於日本寺院、大名屋敷的庭園跡、政治家・實業家邸宅跡、公共施設的敷地造型。兼六園後樂園偕樂園被稱為日本三名園

日本庭園是依循日本神道、佛教禪宗中自然與人的關係之哲學所創造的庭園。普遍具有簡單、不對稱設計的特色,以修剪過的常綠樹為主,通常包括橋樑、岩石、踏腳石、有耙紋的砂礫地以及石燈籠,以營造一個用來冥想和沉思的環境。

宗教

日本宗教

原圖鏈接東大寺:日本的宗教

神道佛教是日本的主要宗教,目前最多日本人自認信奉神道教,佛教排第二[47]。現在大多數日本人心理上,並沒有虔誠的宗教信仰,據官方發言稱多數日本人同時崇奉神道與佛教,這兩個宗教的儀式已與日本人生活融為一體,如婚禮葬禮。多數日本人同時信仰神道與佛教。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調查,日本神道教約佔日本人口比率99%,佛教徒約佔人口的80%[48][49]日本書紀》記述,佛教於552年傳入日本[50],其後在聖德太子的積極推廣下在日本迅速傳播開來[51]。神道教則是在日本本土所發展出來的宗教,神社是祭神的場所,神道教認為自然界萬物皆為神[52]。實際上日本人自稱無宗教者居多[53],對宗教不關心甚至表現出討厭的態度。現代日本人對宗教持有「抱佛腳」、「功利心」的態度。[54]

天主教在1549年進入日本,至17世紀初大約有75萬名教徒。然而後來德川幕府實行禁教政策,直到19世紀後期,美軍強制日本開放貿易與外交的黑船來航事件以後,傳教活動才再次興盛於日本,現在日本經過正式受洗基督宗教教徒不超過總人口的1%[55]

競技運動

日本體育

原圖鏈接日本職棒比賽

日本自古以來即重視各種武術,相撲是日本的傳統運動,在《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已有記載,且有「國技」之稱[56]。現在日本每年舉行6次大相撲競賽;相撲運動員被稱為「力士」,其中等級最高者為「橫綱」。此外柔道空手道劍道弓道也是日本的傳統體育項目,擁有很高的地位。柔道空手道甚至影響了不少外國武術,如朝鮮半島跆拳道空手道部份影響[57]柔道則影響了巴西柔術[58]俄羅斯擒拿術[59]

明治維新後,西方體育運動透過教育系統進入日本並普及[60],其中以棒球最為發達盛行,始於1936年的日本職業棒球聯賽[61]孕育了王貞治長島茂雄鈴木一朗等棒球巨星,在日本享有「國球」地位[62]。除了職業棒球之外,由高中生參加的選拔高等學校野球大會春季甲子園大賽)與全國高等學校野球選手權大會夏季甲子園大賽)也頗負盛名,全國超過4000所高中當中只有獲得各地區冠軍的49所學校能夠突圍而出,在兩周的比賽中決出冠軍,因此在甲子園登場代表了高中生的「終極榮耀」,甲子園亦被視為日本體育乃至日本精神的一種象徵[62]

日本的職業足球聯賽成立於1992年,平均每年有30萬人次入場觀賽[63],而日本也在2002年與南韓共同舉辦了韓日世界盃日本國家足球隊是亞洲實力最強的足球隊之一[64],總計贏得了4次亞洲盃,並連續5屆殺入世界盃決賽周,水平與歐洲次級國家看齊[65]日本國家女子足球隊也在2011年女足世界盃決賽取得冠軍,成為首支贏得女足世界冠軍的亞洲球隊[66]

時至今日,西方的高爾夫球[67]網球滑雪等運動在日本也頗為流行。

日本在大型國際綜合運動會的成績
賽事 金牌 銀牌 銅牌 總數 亞洲排名 全球排名
夏季奧運會 130 126 142 398 2 13
冬季奧運會 10 17 18 45 3 17
亞洲運動會 910 913 835 2658 2 -
世界運動會 37 29 43 109 2 8
夏季大運會 240 238 299 777 2 4
冬季大運會 72 76 74 222 2 4
室內運動會 19 18 26 63 9 -
夏季青奧會 8 5 3 16 3 7
冬季青奧會 2 5 9 16 3 8
亞洲冬運會 111 123 89 323 1 -
亞洲武運會 9 2 3 14 5 -
世界武運會 6 12 7 25 2 6
沙灘運動會 6 7 8 21 6 -
亞洲青運會 5 6 4 15 6 -

