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英帝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Template:Infobox Country 大英帝国,或称不列颠帝国英语:British Empire),是一个在16世纪至20世纪末间由英国[註 1]统治的全球帝国,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历史上面积最大的殖民帝国,最大领土面积曾达3,400万平方公里[1][註 2],首都为位于英格兰南部的伦敦

16世纪,一般认为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格瑞福兰海战,标志着英国的掘起。但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并不代表英国取代了西班牙的霸权,直到300年后的19世纪英国才做到这点。1500年到1600年,由于英国在欧洲大陆上的英法百年战争中输给了法国,所以在欧陆几乎没有发言权;但是凭藉著其专注于海外殖民地的拓展,所以反超欧洲第一个殖民国家葡萄牙,成为继西班牙、荷兰之后第三大的海军强国,同时也拥有了面积第三大的海外殖民地。此时,英国的国际地位依然不如殖民最大国西班牙、欧陆最强国法国、以及神圣罗马帝国的控制者奥地利三国,但是已经成为在二流国家当中的第一把交椅。

整个17世纪和18世纪,光荣革命后的英国对法国发动第二次百年战争(1689年-1815年),与当时波旁王朝统治下的法兰西王国争夺欧洲以外的海外霸权;这也是英国从不插手欧洲事务、转向积极干涉欧洲的起点。第二次百年战争并不是像第一次百年战争一样的单一战争,而是多次欧洲战争的集合体,其中英国刻意奉行“不断帮助法国的敌人、只要是法国的敌人就是英国的盟友”这一政策,导致这些零碎的反法战争加总起来的时间长达一百年。又由于1600~1799年代,原本第一位的西班牙帝国已经呈现出明显的衰弱姿态,于是英国趁机掘起,以非常快的速度扩张殖民地。英国先是在英荷战争中打败了有著贸易和资本,但是军队实力并不是很强大的荷兰;再接受了法国启蒙运动的先进思想;同时又在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后从法国夺取整个加拿大和印度的殖民地,标志着在“海军上”英国已经成为无可争议的海洋霸主、而在殖民地面积上成为仅次于西班牙的第二大殖民帝国。但是同时,英国也在海外战争中尝到了第一次失败,在美国独立战争中输给了美国。不过总体来说,胜远远多于败,英国的殖民地还是在源源不断的增加,英国的国际地位也能和法国、奥地利等旧列强平起平坐,成为欧洲的一流强国;超越了原本比较强大但是已经衰弱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瑞典波兰-立陶宛等中型欧洲国家。

19世纪,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对英国的霸权如虎添翼。原本只能藉著和法国敌对参与欧洲事务的英国,可以利用其独有的工业产品掌控的欧洲的经济命脉、用世界最强大的海军威慑弱小的欧洲国家。19世纪初期,西班牙帝国的殖民地全部独立,间接导致英国成为真正的海洋霸主,此时英国终于在“殖民地面积上”成为是欧洲以及世界第一。1815年,击败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后,大英帝国彻底超越其他所有欧洲国家、一跃成为欧陆第一强权,在武力上只有俄罗斯帝国能和英国一较高下,但由于俄罗斯的经济和科技落后,所以英国成为欧洲霸主;也因为英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地数量最多、科技最发达、控制各个大陆的经济都市,而成为了主导地球发展的“世界帝国”。此时的英国属于欧洲五大列强(英国法国俄罗斯奥地利普鲁士)之首,主导国际事务达100年之久,这段时期被称为“不列颠治世”,又因为年值维多利亚女王统治英国的时代、所以又称“维多利亚时代”。由于帝国的领土、属土遍及包括南极洲在内的七大洲五大洋,有「英国的太阳永远不会落下」的说法,所以被形容为继西班牙帝国之后的第2个「日不落帝国」。

20世纪,重新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打败法国成为欧洲大陆上陆军第一强国,而德意志帝国和美国所开启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又衝击了原本英国在科技领域的最高地位,导致英国国力有所下降。虽然在军力和科技上显示出落后的迹象,但是在殖民地领域英国和她的老对手法国则扩张的比以往更加迅速,英法依然佔有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的殖民地面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21年,由于战争的摧残,英国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已经逐步被美国超越,但因为英国是对付德国的主要胜利国之一,根据巴黎和会托管了德国的殖民地,而达到殖民地领土面积最大时期;当时英国的国土覆盖地球上25%的土地和25%的人口,成为“世界历史上面积最大、跨度最广的国家”。大英帝国在世上传播英国的宗教法律制度文化科学商业语言帝国霸权帮助英国本土实现惊人的经济成长,并使其在国际政治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也导致了世界性国际语言——英语的通行。

在一战和二战的“战间期”,英国国力已不足以支撑其帝国体量,再加上始于1929年的大萧条的影响,英国政府最终于1931年宣布放弃对加拿大澳大利亚纽芬兰爱尔兰新西兰南非六个白人自治领在政治上的控制,自此英联邦体系开始逐步取代大英帝国体系。加上英国对执行地採取民主议会制度精英教育的方式,导致印度、非洲等殖民地民智渐开,接受了英国民主思想的各个殖民地开始反思英国的统治,并且谋求完全的独立。随着英国本土的民主发达,海外的殖民地(包含自治领也是)的受到英国教育的非欧洲人民想要自己决定其政府的政策与未来,包括议会全面选举。白人的自治领大多能够进一步发展基础设施,以取得经济生产上的平衡,但是在拉美非洲亚洲的帝国殖民地却往往只是工业所需原材料(或农业产品)的供应者,所以这些国家即使在从英国独立后的经济发展需要藉著英联邦架构接受英国的帮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随着英国国力日衰以及全球掀起去殖民化浪潮,大英帝国自1947年印度独立后逐渐瓦解,而发生在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则标志着美国正式取代大英帝国成为国际事务领导者。英国的殖民地经历了风起云涌的民族独立,以印度独立为开始,英国的所有旧殖民地现在几乎都已独立,但独立后的英国殖民地大部分仍然为了增加自己的国际地位而选择留在英联邦之中。无论殖民地如何,英国都会宣扬她的议会民主制的优越性、并推荐给殖民地人民,但结果并没有全部成功(例如埃及伊拉克阿富汗南非肯亚辛巴威乌干达)。今天,英国和她的大部分前英国殖民地国家组成一个国际性的组织英联邦,但是与大英帝国不同,英国无法在政治外交经济等各方面完全控制英联邦的其他成员,英国与其他英联邦成员国地位亦是平等,英国女王仅仅是英联邦的象征性元首,而其他英联邦成员甚至凭著自由意志可以做出反对、否决、对抗英国的决定。

到了20世纪末,历史学家一般以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归中国,作为大英帝国终结的标志。虽然英国的殖民化是以其自身利益为优先考量,也为殖民地留下更好的基础建设,但那主要是为了方便这些殖民地的货物能够更方便地出口到英国以满足其本土的需要,或是让英国的工业产品更方便地运送到殖民地市场。另外,为了确保其统治的稳定,同时因为各殖民地内部民族的複杂性,在殖民地时,英国会用「分而治之」、「精英制度」、「以夷制夷」的政策或者直接放弃对当地民族问题的解决而离开,使得像爱尔兰印度巴勒斯坦津巴布韦肯亚苏丹乌干达伊拉克圭亚那斐济等国家在独立后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民族衝突。最后,大英帝国的形成是400多年来贸易移民与武力征服的结果,期间也有和平的商业和外交活动,是一个时代特定群体、文化、国际政治、贸易的总称。

背景:英格兰殖民主义

对不列颠岛屿与法国的扩张

1066年来自法国诺曼第威廉一世征服英格兰之后,加上欧洲中世纪的政教关系,英格兰在几百年的时间裡一直被卷入欧洲大陆的事务。由于诺曼王朝安茹王朝的君主都来自法国,因此国王们把相当多的精力放在其法国领土上。到14世纪末,从对欧洲的羊毛贸易发展出来的对外贸易已经成为英格兰最重要的国家政策。

这段时间是英格兰对外征服的开始,包括1169年对爱尔兰的征服,以及1282年对威尔斯的扩张。1296年英格兰对苏格兰的短暂控制在1314年中断,两个地区的真正统一要等到1603年通过英国王位继承法来和平实现。虽然1204年英格兰君主丧失诺曼第的领土,但通过联婚继承英格兰统治者还是拥有法国大片的土地,直到1453年打输英法百年战争最后才丧失法国土地。从此之后一直到1558年英格兰君主只拥有法国北部的战略要港加莱,但是自那之后就连加莱也丧失了。

