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秦國歷代君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8年12月25日 (二) 16:44 由 钢丝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秦悼公
前往: 導覽搜尋

共有37位君主. 秦國君主列表

目錄

秦非子

秦非子(?―公元前858年),嬴姓,名非子,號秦嬴伯益之後,商朝重臣惡來五世孫,周朝諸侯國秦國開國君主,西周犬丘人。約公元前900年―公元前858年在位。秦非子因善於養馬,得到周孝王的賞識,獲封秦地,成為秦國始封君,號稱秦嬴。公元前858年,非子去世,其子秦侯繼任君位。

人物生平

善於養馬

秦非子的祖先是上古部族首領顓頊。其先祖伯益輔佐舜帝馴服眾多鳥獸,舜帝賜其為嬴姓。後來伯益的後代造父因平定徐偃王之亂有功,周穆王趙城賜封給造父造父的族人以此為氏,稱趙氏,即為嬴姓趙氏

周孝王時期(前897年―前886年),非子居住在犬丘,喜歡馬和牲畜,善於餵養繁殖。周孝王為了振興王室,抵禦北方戎狄的侵擾,選擇汧水渭水之間這塊土壤肥沃的天然牧場大肆繁殖馬匹。周孝王對這件富國強兵的大事十分重視,每年都要去牧場檢閱一番。

有一年,周孝王前往巡視馬匹飼養情況,從牧場中一位犬丘人那裡得知,非子極會養馬,馬只要一經他手,就會又肥又俊。周孝王立即命養馬的小臣帶非子來見。周孝王問到養馬之道,非子對答如流,對於馬匹的調養、訓練、繁殖和疾病防治等,都能說出一套高超的辦法。周孝王聽後十分高興,於是便讓非子汧水渭水之間主管馬匹。

賜封秦地

非子接受任命之後,盡職盡責,沒過幾年時間,馬匹數量就大大增加了,而且他養的馬雄峻無比,周孝王每年來看都非常滿意。為了獎賞和表彰非子的功勞,周孝王想讓非子繼承其父大駱的宗脈。申侯的女兒是大駱的妻子,生有兒子成。

申侯便向周孝王說:"從前,我們先祖住在驪山生下一個女兒,成為戎胥軒的妻子,生下中潏,因有親戚關係,而中潏歸附周朝,保衛西部邊垂,西部邊垂也因而和睦。現在我把女兒嫁給大駱,生下嫡子再次聯姻,西戎都歸服,所以您才坐穩王位。求您仔細考慮一下。"於是周孝王說:"從前伯益舜帝主管牲畜,牲畜繁殖得很好。

所以封有土地,賜姓嬴。現在他的後人也替我養馬,我就分給他土地,讓他作為一個附庸國。"便把秦地賜給非子,讓他再延續嬴氏的祭祀,號稱秦嬴。而且也不廢黜申侯女兒的兒子成做大駱的宗脈,以便與西戎和睦。[1]


公元前858年,非子去世。非子死後,其子秦侯繼任秦國國君之位。[2]

主要成就

非子因善於養馬,得到周孝王的賞識,獲封秦地,成為秦國始封君,號稱秦嬴。 不過非子只是封地不足五十里的"附庸",既不是諸侯,也算不上卿和大夫。等到秦襄公時,才正式列為諸侯。

歷史評價

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3]

秦侯

秦侯嬴姓秦氏,其名失傳,秦非子之子,秦侯於公元前857-公元前848年在位,是秦國第二任國君,名字已失傳。《史記》記載,他在位十年,史書上很少有關於他的記載,只知道他是秦非子之子,其子為秦公伯[4]

家庭成員

父親

秦非子:即嬴非子秦國開國君主。顓頊伯益後裔,伯益因助治水有功,又助訓練鳥獸,舜賜姓嬴姓。《史記》載,秦人先祖"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周孝王召使主馬,馬大蕃息。周孝王時封嬴非子秦邑(今甘肅省清水縣東北),分土為附庸,保西陲,延續嬴姓的祭祀,號曰秦嬴[5]

兒子

秦公伯:秦侯之子。在位僅三年,史書上很少有關於秦公伯的記載,大略知道他是秦侯秦非子之後。

孫子

秦仲:秦公伯之子,在位二十三年。



秦公伯

秦公伯(?-前845年),西周時期秦國君主。秦侯之子。僅在位三年,史書上很少關於秦公伯的記載,大略知道他是秦侯秦非子之後,其子為秦仲[6]

人物介紹

秦公伯:秦侯之子。嬴姓,其名失考。在位3年。史書上很少關於秦公伯的記載,大略知道他是秦侯秦非子之後,其子為秦仲

公元前847年―公元前845年在位。

前任:秦侯(公元前857年―公元前848年在位)

繼任:秦仲(公元前844年―公元前822年在位)

家庭成員

祖父:秦非子

父親:秦侯

兒子:秦仲


秦仲

秦仲(?―公元前822年),嬴姓,名不詳,秦公伯之子 ,西周時期諸侯國秦國國君,公元前844年―公元前822年在位。公元前824年,周宣王任命秦仲大夫,令其率軍進攻西戎。公元前822年,秦仲在與西戎交戰中,戰敗陣亡。秦仲死後,由其長子秦莊公即位。

人物生平

繼承君位

前845年,公伯去世,其子秦仲繼位。[7]

族人遭殺

秦仲三年(周厲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2年),由於周厲王姬胡殘暴無道,實行暴政、苛政,致使百姓、諸侯起來反叛,襲擊周厲王周厲王於是逃到彘地(今山西霍縣東北)。 此時西戎(泛指西方部落)趁機入侵周王朝,進行搶奪擄掠,竟然進入犬丘(今甘肅省禮縣境內),殺害秦仲高祖父大駱的族人。

伐戎陣亡

前842年,周厲王無道,諸侯反叛。西戎反叛王室,滅西犬丘(今甘肅省禮縣境內)大駱一族。[8]

前824年,周宣王任命秦仲大夫,命他攻打西戎[9]

前822年,秦仲戰死於西戎秦仲有子五人,長子秦莊公繼位。[10]周平王時追念秦仲之功,封秦仲少子公子康夏陽陝西省韓城市南),建立梁國[11]

為政舉措

秦仲在位時期,秦國得到車馬、禮樂和服侍的臣子,從此使秦國開始逐漸強大起來。[12]

趣聞軼事

西周末年,鄭國國君鄭桓公史伯詢問姜姓嬴姓諸侯中哪個國家會強盛,史伯回答說:"國土廣大而且國君有德行的國家差不多都能強盛,秦仲齊侯呂購姜姓嬴姓中的俊傑,而且還是大國,恐怕他們將強盛吧?" 鄭桓公十分贊同史伯的話。

歷史評價

鄭桓公曾向史伯詢問姜姓嬴姓諸侯中哪個國家會強盛,史伯回答說:「國土廣大而且國君有德行的國家差不多都能強盛,秦仲(嬴姓)和齊莊公姜姓)是人中俊傑,又是大國,恐怕他們該強盛吧?」鄭桓公十分贊同史伯的回答。[13]

史料記載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

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

後漢書·卷八十七·西羌傳第七十七

後世紀念

東周初年,周平王姬宜臼追念秦仲的功勞,於是將秦仲的小兒子公子康封在夏陽(今陝西省韓城市南),建立梁國 ,爵位為伯爵 ,史稱梁康伯

家族成員

長輩

曾祖父:秦嬴(秦非子)。

祖父:秦侯

父親:秦公伯

母親:孟姬

子孫

兒子

秦仲生有五子,長子秦莊公 、少子梁康伯(公子康) ,其餘三子名不詳。

孫子

世父,秦莊公長子。

秦襄公世父之弟。

秦莊公

秦莊公(?―公元前778年),嬴姓秦氏,《史記·卷十四·十二諸侯年表》記載名其,秦仲長子,西周時期諸侯國秦國國君,公元前821年-公元前778年在位。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秦仲西戎攻殺,太子其即位,是為秦莊公

人物生平

繼任君位

秦仲二十三年(公元前822年),秦莊公的父親秦仲在討伐西戎的戰役中陣亡 ,秦莊公於是繼任國君之位,成為秦國第五任國君[14][15]

擊敗西戎

秦莊公元年(公元前821年),周宣王召見秦莊公兄弟五人,派給他們七千士兵,讓他們率領前往討伐西戎秦莊公一戰擊敗西戎周宣王於是封秦莊公西垂大夫,並將原大駱之族所居住的犬丘(甘肅天水市西南禮縣一帶)之地賜給秦莊公[16]

因病去世

秦莊公居住在先祖故地西犬丘,生下三個兒子,長子名叫世父世父說:"西戎殺死我祖父秦仲,我不殺死戎王,就不敢進城安居。",於是率軍攻打西戎,將太子之位讓給弟弟秦襄公

秦莊公四十四年(公元前778年),秦莊公去世,秦襄公繼任國君之位。

歷史評價

左丘明:"及平王之末,而代興,秦景、襄(秦莊公、秦襄公)於是乎取周土,晉文侯於是乎定天子齊莊(齊前莊公齊僖公)於是乎小伯,楚蚠冒(楚蚡冒)於是乎始啟濮。"

不同觀點

李學勤根據《不其簋銘文》所記載前816年周宣王虢季子白率軍攻打獫狁,在洛水北岸大敗獫狁虢季子白在班師回朝舉行獻俘禮時,又命屬下不其率兵追擊敗退至洛水獫狁,取得勝利。推斷不其即秦莊公,(不其)應為(示其)即祺。[17]楊寬也贊同此觀點。[18]

秦襄公

秦襄公(?-公元前766年),嬴姓趙氏,名不詳,秦莊公次子,是春秋時期秦國被正式列為諸侯的第一任國君,公元前778年―公元前766年在位[19]

公元前778年,秦莊公犬戎所殺,他的長子世父率軍與犬戎作戰,而把國君位置讓給秦襄公。當時秦國力弱,狄戎為近患。秦襄公即位初,將其妹繆嬴嫁給戎人豐王為妻,以分化戎人[20]同年,西戎包圍西犬丘(今甘肅省禮縣境內),公子世父率軍迎擊,被西戎俘虜。過了一年多西戎才放還公子世父[21]

公元前776年,秦襄公遷都汧邑(今陝西隴縣),向東進逼。

人物生平

發展國力

秦人祖居東方。西周初年,嬴姓一支西遷,遊牧於渭水流域。後因秦非子養馬有功,周孝王秦地(今甘肅天水)封給非子西周晚期,秦仲誅伐西戎有功,獲封西垂大夫,後傳位長子秦莊公秦襄公秦莊公次子,其長兄世父知其有雄心壯志,於是將太子之位讓給秦襄公

秦莊公四十四年(公元前778年),秦莊公去世,秦襄公即位。當時,戎狄之勢仍非常強大,直接威脅秦國的基業之本。另一方面,秦國僅為"大夫"之職,只有賣命效力的義務,並未得到周王室的信任。秦襄公深知秦人是在夾縫中求生存,稍有不慎將會導致滅種之禍。秦襄公審時度勢,於秦襄公元年(公元前777年),將其妹穆嬴嫁與西戎豐王為妻 </ref>同年,西戎包圍西犬丘(今甘肅省禮縣境內),公子世父率軍迎擊,被西戎俘虜。過了一年多西戎才放還公子世父。[22],秦襄公的決策顯示出他的敏銳判斷力和戰略眼光[23]

始封諸侯

周幽王在位期間政治腐朽,為博寵愛的妃子褒姒一笑多次用烽火戲諸侯的方式將諸侯軍隊騙至京師,致使諸侯眾叛親離。周幽王還想廢申后之子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之子伯服。前771年,申侯聯合繒國犬戎進攻西周首都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斗門街道以北),周幽王命士兵點起烽火召集諸侯救援,但諸侯沒有派兵,周幽王驪山下被犬戎殺死。秦襄公率兵救援,立有戰功。周幽王死後,周平王為躲避犬戎的騷擾,將都城東遷到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市王城公園附近),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嘉獎秦襄公之功,封其為諸侯,並向秦襄公承諾說:「西戎不講道義,侵占我岐山灃河的土地,秦國人如果能趕走西戎,那麼被占領的土地就歸秦國所有」。秦襄公秦國正式列為諸侯的第一代君主。秦襄公隨後與其他諸侯國互通使節,互致聘問獻納之禮。[24][25]

秦襄公成為諸侯後,居住於西垂宮[26]他認為嬴秦家族是白帝少昊氏的後代,於前770年建西畤,用黑鬃赤身的小馬、黃牛、公羊各一匹祭祀白帝[27][28]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討伐西戎的途中去世,葬於故地西垂(甘肅省禮縣大堡子山) ,其子秦文公繼位[29][30]}}),其子秦文公繼位。[31][32]

伐戎去世

儘管秦人獲得在關中地區自由發展的機會,但是在建國之初,還面臨着能否生存下去的嚴峻考驗。周平王賜給秦的土地,實際上布滿戎、狄部落,秦國要存在下去,就必須與戎、狄作長期的鬥爭,不斷壯大自己,拓展疆土。最初幾年的鬥爭,均以秦國的失敗而告終。秦襄公眼看着封賜給自己的土地卻得不到手,很不甘心,於是連年向戎、狄發動進攻。秦襄公有一次率兵終於攻到屬於自己的封地岐山,但未能立足,只好退回"西垂"故地。

