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日本歷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圖鏈接日本歷史:指日本日本列島內的歷史。

日本歷史日本史,是指日本日本列島內的歷史。

概述

根據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建國[1]。日本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倭國,其後於大化革新後確立天皇體制,引入唐朝文化。

原圖鏈接日本歷史

12世紀末,日本開始六百多年的幕府時代,期間曾經歷一個半世紀的戰國時代,以及由豐臣秀吉領導的文祿慶長之役德川家康關原之戰打敗其他大名後,於17世紀初建立江戶幕府,並實行鎖國政策二百多年。

1854年黑船事件後,日本國內有志之士提出「尊王攘夷」等號召,江戶幕府在輿論壓力下,被迫將政權還給明治天皇,史稱「大政奉還」。

原圖鏈接1570年的戰國各大名

1868年,明治天皇施行明治維新整頓內政,富國強兵。1920年代一戰後短暫經歷大正民主時期,到1930年代落入軍部控制,實行軍國主義,但於1945年被盟國擊敗後宣布投降

日本在恢復主權後經濟高速增長,躋身先進國家之列;199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2012年安倍經濟學重振日本經濟。

史前時代・原史時代

舊石器時代

關於日本列島上被確認過的人類歷史,大約可追溯到愛知縣出土10萬年前的古蒙古人種「牛川人」化石乃至3萬年前,及在琉球出土的1萬8千年前古蒙古人種「港川人」[2][3]。約3萬4千年前,從華北地區傳來被稱呼為小刀型石器的石器,在列島全區被廣泛的使用,但在約2萬年前由西伯利亞過來新的稱呼為細石刀片的石器主要在東日本傳開。一段時間裡,東日本細石刀片文化與西日本的小刀型石器文化並存,不久細石刀片也在西日本傳開,約1萬5千年前左右,小刀型石器的蹤影急速消失。

約1萬2千年前,因末次冰期結束而開始急劇溫暖化,使得人們的文化與生活產生極大變化,除了琉球群島以外,全島進入了繩文時代。

繩文時代

約1萬2千年前開始被稱為繩文時代。分為草創期、早期、前期、中期、後期、晩期這6期。

這個時候的人們製作繩文式陶器、早期以後邁向定居,大部分住在半地穴式房屋(竪穴式住居)。使用弓箭狩獵貝塚漁撈、採集植物等經營生活,使用打製石器磨製石器骨角器等等。而此時人們也進行栽培,後期到晩期間種植

彌生時代 (西元前300年-西元250年)

西元前3世紀左右至西元3世紀前後的期間被稱為彌生時代。時代劃分的名稱,是由這個時期被視為代表特徵性的彌生式陶器而來。1884年,在東京都文京區彌生町,這種陶器首次被發現,故名。

在這一時期,以種植稻米為中心成立的農耕社會,由北部九州至日本列島各地快速蔓延開。彌生時代,根據陶器的形式,可分為前、中、後三期。前期從九州擴展到近畿一帶(東日本尚處於繩紋時代末期),中期波及到東北地方。扁平片刃石斧等磨製石器、青銅器和前期北九州的支石墓等類似於大陸文化。彌生文化從一開始就具有先進的農耕技術,通常認為它受到來自朝鮮、吳越與中原漢人的移民的影響。中期以後灌溉技術進步,農業生產漸趨穩定。後期,鐵製農具普及,石器基本消失。銅鐸、銅劍、銅矛、銅戈等青銅祭器發達,出現制鐵和製鹽等社會分工。通過交易和戰爭等,形成統一的政治性的地區集團。此時北海道尚不能種植水稻,仍處在繩紋文化階段。

彌生時代中期,日本諸國中的奴國國王曾向漢朝朝貢,並為漢光武帝賜以金印[4][5]

上古時代

古墳時代 (250年-710年)

盛行修築古墳的時代。前方後圓的大小古墳,以奈良縣為中心,散布在北起福島縣、南至熊本縣大分縣的廣大地區。5世紀又從宮城縣擴展到鹿兒島縣。古墳只埋葬部族首長,由部族成員共同修築。

3世紀後期,在近畿地方,倭國逐漸興起,經過長期的擴張,並且逐漸征服日本中部大部分地方,其首領最初稱為「大王」,後來改稱「天皇」。

5世紀,原始的所有制關係開始崩潰,大家族發展為生產單位和動產所有單位,原有部族內部發生利害矛盾。從五世紀中期起,畿內強大部族間的內戰激化。有些強大的部族與出現倭五王的百舌鳥古墳群古市古墳群有關。到六世紀,繼體天皇系統的新興勢力統一畿內東部各部族,確立大王的地位。以筑紫君磐井為首的北九州勢力,曾希望獲得與此類似的地位而進行反抗,但在其獲得這種地位之前,這種反抗即已潰敗。在內戰過程中,各地首長授予部族成員以修造小古墳的權利,以此增強戰鬥力。因此,原來只是首長墓的古墳,到5世紀後半葉便向小古墳群(群集墳)演變。這種傾向到6世紀進一步發展。日本全國各地修造的古墳超過十萬個。古墳的主體部分也採用橫穴式石室。石室內埋葬數代家族成員,並以武器為中心,陪葬有須惠器土師器等死後生活的必需品。

但大量小古墳群的出現,古墳作為統治者的建築物的性質逐漸減弱。佛教在這一時期通過百濟傳來,朝廷中兩大勢力之一的蘇我氏支持佛教,另一勢力物部氏支持傳統的神道教,雙方發生激烈衝突。587年,衣折戰役中,蘇我馬子擊敗物部守屋,取得對朝廷的控制權。因此,從6世紀末到7世紀初,倭王權在畿內盡力建造寺院,同時限制修築小古墳群,大王和強大的豪族則葬於源於中國皇帝陵墓而建的大型方墳。這樣,古墳時代臨近結束,而所謂大化《薄葬令》更進一步助長這種傾向,留下來的只不過是高松塚古墳等貴族階層的古墳,墳丘小但很華麗。關東和東北地方古墳時代結束的比西日本晚,直到七世紀前半葉仍修造前方後圓墳。

飛鳥時代(592年-710年)