政治

日本政治

日本為君主立憲國,日本國憲法訂明「主權在民」,而天皇則為「日本國及人民團結的象徵」[68]。如同世界上多數君主立憲制度一樣,天皇於日本只有元首名義,並無政治實權[69]

日本政府的行政機關是指《國家行政組織法》以及《內閤府設置法》中規定的內閤府、省及其外局,並以內閣總理大臣(首相)為首的「1府12省廳」。2001年實施的「中央省廳再編」機構改革以大部門體制為重點,按照職能優化的原則將原本的1府22省廳精簡成為內閤府總務省法務省外務省財務省文部科學省厚生勞動省農林水產省經濟產業省國土交通省環境省防衛省警察廳的「1府12省廳」體制。經過改革的日本行政機關核心機構數量屬主要發達國家中最少[70]

原圖鏈接五七桐,日本政府徽章

日本古代的法律體制深受中國的中華法系影響,江戶時代制定的國家最高法律《公事方御定書公事方御定书》就是建基於其基礎之上[71]。 然而自18世紀末期,日本大部份的法律則是在歐洲法系的基礎上編寫,例如明治政府在1896年通過的民事法則參考了德國的《德國民法典》,此法律至今依然是日本民事法律的骨幹[72]。日本最高的法院是最高裁判所,下分三個不同等級的法院[73]。日本的主要法律被統稱為《六法[74]

東京大學博士與那霸潤認為日本政經體制來自中國思想,尤其是唐宋時期的色彩,但島嶼地形和中國的大陸型複雜人口組成加眾多鄰國環境不同,所以演化了些許不同處,其著作《中國化的日本:日中「文明衝突」千年史》(2011)書中提出中華文明與日本文明的不同只在五方面的些許對立。[75]在中華文明:

在日本文明:

  • 權威與權力分離(在古代,權威者如天皇與權力者如幕府將軍各有其人;至今在政治經濟領域,露面者不掌權,掌實權者居幕後)
  • 政治與道德分離(協調利益是政治人物的主要任務,毋須向局外人講道德理念)
  • 人民地位一貫低下(從古至今有能者未必有權力地位;除與那霸潤以外,日本誰也不覺得「知識分子地位低下」這事有問題)
  • 農村模式靜止不變(區域社會牢不可破,抗拒自由競爭帶來的社會流動性
  • 人際關係共同體化(某個時點歸屬於某一個「集體」〔如企業〕的意識,優先于歸屬於家庭宗族

與那霸潤在書中認為,現代日本的原型在相當程度上從日本戰國時代就形成了,江戶時代是把那些特徵全部繼承、深化、定型的時代,明治維新沒有改變這些特徵,自由民主黨民主黨「都是戰國大名的後裔」。戰國大名的使命不是統一天下,而是保衛領地、保護把自身安危「委託給上面」的民眾:戰國大名的城堡是「公共建築」,一旦大名之間發生戰爭,城堡是大名子民的避難所。至今,日本政治人物為自己的選區建設公共設施是理所當然的事,屬於社會共識。福島核災後,災民乖乖到「現代城堡」(小學體育館之類)等待救援,井然有序,這其實是大名傳統的遺傳。

日本現行的憲法是於1947年5月3日由當時佔領日本的美軍草擬,經過日本國會的審議後再由天皇頒行。日本國憲法最重要的三大原則是主權在民、基本人權的尊重以及和平主義,日本政治以這三大原則及其中最基本的、對個人尊嚴的尊重運行。日本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立法權歸兩院制國會司法權歸裁判所(即法院),行政權則由內閣、地方公共團體及中央省廳分別處理[76]

原圖鏈接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的日本國會議事堂,左側為眾議院,右側為參議院。

憲法規定國家最高權力機構為國會。日本實施兩院制,眾議院有480席,參議院有242席。選民為20歲以上的國民[77]。眾議院議員任期為四年,但由於眾議院可以在任期結束之前中途解散,所以實質上眾議院議員任期平均只有兩年多[78]。參議院議員任期為6年,每3年改選一半,不能中途解散[79]

