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观音传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风雨同舟讨论 | 贡献2019年12月12日 (四) 10:41的版本 藏传佛教的观音形象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观音传说浙江舟山古代地方民间传说之一,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观音大慈大悲的善性和救苦救难的德行,在我国民间得到广泛信奉,并且早已传播到了日本东南亚国家。普陀山凭借博大精深的观音文化及旖旎的自然风光,每年都吸引着大量香游客前来旅游观光。这些文化和现实的背景,是观音传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坚实基础。

2008年6月7日,观音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观音传说 遗产编号 Ⅰ-40

申报地区 浙江舟山 遗产类别 民间文学

批准时间 2008年6月7日

遗产级别 国家级

历史源流

“观音传说”之普遍,这与当地观音信仰之广泛分不开的,早在宋宝庆《昌国县志》中,就有“梅岑山(今普陀山)观音宝陀寺”的记载。宋干道《四明图经》是即有“日僧慧锷送观音”的记载,《不肯去观音》的传说从此一直流传至今,且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元代西域僧盛熙明着《普陀洛迦山传》,更记有《善财一十八参观自在》、《观世音三十二现身随类说法》、《唐大中梵僧潮音洞前燔十指亲睹大土观身说法》等灵异传说。明清以来的《普陀山志》记述的观音灵异传说更多,民国十二年编的《普陀洛迦新志》专论“灵异门”,记录各类观音灵异传说68则。除了古志书记载以外,早在明万历年间就有《南海观音全传》一书流传民间,民国初年又有《观音得道》话本传世于民间。在古典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名著中都有观音传奇形象记载。据佛教传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别是观音菩萨诞生、出家、得道,称为三大香会,每一个日子都有一个故事。因此说,千百年来,观世间作为一个佛法无边的大菩萨,一直在舟山民间被子广泛地伟颂着,信奉着。而且这种传颂、信奉己远远超越了民族和国界,成为一种“劝人为善、爱好和平”的观音文化现象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主要内容

在佛教供奉的诸多菩萨中,人们最熟悉、最感亲切的,恐怕要数观世音菩萨了。观世音是梵文的意译,亦称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 因唐朝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将观世音略称为观音。据印度的传说,观音菩萨原是转轮圣王无诤念的大太子,他与其弟一起修行,侍奉阿弥陀佛,成为“西方三圣”之一。观音具有“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与一切众生苦”的德能,能现三十二种化身,救十二种大难。我国自隋唐以来,观音信仰随佛教的兴盛在民间深入人心,观音形象逐步脱离印度传说模式,代之以中国化的女性形象。

传说中,普陀山是观音显灵说法的道场。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传说中的观音菩萨生日、成道日和涅盘日,朝山进香者不远千里纷纷而来。关于观音的传说也在这儿广泛流传。

传承意义

普陀山有深厚的佛教文化,并成为观而观音信仰随着佛教的中国化而逐特别是观音的信仰号称大半个亚洲的信仰。在国际上只要有华人的地方都知道观音,在佛教徒中绝大多数是观音的信徒。保护和挖掘观音文化,弘扬佛教文化的积极内涵,对于我们传承历史文化,建设和谐社会,都是一个良好的载体,同时了是人们的期盼。

在我们构建和谐世界的今天,应充分发挥观音文化及观音信仰这一文化瑰宝的特殊作用造福众生。因为,观音文化属于普陀山,也属于中华民族,更以至于整个世界的人类文明。

濒危状态

内容来源于非遗大数据平台

观音传说在舟山有着非常广大的普及面,长久以来,完全依靠口头相传的形式而存在。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对观音传说进行过搜集整理,此后不断有搜集整理研究者,继续加以搜集整理,并出版有各种书籍杂志。尽管如此,随着社会的变迁,现代人的信仰模式和传播方式的改变,正在推动观音传说的濒危进程。 1、在现代社会,观音传说与观音信仰正日渐分离。观音信仰日趋简单化、平面化,使得因信仰而去传播传说的内质动力正日趋消逝,传承方面则更加困难。 2、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导致娱乐和阅读方式的改变,使得观音传说在年轻一代中文娱生活中的分量已逐步减少,从口头相传中获得观音传说,并加以传播传承的基层土壤环境已彻底改变。 3、观音传说在舟山市的各乡镇岛屿中,有着庞大的普及面与流传区域,以致各种讲述的版本甚多。之前对观音传说的搜集整理,虽说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遗漏总是不在少数,而且只靠几个热心的搜集整理者,是远远不够的。 4、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原先生活在各乡镇小岛的人们,正在纷纷向市区中心迁移,由此带来的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观音传说的影响逐步消退。 因此,如果不对”观音传说”加以抢救性保护,在不久的将来,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个传承已久的观音传说,慢慢消逝。

影响

大乘佛教佛经称某些菩萨在远古已成,祂们以大慈悲心,为度众生示现菩萨形象,倒驾慈航、再回入娑婆[1],重入世间教化救苦。观世音菩萨即是其中之一,祂的过去佛号是正法明如来。

