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馬克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目录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 | |
---|---|
圖片來源多維新聞網 | |
出生 |
1818年5月5日 特里尔 |
逝世 |
1883年3月14日 伦敦 | (64歲)
时代 | 19世纪哲学 |
地区 | 西方哲学 |
学派 | 馬克斯主義、共產主義、社会主义、黑格尔哲学 |
主要领域 | 政治学、经济学、哲學、社會學、历史、阶级斗争、倫理學 |
著名思想 |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之一(另一创立者为恩格斯),剩余价值,发展了部分劳动价值理论,异化与对工人的剥削,《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历史唯物主义 |
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德語: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早期在中国被译为麦喀士,马克思主义創始人。猶太裔德国人,政治学家、哲學家、經濟学家、社会学家、革命理論家、记者、历史学者、革命社会主义者。他的观点在社会科学和社会政治运动的发展中扮演的重要的角色。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共產黨宣言》(1848年)、《資本論》(1867年–1894年)等;他的一些著作是与其朋友,同为德国革命社会主义者弗雷德里希·恩格斯共同完成。
马克思是近代共產主義運動、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支持他理論的人被視為“馬克思主義者”。在馬克思的哲學理論中,他對人類歷史进程中階級斗争的分析最为著名。他認為幾千年來,人類發展史上最大矛盾與問題就在於不同階級的利益掠奪與鬥爭。依據歷史唯物論,马克思大胆的假设,資本主義终將被共產主義取代。
一般認為馬克思的哲學在他所处的时代沒有絕對的影響力。但就在他過世幾年後的19世紀末,馬克思哲學迅速傳遍各地。向社會主義过度一时间成為歐洲先進國家政經改革的趨勢。之後,馬克思主義逐渐派分為非革命派(Evolutionary Marxism)與革命派(Revolutionary Marxism)。非革命派學說,又稱修正主义派,以爱德华·伯恩施坦為中心,主張漸進式的社會主義發展,視馬克思主義為一種道德標準。而革命派則以列寧最為著名,他強調了激進強制革命的重要性。革命派視馬克思主義為一種歷史科學理論,認為這種理論是絕對正確的預言。双方皆認為己方學說為馬克思主義的正統。
20世紀初到20世紀中葉,凭借列寧及其他革命者的提倡以及蘇聯的建立,馬克思主義以及社会主义运动達到了巔峰。期間,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解釋似乎受到許多學者的质疑并产生爭議。隨著蘇聯的式微與解體,馬克思主義在政治上的影響力也逐漸衰退。而馬克思主義作为近代最著名也是影響最深遠的哲學理論之一,其學說仍然在學術界的各領域活跃,其精神在各政府的施政中也不時得以運用。而在21世紀的今天,世界上仍有許多國家自称馬克思主義為其國家或政党的基本主義與基本方針,如中国、越南、老撾、朝鲜、古巴、尼泊尔等。
生平
早年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现属于联邦州莱茵兰-普法尔茨)特里尔的一个律师家庭[2]。他的祖父洛宾·列维(Rabbin Marc Levy)是一名犹太人律法学家,他的父亲希尔舍·卡尔·马克思,后改名亨利希·马克思(Heinrich Marx 1817年2月改信基督教路德教派),生于1782年,同荷兰裔猶太女子罕丽·普列斯堡(Henriette Presborck)[3]结婚,生育多名子女,但从一确定继承人的文件中发现,只有卡尔·马克思和三个女儿索非亚、爱米尔、路易莎存活。
1830年10月,马克思进入特里尔中学。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18歲后转学到柏林大学学习法律[2],但他大部份的學習焦點卻擺在哲學上。1840年,普魯士新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即位,迫害異議份子,要求所有出版物都必須通過嚴格審查,大學失去學術自由,新國王任命的柏林大學教授F.W.von Shelling將會審查馬克思的博士論文,但馬克思博士論文裡哲學高過神學的立場不可能被反黑格爾的教授所接受,所以馬克思將博士論文改寄給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大公國的耶拿大學審查博士資格。1841年馬克思以論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区别》申請獲得耶拿大學哲學博士[2]。毕业后担任《莱茵报》主编[2],1843年《萊因報》發行許可被普魯士國王撤銷,因為馬克思在報上發表了一篇批評俄國沙皇的文章,引發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不滿,普魯士國王接到沙皇的抗議後下令查禁萊因報,馬克思因此失業[2]。在此期间内,马克思认识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恩格斯是富家子弟卻十分欣賞馬克思的主張,經常出錢贊助馬克斯的活動與生活費,馬克思做學問思考認真嚴謹但生活隨性,經常拖延要交給報社的文稿,恩格斯常協助馬克思的工作並代筆部分文章。