飛鳥時代得名於奈良縣的飛鳥地方(現在的明日香村,當時的都城飛鳥京飞鸟京藤原京)。

西元592年,和蘇我氏有姻親關係的皇族女性豐御食炊屋姬即位為推古天皇。她提名聖德太子(馬廄門王子)為攝政以加強皇權為核心的聖德太子改革聖德太子制定十二階冠位十七條憲法,奠定中國式的官僚制度的基礎,並受儒家影響,首先使用天皇年號;同時還派遣使節和留學生到隋朝學習。為了維持自己的專權,蘇我氏極力反對改革,蘇我入鹿還殺害聖德太子的兒子山背兄皇子,645年,中大兄皇子(天智天皇)和中臣鐮足(藤原鐮足)合謀刺殺蘇我入鹿,結束蘇我氏的專權。同年,孝德天皇即位,頒布大化改新詔,推行大化革新

西元660年,唐滅百濟,為了復興自己的朝貢國百濟,日本出兵朝鮮,被唐朝新羅聯軍在白村江擊敗,史稱白江口之役。668年,天智天皇即位,模仿唐朝建立戶籍管理制度,並於670年制定最早的全國性戶籍。672年,天智天皇駕崩,兒子大友皇子即位弘文天皇。天智天皇的弟弟大海人皇子與其爭位,爆發戰爭,史稱壬申之亂。大海人皇子在岐阜縣擊敗弘文天皇並即位,是為天武天皇。天武天皇時期,日本出現歷史上最早的錢幣富本錢。701年(大寶一年),頒布大寶律令。710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飛鳥時代結束。

奈良時代 (710年-794年)

平城京(今奈良)為都的時代。自710年(和銅三年)定都平城京,至784年(延曆三年)遷都長岡京,共計74年,是律令制社會的繁榮鼎盛時期,表現在政治經濟制度、階級關係、文化以及對外關係等方面。此時貴族內部政治鬥爭不斷發生,例如長屋王之變、藤原氏四卿和橘諸兄與僧玄昉等爭權。而後在藤原廣嗣之亂藤原仲麻呂排斥皇族成為第一個非皇族的太政大臣,僧道鏡利用孝謙上皇復位誅藤原仲麻呂,進升法王,企圖以禪讓方式覬覦皇位,引發道鏡之亂,實為天智家與天武家之皇位爭奪,使天皇專政的絕對權威受到削弱。

原圖鏈接平城京平面圖

光仁天皇桓武天皇時期,朝廷力圖整頓混亂的政治形勢,縮減財政開支,改革兵制,向東北地區擴展疆域,謀求整形和重新加強律令制。

平安時代 (794年-1185年)

平安京京都)為都城的歷史時代,始於794年(延曆十三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終於1184年鎌倉幕府成立,歷經約400年。平安時代可分為三個時期:前期(794-967年)為律令制鬆懈但繼續運用時期。中期(968-1068年)為攝關政治確立與全盛時期。後期(1069-1190年)為院政時期,被史學界劃入中世。院政後期由伊勢平氏專政,平清盛長年擔任公卿,權傾朝野,更透過婚姻關係成為天皇的親家,院政時期的藤原攝關家、法皇等各自與各種武家勢力結合,促使伊勢平氏清和源氏武家勢力急劇上升。

莊園制度讓開墾耕地的人永久擁有耕地,他們結合成利益集團,更武力兼併莊園,漸成各地武家實力的來源。

權門體制的中古世紀

院政(1086年-1185年)

院政時代

平安時代晚期後三條天皇開啟日本的院政期。現在的研究認為,作為歷史分期的標誌的主要因素,如莊園制權門體制等等,都在院政期確立。因此,中世從院政開始而不是鎌倉時代開始已經成為共識。這一時期,經過數次的莊園整頓,莊園製作為權門體制的經濟基礎得到確立。院廳成為第一個權門家政機構,隨後,寺家、武家相繼建立類似的家政機構,國家政治開始進入被權門勢家的家政支配所分割的時代。公家、武家、寺家各大權門勢家各有自己的政所、武裝力量,有着自己的莊園支配系統,並且在自己的支配範圍內實施審判權,發行奉書、政所下文、院廳下文這樣的文書,實施自己獨立的權門政治,這樣的情況從院政一直持續到室町時代結束。院政晚期,平清盛建立史上首個武家政權,是謂「平氏政權」。

在宗教政策上,中世的典型特徵是顯密體制。以延曆寺園城寺東寺興福寺為中心的顯密寺院承擔鎮護國家的職能,開展各樣的密教法會、祈禱。而大寺社也有自己的家政機構、武裝力量、莊園,作為「寺家」或者「寺社勢力」與公家、武家互相補充,掌控國家。

鎌倉時代(1185年-1333年)

源平合戰奧州征戰奥州合戦後,源賴朝建立以鎌倉為中心的武家政權。武家政權鎌倉幕府作為執掌軍事警察權和一部分裁判權的武家權門機構與公家政權共同支配國家。鎌倉幕府於1192年鎌倉幕府成立,終於1333年(正慶二年,元弘三年)幕府滅亡,歷經149年。

源賴朝在打敗伊勢平氏以後,在後白河天皇(時為法皇)的挑撥下,與他的弟弟源義經交惡,後來義經轉投奧州藤原氏,賴朝迫奧州藤原氏殺死義經,但義經死後兩月,奧州藤原氏仍然被鎌倉幕府所滅。

源賴朝死後,幕府的政權開始被他的妻子北條政子與岳父北條時政掌握,北條政子又稱為尼姑將軍。北條氏藉由世襲幕府執權一職架空幕府將軍的權力,甚至在除掉第二、三代將軍源賴家源實朝兄弟以後,從京都迎接貴族攝關家藤原氏甚至皇室成員出任將軍。當然並不是說此時的將軍是完全沒有實力的。事實上,在將軍九條賴經的時代,將軍支配眾多有力御家人以對抗北條氏,在京都則有將軍的父親九條道家執掌公家最高權力,延曆寺等大寺社也被九條家控制,此時九條家的勢力達到頂點。但在寶治合戰後,九條家失敗,此後,幕府的政權被北條得宗家所世襲的執權所領導,史稱得宗專制。而幕府也很大程度上左右朝廷的政局、攝關的更替及皇位的廢立等等。

