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隋代,也就是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国历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重要的朝代,史学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称隋唐[2]。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杨坚受禅建立隋朝,至619年王世充废隋恭帝< name="越王侗传"/>{efn|name="两个隋恭帝"}}杨侗为止,国祚39年< name="隋末叛乱与隋的灭亡"/>。杨坚属于北周胡汉关陇世家,于北周宣帝继位后逐渐掌握周廷。幼年的北周静帝即位后,身为外戚的杨坚控制朝政,先后平定尉迟迥司马消难等反杨叛军。581年北周静帝禅让给杨坚,北周亡,杨坚定国号为“隋”[3]。依据五行相生的顺序,北周的“木”德之后为“火”德,因此隋朝以火为德运并选取与火德对应的红色为正色。[4]隋文帝于587年废除后梁,于589年隋灭陈之战攻灭南朝陈,俘虏陈后主。隔年9月,控制岭南地区的洗夫人归附隋朝。至此,天下一统,隋朝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大一统的国家< name="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name="隋朝的建立"/>。

首都 长安大兴城
581年-605年
东都洛阳.隋炀帝于大业元年(605年)移都东都洛阳[1]。616年隋炀帝命越王侗留守东都洛阳,自己率众前往江都(今江苏扬州)。619年隋炀帝死于江都兵变,王世充元文都卢楚等人拥立越王侗为帝,仍都洛阳< name="越王侗传"/>
605年-619年
君主
 -开国君主  -灭亡君主
共4位
文帝杨坚
恭帝杨侗
成立 581年
北周静帝禅让杨坚。
灭亡 619年
王世充废杨侗,自立为帝。

隋文帝总结历朝兴亡的原因,维护与农民的关系,调和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这些使社会矛盾趋于缓和,经济、文化得以迅速成长和繁华,开创出开皇之治。然而隋文帝晚年刚愎自用,提倡严苛重刑[5],因猜忌而大杀功臣[6],国力开始衰退。隋文帝的次子杨广争夺长子杨勇的太子位获胜。604年隋文帝去世,杨广继位,即隋炀帝。隋炀帝为了巩固隋朝发展,兴建许多大型建设,又东征西讨,隋朝发展到极盛。然而隋炀帝好大喜功,严重耗费隋朝国力,其中又以三次东征高句丽为最甚,最后引发隋末民变。616年隋炀帝离开东都,前往江都(即今江苏扬州)。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发动兵变,杀隋炀帝;隋恭帝杨侑禅让李渊,李渊正式称帝,建立唐朝;隔年,王世充拥立的隋恭帝杨侗也被废,隋朝亡。隋末群雄割据的局面,最终也为唐朝所终结< name="隋末叛乱与隋的灭亡"/>。

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确立了影响后世深远的三省六部制,以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制定出完整的科举制度,以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能力< name="承先启后的历史地位"/>< name="隋朝简介"/>。另外还建立政事堂议事制度、监察制度、考绩制度,这些都强化了政府机制,深刻影响到唐朝与后世的政治制度[7]< name="承先启后的历史地位"/>。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经济上,一方面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减轻农民生产压力,另一方面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制< name="输籍制"/>等清差户口措施,以增加财政收入。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开皇之治< name="隋朝的建立"/>。

为了巩固隋朝发展,隋文帝隋炀帝兴建举世闻名的隋唐大运河隋长城驰道以及大兴城与东都洛阳。这些都提升了位于关中的隋廷对北方地区、关东地区与江南地区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经济、文化与人民能顺利交流,还诞生出经济重镇江都(今扬州)。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当时周边国家和境内的少数民族高昌[8]倭国高句丽新罗百济与内属的东突厥[9]等国都受隋朝文化与典章制度的影响,外交交流以日本遣隋使最为著名< name="隋朝简介"/>。

隋朝结束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奠定日后大唐盛世的基础,对中国历史的意义重大< name="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隋朝对于外族文化的接受度高,并与汉族文化融合,与唐朝合为中国历史上较为开放的朝代[10]

目录

国号

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国公”。杨坚袭此封爵,杨坚的爵位是随国公,依照惯例应将国号定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 name="隋国号"/>。

历史

掘起与大一统

北周武帝于577年灭北齐北周统一华北及西南后国力兴盛,但是继位的北周宣帝宇文赟奢侈浮华,沉缅酒色,政治腐败[11],还同时拥有五位皇后[lower-alpha 1]。宇文化及于黎阳(今河南濬县北)被李密击溃,为了称帝又弑隋帝杨浩,建国许。宇文化及最后被唐将李神通与夏王窦建德联合剿灭。619年王世充废隋恭帝杨侗,隋朝亡,王世充自立为帝,建国郑,而杨侗不久后被杀< name="隋帝国的乱亡"/>< name="隋末叛乱与隋的灭亡"/>。隋朝立国仅38年,是继秦朝西晋后统一全国但又短命的中央皇朝。

