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清朝大學士列表

清朝大學士是指中國清朝崇德元年(1636年)至宣統三年(1911年)歷任大學士。清代大學士品級為正一品,雅稱為「相國」,是清朝政府文臣中最高常設職位,相當於皇帝的高級「秘書官」。

清軍入關後,沿襲明朝內閣制度和票擬制度。但內閣受制於議政王大臣會議,只是轉達表章的機構,大學士並不入閣辦事。順治帝親政後,每日前往票本房,大學士掌管票擬,深受信任。順治十年(1653年),設置內三院漢大學士,各二人。順治十五年(1658年),內三院更名為內閣。順治十八年(1661年),恢復三院舊制。康熙九年(1670年),仍改三院為內閣。自康熙帝設立南書房後,內閣的權力愈來愈低。特別是雍正年間設立軍機處以後,內閣變成辦理例行事務的機構,一切機密大政均歸於軍機處辦理。大學士必須充當軍機大臣後,才可以參與處理國家政務。宣統三年(1911年),清政府彷照西方建立責任內閣,軍機處和舊內閣被撤銷,大學士另外在翰林院排列次序。

清代,大學士設置為中極殿大學士建極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乾隆年間撤銷中極殿大學士,增設體仁閣大學士,成為「三殿三閣」。此後,大學士員限為滿漢各二。大學士的遷轉也大多按從體仁閣至文華殿這樣的順序遷轉。有清一代,正式詔書等均以內閣名義擬出,臣下正式奏章也遞交內閣,所以內閣仍是清代名義上正式的行政機構

目錄

崇德年間

天聰二年(1628年),皇太極設立文館,命令儒臣入值。崇德元年(1636年),改設內國史院內弘文院內秘書院,統稱內三院,各置大學士一人[1]。內國史院掌記注詔會、編纂史書、撰擬表章。內秘書院掌撰外國往來文書及中央詔會、祭文。內弘文院掌歷代善惡記注,侍讀皇子、教導諸親王。是清代內閣之始。

年代 內國史院大學士 內秘書院大學士 內弘文院大學士
崇德元年丙子
(1636年)
剛林[2] 范文程[3]
鮑承先[4]
希福[5]
崇德二年丁丑
(1637年)
剛林 范文程
鮑承先
希福
崇德三年戊寅
(1638年)
剛林 范文程
鮑承先[6]
希福
崇德四年己卯
(1639年)
剛林 范文程 希福
崇德五年庚辰
(1640年)
剛林 范文程 希福
崇德六年辛巳
(1641年)
剛林 范文程 希福
崇德七年壬午
(1642年)
剛林 范文程 希福
崇德八年癸未
(1643年)
剛林 范文程 希福

順治年間

順治元年(1644年),仍用關外製度,設置內三院: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大學士無定員,兼各部尚書銜。次年(1645年)裁撤翰林院,併入內三院,改稱內翰林國史院、內翰林秘書院、內翰林弘文院。十五年九月初七(1658年10月3日)改設殿閣大學士,以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系銜。十八年七月初二(1661年7月27日),復改為內三院。

年代 內國史院大學士 內秘書院大學士 內弘文院大學士 建極殿大學士
順治元年甲申
(1644年)
剛林 范文程
洪承疇[7]
希福[8]
馮銓[9]
謝陞[10]
順治二年乙酉
(1645年)
剛林 范文程
洪承疇[11]
馮銓
寧完我[12]
祁充格[13]
李建泰[14]
謝陞[15]
順治三年丙戌
(1646年)
剛林
宋權[16]
范文程
洪承疇
馮銓
寧完我
祁充格
順治四年丁亥
(1647年)
剛林
宋權
范文程
洪承疇[17]
馮銓
寧完我
祁充格
順治五年戊子
(1648年)
剛林
宋權
范文程
洪承疇
馮銓
寧完我
祁充格
順治六年己丑
(1649年)
剛林
宋權
范文程
洪承疇[18]
馮銓
寧完我
祁充格
順治七年庚寅
(1650年)
剛林
宋權
范文程
洪承疇
馮銓
寧完我
祁充格
順治八年辛卯
(1651年)
剛林[19]
宋權[20]
寧完我[21]
陳泰[22]
雅泰[23]
額色黑[24]
范文程[25]
洪承疇[26]
馮銓[27]
寧完我[28]
祁充格[29]
希福[30]
陳名夏[31]
李率泰[32]
順治九年壬辰
(1652年)
寧完我
額色黑
范文程
洪承疇[33]
希福[34]
陳名夏[35]
陳之遴[36]
順治十年癸巳
(1653年)
寧完我
張端[37]
額色黑
范文程
洪承疇[38]
陳名夏[39]
成克鞏[40]
陳之遴[41]
洪承疇[42]
馮銓[43]
高爾儼[44]
劉正宗[45]
圖海[46]
呂宮[47]
順治十一年甲午
(1654年)
寧完我[48]
張端[49]
額色黑[50]
金之俊[51]
蔣赫德[52]
黨崇雅[53]
范文程[54]
陳名夏[55]
成克鞏[56]
王永吉[57]
傅以漸[58]
洪承疇
馮銓[59]
圖海
劉正宗
呂宮[60]
順治十二年乙未
(1655年)
寧完我[61]
額色黑
金之俊[62]
蔣赫德[63]
黨崇雅[64]
王永吉[65]
成克鞏[66]
傅以漸[67]
車克[68]
洪承疇
劉正宗[69]
馮銓[70]
陳之遴[71]
圖海[72]
呂宮[73]
巴哈納[74]
順治十三年丙申
(1656年)
寧完我
額色黑
金之俊
蔣赫德
王永吉
車克[75]
成克鞏
傅以漸
洪承疇
劉正宗
馮銓[76]
陳之遴[77]
圖海
巴哈納
順治十四年丁酉
(1657年)
寧完我
額色黑
金之俊
蔣赫德
王永吉
車克
成克鞏
傅以漸
洪承疇
圖海
劉正宗
巴哈納
順治十五年戊戌
(1658年)
寧完我[78]
王永吉[79]
額色黑
金之俊
蔣赫德
胡世安[80]
車克
成克鞏
傅以漸
洪承疇
圖海
劉正宗
巴哈納
衛周祚[81]
李霨[82]
年代 中和殿大學士 保和殿大學士 文華殿大學士 武英殿大學士 文淵閣大學士 東閣大學士 無名號
順治十五年戊戌
(1658年)
巴哈納[83]
金之俊[84]
額色黑[85]
成克鞏[86]
蔣赫德[87]
劉正宗[88]
洪承疇[89]
傅以漸[90]
胡世安[91]
衛周祚[92] 李霨[93] 車克[94]
圖海[95]
順治十六年己亥
(1659年)
巴哈納
金之俊
馮銓[96]
額色黑
成克鞏
蔣赫德
劉正宗
洪承疇
傅以漸
胡世安[97]
衛周祚 李霨[98] 車克
圖海[99]
順治十七年庚子
(1660年)
巴哈納
金之俊
馮銓
額色黑
成克鞏[100]
蔣赫德[101]
劉正宗[102]
洪承疇
傅以漸
胡世安
衛周祚 李霨 車克
順治十八年辛丑
(1661年)
巴哈納
金之俊
馮銓
額色黑
成克鞏
蔣赫德 洪承疇[103]
傅以漸[104]
胡世安
衛周祚 李霨 車克
年代 內秘書院大學士 內國史院大學士 內弘文院大學士
順治十八年辛丑
(1661年)
巴哈納[105]
金之俊[106]
胡世安[107]
車克[108]
額色黑[109]
成克鞏[110]
衛周祚[111]
蘇納海[112]
蔣赫德[113]
李霨[114]
覺羅伊圖[115]

康熙年間

康熙九年八月十一(1670年9月24日)仍改內三院設殿閣大學士。中和殿系銜,自康熙二十年圖海死後,即未再授。康熙十六年(1677年),設立南書房,將內閣的某些職能移歸內廷,實施高度集權[116]

年代 內秘書院大學士 內國史院大學士 內弘文院大學士
康熙元年壬寅
(1662年)
巴哈納
金之俊[117]
車克[118]
成克鞏[119]
成克鞏[120]
衛周祚
蘇納海
伊圖
蔣赫德
李霨
康熙二年癸卯
(1663年)
巴哈納
成克鞏[121]
車克
孫廷銓[122]
蘇納海
衛周祚[123]
蔣赫德[124]
伊圖
蔣赫德[125]
李霨
康熙三年甲辰
(1664年)
巴哈納
車克
孫廷銓[126]
魏裔介[127]
蘇納海
衛周祚
蔣赫德[128]
巴泰[129]
伊圖
蔣赫德[130]
李霨
康熙四年乙巳
(1665年)
巴哈納
車克
魏裔介
蘇納海
衛周祚[131]
巴泰
伊圖
蔣赫德
李霨
康熙五年丙午
(1666年)
巴哈納
車克
魏裔介
蘇納海[132]
衛周祚
巴泰
伊圖
蔣赫德
李霨
康熙六年丁未
(1667年)
巴哈納[133]
班布爾善[134]
車克[135]
魏裔介
衛周祚
巴泰
伊圖[136]
圖海[137]
蔣赫德
李霨
康熙七年戊申
(1668年)
班布爾善
魏裔介
對喀納[138]
衛周祚
巴泰[139]
圖海
蔣赫德
李霨
康熙八年己酉
(1669年)
班布爾善[140]
巴泰[141]
魏裔介
對喀納[142]
索額圖[143]
衛周祚[144]
杜立德[145]
圖海
蔣赫德
李霨
康熙九年庚戌
(1670年)
巴泰
魏裔介
對喀納
索額圖
杜立德
圖海
蔣赫德[146]
李霨
年代 中和殿大學士 保和殿大學士 文華殿大學士 武英殿大學士 文淵閣大學士 東閣大學士
康熙九年庚戌
(1670年)
圖海[147]
巴泰[148]
索額圖[149]
李霨[150]
魏裔介[151]
杜立德[152]
對喀納[153] 黃錫袞[154]
康熙十年辛亥
(1671年)
圖海
巴泰
索額圖
李霨
魏裔介[155]
杜立德
對喀納
馮溥[156]
康熙十一年壬子
(1672年)
圖海
巴泰
索額圖
李霨
衛周祚[157]
杜立德
對喀納
馮溥
康熙十二年癸丑
(1673年)
圖海
巴泰[158]
索額圖
李霨
杜立德
對喀納
馮溥
康熙十三年甲寅
(1674年)
圖海 索額圖
李霨
杜立德
對喀納
馮溥
莫洛[159]
康熙十四年乙卯
(1675年)
圖海[160]
巴泰[161]
索額圖
李霨
杜立德
對喀納[162]
馮溥
熊賜履[163]
康熙十五年丙辰
(1676年)
圖海[164]
巴泰
索額圖
李霨
杜立德
馮溥 熊賜履[165]
康熙十六年丁巳
(1677年)
圖海
巴泰[166]
索額圖
李霨
杜立德
馮溥 明珠[167]
勒德洪[168]
康熙十七年戊午
(1678年)
圖海 索額圖
李霨
杜立德
馮溥 明珠
勒德洪
康熙十八年己未
(1679年)
圖海 索額圖
李霨
杜立德
馮溥 明珠
勒德洪
康熙十九年庚申
(1680年)
圖海 索額圖[169]
李霨
杜立德
馮溥 明珠
勒德洪
康熙二十年辛酉
(1681年)
圖海[170] 李霨
杜立德
馮溥 明珠
勒德洪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
(1682年)
李霨
杜立德[171]
王熙[172]
馮溥[173]
黃機[174]
明珠
勒德洪
吳正治[175]
康熙二十二年癸亥
(1683年)
李霨
王熙
黃機 明珠
勒德洪
吳正治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
(1684年)
李霨[176]
王熙
黃機[177]
宋德宜[178]
明珠
勒德洪
吳正治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
(1685年)
王熙 宋德宜 明珠
勒德洪[179]
吳正治
康熙二十五年丙寅
(1686年)
王熙[180] 宋德宜[181] 明珠[182]
勒德洪[183]
吳正治[184]
康熙二十六年丁卯
(1687年)
王熙 宋德宜[185]
李之芳[186]
明珠
勒德洪
吳正治[187]
余國柱[188]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
(1688年)
王熙
梁清標[189]
李之芳[190]
伊桑阿[191]
明珠[192]
勒德洪[193]
余國柱[194]
康熙二十八年己巳
(1689年)
王熙
梁清標
伊桑阿
徐元文[195]
阿蘭泰[196]
康熙二十九年庚午
(1690年)
王熙
梁清標
伊桑阿
徐元文[197]
張玉書[198]
阿蘭泰
康熙三十年辛未
(1691年)
王熙
梁清標[199]
伊桑阿
張玉書
阿蘭泰
康熙三十一年壬申
(1692年)
王熙 伊桑阿
張玉書
阿蘭泰
李天馥[200]
康熙三十二年癸酉
(1693年)
王熙 伊桑阿
張玉書
阿蘭泰
李天馥[201]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
(1694年)
王熙 伊桑阿
張玉書
阿蘭泰
康熙三十四年乙亥
(1695年)
王熙 伊桑阿
張玉書
阿蘭泰
李天馥[202]
康熙三十五年丙子
(1696年)
王熙 伊桑阿
張玉書
阿蘭泰
李天馥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
(1697年)
王熙 伊桑阿
張玉書
阿蘭泰
李天馥
康熙三十七年戊寅
(1698年)
王熙
吳琠[203]
伊桑阿
張玉書[204]
阿蘭泰
李天馥
康熙三十八年己卯
(1699年)
王熙
吳琠
伊桑阿
張英[205]
阿蘭泰[206]
李天馥[207]
馬齊[208]
佛倫[209] 熊賜履[210]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
(1700年)
王熙
吳琠
伊桑阿
張英
馬齊 佛倫[211] 熊賜履
康熙四十年辛巳
(1701年)
王熙[212]
吳琠
伊桑阿
張英[213]
張玉書[214]
馬齊 熊賜履
康熙四十一年壬午
(1702年)
吳琠 伊桑阿[215]
張玉書
馬齊 席哈納[216] 熊賜履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
(1703年)
吳琠 張玉書 馬齊 席哈納
陳廷敬[217]
熊賜履[218]
康熙四十三年甲申
(1704年)
吳琠 張玉書 馬齊 席哈納
陳廷敬
康熙四十四年乙酉
(1705年)
吳琠[219] 張玉書 馬齊 席哈納
陳廷敬
李光地[220]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
(1706年)
張玉書 馬齊 席哈納
陳廷敬
李光地
康熙四十六年丁亥
(1707年)
溫達[221]
張玉書
馬齊 席哈納
陳廷敬
李光地
康熙四十七年戊子
(1708年)
溫達
張玉書
馬齊 席哈納[222]
陳廷敬
李光地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
(1709年)
溫達
張玉書
馬齊[223] 陳廷敬
李光地
康熙四十九年庚寅
(1710年)
溫達
張玉書
蕭永藻[224]
陳廷敬[225]
李光地
康熙五十年辛卯
(1711年)
溫達
張玉書[226]
蕭永藻
李光地[227]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
(1712年)
溫達
嵩祝[228]
蕭永藻
李光地
王掞[229]
康熙五十二年癸巳
(1713年)
溫達
嵩祝
蕭永藻
李光地
王掞
康熙五十三年甲午
(1714年)
溫達[230]
嵩祝
蕭永藻
李光地
王掞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
(1715年)
溫達[231]
嵩祝
蕭永藻
李光地[232]
王掞
康熙五十五年丙申
(1716年)
嵩祝
蕭永藻[233]
馬齊[234] 李光地
王掞
康熙五十六年丁酉
(1717年)
嵩祝
蕭永藻
馬齊 李光地
王掞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
(1718年)
嵩祝
蕭永藻
馬齊
王頊齡[235]
李光地[236]
王掞
康熙五十八年己亥
(1719年)
嵩祝
蕭永藻
馬齊
王頊齡
王掞
康熙五十九年庚子
(1720年)
嵩祝
蕭永藻
馬齊
王頊齡
王掞
康熙六十年辛丑
(1721年)
嵩祝
蕭永藻
馬齊
王頊齡
王掞
康熙六十一年壬寅
(1722年)
嵩祝[237]
蕭永藻[238]
白潢[239]
馬齊[240]
王頊齡
富甯安[241]
王掞

雍正年間

雍正七年(1729年),清軍大舉征伐西北兩路,六月初十(7月5日)正式設立軍需房隆宗門內北側[242],選內閣中謹慎縝密者入值,以處理緊急軍務。旋即改稱「辦理軍需處」或「軍需處」,再改稱「辦理軍務處」[243]、「軍機房」[244]。雍正八年(1730年),始稱「軍機處」[245],以張廷玉、蔣廷錫、馬爾賽入值辦理一切事務[246],成為定製。雍正十年(1732年)三月,正式定名「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並規定諸大臣陳奏,平常事務使用奏疏,經由通政司遞上,交給內閣擬旨處理;重要事情使用奏摺,經由奏事處遞上,交給軍機處擬旨,皇帝親自閱覽,朱筆批示處理。從此以後,內閣權力向軍機處轉移,變成辦理例行事務的機構,一切機密大政均歸於軍機處辦理[247]。大學士必須充當軍機大臣後,才可以參與處理國家政務[248]

