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漢武帝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漢武帝
圖片來源:趣歷史
概要
姓名 劉徹
廟號 世宗
諡號 孝武皇帝
陵墓 茂陵
政權 漢朝(西漢)
繼任 劉弗陵
在世 前156年春-前87年3月29日(70歲)
在位 前141年3月9日-前87年3月29日(54年)
年號

建元 前140年—前135年
元光 前134年—前129年
元朔 前128年—前123年
元狩 前122年—前117年
元鼎 前116年—前111年
元封 前110年—前105年
太初 前104年—前101年
天漢 前100年—前97年
太始 前96年—前93年
征和 前92年—前89年

後元 前88年—前87年二月

漢武帝劉徹(英語: Liu Che, Emperor Wu of the Han Dynasty ),(前157年7月30日-前87年3月29日),西漢第七位皇帝,其母為關隴人孝景王皇后,於7歲時被冊立為儲君,16歲登基,在位達54年,其正式諡號為「孝武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武帝」,是清聖祖以前在位最長的中國皇帝。他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都有顯赫建樹,和秦始皇被後世並稱為「秦皇漢武」,被歷代史學界和政治家們評價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漢武帝的思想積極進取,極具前瞻性,為朝廷以至社會帶了新思維,親政後進行了多項大刀闊斧的改革,深遠地影響著後世。

對內政策上,漢武帝用人唯才,不問出身,開創了察舉制並興太學,以致該時期培養及出現了大量名臣良將;他又頒布《推恩令》,和平地削減了諸侯的權力及勢力,並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另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從此成為中國社會主流思想,另有首開絲綢之路、使用年號、設立刺史、加強內廷權力等開創性舉措。

對外政策上,漢武帝一改漢高祖劉邦白登之圍後世代朝廷奉行的和親傳統,以強勢態度積極地對付匈奴,發動第二階段漢匈戰爭,先後收復了西漢初年的多處領土,不過終其一世未能解除秦朝以來匈奴於中國西北部的威脅[1][2][3][4][5]

漢武帝又大幅度地開疆拓土,先後在秦朝故土吞滅了東甌國南越國閩越國,並遠征異域,消滅衛滿朝鮮夜郎國等等,繼秦朝後再次拓展了中國疆域;同時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絲綢之路遠征大宛,使漢帝國的影響力和控制力遠達中亞,將帝國民生經濟文化軍事上,都推上了空前的高峰,其在位期間被稱為漢武盛世,為漢朝的極盛時期。

而漢武帝晚年窮兵黷武,對人民造成了相當大的負擔。其晚年性情也變得反覆無常,而且迷信多疑,致使了巫蠱之禍的發生,為其普遍整體正面評價留下負面部份。駕崩前兩年,漢武帝在輪台下道《罪己詔》,重拾文景之治時期的與民生息的政策,為後來的昭宣中興奠定基礎。

早年經歷

據《史記》、《漢書》的武帝本紀,漢武帝生於漢景帝前元年(前156年)[6];據《史記》、《漢書》的后妃傳,漢武帝生於漢文帝後七年(前157年)六月。母王氏,漢景帝中子[7][8],具體排序不詳。其母王氏在懷孕時,漢景帝尚為太子。王氏夢見太陽進入她的懷中,告訴景帝後,景帝說:「此貴徵也。」劉徹還未出生,他的祖父漢文帝就逝世了。漢景帝即位後,劉徹出生[9],他亦是王氏唯一的兒子。一說劉徹的乳名為劉彘,根據漢武故事記載劉徹被立太子時方才改名,但此說與史書說法有出入。[10]

前元四年(前153年),劉徹以皇子的身份被封為膠東王。同年,景帝的長子、他的異母長兄劉榮獲封為太子。前元六年(前151年)秋九月,無子無寵的薄皇后被廢。第二年(前150年)春正月,廢栗太子劉榮臨江王;夏四月乙巳,其母王氏被立為皇后,丁巳,劉徹被立為太子。他成為太子與其母孝景王皇后和其姑母館陶公主劉嫖有很大關係。劉嫖許諾將她的女兒陳氏嫁給當時四歲(古代按虛歲計算)的膠東王劉徹。[11]劉徹後娶陳氏為妃,兩人成婚的時間無考。

後元三年正月甲子(前141年3月9日),景帝逝世,太子劉徹即位,尊皇太后竇氏曰太皇太后,皇后王氏曰皇太后[12]。太子妃陳氏後獲封為皇后(具體時間不詳)。

君臨天下

政治

中央集權

設立中朝

漢武帝建立了中朝削弱相權,鞏固皇權。「中朝」又稱「內朝」,由皇帝左右的親信的近臣所構成。漢武帝時,他選用一些親信侍從如尚書、常侍等組成宮中的決策班子,稱為「中朝」或「內朝」。相對與「外朝」而言,「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也[13]」。中、外是相對皇帝居住的宮禁而言,中朝(內朝)官員享有較大的出入宮禁的自由,可隨侍皇帝左右且能在宮中辦公,外朝官員則無此特權。藉由此來培植一批立足於宮中、與以丞相為首的原有朝臣分庭抗禮的內廷官員。重要政事,「中朝」在宮廷之內就先自作出了決策,再交由「外朝」的丞相來執行。尚書,本來是皇帝身邊掌管文書員。「中朝」形成之後,尚書的地位日益重要。尚書和一般只參與宮廷議政的官員不同,由於既有官署、官屬,又有具體的職司,作為皇帝的秘書機構,在「中朝」逐漸居於核心地位[14]

監察制度

漢武帝在地方設置十三州部刺史。即完善監察制度,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打擊地方豪強。京師七郡則另外設立司隸校尉監察。漢武帝將全國地方劃分為13個監察區,是為冀、兗、豫、青、徐、幽、並、涼、荊、揚、益、朔方、交趾共13州(京畿附近7郡為司隸校尉部作為一個單獨的監察區)。每州派遣一名刺史,每年8月巡行所部,監察地方官員和強宗豪右,歲終至京師向御史中丞稟報。此時的刺史為監察官,秩六百石,較郡守的秩比二千石為低。