海外帝国的成长

海外的大英帝国,这裡指的是英国人的海上探险以及在不列颠岛以及欧洲大陆以外地区的移民或殖民。其根源可追溯到1485至1509年在位的亨利七世所採取的积极的海洋政策。在理查三世所建立起来的羊毛贸易的基础上,亨利七世创建近代英国海洋商贸体系,并发展英国的造船工业导航技术。这套体系也为日后的贸易机构的建立创造条件,而像马萨诸塞湾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之类的贸易企业为大英帝国海外的扩张做出重要的贡献。亨利七世也下令在朴茨茅斯建造英国的第一个乾船坞,加强建设当时还规模很小的英国皇家海军。1587年沃尔特·雷利爵士(Sir Walter Raleigh)在罗阿诺克岛(Roanoke Island,今北卡罗来纳州境内)宣布维珍尼亚为英格兰殖民地。但这块殖民地十分短命,由于食物缺乏、恶劣的天气、海难以及当地原住民的反抗,英格兰很快就不得不放弃这片殖民地。

斯图亚特王朝时期

File:Loutherbourg-Spanish Armada.jpg
「对决西班牙无敌舰队之役」, 1796年由鲁斯伯格(Philippe-Jacques de Loutherbourg)绘製

1588年,正值都铎王朝伊利沙白一世期间对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大获全胜,正式确立英格兰王国作为海上霸权的地位,虽然之后1590年代几次与西班牙战事的失败暂时挫败英格兰野心勃勃的海外殖民计划。1604年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终于与西班牙签订《伦敦条约》,正式结束两国的敌对状态;1607年英格兰在维吉尼亚詹姆斯镇建立第一块永久的海外殖民地。在之后的三个世纪中英格兰不断地在海外扩张势力范围并巩固国内的政治发展。1707年英格兰苏格兰的议会在伦敦合併,组成大不列颠议会。

对美洲与大洋洲的殖民

大英帝国的雏形成于17世纪中期,此时英格兰已经在美洲建立多片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包括今后的美利坚合众国的十三州、加拿大大西洋和太平洋省份以及加勒比海上的一些小岛屿,例如牙买加巴巴多斯巴哈马等。

盛产甘蔗的加勒比地区高度依赖奴隶的工作,它是英格兰早期最重要、最有利可图的殖民地。美洲大陆南部的殖民地则为英格兰提供烟草棉花大米,北部则出产毛皮;它们从经济角度上讲没有像加勒比岛屿一样对英格兰有益,但是大片的可耕种土地吸引众多英格兰移民者。

英格兰的美洲帝国正通过战争与殖民逐步扩大,例如通过英荷战争的胜利英格兰获得新阿姆斯特丹(即今天的纽约)。不断发展的美洲殖民地不断向西探索,寻求更多的可耕种土地。七年战争中英格兰击溃法国,并在1760年占领新法兰西的全部地区,使得英国获得北美更大地区的控制权。

随后,澳大利亚(1788年成为英国殖民地,最早是英国犯人的流放地)和新西兰(1840年成为英国殖民地)成为英国移民们的另一目的地,而同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土著人口也因战争与疾病使人口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锐减60%至70%。这些殖民地之后都实现自治,并是羊毛和黄金的出口地。

自由贸易与“非正式帝国”

File:Yorktown80.JPG
英国将军查理斯·康沃利斯(Charles Cornwallis)于约克镇投降庄柏(John Trumbull)绘于1797年。失去美国殖民地象徵著第一大英帝国的结束。

原本的英国殖民体系在18世纪开始变化。在辉格党人长期控制国内政治权力的时期(1714年至1762年),帝国对英国而言变得不那么重要,直到一连串试图扭转这种对殖民地忽视的措施(主要包括从殖民地征收更多的税收)引发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至1783年),使得英国丧失其人口最多的殖民地英属北美十三州

这段时期有时候被称为“第一英帝国”,即17至18世纪英国在美洲的扩张。18世纪开始英国在亚洲非洲的扩张则被称为“第二英帝国”。英国对美国控制权的丧失表明,对殖民地的政治统治并不一定对英国的经济获利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英国在放弃对美洲殖民地的防务与行政管理之后,很快恢复对美国贸易的支配作用。

重商主义是经济学的理论,指的是国与国之间对财富的争夺,它是英国第一次海外殖民扩张的特色。但是在“第二英帝国”时期,重商主义很快就让位于亚当·斯密等人的自由放任经济自由主义

英国从北美殖民地独立这一事件中学到的经验是,即使是在不拥有殖民统治权的情况下贸易依然能够带来经济繁荣。这就是为什么在1840至1850年代英国愿意授予像诸如英属加拿大英属澳大利亚等白人殖民地自治领地位的原因,因为这些国家的白人们被视为是居住在殖民地的“祖国”人民而已。而英属爱尔兰则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它于1801年被并入全称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英国。

在这一时期,英国也宣布废除奴隶贸易(1807年),并很快将这一禁令强加到别国身上。到19世纪中英国已经基本在全球范围内消灭奴隶贸易。奴隶制本身于1834年在英国的殖民地被废止,情况直到1920年左右才有形成稳定状态。

旧有的殖民与奴隶制度的终结是与自由贸易一同实施的,自由贸易原则在1840年左右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其标志是英国撤销《玉米法》和《航海条例》。自由贸易完全地开放英国市场,也促使其他国家在19世纪中叶开放他们的市场。

一些人会认为,自由贸易的兴起仅反应英国的经济地位,而与任何的哲学观点无关。确实,英国对迫使他国执行某一政策一直比对自己施行同样政策更为热衷。虽然英国丧失13个美洲殖民地,1815年欧洲大陆拿破仑的最终战败确立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在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无可争辩的经济强权之时,皇家海军则主宰着海洋。始终与欧洲大陆事务保持距离的英国也得以施行旨在扩大其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扩张计划,这种海外扩张即通过自由贸易和战略优势建立一个“非正式帝国”。例如中国波斯(也就是以前的伊朗)正是被包括在「非正式帝国」中,在英国的武力威胁下,这些国家的政府被迫开放市场,并不得不无条件给予英国特权。帝国与「非正式帝国」的扩张为英国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原料提供便利,并以此制造更多商品运至世界各地。

从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到1870年的普法战争,英国是全球唯一的工业化强权,是全球30%工业产品的生产地(1870年)。作为“世界工厂”的英国能够如此有效、大量地生产工业品,以至其在国内生产的产品在运输到外国后其价格依然比外国当地所生产的产品更具竞争力。只要其海外市场的政局稳定,即使没有实施正式的殖民统治,英国依然能够从自由贸易中获益。

在亚洲的扩张

File:China imperialism cartoon.jpg
一幅寓意中国正被列强瓜分的漫画。

1757年普拉西战役的胜利让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印度孟加拉邦的统治权,虽然1770年因对该邦过度征税而恶化的饥荒引起英国国内的争议。19世纪中期,东印度公司已经几乎控制印度全境。1857年印度起义之后该公司管辖的领土被移交给英国政府直接管理。维多利亚女王于1876年被宣布为印度女皇。

锡兰(今天的斯里兰卡)、缅甸马来亚也被纳入英国在亚洲的势力范围。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从中国人手里夺得香港岛

英国对中国的兴趣源自18世纪末,当时英国成为中国茶叶的进口国。茶叶进口导致英国方面巨大的贸易逆差,因此英国希望通过从印度向中国出口鸦片来平衡开支,虽然这么做违背中国的禁令。由此引起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以英国的胜利告终。之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法国联手再度胜利,英国进一步获取在华特权。

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与中国保持一种复杂的关系。虽然英国获得香港但是英中贸易主要还是通过几个开放的中国港口进行。中国人口过多,领土也不小,英国很难佔领中国,因此英国希望看到的是一个独立的中国,因为中国的崩溃意味着其他西方强权就可能与英国一起瓜分中国,而使得英国所拥有的特权地位受到挑战。

同时,英国也不希望看到一个过于强大的中国,因为这就意味着中国将取消或要求重新协商一些原本签订的条约。这种态度解释了看似矛盾的英国对华政策:一方面协助清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另一方面却和法国联手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自由贸易的终结

作为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英国曾经能够将整个世界作为其原材料的来源国和工业品的出口市场。但是随着其他国家的工业化,在19世纪这种情况开始逐渐改变,越来越多国家寻求保护其原材料的供应和出口市场。到1870年代,英国的工业产品面临来自其他国家的强有力竞争。

工业化在德国美国迅速进行,使它们迅速赶超英国法国这两个强大的欧洲西方国家。比如,到1870年德国的纺织金属工业在组织结构和技术效率上已经超越英国,并且在德国国内市场上已经击败英国同类产品。到19世纪末,德国甚至开始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生产这些产品。