年代 中和殿大學士 保和殿大學士 文華殿大學士 武英殿大學士 文淵閣大學士 東閣大學士 協辦大學士
雍正元年癸卯
(1723年)
馬齊[249] 嵩祝
蕭永藻
白潢
張鵬翮[250]
馬齊[251]
王頊齡[252]
富甯安
王掞[253] 徐元夢[254]
雍正二年甲辰
(1724年)
馬齊 嵩祝
蕭永藻
白潢
張鵬翮
王頊齡
富甯安
徐元夢
田從典[255]
雍正三年乙巳
(1725年)
馬齊 嵩祝
蕭永藻
白潢[256]
張鵬翮[257]
田從典[258]
朱軾[259]
王頊齡[260]
富甯安
高其位[261] 徐元夢
田從典[262]
張廷玉[263]
雍正四年丙午
(1726年)
馬齊 嵩祝
蕭永藻
田從典
朱軾[264]
富甯安[265] 高其位[266]
張廷玉[267]
徐元夢[268]
張廷玉[269]
雍正五年丁未
(1727年)
馬齊 嵩祝[270]
張廷玉[271]
蕭永藻[272]
田從典
朱軾
富甯安[273] 張廷玉[274]
遜柱[275]
遜柱[276]
雍正六年戊申
(1728年)
馬齊
張廷玉[277]
張廷玉[278]
田從典[279]
朱軾
富甯安[280]
馬爾賽[281]
遜柱
蔣廷錫[282]
尹泰[283]
陳元龍[284]
雍正七年己酉
(1729年)
馬齊
張廷玉[285]
朱軾 馬爾賽 遜柱
蔣廷錫[286]
陳元龍[287]
尹泰[288]
雍正八年庚戌
(1730年)
馬齊[289]
張廷玉
朱軾[290] 馬爾賽 遜柱
蔣廷錫
陳元龍
尹泰
雍正九年辛亥
(1731年)
馬齊
張廷玉[291]
朱軾 馬爾賽[292] 遜柱
蔣廷錫[293]
陳元龍
尹泰
雍正十年壬子
(1732年)
馬齊
張廷玉
鄂爾泰[294]
朱軾 馬爾賽[295] 遜柱
蔣廷錫[296]
陳元龍
尹泰 福敏[297]
雍正十一年
(1733年)
馬齊
張廷玉
鄂爾泰
朱軾
嵇曾筠[298]
遜柱[299]
陳元龍[300]
尹泰 福敏
彭維新[301]
雍正十二年甲寅
(1734年)
馬齊
張廷玉
鄂爾泰
朱軾
嵇曾筠
尹泰 福敏
三泰[302]
徐本[303]
雍正十三年乙卯
(1735年)
馬齊[304]
張廷玉[305]
鄂爾泰[306]
朱軾
嵇曾筠
查郎阿[307]
邁柱[308] 尹泰 福敏
巴泰[309]
三泰
徐本

乾隆年間

乾隆帝即位後,以「寬勐相濟」理念施政,先後平定新疆蒙古,並大興文字獄、編寫《四庫全書》。還使四川貴州等地繼續改土歸流,人口不斷增加,在乾隆末年時突破了三億大關,約占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統治期間與康熙雍正三朝合稱「康雍乾盛世」。乾隆在位後期,寵信和珅等奸臣,貪污腐敗之風盛行。清朝統治出現危機,各地發生民變。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禪位於子顒琰,為太上皇,但依然「訓政」,在宮內仍然沿用乾隆年號,為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直至嘉慶四年(1799年)駕崩。

乾隆十三年十二月初四(1749年1月22日),定內閣大學士以三殿三閣(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體仁閣)系銜,共四員,滿漢各二員。保和殿系銜,自乾隆三十五年傅恆死後,即未再授。五十八年(1793年),罷大學士兼各部尚書虛銜。

年代 中和殿大學士 保和殿大學士 文華殿大學士 武英殿大學士 文淵閣大學士 東閣大學士 體仁閣大學士 協辦大學士
乾隆元年丙辰
(1736年)
鄂爾泰
張廷玉
查郎阿
朱軾[310]
嵇曾筠[311]
邁柱 尹泰
徐本[312]
未設 福敏
三泰
徐本[312]
乾隆二年丁巳
(1737年)
鄂爾泰[313]
張廷玉[314]
查郎阿
嵇曾筠
邁柱[315] 尹泰
徐本[316]
福敏
三泰
乾隆三年戊午
(1738年)
鄂爾泰
張廷玉
查郎阿
嵇曾筠[317]
福敏[318] 尹泰[319]
徐本
福敏[320]
三泰
乾隆四年己未
(1739年)
鄂爾泰[321]
張廷玉[322]
查郎阿[323] 福敏[324] 趙國麟[325] 徐本[326] 訥親[327]
三泰
乾隆五年庚申
(1740年)
鄂爾泰
張廷玉
查郎阿 福敏 趙國麟 徐本 訥親
三泰
乾隆六年辛酉
(1741年)
鄂爾泰
張廷玉
查郎阿 福敏 趙國麟[328]
陳世倌[329]
徐本 訥親
三泰
乾隆七年壬戌
(1742年)
鄂爾泰
張廷玉
查郎阿 福敏 陳世倌 徐本 訥親
三泰
乾隆八年癸亥
(1743年)
鄂爾泰
張廷玉
查郎阿 福敏 陳世倌[330] 徐本 訥親
三泰
史貽直[331]
乾隆九年甲子
(1744年)
鄂爾泰
張廷玉
查郎阿 福敏 陳世倌
史貽直[332]
徐本[333] 訥親
三泰
史貽直[334]
劉於義[335]
乾隆十年乙丑
(1745年)
鄂爾泰[336]
張廷玉
訥親[337]
查郎阿
慶復[338]
福敏[339] 陳世倌[340]
史貽直[341]
訥親[342]
三泰[343]
劉於義
高斌[344]
乾隆十一年丙寅
(1746年)
訥親
張廷玉
查郎阿
慶復
陳世倌
史貽直
高斌
劉於義
乾隆十二年丁卯
(1747年)
訥親
張廷玉
查郎阿[345]
慶復[346]
來保[347] 陳世倌
史貽直
高斌[348]
高斌[349]
劉於義
來保[350]
乾隆十三年戊辰
(1748年)
十二月裁撤 訥親[351]
張廷玉[352]
傅恆[353]
來保[354][355] 陳世倌[356]
史貽直[357]
高斌[358]
十二月設 阿克敦[359]
傅恆[360]
劉於義[361]
陳大受[362]
尹繼善[363]
乾隆十四年己巳
(1749年)
裁撤 傅恆[364]
張廷玉[365]
來保[366] 來保[367] 史貽直[368] 阿克敦[369]
陳大受[370]
汪由敦[371]
梁詩正[372]
乾隆十五年庚午
(1750年)
傅恆 來保 史貽直 張允隨[373] 阿克敦
陳大受[374]
梁詩正
乾隆十六年辛未
(1751年)
傅恆 來保 史貽直
陳世倌[375]
張允隨[376] 阿克敦
梁詩正
乾隆十七年壬申
(1752年)
傅恆 來保 史貽直
陳世倌
阿克敦
梁詩正[377]
孫嘉淦[378]
乾隆十八年癸酉
(1753年)
傅恆 來保 史貽直
陳世倌
阿克敦
孫嘉淦[379]
蔣溥[380]
乾隆十九年甲戌
(1754年)
傅恆 來保[381] 史貽直
陳世倌
阿克敦
蔣溥
乾隆二十年乙亥
(1755年)
傅恆[382] 來保 黃廷桂[383] 史貽直[384]
陳世倌
阿克敦[385]
蔣溥
達勒當阿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
(1756年)
傅恆 來保 黃廷桂 陳世倌 達勒當阿[386]
鄂彌達[387]
蔣溥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
(1757年)
傅恆 來保 黃廷桂 陳世倌[388]
史貽直[389]
鄂彌達[390]
蔣溥
乾隆二十三年戊寅
(1758年)
傅恆 來保 黃廷桂[391] 史貽直
陳世倌[392]
鄂彌達
蔣溥
乾隆二十四年己卯
(1759年)
傅恆 來保 黃廷桂[393]
蔣溥[394]
史貽直 鄂彌達
蔣溥[395]
劉統勳[396]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
(1760年)
傅恆 來保 蔣溥 史貽直 鄂彌達
劉統勳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
(1761年)
傅恆 來保 蔣溥[397] 史貽直 劉統勳[398] 鄂彌達[399]
劉統勳[400]
兆惠[401]
梁詩正[402]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
(1762年)
傅恆 來保 史貽直 劉統勳 兆惠
梁詩正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
(1763年)
傅恆 來保 史貽直[403] 劉統勳
梁詩正[404]
楊廷璋[405] 兆惠
梁詩正[406]
劉綸[407]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
(1764年)
傅恆 來保[408]
尹繼善[409]
劉統勳
楊應琚[410]
楊廷璋[411] 兆惠[412]
阿里袞[413]
劉綸
陳宏謀[414]
乾隆三十年乙酉
(1765年)
傅恆 尹繼善 劉統勳
楊應琚
阿里袞
劉綸[415]
莊有恭[416]
陳宏謀
乾隆三十一年丙戌
(1766年)
傅恆 尹繼善 劉統勳
楊應琚
阿里袞
莊有恭[417]
陳宏謀
乾隆三十二年丁亥
(1767年)
傅恆 尹繼善 劉統勳
楊應琚[418]
陳宏謀[419]
阿里袞
陳宏謀[420]
劉綸[421]
乾隆三十三年戊子
(1768年)
傅恆[422] 尹繼善 劉統勳
陳宏謀
阿里袞[423]
劉綸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
(1769年)
傅恆 尹繼善 劉統勳
陳宏謀
阿里袞[424]
官保[425]
劉綸
乾隆三十五年庚寅
(1770年)
傅恆[426] 尹繼善 阿爾泰[427] 劉統勳
陳宏謀
官保
劉綸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
(1771年)
尹繼善[428]
高晉[429]
阿爾泰[430]
溫福[431]
劉綸[432] 劉統勳
陳宏謀[433]
官保
劉綸[434]
于敏中[435]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
(1772年)
高晉 溫福 劉綸 劉統勳 官保
于敏中
乾隆三十八年癸巳
(1773年)
高晉
于敏中[436]
溫福[437]
舒赫德[438]
李侍堯[439]
劉綸[440] 劉統勳[441] 官保[442]
于敏中[443]
程景伊[444]
乾隆三十九年甲午
(1774年)
高晉
于敏中
舒赫德
李侍堯
官保
程景伊
乾隆四十年乙未
(1775年)
高晉
于敏中
舒赫德
李侍堯
官保
程景伊
乾隆四十一年丙申
(1776年)
高晉
于敏中
舒赫德
李侍堯
官保[445]
阿桂[446]
程景伊
乾隆四十二年丁酉
(1777年)
高晉
于敏中
舒赫德[447]
李侍堯
阿桂[448]
阿桂[449]
英廉[450]
程景伊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
(1778年)
高晉
于敏中
阿桂
李侍堯
英廉
程景伊
乾隆四十四年己亥
(1779年)
高晉[451]
于敏中[452]
阿桂
李侍堯
程景伊[453] 三寶[454] 英廉
程景伊[455]
嵇璜[456]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
(1780年)
阿桂
李侍堯[457]
程景伊[458]
嵇璜[459]
三寶
英廉[460]
英廉[461]
嵇璜[462]
永貴[463]
蔡新[464]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
(1781年)
阿桂 嵇璜 三寶
英廉
永貴
蔡新
乾隆四十七年壬寅
(1782年)
阿桂 嵇璜[465] 三寶
英廉[466]
永貴
蔡新
乾隆四十八年癸卯
(1783年)
蔡新[467] 阿桂 嵇璜 三寶
英廉[468]
永貴[469]
蔡新[470]
伍彌泰[471]
梁國治[472]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
(1784年)
蔡新 阿桂 嵇璜 三寶[473]
伍彌泰[474]
伍彌泰[475]
和珅[476]
梁國治
乾隆五十年乙巳
(1785年)
蔡新[477] 阿桂 嵇璜 伍彌泰
梁國治[478]
和珅
梁國治[479]
劉墉[480]
乾隆五十一年丙午
(1786年)
和珅[481] 阿桂 嵇璜 伍彌泰[482]
梁國治[483]
和珅[484]
福康安[485]
劉墉
乾隆五十二年丁未
(1787年)
和珅 阿桂 嵇璜 王傑[486] 福康安[487]
劉墉
乾隆五十三年戊申
(1788年)
和珅 阿桂 嵇璜 王傑 福康安[488]
劉墉
乾隆五十四年己酉
(1789年)
和珅 阿桂 嵇璜 王傑 福康安[489]
劉墉[490]
乾隆五十五年庚戌
(1790年)
和珅 阿桂 嵇璜 王傑[491] 福康安[492]
彭元瑞[493]
乾隆五十六年辛亥
(1791年)
和珅 阿桂 嵇璜 王傑 福康安
彭元瑞[494]
孫士毅[495]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
(1792年)
和珅 阿桂
福康安[496]
嵇璜
孫士毅[497]
王傑 福康安[498]
孫士毅[499]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
(1793年)
和珅 阿桂
福康安[500]
嵇璜
孫士毅
王傑
乾隆五十九年甲寅
(1794年)
和珅 阿桂
福康安
嵇璜[501]
孫士毅[502]
王傑
乾隆六十年乙卯
(1795年)
和珅 阿桂
福康安
孫士毅 王傑

嘉慶年間

嘉慶是清仁宗顒琰在位年號。嘉慶帝在位前四年並無實權,乾隆帝死後才獨掌大權。嘉慶帝掌權後,肅清吏治,懲治貪官和珅等人。然而在位後期,貪污問題更加嚴重。嘉慶帝在位期間,正值第一次工業革命興起,清朝發生了白蓮教之亂天理教之亂,八旗生計、河道漕運等問題也日益凸顯。嘉慶帝與其子道光帝統治期間,清朝政治危機日益嚴重,史稱「嘉道中衰」。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1820年9月2日),嘉慶帝死於承德避暑山莊,遺詔傳位於次子綿寧。

年代 保和殿大學士 文華殿大學士 武英殿大學士 文淵閣大學士 東閣大學士 體仁閣大學士 協辦大學士
嘉慶元年丙辰
(1796年)
和珅 阿桂[503]
福康安[504]
孫士毅[505] 王傑
董誥[506]
嘉慶二年丁巳
(1797年)
和珅 阿桂[507] 王傑
董誥[508]
蘇凌阿[509]
劉墉[510] 保寧[511]
嘉慶三年戊午
(1798年)
和珅[512] 蘇凌阿
王傑
劉墉 保寧
嘉慶四年己未
(1799年)
和珅[513]
董誥[514]
保寧[515] 慶桂[516] 蘇凌阿[517]
王傑
劉墉[518] 保寧[519]
慶桂[520]
書麟[521]
嘉慶五年庚申
(1800年)
董誥[522] 保寧 慶桂 王傑 劉墉 書麟
嘉慶六年辛酉
(1801年)
董誥 保寧 慶桂[523] 王傑 劉墉 書麟[524]
吉慶[525]
嘉慶七年壬戌
(1802年)
董誥[526] 保寧 慶桂[527] 王傑[528] 劉墉 吉慶[529]
琳寧[530]
朱珪[531]
嘉慶八年癸亥
(1803年)
董誥 保寧 慶桂 劉墉 琳寧
朱珪
嘉慶九年甲子
(1804年)
董誥 保寧 慶桂 劉墉[532] 琳寧[533]
祿康[534]
朱珪
嘉慶十年乙丑
(1805年)
董誥 保寧 慶桂 朱珪[535] 祿康
朱珪[536]
紀昀[537]
劉權之[538]
費淳[539]
嘉慶十一年丙寅
(1806年)
董誥 保寧[540] 慶桂 祿康[541] 朱珪[542] 祿康[543]
長麟[544]
費淳
嘉慶十二年丁卯
(1807年)
董誥 慶桂 祿康 費淳[545] 長麟
費淳[546]
戴衢亨[547]
嘉慶十三年戊辰
(1808年)
董誥 慶桂 祿康 費淳 長麟
戴衢亨
嘉慶十四年己巳
(1809年)
董誥[548] 慶桂[549] 祿康[550] 費淳[551] 長麟[552]
祿康[553]
戴衢亨
嘉慶十五年庚午
(1810年)
董誥 勒保[554] 慶桂[555] 祿康[556] 戴衢亨[557] 祿康
明亮[558]
戴衢亨
劉權之[559]
嘉慶十六年辛未
(1811年)
董誥 勒保[560] 慶桂 祿康[561] 戴衢亨[562]
劉權之[563]
明亮[564]
松筠[565]
劉權之
鄒炳泰[566]
嘉慶十七年壬申
(1812年)
董誥 勒保 慶桂 劉權之 松筠
鄒炳泰
嘉慶十八年癸酉
(1813年)
董誥 勒保 慶桂[567] 松筠[568] 劉權之[569]
曹振鏞[570]
松筠
托津[571]
鄒炳泰[572]
曹振鏞[573]
百齡[574]
嘉慶十九年甲戌
(1814年)
董誥 勒保[575]
松筠[576]
松筠[577]
託津[578]
曹振鏞 托津
明亮[579]
百齡[580]
章煦[581]
嘉慶二十年乙亥
(1815年)
董誥 松筠 託津 曹振鏞 明亮
章煦
嘉慶二十一年丙子
(1816年)
董誥 松筠[582] 託津 曹振鏞 明亮
章煦
嘉慶二十二年丁丑
(1817年)
董誥[583] 松筠[584]
明亮[585]
託津[586] 曹振鏞 明亮
伯麟[587]
章煦[588]
戴均元[589]
嘉慶二十三年戊寅
(1818年)
董誥[590] 明亮 章煦[591] 託津 曹振鏞 伯麟
章煦
戴均元
嘉慶二十四年己卯
(1819年)
明亮 章煦 託津 曹振鏞 伯麟
戴均元
嘉慶二十五年庚辰
(1820年)
明亮 章煦[592]
戴均元[593]
託津 曹振鏞 伯麟
戴均元[594]
吳璥[595]

道光年間

道光清宣宗旻寧在位年號。道光帝即位後,本人力行節儉,勤於政務,並進行整頓吏治,整厘鹽政,通海運,平定張格爾之亂,嚴禁鴉片,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然而清朝已經積重難反,國勢進一步衰落。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則徐進行虎門銷煙,次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由於道光帝戰守無策,時和時戰,再加上武器裝備上的差距,清朝戰敗於英國,並與英人簽訂近代中國的首條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及開放五口通商,被視為中國近代史的開始。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道光帝在圓明園去世,遺詔傳位於四子奕詝。