疆域及行政区划

隋唐时期,地方官制也逐步完善起来。583年,杨尚希、苏威等请废郡,隋文帝听从建议,把东汉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改成州县二级制,并且合并一些州县,裁减冗员,消除权力层叠、机构过多的弊端[12]隋炀帝时又改州为郡,但是仍为二级制。虽然隋朝实行的是郡(州)县二级制,但是实际天下的郡数已经远远超过了秦汉时的六十郡(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或一百零三郡(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达到了鼎盛时期的一百九十郡。隋廷无法同时兼顾近两百个郡级行政区,所以隋炀帝效仿汉武帝设置监察州监督各郡职务,监察州置刺史,辅官有长史、司马等。当时隋朝有冀州道兖州道青州道徐州道豫州道扬州道荆州道梁州道雍州道等监察州。郡(州)级行政区置太守,辅官有郡丞、郡尉、郡正等。在各诸侯王封国置国官,有令、大农、尉、典卫、常侍等。郡(州)之下设有县级行政区,各县置县令,辅官有县丞、县尉、县正等。在首都又称京县,又依地域好坏分成望县或紧县,或是依户口多少分为上、中、中下及下四等。县以下的基础组织是四家为邻、五家为保、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乡置耆老、里设里正。里正负责查核户口,收授土地,监督农业生产。五百户以上的市镇设坊,置坊正;城敦外设村,置村正,每超过一百户增设一人[13]< name="隋朝的建立"/>。

隋炀帝时,改州为郡,共190个郡,并设九个监察州。 隋文帝改革地方官员任命铨叙制度: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员均由吏部任免,每年考核殿最[14]。州县佐吏三年必须更换,不得连任,不许用当地人,必须用外地人,从而防止了地方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减少了官商勾结的危机,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name="隋朝的建立"/>。隋朝效仿九品中正制,在行政区划上也按照各郡(州)县情况划分上上至下下九等,按照级别不同职官人数品级等都有区别,但是其具体情况记载不多。此外,雍州京兆郡长安县等由于政治因素比较特殊的区划,其长官名称、职官配置也有所区别。隋朝灭亡后,后继的唐朝改郡为州,并且也沿袭在州级上建立道级监察区,建立州县二级制<name="行政制度的管理"/>< name="隋朝的建立"/>。

隋朝疆域方面,在东北地区,隋朝对高句丽连年战争,边界固定在辽水一带。在北疆,隋朝占领之前被突厥汗国控制的河套地区,把边界扩展到五原定襄等阴山以北之地,降服突厥启民可汗西域地区,隋朝从突厥取得伊吾郡(今新疆哈密地区)。隋炀帝趁吐谷浑汗国高车打败之机,攻灭吐谷浑,取得青海一带领地,于河西走廊设置鄯善(治所在今新疆若羌县)、且末(治所在今新疆且末县南)、西海(治所在今青海湖西古伏俟城)和河源(治所在今青海兴海县东南)四郡,深入青海湖及西域东部。西南地区方面,隋初本领有南中地区,在593年设南宁州总管府于味县(今云南曲靖市),但数年后因爨族反抗而放弃。南方方面,605年隋朝攻灭林邑国,设置比景郡象浦郡海阴郡等三郡,其中海阴在西汉日南郡南,不久林邑人收复故地。早在南朝梁陈之际,南岭俚族首领洗夫人受到海南岛儋耳人的归附[15]。由于洗夫人对隋朝的效忠,使隋朝顺利地管辖海南岛,设置珠崖郡儋耳郡< name="隋朝的建立"/>。

政治制度

隋文帝废除了北周仿照《周礼》所创立的六官制度,承袭北齐的三省制,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全面性的发展中央集权[16]。隋朝设有三师三公虚职,品位崇尊,并不主事。隋朝皇权极大,相权被分给尚书省尚书仆射)、门下省纳言)与内史省内史令)三个机关,使其互相牵制,又受制于皇帝[17]。内史省起草诏令,为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执行政令,是行政机关。另外,如果有官员有“参掌机事”称号,也是宰相之一。尚书省是行政中心,“事无不总”,下辖六部,六部的命令再交给九寺五监执行。中央监察机关是御史台,由御史大夫负责,掌管邦国刑宪典章,以肃正朝廷。而都水台掌管河道运输、管理隋唐大运河与沟渠灌溉< name="行政制度的管理"/><name="政府的组织"/>[18]

尚书省主要由吏部、度支(大业改民部)、礼部、兵部、都官(大业改刑部)与工部等六曹组成,每曹又辖四司。吏部曹是六曹之首,辖吏部主爵司勋考功四司,掌管官员选受、升迁、封赏、考绩等人事业务,对国家政治起决定的作用。度支曹度支户部金部仓部四司,掌管户口、税收、会计等财务业务,主要维持朝廷开支。礼部曹礼部祠部主客膳部四司,掌管礼仪、祭祀、贡举等礼仪、外交业务。兵部曹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掌管武选、勘测、将士训练、武器生产等国防业务。都官曹都官刑部比部司门四司,掌管命令、刑法、徒隶、按复献禁等法务业务。工部曹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四司,掌管山地湖泊、农业、营建、手工业及诸司公廨纸笔墨之事等经济、后勤业务。九寺两监是中央政府的办事机关,九寺分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大鸿胪司农太府等;两监有国子监将作监。寺监执行六部所下达的命令,执行完后必须“申复所司”。处理具体事务时,寺监同六部有隶属与承受的关系< name="行政制度的管理"/>< name="政府的组织"/>< name="隋朝的建立"/>。

隋朝实施的科举制度,对中国政治选拔人才带来极大影响。早在南朝梁时,梁武帝为了选拔有用人才已萌生出“举明经”的明经科的科举制度,但是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仍然延续。隋朝时,587年,隋文帝正式设立科举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选官不问门第。科举制度初期设诸州岁贡,规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与明经科的考试;606年隋炀帝增设进士科。当时秀才试方略、进士试时务策、明经试经术,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当时以明经最为高级,进士试居次。当时选士制度只称为秀才科,与唐之科举有一定区别。秀才科可谓科举的开端,相较于唐代是为不完善的考试制度,对实际取士作用不大,但已改变了门第垄断官职的局面。科举制度顺应了历代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的要求,缓和了他们和朝廷的矛盾,使他们忠心拥戴中央,有利于选拔人才增强政治效率,对中央集权的巩固起了积极的作用。而作为中国历史上创新的科举制度在隋的实行,也为唐朝提供了经验,使科举制度最终在唐朝成熟,逐步发展成中国历史后半业的重要制度[19]< name="政府的组织"/>< name="隋朝的建立"/>。