虽然无形出口品(如银行服务、保险船运)让英国不至于出现贸易逆差,其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比例从1880年的四分之一下降到1913年的六分之一。英国不仅只在工业化国家市场的竞争中落败,其产品在欠发达国家的市场上也没有占优势。英国甚至正在丧失它曾经所拥有的,对印度中国拉丁美洲(也就是中南美洲)和非洲内陆跟海岸等地区贸易上的主导地位。

英国的商业困境因1873至1896年的经济萧条而雪上加霜。因商业衰退所导致的通货紧缩更进一步给各国政府增加压力,迫使它们鼓励扶植国内工业,从而最终导致欧洲强权逐渐抛弃自由贸易的原则(德国于1879年、法国于1881年先后放弃自由贸易、英国也在这段时间放弃自由贸易、美国早在1860年代也就是南北战争时期就放弃自由贸易)。

这么一来的结果是国内和出口市场的双重萎缩。欧洲和之后北美洲的加拿大跟美国的政府与企业领袖们因此开始将海外的殖民地作为他们新的市场:这些海外殖民地将成为宗主国的出口市场,而他们则被安置在贸易壁垒的保护之下,使得其他国家商品无从与宗主国产品竞争。同时它们还依然是廉价的原材料供应地。英国虽然直到1932年以前都秉持自由贸易原则,却一边和其它工业化国家争夺海外殖民地,以防原本在其势力范围的地区落入他国之手。之后英国依旧对来自其殖民地和自治领的商品实行贸易优惠制度,至英国于1973年加入欧共体后方才停止这些对外贸易优惠政策,转而对原殖民地商品实行贸易壁垒。

英国与新帝国主义

File:Queen Victoria bw.jpg
维多利亚时代晚期及后来的爱德华时代的大英帝国正处于鼎盛,但其影响力实际上已经开始走下坡。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大致反映这个年代的黑暗面。

1870年代到1914年一战爆发这段时期内,欧洲殖民扩张的政策与意识形态被称作“新帝国主义”。这段时期内最明显的趋势就是各欧洲强权“为帝国而帝国”,在海外竞相争夺并巩固其殖民地。

在这一时期,欧洲强权在海外的殖民地总面积达到2300万平方公里非洲直到1880年代还很少有欧洲人踏足,但在这一时期内非洲成为帝国主义者们主要的目标。但是扩张在其他地区也十分频繁,特别是在东南亚东亚沿海地区:在这些地区美国日本也加入到争夺殖民地的行列之中。

1875年被认为是英国进入新帝国主义时代的分水岭,这一年本杰明·迪斯累利领导的英国政府从负债累累的埃及统治者伊斯梅尔(Ismail)手中买入苏伊士运河的股份。英国从此巩固这条对英国和印度贸易有着举足轻重影响的运河的控制权。1882年,英法两国对埃及领土的争夺最终以英国人的胜利告终。

俄罗斯帝国1828年起逐渐向南扩张以至威胁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担心也影响了英国的政策:1878年英国控制塞浦路斯,将其作为保护奥斯曼帝国的据点;在此之前英国还参与1854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zh-hk:克里米亚战争;zh-sg:克里米亚战争,并入侵阿富汗。所有这一切举动都是为了阻止俄国进一步向南扩张。英国发动三场阿富汗战争,1842年的第一次英阿战争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所遭受的最惨痛的军事失败,整个英国军队被由俄国所支持的阿富汗普什图族(Pashtun)人击溃。1880年第二次英阿战争,英军在坎大哈被击溃、在喀布尔被包围,最后撤退到印度。1919年第三次英阿战争引起阿富汗部族的起义。

File:British Empire Map (Chinese).svg
曾经被大英帝国统治过的地区(时间交错)

与此同时,在英国的许多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和商人都将正式的帝国视为极其重要,特别是对在世界市场上份额正在下降的英国商品而言。1890年代英国全心全意地采取新的政策,很快成为热带非洲殖民地的重要抢夺者。

在1899-1902年发生的南非战争是英国新帝国主义时期的典型例子,虽然英军很快占领德兰士瓦,但为了镇压布尔人的抵抗,40万名帝国士兵被卷入战争,同时耗费2.5亿英镑。国内舆论开始倾向于怀疑海外扩张的必要性,从此英国开始战略收缩。有人认为政府受到以塞西尔·罗兹为首的在德兰士瓦有黄金矿产的大矿主的影响,所以才会进行这一场战争。这也为之后盛行的「帝国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的观点提供证明。

英国采取新帝国主义政策的诱因可能是为了为英国产品和投资寻求更大的海外市场,或者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战略性的先发制人举措,为的是防止现有的贸易通道被别的强权破坏,或防止别国在日趋封闭的国际贸易形势发展下获取更多的出口市场。无论如何,一切都是为了在其他列强兴起的国际环境下保持自己的霸权地位。1900年初约瑟夫·张伯伦试图对英国的贸易壁垒法案进行修改却遭到很大的反对并最终被迫放弃,显示即使在英国的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况下,英国人还是多么地支持自由贸易的原则。也有些历史学家认为,英国采取新帝国主义政策其实是其影响力下降的表现,而非其影响力上升的结果。

在印度的殖民主义的演变过程足以警示我们,不应将新帝国主义时代之前西方资本主义强权间经济上的竞争视为英国加强殖民地管制的唯一原因。印度正式成为英帝国的组成部分是在1858年,目的是巩固英国对印度的统治,也是对1857年印度起义的直接反应,而起义的缘由之一也是印度国内的传统势力反对英国在印度次大陆的许多现代政策所导致。

对非洲的争夺

File:Colonial Africa 1913 map.svg
1913年欧洲殖民列强在非洲大陆的控制范围
  英国
  法国
  德国
  独立(利比里亚阿比西尼亚

1875年欧洲国家在非洲两块最主要的殖民地只有阿尔及利亚开普殖民地;但到了1914年除了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外其他所有的非洲国家都成为欧洲国家的殖民地。从原先只在经济控制殖民地的“非正式帝国”转变到直接管制。

当法国、比利时和葡萄牙在刚果河下游地区进行殖民活动时,他们其实已经威胁到英国向热带非洲的深入。1884至1885年的柏林会议就曾试图调解强权之间的矛盾,该会议提出以“实际占领”为确定各国殖民地归属的评判标淮,而该标淮的采纳意味着欧洲国家更加袭击当地的部落和人民以获得更大面积的“实际占领”地。

英国1882年对埃及的军事占领(最直接的起因是为了保护苏伊士运河)同时也起到确立英国对尼罗河地区的控制。这又进一步导致1896至1898年英国对苏丹的征服,以及1898年9月涉及英法两国的法绍达事件

1899年英国全面占领南非,这项军事行动最早始于1795年对开普的并吞。在侵犯原本是南非荷兰人所统治的金矿产区德兰士瓦以及邻近的奥兰治自由邦后,负责南非事务的不列颠南非公司进一步向北深入,并以开普富商赛西尔·罗得斯爵士的名字将其所占领的地区称作罗德西亚(Rhodesia)。

英国在南非和东非的胜利促使罗得斯爵士和英国驻南非大使阿尔佛莱德·米尔纳(Alfred Milner)提出在非洲建立一个“从开普到开罗”的英国殖民帝国。他们希望通过建造连接苏伊士运河和南非矿区的铁路来实现。但是由于德国对坦噶尼喀的殖民将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切成两半,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非洲殖民地之间只有电报线路畅通,而铁路则无法建造。

虽然是自由贸易最积极的鼓吹者,英国人在1914年不仅成为最大的海外帝国,更是掠夺非洲的最大受益人。1885年至1914年之间英国将大约30%的非洲人口置于其统治之下,而同一时期法国只统治15%的非洲人、德国9%、比利时7%以及意大利1%。英国的尼日利亚一个殖民地就拥有1500万人,是整个法属西非和所有德国殖民地人口的总和。

白人殖民地的自治

随着加拿大(1867年)、澳大利亚(1901年)、新西兰(1907年)、纽芬兰(1907)和南非联邦(1910年)相继取得自治领地位,大英帝国已经开始从帝国英联邦的转变。这些新国家的领袖们与英国政治家们一起出席1887年起定期举行的殖民地会议(1907年后被称作帝国会议)。

自治领之间的外交关系主要由英国的外交部负责,而加拿大虽然在1909年设立外交部,其与帝国内其他国家的关系依然通过帝国派在加拿大总督、自治领驻伦敦的高级专员(加拿大于1880年首次任命自己的高级专员,澳大利亚则在1910年效仿)和英国在海外的外交使节们维系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是代表帝国内所有的自治领政府宣布参战的。

各自治领在外交政策确实上享有很大的自由度,只要其政策不明显违反英国本身的利益:加拿大的自由党政府在1911年与美国签署一项双边自由贸易的互惠协议,最后却因英国的反对而没有获得批淮。