年代 保和殿大學士 文華殿大學士 武英殿大學士 文淵閣大學士 東閣大學士 體仁閣大學士 協辦大學士
道光元年辛巳
(1821年)
明亮[596]
曹振鏞[597]
戴均元 託津[598] 曹振鏞[599]
伯麟[600]
伯麟[601]
長齡[602]
吳璥[603]
孫玉庭[604]
道光二年壬午
(1822年)
長齡[605] 曹振鏞 戴均元 託津 伯麟[606] 長齡[607]
英和[608]
孫玉庭
道光三年癸未
(1823年)
長齡 曹振鏞 戴均元 託津 英和
孫玉庭
道光四年甲申
(1824年)
長齡 曹振鏞 戴均元[609] 託津 孫玉庭[610] 英和
孫玉庭[611]
蔣攸銛[612]
道光五年乙酉
(1825年)
長齡 曹振鏞 託津 孫玉庭[613]
蔣攸銛[614]
英和
蔣攸銛[615]
汪廷珍[616]
道光六年丙戌
(1826年)
長齡 曹振鏞 託津 蔣攸銛 英和
汪廷珍
道光七年丁亥
(1827年)
長齡[617] 曹振鏞[618] 託津[619] 蔣攸銛[620] 英和[621]
富俊[622]
汪廷珍[623]
盧蔭溥[624]
道光八年戊子
(1828年)
長齡[625] 曹振鏞[626] 託津 蔣攸銛[627] 富俊
盧蔭溥
道光九年己丑
(1829年)
長齡 曹振鏞[628] 託津 蔣攸銛 富俊
盧蔭溥
道光十年庚寅
(1830年)
長齡 曹振鏞 託津[629] 蔣攸銛[630]
盧蔭溥[631]
富俊
盧蔭溥[632]
李鴻賓[633]
道光十一年辛卯
(1831年)
長齡[634] 曹振鏞 託津[635]
富俊[636]
盧蔭溥 富俊[637]
文孚[638]
李鴻賓
道光十二年壬辰
(1832年)
長齡 曹振鏞 富俊 盧蔭溥 文孚
李鴻賓[639]
阮元[640]
道光十三年癸巳
(1833年)
長齡 曹振鏞 富俊 盧蔭溥[641]
潘世恩[642]
文孚
阮元
道光十四年甲午
(1834年)
長齡 曹振鏞 富俊[643]
文孚[644]
潘世恩 文孚[645]
穆彰阿[646]
阮元
道光十五年乙未
(1835年)
長齡[647] 曹振鏞[648] 文孚[649][650] 文孚
潘世恩[651][652]
潘世恩
阮元[653]
穆彰阿[654]
阮元
王鼎[655]
道光十六年丙申
(1836年)
長齡 穆彰阿[656] 文孚[657] 潘世恩 阮元 穆彰阿[658]
琦善[659]
王鼎
道光十七年丁酉
(1837年)
長齡 穆彰阿 潘世恩[660] 阮元 琦善
王鼎
道光十八年戊戌
(1838年)
長齡[661]
穆彰阿[662]
穆彰阿[663]
潘世恩[664]
琦善[665] 潘世恩[666]
王鼎[667]
阮元[668] 琦善
伊裡布[669]
王鼎[670]
湯金釗[671]
道光十九年己亥
(1838年)
穆彰阿 潘世恩 琦善 王鼎 伊裡布
湯金釗
道光二十年庚子
(1838年)
穆彰阿 潘世恩 琦善 王鼎[672] 伊裡布
湯金釗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
(1841年)
穆彰阿 潘世恩 琦善[673]
寶興[674]
王鼎[675] 伊裡布[676]
奕經[677]
湯金釗[678]
卓秉恬[679]
道光二十二年壬寅
(1842年)
穆彰阿 潘世恩 寶興 王鼎[680] 奕經[681]
敬徵[682]
卓秉恬
道光二十三年癸卯
(1843年)
穆彰阿 潘世恩 寶興 敬徵
卓秉恬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
(1844年)
穆彰阿 潘世恩 寶興 卓秉恬[683] 敬徵
卓秉恬[684]
陳官俊[685]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
(1845年)
穆彰阿 潘世恩 寶興 卓秉恬[686] 敬徵[687]
耆英[688]
陳官俊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
(1846年)
穆彰阿 潘世恩 寶興[689] 卓秉恬 耆英
陳官俊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
(1847年)
穆彰阿 潘世恩 寶興 卓秉恬 耆英
陳官俊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
(1848年)
穆彰阿 潘世恩[690] 寶興[691]
耆英[692]
卓秉恬 耆英[693]
琦善[694]
陳官俊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
(1849年)
穆彰阿 潘世恩 耆英 卓秉恬 琦善
陳官俊[695]
祁寯藻[696]
道光三十年庚戌
(1850年)
穆彰阿[697] 潘世恩[698]
卓秉恬[699]
耆英[700] 卓秉恬[701]
祁寯藻[702]
琦善
賽尚阿[703]
祁寯藻[704]
杜受田[705]

咸豐年間

咸豐清文宗奕詝在位年號。咸豐帝即位後勤於政事,對朝政進行大幅度改革。然而此時,清朝在內發生太平天國運動,在外發生第二次鴉片戰爭,最後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清朝以簽定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收場。隨後為扭轉內外交困的局面,清朝開始洋務運動。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咸豐帝崩於承德避暑山莊,遺詔以皇子載淳即位。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御前大臣景壽、協辦大學士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人為贊襄政務八大臣。此後,慈禧太后慈安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祺祥政變,開啟了慈禧太后統治清朝的歷史。

年代 保和殿大學士 文華殿大學士 武英殿大學士 文淵閣大學士 東閣大學士 體仁閣大學士 協辦大學士
咸豐元年辛亥
(1851年)
賽尚阿[706] 卓秉恬 祁寯藻[707] 琦善[708]
裕誠[709]
杜受田[710]
咸豐二年壬子
(1852年)
賽尚阿[711]
裕誠[712]
卓秉恬[713] 裕誠[714]
訥爾經額[715]
祁寯藻[716] 訥爾經額
禧恩[717]
杜受田[718]
賈楨[719]
咸豐三年癸丑
(1853年)
裕誠 卓秉恬 訥爾經額[720] 祁寯藻 賈楨
咸豐四年甲寅
(1854年)
裕誠 卓秉恬 祁寯藻[721]
賈楨[722]
賈楨[723]
咸豐五年丁卯
(1855年)
裕誠 卓秉恬[724]
賈楨[725]
文慶[726] 賈楨[727]
葉名琛[728]
文慶[729]
桂良[730]
葉名琛[731]
彭蘊章[732]
咸豐六年丙辰
(1856年)
裕誠 文慶[733]
賈楨[734]
文慶[735]
彭蘊章[736]
桂良[737] 葉名琛 桂良
柏葰[738]
彭蘊章
翁心存[739]
咸豐七年丁巳
(1857年)
裕誠 彭蘊章 桂良 葉名琛[740] 柏葰
翁心存
咸豐八年戊午
(1858年)
裕誠[741]
桂良[742]
彭蘊章[743] 彭蘊章[744]
柏葰[745]
瑞麟[746]
桂良[747] 翁心存[748] 柏葰[749]
官文[750]
翁心存[751]
周祖培[752]
咸豐九年己未
(1859年)
桂良 彭蘊章 瑞麟[753] 翁心存[754]
賈楨[755]
官文
周祖培
咸豐十年庚申
(1860年)
桂良 彭蘊章[756] 瑞麟[757]
官文[758]
賈楨
周祖培[759]
官文
肅順[760]
周祖培[761]
咸豐十一年辛酉
(1861年)
桂良 賈楨[762] 官文[763] 賈楨[764]
周祖培[765]
肅順[766]

同治年間

同治清穆宗載淳在位年號,其在位初期由慈禧太后慈安太后垂簾聽政,之後大權逐步滑入慈禧太后之手。在此期間,清朝鎮壓太平天國捻軍等各地民變,並大力開展洋務運動,清朝一時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親政,次年十二月初五(公曆1875年1月12日)崩於紫禁城養心殿。由於同治帝無子,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即位,兩宮皇太后繼續垂簾聽政。

年代 保和殿大學士 文華殿大學士 武英殿大學士 文淵閣大學士 東閣大學士 體仁閣大學士 協辦大學士
同治元年壬戌
(1862年)
桂良[767]
官文[768]
賈楨 官文[769]
倭仁[770]
周祖培[771] 麟魁[772]
倭仁[773]
瑞常[774]
曾國藩[775]
同治二年癸亥
(1863年)
官文 賈楨 倭仁 周祖培 瑞常
曾國藩
同治三年甲子
(1864年)
官文[776] 賈楨 倭仁 周祖培 瑞常
曾國藩[777]
同治四年乙丑
(1865年)
官文 賈楨 倭仁 周祖培 瑞常
曾國藩
同治五年丙寅
(1866年)
官文 賈楨 倭仁 周祖培 瑞常
曾國藩
同治六年丁卯
(1867年)
官文 賈楨 倭仁 周祖培[778]
曾國藩[779]
瑞常
曾國藩[780]
駱秉章[781]
同治七年戊辰
(1868年)
官文 賈楨[782]
曾國藩[783]
倭仁 曾國藩[784]
朱鳳標[785]
瑞常
朱鳳標[786]
李鴻章[787]
同治八年己巳
(1869年)
官文 曾國藩 倭仁 朱鳳標 瑞常
李鴻章
同治九年庚午
(1870年)
官文 曾國藩 倭仁 朱鳳標 瑞常
李鴻章
同治十年辛未
(1871年)
官文[788]
倭仁[789]
瑞常[790]
曾國藩 倭仁
瑞常[791]
瑞麟[792]
朱鳳標 瑞常[793]
文祥[794]
李鴻章
同治十一年壬申
(1872年)
瑞常[795]
瑞麟[796]
曾國藩[797]
李鴻章[798]
瑞麟[799]
單懋謙[800]
朱鳳標[801]
文祥[802]
文祥[803]
全慶[804]
李鴻章[805]
單懋謙[806]
同治十二年癸酉
(1873年)
瑞麟 李鴻章 單懋謙 文祥 全慶[807]
左宗棠[808]
同治十三年甲戌
(1874年)
瑞麟[809]
李鴻章[810]
李鴻章[811]
文祥[812]
單懋謙[813] 左宗棠[814] 文祥[815]
寶鋆[816]
寶鋆[817]
左宗棠[818]

光緒年間

光緒清德宗載湉在位年號。 因同治帝無子,被兩宮皇太后立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崩逝後由慈禧太后一人垂簾。在此之後,發生中法戰爭。光緒十五年(1889年),光緒帝親政,實際上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緒二十年(1894年),發生中日甲午戰爭,以清朝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告終。隨後,列強紛紛在中國劃定勢力範圍。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光緒帝實行戊戌變法,但卻受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鎮壓,從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此後又發生八國聯軍侵華,清朝被迫簽訂《辛丑條約》,內外危機進一步加重。為緩解危機,慈禧太后不得不開展清末新政預備立憲等措施。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遭毒殺,次日慈禧太后亦崩。

年代 保和殿大學士 文華殿大學士 武英殿大學士 文淵閣大學士 東閣大學士 體仁閣大學士 協辦大學士
光緒元年乙亥
(1875年)
李鴻章 文祥 左宗棠 寶鋆 英桂[819]
沉桂芬[820]
光緒二年丙子
(1876年)
李鴻章 文祥[821] 左宗棠 寶鋆 英桂
沉桂芬
光緒三年丁丑
(1877年)
李鴻章 寶鋆[822] 左宗棠 寶鋆[823]
英桂[824]
英桂[825]
載齡[826]
沉桂芬
光緒四年戊寅
(1878年)
李鴻章 寶鋆 左宗棠 英桂[827]
載齡[828]
載齡
全慶[829]
沉桂芬
光緒五年己卯
(1879年)
李鴻章 寶鋆 左宗棠 載齡 全慶
沉桂芬
光緒六年庚辰
(1880年)
李鴻章 寶鋆 左宗棠 載齡[830]
全慶[831]
全慶[832]
靈桂[833]
沉桂芬
光緒七年辛巳
(1881年)
李鴻章 寶鋆 左宗棠 全慶[834]
靈桂[835]
靈桂[836]
文煜[837]
沉桂芬[838]
李鴻藻[839]
光緒八年壬午
(1882年)
李鴻章 寶鋆 左宗棠 靈桂 文煜
李鴻藻
光緒九年癸未
(1883年)
李鴻章 寶鋆 左宗棠 靈桂 文煜
李鴻藻
光緒十年甲申
(1884年)
李鴻章 寶鋆[840]
文煜[841]
靈桂[842]
左宗棠 靈桂[843]
額勒和布[844]
文煜
額勒和布[845]
恩承[846]
李鴻藻[847]
閻敬銘[848]
光緒十一年乙酉
(1885年)
李鴻章 靈桂[849]
額勒和布[850]
左宗棠[851]
閻敬銘[852]
額勒和布[853]
恩承[854]
恩承[855]
福錕[856]
閻敬銘[857]
張之萬[858]
光緒十二年丙戌
(1886年)
李鴻章 額勒和布 閻敬銘 恩承 福錕
張之萬
光緒十三年丁亥
(1887年)
李鴻章 額勒和布 閻敬銘 恩承 福錕
張之萬
光緒十四年戊子
(1888年)
李鴻章 額勒和布 閻敬銘[859] 恩承 福錕
張之萬
光緒十五年己丑
(1889年)
李鴻章 額勒和布[860] 恩承[861] 恩承[862]
張之萬[863]
福錕[864]
張之萬[865]
徐桐[866]
光緒十六年庚寅
(1890年)
李鴻章 額勒和布 恩承 張之萬 福錕
徐桐
光緒十七年辛卯
(1891年)
李鴻章 額勒和布 恩承 張之萬 福錕
徐桐
光緒十八年壬辰
(1892年)
李鴻章 額勒和布 恩承[867]
張之萬[868]
張之萬[869]
福錕[870]
福錕[871]
麟書[872]
徐桐
光緒十九年癸巳
(1893年)
李鴻章 額勒和布 張之萬 福錕 麟書
徐桐
光緒二十年甲午
(1894年)
李鴻章[873] 額勒和布 張之萬 福錕 麟書
徐桐
光緒二十一年乙未
(1895年)
李鴻章[874] 額勒和布 麟書[875] 張之萬 福錕[876] 麟書[877]
崑岡[878]
徐桐
光緒二十二年丙申
(1896年)
李鴻章 額勒和布[879]
麟書[880]
麟書[881] 崑岡[882]
張之萬[883]
崑岡[884]
徐桐[885]
崑岡[886]
徐桐[887]
榮祿[888]
李鴻藻[889]
光緒二十三年丁酉
(1897年)
李鴻章 麟書 崑岡 徐桐 榮祿
李鴻藻[890]
翁同龢[891]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
(1898年)
李鴻章 麟書[892] 榮祿[893] 崑岡 徐桐 榮祿
剛毅[894]
翁同龢[895]
孫家鼐[896]
光緒二十五年己亥
(1899年)
李鴻章[897] 榮祿 崑岡 徐桐 剛毅
孫家鼐[898]
王文韶[899]
光緒二十六年庚子
(1900年)
李鴻章[900] 榮祿 崑岡 徐桐[901]
王文韶[902]
剛毅[903]
崇禮[904]
王文韶[905]
徐郙[906]
光緒二十七年辛丑
(1901年)
李鴻章[907]
榮祿[908]
榮祿[909]
王文韶[910]
崑岡[911] 王文韶[912]
孫家鼐[913]
崇禮
徐郙
光緒二十八年壬寅
(1902年)
榮祿 王文韶 崑岡 孫家鼐 崇禮
徐郙
光緒二十九年癸卯
(1903年)
榮祿[914] 王文韶[915] 崑岡[916]
王文韶[917]
崇禮[918]
崑岡[919]
崇禮[920]
孫家鼐[921]
孫家鼐[922]
敬信[923]
崇禮[924]
敬信[925]
裕德[926]
徐郙
光緒三十年甲辰
(1904年)
王文韶 崇禮 孫家鼐 敬信[927]
裕德[928]
裕德[929]
世續[930]
徐郙
光緒三十一年乙巳
(1905年)
王文韶 崇禮[931]
孫家鼐[932]
孫家鼐[933]
裕德[934]
世續[935]
裕德[936]
世續[937]
那桐[938]
世續[939]
那桐[940]
榮慶[941]
徐郙
光緒三十二年丙午
(1906年)
王文韶 孫家鼐 世續 那桐 榮慶
徐郙[942]
瞿鴻禨[943]
光緒三十三年丁未
(1907年)
王文韶[944]
孫家鼐[945]
孫家鼐[946]
世續[947]
世續[948]
那桐[949]
那桐[950]
張之洞[951]
榮慶
瞿鴻禨[952]
張之洞[953]
鹿傳霖[954]
光緒三十四年戊申
(1908年)
孫家鼐 世續 那桐 張之洞 榮慶
鹿傳霖

宣統年間

宣統為中國清朝第十二位皇帝、末代皇帝溥儀的年號,溥儀為清宣宗曾孫、醇親王載灃之子,即位時年僅三歲,以其父載灃為監國攝政王。在此期間,清朝立憲運動聲勢愈發浩大,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也在國內頻頻發動暴動。宣統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8日),清政府宣布實行責任內閣制,大學士另外在翰林院排列次序[955]。同年八月十九日(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全國各地紛紛響應,清朝統治土崩瓦解。十一月十三日(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滅亡。

