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1],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大于江苏扬州,故称“我是扬州人”。他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曾任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朱自清是近代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其著作合编为《朱自清全集》。
生平
- 1898年11月22日,朱自清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原籍为浙江绍兴,因其世代居住于扬州,自称扬州人,本名自华,后改名自清。
- 1916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大学部哲学系,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奉父母之命与扬州名医武威三的女儿武锺谦结婚。
- 1917年,家庭经济困顿,为惕励自己不随流俗合污,改名自清。“自清”出自《楚辞·卜居》:”意思为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字佩弦,因朱自清自感性情迟缓,感于《韩非子》中“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之语,乃字“佩弦”以自警策。
- 1919年,开始写作新诗,处女作为《睡吧,小小的人》而后收录于《雪朝》
- 1920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哲学系,后任教于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十一月,文学研究会正式成立,其为早期会员之一。
- 1922年,与俞平伯,叶盛陶,刘延陵创办《诗》月刊,为新诗运动以来最早的诗刊,办七期即停刊。
- 1923年,开始写作散文,处女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发表及获好评,周作人曾赞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 1923年2月,朱自清来温州,在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任教。他所撰的《十中校歌》,至今传唱不绝,其中的名句“英奇匡国,作圣启蒙”已成为温州中学几十年来的校训。在温期间,朱自清还写有《温州的踪迹》散文四篇,其中的名篇《绿》描写仙岩梅雨潭迷人景致,长期作为范文收入中学语文教科书。
- 1924年,出版诗和散文集《踪迹》。在思想和艺术上呈现出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其中《光明》《新年》《煤》《送韩伯画往俄国》《羊群》《小舱中的现代》等,热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来,有力地抨击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泪的人生,描述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为初期新诗中难得的作品。
- 1925年,主编《我们的六月》出版,不久,便到清华学校任教(后改名国立清华大学),开始从事文学研究,创作方面则转以散文为主,这是他一生服务清华大学暨学习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开始。
-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集中所作,为个人真切的见闻和独到的感受,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
- 1931年,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
- 1932年,与陈竹隐女士结婚。
- 1934年,《文学季刊》散文杂志《太白》创刊,其为两者之编辑人之一。
- 1935年,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并撰写《导言》。出版散文集《你我》,这一时期,朱自清散文情致虽稍逊于早期,但构思的精巧、态度的诚恳仍一如既往,文学的口语化则更为自然、洗练。
- 1938年,到昆明,任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合并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在抗日战争中,不顾生活清贫,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 1946年,主编新生报《语言与文学》副刊。
- 1948年7月18日,他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8月12日因严重的十二指肠溃疡死于北平医院,终年49岁。朱自清被誉为有骨气的爱国文化人,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2]:1498[3][4][5][6]。