秦襄公十二年(公元前766年),秦襄公討伐西戎,打到岐山時突然去世,其子秦文公繼位。

歷史評價

左丘明國語》:"及平王之末,而代興,秦景、襄(秦莊公、秦襄公)於是乎取周土,晉文侯於是乎定天子齊莊(齊前莊公齊僖公)於是乎小伯,楚蚠冒(楚蚡冒)於是乎始啟濮。"

司馬遷史記》:"秦起襄公,章於文、繆,獻、孝之後,稍以蠶食六國,百有餘載,至始皇乃能並冠帶之倫。"[33]

司馬貞史記索隱》:"襄公救周,始命列國。金祠白帝,龍祚水德。

秦文公


秦文公(?―公元前716年),嬴姓趙氏,名不詳,秦襄公之子,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16年在位。

秦文公在位時期,設史官以紀事;擊敗西戎,收編周朝遺民,擴地至(今陝西省寶雞市東)以西;制定罪誅三族的刑法。當時秦人已完全定居、從事農業。

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去世,諡號文公,葬於西山(在今陝西省寶雞市)。秦文公死後,其孫秦寧公(秦憲公)繼位。


人物生平

父死繼位

秦文公嬴姓趙氏,名不詳,是秦襄公之子。秦襄公十二年(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討伐西戎的途中去世,於是秦文公繼任秦國國君之位[34]

營建城邑

秦文公元年(公元前765年),秦文公居住在西垂宮

秦文公三年(公元前763年),秦文公帶領七百名士兵到東邊打獵。秦文公四年(公元前762年),秦文公到達汧水渭水的會合地,秦文公說:"從前,周王室把這裡的土地賜給我的祖先秦嬴(即秦非子)作為封邑,後來我們最終成為諸侯。"秦文公於是命人占卜這裡是否適宜居住,占卜的結果說吉利,秦文公便下令在這裡營建城邑[35]

設立史官

秦文公十三年(公元前753年),秦文公設立記載大事的史官,百姓大多受到教化[36]

集民擴地

秦文公十六年(公元前750年),秦文公派兵攻打西戎西戎兵敗逃走。於是,秦文公收集周朝的遺民歸自己所有,地盤擴展到岐山(今陝西省寶雞市東),把岐山以東的土地獻給周天子[37]

秦文公二十年(公元前746年),秦文公設立誅滅三族的刑法[38]

一方諸侯

公元前771年,申後之父申侯勾結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點起烽火求援,眾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戲而不加理會。周幽王最後被殺於驪山西周滅亡。之後,即位第二年的周平王將都城從鎬京遷到了洛邑,標誌着春秋戰國歷史的開始。

東周歷史開始後,勤王有功的秦人周平王授予了伯爵的爵位。在古代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伯爵可以稱得上中等諸侯的標配。自此之後,爵位加持的秦國一下子就成為了關中地區的重量級諸侯。

不過,周平王也是老江湖了。之所以要把秦人提拔為諸侯國,並且把岐山西邊的土地都給秦國,主要是因為這片土地靠着周王室的力量已經難以收回了。所以,乾脆就把這虎口的肥肉賞賜給秦人,從而不讓功臣感到寒心。

公元前766年,在晉升伯爵、位列諸侯後的第四年,秦開就立刻率領軍隊沖向祖先秦仲牧馬之地。但是,秦開帶領的秦人,在這一次戰爭中全軍覆沒,秦開也魂歸西天,與他的祖父和父親一樣,為犬戎所殺。秦開戰死,他死後也得到了秦襄公]的諡號,此後在秦邑即位的是秦開年少的嫡子,是為秦文公

公元前763年,秦文公即位第三年,便迫不及待統領七百秦族男丁,來到了汧河渭水交界處,這裡不僅是他祖先牧馬的地方,也是自己父親戰死的沙場。於是,秦文公率領秦人下山,縱然前方隨時有死亡的威脅,也要勇往直前,此時的秦人,並不知道犬戎已經瓦解,秦人最大的敵人已經不復存在。

歷史上雄才偉略的國君,可謂武力和政治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而秦文公恰恰就是這麼一個國君。

利用西虢百姓希望依附強有力諸侯的心理,秦文公籠絡了大量的西周遺民。為了名正言順,秦文公立下了「軍民共存亡,一起討犬戎!」的口號。在這個口號的感染下,被犬戎欺凌了幾百年的西虢百姓仿佛見到了希望。一直都盼望有一個強力諸侯出現來保護自己,秦人正是在這一時期出現在他們的視線中。公元前750年,秦文公下山十多年後,秦國的勢力範圍已經擴張到了岐山,不只是岐山以西,他們還越過岐山,到達了岐山以東。

按照周平王的分封,秦國可以占有岐山以西的土地,那麼岐山以東,秦國在法理上就不能去占領了。因此,秦文公向天下宣告,我們已經占領了西周所封的土地,至於岐山以東,我們還給周王朝。因為東周王朝不可能派兵來接手岐山以東的土地,那麼,秦國所占的全部關中土地,儘管名義上是東周王朝的,實質上卻是秦國的國土。

最後,雖然窮武功表面上宣傳岐山以西的土地都是周王室,但這恰恰體現了秦文公的政治智慧。儘管東周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互相攻伐,周王室日薄西山,但是打着周王室的旗號來實際占領這片土地,也就省去了被周邊諸侯國覬覦的麻煩。

總而言之,從晉升伯爵到闢土千里,成為一方諸侯大國,秦國人民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但是,相對於幾百年的春秋戰國歷史,秦文公用這二十年幫助秦國成為西部的霸主,實在是值得稱道。[39]

去世安葬

秦文公四十八年(公元前718年),秦文公太子去世,賜諡號竫公(一作靜公,史稱秦竫公秦靜公)。秦文公於是改立孫子(秦靜公的兒子)為繼承人。

秦文公五十年(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去世,安葬於西山(在今陝西省寶雞市)。秦文公死後,他的孫子繼位,是為秦憲公(一作秦寧公)[40]

為政舉措

秦文公在位時期,下令營建城邑;設立記事史官,使百姓受到教化;擊敗西戎,收編周朝遺民歸己所有,將秦國國土延伸到岐山(今陝西省寶雞市東)以西;設立誅滅三族的刑法。

趣聞軼事

建鄜畤

黃蛇自天而降,止于山阪,頭如車輪,下屬於地,其尾連天」,秦文公有一天夢見黃蛇降臨在驪邑之野,專門來給秦文公託夢說是「帝命汝為白帝,以主西方之祀」。秦文公對這件事情非常重視,專門在秦國修築白帝廟,以祭祀白帝。這件事情的真假不用細究,可是從這個事情上可以看出,當年有資格祭祀上古帝君的權力,已不再是周天子的壟斷了。而且秦國秦襄公周天子賜封而後,就對中原禮樂產生濃厚興趣,秦文公祭祀白帝的做法,是一種野心的彰顯。

陳寶祠

秦文公時,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人捕獲了一隻不知道姓名、外表像豬的野獸,想獻給秦文公。在路上陳倉人遇見兩位童子,童子說:「這個怪獸名叫,生活在地下,以死人腦為食。」當陳倉人想用敲擊的頭部的方式殺死它時,說道:「這兩個童子名叫陳寶,一雌一雄。得到雄性的能稱王,得到雌性的能稱霸。」陳倉人於是追趕兩位童子,童子化身為雉飛走,其中雌性的一隻飛到陳倉北坂城化為石頭。[41]前747年,秦文公陳倉山遊獵時得到這塊石頭,色彩像肝臟一樣。秦文公於是命人在陳倉北坂城建陳寶祠,用一頭牲畜祭祀。祭祀的神有時一年也不出現,有時一年出現幾次,而且經常在夜晚出現,光輝照耀,像流星一樣。從東南方飛來的神聚集在立祠的城中,發出雷鳴般暉暉的響聲,野雞都跟隨着鳴叫,因此稱作「雞鳴神」。[42][43]

怒特祠

前739年,秦文公派人砍伐南山(今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山)的大梓樹,砍樹時總是風雨大作,樹身能夠自愈創傷砍而不斷。當時有一個人生病夜晚到山裡去,聽到有鬼對樹神說:「秦文公如果派人披頭散髮,用紅繩纏繞樹身砍伐你,你有什麼辦法?」樹神沉默不語。第二天,這人將所聽到的話轉告給秦文公秦文公按照他的話去砍伐大梓樹,樹砍倒後竄出一頭大青牛逃進了灃河。後來青牛灃河逃出,秦文公派大力士與青牛搏鬥,沒有獲勝。有的大力士摔倒在地上,髮髻摔掉後披頭散髮,青牛看到後很害怕,逃入灃河中不敢露面。魏晉在君主、帝王出宮時,前方設有披頭散髮的開道武士,名叫「髦頭」,據說由此而來。秦時在武都郡故道縣(今陝西省寶雞市南)建有怒特祠,用來祭祀南山大梓樹牛神[44][45]

歷史評價

秦武公:"烈烈文公靜公憲公不墜於上,昭合皇天,以虩事蠻方。"

司馬遷史記》:①"秦起襄公,章於文、繆,獻、孝之後,稍以蠶食六國,百有餘載,至始皇乃能並冠帶之倫。";②"及文公逾隴,攘夷狄,尊陳寶,營岐雍之間"

秦靖公

秦靖公(?―公元前718年),又稱秦靜公《史記·秦本紀》秦竫公嬴姓秦氏,名已失傳。春秋時期秦國太子。秦文公之子,未繼位便去世。

人物生平

秦靖,又稱秦靜公嬴姓,名已失傳。

史記·卷五·秦本紀》作秦竫公春秋時期秦國太子秦文公之子,未繼位便去世[46]

公元前718年,太子秦靜公去世,靜公之子秦寧公被立為太子[47]

秦憲公

秦憲公(?-公元前766年),嬴姓趙氏,名不詳,秦莊公次子,是春秋時期秦國被正式列為諸侯的第一任國君,公元前778年―公元前766年在位。

公元前778年,秦莊公犬戎所殺,他的長子世父率軍與犬戎作戰,而把國君位置讓給秦襄公。當時秦國力弱,狄戎為近患。秦襄公即位初,將其妹繆嬴嫁給戎人豐王為妻,以分化戎人。公元前776年,秦襄公遷都汧邑(今陝西隴縣),向東進逼。

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犬戎進攻鎬京,襲殺周幽王驪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周。周平王東遷,秦襄公出兵護送,以功封諸侯。東遷後,周平王把王室無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賜予秦國,自此秦國開始成為西周諸侯國,為日後秦國強大打下基礎。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討伐西戎的途中去世,葬於故地西垂(甘肅省禮縣大堡子山) ,其子秦文公繼位。

生平

前718年,秦文公之子秦靜公去世,其孫秦憲公被立為太子[48]

前716年,秦文公去世,秦憲公繼位。[49]

前714年,將秦國國都由汧渭之會(今陝西省眉縣附近)遷至[[平陽[[(秦國國都)|平陽(今陝西省岐山縣西南)。

前713年,與亳戎交戰,亳王戰敗,逃往西戎。同年,秦憲公發兵攻滅盪社[50]

前710年,次子秦德公出生。[51]

前709年,芮伯萬的母親芮姜厭惡芮伯的寵姬太多,將他趕走,讓他居住在魏城(今山西省芮城縣北)。[52]

前708年,少子秦出子出生。[53]同年秋,秦國攻打芮國,由於輕視敵軍而戰敗。冬,周桓王和秦國的軍隊一起包圍魏城,俘虜了芮伯萬[54]

前704年,攻滅盪氏[55]同年,秦憲公去世。

英年早逝

秦憲公十二年(公元前704年),秦憲公派兵攻打西戎小國盪氏,不久秦軍奪取盪氏。同年,秦憲公去世,終年二十一歲,葬於西山 大麓 (今陝西省寶雞市北陵園)[56]

秦憲公有三個兒子:長子秦武公次子秦德公魯姬子所生,少子秦出子王姬所生。秦憲公死後,大庶長弗忌威壘和三父廢黜太子秦武公,改立秦出子繼位。

奇聞軼事

編鐘之謎

1978年1月,原寶雞太公廟村村民冉懷緒在自家的後院斷崖上取土時,發現一套青銅樂器,計有秦公鍾5件、秦公鎛3件,寶雞市博物館得知消息後前去清理。發現出青銅器的地方在村前老城牆外的一處斷崖上的窖穴里,窖穴距崖面約3米,5件青銅樂器在窖內一字形排列,3件鎛圍繞鍾作半圓狀。