年代 保和殿大學士 文華殿大學士 武英殿大學士 文淵閣大學士 東閣大學士 體仁閣大學士 協辦大學士
宣統元年己酉
(1909年)
世續 孫家鼐[956] 世續[957]
那桐[958]
那桐[959]
鹿傳霖[960]
張之洞[961]
鹿傳霖[962]
陸潤庠[963]
榮慶
鹿傳霖[964]
陸潤庠[965]
戴鴻慈[966]
宣統二年庚戌
(1910年)
世續 那桐 鹿傳霖[967]
陸潤庠[968]
陸潤庠[969]
徐世昌[970]
榮慶
戴鴻慈[971]
徐世昌[972]
李殿林[973]
宣統三年辛亥
(1911年)
世續[974] 那桐[975] 陸潤庠[976] 徐世昌[977] 榮慶[978]
李殿林[979]

民國六年(1917年),張勳復辟,改元宣統九年。7月2日,清廷授瞿鴻禨升允為大學士。7月4日,授張人駿周馥為協辦大學士。7月6日,諭徐世昌太傅大學士輔政。7月12日,復辟失敗[980]

相關條目

注釋

  1. 《清史稿》(卷114):「初,天聰二年,建文館,命儒臣分直。十年,更名內三院。曰國史,曰秘書,曰弘文。始亦沿承政名,後各置大學士一人。」
  2. 《清史稿》(卷174):「剛林五月授內國史院大學士。」
  3. 《清史稿》(卷174):「范文程五月授內秘書院大學士。」
  4. 《清史稿》(卷174):「鮑承先五月授內秘書院大學士。」
  5. 《清史稿》(卷174):「希福五月授內弘文院大學士。」
  6. 《清史稿》(卷174):「鮑承先七月改吏部右參政。」
  7. 《清史稿》(卷174):「洪承疇六月丁巳仍以太子太保兼副都御史同內院官佐理機務,為內秘書院大學士。」
  8. 《清史稿》(卷174):「希福八月辛酉革。」
  9. 《清史稿》(卷174):「馮銓五月辛丑以書徵。」
  10.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2頁:「謝陞,八,壬午,廿七,9.27;明大學士投降授。」
  11. 《清史稿》(卷174):「洪承疇閏六月招撫南方,總督軍務。」
  12.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2頁:「甯(寧)完我,五,丁未,廿六,6.19,;弘文學士遷。」
  13. 《清史稿》(卷174):「祁充格二月己巳為內弘文院大學士。」
  14.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2頁:「李建泰,三,庚子,十七,4.13,;明大學士投降授。十二,丙午,廿八,2.13;革。(七年殺)」
  15. 《清史稿》(卷174):「謝陞正月癸卯卒。」
  16. 《清史稿》(卷174):「宋權正月戊辰為內翰林國史院大學士。」
  17. 《清史稿》(卷174):「洪承疇十月命回內院。」
  18. 《清史稿》(卷174):「洪承疇加少傅兼太子太傅。」
  19. 《清史稿》(卷174):「剛林閏二月乙亥坐與睿王謀逆,棄市。」
  20.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5頁:「宋權,休。(九年死,文康)」
  21. 《清史稿》(卷174):「寧完我三月己丑轉內國史院大學士。」
  22.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5頁:「陳泰,三,己丑;吏尚(吏部尚書)遷。七,戊子,十三,8.28;革。」
  23.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5頁:「雅泰,七,戊子;吏右(吏部右侍郎)遷。十月死。」
  24. 《清史稿》(卷174):「額色黑十月丁巳為內翰林國史院大學士。」
  25. 《清史稿》(卷174):「范文程閏二月乙亥革留。」
  26. 《清史稿》(卷174):「洪承疇閏二月戊辰管左都御史事。」
  27. 《清史稿》(卷174):「馮銓閏二月乙亥致仕。」
  28.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5頁:「寧完我,三,己丑,改國史。」
  29. 《清史稿》(卷174):「祁充格閏二月乙亥坐與睿王謀逆,棄市。」
  30. 《清史稿》(卷174):「希福三月己丑為內弘文院大學士。」
  31. 《清史稿》(卷174):「陳名夏七月己亥為內翰林弘文院大學士。」
  32.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5頁:「李率泰,三,己丑;吏右(吏部右侍郎)遷。七,戊子;革。」
  33. 《清史稿》(卷174):「洪承疇五月母憂,仍入直。」
  34. 《清史稿》(卷174):「希福十一月卒。」
  35.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6頁:「陳名夏,正,壬午,十,2.18;革。」
  36. 《清史稿》(卷174):「陳之遴二月辛酉為內翰林弘文院大學士。」
  37. 《清史稿》(卷174):「張端閏六月丙寅為內翰林國史院大學士。」
  38. 《清史稿》(卷174):「洪承疇正月丁丑調內翰林弘文院大學士。五月乙酉,升太保兼太子太師、內國史院、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
  39. 《清史稿》(卷174):「陳名夏正月丁丑調內翰林秘書院大學士。二月丁未,署吏部尚書。」
  40. 《清史稿》(卷174):「成克鞏閏六月丙寅為內翰林秘書院大學士。」
  41. 《清史稿》(卷174):「陳之遴二月丁未仍以太子太保調戶部尚書。」
  42.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6頁:「洪承疇,正,丁丑,秘書改。」
  43. 《清史稿》(卷174):「馮銓三月癸巳仍以弘文院大學士原官。」
  44. 《清史稿》(卷174):「高爾儼仍以太子太保為內翰林弘文院大學士。三月戊子,疾假。六月丁酉,病休。」
  45. 《清史稿》(卷174):「劉正宗閏六月丙寅為內翰林弘文院大學士。十一月丙辰,加太子太保管吏部尚書。」
  46. 《清史稿》(卷174):「圖海四月丁未為內翰林弘文院大學士。」
  47. 《清史稿》(卷174):「呂宮十二月為內翰林弘文院大學士。」
  48. 《清史稿》(卷174):「寧完我八月壬午加太子太保。」
  49. 《清史稿》(卷174):「張端予告,六月卒。」
  50. 《清史稿》(卷174):「額色黑八月壬午加太子太保。」
  51. 《清史稿》(卷174):「金之俊二月丙寅為內翰林國史院大學士。」
  52. 《清史稿》(卷174):「蔣赫德三月庚寅為內翰林國史院大學士。」
  53. 《清史稿》(卷174):「黨崇雅五月丙午為內翰林國史院大學士。」
  54. 《清史稿》(卷174):「范文程八月壬午加少保兼太子太保。九月己丑,太傅兼太子太師。病解。」
  55. 《清史稿》(卷174):「陳名夏三月辛丑棄市。」
  56. 《清史稿》(卷174):「成克鞏五月乙巳降二級。」
  57. 《清史稿》(卷174):「王永吉四月丁亥為內翰林秘書院大學士。八月甲戌,革調。」
  58. 《清史稿》(卷174):「傅以漸八月庚辰為內翰林秘書院大學士。」
  59. 《清史稿》(卷174):「馮銓五月乙巳降三級。」
  60. 《清史稿》(卷174):「呂宮五月乙巳降二級。」
  61. 《清史稿》(卷174):「寧完我二月辛酉加少保兼太子太保。」
  62. 《清史稿》(卷174):「金之俊四月乙卯加少傅兼太子太傅。」
  63. 《清史稿》(卷174):「蔣赫德二月辛酉加太子太保。」
  64. 《清史稿》(卷174):「黨崇雅二月丁巳加太保兼太子太傅,病免。」
  65. 《清史稿》(卷174):「王永吉二月庚辰為內翰林國史院大學士。」
  66. 《清史稿》(卷174):「成克鞏二月辛酉加太子太保。」
  67. 《清史稿》(卷174):「傅以漸二月辛酉加太子太保。」
  68. 《清史稿》(卷174):「車克二月辛酉加少保兼太子太保。」
  69. 《清史稿》(卷174):「劉正宗四月乙卯加少保兼太子太保。」
  70. 《清史稿》(卷174):「馮銓四月乙卯加少師兼太子太師。」
  71. 《清史稿》(卷174):「陳之遴二月庚辰為內翰林弘文院大學士。四月乙卯,加少保兼太子太保。」
  72. 《清史稿》(卷174):「圖海二月辛酉加太子太保。」
  73. 《清史稿》(卷174):「呂宮二月辛酉加太子太保。二月壬戌,以太子太保病解。」
  74. 《清史稿》(卷174):「巴哈納二月辛酉加太保兼太子太保。五月庚子,為內翰林弘文院大學士。」
  75. 《清史稿》(卷174):「車克六月辛巳兼管戶部尚書事。」
  76. 《清史稿》(卷174):「馮銓二月乙卯加太保兼太子太師致仕。」
  77. 《清史稿》(卷174):「陳之遴三月乙未革,以原官發往盛京。十月癸卯,着回京入旗。」
  78. 《清史稿》(卷174):「寧完我九月己未以原銜少傅兼太子太傅、大學士致仕。」
  79. 《清史稿》(卷174):「王永吉四月辛卯降五級調用。」
  80.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9頁:「胡世安,五,癸亥,廿七,6.27;禮尚(禮部尚書)遷。」
  81.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9頁:「衛周祚,三(五),癸亥;吏尚(吏部尚書)遷。」
  82.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9頁:「李霨,五,癸亥;秘書學士遷。」
  83. 《清史稿》(卷174):「巴哈納九月甲寅改為中和殿大學士,兼管吏部尚書。」
  84. 《清史稿》(卷174):「金之俊九月甲寅改為中和殿大學士,兼管吏部尚書。」
  85. 《清史稿》(卷174):「額色黑九月甲寅改為保和殿大學士,兼管戶部尚書。」
  86. 《清史稿》(卷174):「成克鞏九月甲寅改為保和殿大學士,兼管戶部尚書。」
  87. 《清史稿》(卷174):「蔣赫德九月甲寅改為文華殿大學士,兼管禮部尚書。」
  88. 《清史稿》(卷174):「劉正宗九月甲寅改為文華殿大學士,兼管禮部尚書。」
  89. 《清史稿》(卷174):「洪承疇九月甲寅改為武英殿大學士,兼管兵部尚書。」
  90. 《清史稿》(卷174):「傅以漸九月甲寅改為武英殿大學士,兼管兵部。」
  91. 《清史稿》(卷174):「胡世安五月癸亥為內院大學士。九月甲寅改為武英殿大學士,兼管兵部尚書。」
  92. 《清史稿》(卷174):「衛周祚五月癸亥為內院大學士。九月甲寅改為文淵閣大學士,兼管刑部尚書。」
  93. 《清史稿》(卷174):「李霨五月癸亥為內院大學士。九月甲寅改為東大學士,兼管工部尚書。」
  94.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9頁。
  95.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9頁。
  96. 《清史稿》(卷174):「馮銓二月丙戌仍以原銜改兼中和殿大學士。」
  97. 《清史稿》(卷174):「胡世安閏三月壬戌病假。」
  98. 《清史稿》(卷174):「李霨五月癸酉降四級調用。九月壬申,寬免,照舊辦事。」
  99.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0頁:「圖海,閏三,甲申,廿四,5.14,革。」
  100. 《清史稿》(卷174):「成克鞏六月己亥革。十一月辛酉,仍留原任。」
  101. 《清史稿》(卷174):「蔣赫德二月病解,病痊起用。」
  102. 《清史稿》(卷174):「劉正宗六月己亥革吏部。十一月辛酉,革。」
  103. 《清史稿》(卷174):「洪承疇四月丙午致仕。」
  104. 《清史稿》(卷174):「傅以漸六月癸巳病休。」
  105. 《清史稿》(卷174):「巴哈納七月己酉為內秘書院大學士。」
  106. 《清史稿》(卷174):「金之俊七月己酉為內秘書院大學士。」
  107. 《清史稿》(卷174):「胡世安七月己酉為內秘書院大學士。十一月壬午,以原官加少師兼太子太師病休。」
  108.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1頁:「車克,七,己酉;管戶尚授。閏七,庚辰,三,8.27;改管吏尚事。」
  109. 《清史稿》(卷174):「額色黑七月己酉為內國史院大學士,九月卒。」
  110. 《清史稿》(卷174):「成克鞏七月己酉為內國史院大學士。」
  111. 《清史稿》(卷174):「衛周祚七月己酉為內國史院大學士。」
  112. 《清史稿》(卷174):「蘇納海九月癸未為內國史院大學士。」
  113. 《清史稿》(卷174):「蔣赫德七月己酉為內弘文院大學士。」
  114. 《清史稿》(卷174):「李霨七月己酉為內弘文院大學士。」
  115. 《清史稿》(卷174):「覺羅伊圖七月己酉為內弘文院大學士。」
  116. 《清史稿》(卷115):「十六年,命侍講學士張英等入直南書房。先是詔冊詞命多由院擬,至是始為西清專職。後改歸軍機處。」
  117. 《清史稿》(卷174):「金之俊八月辛丑以原官休。」
  118.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2頁:「車克,七,壬申,一,8.14;管吏尚事回院。」
  119.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2頁:「成克鞏,十、壬寅、二、11.12;國史改。」
  120. 《清史稿》(卷174):「成克鞏十月壬寅遷內秘書院大學士。」
  121. 《清史稿》(卷174):「成克鞏四月甲寅病免。」
  122. 《清史稿》(卷174):「孫廷銓五月丙子為內秘書院大學士。」
  123. 《清史稿》(卷174):「衛周祚七月丁亥予假。」
  124.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2頁:「蔣赫德,三、癸未、十五、4.22;弘文改。」
  125. 《清史稿》(卷174):「蔣赫德三月癸未遷內國史院大學士。」
  126. 《清史稿》(卷174):「孫廷銓十一月甲午病免。」
  127. 《清史稿》(卷174):「魏裔介十一月丁未為內秘書院大學士。」
  128.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3頁:「蔣赫德,[仍改弘文]。」
  129. 《清史稿》(卷174):「巴泰六月甲午為內國史院大學士。」
  130.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3頁:「蔣赫德,[國史改回]。」
  131. 《清史稿》(卷174):「衛周祚六月戊戌假滿,召。」
  132. 《清史稿》(卷174):「蘇納海十二月甲申革。丙寅,處絞。」
  133.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4頁:「巴哈納,二,庚午,廿五,3.19;死(敏壯)。」
  134. 《清史稿》(卷174):「班布爾善正月丁卯為內秘書院大學士。」
  135.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4頁:「車克,八月,休。」
  136.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4頁:「伊圖,正月解任。」
  137. 《清史稿》(卷174):「圖海正月丁卯為內弘文院大學士。」
  138. 《清史稿》(卷174):「對喀納九月癸卯為內國史院大學士。」
  139. 《清史稿》(卷174):「巴泰二月己卯疾解,以原官休致。」
  140.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5頁:「班布爾善,五,庚申,廿八,6.26;革(殺)。」
  141. 《清史稿》(卷174):「巴泰五月乙未為內秘書院大學士。」
  142. 《清史稿》(卷174):「對喀納七月乙未加太子太保管刑部尚書事。」
  143. 《清史稿》(卷174):「索額圖八月甲申為內國史院大學士。」
  144. 《清史稿》(卷174):「衛周祚四月丙寅病免。」
  145. 《清史稿》(卷174):「杜立德四月癸酉為內國史院大學士。」
  146.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6頁:「蔣赫德,十,庚寅,六,11.18;死(文端)。」
  147. 《清史稿》(卷174):「圖海十月甲午為中和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事。」
  148. 《清史稿》(卷174):「巴泰十月甲午為中和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事。」
  149. 《清史稿》(卷174):「索額圖十月甲午為保和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事。」
  150. 《清史稿》(卷174):「李霨十月甲午為保和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事。」
  151. 《清史稿》(卷174):「魏裔介十一月壬午為保和殿大學士。」
  152. 《清史稿》(卷174):「杜立德十月甲午為保和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事。」
  153. 《清史稿》(卷174):「對喀納十月甲午為文華殿大學士,兼刑部尚書事。」
  154. 《實錄》無。《皇清特進光祿大夫東閣大學士贈太傅諡文僖潘湖叟黃公墓志銘》:康熙九年庚戌十月,入閣參與機務,拜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左侍郎,加光祿大夫。
  155. 《清史稿》(卷174):「魏裔介正月戊寅病免。」
  156. 《清史稿》(卷174):「馮溥二月丁酉為文華殿大學士。」
  157. 《清史稿》(卷174):「衛周祚四月壬寅召入閣。六月壬寅,為保和殿大學士。十二月丁卯,以原官致仕。」
  158.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7頁:「巴泰,三、己亥、廿九、5.15;休。」
  159. 《清史稿》(卷174):「莫洛二月辛酉為武英殿大學士,仍以刑部尚書管兵部事,經略陝西。十二月癸巳,兵變,死之。」
  160. 《清史稿》(卷174):「圖海三月丁亥為副將軍,征察哈爾。閏五月癸卯,凱旋。」
  161. 《清史稿》(卷174):「巴泰三月戊子仍以原銜入閣辦事。」
  162. 《清史稿》(卷174):「對喀納九月乙巳祭葬。」
  163. 《清史稿》(卷174):「熊賜履三月戊子為武英殿大學士。」
  164. 《清史稿》(卷174):「圖海八月乙亥封三等公。」
  165. 《清史稿》(卷174):「熊賜履七月甲午革。」
  166. 《清史稿》(卷174):「巴泰七月甲辰致仕。」
  167. 《清史稿》(卷174):「明珠七月甲辰為武英殿大學士。」
  168. 《清史稿》(卷174):「勒德洪七月甲辰為武英殿大學士。」
  169. 《清史稿》(卷174):「索額圖八月戊寅病免。」
  170. 《清史稿》(卷174):「圖海十二月戊戌卒。」
  171. 《清史稿》(卷174):「杜立德五月己未病解。」
  172. 《清史稿》(卷174):「王熙五月戊辰為保和殿大學士。」
  173. 《清史稿》(卷174):「馮溥六月甲辰以原官致仕。」
  174. 《清史稿》(卷174):「黃機十月己丑為文華殿大學士。」
  175. 《清史稿》(卷174):「吳正治十月己丑為武英殿大學士。」
  176. 《清史稿》(卷174):「李霨八月甲寅卒。」
  177. 《清史稿》(卷174):「黃機二月己未病休。」
  178. 《清史稿》(卷174):「宋德宜七月乙亥為文華殿大學士。」
  179. 《清史稿》(卷174):「勒德洪十月丙申削去太子太傅,降一級留任。」
  180. 《清史稿》(卷174):「王熙四月壬寅加太子太傅。」
  181. 《清史稿》(卷174):「宋德宜四月壬寅加太子太傅。」
  182. 《清史稿》(卷174):「明珠四月壬寅加太子太師。」