推恩令

西漢初,諸侯王的爵位,封地都是由嫡長子單獨繼承的,其他子孫得不到尺寸之地。雖然文景兩代採取了一定的削藩措施,但是到漢武帝初年,「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謀以逆京師」,嚴重威脅着漢朝的中央集權。因此元朔二年正月,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推恩令吸取了晁錯削藩令引起七國之亂的教訓,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餘諸子在原封國內封侯,新封侯國不再受王國管轄,直接由各郡來管理,地位相當於縣。這使得諸侯王國名義上沒有任何的削藩,避免激起諸侯王武裝反抗的可能。於是「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導致封國越分越小,勢力大為削弱,從此「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十餘里」。

察舉制

察舉制中國古代有系統選拔人才制度之濫觴,對後世影響極大。主要用於選拔官吏。它的確立是從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開始的。察舉制不同於以前先秦時期的世襲制和從時建立的科舉制,它的主要特徵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察舉制此後成為漢代聘用官吏的制度,有的學者曾經指出,漢武帝「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的元光元年,是「中國學術史和中國政治史的最可紀念的一年。」[15]

徵辟制是漢武帝時推行的一種自上而下選拔官吏制度,就是徵召名望顯赫的人士出來做官,主要有皇帝徵聘和府、州郡辟除兩方面,皇帝徵召稱「征」,官府徵召稱「辟」。用以作為察舉制的補充[16]

創立年號

中國歷史上,年號由漢武帝發明及首先使用,首個年號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數,沒有年號。據滿清趙翼的《二十二史札記》考證,年號紀年是在漢武帝十九年首創的,年號為「建元」。《漢書》上記載說,前122年十月,漢武帝出去狩獵,捉到一隻獨角獸白麟,群臣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紀念,建議用來記年,於是立年號為「元狩」,稱那年(前122年)為元狩元年。可是,過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陽地方獲得一隻三個腳的寶鼎,群臣又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建議用來紀年,於是改年號為「元鼎」,稱那年為元鼎元年。後來,人們把這記錄年代的開始之年稱為「紀元」,改換年號叫做「改元」。此後,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會改元,並同時改變年號。一般改元從下詔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從本年年中算起。

名臣良將

漢武盛世

漢武盛世是西漢的全盛時期。

軍事

漢匈戰爭

匈奴末以來一直威脅中國北邊,使農耕生產的受到嚴重影響。武帝即位之後,自前133年馬邑之戰起,結束漢朝初期對匈奴和親政策,決心設法解決匈奴的外患問題。從元光六年(前129年)開始對匈奴作戰。經過衛青霍去病等人的北伐後,西漢西北邊境上的威脅暫時解除。中原北邊農耕經濟從匈奴造成嚴重破壞的局面中得以恢復。匈奴在軍隊主力以及人畜資產受到嚴重損失的情況下,繼續向北遠遁,並有七年時間即從公元前119年至前112年漠南無王庭,不過其後匈奴又南下與羌人組織聯盟攻擊漢朝[17]。而西漢軍隊占領從朔方張掖居延間的大片土地,設置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四郡,並且命令關東地區人民移民這一地區,此舉不但保障河西走廊的安全,使西方地區的得到開發,更打通了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交通的通路。

開疆拓土

漢武帝除了北伐匈奴之外,也武力平定四方,大幅開擴領土,在西南,漢朝消滅了夜郎南越國,先後建立了7,使到今日的兩廣地區自秦朝後重新歸納中國版圖。在東方,他於公元前109年至前108年派兵消滅了衛氏朝鮮,並且將衛氏朝鮮的國土分為四郡──樂浪郡真番郡臨屯郡玄菟郡

外交

漢武帝派遣了張騫出使西域,張騫的兩次出使打通了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交通的通路[18]。即絲綢之路,極大促進了中國同西方經濟及文化的交流。

文化

獨尊儒術

建元元年(辛丑,公元前140年)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上親策問以古今治道[19]。廣川董仲舒上天人三策,對曰「《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20]。漢武帝採用了董仲舒的建議[21],「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於是「令後學者有所統一」[22]。為儒學中國古代的特殊地位鋪路,亦使到儒學成為了中國社會的基礎思想。對中國後代的政治、社會文化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亦有人認為他利用儒學敦化民風,同時採用法術刑名鞏固政府的權威,即是所謂儒表法裏

創建太學

漢武帝元朔五年,創建太學,是接受當時儒家學者董仲舒的建議。董仲舒指出,太學可以作為「教化之本原」,也就是作為教化天下的文化基地。他建議,「臣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這樣可以使國家得到未來的人才。所謂「養天下之士」,體現出太學在當時有為國家培育人才和儲備人才的作用。漢武帝時期的太學,雖然規模很有限,只有幾位經學博士和五十名博士弟子,但是這一文化雛形,代表着中國古代教育發展的方向。太學的成立,助長民間積極向學的風氣,對於文化的傳播,成為重要的推手,同時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壟斷官位的情形有所轉變,一般人家子弟得以增加入仕的機會,一些出身社會下層的人才,也有機會到朝廷做官[23]

建立樂府

樂府一名本指管理音樂的官府。漢武帝在掌管雅樂的太樂官署之外,另創立樂府官署,掌管俗樂,收集民間的歌辭入樂。「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24]。後人把樂府機關配樂演唱的詩歌,也稱樂府。

頒布太初曆

太初曆是中國歷史上曾經使用過的一種曆法,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統一,而且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曆法。在天文學發展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由鄧平唐都落下閎司馬遷等根據對天象實測和長期天文紀錄所制訂。《太初曆》的制訂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性的一次曆法大改革,是中國文明在世界天文學上的不朽貢獻。《太初曆》的科學成就,首先在於曆法計算上的精密準確。中國漢初以前,主要採用「古六歷」(黃帝顓頊)中的《顓頊曆》。這個古歷,計算一年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一月是二十九天又九百四十分之四百九十九。由於這種古歷計算不夠精密,常出現月初是無月光的朔日,但實際天空中卻有圓滿的月光;月中是有月光的望滿之日,夜晚卻並沒有月亮。為了改變這種不對照的現象,司馬遷主持制訂《太初曆》時,重新進行了反覆地周密地運算和實踐驗證[25]。還在於第一次計算了日月蝕發生的周期和精確計算了行星會合的周期[26]