語言

日本語言

在日本,大部分日本人和在日外國人都通日語,現行的公用語言稱為標準語(ひょうじゅんご)或共通語(きょうつうご),以江戶山手地區(今東京中心一帶)的中流階層方言為基礎[80]。在17世紀前,京都作為日本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當地的語言曾經是日本的標準語言。但是自從德川幕府統治日本後,江戶(即今天的東京)的語言便成為日本的標準語。[81]

此外,日本各地也存在不同的方言,主要可分為東日本方言东日本方言西日本方言西日本方言[81],而兩者中較具代表性的包括了近畿方言(關西腔)、東北方言东北方言和混合了琉球語口音和詞彙的沖繩日語等。還有一些少數民族語言,主要有在琉球群島地區琉球人使用的琉球語及母語使用者不足100人的阿伊努人語言愛努語[82]

英語是日本國民教育中標準的項目之一,但因日語音標一定會帶aiueo五個母音音標的特性,與日語中缺乏捲舌音等因素,加上日本人通常直接以假名音譯外來詞,導致日本人在英語發音上面(尤其是rl音)普遍有一定程度上的不準確[83][84]

料理

日本料理

原圖鏈接「一汁一菜」:飯、湯以及醬菜

傳統的日本料理主食是米飯,然後再配上其他菜餚,例如魚,肉,蔬菜,醬菜,以及湯。料理的名稱則是用這些菜餚的數目來命名。最簡單的日本餐膳為一汁一菜:「菜」指一碟醬菜(通常是醃黃蘿蔔);「汁」則指一碗湯,最後加上一碗白飯。傳統的日式早餐通常也是味噌湯,米飯,和一碟醬菜(或納豆[85]。而最常見的料理為一汁三菜,即湯,米飯、一碟主菜和兩碟副菜,當中這三碟菜通常是一碟生魚片,一碟烤菜,和一碟水煮菜,有的則是蒸菜,炸菜,醋菜,或是淋上醬料的菜,另外附上綠茶和梅乾等醬菜[86]

由於日本是海島型國家,日本人相當喜好海產品,例如魚,貝類,章魚,類和海草等。日本人在明治時代前有一段頗長的時間除武士在外會進食打獵得來的野獸外並不進食獸肉,直至1872年1月24日,明治天皇宣布廢除肉食禁令並親自食用牛肉,才終結了日本人不常吃獸肉的歷史[87][88]。現在的日本料理大多含有獸肉,如牛肉豬肉雞肉等都是日常料理中經常出現的食材。

源自中國的麵條是日本料理很重要的一部份,當中蕎麥麵烏冬麵這兩種傳統的麵條比較受歡迎,湯底通常是用魚類煮成的高湯加入醬油調味以及加上不同種類的蔬菜。另一種很受歡迎的麵類是在20世紀早期由中國傳入的拉麵日語ラーメン)。拉麵使用的湯底有許多種,比如用魚類和醬油煮成的高湯,或是豬肉和奶油煮成的高湯。

日本飲食文化的其中一項特色是生食,大部份食物如鮪魚鮭魚河豚章魚牛肉雞肉雞蛋等都可以生食入菜[89]。日本料理中較為具標誌性食物包括壽司刺身清酒便當納豆天婦羅章魚燒竹輪蕎麥麵壽喜燒牛丼等。

和食一向被認為能體現四季的分明Seasonal food[90],因此在201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和食—日本人的傳統飲食文化」的名稱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91]

日本人進食的食具通常是小碗和改造過的筷子日語[92]

流行文化

日本流行文化

日本的現今流行文化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的影響,尤其是對東亞的影響,以電影、電視以及流行曲(J-POP)的影響力最大。另外,日本的科技、電器是世界領先水平,流行時裝也影響了不少人的衣著習慣。

美少女文化

日本人的美少女文化和少女崇拜情結無論是在遠東還是在西方都已經是十分知名。

原圖鏈接日本美少女組合

日本的美少女文化一是表現在選美比賽的風行。據不完全統計,日本全國擁有1000多種規模不等、評判標準不一的選美比賽。從區域看,除了全國性的「日本國際小姐」、「日本小姐」和「日本環球小姐」三項頂級選美賽事以外,還有北方的「冰河小姐」、南方的「芙蓉小姐」等。國有國選,縣有縣選,市有市選,甚至兩三百人的小村莊裡,還有「最美村姑」評比。從年齡段看,小學裡有「甜美小天使」,中學裡有「最美少女」,大學裡有「校花」,人到中年的家庭主婦亦有「美少婦大賽」。日本最有人氣的偶像組合AKB48,就由全國海選出的幾百名二十歲左右的青春美少女組成,被譽為「日本第一國民女子天團」。