北條時宗在位的時候,元世祖忽必烈曾兩次侵日未果。

後期,鎌倉幕府的統治日漸衰敗,無法維持,終於後醍醐天皇舉兵,然後被討伐大將、上野大族足利尊氏的倒戈而滅亡。

在院政後期和鎌倉時代,日宋日元貿易的繁榮推動文化的發展。禪律僧推動的佛教變革,為日本文化引入新的元素。入宋僧榮西道元俊芿圓爾辨圓等在宋朝留下足跡,而蘭溪道隆無學祖元等的東渡也使得鎌倉時代被稱為「渡來僧的時代」。

原圖鏈接蒙古襲來繪詞

南北朝時代 (1336年-1392年)

後醍醐天皇消滅鎌倉幕府後,就進行第一次的王政復古,推行新政,史稱建武新政。由於新政未能大部分滿足武士的要求,而且只重用京都的公卿貴族,故引來武士的不滿。其中,倒幕大將足利尊氏更為不滿,他雖然被賜給天皇名字中的尊字,但他想再度開創幕府,結果足利尊氏迫使大覺寺統後醍醐天皇退位。足利尊氏與失勢的持明院統及反對後醍醐天皇的公家勢力結合,擁立新天皇,新天皇光明天皇策封他為征夷大將軍,建室町幕府,是為北朝。而後醍醐天皇退位後持著天皇象徵的三神器退往大和的吉野(今奈良縣),是為南朝,至此南北朝終於形成,史書還稱為「一天二帝南北京」。

後醍醐天皇在支持他的武家勢力的幫助下持續與北朝作戰,並利用足利尊氏足利直義的矛盾,一度在觀應擾亂中得勢。經過多次攻防後,南朝的勢力衰退,最終南朝的天皇把三神器交給北朝的天皇,結束南北朝時代

室町時代 (1336年-1573年)

原圖鏈接足利義滿:統一南北朝的三代將軍足利義滿

足利氏原是上野豪族,而且更是鎌倉幕府將軍源賴朝同族,足利尊氏在京都的室町開設幕府,是為室町幕府

南北朝的統一是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進行的,今谷明認為他統一以後,曾企圖篡奪皇位,但是現在的更多研究則傾向於認為足利義滿的頂點是類似法皇的權利,而不曾有篡位的企圖。足利義滿當政期間,公家、武家紛紛與足利義滿結成主從關係,在他之下建立公武一統的政權。

由於當初足利氏為了對付南朝,必須於京都開設幕府,而在鎌倉設公方府,引來關東大亂。

戰國時代(1467年-1590年)

室町幕府第三任將軍足利義滿推動了日明勘合貿易的發展。1401年,足利義滿曾向明廷朝貢,明朝賜足利義滿「日本國王」金印一枚,足利義滿回書自稱「日本國王,臣源義滿」。當時,足利義滿身着僧衣,在金閣寺迎接明使,但兩國於7年後斷交[6]。日本對「唐物」有着空前的喜好,而明朝銅錢的流入推動了日本商品經濟的發展。

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在位的時候,因繼承權問題爆發應仁之亂,自此幕府的權威日漸低落。受到應仁之亂的影響,傳統的大名與天皇權威漸趨弱勢,原本受幕府策封於各地的守護大名,有的漸漸被守護代(副官)、家臣、國人篡奪政權,稱之為「下剋上」,而有的大名則可以保持政權至戰國時代。從應仁之亂開始至室町幕府滅亡,被稱為戰國時代

在京都,由於被管領細川家所干涉,足利幕府的權威日漸衰落,細川勝元甚至另擁立新將軍。之後第十三代將軍足利義輝三好長慶家臣松永久秀所殺,他的弟弟足利義昭織田信長擁立,後因與信長作對而被流放,足利幕府滅亡,正式進入安土桃山時代

幕藩體制的近代

安土桃山時代 (1573年-1603年)

原圖鏈接織田信長

天正元年(1573年),織田信長放逐末代將軍足利義昭室町幕府宣告滅亡。後逐漸成為全國最強大的軍事首領,並開始積極拓展統治版圖,直到天正十年(1582年)消滅甲斐大名武田氏為止,已幾乎完全控制近畿與東海地方,並將勢力延伸至中國地方、甲信越地方、四國地方以及北陸地方,此時的全國實際政治中心也轉移到安土城織田氏手上。同年,部將明智光秀發動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死去(或說失蹤),其長子兼織田家家督織田信忠敗給明智光秀後自殺,整個織田氏頓時陷入混亂。

此時,織田氏部將羽柴秀吉山崎之戰中討滅明智光秀,並在後來的清洲會議中擁立織田秀信繼位並取得優勢,而於隔年的賤岳之戰打敗另一重臣柴田勝家,成功整合織田氏的版圖。

1584年,羽柴秀吉與東海地方大名德川家康爆發會戰,雙方經過一番對峙後進行和解並結為同盟,同年,大坂城完工,羽柴秀吉以此為根據地建立豐臣政權,開始進行統一全國的計劃。1585年,羽柴秀吉認近衛前久為猶父提高身價出任關白。經歷四次的大規模討伐後,1590年,接受天皇賜姓豐臣的秀吉完成全國大致上的統一,使日本進入百年來首見的和平時期,全國的實際政治中心也轉移到大坂城的豐臣氏手上。

原圖鏈接豐成秀吉時期的日本

此後,豐臣秀吉鼓勵商業以廣開財源外,持續推動全國檢地與刀狩令的工作,並以各種手段削弱主要大名的封地。 1592年起,他發動兩次侵略朝鮮的戰爭,史上合稱文祿·慶長之役(即萬曆朝鮮戰爭,韓稱壬辰衛國戰爭)。這場戰爭導致西日本諸大名實力大損外,也造成豐臣氏財力上嚴重的負擔,並促使家臣嚴重分裂。1595年,秀吉為幼子豐臣秀賴接班鋪路,賜死時任關白的養子豐臣家家督豐臣秀次