1843年6月19日,马克思与等了他7年之久、生于1814年的德国贵族家庭出身的燕妮·冯·威斯特法伦结婚[2]。1843年秋,年轻的马克思夫妇一同被流放到巴黎[2]。在此期间他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法国社会运动及法国历史,并因此最终成为一名社会主义者[2]。1844年9月,恩格斯到访巴黎,两人一同开始了对社会主义的研究,并结成了深厚的友谊[2]。马克思完成《哲学经济学手稿》,这份手稿直到1933年才被发现并发表,被称为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
中年
1845年,马克思参与编写《前进周刊》(Vorwärts!),在其中对德国的专制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普鲁士政府对此非常不满,并要求法国政府驱逐马克思[2]。同年秋,马克思被法国政府派流氓殴打,驱逐出境,被迫来到比利时布鲁塞尔。1845年12月,马克思宣布脱离普鲁士国籍。其后和恩格斯一起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2]。书中批判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并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进行了分析,从而第一次有系统地阐述了他们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奠定了初步理论基础。1846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参加正义者同盟。1847年6月,同盟更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马克思起草了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2]。此后1848年革命席卷欧洲,也波及到比利时。1848年3月,马克思遭到比利时当局的驱逐[2]。在法国临时新政府的邀请下,马克思夫妇回到法国巴黎,恩格斯也抵达巴黎[2]。
1848年4月,在德国无产者的资助下,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回到普鲁士科隆,创办了《新莱茵报》[2]。随后几乎所有的编辑或遭司法逮捕,或遭驱逐出境[2]。1849年5月16日,马克思接到普鲁士当局的驱逐令。5月19日,用红色油墨刊印的《新莱茵报》最后一号第301号出版[2]。6月初,马克思又来到巴黎。他被迫选择或是被囚禁于法国布列塔尼,或是再次被驱逐[2]。8月,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前往英国伦敦。從普魯士派駐英國的密探報告提到馬克思似乎從不刮鬍鬚來看,馬克思在英國仍被普魯士政府所監視。在伦敦,马克思度过了一生中最困难的日子。在5年时间裡,马克思因为经济和债务问题,精神焦虑,受疾病所苦情绪不佳,由于境遇潦倒,他四个孩子中有三个在此期间死亡[4]。但在这期间,马克思写出了他的最重要著作——《资本论》(第一卷)[2]。
晚年
1864年9月28日,马克思参加了第一国际成立大会,被选入领导委员会。他为国际起草《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2]。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两卷为在马克思死后,由恩格斯整理其遗稿,分别在1885年、1894年出版。1870年10月马克思与移居伦敦的恩格斯再度相聚。由于被许多国家驱逐,到处流亡,他曾自称是「世界公民」。
1881年12月2日,燕妮·马克思去世。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寓所辞世[2]。后与燕妮合葬于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内。
馬克思的思想
馬克思主義是近代最複雜和精深的學說之一。學說的範圍包括了政治、哲學、經濟、社會等廣泛的領域。也因為如此,這世界上存在著許多不一樣版本的解釋和陳述。就如美國近代馬克思主義學家卓普(Hal Draper)所講「在人類歷史上,少有學說像馬克思思想一般被不一樣的人嚴重扭曲」。許多分支的學說都認為自派學說為馬克思的正統繼承。如今,比較有影響力和主要的分支主義包括:列寧主義(包括托洛茨基主義、斯大林主義、毛澤東思想等亚分支)、西方马克思主义(包括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自由馬克思主義、青年马克思派等等。 其中,列宁主义(东方流派)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分歧来源于20世纪初欧洲革命的失败。卢卡奇、柯尔施等学者认为列宁的“庸俗经济决定论”是失败的成因,因而转向就马克思思想的人道主义、人文主义关怀和人类中心主义方面阐发;而马克思的著作《1844年哲学和经济学手稿》中的劳动异化理论成为了他们的主要理论构成。