出土的這套樂器為秦宮室重器,5件秦公鍾的形制是一致的,惟大小有差。最大的通高48厘米,重24公斤;最小的通高27.6厘米,重6公斤。秦公鍾上的紋飾也是一致的,甬上飾四條小龍,帶上有四組變形雷紋,旋部飾重環紋,舞部紋飾可分四個區段,每一區段內有三條變體夔紋相繞。鉦部可分五個區段,內飾兩條雙身夔紋。鼓部飾相向而立的鳳鳥一對。3件鎛的形制基本上也是一致的,只是大小有所不同。最大的通高75.1厘米,身高53厘米,舞寬30.4×26厘米,重62.5公斤。最小的通高64.2厘米,身高46厘米,舞寬26.6×22.4厘米,重46.5公斤。

這套編鐘是秦國早期有銘文的最重要的考古發現,因此被定為國寶,現藏寶雞青銅器博物館。8件樂器上分鑄5套銘文,內容完全一致,3件鎛上各鑄一套,3件秦公鐘上分鑄兩套,但其中較小的3件鐘上范鑄的銘文缺少一段,說明這套樂器尚少一件。因這套編鐘並非科學發掘出土,是由村民挖土時挖出,當時挖出後也並未及時報告文物部門,農民將鎛裝到架子車內用土掩蓋準備拉回家,由於鎛體太大,舞鈕部分露出,被人發現,於是才報告了文物部門。後經做工作,器物才被文物部門收回。因此,缺失的那一件是原來就缺失還是後來缺失?這始終是一個謎。

銘文長達135字,銘文中的「先祖既受天命」又「賞宅受國」則非秦襄公莫屬。先祖之下緊接文公亦與秦世系相合。銘只敘到憲公,則作器者當憲公之子。憲公有三子,三子曾均即位,多數認為作器者當為乃東伐彭戎氏而至華山,誅三父夷三族,西伐邽、冀之戎、縣杜、鄭、滅小虢的秦武公。但仍有一些學者認為出子為作器者的可能也不能排除,這是其二。

這套秦公編鐘的發現對於確定秦早期徙都平陽意義重大,它的出土地太公廟一帶應當是平陽故址所在地,這一點已被學術界所接受。有專家推測,太公廟這套編鐘不應當是一個窖藏,應當是一個樂器坑。在其邊可能有秦公大墓。惜那裡為現代民宅,無法作進一步確定。這是其三。

國家博物館梁雲先生依據禮縣發現的這套編鐘銘文中的「秦子××在位」推測認為,此秦子非秦憲公子出子莫屬。這就有了故事:太公廟出土的那套編鐘,也有學者認為當是秦憲公之子出子所作。因為時代相近,都涉及到秦憲公,且學界對史載秦憲公西山的理解也意見不一。可秦憲公的墓葬只會是一處,不可能是兩處。這就給這套編鐘又增加了一個難解之謎。[57]

歷史評價

秦武公:"烈烈文公靜公憲公不墜於上,昭合皇天,以虩事蠻方。"

秦出子



秦出子 [58](公元前708年―公元前698年),嬴姓趙氏,名秦憲公幼子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703年―公元前698年在位。

人物生平

秦出子(公元前708年―公元前698年),公元前703年―公元前698年在位,秦憲公(《史記》中稱秦寧公)的幼子,五歲即位,共在位六年。


大庶長三父等令賊人殺之,葬於西山墓區(今寶雞市北陵園),復立舊太子武公武公秦出子的大哥,秦武公三父等殺出子之罪,夷(滅)其(三父)全族。



生平

繼位

前704年,秦憲公去世,大庶長弗忌威壘[59]

前702年,秦國芮伯萬護送回芮國[60]

去世

前698年,弗忌威累三父派刺客在鄙衍殺害秦出子秦出子死後葬於衙縣(今陝西省白水縣彭衙村一帶),三庶長擁立原太子秦武公繼位。[61]

前695年,秦武公追究三父等人謀害秦出子之罪,殺之並滅其三族[62]

秦出公秦小主夫人被殺,兩人的屍體被扔進了深溝。秦出公死後,嬴師隰登上的秦君的寶座,他就是頗有作為的秦獻公

兩位「秦出子」年幼懵懂,未及加冠,就成為權力鬥爭的犧牲品,可惜可嘆。

歷史評價

秦武公:"烈烈文公靜公憲公不墜於上,昭合皇天,以虩事蠻方。"

秦武公

秦武公 (?―公元前678年),嬴姓趙氏 ,名秦憲公(秦寧公)長子,母魯姬子秦出子秦德公的哥哥,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78年在位。

秦武公初立太子秦憲公死後,弗忌等三庶長另立秦出子秦國國君。後秦出子弗忌等殺,他才得以即位。誅弗忌等三族,集大權於王室。秦武公在位時,先後征服、併吞了綿諸邶戎冀戎義渠戎等戎族,初設縣制以管理所得之地,次年使秦國勢力達到關中渭水流域。秦武公死後葬於平陽,首開活人殉葬制度之風,陪葬的人多達六十六人。傳位於同母弟秦德公

人物生平

秦武公秦憲公(秦寧公)的長子,母為魯姬子,後被立為太子秦武公的父親秦憲公生有三子:長子秦武公;次子秦德公秦武公同母魯姬子;三子秦出子

公元前704年(秦憲公十二年),秦憲公去世 ,大庶長弗忌威壘三父廢掉太子秦武公,擁立秦出子為國君。 公元前698年(秦出子六年),三父等人共同合謀派人暗殺秦出子,又擁立秦武公為國君。

公元前678年(秦武公二十年),秦武公去世,葬在雍邑平陽秦武公開了用活人殉葬的先例,他死後用了六十六個活人陪葬。秦武公有一個兒子名叫,在秦武公死後未能繼位,受封於平陽秦武公的弟弟秦德公繼位。

稱霸天下

古往今來,秦作為中國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廣為歷史學家注意。關注的焦點不外乎:春秋時代秦穆公稱霸西戎、戰國時代秦因商鞅變法驟強、以及[秦始皇]]統一天下、秦帝國的迅速強大與崩潰。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秦帝國的霸業亦非史籍中寥寥可數的豪傑在關鍵時刻所締構,這條通往天下的大道,是由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因為對於東方文明世界(例如今天河南山東地區)的渴望,在血與淚的交織下完成。這裡將以秦武公為例子,說明秦作為西隅小邦最終稱雄天下的原點。

陝西太公廟秦公鍾談起

1978 年,考古隊於陝西寶雞太公廟村一銅器窖藏發現五件秦公鍾,三件秦公鎛,皆帶銘文,此組秦公鍾、鎛按器形應屬於春秋早期,按鍾、鎛上銘文所載秦先公世系,則此組鍾鎛器主應為秦武公

秦公鍾、鎛的銘文皆鑄了這麼一句:「我先祖受天命,賞宅受國」。

西周時期,「受天命」為天子及其先祖之特權,此原則至春秋時代因王室式微而屢遭僭越,諸侯紛紛在銘文提及天命與先祖的關係。因此,秦於樂器銘文的僭越並非特例,而是這個時代的總體趨勢。但這套樂器的銘文,若被同時期的東方貴族看見,大概只會換來文雅的嘲弄,因為其略為囂張的用辭與實際擁有的力量,倒有些名實不符。

平王東遷後,春秋初期在中原隱隱然有霸主姿態的是鄭莊公,南方汲汲營營於兼併漢陽諸姬的楚武王楚文王父子也相當活躍,大有後來居上的態勢。日後足以稱霸的強國晉、齊則約莫於此時先後陷入內亂,雖暫時無力擴張,但終究站在歷史舞台的核心。

這時的秦卻是邊陲中的邊陲,孤懸於西陲一隅,仍與霸業無緣。但秦武公在西元前698 年踏出了那一步。

秦武公的困境

西元前698 年,一支秦國軍隊從西陲(又稱犬丘,今甘肅禮縣大堡子山一帶)出發,由於渭水上游的河谷高山深豁,當時也沒有修築高速公路,故難以沿河谷行軍。又由于山高水急,難以順流而下,這支軍隊只能翻越位於西垂東北的隴山,穿越關中平原,終於來到關中平原東側,今西嶽華山一帶。

原先周人王畿內道路,因為過去戎人入侵,路況已失修荒廢多時,曠野中一列列隊伍,一輛輛馬車朝着華山前進,車輪不停地壓過地面的碎石,顛簸前行。這支軍隊首領立於一輛鑲滿金銀、裝飾華麗馬車之上。隨侍武官需手扶車軾才能穩住身形,而這個人卻將雙手放在背後,視線堅定地投往東方的華山。他年紀不大,沒有貴族少年的飛揚神采,有種超乎其年齡的穩重深沉,他是秦武公

秦武公憲公的長子,憲公英年早逝,作為長男的自己原應即位,繼續父祖未竟之業,然而朝中權臣大庶長弗忌威壘三父等趁大位虛懸之隙奪取朝政,獨攬大權,自己君位被廢。權臣另立他的弟弟出子為國君。幾年後(西元前698 年),以大庶長弗忌威壘三父等為核心的權臣集團又弒殺出子,大位再次虛懸。

被廢太子的那段日子,也許是秦武公人生中最為兇險、低潮的時期,「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恰巧描述了他的危險處境。限於史料,無從得知這段期間,武公見了什麼人,做了什麼事,但合理推測他還是做足準備,否則接下來的事情將無法發生。首先,他想盡辦法活了下來;其次,重新獲取朝中權臣集團的信任。

權臣集團弒殺出子後,讓武公重返君位。獲得初步勝利的武公依然寢食難安,因為大庶長弗忌威壘三父一干人等一日不除,西垂就是險境,可是自身羽翼未豐,也不能輕舉妄動,他意識到離開西垂是反擊的第一步。

秦武公面臨這些困境時,秦國已是逐漸東進之勢,向岐山豐鎬進軍,但整個國家仍以西垂(今甘肅禮縣大堡子山一帶)為政治核心。遠在秦國勢力範圍邊緣的華山一帶,戎人發生動亂,秦必須東征平亂。

根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甫重返君位的武公,是這次東征的領帥。然而,我們已無從得知秦武公如何讓權臣集團同意其東征。也或許秦武公帳下有個像電視劇〈琅琊榜〉中「麒麟才子」般神機妙算的謀士,替武公出謀劃策,不但讓武公得到權臣集團信任,更讓武公能夠以東征為由,帶着軍隊離開西垂

踏上東征之路的秦武公,心情應當是複雜的,情感上應該相當激動,因為這是他繼父祖之後,又重新踏上了這塊土地。他也許會這麼想:這片沃土曾孕育出取代「大邑商」的「小邦周」,若能夠牢牢掌握這片沃土,也許自己或子孫有朝一日,亦能夠取代周王室,成為諸夏共主。

這次東征是精心策畫的謀略,唯有遠離權臣集團的挾持,才有可能厚植自身力量,未來才有機會翻轉局勢。秦武公心裡清楚,親自東征是藉口,也是迫不得以的孤注一擲。

為政舉措

公元前697年(秦武公元年),秦武公率軍討伐彭戲氏,直到華山腳下。

公元前695年(秦武公三年),秦武公三父等人暗殺秦出子為由,將三父等人誅殺,並夷滅他們的三族。

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十年),秦武公攻打兩地的戎族,開始把這兩地作為秦國的縣。

公元前687年(秦武公十一年),秦武公兩地設置為縣;同年滅亡小虢國

歷史評價

司馬遷史記》:"初以人從死,從死者六十六人。

秦德公


秦德公 (公元前710年-公元前676年),嬴姓趙氏,名不詳,秦憲公次子,秦武公之弟,秦出子之兄,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677年-公元前676年在位。


公元前678年,秦武公去世,其子公子白受封於平陽(今陝西省岐山縣西南),未能繼位,其弟秦德公繼位。


公元前677年,秦德公秦國首都遷至雍城(今陝西省鳳翔縣),並用牛羊豬各三百頭在鄜畤祭祀天地,占卜居住在雍城是否適宜。占卜的結果是:後代子孫將在黃河邊飲馬。同年,梁、芮兩國國君前來朝見。


公元前676年,初次設立伏祭,在城邑四門殺狗祭祀,祛除傳播疾病的暑氣。


秦德公有三個兒子,長子秦宣公次子秦成公少子秦穆公。前676年,秦德公去世,葬於長子秦宣公繼位。


人物生平

繼承君位

前678年,秦武公去世,其子公子白受封於平陽 (秦國國都)|平陽(今陝西省岐山縣西南),未能繼位,其弟秦德公繼位。[63]

前677年,秦德公秦國首都遷至雍城(今陝西省鳳翔縣),[64]並用牛羊豬各三百頭在鄜畤祭祀天地,占卜居住在雍城是否適宜。占卜的結果是:後代子孫將在黃河邊飲馬。同年,兩國國君前來朝見。[65]

秦德公有三個兒子,長子秦宣公次子秦成公少子秦穆公。前676年,秦德公去世,葬於長子秦宣公繼位。[66][67]

設立伏日

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秦德公下令在曆法中設立伏日 ,並下令修建在伏日祭祀的伏祠[68][69]。農曆六月三伏天的說法就起自秦德公時期的秦國。伏就是隱伏避盛暑的意思,產生伏天的說法以後,人們一聽說入伏,就會想到盛夏來臨。伏天盛暑天熱,容易致病,人們要想辦法避暑、少動,自我保養的意識提高許多。在此之前,秦國沒有伏天的說法,周朝和其他諸侯國也不存在;在此之後,人們特別重視伏天的來臨,漢朝初期,朝廷甚至明確要求各地根據本地的自然氣候條件選擇伏日,不必求同。我們常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但是沒有幾個人知道是秦德公開始規定入伏。