1598年,太閤豐臣秀吉去世,秀賴年幼繼位。全國再度陷入混亂。當時最強大的大名德川家康利用政治手段控制大坂城的權力中心,招致多數大名與豐臣內部文官的不滿。1600年,不滿的大名在文官石田三成與大名毛利輝元的號召下起兵討伐德川家康,雙方在關原之戰中交手,結果德川家康大獲全勝,成為全國實際的統治者。1603年,天皇下旨封其為征夷大將軍開創江戶幕府,至此進入江戶時代

江戶時代 (1603年-1868年)

原圖鏈接關原合戰。

1603年(慶長8年)至1867年(慶應3年)間被稱為江戶時代,於江戶設置江戶幕府

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關原之戰関ヶ原の戦い)中獲得勝利並被委任為征夷大將軍,於大坂之戰中滅豐臣氏。幕府藉由禁中並公家諸法度禁中并公家诸法度)與武家諸法度駕馭朝廷大名,各大名因參勤交代制度被要求定期往返江戶與其領地。幕府禁止基督教,經歷島原之亂並完成鎖國政策,只進行少部份在長崎出島荷蘭清朝的交易。和朝鮮王朝則透過朝鮮通信使維持關係。

政治一安定經濟也跟著發展,在德川綱吉時代景氣良好,商人與町人盛行元祿文化。江戶時代中葉,幕府財政陷入困境,德川吉宗實行享保改革後暫時恢復財政,之後卻又再度惡化,在其後由松平定信推動的寬政改革水野忠邦推動的天保改革等企圖改善,但卻未解決根本。伴隨著貨商經濟的發展,在化政文化町人文化盛行之下,以往以年貢為基本收入的大名旗本轉為貧窮。大名實行藩政改革(藩政改革),土佐藩長州藩薩摩藩等在靠此改革成功後被稱呼為「雄藩」。

原圖鏈接江戶時代浮世繪

日本最早對蝦夷地的開拓始於江戶時代,當時幕府派出最上德內[7]近藤重藏近藤重蔵[8]間宮林藏[9]伊能忠敬[10]等人探險北海道、庫頁島和千島群島地區,和人對北海道的地理狀況亦有了更多了解。1799年,幕府將東蝦夷地改為幕府直轄地。1807年又將西蝦夷地改為幕府直轄地。不過在沙俄的威脅減輕之後,1821年,全蝦夷地又重新成為松前藩領地[11]

幕府末年經由培里來航而簽下日美神奈川條約(即「日美和亲条约」),依此條約,日本開放了下田箱館兩港口。隨著尊王攘夷思想強盛,幕府大老遇刺身亡薩英戰爭都令幕府的權威一落千丈,最終德川慶喜先後把政權領地交還朝廷

開港後的現代化時代

明治維新到大日本帝國時期

明治年間(1868年-1912年)稱為明治時代。經過王政復古大號令及戊辰戰爭後,擁戴朝廷的諸藩,成立明治大日本帝國政府。1867年末代德川幕府將軍德川慶喜主動大政奉還,以明治天皇為首的新政府正式成立[12]江戶時代結束。

1867年開始的明治維新對日本進行了多項大刀闊斧的改革,在地方政治上廢藩置縣,廢除大名制度[13]。新政府確立新的國家制度,設立帝國議會及制定大日本帝國憲法。1889年,新政府頒布了《大日本帝國憲法》(又稱《明治憲法》),1890年舉行了第一次帝國議會[14]。另一方面,又以培植產業及加強軍力為國策推進。

1868年,明治新政府宣布設立後箱館裁判所箱馆裁判所,便將北海道納入新政府統治之內[15]。然而在1869年1月,舊幕府軍佔領五稜郭,其首領榎本武揚宣布成立蝦夷共和國,並和新政府軍之間爆發箱館戰爭[16]。在舊幕府軍投降之後,新政府宣布在北海道全境設11國86郡。1869年,新政府創建了開拓使,北海道開始進入大規模開發時代[17]。新政府鼓勵失去工作的武士和士族移民北海道,並且為了加強國防,還設置了屯田兵制度[18]。除了政府動員的移民之外,亦有自發性的大規模移民,其代表例為帶廣的晩成社[19]。1882年,開拓使被廢止,政府改設函館縣札幌縣根室縣三個縣來管理北海道[20]:28-30。但由於北海道人口分佈不均,這一體制效率不彰。1886年,政府決定廢除三縣,改設北海道廳北海道庁 (1886-1947)[20]:31-33

然而大量士族在明治維新的過程中失業,造成極大社會問題[21],舊藩士在新政下生活困苦,演變成西南戰爭[22]

日本後來有出兵台灣之議[23][24]。1871年10月,一艘琉球國船隻於颱風後漂流至台灣東南部[25],其中54名登島乘客被原住民出草殺害,史稱八瑤灣事件[26]。由於當時琉球國同時向清朝日本朝貢,而清廷表示將事件交由日本處理[注 1]日本因而在1874年5月攻打台灣南部排灣族部落,是為「牡丹社事件[27]

在駐英國公使調停下,兩國簽訂《北京專約》,後來日本政府將條文中的「琉球人」詮釋為「日本國屬民」,染指清朝朝貢國琉球國,藉此在1879年吞併琉球琉球王國滅亡[28],並改設為沖繩縣

原圖鏈接甲午戰爭地圖

1894年,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中日按《天津條約》同時出兵朝鮮半島,起義平息後日本要求繼續駐兵被拒,其後扣留高宗李熙,命大院君李昰應主國事,後日本稱發現李昰應曾要求東學黨與清軍一起驅逐日軍[29],於是不宣而戰,突襲駐守於朝鮮的大清海軍。隨後於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互相宣戰,甲午戰爭正式爆發[30]。1895年2月,清軍潰敗,清廷被迫派李鴻章代表清廷向日本求和,並以戰敗國身份在日本威逼下簽訂了條件苛刻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日本在此條約中獲得了台灣澎湖群島的主權以及二兩白銀的巨額賠款[31]

1900年,俄國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單獨出兵佔據中國東北,但各國與清廷議和後俄國拒不撤兵,遂與日英等國交惡,最終在1904年爆發日俄戰爭,日本獲勝,取得庫頁島(日本稱樺太)北緯50度以南的部分[32]