观世音菩萨是东亚民间普遍敬仰崇拜的菩萨,在各种大乘佛教图像或造像中观世音菩萨像也最为常见,而且种类繁多,变化极大。观世音菩萨是民间信仰所崇信的“家堂五神”的首尊,台湾民众常将之绘制于家堂神画“观音漆”上,与自家所祀神明一同,晨昏祭祀。佛教经典上说观世音菩萨的悲心广大,世间众生无论遭遇何种灾难,若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菩萨实时寻声赴感,使之离苦得乐,故人称“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为佛教中知名度最高的大菩萨,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赞誉。

观音信仰也深入其他宗教或派别,或言被其他宗教所吸收。在道教称为“慈航真人”、“慈航道人”、“白衣大士”;台湾民间信仰称“观音佛祖”(“佛祖”)、“观音妈”;中国民间信仰称“观音娘娘”;灵山派奉为“五母”之一;在龙华教斋教越南高台教中都是信奉的对象。

名号由来

在早期的佛经中,多译自梵语“Avalokitasvara”,为“窥音”、“现音声”,南北朝姚秦时的鸠摩罗什法师译为“观世音菩萨”。

唐代玄奘法师等译师们则译自梵语“Avalokiteśvara”为“观自在菩萨”。“Avalokita”为“观”,“iśvara”为“自在”,意为众生所见之主,故玄奘译为观自在菩萨,可见于今日的《般若心经》。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阿缚卢枳低湿伐逻,唐言‘观自在’,合字连声,梵语如上。分文散音,即‘阿缚卢枳多’,译曰‘观’,‘伊湿伐逻’,译曰‘自在’。

“观世音菩萨”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声音”的菩萨,出自《妙法莲华经》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又说:“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佛教与道教乃至民间信仰所称的白衣观音白衣大士观音妈则取自唐朝密宗信仰的Pāndara vāsinī,为女性观音菩萨,她是观音母乃为莲华部母与莲华部主,在不同的经典有不同的译名,在不空所翻译的《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译名为白衣观自在,以及《摄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经计一法中出无量义南方满愿补陀落海会五部诸尊等弘誓力方位及威仪形色执持三摩耶幖帜曼荼罗仪轨》译名为白衣观世音菩萨、白身观音,在善无畏所翻译的《苏悉地羯罗经》译名为观音母,还有善无畏讲述一行笔记的《大毘卢遮那成佛经疏》译名为白处尊、观音母以及称她为莲花部主。

到了宋代密宗经典,如施护所翻译的《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与《一切秘密最上名义大教王仪轨》则译名为白衣菩萨,菩萨就是大士这也是民间称她为白衣大士之名的由来。

佛经记载的本生因缘

久远古佛

唐译《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我念往昔时,观自在菩萨于我前成佛,号曰‘正法明’,十号具足。我于彼时为彼佛下作苦行弟子,蒙其教化,今得成佛。十方如来皆由观自在教化之力故,于妙国土得无上道,转妙法轮。”

由于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愿力及所发菩提心,为了安乐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众生的道业,故仍然示现为菩萨因祂以救苦救难为己任,故在民间的影响极为深远。

不空三藏所译出的密教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经》中认为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的另一名称),又名“得自性清净法性如来”、“观自在王如来”,在西方清净佛土中,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但在五浊恶世中,祂即以观自在菩萨的形像出现。

楞严经》则认为过去曾经有,名“观世音”,观世音菩萨为其弟子,故也称“观世音”。[2]

示现菩萨

观世音菩萨大乘佛教的信仰中,称祂是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中的大菩萨,如《无量寿经》记载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净土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菩萨。

据《悲华经》卷二记载,观世音本名“不眴”,是无量劫前转轮王无诤念的长子,因为其在宝藏佛前发愿:“愿我行菩萨道时,若有众生遭受种种苦恼恐怖,退失追求正法的信念和力量,堕落到没有光明的大黑暗处,身心不安忧愁孤独贫穷困苦,没有人可去请求保护,没有依靠也没有屋舍。如果他能够忆念我,称念我的名号,那求救的音声被我天耳所闻,被我天眼所见,如是一切苦难众生,若我不能为其免除如此种种痛苦烦恼,则终不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果。”

宝藏佛即为祂授记:“善男子!汝观人天及三恶道一切众生,发大悲心。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我当字汝为观世音。”此说菩萨因地具大悲心,普令众生离苦得乐,因此宝藏佛为其命名观世音。

释迦牟尼佛在宣讲《法华经普门品》时广说观世音菩萨之功德,令无尽意菩萨以宝珠璎珞供奉座中观世音菩萨,时观世音菩萨不肯接受,经释迦牟尼佛劝说之下后接受供养了,并将珠宝分作二份,一份奉释迦牟尼佛,一份奉多宝佛塔[3]。另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释迦牟尼佛广说地藏菩萨之功德,会中观世音菩萨亦发言称赞。[4]足见释迦牟尼佛在娑婆演说佛法时,观世音菩萨则从旁协助教化。

将来示现成佛

悲华经》叙述阿弥陀佛于过去生中曾为转轮王无诤念,祂有一千个儿子,长子名“不眴”,祂出家之后,即号“观世音”;在久远的将来,阿弥陀佛涅盘后,观世音菩萨将会成佛,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