視頻

日本動漫 美少女戰士

不過,如同現今中國大陸的國家級選美比賽結果常引起網民不滿一樣[93],日本網民亦認為現今的「日本小姐」長相實在令人不敢恭維,嚴重背離日本年輕一代的審美觀[94]

日本的美少女文化的另一表現就是日本時常出現十幾歲便出道走紅的未成年女星,佐佐木希渡邊麻友石原里美都是其中的佼佼者;火了十數年的「早安少女」,每期成員都是十幾歲的女孩;2013年被美國電影情報網站「TC Candler」評為全球最美100人第12位的女星桐谷美玲,早在高中一年級時便已奪得千葉縣美少女選美比賽冠軍。

日本美少女文化的第三點表現,同時也是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在獨一無二的動漫文化方面。常接觸日本ACG文化作品的人,往往會驚異其中的美少女文化,即這類作品中充斥着各種美少女的形象和元素。她們會改頭換面,出現在架空、玄幻、情色、打鬥、魔法等諸多平台。她們或是作為具有特殊屬性或超能力的女主角,在虛擬的時空中盡情冒險,或是作為男主角身邊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謀、助手奔前跑後,或是作為情節、畫面中引人矚目的「重要道具」被着意渲染。她們是女學生、女忍者、豪門浮浪子弟、貴族淑女、魔法師,甚至黑幫首腦、國家元首、軍隊統帥等其他奇怪的身份。御宅族的出現、吸引女性觀眾欣賞同性之美的百合文化的流行、獨特的秋葉原色情產業,也都對這種美少女現象推波助瀾。

偶像劇這一電視劇類型首先出現於日本與日本的少女漫畫脫不了干係,韓國和台灣的不少偶像劇即改編自日本的少女漫畫。此外,美國動畫《飛天小女警》、大陸的許多網絡穿越小說、台灣惡搞漫畫《大民國》《中華萌國傳》等的人物設定皆可追溯到日本美少女文化的根子,甚至連抗日題材的大陸電視劇《雅典娜女神》也明顯的照搬照抄日本某經典動漫中的美少女角色設定。

次文化

次文化即由小眾發起的文化,當中日本ACG(動漫遊戲)對世界各地最具影響力。最近幾十年,各種語言亦有不少用語受到了日語的影響,包括了「tsunami」(即海嘯,世界大多數語言以tsunami標示,日語原文為津波つなみ tsunami)、卡哇伊(可爱いかわいい kawaii,「可愛」之意)、暴走族御宅族御宅おたく otaku,但較常使用片假名「オタク」,簡寫「オタ」表記 )等等,有些已經在社會廣泛使用。

漫畫

日本漫畫

原圖鏈接日本書店的漫畫角。漫畫大多按出版社和連載雜誌劃分。

高度發展的日本漫畫已經成為世界漫畫當中具有獨特風格以及龐大影響力的流派。

日本的漫畫讀者包括了所有的年齡層[95],因此日本漫畫的題材非常廣泛。1950年代以後,漫畫逐漸成為日本出版業的主要部分[96]。2006年漫畫市值更達到4810億日圓[97]。除了一小部分漫畫是彩色的[98] 之外,大多數日本漫畫採用黑白印刷[99]

在日本,漫畫一般在漫畫雜誌上連載,毎期漫畫雜誌都包含多個漫畫系列,毎個系列只刊登一個章節,留待下期繼續[95][100]。如果某個漫畫系列已連載一段時期並且受到讀者歡迎,那個系列的漫畫章節通常會集結成單行本出版[95][100]。在單行本中可收集多個(與漫畫雜誌不同,一本單行本僅限於一個漫畫系列)。

日本擁有大量的漫畫讀者。為了滿足讀者的需求,日本設有專門的漫畫咖啡廳漫画喫茶),在那裡讀者可以一邊喝咖啡一邊看漫畫,許多人還在漫畫咖啡廳過夜[101]

日本漫畫向海外輸出始於1970年代末,並隨之向全球擴張,日本漫畫也在世界各地越來越普及,不少被各國出版商翻譯和發行外文版[102][103]