1910年與大韓帝國簽訂了《日韓合併條約》,令朝鮮半島合併成為日本的一部分[33]

大正年間(1912年-1926年)稱為大正時代。明治天皇於1912年駕崩,子嘉仁繼位,改元大正,是為大正時代。大正元年,因為陸軍倒閣而引起第一次護憲運動(即:大正民主運動),開始出現政黨政治。大正時代前期,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為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國力最高峰的盛世,但1921年,大正天皇因病而由太子裕仁攝政,1923年發生關東大地震,以及一戰後在國際和平會議中節節敗退,使日本日漸艱難。權貴與政黨不斷抗爭,發生第二次護憲運動,實行全民普選(1925年)。亦由唯一的元老西園寺公望推薦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提倡「憲政之常道」。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投向協約國,向同盟國宣戰,戰勝後獲得了德國在中國山東半島的殖民地。1914年9月,日本向德國宣戰,發動青島戰役,11月攻佔青島[34]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日本富強,日本進入「大正民主」時期。1918年,米價急漲,日本農村爆發米騒動事件,並演變成武裝衝突,參與者逾二百萬人;事後警方逮捕超過二萬五千人,其中八千二百人被判各項刑罰:輕則罰款,重則處死[35];此事亦使寺內內閣下台。由於當時日本內地的大米供不應求,因而增加生產朝鮮和台灣的大米,並進口更多的外地大米至內地,以解內地缺米之憂;朝鮮和台灣對內供米減少,朝鮮農民只能從滿洲進口雜糧充飢[36]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軍需等因素的影響,日本的經濟呈現畸形繁榮。大戰剛結束,日本就爆發了1918年經濟危機,經過調整,至1919年四五月間開始回升。1920年春,日本又陷入了新的經濟危機,日本經濟由此一蹶不振,陷入了歷時十年的長期蕭條。對此日本政府採取了救濟措施,但這些措施都未能從根本上扭轉局勢。在整個社會尚處在經濟危機的泥沼之中時,1923年9月1日日本又遭受了關東大地震的嚴重打擊。[37]

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布爾什維克黨推翻了克倫斯基的臨時政府,奪取了彼得格勒的政權。1918年3月蘇維埃俄國德國單獨媾和,簽訂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此,協約國決定武裝干涉蘇俄革命,俄國白軍得到日本等協約國成員支援推翻布爾什維克政權。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派遣軍隊在西伯利亞東面海岸登陸,直接武裝支援俄國白軍推翻在西伯利亞的布爾什維克政權。事件最後失敗告終,蘇聯共產政府確立。1920年協約國撤出俄國後,日本軍隊單獨留在西伯利亞,直至1922年日本軍隊才撤出西伯利亞。

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駕崩,皇太子裕仁繼位,是為昭和時代。

翌年,台灣總督府宣布,開始台灣日治時期極重要的水利工程——嘉南大圳[38],並於1930年竣工[39]。1923年9月,日本關東大地震[40],死亡人數達十三萬人,日本經濟遭遇重創;1927年4月,由於日本政府救濟台灣銀行失敗,陷全國金融於險地,史稱「昭和金融恐慌[41];1930年,世界經濟陷入嚴重衰退,日本未能倖免。在此期間,濱口犬養岡田內閣為挽救經濟,主張削減軍費,使軍部和右翼組織不滿,三人亦先後被暗殺[42]

1931年,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入侵中國東北,扶植傀儡國家滿洲國;再於1932年,在上海發動一二八事變

八紘一宇大日本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國家格言,日本政府宣傳部門的解釋是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意思,但在當時的氛圍下,實質上是服務軍方的侵略擴張政策。

1936年2月26日,發生了二二六事件[43]廣田弘毅組閣,建立以天皇及軍部為本的法西斯體制[44]

統制派軍人東條英機掌權後,日本對中國開展大規模侵略。1937年7月7日,日軍策動盧溝橋事變,正式入侵中國,引發中日戰爭。戰時日軍佔領華東平原,包括首都南京,並試圖以南京大屠殺逼中國軍民屈服[45],估計被殺人數約三十萬人[46][注 2]蔣中正率領的國民革命軍只能退守中國西南一帶[47]

但其後戰情僵持不下,令日軍陷入消耗戰;曠日持久,消耗日軍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48],加上歐美對日本禁運石油鋼鐵等,不得運往日本。因此軍方孤注一擲,發動「大東亞戰爭」,向南亞繼續擴張,史稱太平洋戰爭[49]

政黨政治日漸衰落(例如田中義一主張懲罰殺害張作霖的兇手而被迫下台),內閣總理大臣(首相)甚至會被軍人政變刺殺,如五一五事件,或任意廢立(首相意見或政策若與軍部不同調,便會遭到軍方倒閣撤廢,換上親軍部的人馬),二二六事件之後,統制派首腦東條英機等軍人集團漸漸掌握內閣與議會的控制權,朝向軍閥獨裁的方向前進。

1941年12月,日軍偷襲夏威夷的美軍基地珍珠港,並正式向美國英國荷蘭宣戰,同時開始進軍東南亞等太平洋地區。日軍起初連戰皆捷,然而大日本帝國海軍中途島戰役大敗,成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捩點[50]。1938年以來,日軍以「掃蕩」、「三光作戰」,試圖穩定中國的日佔區,但仍無法扭轉整體局勢。戰爭後期,美國海軍陸戰隊接連攻下硫磺島沖繩島,美軍B-29轟炸機隨即密集轟炸日本本土,許多城市遇襲,市民傷亡慘重、工業設施盡毀,並重創日本的飛機工廠和機場[51]。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軍依次在廣島市長崎市投下兩枚原子彈;同時蘇聯亦於8月8日對日本宣戰,佔領日屬滿洲。8月15日,昭和天皇電台廣播宣佈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簽署降伏文書,接受波茨坦宣言,並將領土範圍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以及其他指定島嶼[52]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53]