不空三藏所译《大方广曼殊室利经》说,观世音菩萨将以“平等光明普照如来”的名号成佛。

本愿誓言

有些人将〈大悲咒〉前面发愿的“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这个发愿文作为观自在菩萨的代表本愿,其实这个发愿文是〈大悲咒〉的启请发愿,不是观自在菩萨的代表本愿。应该是以《无量印法门经》、《悲华经》与《华严经》等记载的誓愿,作为观自在菩萨的代表本愿。

  • 《无量印法门经》记载:能仁作大师子吼,天人一切普得闻,我等今对世尊前,各发诚实最上愿:我等乃至未来际,愿我所行经多劫,随入生死轮回中,救度无数众生类;我等今者以此缘,尽未来际悉思念,普为利乐诸众生,于无边劫行无懈;我等从今日已去,永灭贪瞋痴等垢,十方现在佛世尊,证我所说诚无妄;我等今发菩提心,不乐声闻缘觉果,我等若有乐小心,决定当招妄语报;我所不乐二乘果,但以悲心为众生,纵经俱胝多劫中,愿我常行而不懈;如佛世尊所成就,如应佛刹广庄严,愿我当来得佛时,刹土倍多俱胝数;又愿当来佛刹中,无有声闻缘觉众,纯一菩萨所庄严,广集无量诸智聚;愿我得是庄严已,当令众生得离垢,从诸佛法所出生,普使当持佛法藏;若我今时诸所说,真实无妄无别异,愿此大海及山川,乃至大地皆震动;当发如是愿言时,大地实时皆震动,不鼓音乐自然鸣,出微妙音遍十方;天雨众华众妙香,殊丽严好极可爱,俱胝百千妙天衣,周遍缤纷而散布。(这是观自在菩萨、大势至菩萨,在“师子游戏金光王如来”处,一起首发菩提心的誓愿。)
  • 《悲华经》记载:从前过恒河沙等阿僧祇劫之际,观自在菩萨的本地是无诤念转轮圣王的太子,在当时的宝藏佛前面回向、发愿说:“我之所有一切善根,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我行菩萨道时,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堕大暗处,忧愁孤穷、无有救护、无依无舍,若能念我、称我名字,若其为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是众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恼者,我终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回向、发愿说:在安乐世界的无量寿佛进入无余涅盘、正法时期过后,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华严经:观自在菩萨章》〈观自在菩萨常救护一切众生令离诸怖愿〉:

愿一切众生离险道怖。离热恼怖。离迷惑怖。离系缚怖。离杀害怖。离王官怖。离贫穷怖。离不活怖。离恶名怖。离于死怖。离诸病怖。离黑暗怖。离迁移怖。离爱别怖。离怨会怖。离逼迫身怖。离逼迫心怖。离忧悲愁叹怖。离所求不得怖。离大众威德怖。离流转恶趣怖。愿诸众生。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免离一切恐怖。灭除障难。正念现前。复教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至不退转。

形象与传说

在佛教各种菩萨像中,观世音菩萨的各种形象种类最多,大概与观世音有各种化身的说法有关。一般来说,作为西方三圣之一,观世音菩萨头戴宝冠,冠上有阿弥陀佛像,其它形象及衣物、璎珞装饰则与别的菩萨像没有显著差别。

观世音在民间的形象变化和历史时间、地域、风俗有很大关系,是百姓信仰的产物。

汉传佛教的观音形象

法华经普门品》当中提到,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种化身,因应众生的需要而现身说法。祂可以化身为佛、辟支佛、罗汉声闻、梵天梵王、帝释、自在天、大自在天、天大将军毘沙门小王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妇女、童男、童女、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非人执金刚神等等。

其余各种典籍中观音菩萨各有化身,甚至有三十三观音之说,是大乘佛教对观音应化的三十三种形象的称呼。

  • (1)杨柳
  • (4)圆光
  • (7)卧莲
  • (10)鱼篮
  • (13)一叶
  • (16)延命
  • (19)能净
  • (22)叶衣
  • (25)蛤蜊
  • (28)马郎妇
  • (31)不二
  • (2)龙头
  • (5)游戏
  • (8)泷见
  • (11)德王
  • (14)青颈
  • (17)众宝
  • (20)阿耨
  • (23)琉璃
  • (26)六时
  • (29)合掌
  • (32)持莲
  • (3)持经
  • (6)白衣
  • (9)施药
  • (12)水月
  • (15)威德
  • (18)岩户
  • (21)阿摩提
  • (24)多罗
  • (27)普慈
  • (30)一如
  • (33)洒水

在中国,对观世音菩萨的崇拜最早于公元前一世纪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开始,并于七世纪中叶传入朝鲜半岛日本,然而显教多数宗派认为女子不能成佛,唯有转为男身才能成佛,所以菩萨尊不论此尊信仰来源皆成为男性尊,但是自印度密教兴起,密教与显教主张的女身转男身成佛不同,密教主张女性也能以女身成佛[5],依《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主张父母所生肉身,能够即身成佛[6],而为女性身如来,这就是密教承认女身如来之缘由[7]。而不像歧视女性的显教。[8] 所以才开始有女性尊,如大悲胎藏生曼荼罗就有许多女性佛菩萨。