當然,既然入伏,總得想想避暑熱的辦法。當時的人認為熱毒惡氣會產生蠱,需要用狗血禳除。於是秦德公命令把狗殺死肢解,將狗的肢體懸掛在城邑的四門,用來驅厲鬼、避邪氣。

同年,秦德公去世,終年三十四歲。秦德公共有三子,都相繼成為國君,長子秦宣公次子秦成公少子秦穆公

為政舉措

秦人祭祀的規模也越來越大,開始用牛、羊、豬各三百頭在今陝西境內的眉縣祭祀天地。秦德公命人占卜遷都雍城是否吉利,結果是後代子孫可以以此地為依託向東發展,直至飲馬黃河。秦國遷都以後,大臣梁伯芮伯迫於壓力而前來朝見秦君。這一年,秦國開始確定有三伏的節氣,用在城門殺狗的方法來祛除熱毒邪氣。

秦國的各項制度在秦武公秦德公在位時期大體有了雛形,其國力也開始迅猛發展。這為秦穆公時期秦國的興盛並進而與中原各國爭霸奠定堅實基礎。 由於秦國關中的力量越來越強勁,早就不指望周天子照應的本地小諸侯--梁伯芮伯前來朝見秦德公,算是把自己國家的安危置於秦國的保護之下。芮伯就是秦憲公時讓秦國碰釘子的芮國的國君,可能已是芮伯萬的子孫。芮國是姬姓國,始封君是周宣王的著名卿士姬良夫,因封於芮而以芮良夫著稱。梁國位於今天陝西省韓城市芝川龍亭兩鎮地域內,和芮國毗鄰,也是嬴姓諸侯國,據說始封君是秦仲的小兒子康,和秦國有血緣關係。關於梁國始封君的這個說法值得探討,秦仲長子其(就是秦莊公)不過就是西垂大夫,還不是諸侯,秦仲的小兒子為什麼反而會被封為伯爵成為諸侯呢?比較合理一些的解釋應該是梁國國君是秦嬴之族,但未必真的是秦仲的兒子,其始封可能與秦襄公建立秦國的時間相差不遠。

史籍記載

史記·卷五·秦本紀[70]

秦宣公

秦宣公 (?-公元前664年),嬴姓趙氏,名不詳,秦德公長子秦成公秦穆公長兄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675年-公元前664年在位,葬於平陽墓區(陝西省寶雞東陽平鎮)。有子九人,未立,傳位於其弟秦成公[71]

人物生平

韜光養晦

秦宣公元年(公元前675年),碰上了周王朝的宮廷政變。衛國南燕國攻打周王室,把周惠王趕出了朝廷,擁立王子頹為王。秦宣公三年(公元前673年),鄭伯虢叔又殺死了王子頹,送惠王返回朝中。

王子頹篡位後,秦宣公的近臣也曾力勸宣公勤王的名義出兵,但宣公認為,一是周惠王以大王之尊強搶臣子的土地是為不義。二是王子頹自己也是周莊王庶子,是周王室血脈,這件事本是周王室自己的家事,外人不宜插手。三是秦國當時實力不濟,縱然強力支撐,扶惠王重新登基,取得天子信任,予以封賞,以自己國家的實力,不久也必然會被人趕下台去。與其自取其辱不如坐觀時事,以靜制動也許可以占得先機。於是不予應允。

從當時的形勢上來看,秦宣公的選擇是對的,就是因為他的選擇,秦國才獲得了幾年和平發展的機會。當他們都在那裡折騰的時候,宣公卻繼承了德公的和平發展蹈光養晦的國家發展戰略,在那裡按兵不動。於是秦國又有了四年的和平。

===與晉開戰===[72][73]晉國黃河以北交戰,戰勝了晉軍。[74]


但天不遂人願,好景不長,秦國的發展和另一個高速發展的諸侯國發生了撞車。這個諸侯國就是晉國晉獻公自恃實力強大數次入侵秦國秦國國人忍無可忍。大臣多次勸諫秦宣公發令抵抗晉國秦宣公見時機已到,於秦宣公四年(公元前672年)秦宣公祭祀了青帝後,終於向晉國開戰。

這或許是第一次秦國晉國發生的戰爭。以前秦國都是和西戎打仗的。常年和西戎打仗的秦國練就了一支彪悍的部隊。這支部隊的實力當時似乎還及不上晉國。但它無疑是一支充滿野性的虎狼之師。雖然實力懸殊,秦國還是把晉國打敗了。自此後秦與晉的戰爭變成了家常便飯。

這代表着秦國終於敢於和位於其東方的文明的諸侯國開戰了。它不再自認為是蠻夷之族。它不再甘於僅僅占領荒涼的西戎蠻族的土地了。它要向那些所謂的文明的國度進軍了。至少它不再像原來那樣,自認為低人一等了。

宣公逝世

秦宣公十二年(公元前664年),宣公去世。他生了九個兒子,沒有一個繼位,立了宣公的弟弟成公,成公在位四年就駕崩了。這個人基本沒有任何出彩的地方,從簡。

秦成公在位四年去世。他有七個兒子,沒有一個繼位,立了成公的弟弟任好,即秦穆公

三代成霸

艱難發展

秦德公死後,周王室因「子頹之亂」事件也開始衰敗,中原地區進入了動亂期,齊國晉國開始稱霸諸侯。公元前675年,秦德公長子繼位,史稱其為秦宣公。在周王室的內亂事件上,秦宣公選擇了旁觀,低調地發展着秦國,繼續執行韜光養晦的富國政策。

無事家中坐,他人也會尋事找上門。秦國的東鄰晉國,對秦有了覬覦之心,率先動手入侵秦國。公元前672年,秦宣公正式對晉宣戰,這既是秦晉之間的第一次正式開戰,也是秦國第一次對東方諸侯國家正式作戰。兩國在小打小鬧中鬥了七八年,戰事對兩個國家和春秋的總體形勢,也沒有造成什麼大的影響。

公元前644年,在位十二年的秦宣公去世了。有人曾評說他的歷史功績是:將秦國從一個專注於內部發展的封閉式諸侯,轉向了與中原文明國家爭強的自信社會。這個觀點,我不認同,主要理由大致有以下四點:

一是,秦晉之戰,是因為晉國的侵擾而進行的防禦性保衛戰,是被動的被人欺負。

二是,歷史記載中沒有秦國此時主動進攻的記載,秦的參戰是被動的。

三是,秦國也是在同晉國的政治外交和軍事戰爭中,逐漸了解和熟悉了與中原諸侯國之間打交道的一些規則,政治視野才得以擴大,或許會在打的過程中產生想法,不過最重要的可能還是要想辦法先渡過眼前的戰爭危機。

四是,也正是在與晉的交往中,讓秦國認識到了與中原國家的實力差距。

公元前664年,秦宣公的弟弟繼位,史稱為秦成公。在位僅四年他,沒有大錯,但有大功,而這個大功則是政治上的成熟和自知之明。當齊國戎人孤竹國時,秦國沒有出兵援助孤竹國,沒有選擇和齊國對抗,而是繼續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國內的穩定發展與長久治理上,成公盡到了一位守成之君的責任。

穆公繼位

公元前660年,秦成公的弟弟繼位,史稱秦穆公。當看完宣公成公穆公這三兄弟對待爵位的傳承時,我不僅想到,在中國歷史上,兄弟之間為爭奪權力自相殘殺的例子比比皆是,大秦帝國的末期,秦二世對兄弟的屠戮,導致帝國二世而亡;鄭莊公兄弟相殘,被《春秋》譏諷為兄不兄弟不弟;曹植雖然七步成詩,終被曹丕幽禁而死;李世民更將兄弟相殘的場面演得鮮血淋淋……而這三兄弟能夠在權力問題上做得這麼好,確實在後世的歷史中極為少見!也正是兄弟一心,才給秦穆公留下了一個國力較西戎來說相對強盛的國家。

秦穆公繼位後,他的胸襟,他的抱負,他的才能,他的功績,他的求賢若渴,讓他成為了一位秦國歷史上的有為君主,成為了秦國歷史發展中又一個劃時代的人物,不僅被周襄王任命為西方諸侯之伯,稱霸西戎,更躋身於春秋五霸之列。今天,我們再來看那些發生在他身上的故事時,依然會被他的魅力所征服,令人心生敬仰。

一是,義服由余,實現了稱霸西北的願望。由余本西戎綿諸部族派來出使秦國的使者,他以「仁義治國」的理念,在讓穆公耳目一新,也讓穆公心緒不寧,急切的想籠絡為己所用。君明臣賢,內史廖就給獻了一個「誘戎王聲色享樂,讓由余因勸諫失寵」的離間計,收服了由余,為以後的討伐西戎進行了人才儲備。關於與由余這個人有關的故事,我將會再寫一篇文章,題目是《秦獲由余西稱霸,戎失由余亦喪邦》,重點對他個人的功績以及當時的秦國的形勢進行探討,敬請期待,也請朋友們到時多指正。

在發生了燭之武退秦師(我個人之前曾在歷史大學堂公眾號中發過一篇關於此事件的文章,題目是《燭之武為什麼能幾句話就勸退秦師,這背後有何玄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參照一下),弦高犒師等故事之後,秦國崤山晉國偷襲了,全軍覆滅,主帥被擒。政治場合的運作,軍事場合的復仇,讓這兩家又打了幾年,直到公元前624年夏天,秦穆公孟明視再率秦軍,東渡黃河,採取破釜沉舟的戰術,在王官大勝晉軍。王官之戰並沒有徹底打傷晉國晉國暫時採取守勢,而秦國東進中原的勢頭卻也被晉國阻擋住了,秦國在戰略生存空間的拓展上也暫時的陷入了困境。

公元前624年秋,秦軍攜王官之戰的餘威,在由余的帶領、參與和謀劃下,以雷霆不及掩耳之勢降服了戎人中最強的綿諸戎。綿諸王的被俘,讓其它西戎小國喪失了抵抗的信心和勇氣,之後多聞戰而降。平戎一年,穆公開地千里,益國十二,將秦國的國界向南擴至秦嶺,向西直達狄道甘肅臨洮),向北到朐衍戎寧夏鹽池),往東進駐黃河,揚名擴地西北,中原諸侯震驚。為此,周襄王派人送來了金鼓予以祝賀,穆公的西方霸主地位得到了周室的認可。

二是,通過聯姻,建立起來的「秦晉之好」,為雙方換來了暫時的和平。公元659年,派兵征服了和晉國之間的這部分戎人,與晉國成為了鄰居。任何一門政治聯姻,背後都有雙方各自的打算。對於晉國來講,年老的晉獻公為了穩定周邊的等國,雖然看到了秦國的崛起,但因為秦國的韜晦,故將威脅的防禦重點放在了那個顯得咄咄逼人的楚國身上;與秦國的和好,也會讓晉國的西邊有一個安全的屏障,防止戎人侵擾;另外,讓一個諸侯國的君主當自己的女婿,對晉獻公來說,也變相的提升了自己的威望。接到穆公的求娶信後,同意將大女兒穆姬嫁給他。也正是這個穆姬,後來極力勸說穆公,將被俘的晉惠公放回了晉國。後來,晉文公又娶了穆公的女兒文嬴崤山兵敗後,這個文嬴又求兒子晉襄公,將被俘的孟明視等三名秦國大將放回了秦國

對於秦國來講,經過多年與晉抗爭的實踐證明,對抗沒有出路,只有和平才能換來發展;晉國作為東方有影響力的大國,與晉搞好關係,就可能與東方其它諸侯國拉上關係;這也可能是一個為了拉攏示好的手段,通過向晉獻公討娶女兒這種政治聯姻的方法,借「秦晉之好」,順利地進入了中原諸侯國的政治圈子內。秦穆公的這次政治聯姻,還給穆公帶來了意外驚喜,讓他意外的獲得了「五羖大夫」百里奚(我個人之前曾在歷史百家爭鳴公眾號中發過一篇關於百里奚的文章,題目是《秦穆公用五張黑羊皮換來的賢相百里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百家爭鳴里,翻到2016年12月22日,參照一下)。百里奚與蹇叔的入秦,不僅為秦國帶來了中原大國先進的文化、政治和耕作技術及理念,更帶來了廣闊的政治視野,為秦國的發展帶來了第一次思想技術層面的飛躍。