二戰後修憲

原圖鏈接麥克阿瑟(左)和昭和天皇

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

日本投降詔書發出的同時,昭和天皇所信任的鈴木貫太郎內閣總辭,授意與皇族東久邇宮稔彥王組閣,東久彌宮是皇后久彌宮良子的伯父。東久彌宮內閣,是日本歷史上唯一的皇族內閣。天皇發布大命時通常是為了穩定變局。當時,東久邇宮內閣中,有前首相近衛文麿任國務大臣、重光葵任外務大臣。後來重光葵因故辭職,由前奉天總領事,元老牧野伸顯的女婿吉田茂繼任。

此時,盟軍派來一位盟總擔任日本政府首腦,那就是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盟總政府要求罷免禁制不利皇室言論的內務大臣山崎岩,東久彌宮內閣於是總辭,任期只有五十四日,成為日本史上最短命的內閣。

東久彌宮內閣倒台後,昭和天皇任命親美英派的幣原喜重郎組閣,昭和二十年(1945)十月九日,幣原內閣成立。幣原令人熟悉的就是二十年代的幣原外交。

戰後的政黨如雨後春筍一樣大量成立,包括日本自由黨(總裁鳩山一郎)、日本社會黨片山哲書記長)、日本進步黨(總裁町田忠治)、日本協同黨(委員長山本實彥)、日本共產黨(書記長德田球一)也恢復活動。翌年一月,盟軍總部公布公職追放令,所謂公職追放令,就是要禁止戰犯出任公職。

戰後,第一次總選舉在昭和二十一年(1946年)四月十日舉行,自由黨得到141席、進歩黨得到94席、社會黨得到93席、協同黨得到14席、共産黨得5席、其餘諸派38席、無黨籍81席。自由黨成為第一黨,鳩山一郎正準備組閣之際,總部的公職追放令也燒到他身上,使他失去組閣的權力,於是他把自由黨以及總理職位暫交給外務大臣吉田茂

原圖鏈接吉田茂

結果,吉田茂成為舊憲法下,最後一個被天皇大命降下而任命的總理大臣。他邀請前首相幣原入閣,與進步黨聯合組閣。

戰後在盟軍的佔領下,根據日本國憲法,天皇成為國家的象徵,國民主權與和平主義也在憲法中得到確立。日本國憲法下第一次國會大選,吉田的政黨大敗,以日本社會黨為首的在野政黨勝出,組成以日本社會黨及民主黨為首的聯合內閣,社會黨的片山哲、民主黨的蘆田均相繼出任首相,可惜當時社會黨內部左右派嚴重對立,而且又爆發昭電疑獄事件,聯合政府倒台。吉田茂再次重登相位,連續四次組閣,合共第一次組閣為日本史上唯一的。1948年12月23日,七名甲級戰犯在東京都豐島區池袋巢鴨監獄執行死刑。

1951年9月8日,舊金山和約簽定。1952年4月28日,和約生效,日本恢復國家主權。[37]

鳩山一郎復出後,與吉田茂對立,最後吉田茂在內外交困下,不得不下台,鳩山一郎以上台後立即解散國會為條件與在野黨妥協組閣,大選以後再次組閣,時已經分裂的左右社會黨合併,再次結成日本社會黨。鳩山一郎再次結合他的民主黨及自由黨,結成自由民主黨,時稱為保守合同。1955年的選舉,自由民主黨得到過半議席,日本社會黨成為最大在野黨,這一個政治生態一直持續到1993年,稱為「五五年體制」。

鳩山一郎在促成日蘇建交後退下,石橋湛山繼任,但石橋不久又因健康而被迫辭職,最後由被指為戰犯嫌疑的外務大臣岸信介繼任(1957)。岸信介主要政績是修改日美安保條約,為此,革新與保守兩大勢力進行最終對決,爆發日本現代史上最大規模的社會運動「安保鬥爭」,出現不斷的學生運動。其後,日美安保條約修訂自然生效。岸信介被右翼份子刺傷後退任,由吉田茂的得意弟子,通產大臣池田勇人繼任。

池田上場後,面對岸信介所留下的社會對立局面,他提出「寬容與忍耐」口號。經濟高速增長(尤其在1960年代池田內閣時期,所得倍增計劃得到實現),還被稱為經濟大國。池田連續三次組閣,甚至與同屬吉田茂門下的佐藤榮作在自民黨總裁選舉中競爭,最後因患上喉癌不得不辭職。佐藤榮作繼任。佐藤組閣後,日本的經濟進一步上揚,而美國交還衝繩

佐藤榮作連續四次當選自民黨總裁,並連續三次組閣,任期也超過恩師吉田茂及明治時代的桂太郎。他宣佈引退後,自民黨有五人參選黨總裁,分別是佐藤派的田中角榮、大平派的大平正芳、福田派的福田赳夫、三木派的三木武夫,四人參與總裁選舉。結果只有田中與福田二人出線,世稱為角福戰爭,田中角榮成功拉攏大平、三木以及中曾根康弘結果以擊敗福田當選總裁組閣。

原圖鏈接田中角榮訪華

田中角榮最重要政績,也是日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日本列島改造計劃。同時田中被指責推動金權政治。自此自民黨走入一連串的弊案之中。昭和四十九年(1974年)10月,文藝春秋刊出「田中角榮研究他的金脈及人脈問題」,引來黨內及國會的追究。田中在同年十一月宣佈辭職。

自民黨副總裁椎名悅三郎召見大平正芳、福田赳夫、三木武夫、中曾根康弘。指定由三木武夫繼任總裁,世稱椎名裁定。三木武夫組閣後,美國水門案所引發的餘波,揭發洛克希德事件。田中涉及貪污醜聞。三木武夫企圖拿此事向田中角榮開刀。結果引來黨內大派系組成舉黨協,推舉福田赳夫為繼任總裁,結果在眾議院選舉中,自民黨大敗,僅籍追加公認維持議席過半數,三木辭職,由福田赳夫繼任。

福田赳夫原本與大平正芳密約,福田把黨務交給大平,許諾只做一任(兩年),會讓給大平。但福田背約競選連任黨總裁,大平參選。結果在初選中,大平壓倒性擊敗福田,福田宣佈退選。大平組閣。