在佛教以外,观世音菩萨在道教和民间的香火也十分兴盛。道教称之为“观音大士”、“白衣大士”、“慈航真人”、“慈航大士”等[9];民间则认为祂善于救助妇女儿童,协助孕妇顺利生产,因此又常尊称祂为“送子观音”可见其在民间信仰的鼎盛。

善才龙女观音

中国民间信仰的观世音菩萨像,常有善才龙女胁侍在菩萨左右两旁。善才是佛弟子,经过五十三参之后,悟道得证果位。龙女则是娑竭罗龙王之女,因缘俱足,已于法华会上成佛,多示现为童女身,与善才一同为观世音菩萨的左右胁侍。

送子观音

法华经普门品》中记载祈求观音大士,“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善男信女至诚皆有感应。故许多不孕妇女,皆向观音菩萨求祷,希望能有子嗣。而庙宇也以观音菩萨怀抱幼童作为造像,是为送子观音。

鱼篮观音

民间故事,宋朝蔡襄贬为泉州太守。当时泉州洛阳江,时常有人渡江溺毙,蔡襄不忍,于是发愿兴建万安桥(洛阳桥),观音菩萨化身为一位手提鱼篮的美丽少女,向公众筹募建桥经费,该化身被称为“鱼篮观音”。在吴承恩的《西游记》中亦曾出现,为协助孙悟空等人收服由原莲花池中的金鱼幻化成的精怪。

台湾有以此主祀的利洋宫[10]、日本东京都港区三田则有鱼篮寺[11]

引路观音

一种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负责接引死者,该菩萨手持招魂幡,有时甚至会纸扎此菩萨像,念诵《普门品》之后焚化,祈求接引亡者到西方净土。香花僧大多相信,在地府中有一个观音亭,即是“引魂王观音”所居。

马郎妇观音

民间故事,唐宪宗右男子性喜骑射,嗜杀无度。一日市街上,忽然出现一名绝世美女,公开演讲,要求众人信仰佛教,戒除杀生。并且发下豪语,愿嫁给三日之内熟背《妙法莲华经》的男子。众人闻说,皆返家背经,惟法华一书,卷帙浩繁,人皆苦之。有一马姓少年博闻强记,三日不寐,遂能背诵此经,娶得美女返家,但回家成婚时,美女已经病死。马郎甚哀而殓之。启棺时,美女遗体不见,只留下一张观音菩萨之画像。人称美女为观音菩萨化身,是谓“马郎妇观音”。《佛祖统纪》亦有记载。

另说尸骨已然不见,唯锁子骨尚存。泉州粲禅师作诗曰:“丰姿窈窕鬓欹斜,赚杀郎君念法华。一把骨头挑去后,不知明月落谁家?”

千手千眼观音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提到了观世音菩萨何以具有“千手千眼”:

观世音菩萨重白佛言:世尊!我念过去无量亿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静住如来”。彼佛世尊怜念我故,及为一切诸众生故,说此”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以金色手摩我顶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当持此心咒,普为未来恶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我于是时,始住初地,一闻此咒故,超第八地。我时心欢喜故,即发誓言:“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实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发是愿已,应时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十方大地,六种震动;十方千佛,悉放光明,照触我身,及照十方,无边世界。…

根据《观世音菩萨本行经》(后改称《香山宝卷》,作者为宋代普明禅师),认为祂是妙庄王的三女儿,名妙善。至出嫁年龄,出家为尼。妙庄王因此将其赶出王宫。后来妙庄王身患顽疾,危在旦夕,求救于一老僧,老僧诊断后认为只有以亲生女儿的手眼配药才能医治。妙庄王只得求救于自己的大女儿和二女儿,然二女坚决不允。无奈老僧只得告知香山有位仙长,道法高深,兴许能够救愈。妙庄王来到香山,找到香山仙长,却大吃一惊,原来仙长为自己三女儿,但此时已修成至道。女儿知道父亲来意后,二话不说,当即割断手臂挖掉双眼奉给妙庄王。妙庄王心里十分难过,遂祈求于神明,使女儿再生手眼,结果神灵有眼,女儿果然长出了一千只眼和一千双手。妙庄王十分感动,令人在香山修建寺庙,专门祀奉妙善,并称之为“观音”。

面燃大士

农历七月中元普渡时,民间都先祭拜“面燃大士”,道教称“面燃大士羽林监斋普渡真君”,俗称“大士爷”或“普渡公”。“面燃大士”是诸之王,统领七月时在人间接受香火的诸家亡魂

“面燃大士”的起源,说法有数个:一是祂是观音大士的化身,故称“大士爷”。二是祂原为诸鬼的首领,因受观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门下,从此被称作“大士爷”,成为护持盂兰节普渡事项的护法神

“面燃大士”的形象一方面是源自《妙法莲华经》中,观音大士“应以鬼王身得度者,即现鬼王身而为说法”,是观音大士教化饿鬼众生的需要而产生,另一方面是警惕人们应该积极布施僧侣贫民,不宜动贪爱及悭吝想,以免堕入饿鬼心识,成为“面燃”的眷属。