經濟

改革幣制

指中國西漢武帝統治時期進行的幣制改革。西漢自建立以來,幣制混亂,郡國鑄幣失控又是漢景帝時期七國之亂發生的原因之一。漢武帝統治時期,由於對外征伐不斷,中央財政從此前「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27]」的豐盈一變而為入不敷出的困局。「而富商大賈或蹛財役貧,轉榖百數,廢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給。[28]」富商大賈富可敵國,恰與窘困的中央財政形成了鮮明對比。中央政府除了靠鬻武功爵等方式快速增加財政收入外,「冶鑄煑鹽,財或累萬金,而不佐國家之急,黎民重困。於是天子與公卿議,更錢造幣以贍用,而摧浮淫併兼之徒。[29]」增加中央財政收入,打擊大商人,此即漢武帝幣制改革的初衷。故漢武帝即位後,為了中央政府在經濟管理和政治統治上的需要,便十分重視解決幣制問題,先後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基本解決了漢初以來一直未能解決的幣制問題。一方面穩定了金融,另一方面將地方的鑄幣權重新統一於中央。六次改革後三官五銖的發行一舉解決了困擾西漢金融多年的私鑄、盜鑄問題,漢武帝的幣制改革至此取得了較大成功。

鹽鐵國營

中央政府在鹽、鐵產地分別設置鹽官和鐵官,實行統一生產和統一銷售,利潤為國家所有。這項制度實施,使國家獨占國計民生意義最重要的手工業和商業的利潤,可以供給皇室消費以及巨額軍事支出。當時,人民的賦稅的負擔沒有增加,國家的收入大增,不但彌補財政上的赤字,並且還有羸余。不過官營鹽鐵卻給社會經濟和民眾生活帶來負面的影響。例如官鹽價高而味苦,鐵製農具粗劣不合用等[30]

漢武帝元封元年,桑弘羊針對「諸官各自市(購買),相與爭,物以故騰躍,而天下賦輸,或不償其僦費」[31]的情況,在全國推行均輸法,下令各郡設均輸鹽鐵官,將上貢物品運往缺乏該類貨物的地區出售,然後在適當地區購入京師需求的物資。此法既能解決運費高昂的問題,又可調節物價。更重要的是均輸法舒緩漢武帝晚年的財政危機,桑弘羊對此曾有所讚揚:「山東被災,齊趙大饑,賴均輸之蓄,倉稟之積,戰士以奉,饑民以賑」[32]。然而,均輸法卻被批評未能解決物價問題,「輕賈奸吏,收賤以取貴,未見準之平也」[33]

重視農業

在經濟方面,漢武帝爲推動農業,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他在全國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例如:龍首渠六輔渠等等,以便農田灌溉。再加上新式耕種技術的提倡,農業生產得到進一步發展。


晚年的政治混亂

巫蠱之禍

征和元年(西元前92年)十一月,巫蠱之禍興起。丞相公孫賀之妻使用巫術詛咒及在馳道埋木偶人的事件被告發,公孫賀一家被斬殺,同時還牽連到陽石公主和皇后衛子夫所生的女兒諸邑公主。其後漢武帝又發動了三輔騎士在皇家園林進行搜查,並且在長安城中到處尋找,過了11日才收兵。征和二年七月,與太子劉據結怨的武帝寵臣江充指使胡巫,說宮中有蠱氣。武帝命令江充與按道侯韓說等入宮追查,江充誣告太子宮中埋的木人最多,又有帛書,所言不守道法。太子得知後非常恐懼,聽從少傅石德的計策,派人詐稱武帝使者捕殺江充等人。漢武帝命令丞相劉屈氂派兵擊潰太子,太子舉兵對抗。激戰五日,太子兵敗逃亡,被漢武帝所廢,被圍捕,乃自殺,滅族,唯其孫子劉病已得親信保全。征和三年,此謀反案的根源巫蠱案真相漸明,大臣上書直言進諫,武帝感悟,下令族滅貳師將軍李廣利丞相劉屈氂太監蘇文江充家族。

輪台罪己

漢武帝將鹽鐵酒國營專賣,實行平準均輸政策,防止商人從中漁利,從而增加政府收入,達到了調節物價及防止市場壟斷的功效,但是亦造成了與民爭利的局面。商人遂將注意力轉移至土地買賣,導致土地兼併嚴重。雖然漢武帝武功極盛,但是到處征伐也造成了國庫空虛,大量人民被徵召從軍,死傷甚重,也影響了經濟發展。由於民生困苦、社會動盪不安、人民流離失所及民怨沸騰,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南陽等地相繼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漢武帝頒下了《輪台罪己詔》向人民承認自己的罪過及公開反省

臨終託孤

{ 漢武帝晚年得子劉弗陵,甚愛之。劉據巫蠱之亂死後,漢武帝立劉弗陵為太子[34]。太子即位前不久,其生母鈎弋夫人處死,避免未來再有太后涉政的現象[35]。前88年,漢武帝命令畫工畫了一張《周公成王朝諸侯圖》送予霍光,意思是讓霍光輔佐他的小兒劉弗陵作為未來皇帝。對此,中國史學家呂思勉先生對《漢書·霍光傳》的此記載頗有異議,認為漢武帝於臨終前殺掉劉弗陵生母是為了避免母后干政、孤說的「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和畫周公輔政圖完全屬於捏造[36]

前87年3月29日(二月丁卯),漢武帝駕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4月15日(三月甲申),葬於茂陵諡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

文學造詣

Template:VH3

Template:Vtext Template:Vtext Template:Vtext Template:VtextStart 瓠子決兮將柰何 皓皓旰旰兮閭殫為河Template:VtextEnd Template:Vtext Template:VtextStart 殫為河兮地不得寧 功無已時兮吾山平Template:VtextEnd Template:Vtext Template:VtextStart 吾山平兮鉅野溢 魚沸郁兮柏冬日Template:VtextEnd Template:Vtext Template:VtextStart 延道弛兮離常流 蛟龍騁兮方遠遊Template:VtextEnd Template:Vtext Template:VtextStart 歸舊川兮神哉沛 不封禪兮安知外Template:VtextEnd Template:Vtext Template:VtextStart 為我謂河伯兮何不仁 泛濫不止兮愁吾人Template:VtextEnd Template:Vtext Template:VtextStart 齧桑浮兮淮 泗滿 久不反兮水維緩Template:VtextEnd