北周律法有时松,有时严,不好掌握,导致刑罚混乱。隋文帝即位后,于581年命高颎等人参考北齐北周旧律,制定法律。583年又让苏威等人加以修订,完成了《开皇律》。《开皇律》以北齐《河清律》为底本、参考北周南朝梁的律典,简化律文,博取南北法律优点而成。史称:“刑网简要,疏而不失”[20],规定对十恶{efn|《开皇律》定义十恶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与内乱等。被唐朝之后历朝的刑律所沿用< name="臻于成熟的法律制度"/>。 者要严惩不贷。《开皇律》分十二卷,500条,刑罚分为:死刑流刑徒刑、杖刑、笞刑五种二十等。废除了鞭刑枭首、裂刑等酷刑,是唐朝及其以后各代法典的基础[21][22]< name="隋朝的建立"/>。

对外关系

隋朝在对外交往上,主张众国臣服的朝贡体制。各藩属国奉隋朝为宗主国,定期朝贡,各国和平相处。如果有国家不愿意臣服,必要时隋朝会采取战争的手段威服之[23]。如果有国家侵犯另一国,隋朝为了维护朝贡体制会帮助弱国击败强国。如果各国臣服隋朝,隋朝也给予优惠回馈。在这样外交理念下出现万邦来朝的恢弘局面,重建以中国天子为中心的“天下秩序”[24]。然而隋炀帝过度夸耀,浪费不少人力与物力[25]< name="隋炀帝的内外措施"/>。

北方方面,突厥汗国土门可汗柔然后成为漠南漠北的强国,北朝各国莫不进贡突厥。然而在佗钵可汗死后突厥大乱,同时共出现5个可汗,沙钵略可汗为大可汗、时庵逻为第二可汗、大逻便为阿波可汗、玷厥为达头可汗等。583年,由于隋朝不再进贡突厥,在加上北周千金公主的请求,沙钵略可汗决定发兵南侵,史称隋与突厥之战。经过多次战役,隋文帝打败突厥,并用长孙晟计谋使突厥汗国正式分裂成东突厥西突厥。599年东突厥启民可汗战败降隋,611年西突厥泥厥处罗可汗亦战败降隋朝,突厥的威胁暂时解除。605年隋将韦云起率突厥兵大败契丹,韦云起扬言借道去柳城高句丽交易,率军入其境。韦云军进至距契丹大营50里处,突然发起进攻,击败契丹军。606年东突厥启民可汗入朝时,隋炀帝招集全国乐人招待他。隔年隋炀帝到榆林,令宇文恺作大帐,邀请启民可汗契丹族族长参加大宴并看散乐,隋炀帝还赠送大量丝织品[26]。隋炀帝又命宇文恺临时造出大殿,称“观风行殿”。当地外族以为是神功,每望见御营,十里外就跪伏叩头,走路不敢骑马[27]。然而隋末民变时,各地群豪如薛举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等人纷纷向东突厥称臣求援。突厥协助他们叛乱以弱化隋朝< name="隋炀帝的内外措施"/>[28]< name="契丹与高丽"/>[29]

Panels from Yu Hong's outer coffin, Sui dynasty, Shanxi Museum.隋朝虞弘石棺外观,虞弘墓入选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虞弘为西域粟特鱼国人,在北齐、北周、隋朝为官司职,本石棺浮雕人物均深目高鼻,代表中亚文化已进入中国。 当时西域丝路敦煌为出发点,分三路向西,从伊吾(今新疆哈密)起为北路,从高昌起为中路,从鄯善起为南路,自东至西将近二万里。除了吐谷浑高昌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旧有国家之外,在中亚地区还有吐火罗昭武九姓诸国与强盛的波斯国(即萨珊王朝)。吐谷浑汗国是在青海、河西一带的强国。始祖是辽西鲜卑慕容涉归的庶长子慕容吐谷浑,吐谷浑与慕容廆不和,率众西迁,最后在青海一带定居。吐谷浑于329年建汗国,典章制度类同晋制,风俗与柔然突厥相似。608年隋臣裴矩指使高车袭击吐谷浑,吐谷浑向隋朝清求援军。隋炀帝乘机出兵,于隔年灭吐谷浑,步萨钵可汗逃亡(详见隋与吐谷浑之战)。隋廷设置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以稳固河西走廊。615年隋朝陷入崩溃,步萨钵可汗成功复国,最后于663年亡于吐蕃。隋炀帝花费许多物资金钱以夸耀隋朝声威,令丝路各郡县招待西域人,直到隋亡为止。当时西域商人云集张掖,隋炀帝令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裴矩根据各国风俗民情,撰写《西域图记》。609年隋炀帝灭吐谷浑后率众到张掖招见西域诸国君。高昌麹伯雅伊吾吐屯设等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与大臣纷纷前来开宴会,呈现隋朝文物,奏乐九部音乐,十分盛大[30]< name="西域会2"/>。为了展现隋朝的富饶,610年元宵节时,隋炀帝于东都为西域人演奏百戏,夜间灯火照耀同白昼,月底而终[31]。并且让西域人于醉饱后不取费用,但这使西域人认为过度铺张奢华[32]< name="隋炀帝的内外措施"/>[33][34]