化身民间信仰女性神祇

民间信仰中的女性神祇,有的出身由来之传说常和观世音菩萨有关,如传说为观世音菩萨之眼泪或血所化,或赐仙丹灵珠入其母胎而诞生。民间信仰中之妈祖临水夫人菁埔夫人等,皆有和观世音菩萨有关的传说故事,可视为佛道融合而产生之现象。

民间信仰造像

在台湾,观世音菩萨的形像普遍运用在神龛、佛龛之背景,俗称“观音联”、“观音彩”、“佛祖彩”等,有观世音菩萨位于最上,胁侍善财龙女,其下有道教神明天上圣母关圣帝君福德正神灶神等,亦有独尊观世音菩萨者。其形像普遍为头顶梳髻,身着白衣,长发,顶戴阿弥陀佛像,头披白纱,胸配璎珞,一手持杨柳枝,一手持净瓶,或是手持念珠经书法轮莲花如意明珠玉钵等,或者双手合十,或者指打手印,趺坐莲座之上。

骑龙观音

骑龙观音像》摄影作品是指1959年八七水灾之后流传于台湾民间,供佛教道教儒教斋教台湾民间信仰等宗教信徒膜拜用之观世音菩萨摄影显像。

六观音

天台宗智者大师认为,六观音指的是大悲观音大慈观音狮子无畏观音大光普照观音天人丈夫观音大梵深远观音。在东密,六观音指的是千手观音圣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准提观音如意轮观音。此六观音与天台六观音相应。

摩利支观音

摩利支观音,即摩利支天菩萨,梵文Marici,为“光线”之意,古称“阳焰”,系日光的神格化。相传源于古印度民间所崇拜的猪面人身光明女神华拉希(Varahi),后被佛教所吸收而成为黎明女神,并列于天部。能加持信众,护佑平安。外现天女像,然并非天人,实际本地是大菩萨,《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记载衪是从观自在菩萨部所作的变化相。密藏道开则认为摩利支观音是准提观音的化身[12]以摩利支天菩萨为本尊的修法,称为“摩利支天法”,此法具有能够隐身遁形与除难消灾的神通能力,密教中就是以摩利支天法为隐形法。由于摩利支天菩萨具有不可思议的隐身法力,因此极受日本武士的信仰,并奉为守护神。

不空羂索观音

不空羂索观音,即不空羂索菩萨,乃能显现十方无量佛土圣众,接引无量有情修得佛法的大菩萨,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佛教认为与观音菩萨所有的化身,本质皆是相同。

消众毒观音

消众毒观音,即常瞿利菩萨,乃观世音菩萨、多罗菩萨的化现之一,是以消伏毒害为特色的菩萨。

叶衣观音

叶衣观音是佛教观世音菩萨、多罗菩萨(度母)的化现之一。常示现于山间,以树叶为衣裙,故称叶衣菩萨,是能除疫疾、饥馑、贼寇、刀兵、水旱等。

藏传佛教的观音形象

观世音菩萨信仰在七世纪也传入西藏,在藏传佛教中称做“Chenrezigwangchug”,以四臂观音的法相为主,马头明王是其忿怒相。

根据《度母本源记》所载,观世音菩萨见众生难以救度,不禁左眼流下了一滴眼泪,化为绿度母,右眼流下了一滴眼泪,则化为白度母。绿度母与白度母均被视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又根据阿底峡尊者发现的书《柱间史》,当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将雪域的众生都交给观世音菩萨教化;观世音菩萨有一名猕猴弟子受了戒,在雪域西藏修行时,遇上一名作雌猴打扮的罗刹女子以自杀逼婚,结果在观世音菩萨的祝福下成婚(同时赐给了他五谷种子),是为藏族人的祖先。

吐蕃国王松赞干布亦被视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传说他一出生则有三十二种相好,头上更有一尊阿弥陀佛像。他所迎娶的尼泊尔赤尊公主则被认为是白度母的化身,文成公主则为绿度母的化身。

一髻罗刹王观音

专门护持行者出世间之成就。或说是观世音菩萨或普贤王如来的化身,藏名阿仲玛或阿松妈(意即密咒护持母),梵名艾嘎乍纪(Ekadzati),即一发髻之意。藏文:ཨེ་ཀ་ཛ་ཊི་, རལ་གཅིག་མ་。汉译为一发髻母、独发髻母。

多罗观音

藏传佛教相信多罗观音度母多罗菩萨)为观世音菩萨之化身,如认为“绿度母”为观世音菩萨右眼之泪滴所化,“白度母”为观世音菩萨左眼之泪滴所化,而统称“多罗观音”。

观音法门

观世音菩萨与娑婆众生、末法众生具有大因缘,一般正信佛教徒修持与观世音菩萨为核心的法门,方式或功课有如下:

持名: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等圣号。

持咒:持诵“六字大明咒”、“观音灵感真言”、“十一面观音咒”、“大悲咒”、“观世音菩萨灭业障真言”等真言陀罗尼)。

诵经:持诵《心经》、《普门品》、《法华经》等经典。

种子字

梵文的“ह्रीः”,是观世音菩萨的种子字,代表观世音菩萨的智慧。读音”hrīḥ”(“赫利”),藏文:“ཧྲཱིཿ”。

陀罗尼

观世音菩萨的陀罗尼无数,比较著名的有:大悲咒六字大明咒准提陀罗尼十一面观音咒如意轮观音陀罗尼等等。

相关经典

观音三经善财童子参观自在菩萨章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观音五经:前三经再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同本异译: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