国防方面,原本将自治领的防务纳入一个单一的帝国军事框架在1900年以后被证明已经很难维系,因为英国此时开始在欧洲大陆的防务问题上开始承担更大的责任,同时还必须面对德国海军掘起的威胁。1909年大英帝国决定各自治领应拥有其自己的海军,这是对1887年英国承诺澳大利亚以向英国海军输出人力以换取英国在太平洋地区舰队驻扎这一协议的违背。

虽然英国政府允许上述地区自治,但英国政府依旧可以干涉自治领内政,直到1931年西敏法令通过以后,英国政府才无法继续干涉自治领内部事务,但仍具影响力。

一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大英帝国完成最后一次的大规模海外扩张。英国经国际联盟的批淮对原本属于奥斯曼帝国巴勒斯坦伊拉克进行委任统治,而前德国殖民地坦噶尼喀喀麦隆部分地区、西南非洲(即今天的纳米比亚)和新几内亚也被划入英帝国的版图(其实西南非洲被归由南非管理,而新几内亚则由澳大利亚统治)。不过一战之后英国在莱因兰和二战之后在西德的占领区就不被认为是帝国的一部分。

虽然英国赢得战争,并从战争中获得新的殖民地,战争的巨大开销使得英国无法继续承担维系一个帝国所需要的庞大财政支出。英国有数百万人死亡,无数资产被毁,其结果是债台高筑、资本市场的混乱以及在海外殖民地英国籍官员人数的缺乏。与此同时,民族主义情绪在新老殖民地都在高涨,而帝国的参战以及非白人士兵在战争中所感受到的强烈的种族歧视都更加助长这种民族主义情绪。

1920年代是自治领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虽然自治领在一战爆发时还无权选择是否参战,1919年结束一战的《凡尔赛条约》,却是由英国和其自治领分别签署的。1922年自治领不再愿意支持英国对土耳其的军事行动,迫使英国寻求一个和平的妥协方案。

File:Warofindep.jpg
一个位于都柏林英爱战争纪念碑。

自治领的完全独立经由1926年的《贝尔福宣言》和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案》得到最终确立:所有自治领取得与英国的同等地位,英国的立法机构不再有权干涉自治领内部事务,自治领也将享有自主外交政策的自由。1907年在殖民部内设立的一个主管自治领事务的部门也在1925年从殖民部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自治领部,并在1930年拥有首位部门大臣。

加拿大在1923年成为第一个独自签署外交条约的自治领,1927年加拿大向美国华盛顿派遣第一位永久性的外交官;1940年澳大利亚也派出首位驻外大使。

爱尔兰自由邦在一场反抗英国统治的血腥战争后于1921年取得自治领地位;1937年爱尔兰与英国断绝正式的宪法关系,并在1949年正式成为完全独立于英联邦之外的爱尔兰共和国。原本就独立、直到1922年才被英国掌控的埃及也在1936年断绝与英国在宪法上的特殊关系。在1922年成为英国保护国的伊拉克也在10年之后的1932年完全独立。

二战后的去殖民化及帝国衰落

20世纪初,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加上美苏两国的影响,导致大英帝国体系越来越难以维持。同时,宗主国越来越关心本土和周边国家的事务,特别是在二战以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英国最终被迫接受这一新的形势,将昔日的大英帝国转变为今日的英联邦,而英国也由当时的全球性大国变为今日的地区性大国。

1947年的经济危机迫使克莱门特·艾德礼工党政府放弃继续维护英国作为世界一流强国,接受美国的掘起。英国也必须处理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关系,但英欧之间扭曲的关系至今没有完全解决。

1939年9月英国对德国的宣战只代表它自己和澳大利亚(当时澳大利亚还未正式接受《威斯敏斯特法案》),而除了爱尔兰(该国在1年前要求英国军队离开其国土,并选择在战争中保持中立)以外其他的自治领则都分别对德宣战。

二战最终摧毁英国原已开始减弱的经济与财政领导能力,并突显自治领与美国在军事上对英国进行协助的必要性。1942年澳大利亚总理约翰·柯廷(John Curtin)史无前例地下令将驻扎在英属缅甸的澳大利亚士兵调回参加保卫澳大利亚的战斗。

战争结束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于1951年加入美国主导的澳新美地区安全条约,使得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在太平洋地区新的军事主导力量。而英国本身也从1961年起就试图加入欧洲各共同体,并在1973年如愿以偿,削弱英国与其自治领之间原本存在的特殊经济关系,自治领的产品在进入英国市场时从此不再享受特殊优惠待遇,英国在各自治领的影响力被削弱。

加勒比、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战后的非殖民化运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而英国几乎从未试图抵制这股浪潮。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中,英法两国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和苏联对埃及的支援下被迫从埃及撤军。苏伊士运河危机直接导致英国安东尼·艾登政府垮台,其后上台的英国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则加快了去殖民化的脚步,英国势力自此彻底退出苏伊士运河区。该事件代表着美国正式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而英国则丧失超级大国地位。

1947年8月15日,印度独立,这是印度国大党长达40年反抗殖民主义斗争的胜利。但是印度的独立是以分割印度和巴基斯坦为代价的,为的是避免穆斯林印度教徒之间互相的内斗,印度独立后世界范围内掀起去殖民化浪潮,大英帝国开始瓦解。而英国为了让印度加入英联邦,从而修改规则允许新成员国不必效忠英王。

1948年缅甸也获得独立,并选择不加入英联邦;之后又有斯里兰卡(1948年)和马来亚(1957年)的独立。1948年英国结束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以色列建国,此后的几十年间这里一直持续着犹太人阿拉伯人之间的血腥暴力争端。在地中海地区,说希腊语塞浦路斯人一直通过游击战的形式希望将塞浦路斯保留在希腊的版图内,与居于岛内、佔人口三分之一的土耳其人发生衝突,1960年塞浦路斯还是最终获得独立,但英国在塞浦路斯岛保留两块主权基地,至此英国在欧洲的殖民地仅剩位于伊比利亚半岛南端的直布罗陀

大英帝国在非洲统治的结束往往过分迅速,以至新独立的国家无法独立面对独立后的挑战:1957年加纳在10年的民族主义运动后终于独立,之后尼日利亚(1960年)、塞拉利昂坦噶尼喀(1961年)、乌干达(1961年)、肯尼亚桑给巴尔(1963年)、冈比亚(1965年)、博茨瓦纳莱索托(1966年)以及斯威士兰(1968年)也相继独立。

英国从南部和东部非洲的撤军对当地的白人居民有着很大影响:肯尼亚独立后发生的茅茅起义表明,白人土地主对权力的占有已经引起非洲土著居民的不满。南非白人政权的存在就显示了当地白人想要压制土著黑人的想法,南非白人政权也因种族隔离政策于1961年退出英联邦,这种残酷的种族主义统治手段一直持续到1991年时任南非总统弗雷德里克·威廉·戴克拉克废除种族隔离政策后才得以终结,而南非共和国直到1994年曼德拉出任总统后才重返英联邦。

虽然由白人占多数的罗德西亚与尼亚萨兰联邦随着1964年马拉维赞比亚的分别独立已经分裂,南罗得西亚的白人(他们自1923年起就一直是一个自治的殖民地)宣布独立,拒绝接受一个非洲人政府的管辖。在南非白人政府的支持下这个罗得西亚政权一直持续到1979年,直到双方达成协议成立一个多数共治的津巴布韦共和国,至此英国结束了其在非洲大陆的殖民统治。

阿根廷试图夺去英国控制下的福克兰群岛,最终在1982年引发马岛战争,但最后阿根廷战败,并未能控制福克兰群岛。而英国最后一块人口超过百万的殖民地英属香港,则于1997年7月1日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部分历史学者和威尔士亲王查尔斯都认为香港回归标志着大英帝国的终结。

英国议会虽然于1931年通过西敏法令给予自治领自治的权利,但英国还是掌握着这些地区的案件终审权和修宪权,如加拿大在1949年和1982年分别收回终审权和修宪权,而新西兰的终审权则要等到2003年10月才由位于伦敦的英国枢密院司法委员会移交至新西兰高等法院。

在短命的西印度联邦(1958年至1962年)的失败后,大多数英国的加勒比殖民地选择分而治之:1962年的牙买加千里达及托巴哥、1966年的巴巴多斯以及其他的东加勒比海岛国都相继独立。英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在之后的岁月里也相继经历类似的非殖民化过程。

英国至今仍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欧盟成员国,在欧洲乃至国际事务上都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但早已比不上19世纪时英国的在国际事务上的话语权。目前英国在海外还有14块英属海外领地,并且还有16个国家以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作为其国家元首,这些地区统称英联邦王国,但英国政府已不能对这些地区的内部事务和外交事务进行干涉。