孔子在一次與齊景公的交談中,曾經談到秦國齊景公問,秦國從一個弱小的西方狄戎之國,變強的原因是什麼?孔子說:秦國國小,但志大。

三是,「秦晉之好」也為秦國插手晉國內政提供了便利。秦穆公剛繼位時,秦國根本不能和齊晉等中原老牌諸侯國相提並論,風雲變幻的局勢給了他充分施展的機會。在與東鄰晉國的交往中,從晉國驪姬之亂」、「里克弒君」到晉公子夷吾請求派軍隊護送回國登基成為晉惠公等一系列事件中,穆公找到了以後能夠干涉晉國內部事務的理由。公元前645年秦晉之戰中,晉惠公被俘了,用兒子公子圉(yǔ)換回了自由。接着,公子圉又成了穆公的女婿。不久,公子圉成了晉懷公,執政能力比他的父親還要差。秦穆公又將嫁給公子圉的女兒嫁給了公子圉的叔父重耳,並派兵護送重耳回晉,重耳就是後來的晉文公。此後,因為扶持晉文公秦國的影響又開始在東方諸國中被傳唱。

公元前621年,在位三十九年的秦穆公去世了。不過,陪葬的人數達到了177人,中間還有三位賢臣。秦人哀痛,流傳下來了一首關於當時秦人悼念他們的詩《黃鳥》,其中有這樣一句:「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穆公這位有為的君王,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將秦國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此時的秦國,這個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崛起的國家,終於可以和中原的老牌諸侯國齊晉等國坐到一個桌子上了,進入了當時的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行列。不過,秦國雖然在國際上的影響已經產生,可是在軍事實力和政治影響上,依然不能和中原的諸侯大國對抗,它的崛起依然不能對其他諸侯國造成實質性的威脅,因為,它還被晉國阻擋在千里之外,除過它的事跡曾隨風飄到過中原諸侯國外,它還沒有從實質意義上進入中原

秦成公

秦成公 (?―公元前660年),嬴姓趙氏,名不詳,秦德公次子,秦宣公之弟,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663年―公元前660年在位。據《史記》記載,成公元年,兩個西周舊國的王來朝見;有子七人,皆未立,其弟任好繼位,是為秦穆公

人物生平

秦成公(?―公元前660年),嬴姓趙氏,名不詳,秦德公次子秦宣公之弟,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663年―公元前660年在位。

前664年,秦宣公去世,其弟秦成公繼位。[75]

前663年,梁伯芮伯前來朝見。[76]

前660年,秦成公去世,葬於秦成公有七個兒子,都沒有被立為太子秦德公少子秦成公之弟秦穆公繼位。[77][78]

秦穆公

秦穆公(?-前621年),部份記載中被稱為秦繆公[79][80]春秋時代秦國國君,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前659年-前621年),諡號,在《史記》中被認定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枝等賢臣的輔佐,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王位。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為四百年後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生平

秦德公之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他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兩國。扶持晉文公,實現秦晉聯盟。晉文公死後,聯盟瓦解,秦晉對抗。後在前627年崤之戰(今河南三門峽東南)、前625年彭衙之戰(今陝西白水東北)兩次被晉軍大敗,秦東進的路被晉牢牢地扼住。

秦穆公三十六年(前624年),秦穆公親自率兵討伐晉國,渡過黃河以後,將渡船全部焚毀,表示誓死克敵的決心。秦軍奪得王官(今山西聞喜西)和郊。晉軍拒不出戰,秦軍從茅津渡過黃河,到南岸崤地,在當年的戰場為戰死的將士堆土樹立標記,然後回國。轉而向西方發展,秦國函谷關以西一帶稱霸,史稱「稱霸西戎」。「兼國十二,開地千里」(《韓非子·十過篇》)。

秦穆公晉太子申生的姊姊穆姬為妻。秦穆公三十九年(前621年),秦穆公死,安葬於(今陝西鳳翔東南)[81],殉葬的人數達一百七十七人,秦穆公雖是明主,但殉葬之舉卻導致秦國人才大量凋零,《左傳文公六年曾這樣記載「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三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82]

家庭

西部開疆

時秦西部生活着許多戎狄的部落和小國,如隴山以西有昆戎綿諸北有義渠烏氏朐衍之戎,洛川大荔之戎,渭南陸渾之戎。他們生產落後,披髮衣皮,各有君長,不相統一。他們常常突襲秦的邊地,搶掠糧食、牲畜,擄奪子女,給秦人造成很大的苦難。

秦穆公向西發展,採取了比較謹慎的策略,先強後弱,次第征服。當時,西戎諸部落中較強的是綿諸(在今甘肅天水市東)、義渠(在今甘肅寧縣北)和大荔(今陝西大荔東)。其中,綿諸有王,住地在秦的故土附近,與秦疆土相接。

正好,綿諸王聽說秦穆公賢能,派了由余出使秦國秦穆公隆重接待由余,向他展示秦國壯麗的宮室和豐裕的積儲,向他了解西戎的地形、兵勢。又用內史廖的策略,挽留由余在秦居住。同時,給綿諸王送去女樂二八。動聽美妙的秦國音樂舞蹈,使戎王大享眼耳之福。他終日飲酒享樂,不理政事,國內大批牛馬死亡,也不加過問。等到綿諸國內政事一塌煳塗,秦穆公這才讓由余回國。由余的勸諫,受到戎王的拒絕。在秦人的規勸下,由余終于歸向秦國秦穆公以賓客之禮接待由余,和他討論統一西方戎族的策略。

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軍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綿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綿諸王秦穆公乘勝前進,二十多個戎狄小國先後歸服了秦國秦國闢地千里,國界南至秦嶺,西達狄道(今甘肅臨洮),北至朐衍戎(今寧夏鹽池),東到黃河,史稱「秦穆公西戎」。周襄王派遣召公過帶了金鼓送給秦穆公,以表示祝賀。

秦康公

秦康公 (?-公元前609年),嬴姓趙氏,名秦穆公之子,母穆姬晉文公的姐妹,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620年-公元前609年在位。

秦康公在位期間,秦國晉國多次發生戰爭,而秦國也從秦穆公時期的西戎霸主逐漸走向衰落。

秦康公晉公子重耳回國,送到渭陽,作詩:"我送舅氏,曰到渭陽",後人以渭陽喻甥舅關係。

人物生平

早年

前636年,秦穆公派身為太子秦康公護送晉文公回國,秦康公見到舅舅懷念起已經去世的母親穆姬,送到渭河北岸時秦康公作《秦風·渭陽》,後世以渭陽比喻甥舅關係。[83]

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其子秦康公繼位。[84]

秦穆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36年),太子罃奉父親秦穆公之命,護送舅父公子重耳回國即位,是為晉文公

秦穆公三十九年(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太子罃即位,是為秦康公

八月,晉文公之子、秦康公的表兄弟晉襄公去世。

秦康公元年(公元前620年),晉國卿士趙盾主張廢黜太子夷皋,立晉襄公庶弟公子雍為君,派人到秦國迎回公子雍,於是秦康公派兵護送公子雍晉國。但在晉襄公夫人穆嬴的壓力下,趙盾變卦改立太子夷皋即位,是為晉靈公秦國的護送軍隊在令狐(今山西省臨猗縣西南)遭到晉軍的攔截和伏擊,秦軍大敗,先蔑士會被迫逃亡秦國,史稱"令狐之役"[85]同年夏,秦國實行報復性進攻,奪取了晉國的北征(今陝西省澄城縣西)。[86]

秦康公二年(公元前619年),秦康公派兵攻打晉國,奪取晉國武城,以報令狐之役[87]

秦康公四年(公元前617年),晉國攻打秦國,奪取秦國少梁

士會歸晉

晉國群臣害怕秦康公重用士會晉國造成禍患,於是派魏壽余假裝率領魏邑(今山西芮城縣東北)的百姓發動叛亂。晉靈公緝拿了魏壽余的家屬,魏壽余則趁夜逃奔秦國魏壽余魏邑歸秦為誘餌,會見秦康公,在會見時魏壽余故意踩了一下士會的腳,示意士會與他一起回晉國。因魏邑黃河以東,魏壽余要求秦康公派一位能與魏邑官員打交道的秦國官員隨行,秦康公士會前往。士會秦康公說:「晉國人是老虎豺狼,如果他們背棄諾言不讓微臣回來,君上將微臣的家屬殺害,恐怕對君上的聲譽不利。」秦康公說:「如果晉國人違背諾言不讓你回來,我向河神保證一定送還你的家屬到晉國。」士會於是和魏壽余渡過黃河,從魏邑返回晉國魏邑的百姓得知士會回到晉國後歡呼雀躍,而秦康公也按照許諾送還了士會的家屬。[88]

去世

秦康公十二年(公元前609年),秦康公去世,其子秦共公即位

走向衰落

秦康公在位期間多次與強大的晉國發生戰爭,導致秦國國力的削弱,此外秦康公在父親秦穆公建立的輝煌下不思進取,窮奢極樂,甚至為了遊樂,讓百姓耗時三年修建豪華的觀景台,導致國內民怨沸騰,民心又離異分化。

秦共公

秦共公 (?-公元前605年),嬴姓趙氏,名,或名,《史記索隱》記載名,《左傳》名秦康公之子,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公元前608年-公元前605年在位。《呂氏春秋》中所謂的秦三公是就是指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三人。

人物生平

前609年,秦康公去世,其子秦共公繼位。[89]

前608年,晉國趙穿進攻秦國的盟國崇國[90]

前607年,秦共公為報復晉國入侵盟國崇國,派兵包圍晉國(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同年夏,晉成公趙盾率軍救援。[91]

前605年,秦共公去世,葬於竘社康公南,其子秦桓公繼位。[92][93]

趣味閱讀

《呂氏春秋》中有秦三公,也就是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三人,評價還算中肯,從穆公時期開始,秦國晉國的陰影下活了上百年。秦國三公本身不算庸碌之輩,可惜活非其時,周王國的優良基因,全部被晉國繼承。

穆公雄霸,知進退;康公守成,慕中華;共公低調,懂戰略。三公基本是一脈相承,穆公自與晉國數次交戰後,便將注意力放在西部地區,事實上也是為後面兩位定下國策,即穩固東部、開發西部、結盟楚國,抑制晉國三公穆公曾數次大舉攻伐晉國,後面兩位都因受到穆公的大遺策,而再未與晉國大動干戈,多是小規模的局部戰爭。

公元前608年,仰慕中原文化的秦康公駕崩,秦共公繼位。晉國暫時處於靈公時期,晉國秦國是始終看不過去的,尤其是秦穆公而後,晉秦之間久仇未解,晉國內憂外患,仍與秦國旗鼓相當,即便是與秦國楚國兩線作戰,還是占據上風,可見當時晉國國力之強。

左轉》中有「趙穿侵崇,秦弗與成。晉人伐鄭,以報北林之役。」張牙舞爪的晉國挑釁秦國,結果秦共公受到父親秦康公的囑咐,堅定貫徹穆公國策,不與晉國大面積作戰,居然未派兵援救崇國晉國自討沒趣,便也退兵而去。

秦穆公功業高於後面兩位繼承者的緣由,不僅在於其確定堅守數代之國策,還為秦國的發展未雨綢繆,要圖謀中原,要穩固西部後方。而要開發西部,則要穩固晉國後方,如何穩固呢?在《詛楚文》中有「昔我先君穆公楚成王,是僇力同心,兩邦若壹,絆以婚姻,袗以齋盟。曰枼萬子孫,毋相為不利。」這裡說的是,秦穆公楚國成王聯姻,結成盟國,秦楚之間的外交關係自此開始建立。而楚國,則即可能是秦穆公秦國穩固晉國大後方的一顆重要棋子。

因此,秦康公秦共公期間,楚國晉國多年交戰,對秦國而言,可謂是天賜良機。這種良機的深層次原因,跟秦穆公的深謀遠慮有着絕對關係,更是與秦共公的堅守關係密切。秦共公執政五年,基本上是楚國晉國之間扳手腕的時期,中原的戰場多半與雙方有關,尤其是鄭國的倒戈相向,引發了晉國楚國的數年戰鬥。

秦共公三公之中,是最沒有存在感的一位,不過絕非愚蠢之輩,在秦穆公大政國策之下,在秦康公仰慕中華卻遭受忽悠的前車之鑑中,秦共公必是更傾向依靠楚國牽制晉國的。而秦共公默默無聞的在西方發展秦國經濟,也讓秦國國力在數年的和平中慢慢崛起。同時,秦共公也非懦弱之輩,晉國侵略崇國秦國並非不救,只是時候未到而已。公元前607年,秦共公派小規模部隊偷襲晉國焦邑,以報圍崇之役,可見秦共公也是極為聰明的君主。[94]

秦桓公

秦桓公(?-前577年),《春秋分紀》記載名春秋時期秦國君主。秦共公之子,在位28年,《史記》誤作為27年{{NoteTag|《史記》將秦共公在位時間4年誤作為5年,而將秦桓公在位時間28年誤作為27年。《左傳·宣公四年》記載魯宣公四年(前605年)即秦共公四年秦共公去世,秦共公五年應為秦桓公元年。見梁玉繩所著《史記志疑》134頁。[95]

人物生平

秦桓公,公元前604年-公元前577年在位。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桓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81年),與晉厲公沿黃河結盟,後秦國違背盟約,與翟族合謀攻伐晉國秦桓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79年),晉國派遣大夫魏相赴秦國宣告絕交,即率諸侯國討伐秦國,秦軍戰敗逃跑,諸侯聯軍追擊至涇陽,而後還師。秦桓公繼位二十七年後去世,其子秦景公繼位。