南方方面,南中地区由隋廷派兵驻守南宁州(即南朝时期的宁州),但实际上由当地豪族爨氏管辖,爨氏也发展成民族。不久爨族反隋,597年隋文帝遣史万岁率兵征讨,至西洱河滇池一带击败。爨族主要人物爨震爨翫入朝,被隋文帝所杀。到隋末时爨族分裂成东、西两爨,东爨称“乌蛮”、西爨称“白蛮”。西爨由六个部落组成,又称六诏。六诏中蒙舍诏就是南诏大理的前身。综观隋代在南中的经略,据学者方国瑜指出,是“多凭武力而少政治设施”[35]南海以南则有林邑赤土真腊婆利国。隋炀帝派常骏、王君政等出使赤土国(今马来半岛克拉地峡一带)。608年常骏等带著丝织物五千段送给赤土国国王瞿昙利富多塞。他从南海郡(广东广州市)出航到赤土国。国王也遣儿子那邪迦随常骏等来中国,隋炀帝赐那邪迦官位和物品[36]。602年,隋文帝派交州道行军总管刘方率兵南下,前李朝南帝李佛子率军投降,北越南地区遂受隋朝统治[37]< name="隋炀帝的内外措施"/>[38][39][40]

东北亚有高句丽、新罗、百济、倭国与流求。高句丽是东北亚的强国,国都长安城(今平壤)。隋灭南朝陈后,高句丽平原王即备战防御隋军来犯。598年高句丽婴阳王率众万馀人攻辽西。隋文帝借此发动大军三十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然而路徒险恶,死伤惨重,隋文帝只好退兵。随后婴阳王遣使请和,双方和平。后来隋炀帝继续走隋文帝受挫的旧路,607年由于高句丽与突厥联盟,隋炀帝于612年、613年与614年对高句丽发动三次大规模战争。其中第一次东征高句丽遭受惨败,浪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加重人民负担,导致日后隋末民变的发生。百济于隋文帝开皇初年遣使入隋,封为馀昌为“上开府、带方郡公、百济王”[41]。隋灭南朝陈时,有战船漂入海中,百济供给丰厚物资送回,并派使祝贺隋朝统一。隋炀帝攻高句丽时,百济亦曾在境内调动军,声言会协助隋军,实际上却是对高句丽保持友好,有意在两国之间图利[42][43]新罗于594年遣使入隋,隋封其王真平为“高祖拜真平为上开府、乐浪郡公、新罗王”[44]。炀帝大业年间亦常遣使入隋[45]倭国(即日本,时为飞鸟时代)曾多次派使臣来华通好,600年就带沙门(即僧侣)数十人来隋朝学佛法。607年大和推古天皇遣隋使小野妹子向隋炀帝递交国书,然而其中“日没天子”一语过于傲慢,引得隋炀帝勃然大怒< name="日出天子致书日没天子"/>。次年小野妹子再次使隋,国书改为“东天皇敬白西皇帝”以缓和双方关系。隋炀帝在608年也派裴世清回访日。隋炀帝于607年和608年两度派朱宽前往流求(疑为今日琉球台湾{efn|详见流求国几种既存的解释

  • 学者史明(1980,26)认为:“《隋书》所记载的流求,其所指究竟为今天的台湾、琉球或是泛指琉球群岛与台湾,一直是史学界长久以来争论的问题”。
  • 学者米庆余指出“《隋书·东夷传》是为古代琉球最早的、多方面的记载。因而,中国古典史籍多有传承。然而,近代以来,西方的研究者对之提出了新说,以致史家对其所指,展开了至今未了的争议”。米庆馀认为“当是现今的冲绳,将之视为台湾,则属不当”[46]
  • 学者苏继庼则认为,“冲绳岛既有流求之名,于是明清撰述,在追叙冲绳古史时,每好引《隋书·东夷传》中语以实之,而不知其适为张冠李戴也”[47]。),务求“慰抚”该国,但流求不从。610年又派陈棱、张镇州率兵万人前往攻打流求,击杀其主欢斯渴刺兜,俘男女数千人而去。在隋军征战期间,流求人曾到隋军当中,进行贸易活动[48][49]< name="隋炀帝的内外措施"/>< name="海外及南方诸国"/>[50]

军事制度

军事制度方面,隋朝分置诸卫,统率军府宿卫的制度源自西魏北周时的十二大将军制,设置司卫、司武官,统率府兵宿卫宫禁;又有武侯府统率府兵巡警京城,各置上大夫。隋初沿北周之制,隋文帝设置中央管理机关为十二卫,此即十六卫的前身。十二卫分为左右翊卫、左右骁骑卫、左右武卫、左右屯卫、左右候卫和左右御卫。十二卫负责戍卫与征战,戍卫分为内卫与外卫。有战事时,皇帝诏命行军元帅或行军总管为战时指挥官,组成作战组织。例如隋灭陈之战因为战区较大,行军元帅有杨广杨俊杨素,由杨广统一调度。隋与突厥之战时,任命李晃为行军总管[51]隋与吐谷浑之战时,任梁远为行军总管。作战结束后,结束总管职务,交还军队给各地总管。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将十二卫扩充成卫统府的制度,这是为了扩张军事力量、加强中央侍卫力量以及分散诸将权力[52]。卫统府有十二卫四府,合称十六卫或十六府。新成立的四府为:左右备身府和左右监门府。十二卫负责统领府兵与宿卫京城;四府不统府兵,左右备身府负责侍卫皇帝;左右监门府分掌宫殿门禁。十二卫率领外军,属于左右翊卫的骁骑卫军、左右骁卫的豹骑军、左右武卫的熊渠军、左右屯卫的羽林军、左右御卫的射声军和属左右候卫的次飞军。左右翊卫兼领内军。内军指左右翊卫的亲、勋、翊三卫统辖的五军府和另属东宫的三卫三府之兵,均由达官子弟担任[53]