漢武帝愛好文學,為提倡辭賦的詩人。他個人的文學造詣甚高,在南北朝以前的皇帝中屬於文采一流的人物,顏之推把他歸類為曹操曹丕一級文才的君主[37]明朝王世貞以為,其成就在「長卿下、子雲上」(《藝苑卮鹽》)其他存留的詩作,《瓠子歌》、《天馬歌》、《悼李夫人賦》都「壯麗鴻奇」(徐禎卿談藝錄》),為詩詞評論家所推崇。

評價

  • 桓譚:「漢武帝才質高妙,有崇先廣統之規,故即位而開發大志,考合古今模範,獲前聖代故事,建正朔,定製度,招選俊傑,奮揚威怒,武義四加,所征者服,興起六藝,廣進儒術,自開闢以來,惟漢家最為盛圖,故顯為世宗,可謂卓爾絕世之主矣。」[38]
  • 劉歆:『孝武皇帝愍中國罷勞,無安寧之時,乃遣大將伏波樓船之屬,滅百越七郡。北攘匈奴,降昆邪之眾,置五屬國,起朔方,以奪其肥饒之地。東伐朝鮮,起玄菟樂浪以斷匈奴之左臂。西伐大宛,並三十六國,結烏孫,起敦煌酒泉張掖、武威,以隔氐羌,裂匈奴之右肩。單于孤將遠遁漠北,四垂無事,斥地遠境,起十餘郡。功業既定,乃封丞相為富民侯,以安天下,富實百姓,其規模可見。又招集天下賢俊,與協心同謀,興制度,改正朔,易服色,立天地之祀。建封禪,殊官號,存周后,定諸侯之制,永無逆爭之心,至今累世賴之。單于守蕃,百蠻百蠻服從,萬世之基也。中興之功,未有高焉者也。』[39]
  • 何去非:「孝武帝以雄才大略,承三世涵育之澤,知夫天下之勢將就強而不振,所當濟之以威強而抗武節之時也。」是以孝武抗其英特之氣,選待習騎,擇命將帥,先發而昌誅之。蓋師行十年,斬刈殆盡,名王貴人俘獲百數,單于捧首窮遁漠北,遂收兩河之地郡屬之。刷四世之侵辱,遺後嗣之安強。」[40]
  • 班固:「漢承百王之弊,高祖撥亂反正,文、景務在養民,至於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闕焉。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咨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然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41]
  • 曹丕:「孝武帝承累世之遺業,遇中國之殷阜,府庫余金錢,倉廩畜腐粟,因此有意乎滅匈奴而廓清邊境矣。故即位之初,從王恢之畫,設馬邑之謀,自元光以迄征和四五十載之間,征匈奴四十餘:舉盛餘,逾廣漢,絕梓嶺,封狼居胥,禪姑幕,梁北河,觀兵瀚海,刈單于之旗,剿閼氏之首,探符離之窟,掃五王之庭。納休屠昆邪之附,獲祭天金人之寶。斬名王以千數,馘酋虜以萬計。既窮追其散亡,又摧破其積聚,虜不暇於救死扶傷,疲睏於孕重墮殞。元封初,躬秉武節,告以天子自將,懼以兩越之誅,彼時號為威震匈奴矣。」[42]
  • 曹植:「世宗光光,文武是攘。威震百蠻,恢拓土疆。簡定律歷,辨修舊章。封天禪土,功越百王。」[43]
  • 虞世南:「漢武承六世之業,海內殷富,又有高人之資,故能總攬英雄,駕御豪傑,內興禮樂,外開邊境,制度憲章,煥然可述。方於始皇,則為優矣。」[44]
  • 唐太宗:「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45]
  • 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孝武纂極,四海承平。志尚奢麗,尤敬神明。壇開八道,接通五城。朝親五利,夕拜文成。祭非祀典,巡乖卜征。登嵩勒岱,望景傳聲。迎年祀日,改歷定正。疲秏中土,事彼邊兵。日不暇給,人無聊生。俯觀嬴政,幾欲齊衡。」
  • 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無幾矣。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尊王之道,知所統守,受忠直之言,惡人欺蔽,好賢不倦,誅罰嚴明,晚而改過,顧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 李綱:「茂陵仙客,算真是,天與雄才宏略。獵取天驕馳衛霍,如使鷹鸇驅雀。戰皋蘭,犁庭龍磧,飲至行勳爵。中華疆盛,坐令夷狄衰弱。追想當日巡行,勒兵十萬騎,橫臨邊朔。親總貔貅談笑看,黠虜心驚膽落。寄語單于,兩君相見,何苦逃沙漠。英風如在,卓然千古高著。」
  • 洪邁:「漢之武帝、唐之武后,不可謂不明。」
  • 朱熹:「武帝天資高,志向大,足以有為。末年海內虛耗,去秦始皇無幾。輪台之悔,亦是天資高,方能如此。」
  • 王夫之:「武帝之勞民甚矣,而其救饑民也為得。虛倉廥以振之,寵富民之假貸者以救之,不給,則通其變而徙荒民於朔方、新秦者七十餘萬口,仰給縣官,給予產業,民喜於得生,而輕去其鄉以安新邑,邊因以實。」[46]
  • 王夫之:「漢武有喪邦之道焉,此其一矣。」[47]
  • 趙翼的《廿二史札記》:「仰思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
  • 吳裕垂:「武帝雄才大略,非不深知征伐之勞民也,蓋欲復三代之境土。削平四夷,盡去後患,而量力度德,慨然有捨我其誰之想。於是承累朝之培養,既庶且富,相時而動,戰以為守,攻以為御,匈奴遠遁,日以削弱。至於宣、元、成、哀,單于稱臣,稽玄而朝,兩漢之生靈,並受其福,廟號『世宗』,宜哉!」
  • 夏曾佑:「有為漢一朝之皇帝者,高祖是也;有為中國二十四朝之皇帝者,秦皇、漢武是也。」
  • 白壽彝:「促進了經濟繁榮與國家統一。」[48]
  • 翦伯贊:「用劍猶如用情,用情猶如用兵」。
  • 黃仁宇:「有專制魔王的毛病。」[49]
  • 錢穆:「『王莽代漢』源自漢武帝種下的惡果。」[50]
  • 孫中山:「「秦皇漢武、元世祖、拿破崙,或數百年,數十年而斬,亦可謂有志之士矣。拿破崙興法典,漢武帝紀贊,不言武功,又有千年之志者。」[51]
  • 毛澤東:「漢武帝雄才大略,開拓劉邦的業績,晚年自知奢侈、黷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詔,不失為鼎盛之世。」[52]