大多數日式漫畫有一些共同的特徵,例如漫畫的人物身體比較接近真人,眼睛比較大[104]鼻子嘴巴比真人小。日式漫畫向來不刻意描繪人種特徵,有時連性別也難以分辨[105]。另外,日本動漫裡的人物性格通常較誇張,但非常注重細節[106]

動畫

日本動畫

日本動畫最早開始於1917年[107][108],早期的動畫製作人包括了下傳凹天幸內純一幸内纯一北山清太郎,被合稱為「日本動畫之父」。[109]此後直至1980年代,日本的動畫才開始在日本被接納為主流,製作量隨之迅速增長,GUNDAM系列作品的製作亦於這個年代開始[110]。日本動畫於1990年代及2000年代迎來了它被海外市場接受程度的提昇。動畫連續劇諸如《新世紀福音戰士》和《攻殼機動隊》於日本大受歡迎,亦吸引了海外觀眾的注意。《七龍珠》、《美少女戰士》和《神奇寶貝》的周邊商品在歐美地區更是搶手貨。《神隱少女》於2002年德國柏林影展中得到金熊獎,並在第七十六屆奧斯卡電影頒獎典禮中得到「最佳動畫長片」一獎項[111]。而《攻殼機動隊》亦在2004年坎城影展上映[112]

日本動畫業中較為重要的製作公司包括了東映動畫GAINAXMADHOUSEGONZO日升動畫等等[113]:17。日本大部分的動畫製作公司都加入了日本動畫協會,而不同製作室在一些較為複雜和造價較高的動畫製作項目上也會互相合作,例如由吉卜力工作室製作的《千與千尋》就邀請了MADHOUSE、GAINAX、Production I.G雲雀工作室等合作夥伴協助製片[113]:17。每部動畫大概需要10萬至30萬美元的製作費[114]。2001年,動畫片佔據了日本電影市場的7%收入[113]:17,而日本動畫的成功也反映在DVD銷售上,日本近七成的DVD銷售均為動畫[113]:17

隨著動畫市場的迅速擴張,大量動畫俱樂部アニメクラブ在1990年代成立,並帶動了動畫展覽會的興起[115]:73。這些展覽會主要展示了日本以至世界各國的動漫作品,並包含了cosplay比賽等其他元素[113]:211。另一方面,日本的動漫文化亦創造了不少獨特的名稱,例如用於指稱熱衷及博精於ACG的「御宅族[113]:195

電子遊戲

電子遊戲,亦叫電玩,是動漫的延伸。有別於美國遊戲着重操作感,日本遊戲更着重遊戲細節的表現,小遊戲簡單易玩,大遊戲摻雜極多的小遊戲以增加娛樂性,當然也有同時具有日美元素的作品。日本遊戲機生產商占了三大遊戲機商的兩個,包括索尼(SONY)、任天堂,也有已經退出的世嘉(SEGA)。