疆土

1921年,大英帝国达到其领土扩张的顶峰,大英帝国的版图如下:

非洲

地区 情况介绍
22px 巴苏陀兰(今Template:LES 1868年英国吞并该地区,1871年交由好望角殖民政府管辖,1884年英国恢复对其的直接管辖。1966年独立。
贝专纳(今Template:BOT 1884年英国远征军到达该地,1885年宣布其为英国的保护国,1895年贝专纳部分地区交由好望角殖民政府管辖,其余部分继续直接隶属于英国的管辖之下。1966年独立。
英属多哥 原为德国的殖民地,一战后被分为法属多哥英属多哥。战后英国对该地区进行委任统治,1919年被并入黄金海岸加纳独立后成为其领土的一部分。
22px 英属喀麦隆 原为德国殖民地,一战后英国对其部分地区进行委任统治,1961年英属与法属喀麦隆合并并宣布独立。
22px 冈比亚 自1661年起该国就是英国商人的要塞,1821年被并入塞拉利昂,1888年成为独立的英国殖民地,1894年部分内陆地区也被宣布成为英国的保护国,1965年获得独立。
Template:Country data Gold Coast(今22x20px 加纳 自1631年起英国商人就开始在此聚居,1821年至1874年是英属塞拉利昂的下设行政区,其中1828年至1843年曾由商人控制。1830年起其领土开始向内陆扩张,1874年英国设立黄金海岸殖民地,1904年其边界最终被确定。1919年将英属多哥并入,1957年独立。
Template:Country data Kingdom of Egypt 埃及 1882年埃及被英国占领,1914年至1922年期间是英国的保护国,1922年获得独立,但对英国履行必要的条约义务,英国军队在该国持续驻军直到1954年。
22px 肯尼亚 1886年英国与德国瓜分东非后获得肯尼亚,1888年将其并入不列颠东非公司管辖,1895年由英国政府取代东非公司直接管理。1920年成立肯尼亚殖民地,1963年获独立。
22px 毛里求斯 1814年英国从法国手中夺得毛里求斯,1968年获独立。
22px 尼日利亚 1851年在该国建领事馆,1861年吞并部分地区,1885年成立尼日尔地区保护地,1886年交由皇家尼日尔公司管理,1892年至1898年间英国继续占领尼日利亚的剩余领土,1900年英国政府开始直接对尼日利亚施行统治。1914年南北尼日利亚合并,1919年将英属喀麦隆并入尼日利亚,1960年获独立。
Template:Country data Northern Rhodesia 北罗得西亚(今 Template:ZAM 1891年起划归英属南非公司统治,1924年英国政府开始直接统治该地,1953年北罗得西亚与尼亚萨兰和南罗得西亚成立中非联邦,1964年获独立。
Template:Country data Nyasaland 尼亚萨兰(今 Template:MAW 1875年起就有传教士在次建立据点,1891年英国在此建立中非保护地,1907年被命名为尼亚萨兰,1953年与南北罗得西亚合并成立中非联邦,1964年获独立。
22px 塞拉利昂 自1787年起塞拉利昂就是英国公司进行黑奴贸易的重要据点,1807年成为英国殖民地,1896年其内陆地区被宣布为英国的保护国,1961年获独立。
Template:Country data Southern Rhodesia 南罗得西亚(今 Template:ZIM 1893年英国从非洲部落手中夺得南罗得西亚,并由英属南非公司管理,1923年成立责任政府,由英国政府管理,1953年至1964年间与北罗得西亚和尼亚萨兰组成中非联邦,1965年该国的白人少数政府自行宣布独立,只获得南非等少数国家承认。1980年白人政权与黑人族群达成共治协议,更名津巴布韦,成为获广泛承认的主权国家。
Template:Country data British Somaliland 英属索马里兰 1884年成为亚丁的保护国,1897年划定边界,1905年成为单独的殖民地,1940年至1941年间曾被意大利短暂占领,1960年并入索马里后独立。
Template:Country data Union of South Africa 南非联邦 1795年和1806年英国从荷兰人手中两次夺得好望角的部分领土,1814年全面吞并好望角,1872年起受英国直接管辖。英国占领这个原属荷兰的殖民地后,众多荷兰裔白人开始向奥兰治自由邦德兰士瓦移民,但英国在1900年布尔战争后吞并这两个地区。纳塔尔则于1843年被英国吞并并成为其殖民地。1910年由上述殖民地合并组成南非联邦,成为一个自治领。
22px 西南非洲(今 Template:NAM 1878年纳米比亚的鲸湾港被宣布为英国领地,1884年被并入好望角殖民地,1915年英国吞并该港周围的德国殖民地,于1919年成立南非委任统治地。1990年独立。
Template:SWZ 1890年英国与德兰士瓦对斯威士兰统治者进行联合保护,1906年英国单独对其保护,1968年独立。
22px 苏丹 苏丹原是埃及的殖民地,后在1880年代埃及统治被马赫迪推翻;1898年英国以埃及的名义重新占领苏丹,并与埃及共同对苏丹进行统治。1956年苏丹独立。
22px 坦噶尼喀 原为德国在东非的殖民地,1919年英国开始对其进行委任统治,1961年独立,1964年与桑给巴尔组成坦桑尼亚
22px 桑给巴尔 1841年英国在该岛建立领事馆,1890年宣布其为英国的保护国,1963年独立,次年与坦噶尼喀合并组成坦桑尼亚
22px 乌干达 1890年不列颠东非公司布干达王国签订条约,1894年布干达正式成为英国的保护国,1896年其他几个地区陆续加入保护国,1905年成立乌干达殖民地,1962年独立。

美洲大西洋

地区 情况介绍
Template:Country data Ascension Island 阿森松岛 1815年拿破仑被囚禁于圣赫勒拿岛后,英国为防止法国人控制该岛在此驻军,1922年起由圣赫勒拿岛对其进行行政上的管辖。
Template:Country data British Guiana 英属圭亚那 (今 Template:GUY 英国于1796年和1803年分两次夺得原属于荷兰的三块殖民地:伯比斯德梅拉拉埃塞奎博。1831年3块殖民地被合并组成英属圭亚那殖民地,1966年独立。
Template:HBR(今 Template:BIZ 1636年起就有英国的洋苏木砍伐者在该国沿岸定居,之后西班牙与英国展开对该地控制权的争夺,直到1786年英国取得完全的控制权。1862年至1884年该地由牙买加管辖,1884年成为单独的殖民地,1981年独立。
22x20px 加拿大 法属加拿大在1760年被英国占领,1763年成立英属魁北克殖民地,1791年加拿大被分为上下加拿大两个独立的殖民地,之后下加拿大被重新命名为东加拿大,上加拿大被称作西加拿大,东西加拿大又分别是后来魁北克省安大略省的核心部分,他们与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于1867年合并组成加拿大自治领,之后英属哥伦比亚爱德华王子岛、西北地区和纽芬兰岛又陆续加入加拿大自治领。1931年取得自治权,1982年取得修宪权后获得完全独立。
Template:Country data Falkland Islands 福克兰群岛 1765年英国首次占领福克兰群岛,之后在西班牙的抗议下于1774年撤出,1833年又重新占领,1841年开始进行殖民统治。1982年阿根廷宣布福克兰群岛归其所有引发马岛战争,英国在战争胜利后重新取得该岛的主权。
Template:Country data Newfoundland 纽芬兰 15世纪后期起英国的船只就在该地区海域捕鱼,1583年汉弗莱·吉尔伯特爵士登陆纽芬兰并宣布其为英国领土,1713年英国政府开始对其进行直接的殖民统治,1855年纽芬兰成立责任政府,但1934年英国又恢复对其殖民统治,1949年加入加拿大自治领。
Template:Country data Anguilla 安圭拉岛 1650年部分圣克里斯托弗移民到此,1663年该岛被宣布为英国领土,1882年至1967年它与圣克里斯托弗由一个联合政府共同管理,1967年退出,1969年英国恢复对该岛的统治。
安提瓜 圣克里斯托弗于1632年对其进行殖民统治,1663年被置于英国的管辖之下,1981年独立为安提瓜和巴布达
22px 巴哈马群岛 1717年开始被英国统治,1973年独立。
22px 巴巴多斯 1625年起开始有人在该岛上居住,1663年归英国政府统治,1966年独立。
Template:Country data Bermuda 百慕大群岛 1612年一家伦敦公司开始管理百慕大,1684年起由英国政府直接管辖。
Template:IVB 1666年起就有人在此居住,1713年起成为英国殖民地。
Template:CAY 1670年西班牙割让该群岛,行政上一直属牙买加殖民政府管理,直到1959年成为独立的殖民地。
22px 多米尼克 1761年英国从法国手中获得该岛,1778年法国重夺多米尼加,英国则于1783年再度占领;1978年独立。
22px 22px 格林纳达 1762年英国从法国手中获得该岛,1779年法国重夺格林纳达,英国则于1783年再度占领;1974年独立。
22px 牙买加 1655年英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得该岛,1962年独立。
Template:Country data Montserrat 蒙特塞拉特 1632年起岛上开始有人居住,1663年成为英国殖民地,法国曾在1664~1768年和1782~1784年两度统治该岛。
圣克里斯托弗和尼维斯 1623年圣克里斯托弗成为英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第一块殖民地,1663年起由英国政府直接统治,1782至1783年间曾被法国短暂占领。1882年圣克里斯托弗与尼维斯岛组成联合政府,1983年独立,称圣基茨和尼维斯
22px 圣卢西亚 1778年英国从法国手中夺得该岛,1783年又归还法国,1796年和1803年英国又分别两次重新占领,1814年英国吞并圣卢西亚,1979年独立。
22px 圣文森特 英国于1762年占领该岛,1779年~1783年法国曾占领该岛,1979年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独立。
22px 特立尼达岛 1797年英国从西班牙手中获得该岛,1888年与多巴哥成立联合政府,1962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独立。
Template:Country data Turks and Caicos Islands 特克斯和凯克斯群岛 1678年起有居民居住在此,1766年英国吞并该群岛,之后曾先后由牙买加和巴哈马的殖民政府管辖,1973年成为单独的殖民地。
Template:Country data Saint Helena 圣赫勒拿岛 1651年英国吞并该岛,1661年起东印度公司对其进行管理,1834年英国政府开始对其进行直接管辖。
Template:Country data Tristan da Cunha 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 为防范1815年被囚禁在圣赫勒拿岛上的拿破仑而由英国皇家海军于1816年占领该岛,1938年起成为隶属于圣赫勒拿岛行政管辖的英国殖民地。