翌年眾議院選舉,自民黨由於一連串的醜聞,失去不少議席,僅籍追加公認維持議席過半數。福田、三木、中曾根三派要求大平辭職,大平得到田中派支持而拒絕,引發四十日抗爭。昭和五十四年(1979年)十一月,自民黨創黨以來,首次在國會首相指名選舉中,自民黨黨總裁與黨員同時參與選舉,結果大平在田中派以及小黨新自由俱樂部支持下,在決選投票中擊敗福田赳夫組閣。

昭和五十五年 (1980年),日本社會黨、公明黨、民社黨提出內閣不信任動議,非主流派組成黨風刷新聯盟。要求整頓綱紀。但領導層的回覆不完整,結果非主流派態度強硬,結果在非主流的支持及缺席下,不信任動議以243對187通過,大平被迫解散國會,在選舉中大平突然死去,由於大平之死,自民黨大勝。最後由鈴木善幸組閣。

兩年後,鈴木善幸不連任黨總裁,結果中曾根康弘當選黨總裁組閣,中曾根帶領自民黨再次走向高峰,1983年及1986年的參眾兩院同時選舉,自民黨大勝。中曾根的總裁任期也曾被延長一年,直指1987年宣佈辭職,指定竹下派的竹下登繼承總裁及組閣。日本的經濟在此時期達至高峰,但在廣場協議後,開始出現泡沫經濟的局面。昭和六十四年(1989年)1月7日,在位六十四年的昭和天皇去世,享壽87歲。昭和天皇的去世,為日本長達64年(實際62年零14天)的昭和時期光輝歲月劃上句號,日本進入平成時代

現今憲政社會

原圖鏈接明仁天皇

在位62年的昭和天皇於昭和六十四年(1989年)1月7日駕崩,子明仁繼位,駕崩隔日起(1月8日)改元平成,稱為平成時代(1989年1月8日至2019年4月30日)。

1989年,受到連串醜聞的打擊,自民黨在參選院改選失去多數,至此參議院出現沒有單一政黨可以取得過半數議席,開始出現多黨競合的時代。

1993年,由於自民黨未能實現政治改革,羽田派在不信任案中造反引致大選。在羽田派、武村正義等人離黨競選下,自民黨失去國會眾議院過半的席位。以羽田派的核心人物小澤一郎的奔走下,成功拉攏日本新黨的細川護熙。組成非自民黨及非共產黨的細川護熙八黨聯合內閣。自民黨三十八年的執政告終。五五年體制宣告瓦解,宮澤喜一辭去自民黨總裁,由河野洋平接任。自民黨首次淪為在野黨。不過,由於八黨聯合政府的不和,加上小澤一郎在聯合政府的角色,讓聯合政府的最大政黨社會黨等不滿。聯合政府於1994年4月瓦解。最終社會黨與過去多年來的最大對手自民黨合組聯合政府。自民黨在短暫下台十一個月後重新執政。

1995年9月,橋本龍太郎當選自民黨總裁,接替河野洋平,出任自民黨總裁。1996年1月11日,社會黨首相村山富市辭職,橋本接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1998年,自民黨再次在參議院選舉失敗,橋本辭職。自民黨其後與公明黨組建聯合政府,維持參眾兩院的多數。

2001年,小泉純一郎當選自民黨總裁,成為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小泉擔任首相長達五年半,是少數在任較長的首相之一。任內加強與美國的關係,推動郵政私有化等政績。2003年,小泉獲得連任。同年,自民黨總裁的任期由兩年延至三年。不過,任內由于堅持每年也參拜靖國神社,導致與中國、韓國的外交關係緊張。2006年,安倍晉三接任首相。

2007年,自民黨在參議院選舉失敗,首次在參議院淪為第二大黨,最終導致安倍辭職。此後首相更替頻繁。2009年,自民黨首次成為第二大黨,54年來失去眾議院的第一大黨地位。民主黨成為執政黨。不過,由於民主黨施政失誤,違反競選承諾,加上處理日本311大地震的失當,首相更替頻繁及派閥鬥爭,政府支持度大減。最終由消費稅的增加問題,導致民主黨政府的解散,提前於2012年底改選眾議院。

2012年底,自民黨連同公明黨在眾議院選舉取得三分之二的議席,以壓倒性勝利重新執政,安倍晉三再次出任首相。安倍晉三政權成立後,此後推行安倍經濟學。2013年,自民黨在參議院選舉重新成為第一大黨,結束六年的扭曲國會局面,當年9月成功申辦202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是日本自1964年以來第二度在東京舉辦夏季奧運。2015年,日本通過日本和平安全法制,可以在不受外力的影響下自行組成自衛隊。

2017年,天皇明仁發布宣言,表達欲讓位之傾向。

2019年4月30日明仁退位,5月1日皇太子德仁親王繼位,宣布日本新國號為令和,進入令和時代

注釋

  1. 日本在1872年3月派遣外務卿副島種臣前往中國,詢問清朝為何不懲辦番,清朝總理衙門大臣吏部尚書毛昶熙及戶部尚書董恂當時以「生番」(不順服清廷台灣原住民)不服王化為理由推搪。
    原文:「副島:『生番害人,貴國置之不理,我國有必要問罪島人,因與貴國盟好,特先來奉告。」:「生番係我化外之民,問罪與否,聽憑貴國辦理。』」
  2. 數字有爭議,詳見關於南京大屠殺的爭論以及南京大屠殺的死亡人數