- 此外,需要澄清的是,人们之所以普遍认为朱自清死于饥饿,是因为毛泽东的文章《别了,司徒雷登》中的一段话:“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这就是朱自清被“饿死”的出处。但这并非实情。朱自清死于严重的十二指肠溃疡导致的十二指肠穿孔,而并非死于饥饿。虽然当时朱自清的确是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并拒领政府低价配额的美国面粉,这也确实对朱自清的家庭经济也有比较大的影响(此事每月须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是这并没有到影响朱自清一家的正常开销。在他晚年的日记上,并没有苦于食物短缺的记载,即使是在被公认生活最困难的西南联大时期,他还是经常会有饭局。[7]不仅如此,日记中朱自清还写下了诸如“饮牛乳,但甚痛苦”、“晚食过多”、“食欲佳,终因病患而克制”、“吃得太饱”、“食藕粉,即呕吐”等话。而且,就在他离世前14天的1948年7月29日,也就是他在拒领美国“救济粮”宣言上签名后的第11天,他还在日记里提醒自己:“仍贪食,需当心!”事实表明,朱自清一家当时是吃喝不愁的,但是因为严重的胃病,他不能多吃,却也忍不住吃多。贪食加剧了他的十二指肠溃疡病情,最终导致十二指肠穿孔,医治无效,不幸辞世。[8]
散文风格
朱自清散文结构严谨,脉络清晰,简朴平实,平淡自然,简炼委婉含蓄,描写细致生动,细腻传神,绮丽纤细,善用比喻,有时则过于精细。朱自清善于言情,情感真挚动人,清新隽永,用活的口语。他又善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富有诗意,绚丽多彩,情调与音韵和谐。
朱自清早期作品,以擅长写景、抒情见长,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也有些作品著重于社会现状的批评。
评价
朱自清以散文闻名,其中成就较高的是收录《背影》、《你我》诸集里的《背影》、《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之二的《绿》等抒情散文。其中《背影》为朱自清创作的一篇散文,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文章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愧疚和怀念之情,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朱自清的散文不仅以描写见长,并且还在描写中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他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最具魅力。如《绿》中,就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细腻深切地画出了梅雨潭瀑布的质和色,文字刻意求工,显示出驾驭语言文字的高超技巧。这些文字在他辞世之前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清丽风格。
李素伯说散文集《背影》给人以“芳香的迷醉”,郁达夫评价朱自清:“他的散文,能够贮满一种诗意。”而李广田评价:“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然而,也有不少人评论他的文章词藻部分。例如叶圣陶说《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匆匆》等文,“都有点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不怎么自然”[9]。这几篇散文“论文字,平稳清楚,找不出一点差池,可是总觉得缺少一个灵魂,一种口语里所包含的生气”[10]。韩寒称:“我从不觉得《荷塘月色》是哪门子好文章,为什么编教材的置朱自清这么多好文章不选偏选一篇堆砌词藻华丽空洞的《荷塘月色》?”[11]洛夫也认为:“既空洞而又滥情。”
旅美学人夏志清则认为《荷塘月色》这些文字“‘美’得化不开……读了实在令人肉麻”,“其实朱自清五四时期的散文(《背影》可能是唯一的例外),读后令人肉麻,那里比得上琦君?”,“《背影》究竟不是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苏轼的《前赤壁赋》这样掷地有金石声的好文章,用不著当它为中国散文的代表作来代代传诵。”,至于《匆匆》、《荷塘月色》等名文则“文品太低,现在一般副刊上的散文(且不论名家的),调子都比《匆匆》高”,“即使最著名的《背影》,文中作者流泪的次数太多了……亏得胖父亲上下月台买桔子那段文字写得好,否则全文实无感人之处。”[12]。
余光中表示“他的句法变化少,有时嫌太俚俗繁琐,且带点欧化。他的譬喻过分明显,形象的取材过分狭隘,至于感性,则仍停闺在农业时代,太软大旧……用古文大家的水准和分量来衡最,朱自清还够不上大师。置于近30年来新一代散文家之列,他的背影也已经不高大了,在散文艺术的各方面,都有新秀跨越了前贤。”[13]
余光中表示“朱自清散文里的意象,除了好用明喻而趋于浅显外,还有一个特点,便是好用女性意象,像是〈荷塘月色〉的一、二句里,便有两个这样的例子,这样的女性意象实在不高明,往往还有反作用,会引起庸俗的联想。"舞女的裙"一类的意象对今日读者的想像,恐怕只有负效果了吧,尤其"美人出浴"的意象尤其糟,简直令人联想到月份牌、广告画之类的俗艳画面,用喻草率,又不能发挥主题的含意,这样的譬喻只是一种装饰而已。”“在文字方面,大致来说,他的文字朴实清畅,不尚矜持,誉者已多,无须赘述,但是缺点亦复不少,败笔在所难免。朱自清在白话文的创作上是一位纯粹论者,他主张:“再写白话文的时候,对于说话,不得不做一番洗练功夫......渣滓洗去了,炼得比平常说话精粹了,然而还是说话(这就是说,一些字眼还是口头的字眼,一些语调还是口头的语调,不然,写下来说不成其为白话文了)依据这种说话写下来的,才是理想的白话文。”这是朱自清在《精读指导举隅》一书中评论<我所知道的康桥>时所发的一番议论。[14]
中国大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曾先后收录《绿》、《春》、《背影》、《荷塘月色》于中小学的语文课本,并要求学生背诵部分段落。《背影》一文亦常年入选中华民国国立编译馆国文科教科书文选,当中许多片段学生皆能朗朗上口。