南极洲

地区 情况介绍
Template:Country data British Antarctic Territory 英属南极领地 (争议地区,参见阿根廷属南极地区智利南极省) 1819年英国对该地区声明主权,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对南极洲领土声明主权的国家。1908年和1917年英国分两次声明南极洲的部分领土主权。1959年《南极条约》制订,规定南纬60°以上的土地不属于任何国家,也禁止在南极洲其他地区拥有领土的国家在此移民或从事其他与科学研究无关的活动,于是英国将其军事存在撤回了南纬60°以北。

亚洲

地区 情况介绍
22px 英属亚丁 1839年不列颠东印度公司阿拉伯人手中夺得该港口,1858年东印度公司将统治权交给英国政府,成为英属印度殖民政府的管辖范围。1936年亚丁与其内陆地区成为一个单独的殖民地亚丁保护地。1963年亚丁加入南阿拉伯联邦,后者于1967年独立为南也门,1990年南北也门统一后亚丁依然是也门的一个港口城市。
Template:Country data Bahrain 巴林 1820年,英国政府与巴林埃米尔签署协议,将其变为保护国,1971年巴林宣布独立。
Template:Country data Bhutan 不丹 1864年英国通过战争占领不丹的边境地区,1911年不丹与英国签署条约,不丹的外交政策交由英国执行,内部事务则保持自治,对不丹进行间接的殖民统治;1947年印度独立后英国也结束对不丹的控制。
22px 22px 英属新几内亚(现 Template:PNG 1884年英国在此建立保护地,1906年转由澳大利亚管理并更名巴布亚,1949年巴布亚与其余的新几内亚合并并独立为巴布亚新几内亚
22px 英属文莱(现 汶莱 文莱达鲁萨兰国 1888年英国宣布文莱为其保护国,1942年至1945年间曾被日本占领,1983年文莱脱离英国的保护完全独立。
22px 英属缅甸(现 Template:MYA 英国经过1824年、1852年和1885年的三次战争后占领缅甸全境,并将其置于印度殖民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直到1937年。1942年至1945年日本曾占领过缅甸,1948年缅甸独立。
Template:Country data British Ceylon 英属锡兰(今 Template:SRI “锡兰”是斯里兰卡的旧称。1796年东印度公司从荷兰手中夺得该岛的沿海地区,1802年交由英国政府管理,1815年英国废黜锡兰的国王,将锡兰全岛置于英国统治之下,1948年锡兰取得独立,1972年更改国名为斯里兰卡。
Template:Country data British Hong Kong 英属香港(今 香港特別行政區 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胜利后与大清国签订南京条约英国取得香港岛;1860年英国英法联军之役后与清廷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又获得九龙半岛;1898年英国大清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广东省新安县深圳河以南、九龙界限街以北的地方及附近若干岛屿置于位处维多利亚城香港政府管理之下,租期99年,这一个地方被英国命名为新界(New Territories)。1984年英国中英联合声明同意在新界租期届满后将全香港主权转移到中国政府,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中国,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特别行政区
Template:Country data British India 英属印度(今22x20px 巴基斯坦22x20px 印度22x20px [[Bangladesh|]]地区) 1609年起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沿海建立起移民据点,1757年开始向内陆扩张领土,多数印度邦保持内部事务的自治,但是就必须服从东印度公司的绝对权威。1858年英国政府正式接管印度的统治,印度也逐渐成为英国在全球最重要的殖民地之一,被称作“王冠上的明珠”。1876年起英国君主也被授予“印度皇帝”或“印度女皇”的称号。1947年印度分裂为两个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后独立;1972年孟加拉国又从巴基斯坦分裂出来。
22px 伊拉克 英国在一战期间占领原属土耳其的伊拉克,1920年开始对伊拉克进行国际联盟授权下的委任统治,1922年伊拉克实行自治,1932年独立。1941年至1945年间英国曾重新占领过伊拉克。
22px 科威特 1899年起科威特埃米尔就与英国签订一系列的保护条约,丧失部分主权。1961年科威特完全独立。
Template:Country data Malayan Union 马来亚联邦(今 Template:Country data MAS 马来半岛地区) 1874年至1930年间英国与马来亚半岛上的多个苏丹签订一系列的保护条约;1896年部分州组成马来联邦,1942年至1945年间马来亚全境被日本占领,1946年除新加坡外的马来亚组成马来亚联邦,1948年组成马来亚联合邦,包括1896年没有加入马来联邦的州,1957年完全独立。1963年与新加坡(后独立)、北婆罗洲砂拉越共同组成马来西亚联邦,新加坡1965年退出,宣布独立。
22px 马尔代夫群岛 1887年被纳为英国的保护国,1965年独立。
22px 英属巴勒斯坦 1918年一战期间英国占领原属土耳其的巴勒斯坦领土,1920年英国开始对其进行委任统治,1948年英国放弃委任统治,之后发生几十年的犹太人阿拉伯人的武装冲突。今天巴勒斯坦的大部分领土被以色列占领。
Template:NEP 1814年英国与尼泊尔王国战争,英军胜利后从1816年起在尼泊尔宫廷派驻特别代表,对尼泊尔进行间接的殖民统治,1947年印度独立后尼泊尔也随即获得独立。
Template:Country data North Borneo 英属北婆罗洲(今 Template:Country data MAS 马来西亚联邦的州属之一) 东马来西亚沙巴。1881年,文莱苏丹将该地区割让给英国北婆罗洲公司,1906年起英国政府对其进行直接管理,1942年至1945年间曾被日本占领,1963年更名沙巴并加入马来西亚
阿曼 英国自19世纪初开始就控制着阿曼繁荣的贸易,1891年阿曼正式沦为英国的保护国,1971年独立。
22px 卡塔尔 1916年起英国就与卡塔尔的统治者协定,将卡塔尔置于英国的保护之下,1971年独立。
22px 英属沙拉越(今  [[Malaysia|]]联邦的州属之一) 1841年汶莱苏丹同意任命一位英国人詹姆斯·布鲁克担任该地区的总督,1861年至1905年间沙拉越的领土不断扩大;1942年至1945年日本曾占领该地区,1946年英国政府正式取代布鲁克家族对沙拉越进行统治,1963年加入马来西亚
22px 海峡殖民地 即今天的马六甲槟城新加坡。1826年这三个重要的港口城市被联合组成海峡殖民地,由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管辖,1858年起由印度政府管理,1867年成为单独的殖民地,交由英国政府直接管理。二战中这三个城市都曾被日本占领。1948年马六甲和槟城加入马来亚,1957年独立。新加坡则单独继续保留在大英帝国的版图内,1959年才允许其自治。1963年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1965年退出,宣布独立。
外约旦 约旦。1918年英国占领曾经是土耳其约旦省中一部分的外约旦,1920年起对其进行委任统治,1921年外约旦与巴勒斯坦分离,1923年英国允许约旦王国成立,但直到1946年才让其完全独立于英国。
特鲁西尔酋长国(今Template:UAE 1887年起,英国与当地的阿拉伯统治者们签订保护条约,将该地区置于英国的“保护范围”之下。1971年获得独立。
22px 英租威海卫 中国山东省威海市。1898年英国向清政府租借该港,1930年归还,刘公岛为大英帝国海军续租十年,至1940年归还。