社會
馬克思認為哲學是人類思想的解放,也就是說,它是無產階級挑戰社會制度的精神武器。惟有正確的哲學,才能有效帶領無產階級脫離矛盾社會的惡性循環並獲得解放。哲學,本身應具有不可被挑戰的真理。馬克思的哲學追溯到人類的本性:他認為人區別於動物的地方,就在於人可以有效的計畫出他們賴以生存的生活數據和生產數據,因此,人一旦進行了有計畫的勞動生產,他就同其它動物根本區別開來了;而因為要勞動,人們必須事先結成生產關係以及其它社會關係。人們的勞動生產力制約著他們在其中進行活動的生產方式,而有什麼樣的生產方式,便有什麼樣的社會關係。人們的生產方式、社會關係等構成了社會的基本架構,並決定著人們的社會意識。社會意識一旦形成,便反過來成為制約著人的活動的客觀力量。可見社會的發展是建立在勞動人口的勞動行為,勞動人口造就了自然規律。社會的發展從表面上看像是雜亂無章,其實它同自然界一樣也是有內在客觀趨勢的規律。因此,馬克思的哲學普遍被認偏向無神論和唯物論。
馬克思在年輕的時候深受德國当时知名哲學家黑格爾辯證論的影響,一同認為萬物皆由演變而成。但不同於黑格爾的唯心論點,馬克思的思想比較偏向科學化的唯物思考模式。兩個論點最大的差異在於對物質與意識的看法,唯心論者認為意識決定物質,換句話說,人的意識決定對物質的看法與解釋,人因為意識的改變,改變對物質的定義;而唯物論者認為,物質決定意識,人在週遭所遇到的事物,決定了人對物質的定義,人通過自己的物質實踐活動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人自身也在這種實踐活動中得到改造,獲得自己的新的質量和素質。因此,馬克思認為世界上大部分的人活在恩格斯所敘述的虛假意識(False consciousness)中,這種意識只是由家庭、文化、民族等外在物質因素交錯成型的產品。久之便成為社會意識,制約著人的活動的客觀力量。但意識會隨著外在因素的演變而改變,人類社會就是在類似的思想改變中持續的演化着。就此,馬克思把黑格爾的辯證論與自己的唯物論做了個整合,而成就了獨出一格的歷史唯物論——相信總有一天,經過演變,人類將因無產階級思想而徹底解放,完成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完成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越,而人類的生產模式也随之改变,全人类進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產主义社會。
經濟
“ | 在原始積累的歷史中,對正在形成的資本家階級起過推動的作用的一切變革,都是歷史上劃時代的事情;但首要的因素是:大量的人突然被強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資料分離,被當作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者拋向勞動市場。對農業生產者即農民的土地的剝奪,形成全部過程的基礎。 | ” |
— 《資本論》 |
一個國家社會的經濟,代表著一個國家社會的勞動力。但馬克思認為此一觀點被資本主義給扭曲,他認為在資本主義的架構下,勞動力已經成為一種消耗性的日用品,傳統的商人藉由轉手買賣賺取商品的差價,而資本家卻是靠壓榨勞工的方式,降低製造成本來賺取利潤,勞工的成本越便宜,資本家的利潤也就越高。資本家為了賺取更大的利潤,將無所不用其極的降低勞工成本來博取更大的利益。因此,根據馬克思的想法,資本家唯一關心就是如何用最低成本養活勞工來幫他勞動生產,勞工的待遇自然也就不是資本家所會關心的事了。馬克思也不外乎的承認,資本主義是歷史上最具生產力的社會結構。但他認為資本主義最大的缺陷在於資本家為了更大化的生產力與利潤,勢必投資更多的金錢與资源於科技的研發,而勞工的利益也將因為科技的進步而貶低。日後,勞工勢必日用品化,進而異化了無產階級勞工本身的人類特質,成為資本家的人肉機器。根據馬克斯的歷史唯物論,他意識到此一現象是一種階段性的演變,資本主義將物極必反,無產階級必將因為思想的解放,逐漸取代資產階級,就有如當初在封建時代末期,資產階級推翻王室貴族階級一般。而勞動人口也將成為主角,帶動國家經濟的發展。
政治
“ | 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鬥爭所經歷的各個發展階段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因此,在實踐方面,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在理論方面,他們勝過其餘的無產階級群眾的地方在於他們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 | ” |
— 《共產黨宣言》 |