家庭成員

后妃

  • 陳皇后,太子妃,後為皇后。後因無子失寵加上涉嫌巫蠱被廢居於長門宮。死後以館陶公主之女的身份葬在其外公漢文帝霸陵的郎官亭東。
  • 衛皇后,在位38年,生衛長公主、諸邑公主、石邑公主、太子劉據。 巫蠱之禍中支持劉據起兵,後被武帝繳其印璽後自殺,被蘇文以小棺葬於長安城南的桐柏。 漢宣帝即位後以皇后之禮改葬,並設置思後園。
  • 王夫人,生齊懷王劉閎。
  • 李姬,生鄂邑公主、燕刺王劉旦、廣陵厲王劉胥。
  • 李夫人,武帝逝世後被霍光追封為孝武皇后,配饗漢武帝,葬於茂陵。生昌邑王劉髆。
  • 尹婕妤
  • 邢娙娥
  • 趙婕妤,又稱鉤弋夫人,生漢昭帝劉弗陵。被武帝賜死,葬於雲陵,昭帝即位後被追封為皇太后。

《史記·外戚傳》,漢武帝即位後數年沒有生育:「武帝初即位,數歲無子。」漢武帝的有生育的后妃皆出身低微:「及李夫人卒,則有尹婕妤之屬,更有寵。然皆以倡見,非王侯有土之士女,不可以配人主也。」「故諸為武帝生子者,無男女,其母無不譴死。」可見《史記》這裡寫的「生子」「無子」,是生兒生女都算上。

子女

兒子

  • 皇太子劉據,母衛子夫。巫蠱之禍時被迫起兵誅江充,兵敗後逃亡至湖縣自縊,其全家被殺,唯有孫子劉病已得以保全,後改名劉詢,即漢宣帝
  • 齊懷王劉閎,母王夫人。早薨,無子,國除。[53]
  • 燕刺王劉旦,母李姬。漢昭帝即位,他與宗室劉長、劉澤及大臣上官桀、桑弘羊等謀奪取帝位,失敗,自殺,國除。[54]
  • 廣陵厲王 劉胥,母李姬。昭帝時,覬覦帝位,使女巫祝詛。宣帝即位,復與楚王延壽私通書信,後謀叛事發覺,又藥殺當事人二十餘人以滅口,為漢中央追窮治罪,自殺,國除。[55]
  • 昌邑哀王 劉髆,母李夫人。其子為漢廢帝劉賀[56]。當過27天皇帝,後被廢。
  • 漢昭帝 劉弗陵,母趙婕妤

女兒

(由於歷史記載不詳,漢武帝之女未有明確排序,而且很可能部分女兒未曾在史書留名。)

  • 衛長公主,又稱當利公主,母衛子夫。先嫁與表哥曹襄,曹襄早死,後嫁與欒大,欒大被漢武帝腰斬。
  • 諸邑公主,母衛子夫。死於巫蠱之禍。
  • 石邑公主,母衛子夫。
  • 鄂邑蓋長公主,又稱蓋主,生母無明確記載,可能是蓋姓妃嬪或李姬。曾撫養昭帝。後與燕王劉旦、上官桀、上官安及桑弘羊等合謀誅除霍光,事發後自殺。
  • 陽石公主,生母不詳[57],死於巫蠱之禍。
  • 夷安公主,生母不詳。下嫁隆慮公主之子昭平君。

逸事典故

根據《史記》和《漢書》的描述,漢武帝可能為雙性戀[58]。記載於史書上的佞幸(有公職或者貴族身份的男性情人)有韓嫣李延年韓說。《佞幸列傳》紀錄李延年「與上臥起,甚貴幸。」大臣金日磾之子亦曾經為弄兒(少年男性情人)[59][60]

根據《漢書 佞幸傳》記載,衛青霍去病也曾經被劉徹愛幸:「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然頗用材能自進。」,不過後來並未有依賴與劉徹的親密關係而獲得名利,而是依靠自身的才華和功勳成為名將。《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中又暗示衛青「以和柔自媚於上,然天下未有稱也。」

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藝文類聚·寵幸》、《情史·情外類》引述史書裡,漢武帝寵幸的韓嫣記載,視之為男風代表。

唐朝依漢武帝拜佛像的傳說而在敦煌莫高窟內繪製了壁畫[61][62]

爭議

名稱

漢武帝曾經以為名的說法出自於志怪小說漢武故事[63]。《史記[64]和《漢書[65]則明確紀錄劉徹於被封為膠東王前,名字為徹,無彘字。即使是後世由司馬光編纂的《資治通鑒[66],亦無採信《漢武故事》的說法。

生年爭議

史記》王太后傳雲「未生而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王夫人生男。」而索隱《漢武故事》雲「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生於猗蘭殿」,《漢書》王太后傳雲「未生而文帝崩,景帝即位,王夫人生男。」,《史記》與《漢書》皆以武帝生於景帝即位後而孕於文帝去世前,漢文帝崩於後七年六月己亥(前157年7月6日)時武帝在孕期內,六月丁未(前157年7月14日)景帝即位,如以七月七日算武帝當生於漢文帝後七年七月七日(前157年8月10日)而當年為甲申年;若據《漢武故事》雲「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生於猗蘭殿」,則武帝生於景帝元年乙酉年七月七日(前156年7月31日),與《史記》、《漢書》所記「未生而文帝崩,景帝即位,王夫人生男」相差一年,且孕期超過十三個月(前157年7月6日文帝去世之前懷孕至前156年7月31日武帝出生)非一般正常孕期,所以應以《史記》、《漢書》所記「未生而文帝崩,景帝即位,王夫人生男」為武帝生年依據。《史記》漢武帝本紀雲「孝景四年,以皇子為膠東王。孝景七年,栗太子廢為臨江王,以膠東王為太子。孝景十六年崩,太子即位,為孝武皇帝。」,《漢書》漢武帝紀雲「年四歲立為膠東王。七歲為皇太子,母為皇后。十六歲,後三年正月,景帝崩。甲子,太子即皇帝位。」,以《史記》和《漢書》所記武帝當生於景帝元年(前156年)而為周歲,至孝景四年四歲立為膠東王,至孝景七年七歲立為皇太子,孝景十六年十六歲太子即位為孝武皇帝,武帝當生於漢景帝元年(前156年)而當在三月份或三月前應不出十個月的孕期,《漢武故事》所記日期「乙酉年七月七日」當不可信。根據《史記》、《漢書》王太后傳「景帝即位,王夫人生男」,武帝應生於漢文帝後七年六月丁未(前157年7月14日)景帝即位之日。