參考文獻

  1. 花道、茶道見得多了,香道你見過沒?. 羊城晚報. [2013-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5). 
  2. Culture of Japan. Advameg. [2013-12-10]. 
  3. What Did She Read?: The Cultural Occupation of Post-War Japan and Translated Girls' Literature (PDF). [2013-12-10]. 
  4. YOSHIMI SHUNYA. What Does 「American」 Mean in Postwar Japan? (PDF). 2008 [2013-12-10]. 
  5. 教科文組織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觀念與方法. 中華民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3-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2). 
  6. A History of Manga. matt-thorn.com. [2015-03-21]. 
  7. Leonard Herman, Jer Horwitz, Steve Kent, and Skyler Miller. The History of Video Games. Gamespot. [2007-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9). 
  8. 日本にあるユネスコ世界遺産. heiwa-ga-ichiban. [2008-01-12] (日語). 
  9. The other superpower. The Guardian. [2013-12-10]. 
  10. J-Pop History. The Observer. [2007-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21). 
  11. 究极のビートルズ来日赏味法! ビートルズが日本に与えたもの. Oricon. 2006-06-21 [2009-01-09]. 
  12. New Music. Who.ne.jppanese. [2011-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6月3日).  (Translation)
  13. J-POPって何だろう?そして今、改めて歌謡曲の魅力とは?. 中京テレビ. 2008 [2014-03-14]. 
  14. 14.0 14.1 李盈如. 東洋天后 創造不朽傳說.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 2013-10-13 [2014-03-21]. 
  15. 【12年ヒット分析】新舊グループから地方アイドルまで~「アイドル戦國時代」さらに激化 (AKB48) ニュース-ORICON STYLE-. オリコン (オリコン). 2012-12-09 [2013-04-23]. 
  16. Gザテレビジョン編集部ブログ Gザテレビジョンは來週月曜日、24日発売です!. ザテレビジョンザテレビジョン. 2010-05-19 [2013-04-23]. 
  17. Kimmo. 音樂的變革(下):Vocaloid 是如何從人氣聚集到協同創作的. 極客公園. 2014-03-13 [2014-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4月27日). 
  18. 虛擬偶像初音未來走紅 二次創造是關鍵. 新浪. 2012-11-11 [2014-04-27]. 
  19. The Recording Industry In Japan (PDF).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Japan. 2013 [2011-11-08]. 
  20. IFPI 2013 Recording Industry in Numbers: Global Revenue, Emerging Markets Rise; U.S., U.K., Germany Drop. billboard. 2013-04-08 [2014-03-01]. 
  21. 梅子君. 《源氏物語》的作者、背景及故事梗概. 華網文盟. 2006-07-21 [2014-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2). 
  22. 邱紫華. 日本和歌的美學特徵. 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 2004-06-11 [2014-03-21]. 
  23. 《萬葉集(全二冊)》內容簡介. 商務印書館 (香港). [2014-03-21]. 
  24. 須文蔚. 短詩異國情:網路俳句熱. 國立東華大學. [2014-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1). 
  25. 俳圣「松尾芭蕉」のこと. 奈良觀光. [2008-01-12]. 
  26. 尋訪松尾芭蕉~奧之細道. 大紀元. 2005-09-23 [2014-03-21]. 
  27. 日本で最初のノーベル赏. [2007-12-28]. 
  28. 建築博物館:日本的建築. 中國科普博覽. [2014-03-21]. 
  29. 博物館明治村. 犬山觀光諮詢處. [2013-12-09]. 
  30. 30.0 30.1 30.2 踐行廣義建築學責任的紙管魔術師. 東方早報. 2014-03-26 [2014-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6). 
  31. 坂茂獲獎既意外,又在情理中. 東方早報. 2014-03-26 [2014-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6). 
  32. 前川國男的粗野主義- 室內設計師. idzoom 室內設計師. [2013-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8). 
  33. 磯達雄. 日本後現代主義建築巡禮. 楓樹林出版社. 2013. ISBN 9789866023774. 
  34. 歌舞伎傳統戲劇. 中華民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4-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2). 
  35. 觀賞歌舞伎. 日本政府觀光局. [2014-03-21]. 
  36. 国立剧场『日本の伝统芸能讲座 舞踊・演剧』. 淡交社. 2009: 206–211. ISBN 9784473035301. 
  37. 文樂(木偶淨琉璃). [2013-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9). 
  38. 文乐 | 传统 | 日本的文化导览/资讯. att.Japan. Finex Co., Ltd. [2014-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2). 
  39. 印象派帶領浮世繪跨世紀. 國立中央大學. [2014-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12-16). 
  40. 浮世繪——江戶世風民情的寫照. nippon.com. 2014-01-24 [2014-03-25]. 