基于對於資本主義的种种分析,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應當團結。一同與馬克思的階級鬥爭理論緊密相關的,是無產階級政黨理論。 在馬克思看來,無產階級的階級鬥爭需要由無產階級的政黨來領導,而無產階級政黨則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這個黨代表著組織、領導和宣傳作用。從階級及階級鬥爭的理論出發,馬克思認為私有制社會中對立階級之間的鬥爭具有不可調和的特點,統治階級需要以強制性的方法來治理被統治階級。而這些強制性的方法往往成為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榨取和剝奪之工具。統治階級為了保持階級之間的平衡,把階級關係維持在符合統治階級利益的秩序和範圍之內,就形成了國家和法律。無產階級要想獲得自由的解放,就要必須團結起來,進行思想革命,以革新包括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旧有價值,最终消灭剥削,邁入無階級的共產主義社会。
階級鬥爭
馬克思認為,在人類歷史上,科技的進步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從而剩餘生產物增多,使得人類有可能在自身中實行腦體分工。這種分工一方面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使人類從原始社會的野蠻階段走了出來,進入文明時期;另一方面,腦體分工本身就是最初階級劃分的基礎,由於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現,使壟斷精神生產的剝削階級分子與承擔全部體力勞動的勞動階級處在根本利益相互對抗的關係之中,人類自此進入階級社會。階級社會幾千年的發展,不過是剝削階級對勞動人民剝削的程度以及勞動人民對剝削階級依附的具體方式的變化。馬克思認為,人類歷史發展的階段中,階級鬥爭是不可避免的,階級鬥爭本身就構成了人類歷史發展的一種推動力量。只有聯繫生產力發展以及由生產力決定的社會關係結構的變化,才能徹底解決階級鬥爭的問題。馬克思在關於階級的理論中,特別強調階級是一個經濟範疇——現代階級關係的產生源於勞動者同自己的生產數據的分離,但階級一旦產生,又會把階級利益對立的烙印打上文化、宗教等領域。在這個意義上,階級有時是一個社會範疇。人類社會的階級關係從早期的簡單走向複雜,然後又走向現代社會的簡單化。馬克思指出,講究功利的資本主義社會必然生發階級的對立;而和平式的協商辦法無法完全解決階級間的對立,因此,在進入共產主義之前,無產階級將进行短暫的无产阶级专政,進行多層面的革命,盡一切的可能重新分配社會資源。所以一般認為,馬克思並不反對暴力式革命;馬克思认为无产者不是被这个资本家剥削,就是被那个资本家剥削,部分人认为無產階級經過某種方式取得政權之後会轉化為有產階級,指出階級轉化的情况他沒有提供很好的理论解釋。
影响
马克思被广泛认为是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并且对世界政治及学术思想产生重大影响。[5]同时,他的思想、主张也对十九世纪中后期至今的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传记的作家弗朗西斯·惠恩认为“20世纪的历史”是“马克思的遗产”[6],而澳大利亚哲学家彼得·辛格则认为马克思的影响可以与世界上两大主要宗教的建立者,耶稣基督和穆罕默德相比。[7]辛格指出“马克思的观点导致了现代社会学的产生,使历史研究发生转变,并且深刻影响了哲学、文学以及艺术。[7] 斯托克斯认为马克思的观点“使他直到20世纪60年代一直是欧洲和美国知识分子的宠儿”[8] ,并且对各种学科产生影响,其中包括:考古学、人类学、媒体研究、政治科学以及戏剧、历史、社会学理论 、文化研究、教育学、经济学、地理学、文学批评、美学、批判哲学以及心理学。[9]
此外,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仍被大部分的共产党视作“指导思想”(如美国共产党、法国共产党、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等),以及被多数社会民主主义政党视作理论来源之一(如德国社会民主党、英国工党等)。直至今日,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依然遍布世界各地,马克思主义在各国的产业工人、中产阶级和左翼知识分子中拥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总的来说,马克思及其主义的影响相较20世纪初已经有所式微。
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及BBC广播公司发起的对“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这一问题的全球互联网调查中,马克思超越爱因斯坦成为第一。[10]2005年11月28日,德国电视二台投票评选最伟大的德国人,马克思名列第3位,康拉德·阿登纳和马丁·路德分别位列榜首和次席。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被普遍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重要来源。