  183. 《清史稿》(卷174):「勒德洪四月壬寅加太子太傅。」
  184. 《清史稿》(卷174):「吳正治四月壬寅加太子太傅。」
  185. 《清史稿》(卷174):「宋德宜七月卒。」
  186. 《清史稿》(卷174):「李之芳八月壬午為文華殿大學士。」
  187. 《清史稿》(卷174):「吳正治正月乙巳,休。」
  188. 《清史稿》(卷174):「余國柱二月甲寅為武英殿大學士。」
  189. 《清史稿》(卷174):「梁清標正月甲寅為保和殿大學士。」
  190. 《清史稿》(卷174):「李之芳正月己酉休致。」
  191. 《清史稿》(卷174):「伊桑阿正月甲寅為文華殿大學士。」
  192. 《清史稿》(卷174):「明珠正月己酉革。」
  193. 《清史稿》(卷174):「勒德洪正月己酉革。」
  194. 《清史稿》(卷174):「余國柱正月己酉革。」
  195. 《清史稿》(卷174):「徐元文五月乙巳為文華殿大學士。戊申,兼管翰林院掌院學士事。。」
  196. 《清史稿》(卷174):「阿蘭泰五月乙巳為武英殿大學士。」
  197. 《清史稿》(卷174):「徐元文六月癸酉休致。」
  198. 《清史稿》(卷174):「張玉書六月己酉為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
  199. 《清史稿》(卷174):「梁清標九月卒。」
  200. 《清史稿》(卷174):「李天馥十月己卯為武英殿大學士。」
  201. 《清史稿》(卷174):「李天馥六月己丑憂。」
  202. 《清史稿》(卷174):「李天馥十一月庚午命入閣辦事。」
  203. 《清史稿》(卷174):「吳琠七月癸酉為保和殿大學士。」
  204. 《清史稿》(卷174):「張玉書六月戊辰丁憂回籍。」
  205. 《清史稿》(卷174):「張英十一月己亥為文華殿大學士。」
  206. 《清史稿》(卷174):「阿蘭泰九月戊午卒。」
  207. 《清史稿》(卷174):「李天馥十月己卯卒。」
  208. 《清史稿》(卷174):「馬齊十一月己亥為武英殿大學士。」
  209. 《清史稿》(卷174):「佛倫十一月己亥為文淵閣大學士。」
  210. 《清史稿》(卷174):「熊賜履十一月己亥為東閣大學士。」
  211. 《清史稿》(卷174):「佛倫三月丙申致仕。」
  212. 《清史稿》(卷174):「王熙九月庚戌致仕。癸丑,加少傅。」
  213. 《清史稿》(卷174):「張英十月癸酉以原官致仕。」
  214. 《清史稿》(卷174):「張玉書十月己未召。」
  215. 《清史稿》(卷174):「伊桑阿十一月丙寅致仕。」
  216. 《清史稿》(卷174):「席哈納九月己巳自禮部尚書為文淵閣大學士。」
  217. 《清史稿》(卷174):「陳廷敬四月丙申為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
  218. 《清史稿》(卷174):「熊賜履四月丁亥病免。」
  219. 《清史稿》(卷174):「吳琠五月己卯祭葬。」
  220. 《清史稿》(卷174):「李光地十一月己巳自吏部尚書兼管直隸巡撫,為文淵閣大學士。」
  221. 《清史稿》(卷174):「溫達十二月丙戌為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
  222. 《清史稿》(卷174):「席哈納正月癸酉致仕。」
  223. 《清史稿》(卷174):「馬齊正月甲午革。」
  224. 《清史稿》(卷174):「蕭永藻十一月乙巳為文華殿大學士。」
  225. 《清史稿》(卷174):「陳廷敬十一月庚子致仕。」
  226. 《清史稿》(卷174):「張玉書五月丙午卒。」
  227. 《清史稿》(卷174):「李光地五月患病,陳廷敬暫衙門辦事。」
  228. 《清史稿》(卷174):「嵩祝四月乙亥為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
  229. 《清史稿》(卷174):「王掞四月乙亥為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
  230. 《清史稿》(卷174):「溫達正月甲子以原官致仕。十二月己巳,着仍在大學士任辦事。」
  231.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35頁:「溫達,六、乙酉、廿一、7.21;死(文簡)。」
  232. 《清史稿》(卷174):「李光地七月甲午,給假二年,仍來京辦事。」
  233. 《清史稿》(卷174):「蕭永藻六月己丑,革留。」
  234. 《清史稿》(卷174):「馬齊五月辛酉為武英殿大學士。」
  235. 《清史稿》(卷174):「王頊齡九月丙戌為武英殿大學士,兼工部尚書。」
  236. 《清史稿》(卷174):「李光地六月己丑卒。」
  237. 《清史稿》(卷174):「嵩祝十二月乙亥加太子太傅。」
  238. 《清史稿》(卷174):「蕭永藻十二月癸亥加太子太傅銜。」
  239. 《清史稿》(卷174):「白潢十二月己巳為文華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
  240. 《清史稿》(卷174):「馬齊十二月乙亥加太子太傅。」
  241. 《清史稿》(卷174):「富甯安十二月甲子為武英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
  242. 梁章鉅《樞垣記略》卷廿七「(雍正七年),以內閣在太和門外,儤直者多慮漏泄事機,始設軍機房於隆宗門內。」
  243. 莊吉發《清代奏摺制度》:「自從雍正七年設立軍需房後,先改稱軍需處或辦理軍需處,旋稱辦理軍務處。」
  244. 《歷史檔桉》1990年4期載趙志強〈軍機處成立時間考訂〉:「至七年六月始改為軍機房。」
  245. 《光緒會典事例》載乾隆帝上諭:「第自雍正八年設立軍機處以來五十餘年,所有諭旨、批奏事件,未經發鈔者尚多。」
  246. 錢實甫 編《清代職官年表》一冊,頁一三六
  247. 《清史稿》(卷114):「雍正時,青海告警,復分其職設軍機處,議者謂與內三院無異。顧南書房翰林雖典內廷書詔,而軍國機要綜歸內閣,猶為重寄。至本章歸內閣,大政由樞臣承旨,權任漸輕矣。」
  248. 《清史稿》(卷288):「八年,上以西北用兵,命設軍機房隆宗門內,以怡親王允祥、廷玉及大學士蔣廷錫領其事。嗣改稱辦理軍機處。廷玉定規制:諸臣陳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內閣擬旨;要事用摺,自奏事處上,下軍機處擬旨,親御硃筆批發。自是內閣權移於軍機處,大學士必充軍機大臣,始得預政事,日必召入對,承旨,平章政事,參與機密。」
  249.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38頁:「馬齊,三月,武英改。」
  250. 《清史稿》(卷174):「張鵬翮二月壬子,為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
  251.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38頁:「馬齊,三月,改保和。」
  252. 《清史稿》(卷174):「王頊齡五月壬午加太子太傅。」
  253. 《清史稿》(卷174):「王掞正月乙巳,病免。」
  254. 《清史稿》(卷174):「徐元夢五月丁酉署大學士。」
  255. 《清史稿》(卷174):「田從典六月癸未協理大學士。」
  256. 《清史稿》(卷174):「白潢七月壬子病免。」
  257. 《清史稿》(卷174):「張鵬翮二月辛卯卒。」
  258. 《清史稿》(卷174):「田從典四月辛卯,為文華殿大學士。」
  259. 《清史稿》(卷174):「朱軾九月甲寅為文華殿大學士,仍管吏部尚書事。」
  260. 《清史稿》(卷174):「王頊齡八月乙亥卒。」
  261. 《清史稿》(卷174):「高其位七月壬子為文淵閣大學士。」
  262.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39頁:「田從典,四、辛卯,遷文華。」
  263. 《清史稿》(卷174):「張廷玉四月署大學士。」
  264. 《清史稿》(卷174):「朱軾九月癸丑丁憂,着素服,仍在內閣辦事。」
  265. 《清史稿》(卷174):「富甯安十一月壬子封三等侯,世襲。」
  266. 《清史稿》(卷174):「高其位十一月己亥以原官致仕。」
  267. 《清史稿》(卷174):「張廷玉二月辛卯,為文淵閣大學士。」
  268. 《清史稿》(卷174):「徐元夢八月革。」
  269. 《清史稿》(卷174):「張廷玉二月辛卯遷。」
  270.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40頁:「嵩祝,八月革。」
  271.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40頁:「張廷玉,十、戊戌、十六、11.28;文淵改。封三等勤宣伯,仍戶尚、翰掌(翰林院掌院學士)。」
  272.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40頁:「蕭永藻,十一、乙亥、廿三、1.4;革。」
  273. 《清史稿》(卷174):「富甯安四月丁亥加太子太傅。」
  274. 《清史稿》(卷174):「張廷玉十月戊戌為文華殿大學士,仍管戶部尚書、翰林院學士事。」
  275. 《清史稿》(卷174):「遜柱九月丙寅,為文淵閣大學士。」
  276. 《清史稿》(卷174):「遜柱正月乙巳,署大學士。九月丙寅,遷。」
  277.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41頁:「張廷玉,三、癸亥、十三、4.21;文華改。仍兼戶尚、翰掌。」
  278. 《清史稿》(卷174):「張廷玉三月辛酉為保和殿大學士。」
  279. 《清史稿》(卷174):「田從典三月丁巳加太子太師,老休。」
  280. 《清史稿》(卷174):「富甯安五月丁卯革去世職。七月壬午,卒。」
  281. 《清史稿》(卷174):「馬爾賽八月乙酉,為武英殿大學士。」
  282. 《清史稿》(卷174):「蔣廷錫三月戊午為文淵閣大學士,兼戶部尚書。」
  283. 《清史稿》(卷174):「尹泰正月丁巳為額外大學士。」
  284. 《清史稿》(卷174):「陳元龍正月丁巳為額外大學士。」
  285. 《清史稿》(卷174):「張廷玉十月戊辰加少保。」
  286. 《清史稿》(卷174):「蔣廷錫十月戊辰,加太子太傅。」
  287. 《清史稿》(卷174):「陳元龍正月癸酉,為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
  288. 《清史稿》(卷174):「尹泰正月癸酉,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
  289. 《清史稿》(卷174):「馬齊十一月癸亥兼管兵部尚書。」
  290. 《清史稿》(卷174):「朱軾十一月癸亥兼管兵部尚書。」
  291. 《清史稿》(卷174):「張廷玉正月己丑賜扁額。」
  292. 《清史稿》(卷174):「馬爾賽七月授鎮撫大將軍。」
  293. 《清史稿》(卷174):「蔣廷錫正月己丑賜扁額。」
  294. 《清史稿》(卷174):「鄂爾泰正月壬子為保和殿大學士。七月乙酉,賜第。丁酉,命督巡陝、甘。十二月甲子,賜扁。」
  295. 《清史稿》(卷174):「馬爾賽十二月丁卯正法。」
  296. 《清史稿》(卷174):「蔣廷錫七月乙巳卒。」
  297. 《清史稿》(卷174):「福敏七月己酉協理大學士。」
  298. 《清史稿》(卷174):「嵇曾筠四月乙卯為文華殿大學士,兼管吏部尚書,仍管河道。」
  299. 《清史稿》(卷174):「孫柱七月乙未致仕。八月乙卯,卒。」
  300. 《清史稿》(卷174):「陳元龍七月乙酉太子太傅致仕。」
  301.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43頁:「彭維新,二、壬戌、十、3.25;戶尚、辦理內閣事務。十二、己未、十六、1.16,解(革)。」
  302.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44頁:「三泰,十、己酉、七、11.2;禮尚協辦。」
  303.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44頁:「徐本,十、己酉;工尚協辦。」
  304. 《清史稿》(卷174):「馬齊九月庚申致仕。」
  305. 《清史稿》(卷174):「張廷玉十月丁卯封三等子。」
  306. 《清史稿》(卷174):「鄂爾泰七月乙卯解任,仍食俸。十月乙酉,封一等子,世襲罔替。」
  307. 《清史稿》(卷174):「查郎阿七月辛酉為文華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
  308. 《清史稿》(卷174):「邁柱七月辛酉為武英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
  309.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44頁:「巴泰,二、甲子、廿三、3.17;工尚協辦。五、甲子,革。」
  310. 《清史稿》(卷174):「朱軾九月庚戌卒。」
  311. 《清史稿》(卷174):「嵇曾筠十一月甲午加太子太傅。」
  312. 312.0 312.1 《清史稿》(卷174):「徐本十一月壬午為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仍管部事。」
  313. 《清史稿》(卷174):「鄂爾泰十二月庚子賞一騎都尉。癸卯,封三等伯。」
  314. 《清史稿》(卷174):「張廷玉十二月庚子賞一騎都尉。癸卯,封三等伯。」
  315. 《清史稿》(卷174):「邁柱十二月壬寅病免。」
  316. 《清史稿》(卷174):「徐本十二月庚子賞一雲騎尉。」
  317.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46頁:「嵇曾筠……(十二月死,文敏)」
  318. 《清史稿》(卷174):「福敏正月乙卯為武英殿大學士,兼工部尚書。」
  319.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46頁:「尹泰,七、丁丑、廿七、9.10;休。(旋死,文恪)」
  320.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46頁:「福敏,正、乙卯,遷武英。」
  321. 《清史稿》(卷174):「鄂爾泰正月癸酉加太保。」
  322. 《清史稿》(卷174):「張廷玉五月癸酉加太保。」
  323. 《清史稿》(卷174):「查郎阿正月癸酉加太子太保。」
  324. 《清史稿》(卷174):「福敏五月癸酉加太保。」
  325. 《清史稿》(卷174):「趙國麟正月壬申為大學士。二月,授文淵閣。」
  326. 《清史稿》(卷174):「徐本五月癸酉加太子太保。」
  327. 《清史稿》(卷174):「訥親三月甲子協辦大學士。」
  328. 《清史稿》(卷174):「趙國麟六月丙辰降。」
  329. 《清史稿》(卷174):「陳世倌七月丙子為文淵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
  330. 《清史稿》(卷174):「陳世倌十一月己酉假。」
  331. 《清史稿》(卷174):「史貽直十一月己酉協辦大學士。」
  332.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49頁:「史貽直,正、辛巳、三、2.15;吏尚協辦遷。」
  333. 《清史稿》(卷174):「徐本六月己酉以病休,加太子太傅。」
  334. 《清史稿》(卷174):「史貽直正月辛巳遷。」
  335. 《清史稿》(卷174):「劉於義正月辛巳,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336. 《清史稿》(卷174):「鄂爾泰三月辛巳加太傅。四月乙卯,卒。」
  337. 《清史稿》(卷174):「訥親五月戊子為保和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
  338. 《清史稿》(卷174):「慶福十二月辛亥為文華殿大學士,仍留川陝總督任。」
  339. 《清史稿》(卷174):「福敏十二月辛亥致仕,加太傅。」
  340. 《清史稿》(卷174):「陳世倌三月乙未加太子太保。」
  341. 《清史稿》(卷174):「史貽直三月乙未加太子太保。」
  342. 《清史稿》(卷174):「訥親五月戊子遷。」
  343.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49頁:「三泰,三、己丑、十七、4.18;休。」
  344. 《清史稿》(卷174):「高斌十二月辛亥協辦大學士。」
  345. 《清史稿》(卷174):「查郎阿三月壬寅病休。」
  346. 《清史稿》(卷174):「慶福十二月己卯革。」
  347.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50頁:「來保,十二、庚辰、廿四、1.24;吏尚協辦遷大學士,未授。」
  348. 《清史稿》(卷174):「高斌三月丙午為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
  349. 《清史稿》(卷174):「高斌三月丙午遷。」
  350.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50頁:「來保,三、丙午,吏尚協辦。十二、庚辰;遷大學士。」
  351. 《清史稿》(卷174):「訥親四月經略四川軍務。十月壬午,革。」
  352. 《清史稿》(卷174):「張廷玉十月辛丑罰俸一年。十二月辛卯,免降。」
  353. 《清史稿》(卷174):「傅恆九月經略金川。十月丁亥,為保和殿大學士,兼管戶部。十二月乙酉,加太子太保。」
  354.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51頁:「來保,正、癸丑、廿八、2.26;授。」
  355. 《清史稿》(卷174):「來保正月管戶部兼吏部。七月,免管吏部,兼理兵部。九月,暫管吏部。十二月辛卯,降留。」
  356. 《清史稿》(卷174):「陳世倌十二月辛卯革。」
  357. 《清史稿》(卷174):「史貽直正月管兵部。十二月辛卯,革留。」
  358. 《清史稿》(卷174):「高斌四月癸酉革留。十二月丁酉,革大學士。」
  359. 《清史稿》(卷174):「阿克敦正月協辦大學士。四月甲子,免。十二月,複任。」
  360. 《清史稿》(卷174):「傅恆四月甲子協辦大學士,兼管吏部。」
  361. 《清史稿》(卷174):「劉於義二月乙未卒。」
  362. 《清史稿》(卷174):「陳大受四月癸酉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九月,暫管戶部。」
  363. 《清史稿》(卷174):「尹繼善十月丙午協辦大學士。十一月,授陝西總督,解。」
  364. 《清史稿》(卷174):「傅恆正月丁卯封忠勇公。三月,回京,仍兼管吏、戶部。三月,兼管理藩院尚書。」
  365. 《清史稿》(卷174):「張廷玉十一月戊辰致仕。」
  366.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51頁:「來保,九、辛未、廿六、11.5;武英改,仍管兵。」
  367. 《清史稿》(卷174):「來保正月丙辰,加太子太傅。三月,兼管兵部尚書。七月,暫管吏、戶部。」
  368. 《清史稿》(卷174):「史貽直五月,兼理工部。」
  369. 《清史稿》(卷174):「阿克敦二月加太子少保。」
  370. 《清史稿》(卷174):「陳大受二月加太子少傅。七月,出署直隸總督。」