观世音菩萨应化组合

道场

补怛洛伽山(梵文:Potalaka,又译布怛落迦山、普陀洛迦山,简称为普陀山,义净法师译名海岛山,或小白华山,又名光明山),因此山位于海岛,岛上满布小白华,清香美丽,传说观世音菩萨住此山中,常放光明,表示大悲光明,普门示现,因而得名。佛经所指“补陀落迦山”,乃指印度补怛洛伽山而言,而中国普陀山西藏布达拉宫等处,皆是沿用“补陀落迦山”这个名称。

印度的补怛洛伽山

华严经》说:“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伽山,彼有菩萨名观世音自在。”又云:“海上有山多圣贤,聚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香遍满,众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善财童子受教向南而行,渐至此山:“见其山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翡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伽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这里是佛典里真正所指的普陀山。

唐三藏玄奘法师之《大唐西域记》卷十秣罗矩咤国中,亦有记述称,秣罗矩咤南方海滨,有座秣剌耶山,“秣剌耶山东,有布呾落伽山,山径危险,岩谷敧倾。山顶有池,其水澄镜,派出大河,周流绕山二十匝,入南海。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游舍。其有愿见菩萨者,不顾身命,厉水登山,忘其艰险,能达之者,盖亦寡矣。而山下居人,祈心请见,或作自在山形,或为涂灰外道,慰喻其人,果遂其愿。”

中国浙江的普陀山

在中国浙江舟山市普陀区,舟山群岛之一的普陀山。岛呈狭长形,岛内崎岖,由南至北,有锦屏山,光游峰,伏龙山,雪浪山,青鼓山等,其中最高是岛北的白华顶,又名佛顶山。岛之东南有一小岛,名洛伽山,合称为普陀洛伽山,后人渐将普陀及洛伽分成两个山名。

普陀山所以成为中国四大名山之一,名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其原因在普陀山志记载,中国五代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谔,游五台山,见一观音像,庄严殊胜,心慕不已,实行不问自取,请回日本供养。岂料船经普陀山时,海中忽涌无数铁莲花,舟不能行,如是三日三夜,慧谔惊而祷告曰:“如圣像与日本众生无缘,当从所向,弟子随从所适,建寺供养。”祷毕舟行,至潮音洞边即停,慧谔捧大士像离舟登岸,时岸边渔民,听慧谔说明来意,大受感动。张氏渔翁献出住宅,让慧谔和尚供像安居,改名为“不肯去观音院”。而慧谔和尚,亦成为普陀山的开山始祖。[13]

普陀山最著名的山洞,是潮音洞,及梵音洞。潮音洞位在沙岩之中,高约数丈,洞内怪石磷磷,海水涌入,其声如雷,游客仅可立于天窗外俯视,不能入内。梵音洞在青鼓山下,高数十丈,洞底崩石累累,海水接踵而来,水花飞溅,声如龙吟虎啸,诚心朝山进香的有缘人,能见观世音菩萨于洞中现身。

中国西藏的布达拉宫

中国西藏的布达拉宫是座位于玛布尔日山(红山)上的达赖喇嘛宫殿。周约一里,普通称布达拉(亦音补陀洛)。兴建年代,大约在公历五八一年,当时宫殿规模较小,至十七世纪末叶,达赖喇嘛在位时,有一执权僧人,名松格吉雅若,绘画宫殿改建图,于十八世纪建造成今日所见雄伟庄严的布达拉宫。据说,布达拉宫佛殿之灵塔,金壁辉煌,上段安置纯金的观音圣像。像内部封存有传说出松兹坚布教王从印度迎回佛陀时代留下的观音圣像。西藏自古,便以观音菩萨为开国之祖。而历代国王,多信仰观世音菩萨。因此:西藏人在尊崇国王的同时,亦信仰观世音菩萨。

其他道场

中国大陆
日本

日本观音信仰中心为东京都台东区的圣观音宗浅草寺、三重県津市津观音、爱知县名古屋市的大须观音,合称三大观音。

马祖

  • 北竿萧王府:位于福建马祖北竿乡塘岐村,庙宇二楼大殿供奉观世音菩萨,因分灵自中国福建省惠安县东周半岛之灵山古寺(俗称“莲城寺”),因而尊称“莲城佛祖”。
  • 北竿龙角峰五灵公庙:位于福建马祖北竿乡芹壁村,庙虽名为“五灵公庙”,正殿主祀观世音菩萨,神龛上书“白衣大士”。本庙特有“祈梦”文化,相传龙角峰庙中供有梦神的舅舅,梦神每年农历正月29日来此访舅,因此只有这一天可以“祈梦”。