參考文獻

  1. 日本建國紀念日 環球日曆. 環球網. [2014-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5). 
  2. 作者:楊永良. 日本文化史: 日本文化的光與影. Jillion Publishing Ltd. Co., 1999. 1999: 頁數. ISBN 9789579821636 (Chinese (Taiwan)). 
  3. 作者:劉新民. 日本史略: 日本文史. 谷月社, 2015. 2015年12月9日 (Chinese (Taiwan)). 
  4. 台灣教育部歷史文化學習網 東亞-日本. [2013-12-10]. 
  5. 後漢書—東夷傳. [2013-12-10]. 
  6. 浙江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室町幕府將軍譜——足利義滿-(2)日本國王. [2013-12-10]. 
  7. 最上徳内记念馆. 村山市. [2014-09-06] (日語). 
  8. 近藤重蔵と大沟藩. 北方领土返还要求运动滋贺県民会议. [2014-09-06] (日語). 
  9. 间宫林蔵は北海道を中心に活动した. 北海道ファンマガジン. [2014-09-06] (日語). 
  10. 北海道开拓の先覚者达(16)~伊能忠敬~. 财界さっぽろ. [2014-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7) (日語). 
  11. 主な沿革. 北海道アイヌ协会. [2014-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6) (日語). 
  12. 大政奉還與王政復古.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3-12-09]. 
  13. 袁昌堯,張國仁. 日本簡史.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1996: 33. ISBN 9789575865993. 
  14. 新增:日本帝國議會議事速記錄-台灣檔. 國立成功大學. 2013-12-18 [2014-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4). 
  15. 箱馆戦争の七カ月. 箱馆奉行所. [2014-09-06] (日語). 
  16. 五稜郭の歴史 箱馆戦争~现在. 函馆市. [2014-09-06] (日語). 
  17. 王秀清. 百年農經, 1905-2005, 第 2 卷.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5. 2005 (Chinese (China)). 
  18. 开拓时代. 北海道デジタル図鑑. [2014-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3月13日) (日語). 
  19. 第三章 开拓使・札幌県时代(明治2年〜19年). 帯広市. [2014-09-06] (日語). 
  20. 20.0 20.1 大庭幸生・永井秀夫. 《北海道の百年》. 東京都: 山川出版社. 1999. ISBN 4-634-27010-2 (日語). 
  21. 小島慶三. 《戊辰戦爭から西南戦爭へ》. 中央公論新社. 1996: 186–191. ISBN 4-12-101316-6 (日語). 
  22. 日本最後的內戰:日本武士覆滅的西南戰爭. 華夏經緯網. 2008-06-26 [2014-01-22]. 
  23. 林明德. 日本史. 三民書局. 1986: 248. ISBN 957-14-0710-0. 
  24. Donard King,著、角地幸男譯. 《明治天皇(上)》. 新潮社. 2001: 431–447. ISBN 4-10-331704-3. 
  25. Edward H. House (譯/陳政三). 征台記事‧武士刀下的牡丹花. 原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3: 26–30. ISBN 957-8491-95-6. 
  26. 林呈蓉. 牡丹社事件的真相. 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6. ISBN 957-0463-76-7. 
  27. 牡丹社事件. 世新大學. [2014-03-14]. 
  28. 赤嶺守. 琉球王國的滅亡 (三). 歷史月刊. [2014-03-14]. 
  29. 東學黨事件ニ付會審ノ顛末具報 (明治28年9月20日の別紙第二號). 1895. 
  30. 1894年8月1日清朝和日本政府互相向對方宣戰. 共識網. 2012-08-01 [2014-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31. 丁中江. 北洋軍閥史話:六、甲午戰爭與馬關和約. [2014-01-23]. 
  32. 1904年度事件:日俄戰爭. 騰訊. [2014-01-22]. 
  33. The annexation of Korea. The Japan Times. 2012-08-29 [2016-03-18]. 
  34. 歷史上的8月23日:日本向德國宣戰. 商都網. [2013-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2). 
  35. W. J. Macphers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Japan 1868–194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978-0521557924. 
  36. 許介鱗. 日本殖民統治台灣與朝鮮的比較(二). 海峽評論. 2006, (182) [2014-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1). 
  37. 37.0 37.1 浙江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 日本歷史.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ISBN 7-04-012147-6. 
  38. 嘉南大圳. 中華民國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2014-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7). 
  39. 台灣的古圳道 王萬邦/著 ISBN 978-957-28561-0-9 2003年4月出版
  40. 関東大震災の慘狀. 探検コム. [2008-01-12] (日語). 
  41. 黃紹恆. 昭和初期金融恐慌的台銀危機(之三)台灣總督府在1927年昭和金融恐慌期的應對. 遠流出版. [2014-03-14] –通過新浪新聞. 
  42. 辛亥百年祭——中國人完全不了解的近代史(五). 中華網. [2015-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4). 
  43. 寫真で見る二・二六事件、証言で綴る226事件. 探検コム. [2014-03-22] (日語). 
  44. 甲級戰犯中被絞死的惟一文官:廣田弘毅. 中國青年報. 2005-06-08 [2013-12-09] –通過新華網. 
  45. 日本政府承認南京大屠殺事件中有殺害非戰鬥人員行為. 新華網. [2015-03-21]. 
  46. 孫宅巍. 論南京大屠殺遇難人數認定的歷史演變 (PDF). 江海學刊. 200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03-22). 
  47. 中國命運‧關鍵十年 - 美國與國共談判真相(1937~1947). 天下文化. 2010-07-07 [2014-03-25]. 
  48. 險象環生的日本二戰投降內幕:主戰派爆兵變. 中國評論新聞網. 2009-06-26 [2013-12-09]. 
  49.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真正原因. 世界博覽. 2005-06 [2014-03-25] –通過網易. 
  50. 中途島戰役. 華夏網. 2015-04-16 [2015-06-11]. 
  51. 1945,攻佔沖繩島. 2013-07-10 [2013-12-09]. [失效連結]
  52. Potsdam Declaration|Birth of the Constitution of Japan. [2013-12-11]. 
  53. Japanese Instrument of Surrender. educationworld.net. [2006-12-28]. 
  • 黑田俊雄著,《権門體制論》,法藏館,1994年,ISBN 9784000113267
  • 大津透、櫻井英治等主編《岩波講座 日本歴史 中世1》,岩波書店,2013年,ISBN 9784000113267
  • 鄭樑生著,國立編譯館主編,《日本通史》,台北:明文書局,1993年,ISBN 957-703-044-0
  • 鄭樑生編著,《日本史》,台北:三民,2003年,ISBN 957-14-3715-8
  • 趙建民、劉予葦主編,《日本通史》,台北:五南,1991年,ISBN 957-11-0351-9
  • 許介鱗著,《日本現代史》,台北:三民,1991年,ISBN 957-14-1783-9
  • 楊永良著,《日本文化史-日本文化的光與影》,台北:語橋文化,1999年,ISBN 957-98216-3-1
  • 陳水逢著,《日本文明開化史略》,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相關條目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