如果以漢景帝元年(前156年)出生當在三月份或三月之前的春季,如果以漢文帝後七年(前157年)出生當在六月份景帝即位之後或六月之後後半年。

藝術形象

引用

  1. 移至 劉運動,西漢王朝對匈奴採取的民族政策,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7年第6期。
  2. 移至 《漢書·卷六》:匈奴入上谷、五原,殺略吏民。
  3. 移至 《漢書·卷六》:匈奴入五原、酒泉,殺兩都尉。
  4. 移至 《漢書·卷七》:匈奴入朔方,殺略吏民。
  5. 移至 《漢書·卷九十四》:(前71年)其冬,單于自將萬騎擊烏孫,頗得老弱,欲還。會天大雨雪,一日深丈余,人民畜產凍死,還者不能什一。於是丁令乘弱攻其北,烏桓入其東,烏孫擊其西。凡三國所殺數萬級,馬數萬匹,牛、羊甚眾。又重以餓死,人民死者什三,畜產什五,匈奴大虛弱,諸國羈屬者皆瓦解,攻盜不能理。其後漢出三千餘騎,為三道,併入匈奴,捕虜得數千人還。匈奴終不敢取當,茲欲鄉和親,而邊境少事矣。
  6. 移至 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旦生於猗蘭殿。
  7. 移至 《漢書 武帝記》注引《索隱》曰:「景十三王傳廣川王以上皆武帝兄」。而《漢書 諸侯王表》中,武帝排行第九,但武帝長兄廢太子劉榮排在了武帝之後。
  8. 移至 楊生民, 2001, p9
  9. 移至 《史記 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王太后……太子幸愛之,生三女一男。男方在身時,王美人夢日入其懷。以告太子,太子曰:「此貴徵也。」未生而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王夫人生男。
  10. 移至 《漢武故事》 漢景皇帝王皇后內太子宮,得幸,有娠,夢日入其懷。帝又夢高祖謂己曰:「王夫人生子,可名為彘。」及生男,因名焉。……膠東王為皇太子時,年七歲,上曰:「彘者徹也。」因改曰徹。
  11. 移至 《史記 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長公主嫖有女,欲與太子為妃,栗姬妒,而景帝諸美人皆因長公主見得貴幸,栗姬日怨怒,謝長主,不許。長主欲與王夫人,王夫人許之。」
  12. 移至 《漢書》武帝紀第六
  13. 移至 《漢書·劉輔傳》
  14. 移至 王子今. 第八章第二節〈削藩的成功與「中朝」的出現〉. 《秦漢史—帝國的建立》. 2009: 119-121.
  15. 移至 王子今. 第八章第六節〈察舉制度〉. 《秦漢史—帝國的建立》. 2009: 135-137.
  16. 移至 朝廷特徵士人,為「徵召」。例如《漢書》卷六《武帝紀》,漢武帝特徵《詩經》專家魯申公,是「遣使者安車蒲輪,束帛加璧,征魯申公」。長官自行辟除士人,為「辟除」。如《漢書》卷七七《孫寶傳》:「孫寶字子嚴,潁川鄢陵人也。以明經為郡吏。御史大夫張忠辟寶為屬。」
  17. 移至 (前112年)西羌眾十萬人反,與匈奴通使,攻故安,圍枹罕。匈奴入五原,殺太守。《漢書·卷6》
  18. 移至 有的學者指出,這一措施,「不僅對於中國的歷史,具有重大意義,即對於整個東方的歷史,亦具有重大意義。
  19. 移至 資治通鑑卷第十七冬,十月,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上親策問以古今治道,對者百餘人。廣川董仲舒對曰:「道者,所繇適於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其具也。故聖王已沒,而子孫長久,安寧數百歲,此皆禮樂教化之功也。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政亂國危者甚眾;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滅也。夫周道衰於幽、厲,非道亡也,幽、厲不繇也。至於宣王,思昔先王之德,興滯補敝,明文、武之功業,周道粲然復興,此夙夜不懈行善之所致也。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故治亂廢興在於己,非天降命,不可得反;其所操持悖謬,失其統也。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四方正,遠近莫敢不壹於正,而亡有邪氣奸其間者,是以陰陽調而風雨時,群生和而萬民殖,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畢至,而王道終矣!孔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自悲可致此物,而身卑賤不得致也。今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勢,又有能致之資;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愛民而好士,可謂誼主矣。然而天地未應而美祥莫至者,何也?凡以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夫萬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於此,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於國,設癢序以化於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聖王之繼亂世也,掃除其跡而悉去之,復修教化而崇起之;教化已明,習俗已成,子孫循之,行五六百歲尚示敗也。秦滅先聖之道,為苟且之治,故立十四年而亡,其遺毒餘烈至今未滅,習俗薄惡,人民囂頑,抵冒殊扞,熟爛如此之甚者也。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為政而不行,甚者必變而更化之,乃可理也。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於當更化而不更化也。「臣聞聖王之治天下也,少則習之學,長則材諸位,爵祿以養其德,刑罰以威其惡,故民曉於禮誼而恥犯其上。武王行大誼,平殘賊,周公作禮樂以文之;至於成、康之隆,囹圄空虛四十餘年。此亦教化之漸而仁誼之流,非獨傷肌膚之效也。至秦則不然,師申、商之法,行韓非之說,憎帝王之道,以貪狼為俗,誅名而不察實,為善者不必免而犯惡者未必刑也。是以百官皆飾虛辭而不顧實,外有事君之禮,內有背上之心,造偽飾詐,趨利無恥,是以刑者甚眾,死者相望,而奸不息,俗化使然也。今陛下並有天下,莫不率服,而功不加於百姓者,殆王心未加焉。《曾子》曰:『尊其所聞,則高明矣;行其所知,則光大矣。高明光大,不在於它,在乎加之意而已。』願陛下因用所聞,設誠於內而致行之,則三王何異哉!夫不素養士而欲求賢,譬猶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養士之大者,莫大虖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國之眾對,亡應書者,是王道往往而絕也。