隋文帝又将全国各地划分为若干军事区域,设总管负责该地区军事,平时备边防患,战时奉命出征。总管设有总管府,分上中下三等。另外尚有四大总管:晋王杨广并州、秦王杨俊扬州、蜀王杨秀益州韦世康荆州。隋朝共设有三十至五十多个总管,以长安为中心分为东西南北四大军区,驻守天下诸州以抵御外患。并且以北部边疆地区为重点,镇守要害。军区共有:北及西北八府,主要防御突厥汗国;东北七府,防御突厥汗国契丹;中西部八府,拱卫畿辅,扼守江源;东南九府,守南方形胜险固之地;另有防御吐谷浑的叠州,镇爨族之南宁;之后又增加遂、泸二府以防备当时的西南各部落。后来唐朝也继承这种作法,并且发展成“道”的军区或监察区。[54]

隋文帝对府兵制也有所改革。将北周官职品级制度和文臣武将都纳入同一个等级系统内。590年颁布关于将军户编入民户的命令,军人除了自己本身军籍,还可以同家属列入当地户籍,按均田制授田,免除租庸调,并按规定轮番到京城宿卫,或执行其它任务。这个命令减轻中央朝廷经济负担,并且使军人能够和家属同住,也扩大朝廷兵源,堪称兵农合一[55]

人口

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陆续入塞的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由互相冲突演化成文化的整合或涵化,到隋朝时形成汉胡的融合文化,当时的汉族文化融合了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群[56]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相连,实际户口锐减;人民因战争与课税繁重而隐藏户数;世族需要大量人力生产农业,包庇逃避朝廷课役的人民。导致“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现象,使得朝廷统计的户口数,比实际户口数少。到隋朝时期,户口数开始快速成长,主要是因为课税轻,摇役少,加上世族政治庄园制度的式微,人民愿意脱离世族的荫庇自立门户。为了确切统计户口数以保证赋税来源,高颎令州县官每年检查户口,从此地方无法藏匿人口[57]。585年,隋文帝下令州县官检查户口,自堂兄弟以下亲属必须分立户籍,并且每年统计一次,北方因此多出了164万馀口。609年,隋炀帝已经拥有南方,他又一次大检查,得了24万馀,新附口64万馀。由此可见长江流域东晋南朝将近三百年的开发,已经拥有约等于黄河流域三分之一的人力,经济上升[58]

隋代人口快速增加、垦田面积的扩大和国家粮仓的丰实,也带动农业发展。根据《隋书·地理志》记载各郡分计数之和为全国有9,073,926户,大体上恢复了四个世纪以前东汉时期的户口数,到613年也依然有人口4450万人。在26-27年间,户数增加了428万户,人口增加了1700多万< name="隋朝人口"/>。随著劳动力的大量增加,社会经济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朝廷正常的收入也增多。592年储备的粮食和绢花等物堆积如山,史籍叙述府库都藏满,只好堆积在廊庑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隋朝农业的兴盛[59]。592年隋廷的府库已经藏不下各地征调的绢帛,不得不增辟左藏院储存,隋文帝并令人口稠密的冀州道豫州道兖州道青州道地区,今年田租减三分之一,调全免。隋亡后,根据《旧唐书》记载,618年唐代隋初际有180万户;623年有219万户,639年304万户。唐朝贞观之治只是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时人口的三分之一,唐朝要等到754年天宝时期才恢复并超过隋朝极盛时的人口< name="隋朝人口"/>。

隋朝户口流动表
年代 户数 口数 备注
陈宣帝太建九年(577年) 600,000户 2,400,000人
北周静帝大定年间(581年) 4,622,528户 29,016,484人 杨坚受禅,隋朝成立,即隋文帝。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 7,000,000户 约40,000,000人 隋文帝发动隋灭陈之战,南朝陈亡。
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7年) 8,700,000户 44,500,000人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 8,907,546户 46,019,956人 此为隋朝户口最多时期,大体上恢复了四个世纪以前东汉时期的户口数。
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 8,613,345户(估计) 约44,500,000人 612年隋炀帝征伐高句丽失败,据说30多万隋军仅有2700人返回。610年出现了抗拒府兵制征召去作战的四次民变但被迅速镇压,611年也有王薄的起义,到613年就发生隋末民变。
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 1,800,000户 约9,259,200人(估计) 李渊废隋恭帝,唐朝成立,即唐高祖。而隋朝大业五年到唐朝成立,人口下降率约为80%。
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 2,190,000户 约11,199,660人 只是隋朝极盛时的四分之一。
注:本表数据源自《文献通考·户口考一》与《旧唐书》< name="隋朝人口"/>。

经济

隋文帝为了稳定经济,提出许多政策,使农业、手工业及商业都有成长[60]。隋朝的经济制度基本继承了北周旧制,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以租庸调制为主体的服役制度。为了保证关中地区粮食稳定,隋廷建筑了许多大粮仓,到隋文帝末年时,天下积储还可供五、六十年。手工业以丝织业、陶瓷业和造船业为代表。其中在河南安阳、陕西西安的墓葬中出土的白瓷天鹅壶,质地坚硬,造型美观,是中国最早发现的白瓷器之一[61]。大一统使隋朝商业比魏晋南北朝发达许多。当时规模宏大、商业繁华的都市依序有长安洛阳江都成都广州,在当时的世界是罕见的[62]