  41. Japonism - Katsushika Hokusai, Ukiyo-e & Edo Period Japan. Hokusai Online. [2013-12-10]. 
  42. Yahoo!辭書. プログレッシブ英和中辞典. [2007-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7). 
  43. 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蒔繪展. 國立故宮博物院. [2007-12-29]. 
  44. 談漆器傳統工藝現代化. 東陽市南馬藝海木雕工藝廠. [2014-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2). 
  45. 日本漆器 | 莳绘、沉金、螺钿 | 越前漆器、木曾漆器、轮岛涂、镰仓彫. 易播樂. [2014-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1). 
  46. 花道、茶道見得多了,香道你見過沒?. 羊城晚報. [2013-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5). 
  47. 日本人信奉什麼宗教?. 日本兒童網. [2014-03-02]. 
  48. 中央情報局2012年調査
  49. 張建立. 日本國民宗教信仰的現狀、特點及其影響 (PDF). 1994 [2014-03-0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04). 
  50. 佛教傳入. 飞鸟の扉. [2007-12-29]. 
  51. 佛教流布與諸宗派的發展. 雅安佛教. 2013-08-12 [2014-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17). 
  52. 從日本人靈魂觀看其宗教信仰 (PDF). [2013-12-0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9-21). 
  53. 「無宗教」が世界の第3勢力、日本では人口の半數占める=調査. Reuters. 2012-12-19 [2019-06-28] (日語). 
  54. 日本人が宗教嫌いになった理由. 教えて!goo. [2019-06-28] (日語). 
  55. Mariko Kato. Christianity's long history in the margins. The Japan Times. 2009-02-24 [2014-04-22]. 
  56. Sumo: East and West. PBS. [2007-03-10]. 
  57. A History Of Taekwon Do. Universal Tae Kwon Do Federation. [2014-04-05]. 
  58. Virgílio, Stanlei. Conde Koma – O invencível yondan da história. Editora Átomo. 2002: 93–104. ISBN 85-87585-24-X (葡萄牙語). 
  59. サンボと柔道との関係. 爱知県サンボ连盟. [2014-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7). 
  60. Culture and Daily Life. Embassy of Japan in the UK. [2007-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17). 
  61. Nagata, Yoichi; Holway, John B. Japanese Baseball. (編) Palmer, Pete. Total Baseball 4th. Viking Press. 1995: 547. ISBN 978-0670860999. 
  62. 62.0 62.1 甲子園,日本拼搏精神的象徵. 環球時報. 2011-11-22 [2014-03-02] –通過新華社. 
  63. Soccer as a Popular Sport: Putting Down Roots in Japan (PDF). The Japan Forum. [2007-04-01]. 
  64. 日本- 足球球隊簡介- 雪緣園資料庫. 雪緣園. [2014-03-02]. 
  65. 日本名宿:日本足球已達歐洲二流 仍非史上最強國家隊. 新浪網. 2013-06-05 [2014-03-02]. 
  66. 日本首奪世界盃狂喜 中國女足淚飛. 阿波羅新聞網. 2011-07-19 [2014-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2). 
  67. Fred Varcoe. Japanese Golf Gets Friendly. メトロポリス. [2014-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29). 
  68. 日本国宪法. 参议院. [2008-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22). 
  69. 天皇制度與皇室軼事 (PDF). 香港城市大學. [2014-03-02]. 
  70. 發達國家中最精幹的中央政府部門架構. 中央電視台. [2014-03-13]. 
  71. Dean, Meryll. Japanese legal system: text, cases & materials 2nd. Cavendish. 2002: 55–58. ISBN 978-1-85941-673-0. 
  72. Kanamori, Shigenari. German influences on Japanese Pre-War Constitution and Civil Code. European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January 1, 1999, 7 (1): 93–95. doi:10.1023/A:1008688209052. 
  73. The Japanese Judicial System. Office of the Prime Minister of Japan. [March 27, 2007]. 
  74. Dean, Meryll. Japanese legal system: text, cases & materials 2nd. Cavendish. 2002: 131. ISBN 978-1-85941-673-0. 
  75. 《中國化的日本:日中「文明衝突」千年史》 與那霸潤.2011
  76. 日本政治體制. 廈門大學 日本研究所. [2014-03-02]. [失效連結]
  77. World Factbook;Japan. CIA. 2007-03-15 [2007-03-27]. 
  78. 日本的政治(4). 梅と桜. 2005-07-14 [2014-03-02]. 
  79. 日本的選舉制度及日本的政黨. 新華網. 2012-12-04 [2014-03-02]. 
  80. 日本的標準語與共通語. 梅と桜. 2005-06-28 [2014-01-22]. 
  81. 81.0 81.1 日語中有方言嗎?. 日本兒童網. [2014-03-14]. 
  82. 「Texts come alive」 at Ainu culture lecture. PublicAsian. 2010-10-08 [2014-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2). 