  371. 《清史稿》(卷174):「汪由敦十一月壬戌署協辦大學士。十二月丙戌,革。」
  372. 《清史稿》(卷174):「梁詩正十二月丙戌以吏部尚書署協辦大學士。」
  373. 《清史稿》(卷174):「張允隨正月丁未任大學士。乙巳,為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三月丙午,加太子太保。」
  374. 《清史稿》(卷174):「陳大受正月授兩廣總督。」
  375. 《清史稿》(卷174):「陳世倌三月丁卯,仍入閣。四月癸巳,為文淵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九月,管禮部。」
  376. 《清史稿》(卷174):「張允隨三月庚戌卒。」
  377. 《清史稿》(卷174):「梁詩正九月庚辰告養,免。」
  378. 《清史稿》(卷174):「孫嘉淦九月庚辰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379. 《清史稿》(卷174):「孫嘉淦十二月丁亥卒。」
  380. 《清史稿》(卷174):「蔣溥十二月協辦大學士。」
  381. 《清史稿》(卷174):「來保十二月辛亥予告。」
  382. 《清史稿》(卷174):「傅恆五月壬辰加封一等公。」
  383. 《清史稿》(卷174):「黃廷桂五月辛卯為大學士。壬子,授武英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仍留四川總督。」
  384. 《清史稿》(卷174):「史貽直五月休致。」
  385.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54頁:「阿克敦,六、癸丑;休。」
  386. 《清史稿》(卷174):「達爾黨阿五月出為定邊右副將軍。十二月丙戌,免。」
  387. 《清史稿》(卷174):「鄂彌達十二月丙戌以刑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388. 《清史稿》(卷174):「陳世倌十二月甲申加太子太傅。」
  389. 《清史稿》(卷174):「史貽直三月甲寅仍入閣。四月癸酉,為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十二月甲申,加太子太傅。」
  390. 《清史稿》(卷174):「鄂彌達十二月加太子太保。」
  391. 《清史稿》(卷174):「黃廷桂七月丙午加少保。十二月甲寅,封三等伯。」
  392. 《清史稿》(卷174):「陳世倌四月庚午卒。」
  393. 《清史稿》(卷174):「黃廷桂正月己亥卒。」
  394. 《清史稿》(卷174):「蔣溥正月癸卯為大學士,兼管戶部尚書。庚戌,為東閣大學士。」
  395. 《清史稿》(卷174):「蔣溥正月癸卯遷。」
  396. 《清史稿》(卷174):「劉統勳正月癸卯,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397. 《清史稿》(卷174):「蔣溥四月己卯卒。」
  398. 《清史稿》(卷174):「劉統勳五月癸巳,為大學士,管禮部。丁未,授東閣大學士,兼管禮部尚書。」
  399. 《清史稿》(卷174):「鄂彌達七月辛丑卒。」
  400. 《清史稿》(卷174):「劉統勳五月癸巳遷。」
  401. 《清史稿》(卷174):「兆惠七月辛丑協辦大學士。」
  402. 《清史稿》(卷174):「梁詩正五月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403. 《清史稿》(卷174):「史貽直五月庚午卒。」
  404. 《清史稿》(卷174):「梁詩正六月壬寅為東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十月甲申,加太子太傅。十一月丁卯,卒。」
  405. 《清史稿》(卷174):「楊廷璋十一月己卯為大學士。十二月,授體仁閣大學士。仍留閩浙總督任。」
  406. 《清史稿》(卷174):「梁詩正六月壬寅遷。」
  407. 《清史稿》(卷174):「劉綸六月以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408. 《清史稿》(卷174):「來保二月卒。」
  409. 《清史稿》(卷174):「尹繼善四月壬午為大學士,任文華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仍留兩江。」
  410. 《清史稿》(卷174):「楊應琚七月辛亥,為東閣大學士,留陝甘總督。」
  411. 《清史稿》(卷174):「楊廷璋七月辛亥改散秩大臣。」
  412. 《清史稿》(卷174):「兆惠十一月乙丑卒。」
  413. 《清史稿》(卷174):「阿里袞十一月乙丑以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414. 《清史稿》(卷174):「陳宏謀七月為添設協辦大學士。」
  415. 《清史稿》(卷174):「劉綸正月憂免。」
  416. 《清史稿》(卷174):「莊有恭正月以刑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417. 《清史稿》(卷174):「莊有恭正月革。」
  418. 《清史稿》(卷174):「楊應琚三月辛巳革。」
  419. 《清史稿》(卷174):「陳宏謀三月辛巳,為東閣大學士,兼理工部尚書。」
  420. 《清史稿》(卷174):「陳宏謀三月遷。」
  421. 《清史稿》(卷174):「劉綸三月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422. 《清史稿》(卷174):「傅恆二月經略緬甸軍務。」
  423. 《清史稿》(卷174):「阿里袞二月授征緬甸副將軍。」
  424. 《清史稿》(卷174):「阿里袞正月協辦征緬事宜。十一月,卒於軍。」
  425. 《清史稿》(卷174):「官保正月協辦大學士。」
  426. 《清史稿》(卷174):「傅恆七月丁巳卒。」
  427. 《清史稿》(卷174):「阿爾泰九月丙午為武英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仍留辦四川總督事。」
  428. 《清史稿》(卷174):「尹繼善四月壬辰卒。」
  429. 《清史稿》(卷174):「高晉五月壬戌為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仍留兩江總督任。」
  430. 《清史稿》(卷174):「阿爾泰十一月丙辰革。」
  431. 《清史稿》(卷174):「溫福十一丙辰授大學士。十二月戊辰,為武英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
  432. 《清史稿》(卷174):「劉綸二月辛卯為文淵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
  433. 《清史稿》(卷174):「陳宏謀二月辛巳致仕,加太子太傅。六月壬午,卒。」
  434. 《清史稿》(卷174):「劉綸二月遷。」
  435. 《清史稿》(卷174):「于敏中二月辛卯以戶部尚書協辦。」
  436. 《清史稿》(卷174):「于敏中八月戊子為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仍管戶部。」
  437. 《清史稿》(卷174):「溫福四月加太子太保。六月,陣亡。」
  438. 《清史稿》(卷174):「舒赫德七月甲子為武英殿大學士,兼刑部尚書。十一月,管吏部,仍兼刑部。」
  439. 《清史稿》(卷174):「李侍堯十二月辛丑為武英殿大學士,仍管兩廣總督事。」
  440. 《清史稿》(卷174):「劉綸六月癸丑卒。」
  441. 《清史稿》(卷174):「劉統勳十一月辛未卒。」
  442. 《清史稿》(卷174):「官保九月,吏部尚書。」
  443. 《清史稿》(卷174):「于敏中八月戊子,遷。」
  444.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63頁:「程景伊,八、己丑;吏尚授。」
  445. 《清史稿》(卷174):「官保正月丁巳病免。」
  446. 《清史稿》(卷174):「阿桂正月丁巳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447. 《清史稿》(卷174):「舒赫德四月丁巳卒。」
  448. 《清史稿》(卷174):「阿桂五月丁亥為武英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
  449. 《清史稿》(卷174):「阿桂正月往雲南。五月,遷。」
  450. 《清史稿》(卷174):「英廉正月署。五月,協辦。」
  451. 《清史稿》(卷174):「高晉正月乙未卒。」
  452. 《清史稿》(卷174):「于敏中十二月戊午卒。」
  453. 《清史稿》(卷174):「程景伊十二月己巳為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
  454.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66頁:「三寶,正、乙未;湖督(湖廣總督)授,留任。三、戊戌、十四、4.29;改閩督(閩浙總督),仍留任。」
  455. 《清史稿》(卷174):「程景伊十二月遷。」
  456. 《清史稿》(卷174):「嵇璜十二月己巳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457. 《清史稿》(卷174):「李侍堯三月丁酉革。」
  458. 《清史稿》(卷174):「程景伊八月乙卯卒。」
  459. 《清史稿》(卷174):「嵇璜九月戊寅為文淵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
  460. 《清史稿》(卷174):「英廉三月辛丑補大學士。四月甲子,為東閣大學士,兼戶部尚書。」
  461. 《清史稿》(卷174):「英廉三月遷。」
  462. 《清史稿》(卷174):「嵇璜九月戊寅遷。」
  463. 《清史稿》(卷174):「永貴三月以尚書協辦大學士。」
  464. 《清史稿》(卷174):「蔡新九月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465. 《清史稿》(卷174):「嵇璜八月甲戌,加太子太保。」
  466. 《清史稿》(卷174):「英廉八月甲戌加太子太保。」
  467. 《清史稿》(卷174):「蔡新七月乙卯補大學士。八月己巳,為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
  468. 《清史稿》(卷174):「英廉八月庚寅卒。」
  469. 《清史稿》(卷174):「永貴五月丙午卒。」
  470. 《清史稿》(卷174):「蔡新七月乙卯遷。」
  471. 《清史稿》(卷174):「伍彌泰五月丁未協辦大學士。」
  472. 《清史稿》(卷174):「梁國治七月乙卯以尚書協辦大學士。」
  473. 《清史稿》(卷174):「三寶六月壬寅卒。」
  474. 《清史稿》(卷174):「伍彌泰七月癸酉為東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 」
  475. 《清史稿》(卷174):「伍彌泰七月癸酉遷。」
  476. 《清史稿》(卷174):「和珅七月癸酉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477. 《清史稿》(卷174):「蔡新四月戊戌致仕,晉加太子太傅。」
  478. 《清史稿》(卷174):「梁國治五月丙子為東閣大學士,兼戶部尚書。」
  479. 《清史稿》(卷174):「梁國治五月丙子遷。」
  480. 《清史稿》(卷174):「劉墉五月丙子以尚書協辦大學士。」
  481. 《清史稿》(卷174):「和珅閏七月庚寅為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管戶部兼吏部。」
  482. 《清史稿》(卷174):「伍彌泰閏七月庚辰卒。」
  483. 《清史稿》(卷174):「梁國治十二月壬子卒。」
  484. 《清史稿》(卷174):「和珅閏七月遷。」
  485. 《清史稿》(卷174):「福康安七月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仍留陝甘總督。九月,召。」
  486. 《清史稿》(卷174):「王傑正月丁亥,補大學士。癸巳,為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管禮部。」
  487. 《清史稿》(卷174):「福康安八月授將軍,剿台灣逆匪林爽文。」
  488. 《清史稿》(卷174):「福康安十月署閩浙總督。」
  489. 《清史稿》(卷174):「福康安正月調兩廣總督。」
  490. 《清史稿》(卷174):「劉墉三月乙丑降。」
  491. 《清史稿》(卷174):「王傑十一月加太子太保。」
  492. 《清史稿》(卷174):「福康安十一月授將軍,征廓爾喀。」
  493. 《清史稿》(卷174):「彭元瑞十二月戊辰以尚書協辦大學士。」
  494. 《清史稿》(卷174):「彭元瑞四月辛未革。」
  495. 《清史稿》(卷174):「孫士毅四月辛未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496. 《清史稿》(卷174):「福康安八月癸酉授大學士。戊子,為武英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三月,加大將軍。」
  497. 《清史稿》(卷174):「孫士毅八月癸酉授大學士。戊子,為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
  498. 《清史稿》(卷174):「福康安八月遷。」
  499. 《清史稿》(卷174):「孫士毅八月遷。」
  500. 《清史稿》(卷174):「福康安七月調雲貴總督。」
  501. 《清史稿》(卷174):「嵇璜七月丙午卒。」
  502. 《清史稿》(卷174):「孫士毅三月署四川總督。」
  503. 《清史稿》(卷175):「阿桂九月壬戌辭兼管兵部。」
  504. 《清史稿》(卷175):「福康安五月壬申卒。」
  505. 《清史稿》(卷175):「孫士毅七月辛亥卒。」
  506.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75頁:「董誥,十、己卯;戶尚遷。十一、甲辰、三、12.1;兼管戶。十一、丙午、五、12.3;授,管禮。」
  507. 《清史稿》(卷175):「阿桂八月己未卒。」
  508. 《清史稿》(卷175):「董誥三月壬戌丁憂。」
  509. 《清史稿》(卷175):「蘇凌阿九月甲申任東閣大學士。」
  510.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75頁:「劉墉,三、癸亥;吏尚遷。四、辛未、一、4.27;授。」
  511. 《清史稿》(卷175):「保寧十二月協辦大學士,仍留伊犁將軍。」
  512. 《清史稿》(卷175):「和珅八月戊戌封公爵。」
  513. 《清史稿》(卷175):「和珅正月丁卯,科道列糾劾,下獄。」
  514. 《清史稿》(卷175):「董誥五月甲申服闋,授文華殿大學士。二月己亥,加太子太保。九月庚午,加太子太傅。」
  515. 《清史稿》(卷175):「保寧正月戊辰任武英殿大學士。二月,加太子太保。」
  516. 《清史稿》(卷175):「慶桂三月己未任文淵閣大學士,管刑部。九月庚申,加太子太傅。」
  517. 《清史稿》(卷175):「蘇凌阿正月乙亥以原品致仕。」
  518. 《清史稿》(卷175):「劉墉二月己亥加太子少保。」
  519. 《清史稿》(卷175):「保寧正月遷。」
  520. 《清史稿》(卷175):「慶桂正月戊辰,以刑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521. 《清史稿》(卷175):「書麟三月癸亥,協辦大學士。」
  522. 《清史稿》(卷175):「董誥六月丁卯管刑部。」
  523. 《清史稿》(卷175):「慶桂四月管吏部。」
  524. 《清史稿》(卷175):「書麟四月卒。」
  525. 《清史稿》(卷175):「吉慶四月協辦大學士,仍留兩廣總督。」
  526. 《清史稿》(卷175):「董誥十二月癸丑,賞給騎都尉世職。」
  527. 《清史稿》(卷175):「慶桂十二月癸丑賞給騎都尉世職。」
  528. 《清史稿》(卷175):「王傑七月甲申致仕,加太子太傅,食俸十年。」
  529. 《清史稿》(卷175):「吉慶十月降。」
  530. 《清史稿》(卷175):「琳寧十一月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
  531. 《清史稿》(卷175):「朱珪八月以戶部尚書協辦。」
  532. 《清史稿》(卷175):「劉墉十二月庚辰卒。」
  533. 《清史稿》(卷175):「琳寧六月免。」
  534. 《清史稿》(卷175):「祿康六月協辦。」
  535. 《清史稿》(卷175):「朱珪正月辛亥任體仁閣大學士,管工部事。」
  536. 《清史稿》(卷175):「朱珪正月遷。」
  537. 《清史稿》(卷175):「紀昀正月授。二月,卒。」
  538. 《清史稿》(卷175):「劉權之二月授。閏六月,降。」
  539. 《清史稿》(卷175):「費淳閏六月授。」
  540. 《清史稿》(卷175):「保甯十月丁酉疾免,令食公爵全俸。」
  541. 《清史稿》(卷175):「祿康十一月己未任東閣大學士,管戶部。」
  542. 《清史稿》(卷175):「朱珪十二月戊寅卒。」
  543. 《清史稿》(卷175):「祿康十一月遷。」
  544. 《清史稿》(卷175):「長麟十一月授。」
  545.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80頁:「費淳,正、丁卯、廿五、3.3;授,管工。」
  546. 《清史稿》(卷175):「費淳正月遷。」
  547. 《清史稿》(卷175):「戴衢亨正月授。」
  548. 《清史稿》(卷175):「董誥正月辛酉,加太子太師。」
  549. 《清史稿》(卷175):「慶桂正月辛酉加太子太師。」
  550. 《清史稿》(卷175):「祿康十二月辛丑降。」
  551. 《清史稿》(卷175):「費淳十二月庚戌降。」
  552.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81頁:「長麟,(刑尚)(兼翰掌)十二、辛丑;革協。」
  553. 《清史稿》(卷175):「祿康十二月降授。」
  554. 《清史稿》(卷175):「勒保正月庚辰任武英殿大學士,五月癸亥,革降。」
  555. 《清史稿》(卷175):「慶桂五月管戶部。」
  556. 《清史稿》(卷175):「祿康五月癸亥仍複東閣大學士,管吏部。」
  557. 《清史稿》(卷175):「戴衢亨五月癸酉任體仁閣大學士,管工部。」
  558. 《清史稿》(卷175):「明亮五月授。」
  559. 《清史稿》(卷175):「劉權之正月複授。」
  560. 《清史稿》(卷175):「勒保六月丁巳任武英殿大學士,管吏部。」
  561. 《清史稿》(卷175):「祿康六月癸丑革。」
  562. 《清史稿》(卷175):「戴衢亨四月戊申卒。」
  563. 《清史稿》(卷175):「劉權之五月辛巳任體仁閣大學士,管工部。」
  564. 《清史稿》(卷175):「明亮六月革。」
  565. 《清史稿》(卷175):「松筠六月授。」
  566. 《清史稿》(卷175):「鄒炳泰五月授。」
  567. 《清史稿》(卷175):「慶桂九月癸未休。」
  568. 《清史稿》(卷175):「松筠九月甲申任東閣大學士,仍兼伊犁將軍。」