他对近代哲学的形而上学理性主义的批判,同尼采和弗洛伊德的学说一道构成新哲学的基础,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现象学运动、结构主义(包括后结构主义)等产生影响。海德格尔称他“体验异化时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维度中去了,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优越于其他的历史学。”“无论是现象学还是存在主义都没有达到可能与马克思主义进行建设性谈话的这一维度。”[11]卢卡奇、葛兰西根据他的理论,构架起早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二战后,基于马克思的《1844年哲学和经济学手稿》,出现了法兰克福学派、布达佩斯学派等有影响力的西马流派,他们在马克思的反资本主义立场上提出对人类现存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的批判性理论,如马尔库塞、哈贝马斯、霍克海默、阿多诺、阿尔都塞、本雅明、弗洛姆、萨特、詹明信、德里达等。[12]
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说:“马克思在谈到七十年代末曾在一些法国人中间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时也预见到会有这样的学生,当时他说:‘我只知道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可见,马克思本人并不赞成‘马克思主义’的提法。他更愿意把自己的学说称为‘新唯物主义’、‘共产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13][14]
马克思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意识的形态推断仍然受到相关学者的质疑,就马克思所言人类社会必然会进步到共产主义阶段,但是未来不可知,马克思思想的正确性仍然有待时间的检验。但不可否认马克思于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以及经济文化方面,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馬克思的著作,如資本論等都對後世有著重大的影響,其理論至今仍受到大眾的重視[15]。近年来,由于西方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阅读马克思著作和研究其思想的热潮在欧美世界显现[16],包括特里·伊格尔顿[17]、德里达[18]等在内的西方哲学家纷纷著书对马克思的思想贡献肯定,《资本论》等马克思著作也在西方热销[19]。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典范[20],生活上恩格斯经常接济马克思[21],学术上两者共同合作完成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
家庭
马克思育有子女
- Jenny Caroline(1844–1883)、
- Jenny Laura(1845–1911)、
- Edgar(1847–1855)、
- Henry Edward Guy(1849–1850)、
- Jenny Eveline Frances(1851–1852)、
- Jenny Julia Eleanor(1855–1898),
还有一个孩子在马克思给他起名前逝世。
另外有传言称他与Helene Demuth有一私生子。[22]。对于马克思于一八五一年与女仆Helene Demuth 育有一私生子的传闻,一百年之后有学者发表文章进行考证。[23][24][25]
其他
中国共产党从创建起就进行宣传和纪念马克思的活动。1922年马克思诞辰104周年时是第一次大规模纪念活动,印发了2万本小册子。在对马的生平介绍中曾出现过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苦读将地板磨出脚印的不符合事实的说法。[26]
马克思一生对数学感到兴趣,在伦敦著述《资本论》期间,为了工作需要,曾复习过代数、解析几何、微积分,他尤其关心微积分和辩证法的关系。1968年苏联数学史家索非亚·雅诺夫斯卡娅编辑出版了《马克思的数学手稿》[27]。
主要作品
-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1838年-1841年)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年)
- 《1844年哲学和经济学手稿》(1844年)
- 《论犹太人问题》(1843年-1844年)
- 《神圣家族》(1844年-1845年)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
- 《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1846年)
- 《罢工和工人同盟》(1847年)
- 《哲学的贫困》(1847)
- 《工人联合会》(1847年)
- 《共产党宣言》(1848年)
- 《雇佣劳动与资本》(1849年)