戰役

輔氏之戰

公元前601年,晉國會同白狄攻打秦國,抓獲了秦國間諜,在絳(今山西省翼城縣東南)的街市上將其處決,六日後秦國間諜死而復生。

公元前594年七月,秦桓公派兵攻打晉國,兩軍在輔氏(今陝西省大荔縣)交戰。晉將魏顆與秦將杜回交手,突見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杜回站立不穩,摔倒在地,當場被俘,晉軍大獲全勝。原來魏顆的父親魏武子魏犨有一小妾沒有生孩子,魏犨剛剛生病時,命魏顆將小妾另嫁他人,魏犨病危時又命魏顆將小妾用來殉葬。魏犨死後,魏顆將小妾另嫁他人,並說:"這是從父親頭腦清醒時的囑咐。"後來魏顆做夢夢見那位老人,老人說:"我就是那位小妾的父親,這樣做是為了報答你救了我的女兒。這就是成語"結草銜環"中結草的典故。[96]

公元前589年,魯成公楚國公子嬰齊蔡景侯許靈公秦國右大夫說、宋國華元陳國公孫寧衛國孫良夫鄭國公子去疾齊國大夫曹國邾國薛國鄫國蜀地(今山東省泰安市西)結盟。

麻隧之戰

公元前582年,秦國會同白狄攻打晉國

公元前581年,晉景公病重,派使者到秦國請醫生,秦桓公派醫緩前往晉國晉景公治病。

晉景公去世,晉厲公繼位後,想與秦國罷兵結盟,為此晉厲公秦桓公令狐(今山西省臨猗縣西)會盟。公元前580年冬,晉厲公先到達令狐,而秦桓公卻不肯渡過黃河,僅派大夫史顆到河東與晉侯結盟,晉厲公於是派大夫郤犨到河西同秦國結盟。秦桓公回國後就背棄令狐之盟,聯絡楚國狄人圖謀伐晉,諸侯因為秦桓公背信棄義的行為紛紛倒向晉國

公元前579年秋,秦國白狄攻打晉國,晉在交剛擊敗白狄。次年,晉厲公率軍前往周都王城(今河南省洛陽市王城公園附近),與八國國君所率軍隊會師,籌劃攻秦事宜,周簡王也派大夫劉康公成肅公率軍助戰。同年四月,晉國派遣大夫魏相赴秦,以絕秦書歷數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三代君主屢次背棄盟約,破壞兩國友好,挑起戰爭的罪狀,向秦國宣戰。

晉厲公親帥晉國四軍出戰,隨軍將領有中軍將欒書,中軍佐荀庚;上軍將士燮,上軍佐郤錡;下軍將韓厥,下軍佐荀罃;新軍將趙旃,新軍佐郤至郤毅晉厲公駕馭戰車,欒針為車右,此外還有諸侯聯軍助陣。秦桓公見諸侯大軍壓境,發兵進軍至涇河以東與諸侯聯軍對峙。公元前578年五月,雙方在麻隧(今陝西省涇陽縣北)展開激戰,秦軍大敗,秦將成差及不更女父被俘。諸侯方面,曹宣公]死於軍中。秦軍殘部敗退,晉師及諸侯聯軍渡過涇河追擊到侯麗(今陝西省禮泉縣境內)後退兵[97]

史籍記載

史記·秦本紀》相關原文如下:

"二十四年,晉厲公初立,與秦桓公夾河而盟。歸而秦倍盟,與翟合謀擊晉。二十六年,晉率諸侯伐秦,秦軍敗走,追至涇而還。桓公立二十七年卒,子景公立。"

吳越春秋·闔閭九年》::桓公大驚:"楚有賢臣如是。吳猶欲滅之?寡人無臣若斯者,其亡無日矣。

秦景公

秦景公(?-前537年),《春秋分紀》記載名,《世本》誤記載名後伯車[98]春秋時期秦國君主。秦桓公之子,在位40年。

人物生平

秦桓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77年),秦桓公去世,其子秦景公繼位[99]

秦景公十三年(公元前564年),秦景公士雃楚國請求援軍攻打晉國子囊以晉強秦弱為由勸說楚共王不要出兵,楚共王不聽。同年秋,楚共王駐兵在武城(今河南省南陽市北)作為秦國的援軍,秦國隨後攻打晉國晉國國內正遭受饑荒,無力反擊。作為報復,晉悼公於次年派荀罃攻打秦國

秦景公四十年(公元前537年),秦景公去世,葬於丘里南,其子秦哀公繼位。同年,後子針回到秦國

戰役

櫟之戰[100][101]秦景公庶長鮑、庶長武率兵救援鄭國。庶長鮑先進入晉國國境,晉軍守將士魴因為秦軍人少而放鬆警惕。庶長武從輔氏(今陝西省大荔縣)渡過黃河,同庶長鮑夾擊晉軍,秦軍與晉軍在櫟地(今山西省永濟市西南)交戰,晉軍大敗。[102]

秦景公十五年(公元前562年),楚共王率軍攻打鄭國,並派子囊秦國求援,秦景公派右大夫詹率軍救援,鄭簡公背棄與晉國的同盟,與楚國結盟。同年,楚國鄭國派兵攻打晉國的盟國宋國晉國率領諸侯聯軍救援宋國秦景公派庶長鮑、庶長武率兵救援鄭國。庶長鮑先進入晉國國境,晉軍守將士魴因為秦軍人少而放鬆警惕。庶長武從輔氏(今陝西省大荔縣)渡過黃河,同庶長鮑夾擊晉軍,秦軍與晉軍在櫟地(今山西省永濟市西南)交戰,晉軍大敗。

為報復晉國攻打鄭國,公元前561年,楚國派子囊,秦國派庶長無地在楊梁(今河南省商丘市東南)會師,攻打宋國。同年,楚共王派司馬子庚到秦國聘問,以感謝秦景公將女兒嫁給楚國[103]

遷延之役

為報櫟之戰戰敗之仇,秦景公十八年(公元前559年),晉悼公荀偃率領魯國叔孫豹齊國崔杼宋國華閱仲江衛國北宮括鄭國公孫蠆曹國莒國邾國滕國薛國杞國郳國攻打秦國[104][105],諸侯聯軍到達涇河後卻不肯渡河,叔向會見叔孫豹後,魯國莒國先率軍渡河。在公孫蠆北宮括的勸說下,諸侯聯軍渡過涇河後駐紮。秦國人在涇河上游放置毒藥,諸侯聯軍死傷慘重。在公孫蠆的激勵下,晉軍主將荀偃下令填平取水的井,拆毀做飯的爐灶,諸侯聯軍到達棫林(今陝西省華縣東)後撤軍。晉國將領欒針士鞅沖入秦軍營中,欒針戰死,欒黶因其弟欒針之死遷怒於士鞅士鞅被迫出奔秦國

秦景公士鞅詢問晉國的大夫誰會先滅亡,士鞅回答說是欒氏秦景公說:"是因為欒黶驕橫的緣故嗎?"士鞅回答說:"是的,欒黶太驕橫了,但禍患恐怕要降落在欒盈身上。"秦景公為他為何,士鞅回答說:"欒書的恩德還留在百姓中間,而欒黶積累了太多的怨恨。到了欒盈一代,欒盈的恩德還沒能積累,欒書一代的恩德早就消耗完了,所以欒氏滅亡應該在欒盈一代。"秦景公認為士鞅說的話很有見地,就讓士鞅返回晉國,並請求晉悼公恢復了他原來的職位。

諸侯和談

晉悼公死後,秦晉兩國都想結束戰爭,於是兩國開始和談。為此,秦景公公元前549年,晉平公派韓起到秦國結盟,秦景公也派後子針晉國結盟,但雙方存在分歧,同意罷兵休戰而未結盟。公元前547年,秦國再派後子針晉國重新結盟。同年夏,楚國秦國聯合攻打吳國,到達雩婁(今河南省商城縣東北),得知吳國早有防備後退兵。秦楚聯軍趁機攻打鄭國,擊敗鄭國軍隊,一直打到城麇楚國俘虜了皇頡印堇父楚國押送皇頡回國,將印堇父交給秦軍。子太叔按照子產的吩咐,用禮品贖回了印堇父[106]

秦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46年),宋國大夫向戌召集諸侯舉行弭兵之盟,派使者通報秦國,但秦國沒有派使者參加會盟。

秦景公三十六年(公元前541年),秦景公的同母弟弟後子針因為有人說壞話誣陷他,他害怕被殺,於是逃奔到晉國,逃走時帶着錙重車上千輛。晉平公說:"您這樣富有,為什麼還要逃亡呢?"後子針回答說:"秦君無道,我害怕被殺害,想等到他的繼承人繼位後再回去。"

史籍記載

史記·卷五·秦本紀[107]

秦哀公

秦哀公嬴姓趙氏,名不詳,春秋時期秦國國君,秦景公之子,公元前536-前501年在位。前 505年,吳國攻陷楚國國都,申包胥秦國求救,哀公不理;包胥秦國宮門外賴着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竟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動容道:"楚雖無道,有臣若是,可無存乎?" 於是發兵救楚,擊敗了吳軍,吳王闔閭收兵回國。

生平

前537年,秦景公去世,其子秦哀公繼位。

同年,於前541年出奔晉國秦景公同母弟後子鍼回到秦國[108]

柏舉之戰

楚平王在位期間,寵信奸佞,致使國內政治更加腐敗。前523年,楚平王為長子太子建迎娶秦哀公之女伯嬴作為妻子,太子少傅費無忌為獲得楚平王的信任,說秦國女子漂亮,平王可自納伯嬴,另為太子建選妻。正月,伯嬴到達楚國楚平王聽費無極之言,自娶伯嬴,後生下楚昭王。同年,楚平王令尹子瑕秦國聘問,感謝秦哀公將女兒嫁給楚國[109][110]致使太子建先被調往城父(今河南省寶豐縣東)防守邊關,後出奔宋國伍奢及其長子伍尚被殺,伍奢次子伍子胥出奔吳國[111]當時,晉國國內六卿勢力強大而國君的勢力衰弱,六卿之間想相互吞併,所以秦晉兩國很久也沒有發生戰爭。[112]

楚平王死後,楚昭王繼位。前506年,吳王闔閭聯合唐、蔡兩國,與伍子胥孫武伯嚭率軍伐楚。吳軍五戰五勝,攻陷楚國國都(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楚昭王被迫出奔至雲夢(今湖北省雲夢縣),又逃往鄖國,最後逃到隨國才安定下來。[113]伍子胥沒有找到楚昭王,於是掘開楚平王之墓,鞭屍三百。[114]伍子胥的好友申包胥認為伍子胥倒行逆施,於是向秦國求援。秦哀公認為楚王無道,不應救援,於是敷衍申包胥申包胥秦國宮門外水食不進,痛哭七天七夜,秦哀公大為感動,為申包胥賦《秦風·無衣》,派子蒲子虎帥兵車五百輛救楚,申包胥秦哀公叩頭九次表示感謝。[115][116]

前505年,子蒲子虎率軍至楚,在稷地與楚軍會合,在(今河南省正陽縣)擊敗夫概所率領的吳軍,子西也率領楚國殘軍在軍祥擊敗吳軍。七月,子期子蒲率領的楚秦聯軍攻滅唐國。吳軍在雍澨(即司馬河,位於湖北省荊門市京山縣石龍鎮境內)擊敗楚軍,但又被秦軍擊敗。楚軍又在麇地(今湖北省十堰市鄖縣境內)和公婿之溪(位於漢水江畔)擊敗吳軍,吳國被迫撤軍,楚昭王得以回國復位。[117]

去世

前501年,秦哀公去世,葬於車裡北。[118]其子秦夷公早死,秦夷公之子秦惠公 (春秋)|秦惠公繼位。[119]

史籍記載

史記·卷五·秦本紀[120]

文學形象

詩經·秦風·無衣》(有研究者認為此詩是秦哀公所作,其根據是《左傳·定公四年》有"秦哀公為之賦《無衣》"的記載。)

影視形象

1996年電視劇《東周列國·春秋篇》:譚濤飾演秦哀公

秦夷公

秦夷公秦哀公之子。

人物生平

秦夷公中國春秋時期秦國人,秦哀公之子,嬴姓,名不詳,被立為秦公爵位繼承人,未及即位就死了。

史記》稱夷公"早死,不得立,立夷公子,是為惠公。"也就是說他未曾成為秦國的正式君主。

史書記載

1.《史記·卷五·秦本紀[121]:太子夷公,夷公蚤死,不得立,立夷公子,是為惠公。

2.《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122]:夷公不享國。死,葬左宮。生惠公。

秦惠公春秋時期

秦惠公(?-公元前491年),嬴姓趙氏,名不詳,秦夷公之子,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500年-公元前491年在位。

人物生平

前400年秦簡公去世,他的兒子秦惠公繼位。[123]

前395年簡公派兵攻打綿諸[124]

前393年秦國魏國(一說在陝西省澄城縣境內)[125][126]擊敗。[127]