  569. 《清史稿》(卷175):「劉權之九月癸未,休。」
  570. 《清史稿》(卷175):「曹振鏞九月甲申任體仁閣大學士,管工部。」
  571. 《清史稿》(卷175):「托津九月授。」
  572. 《清史稿》(卷175):「鄒炳泰九月降。」
  573. 《清史稿》(卷175):「曹振鏞九月授。」
  574. 《清史稿》(卷175):「百齡九月授。」
  575. 《清史稿》(卷175):「勒保八月辛未病休。」
  576.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84頁:「松筠,八、己亥、十七、9.30;東閣改。」
  577.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84頁:「松筠,八、己亥;改武英。」
  578. 《清史稿》(卷175):「託津八月辛未任東閣大學士,管戶部。九月癸巳,加太子太保。」
  579. 《清史稿》(卷175):「明亮八月以兵部尚書協辦。」
  580. 《清史稿》(卷175):「百齡十二月革。」
  581. 《清史稿》(卷175):「章煦十二月授。」
  582. 《清史稿》(卷175):「松筠九月乙未朔複太子太保。」
  583. 《清史稿》(卷175):「董誥六月管刑部。」
  584. 《清史稿》(卷175):「松筠六月甲戌革。」
  585. 《清史稿》(卷175):「明亮六月甲戌任武英殿大學士,管兵部。辛巳,加太子太保。」
  586. 《清史稿》(卷175):「托津六月管理藩院。」
  587. 《清史稿》(卷175):「伯麟六月甲戌協辦,仍留雲貴總督。」
  588. 《清史稿》(卷175):「章煦三月病免。」
  589. 《清史稿》(卷175):「戴均元三月授。」
  590. 《清史稿》(卷175):「董誥二月乙亥以疾致仕。」
  591. 《清史稿》(卷175):「章煦三月庚戌任文淵閣大學士,管刑部。」
  592. 《清史稿》(卷175):「章煦二月癸卯以疾致仕。」
  593. 《清史稿》(卷175):「戴均元二月癸卯任文淵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管理刑部。」
  594. 《清史稿》(卷175):「戴均元二月遷。」
  595. 《清史稿》(卷175):「吳璥二月授。」
  596. 《清史稿》(卷175):「明亮四月癸巳致仕。」
  597.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87頁:「曹振鏞,五、甲子、十五,6.14;體仁改。」
  598. 《清史稿》(卷175):「託津三月己巳加太子太傅。」
  599. 《清史稿》(卷175):「曹振鏞三月己巳加太子太傅。」
  600. 《清史稿》(卷175):「伯麟五月己未任體仁閣大學士,兼管兵部。」
  601. 《清史稿》(卷175):「伯麟五月遷。」
  602. 《清史稿》(卷175):「長齡五月庚子協辦大學士,仍留陝甘總督任。」
  603. 《清史稿》(卷175):「吳璥二月戊戌予告。」
  604. 《清史稿》(卷175):「孫玉庭二月庚子協辦大學士,仍留兩江總督任。」
  605. 《清史稿》(卷175):「長齡六月戊辰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管理藩院事。」
  606. 《清史稿》(卷175):「伯麟六月癸丑休,仍充實錄館總裁。」
  607. 《清史稿》(卷175):「長齡六月遷。」
  608. 《清史稿》(卷175):「英和六月戊辰以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609. 《清史稿》(卷175):「戴均元三月戊辰,太子太保。七月辛巳,休。」
  610. 《清史稿》(卷175):「孫玉庭閏七月丁未任體仁閣大學士。」
  611. 《清史稿》(卷175):「孫玉庭閏七月遷。」
  612. 《清史稿》(卷175):「蔣攸銛閏七月丁未協辦大學士,仍留直隸總督任。」
  613. 《清史稿》(卷175):「孫玉庭六月戊午降。」
  614. 《清史稿》(卷175):「蔣攸銛六月戊午任體仁閣大學士,仍留直隸總督任。十一月,召入,管刑部。」
  615. 《清史稿》(卷175):「蔣攸銛六月遷。」
  616. 《清史稿》(卷175):「汪廷珍六月戊午以尚書協辦。」
  617. 《清史稿》(卷175):「長齡五月管戶部。」
  618. 《清史稿》(卷175):「曹振鏞七月壬申晉太子太師。」
  619. 《清史稿》(卷175):「託津五月管刑部。」
  620. 《清史稿》(卷175):「蔣攸銛五月授兩江總督。七月壬申加太子太保。」
  621. 《清史稿》(卷175):「英和七月己未免。」
  622. 《清史稿》(卷175):「富俊七月己未以理藩院尚書協辦。」
  623. 《清史稿》(卷175):「汪廷珍七月卒。」
  624. 《清史稿》(卷175):「盧蔭溥七月丁巳以吏部尚書協辦。」
  625. 《清史稿》(卷175):「長齡二月丁丑封二等威勇公。五月庚戌,晉太保,賞三眼花翎。」
  626. 《清史稿》(卷175):「曹振鏞正月乙丑晉加太傅銜,賞用紫韁。」
  627. 《清史稿》(卷175):「蔣攸銛正月丙寅晉太子太傅。」
  628. 《清史稿》(卷175):「曹振鏞十月賞還雙眼花翎。」
  629. 《清史稿》(卷175):「託津十二月解管刑部。」
  630. 《清史稿》(卷175):「蔣攸銛九月丁丑免。」
  631. 《清史稿》(卷175):「盧蔭溥九月戊寅任體仁閣大學士。」
  632. 《清史稿》(卷175):「盧蔭溥九月遷。」
  633. 《清史稿》(卷175):「李鴻賓九月戊寅協辦,仍留兩廣總督。」
  634. 《清史稿》(卷175):「長齡十二月管兵部。」
  635. 《清史稿》(卷175):「託津十一月丙辰病免。」
  636. 《清史稿》(卷175):「富俊十二月乙酉任東閣大學士,管兵部。丁亥,改管理藩院。」
  637. 《清史稿》(卷175):「富俊十二月遷。」
  638. 《清史稿》(卷175):「文孚十二月乙酉以尚書協辦。」
  639. 《清史稿》(卷175):「李鴻賓八月甲午革。」
  640. 《清史稿》(卷175):「阮元八月甲午協辦,仍留雲貴總督。」
  641. 《清史稿》(卷175):「盧蔭溥三月丙子,致仕,加太子太保,在籍食俸。」
  642. 《清史稿》(卷175):「潘世恩四月己酉任體仁閣大學士。」
  643. 《清史稿》(卷175):「富俊正月丁卯加恩在紫禁城內乘車轎。二月乙丑,卒。贈太子太傅。」
  644. 《清史稿》(卷175):「文孚十一月丙戌任東閣大學士,管吏部事。」
  645. 《清史稿》(卷175):「文孚十一月遷。」
  646. 《清史稿》(卷175):「穆彰阿十二月授。」
  647. 《清史稿》(卷175):「長齡正月解管戶部。」
  648. 《清史稿》(卷175):「曹振鏞正月戊子卒。」
  649.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94頁:「文孚,二、甲寅、廿五、3.23;東閣改。」
  650. 《清史稿》(卷175):「文孚七月管吏部。」
  651.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94頁:「潘世恩,二、甲寅;體仁改。」
  652. 《清史稿》(卷175):「潘世恩七月管戶部。」
  653. 《清史稿》(卷175):「阮元二月己亥,任體仁閣大學士,管兵部。」
  654. 《清史稿》(卷175):「穆彰阿七月管工部。」
  655. 《清史稿》(卷175):「王鼎二月己亥以戶部尚書協辦,管刑部。」
  656. 《清史稿》(卷175):「穆彰阿七月庚子任武英殿大學士,管理工部。」
  657. 《清史稿》(卷175):「文孚七月丙申致仕。」
  658. 《清史稿》(卷175):「穆彰阿七月遷。」
  659. 《清史稿》(卷175):「琦善七月庚子協辦,仍留直隸總督。」
  660. 《清史稿》(卷175):「潘世恩正月己卯,太子太保。」
  661. 《清史稿》(卷175):「長齡正月乙亥卒。」
  662.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96頁:「穆彰阿,(兼翰掌)五、丙寅、廿六、7.17;武英改。」
  663. 《清史稿》(卷175):「穆彰阿五月癸丑改文華殿大學士。八月壬辰,丁母憂。」
  664.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96頁:「潘世恩,(兼翰掌)五、丙寅;東閣改。」
  665. 《清史稿》(卷175):「琦善二月癸卯任文淵閣大學士,仍留直隸總督。」
  666. 《清史稿》(卷175):「潘世恩五月癸丑改武英殿大學士。」
  667. 《清史稿》(卷175):「王鼎五月癸丑任東閣大學士,仍管刑部。」
  668. 《清史稿》(卷175):「阮元五月癸丑致仕。」
  669. 《清史稿》(卷175):「伊裡布二月癸卯協辦,仍留雲貴總督。」
  670. 《清史稿》(卷175):「王鼎五月遷。」
  671. 《清史稿》(卷175):「湯金釗五月癸丑以戶部尚書協辦。」
  672. 《清史稿》(卷175):「王鼎正月壬辰加太子太保。」
  673. 《清史稿》(卷175):「琦善正月辛亥革。」
  674. 《清史稿》(卷175):「寶興二月戊辰任文淵閣大學士,仍留四川總督。」
  675. 《清史稿》(卷175):「王鼎七月赴河南籌辦河工。」
  676. 《清史稿》(卷175):「伊裡布二月革。」
  677. 《清史稿》(卷175):「奕經二月授。」
  678. 《清史稿》(卷175):「湯金釗閏三月戊寅降。」
  679. 《清史稿》(卷175):「卓秉恬閏三月戊寅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680. 《清史稿》(卷175):「王鼎二月加太子太師。四月,卒。」
  681. 《清史稿》(卷175):「奕經十月甲午革。」
  682. 《清史稿》(卷175):「敬徵十月乙未以戶部尚書協辦。」
  683. 《清史稿》(卷175):「卓秉恬十二月戊申任體仁閣大學士。」
  684. 《清史稿》(卷175):「卓秉恬十二月遷。」
  685. 《清史稿》(卷175):「陳官俊十二月戊申以吏部尚書協辦。」
  686. 《清史稿》(卷175):「卓秉恬七月辛未管兵部事。」
  687. 《清史稿》(卷175):「敬徵二月革。」
  688. 《清史稿》(卷175):「耆英二月授。」
  689. 《清史稿》(卷175):「寶興十二月入覲,留管刑部。」
  690. 《清史稿》(卷175):「潘世恩正月丁丑晉加太傅銜,賞用紫韁。」
  691. 《清史稿》(卷175):「寶興正月丁丑加太保銜。十月甲寅,卒。」
  692. 《清史稿》(卷175):「耆英十一月己卯任文淵閣大學士,管兵部。」
  693. 《清史稿》(卷175):「耆英十一月遷。」
  694. 《清史稿》(卷175):「琦善十月複任。」
  695. 《清史稿》(卷175):「陳官俊七月卒。」
  696. 《清史稿》(卷175):「祁寯藻七月授。」
  697. 《清史稿》(卷175):「穆彰阿十月乙酉革。」
  698. 《清史稿》(卷175):「潘世恩六月癸丑致仕。」
  699.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02頁:「卓秉恬,六、丙午、十、7.18;體仁改。」
  700. 《清史稿》(卷175):「耆英十月乙酉降。」
  701. 《清史稿》(卷175):「卓秉恬六月庚午改武英殿大學士。」
  702. 《清史稿》(卷175):「祁寯藻六月癸亥任大學士。庚午,為體仁閣大學士。」
  703. 《清史稿》(卷175):「賽尚阿十月授。」
  704. 《清史稿》(卷175):「祁寯藻六月遷。」
  705. 《清史稿》(卷175):「杜受田六月授。」
  706. 《清史稿》(卷175):「賽尚阿正月戊子任大學士,管戶部。戊申,為文華殿大學士。」
  707. 《清史稿》(卷175):「祁寯藻正月戊子管工部。」
  708. 《清史稿》(卷175):「琦善五月革。」
  709. 《清史稿》(卷175):「裕誠五月以戶部尚書協辦。」
  710. 《清史稿》(卷175):「杜受田五月管戶部。」
  711. 《清史稿》(卷175):「賽尚阿九月戊申革。」
  712.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03頁:「裕誠……九、己酉;文淵改。十一、甲子、十八、12.28;管藩(理藩院)。」
  713. 《清史稿》(卷175):「卓秉恬九月壬子改管工部。」
  714. 《清史稿》(卷175):「裕誠正月辛酉,大學士,管兵部。辛未,為文淵閣大學士。三月壬子,加太子太保。」
  715. 《清史稿》(卷175):「訥爾經額九月辛亥,大學士。壬戌,為文淵閣大學士,仍留直隸總督。」
  716. 《清史稿》(卷175):「祁寯藻三月壬子加太子太保。九月壬子,改管戶部。」
  717.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03頁:「(宗室)禧恩,九、辛亥;戶尚授。十一、甲子、十八、12.28;死(文莊)。」
  718. 《清史稿》(卷175):「杜受田七月卒。」
  719. 《清史稿》(卷175):「賈楨九月授。」
  720. 《清史稿》(卷175):「訥爾經額九月丙午革,仍留直隸辦理防剿事宜。」
  721. 《清史稿》(卷175):「祁寯藻十一月庚寅致仕。」
  722. 《清史稿》(卷175):「賈楨十一月庚寅為大學士,管戶部。十二月,為體仁閣大學士。」
  723. 《清史稿》(卷175):「賈楨十一月遷。」
  724. 《清史稿》(卷175):「卓秉恬九月癸亥卒。」
  725.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04頁:「賈楨,(兼翰掌)十二、戊申、十九、1.26;體仁改。」
  726. 《清史稿》(卷175):「文慶十二月乙巳任大學士,管戶部。戊申,為文淵閣大學士。」
  727. 《清史稿》(卷175):「賈楨十二月戊申改武英殿大學士。」
  728. 《清史稿》(卷175):「葉名琛十二月乙巳任大學士。戊申,為體仁閣大學士,仍留兩廣總督。」
  729. 《清史稿》(卷175):「文慶九月己巳以戶部尚書協辦。十二月,遷。」
  730. 《清史稿》(卷175):「桂良十二月乙巳協辦。」
  731. 《清史稿》(卷175):「葉名琛九月己巳以兩廣總督協辦。十二月,遷。」
  732. 《清史稿》(卷175):「彭蘊章十二月乙巳協辦。」
  733. 《清史稿》(卷175):「文慶十一月乙丑為武英殿大學士。辛未,卒。」
  734. 《清史稿》(卷175):「賈楨六月憂免。」
  735.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05頁:「文慶,(兼翰掌)十一、乙丑;改武英。」
  736. 《清史稿》(卷175):「彭蘊章十一月乙卯任大學士,管工部。乙丑,為文淵閣大學士。」
  737. 《清史稿》(卷175):「桂良十二月己酉任大學士,為東閣大學士。」
  738. 《清史稿》(卷175):「柏葰十二月以尚書協辦大學士。」
  739. 《清史稿》(卷175):「翁心存十一月乙卯以尚書協辦。」
  740. 《清史稿》(卷175):「葉名琛十二月庚戌革。」
  741.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06頁:「裕誠,五、戊子、十四、6.24;死(文端)。」
  742.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06頁:「桂良,九、癸巳、廿一、10.27;東閣改。」
  743.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06頁:「彭蘊章,九、癸巳;文淵改。」
  744. 《清史稿》(卷175):「彭蘊章九月癸巳改武英殿大學士。」
  745.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06頁:「柏葰,(兼翰掌)九、癸巳;授,管兵。十、戊辰、廿六、12.1;革(殺)。」
  746. 《清史稿》(卷175):「瑞麟十二月庚午任大學士,管禮部。」
  747. 《清史稿》(卷175):「桂良九月癸巳改文華殿大學士。」
  748. 《清史稿》(卷175):「翁心存九月壬午任大學士,管戶部。癸巳,為體仁閣大學士。」
  749. 《清史稿》(卷175):「柏葰九月遷。」
  750. 《清史稿》(卷175):「官文九月壬午以湖廣總督協辦大學士。」
  751. 《清史稿》(卷175):「翁心存九月遷。」
  752. 《清史稿》(卷175):「周祖培九月壬午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753. 《清史稿》(卷175):「瑞麟正月為文淵閣大學士。五月,管戶部。」
  754. 《清史稿》(卷175):「翁心存五月辛卯病免。」
  755. 《清史稿》(卷175):「賈楨五月甲午任大學士,管兵部。六月庚戌,體仁閣大學士。」
  756. 《清史稿》(卷175):「彭蘊章九月癸巳病免。」
  757. 《清史稿》(卷175):「瑞麟八月己丑革。」
  758. 《清史稿》(卷175):「官文十二月丙戌任大學士,仍留湖廣總督。」
  759. 《清史稿》(卷175):「周祖培十二月丙戌為大學士,管戶部。」
  760. 《清史稿》(卷175):「肅順十二月丙戌以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761. 《清史稿》(卷175):「周祖培十二月遷。」
  762.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07頁:「賈楨,(兼翰掌)正月,體仁改。」
  763. 《清史稿》(卷175):「官文正月為文淵閣大學士。八月辛巳,加太子太保銜。」
  764. 《清史稿》(卷175):「賈楨正月為武英殿大學士。」
  765. 《清史稿》(卷175):「周祖培正月為體仁閣大學士。」
  766. 《清史稿》(卷175):「肅順九月革。」
  767. 《清史稿》(卷175):「桂良六月癸酉卒。」
  768.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08頁:「官文,(湖督留任)閏八、己酉,文淵改。」
  769. 《清史稿》(卷175):「官文閏八月己酉為文華殿大學士。」
  770. 《清史稿》(卷175):「倭仁閏八月丙申為大學士,管戶部。己酉,為文淵閣大學士。」
  771. 《清史稿》(卷175):「周祖培閏八月丙申管刑部。」
  772. 《清史稿》(卷175):「麟魁正月,授,卒。」
  773. 《清史稿》(卷175):「倭仁七月以工部尚書協辦。」
  774. 《清史稿》(卷175):「瑞常十月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775. 《清史稿》(卷175):「曾國藩正月以兩江總督協辦。」
  776. 《清史稿》(卷175):「官文七月封一等伯。」
  777. 《清史稿》(卷175):「曾國藩六月封一等侯。」
  778. 《清史稿》(卷175):「周祖培四月己丑卒。」
  779. 《清史稿》(卷175):「曾國藩五月任大學士。六月,為體仁閣大學士。」
  780. 《清史稿》(卷175):「曾國藩五月遷。」
  781. 《清史稿》(卷175):「駱秉章五月以四川總督協辦。十二月,卒。」
  782. 《清史稿》(卷175):「賈楨五月癸酉以太子太保致仕。」
  783.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11頁:「曾國藩,四、壬寅、廿四、5.16;體仁改。七、己未,改直督。」
  784. 《清史稿》(卷175):「曾國藩四月壬寅為武英殿大學士。」
  785. 《清史稿》(卷175):「朱鳳標三月乙亥任大學士,管吏部。四月壬寅,為體仁閣大學士。」
  786. 《清史稿》(卷175):「朱鳳標正月以尚書協辦。三月,遷。」
  787. 《清史稿》(卷175):「李鴻章七月以湖廣總督協辦。」