台湾

  • 缘道观音庙:位于台湾新北市淡水区,著名的观音道场,可远眺观音山,园中有一巨石,上刻“念彼观音力”,三十三观音和四大菩萨罗列其中,大殿中的大自在王佛像和四大菩萨像高数十米,庄严优雅。此处风景绝佳,吸引许多尘世纷扰的游客来沉淀他们的心灵。
  • 淡水龙山寺:为台湾新北市淡水区的庙宇,主祀观世音菩萨。目前为直辖市定古迹。
  • 法鼓山:位于台湾新北市金山区,有著名的开山观音大士圣像,由圣严法师创建。
  • 竹林山观音寺:是位于台湾新北市林口区的著名景点,原称竹林山寺,简称竹林寺,位于林口区竹林路325号,为一佛道混合寺庙,奉祀十八手观音,香火鼎盛。
  • 寿山岩观音寺:位于台湾桃园市龟山区,是县定古迹。寺中主祀神明有:观世音菩萨、玉皇大帝、太岁星君、地藏王菩萨、关圣帝君、门神四大天王等诸神。
  • 石观音甘泉寺:位于台湾桃园市观音区,是当地极富盛名的寺庙,主祀观世音菩萨的天然石像,又称石观音甘泉寺、石观音寺。石观音寺也是观音乡地名的由来。
  • 莲座山观音寺位于桃园市大溪区,客家人主要信仰中心之一,上山前有百梯,香火鼎盛。
  • 清水紫云岩:位于台湾台中市清水区,为主祀观音佛祖之庙宇,有台湾少见之黑面观音,建自康熙元年前,至乾隆年间方有正史之记载,迄今已有三百余年之历史,为台中之名胜古刹,信徒众多。
  • 北屯松竹寺:位于台湾台中市北屯区,主祀观世音菩萨,创建年代是清道光十三年,是台中地区儒、释、道的斋教寺堂,亦是台中市远近驰名的宗教信仰中心。
  • 半天岩紫云寺:位于台湾嘉义县番路乡,创建年代是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县定古迹,是台湾著名观音佛祖寺庙之一,神尊为黑面观音。
  • 赤山龙湖岩:位于台湾台南市六甲区,创建年代是明永历十九年(1665年),是观世音菩萨在台湾最早的开基道场,也是台湾最古老的寺庙之一。
  • 白河大仙寺:位于台湾台南市白河区,创建年代是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亦称火山大仙寺、关仔岭大仙寺,简称大仙寺,俗称旧岩,位于台湾台南市白河关子岭,是台湾直辖市定古迹,临济宗佛寺,与俗称新岩的火山碧云寺合称为南瀛八大景之关岭云岩。
  • 火山碧云寺:位于台湾台南市白河区,创建年代是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原名火山庙,源于白河大仙寺,亦称白河碧云寺、关子岭碧云寺,简称碧云寺,俗称新岩,位于台湾台南市白河关子岭,是台湾直辖市定古迹,佛道混合寺庙,与俗称旧岩的大仙寺合称为南瀛八大景之关岭云岩,距大仙寺约五公里、水火同源约一公里。与东山碧轩寺关系密切。
  • 东山碧轩寺:位于台湾台南市东山区,创建年代是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东山迎佛祖闻名,与火山碧云寺同源,关系密切。
  • 大岗山超峰寺:位于台湾高雄市阿莲区,是当地的佛教名寺,主奉由浙江普陀山奉迎来台的观音菩萨,另祀释迦牟尼佛、西方三圣等。
  • 内门紫竹寺:位于台湾高雄市内门区,在观亭地区建庙三百余年、高雄内门宋江阵嘉年华会所在地,原本只是郭氏家族的保护神,因“飞炉”神迹,而由庄民共同出资建寺,为内门地区著名古庙。
  • 内门南海紫竹寺:位于台湾高雄市内门区,在内埔地区,民国54年内门紫竹寺,观音佛祖大妈、二妈、三妈重新粉面开光在七七四十九天降临,要在内埔地区开基建庙供奉二妈,由于地方政治因素,观亭地区不让内埔地区建庙供奉,于是内埔地区请示玉皇大帝是否该在此建庙,得到玉皇大帝的连六个圣筊同意,玉皇大帝将此庙命名为内门“南海”紫竹寺,在民国56年兴建,民国65年峻工。
  • 内门南海紫竹林寺:位于台湾高雄市内门区,是全台唯一以红面化身,恭戴五佛帽,兴建全台的第一间红面观音庙宇。

泰国

马来西亚

  • 槟城极乐寺:位于槟城州,槟岛的亚依淡(Air Itam)。建于1893年,寺庙依山而建,占地12公顷。

此外,日本纪伊的补陀落,下野日光岛,还有朝鲜洛山,都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

纪念日

观世音菩萨每年有三大纪念日,为诞辰日、成道日、出家日,一般认为来自菩萨因地前世妙善公主的生平。每逢三大纪念日,汉传佛教信徒便会云集寺院中上香、参拜、许愿,热闹有如节日。[14]有些地区会将三大纪念日笼统地称为”观音菩萨的三次生日”。分别为:

  • 农历六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得道纪念日。
  • 农历九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成道纪念日。

文学形象

  • 中国古典小说名著《西游记》中,观音多次出场。
    • 在大闹天宫时,观音推荐二郎神来降服孙悟空。
    • 观音自荐去唐朝寻找取经人,路上指点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作唐僧的徒弟,指点小白龙作唐僧的脚力,最后找到唐玄奘。
    • 取经中多次帮助唐僧等人。
    • 取经后,观音发现唐僧只受了80难,还少一难,便叫金刚加了一难。
  • 《封神演义》中,以慈航道人的身份出场。