农业

隋文帝采取减轻赋税、徭役、刑罚和检验户口的措施,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name="隋朝经济"/>。隋朝的均田制上至亲王官员,下至平民百姓,均有一定受田数量[lower-alpha 2],其中永业田永不用归还,露田则需于死后归还官府。隋朝时期尚且掌握一定数量的荒地,得以延续北朝的均田制,然而已出现部分地区土地分配不均。苏威建议减少功臣的配额以补足百姓所需,遭到王谊的反对作罢[64]。当时南方遗留庄园制度未退,均田制只于北方见若干成效。另外,隋朝也在边疆地区推行屯田制以维持军队开支[65]。隋朝的租庸调制继承北周制度,将租调力役和庸绢纳入赋税制度。隋炀帝更免妇人、部曲、妇婢之课,租调徭役按丁征收。有鉴于隋统一前,有相当量的人口依附豪族而成为“浮户”,为了重新登录户口数字,并确保赋役征收,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推行“大索貌阅[lower-alpha 3] 和输籍制[67],将依附民从豪族势力转到国家手中而成编户之民,增加赋役收入[68] 。隋朝把力役变成庸绢,是中国经济史上的重要变化[69]< name="隋朝经济"/>。

由于隋朝人口持续增长,为农业提供大量劳动力,使垦田面积也不断增加。589年耕地面积19,404,167顷{efn|1隋顷等于113.3市亩[70]。至隋炀帝时期增加到55,854,040顷[70]隋文帝在位期间还大力的修复,兴建和改造了许多水利工程。如在寿州(安徽寿县)修复的芍陂,灌溉农田达五千馀顷。在粮食充足情况下,为了储存粮食以防治荒灾,隋文帝在全国各州设置官仓与义仓,义仓防小灾,官仓防大灾。为了保证关中地区粮食稳定,在长安洛阳、洛口(今河南巩义)、华州(今陕西华县)和陕州(今河南陕县)等地建筑了许多大粮仓,在长安并州(今太原)储藏大量布料[71]。义仓又称社仓,是民间使用的粮仓。585年隋文帝采纳度支尚书长孙平的建议,初置义仓。596年令诸州于收获时,支出部分粮食存于义仓。遇有灾害,就在当地赈给。义仓设在乡间,西北地方设在县城,开仓较为方便。到隋文帝末年时,天下积储还可供五、六十年引用错误:无效<ref>标签;未填name属性的引用必须填写内容 ||618年—619年 ||皇泰 618年—619年 |}

隋朝末年地方势力

各地势力 统治区域 统治时间 各地势力 统治区域 统治时间
山西、陕西、甘肃、河套等地区
唐国李渊 奠定于山西,后入主关中,最后统一天下。
太原(山西太原)、长安(陕西西安)
617年—621年统一天下 汉国刘武周 山西北部。
马邑(山西朔州)
617年—620年
永乐王郭子和 陕西北部。
榆林(陕西榆阳)
617年—618年 秦国薛举 甘肃。
金城(甘肃兰州)
617年—618年
梁国梁师都 陕西北部。
朔方(陕西延安)
618年—628年
河北、山东地区
王薄 山东。
长白山(山东章丘)
611年—619年 许国宇文化及 河北山东之间。
魏县(河北大名西南)
618年—619年
夏国窦建德 河北。
马邑(山西朔州)
618年—621年 汉东王刘黑闼 河北。
名州(河北永年)
623年—624年
燕国高开道 河北北部。
渔阳(天津蓟州)、怀戎(河北涿鹿)
619年—624年
河南地区
瓦岗军翟让 河南。
洛口(河南巩义)
611年—617年 魏国李密 河南。
洛口(河南巩义)
617年—618年
郑国王世充 河南。
洛阳(河南洛阳)
619年—621年 楚国朱粲 河南南部。
冠军(河南邓州西北)
615年—619年
淮南、江南、岭南、两湖地区
杜伏威 淮南。
历阳(安徽和县)
617年—621年 梁国沉法兴 江苏南部。
毗陵(江苏常州)
618年—621年
吴国李子通 江苏南部。
江都(江苏扬州)
619年—621年 宋国辅公祏 江苏南部。
丹阳(江苏南京)
623年—624年
梁国萧铣 湖南、湖北、江西。
江陵(湖北江陵)
617年—621年 楚国林士弘 江西、广东。
虔州(江西赣州)
616年—622年