作品清单
作品 | 年份 | 类型 |
---|---|---|
《雪朝》 | 1922年 | 文学研究会的成员的合集 |
《毁灭》 | 1923年 | 长诗 |
短篇小说
作品 | 年份 | 类型 |
---|---|---|
《别》 | 1921年 | / |
《笑的历史》 | 1923年 | 以妻子武钟谦为原型[15] |
散文
作品 | 年份 | 简述 |
---|---|---|
《踪迹》 | 1924年 | 朱自清首本诗与散文集 |
《背影》 | 1928年 | 共收录十五篇,分甲乙两辑,书前有自序,是对新文学运动以来小品文发展的情况及发达的原因。 |
《欧游杂记》 | 1934年 | 纪录一九三二年五六月欧游时的游踪。 |
《伦敦杂记》 | 1943年 | 是欧游期间,在英国七个月的所见所闻。 |
《你我》 | 1936年 | 包含各式各样的杂文集,共收录二十九篇,分甲乙两辑。 |
《匆匆》 | 1922年 | / |
《春》 | 1928年至1937年 | / |
语文
作品 | 年份 | 类型 |
---|---|---|
《新诗杂话》 | 1947年 | 共收录十五篇讨论新诗的文字。 |
《经典常谈》 | 1946年 | 通俗化的学术论著,共计十三个篇章。 |
《诗言志辨》 | 1947年 | 分 诗言志 比兴 诗教 正变四部份。 |
《标准和尺度》 | 1948年 | 杂文集,收录二十二篇。 |
《语文零拾》 | 1948年 | 包括译文 书评 书序 笔记等。 |
《论雅俗共赏》 | 1948年 | 共收录文艺论文十四篇。 |
《书评与议文》 | / | / |
学术著作
作品 | 年份 | 类型 |
---|---|---|
《古逸歌谣集说》 | / | / |
《诗名著笺》 | / | / |
《十四家诗钞》 | / | / |
《宋五家诗钞》 | / | / |
家庭
- 弟弟朱物华:著名无线电学家
- 长子朱迈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国共内战策动桂林国军投共,在1951年镇反运动中被处决
- 次子朱闰生
- 三子朱乔森
- 四子朱思俞
- 长女朱采芷
- 次女朱逖先
- 三女朱效武
- 四女朱蓉隽 [1]
相关影片
参考文献
- ↑ 萨沙. 民国往事. XinXueTang. 2015-05-01. ISBN 9787550250550.
- ↑ 毛泽东. 〈别了,司徒雷登〉注释〔8〕.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抗日战争结束后,他积极支援反对蒋介石统治的学生运动。一九四八年六月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植日本和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宣言。当时他的生活非常困苦,这年八月十二日终因贫病在北平逝世。在他逝世以前,还嘱咐家人不要买国民党政府配售的平价美援面粉。
- ↑ 吴晗在《关于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一文中回忆:“这时候,他的胃病已经很沉重了,只能吃很少的东西,多一点就要吐。面庞消瘦,说话声音低沉。他有大大小小七个孩子,日子比谁过得都困难。但是他一看了稿子,毫不迟疑,立刻签了名。他向来写字是规规矩矩的,这次,他还是用颤动的手,一笔不苟地签上他的名字。”(原载《人民日报》,1960-11-20)
- ↑ 黄波. 〈朱自清实死于严重胃溃疡 饿死乃后人杜撰〉. 《羊城晚报》 (人民网). 2011-04-12日.
- ↑ 冯学荣:朱自清是不吃美国面粉饿死的吗?. 共识网. 2013-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简体)).
- ↑ 浦江清,〈朱自清先生传略〉,《经典常谈》。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6-04-06.
- ↑ 〈朱自清:真是被饿死的吗?〉. 《羊城晚报》. 2011-04-09: B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6).
- ↑ 〈朱自清因何而死,并非枝节小事〉. 《新快报》. 2012-07-07: B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5月6日).
翻开1948年的日记,我们没有看到他为食物短缺而苦的记载,相反,多的倒是下面一些文字:“饮藕粉少许,立即呕吐”;“饮牛乳,但甚痛苦”;“晚食过多”;“食欲佳,终因病患而克制”;“吃得太饱”……就在他逝世前14天的1948年7月29日,也就是他在拒领美国“救济粮”宣言上签名后的第11天,他还在日记里提醒自己:“仍贪食,需当心!”……
- ↑ 叶圣陶:《朱佩弦先生》,《中学生》第二○三号
- ↑ 唐弢:《晦庵书话》
- ↑ 《三重门》之“韩寒自白”
- ↑ 夏志清《人的文学》中《琦君的散文(《书简》节录)》,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
- ↑ 金传富整理〈馀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馀光中选集·语文及翻译论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2月第一版
- ↑ 陈信元整理<馀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 ,《朱自清散文》,宇河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7月第一版第一刷
- ↑ 李景华:悲愤的控诉——读朱自清的《笑的历史》,《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