  788. 《清史稿》(卷175):「官文正月壬寅卒。」
  789.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12頁:「倭仁,三、戊申、十八、5.7;文淵改。四、辛巳、廿二、6.9;死(文端)。」
  790.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12頁:「瑞常,(兼翰掌)六、戊子、廿九、8.15;文淵改。」
  791. 《清史稿》(卷175):「瑞常二月戊子任大學士。三月癸巳,管刑部。戊申,為文淵閣大學士。七月壬辰,為文華殿大學士。」
  792. 《清史稿》(卷175):「瑞麟六月丙子任大學士,仍留兩廣總督。七月壬辰,為文淵閣大學士。」
  793. 《清史稿》(卷175):「瑞常二月遷。」
  794. 《清史稿》(卷175):「文祥二月授。」
  795. 《清史稿》(卷175):「瑞常三月辛丑卒。」
  796.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13頁:「瑞麟,(廣督留任)六、甲子、十一、7.16;文淵改。四、辛巳、廿二、6.9;死(文端)。」
  797. 《清史稿》(卷175):「曾國藩二月丙寅卒。」
  798. 《清史稿》(卷175):「李鴻章五月庚子任大學士,仍留直隸總督。六月甲子,為武英殿大學士。」
  799. 《清史稿》(卷175):「瑞麟六月甲子為文華殿大學士。」
  800. 《清史稿》(卷175):「單懋謙八月庚申任大學士,管兵部。九月辛巳,為文淵閣大學士。」
  801. 《清史稿》(卷175):「朱鳳標六月甲子致仕。」
  802. 《清史稿》(卷175):「文祥六月甲子任大學士,管工部。七月己酉,為體仁閣大學士。」
  803. 《清史稿》(卷175):「文祥六月遷。」
  804. 《清史稿》(卷175):「全慶六月授。」
  805. 《清史稿》(卷175):「李鴻章五月遷。」
  806. 《清史稿》(卷175):「單懋謙六月授。八月,遷。」
  807. 《清史稿》(卷175):「全慶十二月降。」
  808. 《清史稿》(卷175):「左宗棠十月以陝甘總督協辦大學士。」
  809. 《清史稿》(卷175):「瑞麟九月丁未卒。」
  810.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14頁:「李鴻章,(直督留任)十二、辛未、二、1.9;武英改。」
  811. 《清史稿》(卷175):「李鴻章十二月己未改文華殿大學士。」
  812.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14頁:「文祥,十二、辛未;體仁改。」
  813. 《清史稿》(卷175):「單懋謙四月丙子休。」
  814. 《清史稿》(卷175):「左宗棠七月壬子任大學士。八月己卯,為東閣大學士。」
  815. 《清史稿》(卷175):「文祥十二月己未改武英殿大學士。」
  816. 《清史稿》(卷175):「寶鋆十一月己酉任大學士,管吏部。十二月己未,為體仁閣大學士。」
  817. 《清史稿》(卷175):「寶鋆三月授。」
  818. 《清史稿》(卷175):「左宗棠七月遷。」
  819. 《清史稿》(卷175):「英桂正月辛丑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820. 《清史稿》(卷175):「沉桂芬正月辛丑以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821. 《清史稿》(卷175):「文祥五月卒。」
  822.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15頁:「寶鋆,(兼翰掌)二、己巳、十九、4.2;體仁改。」
  823. 《清史稿》(卷175):「寶鋆二月乙巳任武英殿大學士。」
  824. 《清史稿》(卷175):「英桂二月乙巳任體仁閣大學士。」
  825. 《清史稿》(卷175):「英桂正月遷。」
  826. 《清史稿》(卷175):「載齡正月癸亥以尚書協辦大學士。」
  827. 《清史稿》(卷175):「英桂三月休。」
  828. 《清史稿》(卷175):「載齡五月庚戌任大學士,管工部。六月甲申,任體仁閣大學士。」
  829. 《清史稿》(卷175):「全慶五月丙戌以刑部尚書協辦。」
  830. 《清史稿》(卷175):「載齡九月甲申致仕。」
  831. 《清史稿》(卷175):「全慶十一月己巳任大學士,管工部。丙戌,為體仁閣大學士。」
  832. 《清史稿》(卷175):「全慶十一月遷。」
  833. 《清史稿》(卷175):「靈桂十一月己巳以吏部尚書協辦。」
  834. 《清史稿》(卷175):「全慶八月丁亥致仕。」
  835. 《清史稿》(卷175):「靈桂十月任大學士。十一月甲午,為體仁閣大學士。」
  836. 《清史稿》(卷175):「靈桂十月遷。」
  837. 《清史稿》(卷175):「文煜十月授。」
  838. 《清史稿》(卷175):「沉桂芬正月卒。」
  839. 《清史稿》(卷175):「李鴻藻六月授。」
  840. 《清史稿》(卷175):「寶鋆三月戊子免。」
  841. 《清史稿》(卷175):「文煜五月丁亥任大學士,管工部。閏五月甲辰,為武英殿大學士。八月,病免。」
  842.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19頁:「靈桂,(兼翰掌)十、甲申、十三、11.30;體仁改。」
  843. 《清史稿》(卷175):「靈桂五月管吏部。十月癸巳,改武英殿大學士。」
  844. 《清史稿》(卷175):「額勒和布九月甲子任大學士,管戶部。十月癸巳,為體仁閣大學士。」
  845. 《清史稿》(卷175):「額勒和布正月授。」
  846. 《清史稿》(卷175):「恩承九月授。」
  847. 《清史稿》(卷175):「李鴻藻三月降。」
  848. 《清史稿》(卷175):「閻敬銘五月以戶部尚書協辦。」
  849. 《清史稿》(卷175):「靈桂九月壬寅卒。」
  850.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19頁:「額勒和布,十二、戊寅、十四、1.18;體仁改。」
  851. 《清史稿》(卷175):「左宗棠七月卒。」
  852. 《清史稿》(卷175):「閻敬銘十一月戊寅任大學士,管戶部。十二月,為東閣大學士。」
  853. 《清史稿》(卷175):「額勒和布十一月戊寅改管兵部。十二月,改武英殿。」
  854. 《清史稿》(卷175):「恩承十一月戊寅任大學士,管理藩院。十二月,為體仁閣大學士。」
  855. 《清史稿》(卷175):「恩承十一月遷。」
  856. 《清史稿》(卷175):「福錕十一月授。」
  857. 《清史稿》(卷175):「閻敬銘十一月遷。」
  858. 《清史稿》(卷175):「張之萬十一月授。」
  859. 《清史稿》(卷175):「閻敬銘七月丙寅病免。」
  860. 《清史稿》(卷175):「額勒和布正月加太子太保。」
  861.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21頁:「恩承,二、己卯、三、3.4;體仁改。」
  862. 《清史稿》(卷175):「恩承二月庚辰改東閣大學士。」
  863. 《清史稿》(卷175):「張之萬正月辛酉為大學士,管戶部,加太子太保。」《清史稿》(卷177):「張之萬正月授體仁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
  864. 《清史稿》(卷175):「福錕正月加太子太保。」
  865. 《清史稿》(卷175):「張之萬正月遷。」
  866. 《清史稿》(卷175):「徐桐正月辛酉,以吏部尚書協辦。」
  867. 《清史稿》(卷175):「恩承閏六月卒。」
  868.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23頁:「張之萬,九、甲午、九、10.23;體仁改。」
  869. 《清史稿》(卷175):「張之萬八月甲申改管吏部。九月甲午,改東閣大學士。」
  870. 《清史稿》(卷175):「福錕八月甲申任大學士,管戶部。九月甲午,為體仁閣大學士。」
  871. 《清史稿》(卷175):「福錕八月遷。」
  872. 《清史稿》(卷175):「麟書八月甲申以吏部尚書協辦。」
  873. 《清史稿》(卷175):「李鴻章正月賞三眼花翎。」
  874. 《清史稿》(卷175):「李鴻章正月賞還三眼花翎,使日本議約。七月,入閣辦事。」
  875. 《清史稿》(卷175):「麟書六月乙酉任大學士,管工部。丙申,為文淵閣大學士。」
  876. 《清史稿》(卷175):「福錕閏五月致仕。」
  877. 《清史稿》(卷175):「麟書六月遷。」
  878. 《清史稿》(卷175):「崑岡六月授。」
  879. 《清史稿》(卷175):「額勒和布三月戊戌致仕。」
  880.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25頁:「(宗室)麟書,(兼翰掌)五、戊戌、四、6.14;文淵改。」
  881. 《清史稿》(卷175):「麟書四月丙戌改管戶部。五月己亥,改武英殿大學士。」
  882. 《清史稿》(卷175):「崑岡四月戊子任大學士。丙戌,管工部。五月己亥,為體仁閣大學士。十一月丙申,為東閣大學士。」
  883. 《清史稿》(卷175):「張之萬九月丁未致仕。」
  884.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25頁:「(宗室)崑岡,五、戊戌;授,管工。五、癸亥、廿九、7.9,改管藩。十一、丙申,改東閣。」
  885. 《清史稿》(卷175):「徐桐十月己丑任大學士,管吏部。十一月丙申,為體仁閣大學士。」
  886. 《清史稿》(卷175):「崑岡四月遷。」
  887. 《清史稿》(卷175):「徐桐十月遷。」
  888. 《清史稿》(卷175):「榮祿四月戊子以兵部尚書協辦。」
  889. 《清史稿》(卷175):「李鴻藻十月複以禮部尚書協辦。」
  890. 《清史稿》(卷175):「李鴻藻七月卒。」
  891. 《清史稿》(卷175):「翁同龢八月授。」
  892. 《清史稿》(卷175):「麟書閏三月丙辰卒。」
  893. 《清史稿》(卷175):「榮祿四月甲辰任大學士,管戶部。五月丙辰,為文淵閣大學士。丁巳,授直隸總督。八月,召入,管兵部,節制北洋各軍。」
  894. 《清史稿》(卷175):「剛毅四月甲辰以兵部尚書協辦。」
  895. 《清史稿》(卷175):「翁同龢四月免。」
  896. 《清史稿》(卷175):「孫家鼐五月以吏部尚書協辦。」
  897.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26頁:「李鴻章,十一、辛酉、十七、12.19;署廣督,留任。」
  898. 《清史稿》(卷175):「孫家鼐十一月病免。」
  899. 《清史稿》(卷175):「王文韶十一月以戶部尚書協辦。」
  900.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27頁:「李鴻章,四、丁酉、廿六、5.24;授廣督。六、壬午、十二、7.18;改直督,留任。」
  901. 《清史稿》(卷175):「徐桐十一月癸未自盡。」
  902. 《清史稿》(卷175):「王文韶十月癸丑任大學士,管戶部。十一月甲申,為體仁閣大學士。」
  903. 《清史稿》(卷175):「剛毅九月卒。」
  904. 《清史稿》(卷175):「崇禮十月授。」
  905. 《清史稿》(卷175):「王文韶十月遷。」
  906. 《清史稿》(卷175):「徐郙十月授。」
  907.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27頁:「李鴻章,(直督留任)九、己丑、廿七、11.7;死。(文忠)」
  908.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27頁:「榮祿,十二、丙辰、廿四、2.2;文淵改。」
  909. 《清史稿》(卷175):「榮祿六月改管戶部。十二月丙辰,改文華殿大學士。」
  910.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27頁:「王文韶,十二、丙辰;體仁改。」
  911. 《清史稿》(卷175):「崑岡六月改管兵部。」
  912. 《清史稿》(卷175):「王文韶六月為外務部大臣。十二月丙辰,改文淵閣大學士。」
  913. 《清史稿》(卷175):「孫家鼐十二月甲寅任大學士。丙辰,為體仁閣大學士,管吏部。」
  914. 《清史稿》(卷175):「榮祿三月己巳卒。」
  915.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28頁:「王文韶,五、戊午、四、5.30;文淵改。」
  916. 《清史稿》(卷175):「崑岡五月戊午改文淵閣大學士。七月辛卯,致仕。」
  917. 《清史稿》(卷175):「王文韶五月戊午改武英殿大學士。九月,解外務部大臣,管戶部。」
  918.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28頁:「崇禮,八、丙子、廿五、10.15;東閣改。」
  919.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28頁:「崑岡,五、戊午;改文淵。」
  920. 《清史稿》(卷175):「崇禮四月辛亥任大學士。五月戊午,為東閣大學士。八月丙子,改文淵閣大學士。」
  921.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28頁:「孫家鼐,……八、丙子;體仁改。」
  922. 《清史稿》(卷175):「孫家鼐八月丙子改東閣大學士。」
  923. 《清史稿》(卷175):「敬信八月壬寅任大學士。丙子,為體仁閣大學士。」
  924. 《清史稿》(卷175):「崇禮四月遷。」
  925. 《清史稿》(卷175):「敬信四月授。八月,遷。」
  926. 《清史稿》(卷175):「裕德八月授。」
  927. 《清史稿》(卷175):「敬信九月癸未病免。」
  928. 《清史稿》(卷175):「裕德十月丁未任大學士。己酉,為體仁閣大學士。」
  929. 《清史稿》(卷175):「裕德十月遷。」
  930. 《清史稿》(卷175):「世續十月授。」
  931. 《清史稿》(卷175):「崇禮五月己亥病免。」
  932.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29頁:「孫家鼐,(兼翰掌)六、丙寅、廿四、7.26;東閣改。」
  933. 《清史稿》(卷175):「孫家鼐六月丙戌改文淵閣大學士。」
  934. 《清史稿》(卷175):「裕德六月丙寅改東閣大學士。十一月辛未,卒。」
  935.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29頁:「世續,十二、甲寅、十六、1.10;體仁改。」
  936.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29頁:「裕德,(兼翰掌)六、丙寅;改東閣。」
  937. 《清史稿》(卷175):「世續六月己未任大學士。丙寅,為體仁閣大學士。十二月甲寅,改東閣大學士。」
  938. 《清史稿》(卷175):「那桐十二月辛亥任大學士。甲寅,為體仁閣大學士。」
  939. 《清史稿》(卷175):「世續六月遷。」
  940. 《清史稿》(卷175):「那桐六月授。十二月,遷。」
  941. 《清史稿》(卷175):「榮慶十二月授。」
  942. 《清史稿》(卷175):「徐郙正月休致。」
  943. 《清史稿》(卷175):「瞿鴻禨正月授。」
  944. 《清史稿》(卷175):「王文韶五月辛丑致仕。」
  945.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30頁:「孫家鼐,(兼翰掌)六、丁丑、十八、7.27;文淵改。」
  946. 《清史稿》(卷175):「孫家鼐六月丁丑改武英殿大學士。」
  947.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30頁:「世續,六、丁丑;東閣改。」
  948. 《清史稿》(卷175):「世續六月丁丑改文淵閣大學士。」
  949.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30頁:「那桐,六、丁丑;體仁改。」
  950. 《清史稿》(卷175):「那桐六月丁丑改東閣大學士。」
  951. 《清史稿》(卷175):「張之洞六月癸酉任大學士。丁丑,為體仁閣大學士。」
  952. 《清史稿》(卷175):「瞿鴻禨正月開缺。」
  953. 《清史稿》(卷175):「張之洞五月授。六月,遷。」
  954. 《清史稿》(卷175):「鹿傳霖六月授。」
  955. 《清史稿》(卷288):「宣統三年,改組內閣,別令大學士序次翰林院。」
  956. 《清史稿》(卷175):「孫家鼐十月卒。」
  957. 《清史稿》(卷175):「世續十一月改文華殿大學士。」
  958.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31頁:「那桐,十一、丁卯;東閣改。」
  959. 《清史稿》(卷175):「那桐十一月改文淵閣大學士。」
  960.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31頁:「鹿傳霖,十一、丁卯;體仁改。」
  961. 《清史稿》(卷175):「張之洞八月卒。」
  962. 《清史稿》(卷175):「鹿傳霖九月任大學士,為體仁閣大學士。十一月,改東閣大學士。」
  963. 《清史稿》(卷175):「陸潤庠九月任大學士。十一月,為體仁閣大學士。」
  964. 《清史稿》(卷175):「鹿傳霖九月遷。」
  965. 《清史稿》(卷175):「陸潤庠九月授,遷。」
  966. 《清史稿》(卷175):「戴鴻慈十一月授。」
  967. 《清史稿》(卷175):「鹿傳霖七月卒。」
  968.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32頁:「陸潤庠,八、戊戌、廿七、9.30;體仁改。」
  969. 《清史稿》(卷175):「陸潤庠八月改東閣大學士。」
  970. 《清史稿》(卷175):「徐世昌八月任大學士,為體仁閣大學士。」
  971. 《清史稿》(卷175):「戴鴻慈正月卒。」
  972. 《清史稿》(卷175):「徐世昌正月授。八月,遷。」
  973.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32頁:「李殿林,八、丙申;吏尚授。」
  974.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32頁:「世續,九、癸酉、九、10.30;休。」
  975.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32頁:「那桐……(授內閣協理大臣)」
  976.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32頁:「陸潤庠……(授弼德院院長)」
  977.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32頁:「徐世昌……(授內閣協理大臣)」
  978.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32頁:「榮慶……(授弼德院副院長)」
  979. 《清代職官年表》第一冊,第132頁:「李殿林……(授典禮院掌院學士)」
  980. 丁中江. 北洋軍閥史話 2.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2: 422–426. ISBN 7-100-07586-6.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