-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
-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857年)
-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1859年)
- 《福格特先生》(1860年)
- 《剩余价值理论》(1861年-1863年)
-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1864年)
- 《法兰西内战》(1871年)
- 《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
- 《资本论》(1865年、1885年、1894年)
注釋和參考資料
- ↑ Mehring, Franz, Karl Marx: The Story of His Life (Routledge, 2003) pg. 75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Frederick Engels, Andy Blunden. Biography of Marx. MECW. 1892,. Volume 27 (in theHandwörterbuch der Staatswissenschaften): 322 (English).
- ↑ 關於馬克思母親姓氏的拼音有Presborck、Presborg、Presburg等
- ↑ Achille Loria, Eden Paul, Cedar Paul (1920),73页。
- ↑ Craig J. Calhoun. 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 Wiley-Blackwell. 2002: 23–24 [5 March 2011]. ISBN 9780631213482.
- ↑ Wheen 2001. p. 01.
- ↑ 7.0 7.1 Singer 1980. p. 01.
- ↑ Stokes 2004. p. 133.
- ↑ See Manuel Alvarado, Robin Gutch, and Tana Wollen (1987) Learning the Media: Introduction to Media Teaching, Palgrave Macmillan.
- ↑ 马克思:千年第一思想家
- ↑ 《海德格尔传》第538页,[德]萨弗兰斯基
- ↑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旗下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批判
- ↑ 马克思曾说他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林坚 冯景源. 揭阳新闻网. [2011年12月09日] (中文(简体)).
- ↑ 马克思:“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凤凰网. [2010年05月17日] (中文(简体)).
- ↑ 金融危機“捧熱”《資本論》(於2009年9月17日查閱)
- ↑ 假如马克思还活着……. 中国青年报. [2013-03-17].
- ↑ 特里·伊格尔顿.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新星出版社. 2011. ISBN 9787513303125.
- ↑ 雅克·德里达. 马克思的幽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ISBN 9787300091822.
- ↑ 金融危機“捧熱”《資本論》(於2009年9月17日查閱)
- ↑ 迦郡. 一生挚友恩格斯:伟大友谊险毁于第一次接触. 新浪读书. 2006年07月13日 [2009年09月11日] (中文).
- ↑ Achille Loria, Eden Paul, Cedar Paul (1920),77-78页。
- ↑ Francis Wheen. Karl Marx. W. W. Norton and Company. 2000: 173.
- ↑ 馬克思性醜聞考證. 开放杂志. [2010年8月1日] (中文(简体)).
- ↑ 子虚乌有——关于马克思“私生子”的考证. 开放杂志. [2010年1月26日] (中文(简体)).
- ↑ Marx’s ‘Illegitimate Son’or Gresham’s Law in the World of Scholarship. 开放杂志 (美国英语).
- ↑ 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脚印的真相. 通辽日报. [2013-03-17].
- ↑ Joseph Dauben, Marx, Mao and Mathematics: The Politics of Infinitesimals
延伸閱讀
- Achille Loria; Eden Paul, Cedar Paul. Karl Marx. G. Allen & Unwin ltd. 1920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