臣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數考問以盡其材,則英俊宜可得矣。今之郡守、縣令,民之師帥,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師帥不賢,則主德不宣,恩澤不流。今吏既亡教訓於下,或不承用王上之法,暴虐百姓,與奸為市,貧窮孤弱,冤苦失職,甚不稱陛下之意;是以陰陽錯繆,氛氣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濟,皆長吏不明使至於此也!夫長吏多出於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選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賢也。且古所謂功者,以任官稱職為差,非謂積日累久也;故小材雖累日,不離於小官,賢材雖未久,不害為輔佐,是以有司竭力盡知,務治其業而以赴功。今則不然,累日以取貴,積久以致官,是以廉恥貿亂,賢不肖渾殽,未得其真。臣愚以為使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擇其吏民之賢者,歲貢各二人以給宿衛,且以觀大臣之能;所貢賢者有賞,所貢不肖者有罰。夫如是,諸吏二千石皆盡心於求賢,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遍得天下之賢人,則三王之盛易為,而堯、舜之名可及也。毋以日月為功,實試賢能為上,量材而授官,錄德而定位,則廉恥殊路,賢不肖異處矣!「臣聞眾少成多,積小致巨,故聖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顯;是以堯發於諸侯,舜興虖深山,非一日而顯也,蓋有漸以致之矣。言出於己,不可塞也;行發於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故盡小者大,慎微者著;積善在身,猶長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積惡在身,猶火銷膏而人不見也;此唐、虞之所以得令名而桀、紂之可為悼懼者也。夫樂而不亂,復而不厭者,謂之道。道者,萬世亡敝;敝者,道之失也。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處,故政有眊而不行,舉其偏者以補其敝而已矣。三王之道,所祖不同,非其相反,將以救溢扶衰,所遭之變然也。故孔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乎!』改正朔,易服色,以順天命而已;其餘盡循堯道,何更為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變道之實。然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者,所繼之救當用此也。孔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此言百王之用,以此三者矣。夏因於虞,而獨不言所損益者,其道一而所上同也。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是以禹繼舜,舜繼堯,三聖相受而守一道,亡救敝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損益也。繇是觀之,繼治世者其道同,繼亂世者其道變。「今漢繼大亂之後,若宜少損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共是天下,以古准今,壹何不相逮之遠也!安所繆盭而陵夷若是?意者有所失於古之道與,有所詭於天之理與?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齒者去其角,傅其翼者兩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古之所予祿者,不食於力,不動於末,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與天同意者也。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況人虖!此民之所以囂囂苦不足也。身寵而載高位,家溫而食厚祿,因乘富貴之資力以與民爭利於下,民安能如之哉!民日削月朘,浸以大窮。富者奢侈羨溢,貧者窮急愁苦;民不樂生,安能避罪!此刑罰之所以蕃而奸邪不可勝者也。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視效,遠方之所四面而內望也。近者視而放之,遠者望而效之,豈可以居賢人之位而為庶人行哉!夫皇皇求財利,常恐乏匱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易》曰:『負且乘,致寇至。』乘車者,君子之位也;負擔者,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為庶人之行者,患禍必至也。若居君子之位,當君子之行,則舍公儀休之相魯,無可為者矣。「《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20. 移至 資治通鑑卷第十七
  21. 移至 《資治通鑑》卷十七 天子善其對,以仲舒為江都相。
  22. 移至 王子今. 第八章第四節〈號令文章,煥焉可述〉. 《秦漢史—帝國的建立》. 2009: 128-130.
  23. 移至 王子今. 第八章第五節〈罷黜百家,表章「六經」〉. 《秦漢史—帝國的建立》. 2009: 131-135.
  24. 移至 《漢書·禮樂志》。
  25. 移至 《漢書·律曆志》在這方面作了細緻的描寫:「閎運算轉歷,其法以律起歷,日律容一龠,積八十一寸,則一日三分也,與長相終,律長九寸,百七十一分而終復,三復而得甲子。夫律陰陽九六爻象所從出也,故黃鐘紀元氣之謂律。律,法也,莫不取法焉。與鄧平所治同。於是皆觀新星度日月行,更以推算如閎、平法。法一月之日二十九,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太初曆》晦朔弦望,皆最密,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
  26. 移至 《史記·天官書》:「日月薄蝕,行南北有時,此其大度也。」「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間,日蝕三十六,慧^ 《史記·天官書》:「日月薄蝕,行南北有時,此其大度也。」「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間,日蝕三十六,慧星三見,宋襄公時星隕如雨。」
  27. 移至 史記·卷三十·平準書第八
  28. 移至 史記·卷三十·平準書第八
  29. 移至 史記·卷三十·平準書第八
  30. 移至 王子今. 第八章第八節〈鹽鐵官營與均輸平準政策〉. 《秦漢史—帝國的建立》. 2009: 138-141.
  31. 移至 《漢書·食貨志》
  32. 移至 《鹽鐵論·力辯篇》