相关条目

注释

  1. 《隋书·地理志中》:“河南郡旧置洛州。大业元年移都,改曰豫州。”
  2. 高明士(2006年):《隋唐五代史》第一章〈导论-隋唐史的特质〉,第一节〈承先启后的历史地位〉,第3页-第101页。
  3. 隋、随一家》、《隋氏历史之迷》:杨坚的爵位是随国公,依照惯例应将国号定为“随”,但“随”字的“辶”有忽走忽停不稳定的意思,于是他去掉“辶”,以“隋”这个新字作为王朝名。
  4. Chen, Yuan Julian. 陈元-台北故宫藏宋元明帝王画像与其隐喻的王朝正统性, Zhongguo wenhua 中国文化 [Chinese Culture] 44 (2016): 137-53 (英语). 
  5. 《隋书·刑法志》:“盗一钱以上弃市,三人共盗一瓜均死,事发即时行决”
  6. 《隋书·高祖纪》:“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
  7. 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 〈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建与发展〉,1页
  8. 《隋书·西域传》:“明年,伯雅来朝。因从击高丽,还尚宗女华容公主。......袭缨解辫,削衽曳裾,变夷从夏,义光前载。可赐衣冠之具,仍班制造之式。并遣使人部领将送。被以采章,复见车服之美,弃彼毡毛,还为冠带之国。”
  9. 《隋书·北狄传》:“大业三年四月,炀帝幸榆林,启民及义成公主来朝行宫,前后献马三千匹。......(启民可汗)臣今非是旧日边地突厥可汗,臣即是至尊臣民,至尊怜臣时,乞依大国服饰法用,一同华夏。臣今率部落,敢以上闻,伏愿天慈,不违所请。”
  10. 王小甫(2008年):《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开明开放》〈自序〉,第2页。
  11. 《资治通鉴·太建九年》:“宣帝始立,即逞奢欲。大行在殡,曾无戚容,扪其杖痕,大骂曰:“死晚矣!”阅视高祖宫人,逼为淫欲。”
  12. 《隋书·杨尚希传》:“尚希时见天下州郡过多,上表曰:‘自秦并天下,罢侯置守,汉、魏及晋,邦邑屡改。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
  13. 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 〈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建与发展〉,62页。
  14. 殿最即考绩之优劣,详见《唐六典·卷二·考功郎中员外郎》、《新唐书·百官志》
  15. 《隋书·列女传》:“由是,怨隙止息,海南、儋耳归附者千馀洞。”
  16. 傅乐成(1993年):《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第二章〈隋的建国规模〉,第二节〈政府的组织〉,第19页-第20页。
  17. 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 〈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建与发展〉,58页
  18. 王小甫(2008年):《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开明开放》第一章〈隋·统一国家的再建〉,第一节〈隋朝的建立〉,第6页-第10页。
  19. 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 〈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建与发展〉,68页
  20. 《隋书·刑法志》:“又敕苏威、牛弘等,更定新律。除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等千馀条,定留唯五百条。凡十二卷。一曰名例,二曰卫禁,三曰职制,四曰户婚,五曰厩库,六曰擅兴,七曰贼盗,八曰鬬讼,九曰诈伪,十曰杂律,十一曰捕亡,十二曰断狱。自是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21. 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二章 〈臻于成熟的法律制度〉,69页
  22. 傅乐成(1993年):《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第二章〈隋的建国规模〉,第二节〈田赋与兵刑〉,第21页-第22页。
  23.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三卷 隋唐五代时期 第一章 南北统一社会繁荣时期——隋〉,第一节 巩固国家统一的各种措施,对待敌国方面,384页。
  24. 高明士(2006年):《隋唐五代史》第三章〈隋朝的盛衰〉,第三节〈隋炀帝的内外措施〉,第90页。
  25.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三卷 隋唐五代时期 第一章 南北统一社会繁荣时期——隋〉,第三节 隋炀帝,393页。
  26. 《隋书·炀帝纪》:“甲寅,上于郡城东御大帐,其下备仪卫,建旌旗,宴启民及其部落三千五百人,奏百戏之乐。赐启民及其部落各有差。”
  27.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三卷 隋唐五代时期 第一章 南北统一社会繁荣时期——隋〉,第三节 隋炀帝,395页。
  28. 傅乐成(1993年):《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第三章〈隋的对外关系〉,第一节〈突厥〉,第25页-第26页。
  29. 王小甫(2008年):《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开明开放》第十章〈隋唐五代的周边诸族〉,第一节〈突厥及其他北方族群〉,第315页-第318页。
  30. 引用错误:无效<ref>标签;未给name属性为西域会1的引用提供文字
  31. 《隋书·炀帝纪》:“丁丑,角抵大戏于端门街,天下奇伎异艺毕集,终月而罢。帝数微服往观之。”
  32. 《资治通鉴·隋纪五》:“自是岁以为常。诸蕃请入丰都市交易,帝许之。先命整饰店肆,檐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卖菜者亦藉以龙须席。胡客或过酒食店,悉令邀廷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直,绐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其黠者颇觉之,见以缯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市人惭不能答。”
  33. 傅乐成(1993年):《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第三章〈隋的对外关系〉,第二节〈西域与吐谷浑〉,第27页-第28页。
  34. 王小甫(2008年):《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开明开放》第十章〈隋唐五代的周边诸族〉,第二节〈吐蕃及其他西部族群〉,第337页-第340页。
  35. 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第三篇《北周至初唐时期西南地理考释》,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54至259页。
  36. 《隋书 卷八十二 列传第四十七 赤土》:“炀帝即位,募能通绝域者。大业三年,屯田主事常骏、虞部主事王君政等请使赤土。帝大悦,赐骏等帛各百匹,时服一袭而遣。赍物五千段,以赐赤土王。”
  37. 《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卷之三》:“帝遣其兄子代权据龙编城,别帅李普鼎据呜鸢城,时帝都峰州。隋杨素荐瓜州刺史长安刘方有将帅之略。隋帝诏以为交州道行军总管,统二十七营来侵。方军令严肃,有犯必斩。然性仁爱士卒,有疾病者,亲临抚养士,卒亦以此怀其德而畏其威。至都隆岭遇草贼,击破之。进军,临帝营,先谕以祸福。帝惧,请降,北归,薨。”