前391年簡公派兵攻打韓國宜陽(今河南省宜陽縣),奪取六座城邑[128]同年,楚悼王派使者用重金與秦國交好,隨後與秦國結盟。[129]

前390年,與魏國武城(今陝西省華縣東)交戰。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西)設縣。[130]

前389年秦國出兵五十萬進攻魏國陰晉(今陝西省華陰市東南),[131]但被魏西河郡郡守吳起以士兵五萬、戰車五百輛、騎兵三千擊敗。{{NoteTag|關於陰晉之戰的戰況,史書沒有詳細記載,詳細敘述見林劍鳴所着《秦史稿》第171頁。[132][133]

前388年秦惠公之子秦出公出生。[134]

前387年蜀國攻取南鄭(今陝西省漢中市南鄭縣東),秦惠公派兵奪取南鄭[135]同年,秦惠公去世,葬於陵圉,其子秦出公繼位。[136]

驚現重名

位於周王室西北蠻夷之地的秦國,曾經出現過兩位秦惠公。一位是春秋時期秦惠公(?-公元前491年),另一位是戰國時期秦惠公(?-公元前387年),為了區別這兩位國君,史家將前者稱為「春秋秦惠公」,而後者稱為「戰國秦惠公」。

公元前501年,秦哀公病重,由於哀公的兒子夷公早死,哀公決定將君位傳給夷公的兒子,這就是春秋秦惠公。在司馬遷的《史記 秦本紀》中,春秋秦惠公記載只有十個字:「惠公立十年卒,子悼公立。」由此判斷,這位秦君在位十年,並沒有什麼大作為。《左傳桓公三年至桓公四年[137]

秦悼公

秦悼公(?-公元前477年),嬴姓趙氏,名不詳,秦惠公之子,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在位15年,《史記·秦本紀》和《十二諸侯年表》誤作為14年。在位時間前491年-前477年。秦悼公十五年(公元前477年),秦悼公去世,葬於丘里景公西。秦悼公在位期間在雍城(今陝西省鳳翔縣南)築城,死後其子秦厲共公繼位。[138]

人物生平

秦惠公九年(公元前492年),秦惠公去世,其子秦悼公繼位。

秦悼公元年(公元前491年),埋葬秦惠公[139]

秦悼公十五年(公元前477年),秦悼公去世,葬於丘里景公西。秦悼公在位期間在雍城(今陝西省鳳翔縣南)築城,死後其子秦厲共公繼位。[140]

築都城雍

秦悼公在位15年,期間也沒啟動對外的擴張,或迎來敵國的入侵,秦國的格局依然相對安寧和平,便於秦國繼續積聚實力。不過那時候的秦宮建築,樣式古老、規模也是較小的,秦悼公便着手於築都城雍,有所勞民傷財,但長遠來看,那是值得的,這也是秦國自第十一代君主秦德公遷都雍城以來的大規模擴建建設都城,有利於秦國核心國力的進一步積聚,為秦國問鼎中原的戰略推進。

據說當時老子還曾騎青牛離鄉西行,過函谷關,直抵咸陽見到了秦悼公,並勸說君主實行德政,以道治國。從秦惠公秦悼公,大國之間相對安寧,也正值古代學術百家爭鳴的時期,孔子、老子等學術大師正值活躍並被推崇。

史籍記載

惠公立十年卒,子悼公立。悼公二年,齊臣田乞弒其君孺子,立其兄陽生,是為悼公。六年,吳敗齊師。齊人悼公,立其子簡公。九年,晉定公與吳王夫差盟,爭長於黃池,卒先吳。吳強,陵中國。十二年,齊田常簡公,立其弟平公,常相之。十三年,楚滅陳。秦悼公立十四年卒。

秦厲共公

贏利 (前476年-前443年) 在位34年。

秦躁公

贏欣(前442年-前429年) 在位14年。西戎民族義渠向秦發起大規模的進攻,直至[[渭水蒿 [ hāo ] 域]],被秦軍擊退。隔年,躁公卒,其弟從晉歸來即位,是為懷公

秦懷公

贏封 (前428年-前425年) 在位4年。繼位時,國政被舊貴族所操縱。秦懷公四年(前425年),秦庶長晁聯合其它貴族逼秦懷公自殺。 由於太子昭早卒,次年大臣立懷公之孫為君,是為秦靈公

秦靈公

贏肅(前424年-前415年) 在位10年。秦靈公逝世時,嫡子嬴師隰只有五歲。靈公的叔父嬴悼子以嫡子年幼,便奪位自立為國君,即秦簡公嬴師隰被放逐到隴西河谷

秦簡公

嬴悼( 前414年-前400年) 在位15年。秦懷公之子。奪其侄嬴師隰位,自立為秦王。在位期間曾在洛水西岸修築長城,用以自守,史稱「塹洛長城」。

秦惠公 戰國

贏仁(前399年-前387年) 在位13年。在位的第十三年,對蜀國發動進攻,攻占了南鄭。病死,其子秦出公繼位。

秦出公

贏昌(前386年-前385年) 在位2年 。即位時兩歲,由母親主持朝政,重用宦官外戚,「群賢不說自匿,百姓郁怨非上」,第二年(前385年)左庶長改發動政變,將出公太后沉到渭水,迎接被贏悼放逐的嬴師隰回國都雍城。是為獻公

秦獻公

嬴師隰(前384年-前362年) 在位23年。

秦孝公

嬴渠梁(前361年-前338年) 在位24年。 戰國時代秦國有名的一位君主。

秦惠文王

嬴駟(前337年-前311年) 在位27年。

秦武王

嬴盪(前310年-前307年) 在位4年。最大的願望就是見九鼎九鼎乃天下的象徵。於是發兵進攻羸弱周天子都城洛陽。 在周室太廟,武王舉周鼎,不能持,受傷而死。

秦昭襄王

嬴稷(前306年-前251年) 在位56年。

秦孝文王

嬴柱(前250年-前250年) 在位1年。(有傳說在位僅三天,服太子子楚所進美酒後猝死)。初封太子,號安國君

秦莊襄王

嬴異人 又名子楚( 前249年-前247年) 在位3年,秦王嬴政之父

秦始皇帝

嬴政(前246年-前222年) 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秦王朝開國皇帝

秦朝皇帝列表

秦·始皇帝

嬴政(前221年-前210年)