  33. 移至 《鹽鐵論·本議篇》
  34. 移至 《資治通鑑卷二十二》上病篤,霍光涕泣問曰:「如有不諱,誰當嗣者?」上曰:「君未諭前畫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光頓首讓曰:「臣不如金日磾」日磾亦曰:「臣,外國人,不如光;且使匈奴輕漢矣!」乙丑,詔立弗陵為皇太子,時年八歲。丙寅,以光為大司馬、大將軍,日磾為車騎將軍,太僕上官桀為左將軍,受遺詔輔少主,又以搜粟都尉桑弘羊為御史大夫,皆拜臥內床下。光出入禁闥二十餘年,出則奉車,入侍左右,小心謹慎,未嘗有過。為人沈靜詳審,每出入、下殿門,止進有常處,郎、僕射竊識視之,不失尺寸。日磾在上左右,目不忤視者數十年;賜出宮女,不敢近;上欲內其女後宮,不肯;其篤慎如此,上尤奇異之。日磾長子為帝弄兒,帝甚愛之,其後弄兒壯大,不謹,自殿下與宮人戲;日磾適見之,惡其淫亂,遂殺弄兒。上聞之,大怒,日磾頓首謝,具言所以殺弄兒狀。上甚哀,為之泣;已而心敬日磾。上官桀始以材力得幸,為未央廄令;上嘗體不安,及愈,見馬,馬多瘦,上大怒曰:「令以我不復見馬邪!」欲下吏。桀頓首曰:「臣聞聖體不安,日夜憂懼,意誠不在馬。」言未卒,泣數行下。上以為愛己,由是親近,為侍中,稍遷至太僕。三人皆上素所愛信者,故特舉之,授以後事。丁卯,帝崩於五柞宮;入殯未央宮前殿
  35. 移至 《資治通鑑卷二十二》鈎弋夫人之子弗陵,年數歲,形體壯大,多知,上奇愛之,心欲立焉;以其年稚,母少,猶與久之。欲以大臣輔之,察群臣,唯奉車都尉、光祿大夫霍光,忠厚可任大事,上乃使黃門畫周公負成王朝諸侯以賜光。後數日,帝譴責釒句弋夫人。夫人脫簪珥,叩頭。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獄!」夫人還顧,帝曰:「趣行,汝不得活!」卒賜死。頃之,帝閒居,問左右曰:「外人言云何?」左右對曰:「人言『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帝曰:「然,是非兒曹愚人之所知也。往古國家所以亂,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汝不聞呂后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
  36. 移至 《中國通史·前漢的衰亡》:「武帝生平 溺於女色;他大約是個多血質的人,一生行事,全憑一時感情衝動;安能有 深謀遠慮,豫割嬖愛?霍光乃左右近習之流,僅可以供驅使。上官桀是養馬 的。金日磾系匈奴休屠王之子,休屠王與渾邪王同守西邊,因不肯降漢,為渾邪王所殺,乃係一個外國人,與中國又有殺父之仇。朝臣中即使無人,安 得託孤於這幾個人?」
  37. 移至 顏之推在《顏氏家訓》〈文章第九〉中說:「自昔天子而有才華者,唯漢武魏太祖文帝明帝宋孝武帝,皆負世議,非懿德之君也。」
  38. 移至 桓譚《桓子新論
  39. 移至 劉歆《宗廟議
  40. 移至 何博士備論 漢武帝論
  41. 移至 漢書 武帝紀
  42. 移至 《藝文類聚》十二,《御覽》八十八
  43. 移至 全三國文 卷十七
  44. 移至 唐文拾遺》卷十三
  45. 移至 貞觀政要 貢賦第三十三
  46. 移至 讀通鑑論卷三
  47. 移至 讀通鑑論卷三
  48. 移至 《中國通史》作者:白壽彝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49. 移至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作者:黃仁宇 出版社:三聯書店
  50. 移至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作者:錢穆 出版社:三聯書店
  51. 移至 孫中山言萃之五 來源:中山文化信息網
  52. 移至 《大地》2002年第19期 作者:成林
  53. 移至 《漢書·武五子傳》齊懷王閎與燕王旦、廣陵王胥同日立,皆賜策,各以國土風俗申戒焉,曰:「惟元狩六年四月乙巳,皇帝使御史大夫湯廟立子閎為齊王,曰:『烏呼!小子閎,受茲青社。朕承天序,惟稽古,建爾國家,封於東土,世為漢籓輔。烏呼!念哉,共朕之詔。惟命於不常,人之好德,克明顯光;義之不圖,俾君子怠。悉爾心,允執其中,天祿永終;厥有愆不臧,乃凶於乃國,而害於爾躬。嗚呼!保國乂民,可不敬與!王其戒之!」閎母王夫人有寵,閎尤愛幸,立八年,薨,無子,國除。
  54. 移至 《漢書·武五子傳》
  55. 移至 《漢書·武五子傳》
  56. 移至 《漢書·霍光金日磾傳》 賀者,武帝孫,昌邑哀王子也。既至,即位,行淫亂。
  57. 移至 史記集解》引用徐廣的注釋:陽石又稱德邑公主。唐代顏師古稱與諸邑公主皆為衛子夫女,司馬貞則稱衛子夫三女為衛長公主、石邑公主、諸邑公主。
  58. 移至 鳳凰衛視. 漢武帝是雙性戀:名將衛青霍去病曾被「貴幸」. 
  59. 移至 《史記.卷一百二十五.佞幸列傳》
  60. 移至 《漢書.卷六十八.金日磾傳》
  61. 移至 Roderick Whitfield; Susan Whitfield; Neville Agnew. Cave Temples of Mogao: Art and History on the Silk Road. Getty Publications. 2000: 19. ISBN 978-0-89236-585-2. 
  62. 移至 Erik Zürcher. The Buddhist Conquest of China: The Spread and Adaptation of Buddhism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BRILL. 2007-03-26: 21. ISBN 978-90-474-1942-6. 
  63. 移至 漢武故事》:「膠東王為皇太子時,年七歲,上曰:「彘者徹也。」因改曰徹。」
  64. 移至 史記 孝景本紀》「四年夏,立太子。立皇子徹為膠東王。六月甲戌,赦天下。」
  65. 移至 漢書 孝景紀第五》:「夏四月己巳,立皇子為皇太子,徹為膠東王。催六月,赦天下,賜民爵一級。」
  66. 移至 資治通鑒 卷第十六 漢紀八》夏,四月,己巳,立子為皇太子,徹為膠東王。

參見

外部連結

歷史書籍

  • 史記·孝武本紀
  • 漢書·武帝紀
  • 《漢武帝傳》,楊生民,人民出版社,ISBN:7-01-003271-8/K·652
  • 資治通鑑》卷十七,卷十八,卷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
  • 《秦漢史—帝國的建立》,王子今,三民書局,ISBN 978-957-14-5120-6
  • 《中國通史—秦漢史》,鄒紀萬,眾文圖書公司,ISBN 957032532X
  • 《中國通史》,傅樂成,弘揚圖書有限公司,ISBN 986-7153-02-2

研究書籍

漢武帝
西漢
出生於:前156年逝世於:前87年
統治者頭銜
前任:
劉雄渠
西漢膠東王
前153年—前150年
繼任:
劉寄
前任:
漢景帝
劉啟
漢朝皇帝
前141年-前87年
繼任:
漢昭帝
劉弗陵
中國君主
前141年-前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