欧洲

地区 情况介绍
22px 塞浦路斯 塞浦路斯自十五世纪成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属地,1878年柏林会议决议将塞浦路斯的管治权交予英国,而主权名义上仍属奥斯曼帝国。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斯曼帝国与英国开战,英国正式终止塞浦路斯与奥斯曼的从属关系,至1925年,英国正式宣佈塞浦路斯成为英国殖民地。1960年塞浦路斯脱离英国独立。英国继续设军事基地至今。2004年加入欧盟
Template:Country data Gibraltar 直布罗陀 1704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爆发,英军同年攻佔西班牙南端的直布罗陀,至1713年,列强签定乌德勒支和约结束战争,和约中西班牙将直布罗陀割让予英国,自此英国佔有直布罗陀至今。
22px 22px 22px 22px 22px 马尔他 1798年,法国拿破崙领兵远征埃及,法军途经马尔他,将统治当地两百多年的圣约翰骑士团赶走,马耳他一度成为法国领土。1800年,英军击溃马耳他的法军,佔领马耳他,马耳他人也主动要求英国管治。1814年英国正式宣佈马耳他成为英国殖民地。1964年马耳他脱离英国独立。2004年加入欧盟
22x20px 英國 大英帝国的主体;1535年,英格兰王国以《联合法案公章》合併威尔斯公国,再以《1707年联合法案》合併苏格兰王国成为大不列颠王国,再以《1800年联合法案》合併爱尔兰王国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自由邦脱离联合王国,但北爱尔兰留下。1937年,爱尔兰共和国成立,英国国名于是改为今日的名称(爱尔兰字样改为北爱尔兰)。
Template:Country data IRL 爱尔兰 英国于1921年12月6日在伦敦签署的爱尔兰自由邦协定规定的从大不列颠和爱尔兰王国分裂出来。英国继续控有北爱尔兰。1937年12月29日,爱尔兰採用新的爱尔兰宪法,将国名正式定为「爱尔兰」。1949年4月1日通过的爱尔兰共和国法案最终废除君主制,将国王职权全部交予作为虚位元首爱尔兰总统,爱尔兰成为议会制共和国。

太平洋地区

地区 情况介绍
22x20px 澳大利亚联邦 新南威尔士是英国在澳大利亚最早的一个殖民地,1770年詹姆斯·库克就提出对澳大利亚东部沿海进行开发,1788年第一批英国犯人被移民到此拓荒,1855年新南威尔士成立责任政府。1824年昆士兰成为英国在摩顿湾所建的第一个殖民地,一开始隶属于新南威尔士殖民政府,1859年脱离,成立独立的责任政府。1834年英国议会决定在澳大利亚成立新的殖民地,1836年第一批英国殖民者到达南澳大利亚,1855年南澳大利亚成立责任政府。塔斯马尼亚则早在1803年就被欧洲人殖民,最早被称作范迪门兰,是新南威尔士殖民政府下的一个行政区。1825年脱离新南威尔士成为独立的英国殖民地,1856年成立责任政府。1834年,来自塔斯马尼亚的英国人又到菲利浦港殖民,1851年维多利亚殖民地成立,4年后成立责任政府。西澳大利亚则从1826年开始就被殖民,但直到1890年才成立责任政府。1901年由新南威尔士、昆士兰、南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维多利亚和西澳大利亚合并组成澳大利亚联邦,后取得自治领地位。1986年取得完全的终审权,至此完全独立。
22px 22px 埃利斯群岛(今 Template:TUV 1892年该群岛被英国宣布为其保护国,1916年埃利斯群岛与吉尔伯特群岛组成殖民地,1978年独立。
22px 22px 吉尔伯特群岛(今 Template:KIR 1892年与埃利斯群岛一同成为英国的保护国,1916年与埃利斯群岛组成殖民地,1979年独立。
22px 22px 斐济 1835年起就有传教士和殖民者在斐济定居,1874年应斐济酋长的要求,英国将斐济置于其保护之下,1970年独立。
22px 瑙鲁 原属德属新几内亚一战结束后澳大利亚开始对其进行委任统治,一直持续到1968年瑙鲁独立。
Template:NZL 詹姆斯·库克分别于1769年和1770年对新西兰北岛和南岛提出主权要求,1840年英国与当地毛利人签订条约,英国开始统治新西兰,1856年新西兰成立责任政府,后取得自治领地位。1986年取得完全的终审权,至此完全独立。
Template:Country data Pitcairn Islands 皮特开恩群岛 1790年,英国军舰邦蒂号发生军变,9名水手逃亡该岛,并在此定居,1838年英国将其纳入帝国版图。
22px 22px 22px 22px 所罗门群岛 1893年起成为英国保护地,二战期间曾被日本占领,1978年独立。
Template:TON 1879年汤加统治者与英国签订友好条约,1900年起受英国保护,1970年独立。
22px 22px 新赫布里底群岛(今 Template:VAN 原为英国和法国的共属殖民地,1980年独立。

于1921年前丧失的领土

大英帝国解体后形成的独立的主权国家

1922年之前独立于大英帝国的主权国家

  1. Template:Country data 美国
    1. Template:Country data 特拉华州
    2. Template:Country data 马里兰州
    3. Template:Country data Massachusetts
    4. Template:Country data 新泽西州
    5. Template:Country data 弗吉尼亚州
    6. Template:Country data 西弗吉尼亚州
    7. Template:Country data 纽约州
    8. Template:Country data 缅因州
    9. Template:Country data 新罕布什尔州
    10. Template:Country data Rhode Island
    11. Template:Country data 佐治亚州
    12. Template:Country data 北卡罗来纳州
    13. Template:Country data 南卡罗来纳州
    14. Template:Country data 康涅狄格州
    15. Template:Country data 宾夕法尼亚州

1922年之后独立于大英帝国的主权国家

  1. Template:Country data 爱尔兰
  2. Template:Country data 马耳他
  3. Template:Country data 印度
  4. Template:Country data 巴基斯坦
  5. Template:Country data 莱索托
  6. Template:Country data 博茨瓦纳
  7. Template:Country data 南非
  8. Template:Country data 冈比亚
  9. Template:Country data 加纳
  10. Template:Country data 埃及
  11. Template:Country data 肯亚
  12. Template:Country data 毛里求斯
  13. Template:Country data 喀麦隆
  14. Template:Country data 尼日利亚
  15. Template:Country data 赞比亚
  16. Template:Country data 马拉维
  17. Template:Country data 塞拉利昂
  18. Template:Country data 津巴布韦
  19. Template:Country data 索马里兰(实际上从索马利亚独立,惟未被国际承认)
  20. Template:Country data 斯威士兰
  21. Template:Country data 苏丹
  22. Template:Country data 南苏丹(从苏丹独立)
  23. Template:Country data 坦桑尼亚
  24. Template:Country data 乌干达
  25. Template:Country data 圭亚那
  26. Template:Country data 贝里斯(至今仍为英联邦王国之一)
  27. Template:Country data 加拿大(至今仍为英联邦王国之一)
  28. Template:Country data 安提瓜和巴布达(至今仍为英联邦王国之一)
  29. Template:Country data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至今仍为英联邦王国之一)
  30. Template:Country data 格林纳达(至今仍为英联邦王国之一)
  31. Template:Country data 圣露西亚(至今仍为英联邦王国之一)
  32. Template:Country data 巴巴多斯(至今仍为英联邦王国之一)
  33. Template:Country data 巴哈马(至今仍为英联邦王国之一)
  34. Template:Country data 多米尼克
  35. Template:Country data 牙买加(至今仍为英联邦王国之一)
  36. Template:Country data 圣基茨和尼维斯(至今仍为英联邦王国之一)
  37. Template:Country data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38. Template:Country data 巴林
  39. Template:Country data 南也门(已併入也门共和国
  40. Template:Country data 巴布亚新几内亚(从澳洲独立,至今仍为英联邦王国之一)
  41. Template:Country data 新西兰(至今仍为英联邦王国之一)
    1. Template:Country data 纽埃(与纽西兰自由联合
    2. Template:Country data 库克群岛(与纽西兰自由联合
  42. Template:Country data 斐济
  43. Template:Country data 图瓦卢(至今仍为英联邦王国之一)
  44. Template:Country data 缅甸
  45. Template:Country data 斯里兰卡
  46. Template:Country data 伊拉克
  47. Template:Country data 科威特
  48. Template:Country data 阿联酋
  49. Template:Country data 马来西亚
  50. Template:Country data 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独立)
  51. Template:Country data 马尔代夫
  52. Template:Country data 巴勒斯坦
  53. Template:Country data 以色列
  54. Template:Country data 阿曼
  55. Template:Country data 卡塔尔
  56. Template:Country data 约旦
  57. Template:Country data 塞浦路斯
  58. Template:Country data 澳大利亚(至今仍为英联邦王国之一)
  59. Template:Country data 瑙鲁
  60. Template:Country data 所罗门群岛(至今仍为英联邦王国之一)
  61. Template:Country data 汤加
  62. Template:Country data 基里巴斯
  63. Template:Country data 瓦努阿图