  38. 傅乐成(1993年):《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第三章〈隋的对外关系〉,第三节〈海外及南方诸国〉,第28页-第29页。
  39. 傅乐成(1993年):《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第三章〈隋的对外关系〉,第四节〈契丹与高丽〉,第30页-第32页。
  40. 王小甫(2008年):《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开明开放》第十章〈隋唐五代的周边诸族〉,第三节〈南绍及其他西南族群〉,第349页-第350页。
  41. 《隋书·东夷传》:“开皇初,其王馀昌遣使贡方物,拜昌为上开府、带方郡公、百济王。”
  42. 《隋书·东夷传》:“(大业三年,607年)又遣使者王孝邻入献,请讨高丽。炀帝许之,令觇高丽动静。然内与高丽通和,挟诈以窥中国。七年,帝亲征高丽,璋使其臣国智牟来请军期。帝大悦,厚加赏锡,遣尚书起部郎席律诣百济,与相知。明年,六军渡辽,璋亦严兵于境,声言助军,实持两端。”
  43.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第一编《统一南北的隋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70页。
  44. 《隋书·东夷传》:“开皇十四年,遣使贡方物.高祖拜真平为上开府、乐浪郡公、新罗王。”
  45.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第一编《统一南北的隋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70-71页。
  46. 米庆馀《琉球历史研究》第一章第二节,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至15页
  47. 苏继庼注《岛夷志略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7至18页
  48. 《隋书·列传·陈棱》:“流求人初见船舰,以为商旅,往往诣军中贸易。”
  49. 米庆馀《琉球历史研究》第一章第二节,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至15页。
  50. 王小甫(2008年):《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开明开放》第十章〈隋唐五代的周边诸族〉,第四节〈东北诸族〉,第350页-第352页。
  51. 《资治通鉴·陈纪九》:“(高宗宣皇帝下之下至德元年(癸卯、西元五八三年))五月,癸卯,隋行军总管李晃破突厥于摩那度口。”
  52. 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三章 〈军事制度的重大变化与战争艺术的发展〉,183页
  53. 白纲主编 《中国政治制度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年。
  54. 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三章 〈军事制度的重大变化与战争艺术的发展〉,210页
  55. 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三章 〈军事制度的重大变化与战争艺术的发展〉,192页
  56. 《中国文化史》第二章 魏晋隋唐时代文化的发展,第59页。
  57. 《隋书·食货志》:“高颎又以人间课输,虽有定分,年常征纳,除注恒多,长吏肆情,文帐出没,复无定簿,难以推校,乃为输籍定样,请遍下诸州。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人,各随便近,五党三党,共为一团,依样定户上下。帝从之。自是奸无所容矣。”
  58.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三卷 隋唐五代时期 第一章 南北统一社会繁荣时期——隋〉,第二节 南北统一后的经济状况,387页。
  59. 《隋书·食货志》说:“诸州调物,每岁河南自潼关,河北自蒲坂,迏于京师,相属于路,昼夜不绝者数月”
  60. 复旦大学(1982年):《中国古代经济简史》第四章〈封建社会北朝隋唐(前期)的经济〉,第一节〈北朝的农业面貌〉,第101页-第102页。
  61. 复旦大学(1982年):《中国古代经济简史》第四章〈封建社会北朝隋唐(前期)的经济〉,第三节 〈北朝隋唐(前期)的手工业〉,第106页-第108页。
  62. 复旦大学(1982年):《中国古代经济简史》第四章〈封建社会北朝隋唐(前期)的经济〉,第113页-第114页。
  63. 详见《通典·食货二·田制下》
  64. 《隋书·王谊传》:“太常卿苏威立议,以为户口滋多,民田不赡,欲减功臣之地以给民。谊奏曰:‘百官者,历世勋贤,方蒙爵土,一旦削之,未见其可。如臣所虑,正恐朝臣功德不建’”。
  65. 《通典·食货二》:“隋文帝开皇三年,突厥犯塞,吐谷浑寇边,转输劳弊,乃令朔方总管赵仲卿于长城以北大兴屯田。”
  66. 砺波护《隋的貌阅与唐初食实封》(中文翻译版),《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四卷“六朝隋唐”,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36页。
  67. 《通典·食货七》:“其时承西魏丧乱,周齐分据,暴君慢吏,赋重役勤,人不堪命,多依豪室,禁网隳紊,奸伪尤滋。高颎睹流冗之病,建输籍之法。于是定其名,轻其数,使人知为浮客,被强家收太半之赋,为编甿奉公上,蒙轻减之征。”
  68. 砺波护《隋的貌阅与唐初食实封》(中文翻译版),《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四卷“六朝隋唐”,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40页。
  69. 王小甫(2008年):《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开明开放》第一章〈隋·统一国家的再建〉,第三节〈隋代经济的发展〉,第19页。
  70. 70.0 70.1 梁方仲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第6页。
  71. 《通典·食货七》说:“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锡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72. 〈洛阳隋唐含嘉仓的发掘〉,《文物》,1972年第三期。
  73. 《资治通鉴·武德元年》:“隋炀帝凶问至东都,戊辰,留守官奉越王即皇帝位,大赦,改元皇泰。......皇泰主眉目如画,温厚仁爱,风格俨然。”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 《中国通史 隋唐五代史》,傅乐成著,众文图书公司,ISBN 957-532-033-6
  • 《隋唐五代史》,高明士著,里仁书局,ISBN 978-986-79-0895-7
  • 《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开明开放》,王小甫著,三民书局,ISBN 978-957-14-4811-4
  • 《中国文明史 第五卷 隋唐五代史 上册、中册与下册》,地球社编辑部著,地球出版社,ISBN 957-9585-84-9
  • 《中国古代经济简史》,复旦大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ISBN 7-208-00332-7
  • 《中国文化史》,林明灿著,新文京开发出版公司,ISBN 986-150-152-5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