秦二世皇帝

胡亥(前209年-前207年) 在位3年。秦始皇最小的兒子

秦末王

子嬰(前207年)在位47天。

參考資料

  1. 《史記·卷五·秦本紀》: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於汧渭之閒,馬大蕃息。孝王欲以為大駱適嗣。申侯之女為大駱妻,生子成為適。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酈山之女,為戎胥軒妻,生中潏,以親故歸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復與大駱妻,生適子成。申駱重婚,西戎皆服,所以為王。王其圖之。」於是孝王曰:「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亦不廢申侯之女子為駱適者,以和西戎。
  2.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嬴生秦侯。
  3. 秦本紀,國學網
  4.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嬴生秦侯。秦侯立十年,卒。生公伯。
  5. 秦本紀,國學網
  6.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侯立十年,卒。生公伯。公伯立三年,卒。生秦仲。
  7. 《史記·卷五·秦本紀》:公伯立三年,卒。生秦仲。
  8.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仲立三年,周厲王無道,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滅犬丘大駱之族。
  9. 《後漢書·卷八十七·西羌傳》:及宣王立四年,使秦仲伐戎,為戎所殺。
  10. 《史記·卷五·秦本紀》:西戎殺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於戎。有子五人,其長者曰莊公。
  11. 《元和姓纂·卷五·十陽·梁》: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於夏陽,是為梁伯。
  12. 《毛詩序·詩經·國風·秦·車鄰》:《車鄰》,美秦仲也。秦仲始大,有車馬禮樂侍御之好焉。
  13. 《國語·卷十六·鄭語·史伯為桓公論興衰》:公曰:「姜、嬴其孰興?」對曰:「夫國大而有德者近興,秦仲、齊侯、姜、嬴之雋也,且大,其將興乎?」公說。
  14. 《史記索隱·十二諸侯年表》:其,名也。案:秦之先公並不記名,恐其非名。
  15. 《史記·卷十四·十二諸侯年表》:秦莊公其元年。
  16.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仲立二十三年,死於戎。有子五人,其長者曰莊公。周宣王乃召莊公昆弟五人,與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於是復予秦仲後,及其先大駱地犬丘並有之,為西垂大夫。莊公居其故西犬丘,生子三人,其長男世父。世父曰:「戎殺我大父仲,我非殺戎王則不敢入邑。」遂將擊戎,讓其弟襄公。襄公為太子。莊公立四十四年,卒,太子襄公代立。
  17. 李學勤. 《秦國文物的新認識》. 北京市文物出版社: 《文物》1980年第九期. 1980年. 
  18. 楊寬. 《西周史》. 上海市: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 第571至572頁. ISBN 7208045380. 
  19. 《史記·卷五·秦本紀》:莊公立四十四年,卒,太子襄公代立。
  20. 《帝王世紀·秦》:秦襄公二年,徙都汧。
  21. 《史記·卷五·秦本紀》:襄公二年,戎圍犬丘,世父擊之,為戎人所虜。歲余,復歸世父。
  22. 史記·卷五·秦本紀》:襄公二年,戎圍犬丘世父擊之,為戎人所虜。歲余,復歸世父
  23. 秦襄公嬴開,博雅人物網
  24.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襄公)七年春,周幽王用褒姒廢太子,立褒姒子為適,數欺諸侯,諸侯叛之。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酈山下。而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襄公於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
  25. 《史記·卷四·周本紀》: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
  26. 《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秦襄公既侯,居西垂。
  27. 《史記·卷十四·十二諸侯年表》:(秦襄公)八年,初立西畤,祠白帝。
  28. 《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為主少昚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駵駒黃牛羝羊各一雲。
  29. 祝中熹. 《大堡子山秦公陵園述略》. 蘭州市西北師範大學: 《絲綢之路》2013年第八期. 2013年. 
  30. 田亞岐; 張文江. 《禮​縣​大​堡​子​山​秦​陵​墓​主​考​辨》. 西安市西安文理學院: 《唐都學刊》2007年第三期. 2007年.  參數|title=值左起第3位存在零寬空格 (幫助)
  31. 《史記·卷十四·十二諸侯年表》:(秦襄公)十二年,伐戎至岐而死。
  32.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襄公立,享國十二年…葬西垂。生文公。
  33. 秦楚之際月表第四,國學網
  34.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襄公)十二年…卒。生文公。
  35.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文公)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東獵。四年,至汧渭之會。曰:「昔周邑我先秦嬴於此,後卒獲為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營邑之。
  36.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文公)十三年,初有史以紀事,民多化者。
  37.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文公)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敗走。於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
  38.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文公)二十年,法初有三族之罪。
  39. 秦文公是如何讓秦國成為一方諸侯的?,搜狐
  40.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文公)五十年,文公卒,葬西山。竫公子立,是為寧公(應為憲公)。
  41. 《史記正義·秦本紀》引《括地誌》轉引《晉太康地誌》云:秦文公時,陳倉人獵得獸,若彘,不知名,牽以獻之。逢二童子,童子曰:「此名為媦,常在地中,食死人腦。」即欲殺之,拍捶其首。媦亦語曰:「二童子名陳寶,得雄者王,得雌者霸。」陳倉人乃逐二童子,化為雉,雌上陳倉北坂,為石,秦祠之。
  42. 《水經注·卷十七·渭水上》:昔秦文公感伯陽之言,遊獵於陳倉,遇之於北坂,得若石焉,其色如肝,歸而寶祠之,故曰陳寶。其來也自東南,暉暉聲如雷,野雞皆鳴,故曰雞鳴神也。
  43. 《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作鄜畤後九年,文公獲若石雲,於陳倉北坂城祠之。其神或歲不至,或歲數來,來也常以夜,光輝若流星,從東南來集於祠城,則若雄雞,其聲殷雲,野雞夜雊。以一牢祠,命曰陳寶。
  44.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文公)二十七年,伐南山大梓,豐大特。
  45. 《史記正義·秦本紀》引《括地誌》轉引《錄異傳》云:秦文公時,雍南山有大梓樹,文公伐之,輒有大風雨,樹生合不斷。時有一人病,夜往山中,聞有鬼語樹神曰:「秦若使人被發,以朱絲繞樹伐汝,汝得不因耶?」樹神無言。明日,病人語聞,公如其言伐樹,斷,中有一青牛出,走入豐水中。其後牛出豐水中,使騎擊之,不勝。有騎墮地復上,發解,牛畏之,入不出,故置髦頭。漢、魏、晉因之。武都郡立怒特祠,是大梓牛神也。
  46.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文公)四十八年,文公太子卒,賜諡為竫公。竫公之長子為太子,是文公孫也。
  47.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靜公不享國而死。生憲公。
  48.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文公)四十八年,文公太子卒,賜諡為竫公。竫為太子,是文公孫也。
  49.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文公)五十年,文公卒…竫公子立,是為寧(應為憲)公。
  50.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憲公)三年,與亳戰,亳王奔戎,遂滅盪社。
  51. 《史記·卷五·秦本紀》:德公生三十三歲而立。
  52. 《左傳·桓公三年》:芮伯萬之母芮姜惡芮伯之多寵人也,故逐之,出居於魏。
  53. 《史記·卷五·秦本紀》:出子生五歲立。
  54. 《左傳·桓公四年》:秋,秦師侵芮,敗焉,小之也。冬,王師、秦師圍魏,執芮伯以歸。
  55.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憲公)十二年,伐盪氏,取之。
  56. 《史記集解·秦本紀》引徐廣曰:皇甫謐雲葬於西山,在今隴西之西縣。
  57. 編鐘之謎,有道網
  58. 《史記·卷五·秦本紀》:出子生五歲立,立六年卒。
  59. 《史記·卷五·秦本紀》:寧公卒,大庶長弗忌、威壘、三父廢太子而立出子為君。
  60. 《左傳·桓公十年》:秋,秦人納芮伯萬於芮。
  61. 《史記·卷五·秦本紀》:出子六年,三父等復共令人賊殺出子…三父等乃復立故太子武公。
  62.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武公)三年,誅三父等而夷三族,以其殺出子也。
  63.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武公)二十年,武公卒…有子一人,名曰白,白不立,封平陽。立其弟德公。
  64. 《帝王世紀·秦》:德公元年,初居雍。
  65. 《史記·卷五·秦本紀》: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鄭宮。以犧三百牢祠鄜畤。卜居雍。後子孫飲馬於河。梁伯、芮伯來朝。
  66.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德公享國二年。居雍大鄭宮。生宣公、成公、繆公。葬陽。
  67. 《史記·卷五·秦本紀》:長子宣公立。
  68.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蠱。
  69. 《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秦德公既立…作伏祠。磔狗邑四門,以御蠱菑。
  70. 秦本紀,國學網
  71. 《史記·卷五·秦本紀》:德公生三十三歲而立,立二年卒…長子宣公立。
  72.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宣公)四年,作密畤。
  73. 《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秦宣公作密畤於渭南,祭青帝。
  74. 《史記·卷五·秦本紀》:與晉戰河陽,勝之。
  75.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宣公)十二年,宣公卒…立其弟成公。
  76. 《史記·卷五·秦本紀》:成公元年,梁伯、芮伯來朝。
  77.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成公享國四年,居雍之宮。葬陽。
  78. 《史記·卷五·秦本紀》:成公立四年卒。子七人,莫立,立其弟繆公。
  79. 《風俗通義》卷一:孔子稱 「民到於今受其賜」。又曰:「齊桓正而不譎,晉文譎而不正。」至於三國,既無嘆譽一言;而繆公受鄭甘言,置戍而去,違黃髮之計,而遇殽之敗,殺賢臣百里奚,以子車氏為殉,詩黃鳥之所為作,故諡曰繆。
  80. 王利器《風俗通義校注》卷一:周書諡法篇:「名與實爽曰謬。」通作繆,蔡邕獨斷:「名實相反為繆。」史記蒙恬傳:「蒙毅曰:『秦穆公殺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故立號曰繆。』」論衡福虛篇:「且近難以秦穆公、晉文公,曰:夫諡者,行之跡也,跡生時行以為死諡。穆者,誤亂之名;文者,德惠之表。」皮日休皮子文藪秦穆諡繆論云:「晉惠公之在位,作宗廟之蠹蠍,為社稷之稂莠,一立十五年,其為害也大矣。今之學者,以秦穆為繆,尚疑其諡,得斯人也,可以諡繆為定。 」據此諸說,則繆為繆戾之繆,舊有是說;而吳曾辨誤錄下尚謂「後世稱穆而不稱繆」,謝肇浙文海披沙猶舉以與魯繆、關壯錫相比,是知一十而不知二五也。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四曰:「古書昭穆之穆,與諡法之繆,二字相亂。禮記大傳:『序以昭繆。』註:『繆讀為穆,聲之誤也。』坊記:陽侯殺繆侯而竊其夫人。』釋文:『繆音穆。』公羊傳:『葬宋繆公。』釋文:『繆音穆,凡此後彷此。』史記蒙恬傳:『昔者,秦穆公殺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也,故立號曰繆。』然則秦繆公之諡,當讀如繆,所謂名與實爽曰繆也。蒙恬(桉當作蒙毅)秦人,其言必有自矣。」
  81. 劉向《諫成帝營陵寢疏》:「黃帝葬於橋山,堯葬濟陰,丘隴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於畢,秦穆公葬於雍橐泉宮祈年館下,皆無丘隴之處。此聖帝明王、賢君智士遠覽獨慮無窮之計也。」
  82. 史記》載「從死者百七十七人, 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從死之中」。這三人十分善良、勇武,國人對此悲痛萬分,賦《黃鳥》之詩,唱道:「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意思是,青天呵,怎麼將這麼善良的人給殉葬了?如果可以贖命,我們寧願出一百條命將他們換回來!
  83. 《毛詩序·詩經·國風·秦·渭陽》:《渭陽》,康公念母也。康公之母,晉獻公之女,文公遭麗姬之難未反,而秦姬卒,穆公納文公,康公時為大子,贈送文公於渭之陽,念母之不見也,我見舅氏,如母存焉。及其即位,思而作是詩也。
  84.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穆公)三十九年,繆公卒…其太子罃代立,是為康公。
  85.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康公)四年,晉伐秦,取少梁。
  86. 《左傳·文公十年》:夏,秦伯伐晉,取北征。
  87. 《左傳·文公十三年》:春,晉侯使詹嘉處瑕,以守桃林之塞。
  88. 《左傳·文公十三年》:晉人患秦之用士會也…乃使魏壽余偽以魏叛者以誘士會,執其帑於晉,使夜逸。請自歸於秦,秦伯許之。履士會之足於朝。秦伯師於河西,魏人在東。壽余曰:「請東人之能與夫二三有司言者,吾與之先。」使士會。士會辭曰:「晉人,虎狼也,若背其言,臣死,妻子為戮,無益於君,不可悔也。」秦伯曰:「若背其言,所不歸爾帑者,有如河。」乃行。繞朝贈之以策,曰:「子無謂秦無人,吾謀適不用也。」既濟,魏人噪而還。秦人歸其帑。
  89. 《史記·卷五·秦本紀》:康公立十二年卒,子共公立。
  90. 《左傳·宣公元年》:晉趙穿帥師侵崇。
  91. 《左傳·宣公二年》:秦師伐晉,以報崇也,遂圍焦。夏,晉趙盾救焦。
  92. 《左傳·宣公四年》:秦伯稻卒。
  93.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共公…居雍高寢。葬康公南。生桓公。
  94. 秦共公是個最沒有存在感的君王,也是很聰明的君王,東方頭條,2017-05-22
  95. 《史記志疑》 1981年4月 中華書局
  96. 《左傳·宣公八年》:春,白狄及晉平。夏,會晉伐秦。晉人獲秦諜,殺諸絳市,六日而蘇。
  97. 《左傳·成公十三年》:晉欒書將中軍,荀庚佐之;士燮將上軍,郤錡佐之;韓厥將下軍,荀罃佐之;趙旃將新軍,郤至佐之;郤毅御戎,欒針為右…五月丁亥,晉師以諸侯之師及秦師戰於麻隧,秦師敗績,獲秦成差及不更女父,曹宣公卒於師,師遂濟涇及侯麗而還。
  98. 梁玉繩《史記志疑》1981年4月 中華書局
  99. 史記·卷五·秦本紀》:桓公立二十七年(應為二十八年)卒,子景公立。
  100. 左傳·襄公十一年》:楚子囊乞旅於秦,秦右大夫詹帥師從楚子,將以伐鄭。鄭伯逆之。丙子,伐宋。
  101. 史記·卷十四·十二諸侯年表》:(鄭簡公)四年,與楚伐宋,晉率諸侯伐我,秦來救。
  102. 左傳·襄公十一年》:秦庶長鮑、庶長武帥師伐晉以救鄭。鮑先入晉地,士魴御之,少秦師而弗設備。壬午,武濟自輔氏,與鮑交伐晉師。己丑,秦、晉戰於櫟,晉師敗績,易秦故也。
  103. 《左傳·襄公十二年》:冬,楚子囊、秦庶長無地伐宋,師於揚梁,以報晉之取鄭也…秦嬴歸於楚。楚司馬子庚聘於秦,為夫人寧,禮也。
  104. 《春秋·襄公十四年》:夏四月,叔孫豹會晉荀偃、齊人、宋人、衛北宮括、鄭公孫蠆、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伐秦。
  105. 《左傳·襄公十四年》:於是,齊崔杼、宋華閱、仲江會伐秦,不書,惰也。
  106.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楚子、秦人侵吳,及雩婁,聞吳有備而還。遂侵鄭,五月,至於城麇…楚人以皇頡歸。印堇父與皇頡戍城麇,楚人囚之,以獻於秦…秦人不予。更幣,從子產而後獲之。
  107. 秦本紀,國學網
  108.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景公)三十六年…景公母弟後子針有寵,景公母弟富,或譖之,恐誅,乃奔晉,車重千乘…景公立四十年卒,子哀公立。後子針復來歸秦。
  109. 《左傳·昭公十九年》:費無極為少師,無寵焉,欲譖諸王,曰:「建可室矣。」王為之聘於秦,無極與逆,勸王取之,正月,楚夫人嬴氏至自秦…令尹子瑕聘於秦,拜夫人也。
  110.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平王二年,使費無忌如秦為太子建取婦。婦好,來,未至,無忌先歸,說平王曰:「秦女好,可自娶,為太子更求。」平王聽之,卒自娶秦女,生熊珍。更為太子娶。
  111.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是時伍奢為太子太傅,無忌為少傅。無忌無寵於太子,常讒惡太子建…(楚平王)六年,使太子建居城父,守邊…太子聞之,亡奔宋…楚人遂殺伍奢及尚。
  112. 《史記·卷五·秦本紀》:晉公室卑而六卿強,欲內相攻,是以久秦晉不相攻。
  113.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楚平王)十年冬,吳王闔閭、伍子胥、伯嚭與唐、蔡俱伐楚,楚大敗,吳兵遂入郢,辱平王之墓,以伍子胥故也。吳兵之來,楚使子常以兵迎之,夾漢水陣。吳伐敗子常,子常亡奔鄭。楚兵走,吳乘勝逐之,五戰及郢。己卯,昭王出奔。庚辰,吳人入郢。
  114. 《史記·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及吳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
  115. 《左傳·定公四年》:及昭王在隨,申包胥如秦乞師,曰:「吳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虐始於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 曰:『夷德無厭,若鄰於君,疆埸之患也。逮吳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靈撫之,世以事君。』」秦伯使辭焉,曰:「寡人聞命矣。子姑就館,將圖而告。」對曰:「寡君越在草莽,未獲所伏。下臣何敢即安?」 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
  116. 《史記·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秦哀公憐之,曰:「楚雖無道,有臣若是,可無存乎!」
  117. 《左傳·定公五年》:申包胥以秦師至,秦子蒲、子虎帥車五百乘以救楚。子蒲曰:「吾未知吳道。」使楚人先與吳人戰,而自稷會之,大敗夫概王於沂。吳人獲薳射於柏舉,其子帥奔徒以從子西,敗吳師於軍祥。秋七月,子期、子蒲滅唐。九月…吳師敗楚師於雍澨,秦師又敗吳師。吳師居麇…焚之,而又戰,吳師敗。又戰於公婿之溪,吳師大敗,吳子乃歸。
  118.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畢公享國三十六年。葬車裡北。生夷公。
  119. 《史記·卷五·秦本紀》:哀公立三十六年卒。太子夷公,夷公蚤死,不得立,立夷公子,是為惠公。
  120. 秦本紀,國學網
  121. 秦本紀,國學網
  122. 秦始皇本紀,國學網
  123.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簡公)十六年卒,子惠公立。
  124.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秦惠公)五年,伐綿諸。
  125. 楊寬認為注非秦地,應是汪字之誤,見楊寬所着《戰國史料編年考證》第220頁。
  126. 《戰國史料編年考證》,2001年1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
  127. 《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秦惠公)七年,敗秦於注。
  128.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秦惠公)九年,伐韓宜陽,取六邑。
  129.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楚悼王)十一年,楚厚賂秦,與之平。
  130.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秦惠公)十年,與晉戰武城。縣陝。
  131.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秦惠公)十一年,秦侵陰晉。
  132. 林劍鳴,《秦史稿》,199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133. 《吳子·勵士》:君試無功者五萬人,臣請率以當之…兼車五百乘,騎三千匹,而破秦五十萬眾。此勵士之功也。
  134. 《史記·卷五·秦本紀》:惠公十二年,子出子生。
  135. 《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秦惠公)十三年,伐秦,敗我武下,得其將識。
  136.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惠公享國十三年。葬陵圉。生出公。
  137. 秦惠公、秦出子、齊桓公居然都有個「馬甲」,傻傻地分不清,快資訊,2018-07-13
  138. 秦本紀第五,國學網
  139. 《左傳·哀公四年》:葬秦惠公。
  140.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悼公享國十五年。葬僖公西。城雍。生剌龔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