至今英国仍拥有的海外领地

File:Location of the BOTs.svg
今天英国仍拥有的海外领地
王冠属地
  1. Template:Country data 根西岛
  2. Template:Country data 泽西岛
  3. Template:Country data 马恩岛
英国海外领土
  1. Template:Country data 英属南极领地(未获国际普遍承认)
  2. Template:Country data 福克兰群岛
  3. Template:Country data 皮特凯恩群岛
  4. Template:Country data South Georgia and the South Sandwich Islands
  5. Template:Country data 安圭拉
  6. Template:Country data 百慕大
  7. Template:Country data 英属印度洋领地
  8. Template:Country data 英属维尔京群岛
  9. Template:Country data 开曼群岛
  10. Template:Country data 直布罗陀
  11. Template:Country data 蒙特塞拉特
  12. Template:Country data Saint Helena, Ascension and Tristan da Cunha
    1. Template:Country data Saint Helena
    2. Template:Country data Ascension Island
    3. Template:Country data Tristan da Cunha
  13. Template:Country data 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
英国特殊属地
  1. Template:Country data Akrotiri and Dhekelia

注释

  1. 1583年-1707年为英格兰王国;1707年-1800年为大不列颠王国
  2. 当时大英帝国宣称对于加拿大北极圈内、澳大利亚内陆以及南极洲的部分土地皆拥有主权。

参考文献

引用

  1. Largest empire (absolute). 吉尼斯世界纪录. [2013-11-21] (英语). 

来源

书籍
  • [英]P.J.马歇尔 主编,樊新志、惠春琳 译:《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8月. ISBN 7-5012-2301-7.
概览
  • Bryant, Arthur. The History of Britain and the British Peoples, 3 vols. (London, 1984–90).
  • Ferguson, Niall. Empire: The Rise and Demise of the British World Order and the Lessons for Global Power (2002),
  • Hyam, Ronald. Britain's Imperial Century, 1815-1914: A Study of Empire and Expansion (Macmillan, 1993).
  • James, Lawrence.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British Empire (St. Martin's Griffin, 1997).
  • Judd, Denis. Empire: The British Imperial Experience, From 1765 to the Present (London, 1996).
  • Lloyd; T. O. The British Empire, 1558-199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 Louis, William. Roger (general editor), 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 5 vols. (Oxford, 1998–99).
  • Marshall, P. J. (ed.), 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 (Cambridge, 1996).
  • Olson, James S. and Robert S. Shadle.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British Empire 1996
  • Rose, J. Holland, A. P. Newton and E. A. Benians (gen.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 9 vols. (Cambridge, 1929–61).
  • Smith, Simon C. British Imperialism 1750-197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brief
大众文化
  • Ritchie, Harry. The Last Pink Bits: Travels Through the Remnants of the British Empire Sceptre Press, 1997
  • Winchester, Simon. Outposts: Journeys to the Surviving Relics of the British Empire Harper Perennial, 2004
专业学术研究
  • Andrews, Kenneth R., Trade, Plunder and Settlement: Maritime Enterprise and the Genesis of the British Empire, 1480–1630 (Cambridge, 1984).
  • David Armitage. 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British Empi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 Armitage, David. 'Greater Britain: A Useful Category of Historical Analysis?'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04 (1999), 427–45.
  • Armitage, David (ed.), Theories of Empire, 1450–1800 (Aldershot, 1998).
  • Charles A. Barone, Marxist Thought on Imperialism: Survey and Critique (London: Macmillan, 1985)
  • Bernard Bailyn and Philip D. Morgan (eds.), Strangers within the Realm: Cultural Margins of the First British Empire (Chapel Hill, 1991)
  • Barker, Sir Ernest. The Ideas and Ideals of the British Empire (Cambridge, 1941).
  • W. Baumgart. Imperialism: The Idea and Reality of British and French Colonial Expansion, 1880-1914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 C. A. Bayly. Imperial Meridian: The British Empire and the World, 1780-1831 (Longman, 1989).
  • Bennett, George (ed.), The Concept of Empire: Burke to Attlee, 1774–1947 (London, 1953).
  • J. M. Blaut, The Colonizers' Model of the World, London 1993
  • Elleke Boehmer; ed. Empire Writing: An Anthology of Colonial Literature, 1870-1918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 Patrick Brantlinger, Rule of Darkness: British Literature and Imperialism, 1830-1914 (Ithaca: Cornell UP, 1988).
  • Chris Brooks and Peter Faulkner (eds.), The White Man's Burdens: An Anthology of British Poetry of the Empire (Exeter UP, 1996).
  • Constantine, Stephen. "British Emigration to the Empire-commonwealth since 1880: from Overseas Settlement to Diaspora?" Journal of Imperial and Commonwealth History [Great Britain] 2003 31(2): 16-35. Issn: 0308-6534
  • Philip Darby, The Three Faces of Imperialism: British and American Approaches to Asia and Africa, 1870-1970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7
  • DePalma, Anthony. Here: A Biography of the New American Continent (PublicAffairs, 2001)
  • Michael W. Doyle, Empires (Cornell UP, 1986).
  • Elliott, J.H., Empires of the Atlantic World: Britain and Spain in America 1492-1830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 Gould, Eliga H., The Persistence of Empire: British Political Culture in the Age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0).
  • Harlow, V. T., The Founding of the Second British Empire, 1763–1793, 2 vols. (London, 1952–64).
  • Heinlein, Frank. British Government Policy and Decolonisation, 1945-1963: Scrutinising the Officiial Mind Routledge, 2002.
  • Hyam, Ronald. Empire and Sexuality: The British Experience (Manchester UP, 1990).
  • Edward Ingram. The British Empire as a World Power (2001)
  • Lawrence Jame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British Empire (Abacus, 1994).
  • Robert Johnson. British Imperialism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historiography
  • Kennedy, Paul, The Rise and Fall of British Naval Mastery (London, 1976).
  • Kenny, Kevin, ed. Ireland and the British Empire Oxford U. Press 2004.
  • Knorr, Klaus E., British Colonial Theories 1570–1850 Toronto, 1944).
  • Levine, Philippa, ed. Gender and Empire Oxford U. Press, 2004.
  • McDevitt, Patrick F. May the Best Man Win: Sport, Masculinity, and Nationalism in Great Britain and the Empire, 1880-1935 Palgrave Macmillan, 2004.
  • Mehta, Uday Singh, Liberalism and Empire: A Study in Nineteenth-Century British Liberal Thought (Chicago, 1999).
  • Morgan, Philip D. and Hawkins, Sean, ed. Black Experience and the Empire Oxford U. Press, 2004.
  • Jan Morris, The Spectacle of Empire: Style, Effect and Pax Britannica (Faber, 1982).
  • Pocock, J. G. A., 'The Limits and Divisions of British History: In Search of the Unknown Subject',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87 (1982), 311–36.
  • Porter, Andrew. Religion Versus Empire?: British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and Overseas Expansion, 1700-1914 Manchester U. Press 2004
  • Potter, Simon J. News and the British World: The Emergence of an Imperial Press System. Clarendon, 2003
  • Rüger, Jan. "Nation, Empire and Navy: Identity Politics in the United Kingdom 1887-1914" Past & Present 2004 (185): 159-187. ISSN 0031-2746
  • Spurr, David. The Rhetoric of Empire: Colonial Discourse in Journalism, Travel Writing and Imperial Administration (Duke UP, 1993).
  • Joanna Trollope, Britannia's Daughters: Women of the British Empire (Hutchinson, 1983).
  • Wilson, Kathleen, ed. A New Imperial History: Culture, Identity and Modernity in Britain and the Empire, 1660-1840 Cambridge U. Press 2004.

外部链接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参见

Template:Div col begin

Template:殖民帝国