  83. Goto, Hiromu, Auditory perception by normal Japanese adults of the sounds "l" and "r"", Neuropsychologia, 1971, 9 (3): 317–323, PMID 5149302, doi:10.1016/0028-3932(71)90027-3 
  84. Hallé, Pierre A.; Best, Catherine T.; Levitt, Andrea, Phonetic vs. phonological influences on French listeners' perception of American English approximants, Journal of Phonetics, 1999, 27 (3): 284, doi:10.1006/jpho.1999.0097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first4=缺少|last4= (幫助)
  85. 各國早餐大比拼:納豆味噌湯澆米飯盡顯日式風情. 新華社. [2013-12-10]. 
  86. 一汁三菜. 日本うま味调味料协会. [2013-12-10]. 
  87. 淺見康生. 1月24日の出来事. [2013-12-10]. 
  88. 梁文道. 日本菜有幾傳統?(和食之謎之二). [2013-12-10]. 
  89. Joshua Williams. Raw food in Japan. [2013-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4). 
  90. "A Day in the Life: Seasonal Foods," The Japan Forum Newsletter No.14 (PDF). 1999-09 [2013-12-1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1-16). 
  91. 體現四季分明 日人尊重自然 和食列非物質遺產. 蘋果日報. 2013-12-06 [2013-12-10]. 
  92. 筷子透露出中日飲食差異. 大紀元. [2013-12-10]. 
  93. 中國選美小姐遭「吐槽」最美OR最丑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4-09-04.
  94. 日國際小姐代表長這樣?21歲本鄉李來奪冠遭批「臉短」
  95. 95.0 95.1 95.2 Gravett, Paul. 2004. Manga: Sixty Years of Japanese Comics. NY: Harper Design. ISBN 978-1-85669-391-2. p. 8.
  96. Schodt, Frederik L. 1996. Dreamland Japan: Writings on Modern Manga. Berkeley, CA: Stone Bridge Press. ISBN 978-1880656235.
  97. "Japanese Manga Market Drops Below 500 Billion Yen." (2007-03-10) http://comipress.com/news/2007/03/10/1622 Accessed 2007-09-14.
  98. Kishi, Torajiro. 1998. Colorful. Tokyo: Shueisha. ISBN 4-08-782556-6.
  99. Katzenstein, Peter. J. & Takashi Shiraishi 1997. Network Power: Japan in Asia.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801483738.
  100. 100.0 100.1 Schodt, Frederik L. Manga! Manga! The World of Japanese Comics. Tokyo: Kodansha. 1986. ISBN 978-0-87011-752-7. 
  101. 日本自由行,下榻漫畫咖啡館更抵. 南方都市報. [2014-03-11] –通過新浪. 
  102. Wong, Wendy Siuyi, Globalizing manga: From Japan to Hong Kong and beyond, Mechademia: An Academic Forum for Anime, Manga, and the Fan Arts, 2006, 1: 23–45 [2007-09-14] 
  103. Patten, Fred. Watching Anime, Reading Manga: 25 Years of Essays and Reviews. Berkeley: Stone Bridge Press. 2004. ISBN 978-1-880656-92-1. 請檢查|isbn=值 (幫助). 
  104. 《小甜甜》七千呎大型珍藏展聖誕登場. [2013-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2). 
  105. 台灣科技大學導師. 漫畫角色特徵分析-以進擊的巨人作品為例. [2013-12-10]. 
  106. 從民族性探討日本與美國動畫風格之差異 (PDF).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研究所. 2005 [2013-12-1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年3月5日). 
  107. Japan’s oldest animation films. ImprintTALK. 2008-03-31. 
  108. Historic 91-year-old anime discovered in Osaka. HDR Japan. 2008-03-30 [2008-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02). 
  109. Yamaguchi, Katsunori; Yasushi Watanabe. Nihon animēshon eigashi. Yūbunsha. 1977: 8–11. 
  110. 經典日本動畫 搶攻你家電視(下). 聯合新聞網. [2014-03-04]. 
  111. 黃菁菁. 日本的華德迪士尼 藉作品發聲. 中時電子報. 2013-09-07 [2014-03-04]. [失效連結]
  112. Template:Cite journal lua
  113. 113.0 113.1 113.2 113.3 113.4 113.5 Brenner, Robin. Understanding Manga and Anime. Libraries Unlimited. 2007. ISBN 978-1-59158-332-5. 
  114. Justin Sevakis. The Anime Economy - Part 1: Let's Make An Anime!. ANN. 2012-03-05 [2014-01-03]. 
  115. Poitras, Gilles. Anime Essentials: Every Thing a Fan Needs to Know. Stone Bridge Press. 2000: 7–115. ISBN 978-1-880656-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