参考文献

引用

  1. 人间福报 : 【佛典语录】倒驾慈航. www.merit-times.com.tw. [2019-07-14]. 
  2. 楞严经》:”忆念我昔,无量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3. 《普门品》: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实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4. 《地藏菩萨本愿经.见闻利益品第十二》:说是语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观世音,从座而起,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是地藏菩萨摩诃萨具大慈悲,怜愍罪苦众生,于千万亿世界,化千万亿身。所有功德及不思议威神之力。我闻世尊,与十方无量诸佛,异口同音,赞叹地藏菩萨云:正使过去现在未来诸佛,说其功德,犹不能尽。向者,又蒙世尊,普告大众:欲称扬地藏利益等事。唯愿世尊,为现在未来一切众生,称扬地藏不思议事,令天龙八部,瞻礼获福。
  5. 藤冈胜二原著 王宏愿译注. 密宗纲要. 台北市: 天华出版社. 1987: 70 (中文). 小乘论女人具五障,故女身不能成佛,三乘教者,权方便之教也。其说法多随于小乘,故立女人变成男子而成佛之义,此亦不许女身之成佛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其第三十五愿立变成男子之愿,故果上之赡养界不置女人,盖其本愿之所以立者,由于三乘教也,岂别有深旨欤!若一乘教之天台,以法华提婆品说龙女变成男子于南方无垢世界成正觉故。女身不许成佛,经有显证,或有欲立女身成佛义而为种种解释者,皆曲解也。若华严经虽未明女身之不能成佛,而亦未说女身之成佛也。此皆显教随机随他意之说法,所以不能尽佛教之真髓也。密教者,佛随自意说自内证之法也,故其于佛教之真髓,即一切法之真理,显豁呈露而无余。且夫法性不缘起而开天辟地也,斯亦已耳。若缘起而成天以覆,成地以载,则位于其中间之人类动物,其男女雌雄者,法性缘起自然之理也。且男子与女人皆六大之所成,故得以男子之身成男佛,亦得以女子之身成女佛。何以故?同六大(地、水、火、风、空、识)之所成故,六大即本有本觉之毘庐遮那身故 。夫何变成男子之云也?男女者,法性真理所具之功德也,夫又将何取何舍哉!故毘庐遮那如来之密严净土,有四波罗蜜多之定女菩萨,内外八供养之天女使,钩索锁铃之四摄天女菩萨者,示男女之皆得以父母所生肉身成佛也 ,斯真男女平等之玄旨也,斯教之所以称‘密’也。 “ 
  6. 释惟励. 菩提心论注疏. 台北市: 八正文化. 2007.1: 223. ISBN 978-986-82500-0-0 (中文). “住法但观菩提心。佛说此中具万行 。渐足清白纯净法也。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国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事。赞菩提心曰: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 
  7. 李南. 梵学探幽印度文化论集.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7.5: 116. ISBN 978-7-5202-0086-8 (中文). 密教的学说主张即身成佛,鉴于身体可为男身,也可为女体,若否定女性佛的存在,即身成佛的理论就显得不够完满。 
  8. 达赖喇嘛、图丹・却准. 达赖喇嘛说佛教:探索南传、汉传、藏传的佛陀教义. 台北市: 橡实文化. 2017.8: 324. ISBN 978-986-5623-69-2 (中文). 根据巴利语传统,人可以女相成为圣者和阿罗汉,但无法成佛。根据密续乘的说法,一个人也可以女身相成佛 
  9. 慈航真人
  10. 吴孟芳. 新北贡寮 游访卯澳聚落. 《苹果日报》. 2015-07-07 [2017-05-17] (Chinese (Taiwan)). 
  11. 于君方. 释自衎翻译. 〈鱼篮提向风前卖与谁? 鱼篮观音〉. 《香光庄严》 (台湾: 香光庄严杂志社). 2000-03-20, 第61期 [2017-05-07] (Chinese (Taiwan)). 
  12. 《如来渊源考》:“或以准提像造摩利支菩萨像,一为菩萨无边化身,无形无相;二则法身即准提也。”
  13. 普陀山志. [2017-05-23]. 后五代梁贞明一年日本借慧错从五台山待闰音囿将还本国舟园新螺樵连花当洋舟薮不前圈圈日使戟醒众生无盐见佛膺从厥向建立围蓝隋颐舟行竟止显音圃下居民醒氏圆闷师圈草合所居盐一巷奉之呼为杯肯云沮音圃冷俨按此乃普陀盐浣之酒舆也为普薛竞圈园年香火遵圈名圄古祖董心称卓应灰嫂峰山木今情附口无所围盐惮仙者岂代久而名易欺目古舍宅建弄之入皆依名图垂不朽独张氏寂焉无园良以今寺非此地故址耳后慈水裘段玉言于圃压乃图显陋府内以表之又设张氏主于外设之旁云一 
  14. 艋舺龙山寺官网 - 认识奉祀神祇

来源

书籍

  • 于君方 着,陈怀宇 等 译:《观音——菩萨中国化的演变》(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网页

外部连结

Template:Commons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